【生物】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解析版)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B. 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 C. 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 最近30多年的人类活动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详解】A、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因此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B正确;‎ C、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燃烧含硫元素的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因此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C错误;‎ D、最近30多年的人类活动,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氟里昂等物质,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是一种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 B. HIV只感染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 C. 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而出现痴呆 D. HIV可通过蚊子叮咬等途径传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病原体是HIV。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是:HIV主要是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辅助性T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受损;缺少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体液免疫也受损,所以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接触、母婴传播。‎ ‎【详解】A、血液传播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艾滋病是一种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A正确;‎ B、HIV主要感染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也可以感染脑细胞、巨噬细胞等,B错误;‎ C、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易受到感染,其中许多感染在平时可用抗生素控制,但艾滋病人却无法控制,以致产生致命的后果,因此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C错误;‎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接触、母婴传播,但不能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D错误。‎ 故选A。‎ ‎3.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B. 蛋白质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C. 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 D. 热变性后的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当机体内糖类和脂肪供应不足时,蛋白质可以氧化分解供能。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的原理是:具有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成络合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详解】A、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 B、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在机体内糖类和脂肪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蛋白质可以氧化分解供能,B错误;‎ C、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C正确;‎ D、热变性后的蛋白质含有肽键,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D正确。‎ 故选B。‎ ‎4.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染色质 B. 核被膜的外层与光面内质网膜相连 C. 核仁是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场所 D. 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内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等。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上贮存着遗传信息。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没有染色质,A错误;‎ B、核被膜的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B错误;‎ C、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染色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上贮存着遗传信息,因此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D正确。‎ 故选D。‎ ‎5.下列群落中,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的是 A. 荒漠 B. 苔原 C. 草原 D. 森林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详解】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雨量的7~50倍,荒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 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 故选B 。‎ ‎6.人体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A. 中暑 B. 糖尿病 C. 组织水肿 D. 红绿色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A、天气炎热,超出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而出现中暑现象,A 错误;‎ B、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疾病,B 错误;‎ 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大量积累所致,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有关,例如: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红绿色盲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根尖的各种细胞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B. 细胞调亡通常是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的 C. 癌细胞因表面粘连蛋白减少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D. 细胞衰老会发生酶活性降低、呼吸变快等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结果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是: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 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④ 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此植物根尖的各种细胞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A正确;‎ B、细胞调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通常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B错误;‎ C、癌细胞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使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癌细胞因表面粘连蛋白减少而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C错误;‎ D、细胞衰老会发生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变慢等变化,D错误。‎ 故选A。‎ ‎8.下图为“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过程和细胞观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B. 制片时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将细胞分散开 C. 该实验中显微镜下始终观察不到水分子双向运动 D. 若图2细胞中紫色开始变浅,则该细胞的吸水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图1所示的实验流程如下:‎ ‎②图2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详解】A、该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二次与第一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A错误;‎ B、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制片时不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否则会导致细胞死亡,B错误;‎ C、该实验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但在显微镜下始终观察不到水分子的双向运动,C正确;‎ D、若图2细胞中紫色开始变浅,说明细胞正在吸水,细胞液的浓度在逐渐减小,则该细胞的吸水能力不断减弱,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并理解“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原理、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9.下列关于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 B. 能促进生长发育,如促进骨骼成熟 C. 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 D. 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正常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的器官。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作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会使生长受到阻碍。甲状腺激素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在关键时期得到必要的甲状腺激素才能保证大脑正常发育。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必要的甲状腺激素,过了这个时期再补给甲状腺激素,大脑也不能恢复正常。‎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A正确;‎ B、促进生长发育,如促进骨骼成熟,也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作用,B正确;‎ C、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C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的正常发育,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都很低,多属罕见病 B. 禁止近亲结婚是有效预防隐性遗传病的重要措施 C. 特纳氏综合征与血友病属于同一类遗传病 D.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快速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如血友病。这类疾病的种类极多,但是每一种病的发病率都很低,多属罕见病,如许多代谢缺陷病等。②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病,病因和遗传方式都比较复杂,不易与后天获得性疾病相区分。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快速上升。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只占遗传病的 1/10。特纳氏综合征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之一。④近亲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与非近亲结婚相比,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概率较高。‎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都很低,多属罕见病,A正确;‎ B、近亲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是有效预防隐性遗传病的重要措施,B正确;‎ C、特纳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快速上升,D正确。‎ 故选C。‎ ‎11.某小组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开展了对酶的实验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中产生大量气体,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H2O2酶 B. 一段时间后量筒中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土豆片的数量有限所致 C. 若适当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将加快 D. 若增加用二氧化锰替代新鲜土豆片的实验可用于证明酶的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图:H2O2是酶促反应的底物,新鲜土豆片中含有的H2O2酶能催化H2O2水解,产生O2和H2O,O2以气泡的形式溢出,且气泡产生速率反映了酶促反应的速率。新鲜土豆片的数量越多,H2O2酶分子的数量就越多,酶促反应速率也就越快。‎ ‎【详解】A、实验中产生大量气体,说明酶促反应速率快,由此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能够催化H2O2分解的H2O2酶,A正确;‎ B、一段时间后量筒中气体量不再增加,是由于H2O2完全被分解,不再有O2产生,B错误;‎ C、新鲜土豆片中含有H2O2酶,若适当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则H2O2酶分子的数量增加,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因此量筒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将加快,C正确;‎ D、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可见,若增加用二氧化锰替代新鲜土豆片的实验可用于证明酶的高效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知道新鲜土豆片含有的H2O2酶能催化H2O2水解,产生O2和H2O;其次要明确酶的高效性的含义与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特别是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装置图,结合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判断各选项。‎ ‎1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受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树突或轴突传送出去 B.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可支配肌纤维或中间神经元 C. 多种多样反射活动的结果有利于人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D. 屈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同侧屈反射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能够支配骨骼肌纤维。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这些反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结果都有利于人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的运动只涉及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例如,膝反射只经过由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所组成的二元反射弧,就可引起股四头肌收缩。有的运动涉及三个以上神经元所组成的反射弧,如同侧屈反射。‎ ‎【详解】A、神经元受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A错误;‎ B、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可支配肌纤维,但不能支配中间神经元,B错误;‎ C、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多种多样反射活动的结果有利于人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C正确;‎ D、膝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 B. 真核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其相应的等位基因 D. 控制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会随着Y染色体的传递而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性染色体,即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雌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不相同的;另一类是常染色体,即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雌雄性个体的常染色体是相同的。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X表示,雄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位于X或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在Y或X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基因,在与其同源的另一条性染色体上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详解】A、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因此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A错误;‎ B、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因此真核生物不一定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例如豌豆植株没有雌雄之分,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B错误;‎ C、人类的红绿色盲基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其相应的等位基因,但在X染色体上有其相应的等位基因,C错误;‎ D、控制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并且在X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该基因会随着Y染色体的传递而遗传,D正确。‎ 故选D。‎ ‎14.如图为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催化 B. ②表示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③的形成只能发生在细胞核 D. 若β链中碱基②与④的数量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8%,则整个DNA分子中④的数量占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氢键,②为腺嘌呤,③是磷酸二酯键,④为胸腺嘧啶。‎ ‎【详解】A、①为氢键,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催化,A错误;‎ B、②表示腺嘌呤,B错误;‎ C、③是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过程中的子链形成时,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间会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所以③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C错误;‎ D、②为腺嘌呤(A),④是胸腺嘧啶(T),若β链中碱基A与T的数量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8%,则β链中碱基A与T的数量之和占整个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24%,而β链中碱基A的数量与α链中碱基T的数量相等,所以整个DNA分子中④所示的T的数量占24%,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并与DNA复制过程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各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后代只有S型菌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越长越好 D. 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的过程是:①将无毒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存活;②将有毒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患病致死;③将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存活;④‎ 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发现很多小鼠患病致死,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竟然分离出活的S型菌。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该实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具体是哪一种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操作程序是: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3)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 就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说明病毒RNA进入叶子的细胞后,能繁殖出正常的病毒后裔;病毒的蛋白质不能单独使烟草感染。‎ ‎【详解】A、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的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 B、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后代既有R型菌,也有S型菌,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并不是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越长越好,若混合培养的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够进入叶子的细胞,进而在细胞内能繁殖出正常的病毒,所以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结论,识记并理解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6.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中的酶可催化蛋白质、DNA、多糖等多种物质的降解 B. RNA聚合酶以囊泡的形式运输至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C. 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黑藻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D. 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含有很多分散的小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酶体的功能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溶酶体中有60种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的降解。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叶绿体所具有的双层膜结构为亚显微结构,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刚由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因此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被挤到四周,紧贴着质膜。‎ ‎【详解】A、溶酶体中有60种以上的水解酶,可催化蛋白质、DNA、多糖等多种物质的降解,A正确;‎ B、R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运输至细胞核内发挥作用,B错误;‎ C、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黑藻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C错误;‎ 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D错误。‎ 故选A ‎17.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证明了的确有生长素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B. 插有明胶的幼苗发生向光弯曲可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C. 若用显微镜观察,可发现在弯曲部位中背光面的细胞较长 D. 若去除光照改在黑暗下重复该实验,也可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的假说是: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②分析题图: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将一片明胶块或云母片分别插在苗尖端和其下部之间,观察幼苗的向光运动。结果发现,插有明胶块的苗发生向光弯曲现象,插有云母片的苗则不弯曲。由此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详解】A、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题图显示:在单侧光照射下,插有明胶的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插有云母片的幼苗不弯曲,因此该实验证明了的确有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但不能证明该种化学物质就是生长素,A错误; ‎ B、插有明胶块的幼苗发生向光弯曲,可证明苗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透过明胶向下传递,不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B错误;‎ C、若用显微镜观察,可发现在弯曲部位中,背光面的细胞较长,说明这些细胞伸长得快,也就是生长得快,C正确;‎ D、若去除光照改在黑暗下重复该实验,用明胶处理的幼苗直立生长,用云母处理的幼苗不弯曲,实验结果与光照下的存在差异,但能支持达尔文的“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假说,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理解、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8.“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时截取的细胞图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的细胞周期为乙→甲→丁→丙→乙 B. 分裂间期的细胞核无染色体结构,不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C. 一段时间后,图丙的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图丁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图甲的两倍,核DNA数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形成了子细胞核,处于有丝分裂末期;丁细胞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依据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可知:甲、乙、丙、丁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前期、末期、后期,所以该细胞的细胞周期为乙→甲→丁→丙,A错误;‎ B、分裂间期的细胞核无染色体结构,但有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染色质,因此能被碱性染料染色,B错误;‎ C、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解离步骤,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一段时间后,图丙的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C错误;‎ D、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所以图丁细胞内染色体数是图甲的两倍,核DNA数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明辨图示各细胞所处的时期,进而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9.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蝙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长舌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不同舌长的蝙蝠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 C. 蝙蝠微小的长舌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积累为显著变异 D. 上述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 ‎【详解】A、地球上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不同舌长的蝙蝠生存的环境存在差异,生物个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受个体差异、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舌长的蝙蝠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B正确;‎ C、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的环境的选择下,淘汰了种群中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的机会增多,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繁殖将有利变异遗传给子代,经过代代积累使微小的变异成为显著的变异,可见,蝙蝠微小的长舌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积累为显著变异,C正确;‎ D、上述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因素,但不能说明是进化的唯一因素,D错误。‎ 故选D。‎ ‎20.下图为人体某体液免疫过程部分图解(字母表示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原与a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B. a、b、c均为抗体,仅c能分布到体液中起作用 C. 细胞②克隆分化成细胞③需要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 D. 若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细胞③的细胞周期将会变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细胞①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细胞②是致敏B淋巴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④是效应 B细胞。a、b、c均为抗体。‎ ‎【详解】A、抗原分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并降解成肽,进而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A错误;‎ B、a、b、c均为抗体,但a、b抗体分布在相应的细胞膜上,不能在体液中起作用,c抗体是由④所示的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能分布到体液中起作用,B正确;‎ C、细胞②是致敏B淋巴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②克隆分化成细胞③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C正确;‎ D、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若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细胞③会迅速增殖分化,所以细胞③的细胞周期将会变短,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体液免疫过程、明确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据此,明辨图中各细胞类型与字母所示的物质名称,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21.人体不同组织细胞膜上分布有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蛋白),如图是人体两种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2低 B. 线粒体膜上无此类G蛋白 C. 细胞膜缺少G蛋白可能导致高血糖 D. 不同组织细胞膜上G蛋白种类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具体体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显示:肝脏细胞和红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比对照组所示的自由扩散高,说明与葡萄糖转运蛋白G1、G2有关。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在个体发育中,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特异性蛋白质的过程,即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图中红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比肝脏细胞的高,说明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2高,A错误;‎ B、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内,因此线粒体膜上无此类G蛋白,B正确;‎ C、细胞膜缺少G蛋白,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受阻,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高血糖,C正确;‎ D、不同组织细胞膜上G蛋白种类的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细胞分化的具体体现,D正确。‎ 故选A。‎ ‎22.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的核DNA数与该生物性原细胞的相同 B. 图中1与2的交叉现象是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结果 C. 1与2上的等位基因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必定会相互分离 D. 1与3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其中的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端部,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据此可推知:该图像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与性原细胞的相同,但图示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核DNA分子,而性原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因此图中细胞的核DNA数是该生物性原细胞的两倍,A错误;‎ B、图中1与2是同源染色体,二者的交叉现象是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结果,B正确;‎ C、因发生了交叉现象,1与2上的等位基因存在的位置有两种情况:①位于1与2这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②位于组成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因此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必定会相互分离的是第①种情况,即位于1与2这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C错误;‎ D、1与3是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在后续的分裂过程,1可能和3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也可能与4出现在同一个子细胞中,D错误。‎ 故选B。‎ ‎2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移动的 B. 细胞核内转录来的RNA产物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 C.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认读mRNA上的遗传密码使氨基酸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 D.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大多数氨基酸有两个以上的遗传密码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 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转录不是沿着整条DNA 长链进行的。当RNA聚合酶与 DNA 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时,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游离的核苷酸碱基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配对,并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成与该片段 DNA 相对应的 RNA 分子。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内转录而来的RNA产物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然后转移到细胞质中,用于蛋白质合成。②在蛋白质合成(翻译)时,核糖体沿着 mRNA的运行,氨基酸相继地加到延伸中的多肽链上。具体地讲,核糖体认读 mRNA 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选择相应的氨基酸,由对应的 tRNA 转运,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当核糖体到达 mRNA 的终止密码子时,多肽合成结束,核糖体脱离 mRNA 并进入下一个循环。③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掺入到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的种类由 mRNA 中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决定。除少数氨基酸只有 1 种遗传密码外,大多数氨基酸有两个以上的遗传密码。‎ ‎【详解】A、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移动的,而是沿着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DNA片段移动的,A正确;‎ B、细胞核内转录而来的RNA产物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在此过程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B错误;‎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遗传密码,选择相应的氨基酸,由对应的 tRNA 转运,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C正确;‎ D、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除少数氨基酸只有 1 种遗传密码外,大多数氨基酸有两个以上的遗传密码,D正确。‎ 故选B。‎ ‎24.某植物夏季生长开花、冬季休眠,以及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均与光照、温度的变化有关。其体内多种激素的合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休眠和生长受到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 B. 适当升温,②④过程中酶活性的提高较为显著 C. 低温和短日照处理将使该植物提前进入体眠状态 D. 种子低温贮藏时,赤霉素与脱落酸的含量均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已经肯定有五大类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它们是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3)题图显示:甲瓦龙酸沿着不同的代谢途径,通过中间产物异戊烯基焦磷酸可以转变为赤霉素、脱落酸或细胞分裂素。‎ ‎【详解】A、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的休眠和生长也受到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A正确;‎ B、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适当升温,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因此②④过程中酶活性的提高较为显著,有助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B正确;‎ C、脱落酸可使植物保持休眠,在低温和短日照处理的条件下,有利于甲瓦龙酸形成异戊烯基焦磷酸,进而形成脱落酸,将使该植物提前进入体眠状态,C正确;‎ D、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脱落酸有抑制生长、保持休眠的作用,所以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含量逐渐升高、脱落酸含量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D。‎ ‎25.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已知II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1000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病遗传方式与红绿色盲相同 B. II8个体的致病基因只来源于I3‎ C. Ⅲ12与II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3/5‎ D. 若Ⅲ10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27/202‎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Ⅱ5、Ⅱ6和Ⅲ10的表现型”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结合题意“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可知:乙病为伴性遗传。再依据题意“II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及“Ⅱ7、Ⅱ8和Ⅲ13的表现型”可进一步推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系谱图显示,Ⅱ5和Ⅱ6均正常,其女儿Ⅲ10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结合题意可知乙病为伴性遗传,又因为Ⅲ13为患乙病的女性,而已知II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据此可进一步推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乙病的遗传方式与红绿色盲相同,A正确;‎ B、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II8只携带有位于X染色体上的乙病的致病基因,Ⅰ3与Ⅰ4均正常,说明Ⅰ4没有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II8个体的致病基因只来源于I3,B正确;‎ C、假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a,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则II6的基因型为AaXBXb,Ⅱ7和Ⅱ8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进而推知Ⅲ12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 aXBXb,可见,Ⅲ12与II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C错误;‎ D、只考虑甲病,由题意“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10000”可知:a的基因频率=1/100,A的基因频率=1-1/100=99/100,在正常人群中,AA∶Aa=(99/100×99/100)∶(2×99/100×1/100)=99∶2,因此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2/101,而Ⅲ10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Ⅲ10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是2/101×1/2aa=1/101,正常的概率是1-1/101=100/101,只考虑乙病,Ⅱ5的基因型为XBY,II6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10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 Y,所以,Ⅲ10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是1/2×1/4 XbY=1/8,正常的概率是1-1/8=7/8,综上分析,若Ⅲ10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100/101×7/8=27/202,D正确。‎ 故选C。‎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将表现型以基因型填空的形式呈现,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首先要以系谱图中每个家庭的亲子代的表现型为切入点,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 (1)除了图中标注以外,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____。图中跳虫所属的食物链类型_____(填“是”或“不是”)捕食食物链。‎ ‎(2)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的草本植物、真菌等地表生物的分布存在区域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3)若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蜘蛛_______ (填“有”或“没有”)通过代谢排出DDT。‎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图中蝗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图中“→”以CO2形式发生的有_______个。‎ ‎【答案】 (1). 无机物、气候、能源 (2). 不是 (3). 水平 (4). 有 (5). 一 (6). 0‎ ‎【解析】‎ ‎【分析】‎ ‎①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食物链: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②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③分析题图:乔木和草本植物为生产者,杂食性鸟、蝗虫、蜘蛛与跳虫为消费者,大型真菌为分解者。‎ ‎【详解】(1)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据此分析图示可知:除了图中标注以外,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无机物、气候、能源等组成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跳虫以有机碎屑为食,所属的食物链类型不是捕食食物链。‎ ‎(2) 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的草本植物、真菌等地表生物的分布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因此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 ‎(3) DDT能够沿着食物链移动和浓缩。若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蜘蛛体内会出现DDT,因此蜘蛛也会通过代谢排出DDT。‎ ‎(4) 蝗虫位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蝗虫肠道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可见,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图中蝗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图中“→”均表示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的物质流动,因此图中“→”没有以CO2形式发生的过程。‎ ‎27.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在适宜且稳定的条件下开展下列实验。‎ 组别 A B 处理 光照时间为135秒 先光照后黑暗,光暗交替,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毫秒,总时间为135秒 光合产物相对含量 ‎100%‎ ‎94%‎ 请回答:‎ ‎(1)上述实验表明,光合作用中包含需要光的阶段和______的阶段。为验证这一观点,可以对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短暂闭光,并提供_______,经放射性检测后发现植物在短暂黑暗中会利用该物质。‎ ‎(2)分析上表可知,B组在单位光照时间内生产有机物的量较A组_______,依据是_______。若将B组的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设定为7.5毫秒,其他条件不变,则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94%。‎ ‎(3)科学家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体系中提供ADP时,体系中就会有 NADPH产生,说明叶绿体在光下会产生_______。科学家又发现,暗处的叶绿体中RuBP含量较低,若将暗处的叶绿体移到光下,最初形成的三碳糖不会离开卡尔文循环,其意义是_______。‎ ‎【答案】 (1). 不需要光(答“碳反应”给分) (2). 14CO2 (3). 高 (4). B组只用了A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产物相对含量却是A组的94% (5). 小于 (6). H+ 和e- (答“氢”给分) (7). 三碳糖均用于RuBP再生,以加速CO2的固定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阶段,前者需要光,后者不需要光。光反应产生的ATP 和 NADPH可用于碳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表中信息显示:A、B组的自变量为光暗处理的方式不同,结果持续光照的A组的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略高于光暗交替的B组。‎ ‎【详解】(1) 表中信息显示:持续光照的A组的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略高于光暗交替的B组,由此表明,光合作用中包含需要光的阶段和不需要光的阶段。不需要光的阶段为碳反应,其原料是CO2,为验证这一观点,可以对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短暂闭光,并提供14CO2,经放射性检测后发现植物在短暂黑暗中会利用该物质。‎ ‎(2) 分析上表可知,A、B组累计光照时间分别为135秒、67.5秒,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00%、94%。可见,B组只用了A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产物相对含量却是A组的94%,据此可推知:B组在单位光照时间内生产有机物的量较A组高。若将B组的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设定为7.5毫秒,其他条件不变,则累计光照时间小于67.5秒,所以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小于94%。 ‎ ‎(3) 光反应中发生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水中的氢(H+ 和e-)在光下将NADP+还原为NADPH。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当向体系中提供ADP时,体系中就会有 NADPH产生,说明叶绿体在光下会产生H+ 和e-。卡尔文循环从1个五碳分子(RuBP)开始,在酶的催化作用下,1 分 子的CO2‎ 与1个RuBP结合,形成1个六碳分子,这个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2个三碳分子;每个三碳分子接受来自NADPH的氢和来自ATP的磷酸基团,形成1分子三碳糖,这是CO2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后形成的第一个糖,这样光能就转化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了。三碳糖以后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再生RuBP,以保证此循环的不断进行。可见,若将暗处的叶绿体移到光下,最初形成的三碳糖不会离开卡尔文循环,其意义是:三碳糖均用于RuBP再生,以加速CO2的固定。‎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据此分析表格呈现的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28.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 亲本 交配方式 子代 ‎①‎ 绿叶(甲)‎ 自交 绿叶 ‎②‎ 绿叶(甲)紫叶(乙)‎ 杂交 绿叶∶紫叶=1∶3‎ 请回答:‎ ‎(1)甘蓝的叶色至少受_______对基因控制,相关基因遵循_______定律。‎ ‎(2)甘蓝的叶色中,隐性性状为_______,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 (可依次用A/a、B/b、C/c表示)。‎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F1中紫叶和绿叶之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若F1均为紫叶,则丙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种;若F1均为紫叶,且让F1自交,F2中紫叶与绿叶之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 ‎【答案】 (1). 2 (2). 自由组合 (3). 绿叶 (4). AaBb (5). Aabb或aaBb (6). 5 (7). AAB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中信息:实验①亲本绿叶(甲)自交,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的亲本绿叶(甲)与紫叶(乙)杂交,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为1∶1∶1∶1的变式)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甘蓝的叶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绿叶为隐性性状。‎ ‎【详解】(1) 依题意可知: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实验①‎ 中,绿叶甘蓝甲植株自交,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绿叶甘蓝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中,绿叶甘蓝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绿叶∶紫叶=1∶3,为1∶1∶1∶1的变式,说明甘蓝的叶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 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甘蓝的叶色中,绿叶为隐性性状,紫叶甘蓝乙植株为双杂合子,因此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 ‎(3) 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aabb)杂交,F1中紫叶∶绿叶=1∶1,说明紫叶甘蓝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为隐性纯合、另一对为等位基因,进而推知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若F1均为紫叶,则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至少有一对显性纯合的基因,因此丙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有5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若F1均为紫叶,且让F1自交,F2中紫叶∶绿叶=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F1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点睛】以题意呈现的“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和“实验①与②的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准确定位某种甘蓝的叶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隐性性状为绿叶、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紫叶,即紫叶为A_B_、A_bb和aaB_,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9.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紫色。分离乳酸菌常用MRS固体培养基:蛋白5g、牛肉膏5g、酵母提取物2.5g、柠檬酸二铵1g、水500mL、乙酸钠2.5g、K2HPO4 1 g、MNSO4.●4H2O 0.125g、琼脂12.5g、MgSO4●7H2O 0.29g、CaCO35g、葡萄糖10g。请回答:‎ ‎(1)MRS培养基中琼脂的作用是____。MRS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灭菌时设置的压力和时间分别为_____、_____。灭菌后制作平板用于实验,对平板进行无菌检测的方法是______。使用涂布法分离乳酸菌,培养后发现平板上形成的单菌落周围会产生CaCO3溶解圈,溶解圈大小能够反映_______。‎ ‎(2)若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染色,结果______ (填“是”或“否”)呈紫色。‎ ‎(3)用乳酸菌制作酸乳时,可对乳酸菌进行固定化处理,方法为:称取适量海藻酸钠配成水溶液,加入乳酸菌并搅拌均匀,以一定速度滴入CaCI2溶液中形成凝胶,使其凝固成珠状。上述采用的固定方法是_______,凝胶珠捞出后要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______。‎ ‎ (4)乳酸菌可用于泡菜制作。在对泡菜制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定量检测时,若样液测定时的比色杯光程小于制作标准曲线时的比色杯光程,则测得的样液中亚硝酸盐含量___‎ ‎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影响”);若泡菜样液测得的OD值过大,超出标准曲线,则最适宜的做法是___。‎ ‎【答案】 (1). 凝固剂 (2). 500g/cm2 (3). 30分钟 (4). 将空白平板置于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有无杂菌生长 (5). 乳酸菌产乳酸的量的大小(答“乳酸菌产乳酸的能力的大小”给分) (6). 否 (7). 包埋法 (8). 凝珠表面的CaCl2溶液 (9). 偏小 (10). 对样品溶液进行适当稀释 ‎【解析】‎ ‎【分析】‎ ‎(1)琼脂在98℃以上熔化,在44℃以下凝固,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呈固态。(2)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培养基配制时全程要求无菌操作,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一般在30~37℃的温度下培养1~2d。为了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或培养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在培养接种物时还应设置一个无菌的平板作为对照。(3)利用溶钙圈法对乳酸菌进行筛选的原理是乳酸菌产生的酸性物质和CaCO3反应而出现溶解圈。革兰氏阳性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紫色。(4)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细胞个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是:①分别在待测样品溶液和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标准溶液)中加入等量显色剂。②在两个光程为1 cm的比色杯中分别加入样品溶液和标准液。③分别将两个比色杯在550 nm处测定光密度值(OD值)。④通过换算,即可知两个比色杯中待测物质的比例。因一杯中为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则可得待测样品中亚硝酸盐浓度。‎ ‎【详解】(1) 琼脂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呈固态,因此在MRS培养基中,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MRS培养基进行灭菌时,设置的压力和时间分别为500g/cm2、30分钟。为了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需要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置于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有无杂菌生长。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和CaCO3反应而出现溶解圈,溶解圈的大小能够反映乳酸菌产乳酸的量的大小。‎ ‎(2)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染色,结果不会呈现紫色。 ‎ ‎(3)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对乳酸菌进行固定化处理,采用的是包埋法。将新制得的固定化乳酸菌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其目的是洗去凝胶珠表面的CaCl2溶液。 ‎ ‎(4)‎ ‎ 在对泡菜制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定量检测时,若样液测定时的比色杯光程小于制作标准曲线时的比色杯光程,则测得的样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偏小。若泡菜样液测得的OD值过大,超出标准曲线,则最适宜的做法是对样品溶液进行适当稀释。‎ ‎30.下图表示某研究小组为研究水稻B基因表达对其卵细胞的影响的设计思路,其中Luc基因表达的荧光素酶能够催化荧光素产生荧光。‎ 请回答:‎ ‎(1)图中水稻B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和Luc基因拼接时,必须使用______酶,其作用是______。融合基因必须连接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其中启动子是______的结合位点。‎ ‎(2)当愈伤组织细胞受到损伤时会分泌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动过来,Ti质粒上的T-DNA可以_______。‎ ‎(3)愈伤组织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的适当配比,可以诱导出______,由此再生出新植株。为获得植物克隆的成功,应尽量选择______的基因型。‎ ‎(4)图中第一次鉴定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______。若借助Luc基因的表达产物来完成图中第二次鉴定筛选,则具体方法是_______ 。‎ ‎(5)从转基因植株未成熟种子中分离出胚,观察到细胞内仅含一个染色体组,判定该胚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而普通水稻的卵细胞是不进行发育的,这表明水稻B基因的表达能使其卵细胞___,而B基因在普通水稻卵细胞中是___ (填“表达”或“不表达”的)。‎ ‎【答案】 (1). DNA连接 (2). 催化形成磷酸二脂键 (3). RNA聚合酶 (4). 转移至愈伤组织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DNA上 (5). 芽和根的分生组织 (6). 性状优良、细胞全能性表达充分 (7). 导入成功的受体细胞 (8). 检测加入荧光素的细胞中是否发出荧光 (9). 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 (10). 不表达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将水稻B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和Luc基因拼接后获得的B-Luc融合基因与农杆菌中的Ti质粒结合,以构建相应的基因表达载体;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通过①过程导入农杆菌中,进而采用②过程所示的农杆菌转化法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水稻愈伤组织细胞中;经过植物组织培养、鉴定、筛选,最终获得转基因植株。‎ ‎【详解】(1) DNA连接酶能够将双连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据此分析图示可知:水稻B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和Luc基因拼接时,必须使用DNA连接酶,其作用是催化形成磷酸二脂键。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2) 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以转移至愈伤组织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DNA上。‎ ‎(3) 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的适当配比,可以将愈伤组织诱导出芽和根的分生组织。为获得植物克隆的成功,应尽量选择性状优良、细胞全能性表达充分的基因型。 ‎ ‎(4) 图中第一次鉴定筛选是采用②过程所示的农杆菌转化法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水稻愈伤组织细胞中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筛选出导入成功的受体细胞。Luc基因表达的荧光素酶能够催化荧光素产生荧光。若借助Luc基因的达产物来完成图中第二次鉴定筛选,则具体方法是:检测加入荧光素的细胞中是否发出荧光。‎ ‎(5) 转基因植株导入了B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和Luc基因拼接后获得的B-Luc融合基因。从该转基因植株未成熟种子中分离出的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胚,其细胞内仅含一个染色体组,而普通水稻的卵细胞是不进行发育的,这表明水稻B基因的表达能使其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而B基因在普通水稻卵细胞中是不表达的。‎ ‎31.胰岛素具有抗炎作用:胰岛素可降低单核细胞Egr-1(一种转录因子)活性和TF(一种致炎因子)的分泌,起直接抗炎作用;胰岛素也可通过降低血糖从而降低Egr-I活性和TF的分泌,起间接抗炎作用。体外培养单核细胞,当单核细胞外葡萄糖浓度相同时,胰岛素浓度在100~1000mu/L范围内的降糖效果相同。欲证明胰岛素具有上述两种抗炎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讨论。‎ 材料与用具:培养瓶、单核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正常浓度(2g/L)葡萄糖溶液、高浓度 (3g/L)葡萄糖溶液、低浓度胰岛素(100mu/L)、高浓度胰岛素(1000mu/l)、LPS(脂多糖)(要求与说明:实验过程中加入LPS能刺激单核细胞诱发炎症反应,Egr-1活性和TF含量分别在加入LPS 1小时和6小时后测定,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组:取若干培养瓶,加入_______,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处理:‎ A组:加入正常浓度(2g/L)葡萄糖溶液。‎ B组:加入_______。‎ C组:加入______。‎ D组:加入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和______,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 ‎③测定:给四组加入等量LPS继续培养,1小时后分别从4组中取出半数培养瓶测定______并记录,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预测实验结果:下图呈现的是Egr-1活性的测定结果,请将TF含量的测定结果添加至图中并完善坐标系。_______。 ‎ ‎(3)分析与讨论:‎ ‎①比较C、D两组实验结果,说明胰岛素具有_______ (填“直接”或“间接”)抗炎作用。‎ ‎②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受损伤的部位出现_______的现象。‎ ‎【答案】 (1). 等量单核细胞悬液与细胞培养液 (2). 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 (3). 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和低浓度胰岛素(100mu/L) (4). 高浓度胰岛素(1000mu/L) (5). Egr-1活性 (6). 6小时后分别从4组中取出剩余培养瓶测定TF含量并记录 (7). 预测实验结果 (8). 直接 (9). 疼痛、发红、肿胀、发热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可通过降低单核细胞Egr-1(一种转录因子)活性和TF(一种致炎因子)的分泌而起直接抗炎作用,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从而降低Egr-I活性和TF的分泌而起间接抗炎作用,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胰岛素浓度与葡萄糖浓度,因变量是Egr-1活性和TF含量,据此结合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详解】(1) 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可通过降低单核细胞Egr-1活性和TF分泌而起直接抗炎作用,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从而降低Egr-I活性和TF的分泌而起间接抗炎作用,因此,自变量是胰岛素浓度与葡萄糖浓度,因变量是Egr-1活性和TF含量,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依据题干中给出的材料与用具、不完善的实验思路、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推知,本实验补充完善后的实验思路如下:‎ ‎①分组:取若干培养瓶,加入等量单核细胞悬液与细胞培养液,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 ‎②处理:‎ A组:加入正常浓度(2g/L)葡萄糖溶液。‎ B组:加入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 C组:加入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和低浓度胰岛素(100mu/L)。‎ D组:加入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和高浓度胰岛素(1000mu/L),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 ‎③测定:给四组加入等量LPS继续培养,1小时后分别从4组中取出半数培养瓶测定Egr-1活性并记录,6小时后分别从4组中取出剩余培养瓶测定TF含量并记录。‎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因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即胰岛素可通过降低单核细胞Egr-1活性和TF分泌而起直接抗炎作用,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从而降低Egr-I活性和TF的分泌而起间接抗炎作用,据此结合胰岛素的作用、柱形图呈现的各组Egr-1活性的高低可推知:该实验中各组的TF含量由多到少的次序为:B组>C组>A组>D组。完善后的坐标系见答案。‎ ‎(3) ①已知体外培养单核细胞,当单核细胞外葡萄糖浓度相同时,胰岛素浓度在100~1000mu/L范围内的降糖效果相同。C、D两组加入的均为高浓度(3g/L)葡萄糖溶液,但加加入的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00mu/L、1000mu/L。由于C、D两组加入的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相同,所以比较C、D两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直接抗炎作用。‎ ‎②‎ 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时,受损伤的部位会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