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思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 生物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 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详解】A、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错误; B、组织液处于动态变化中,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正确; C、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正确; 故选 A。 2.对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 B.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 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答案】B 【解析】 感受器受到高于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才会产生兴奋,A 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 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外侧,B 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 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 正确;脑中的高 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D 正确。 【考点定位】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考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 系 考点、神经调节与行为 3.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 H 区受损 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 V 区受损 D. 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 W 和 S 区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 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语言文字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错误; B、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 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错误; C、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 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错误; D、若能看、听,但不能写,说明 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说,则说明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受损,正确; 故选 D。 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 B.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不存在酶 C. 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 D.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 pH 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 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可 以在细胞内和内环境中发挥作用,B 错误;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物质,C 正确;剧烈运动 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 pH 保持相对稳定,D 错误。 5.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图乙表示 A 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B. 图甲中的 A 为神经中枢、B 为效应器、C 为感受器 C. 兴奋在图乙上单向传导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的 D. 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提供信息可知,图甲中 A 是突触结构,B 是感受器,C 是效应器,图乙中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 突触小体,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间隙。 【详解】A、图 1 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正变负,错误; B、图甲中 A 是突触结构,B 是感受器,C 是效应器,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 胞体传递,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一方向的传递,正确; D、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错误。 故选 C。 【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 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从而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方向的。 6.下列关于“渗透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 B. 单位体积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 D. 人体细胞外液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 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 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 【详解】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 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A 正确;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B 正确;毛细血管 壁的通透性增强会使血浆蛋白渗出,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造成组织水肿,C 错误;人体细胞外液维持渗 透压的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D 正确。 7.下图中三条曲线可表示当环境温度从 25℃降到 5℃时,人体散热量、抗利尿激素含量、耗氧量及酶活性 的变化情况为( ) A. ①③①② B. ①①①② C. ①③③② D. ①③③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人为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 加;温度降低,则出汗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恒温动物酶的活性基 本不变。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 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人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产热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平衡,散热也增加,对应曲线 ①; 温度降低,则汗腺分泌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对应曲线③; 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细胞耗氧量增加,对应曲线①; 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因为人为恒温动物,所以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内温度基本不变,因此人体内酶活性基 本不变,用②表示。 故选 A。 8.图中的a、b、c 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 1、2、3 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 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c 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a、b、c 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 c C. 细胞 1 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D. 细胞 3 的种类最多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a 是淋巴,b 是血浆,c 是组织液,A 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液体 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 错误;细胞 1 是淋巴细胞,C 错误;细胞 3 是组织细胞,其种类最多,D 正确。 9.人体肺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中的 O2 分子运输进入一般组织细胞参与代谢,需要通过几层生物膜( ) A. 11 B. 9 C. 5 D. 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氧气进入的途径为载体,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审题时明确运输到组织细胞中并被利用消 耗,故需要穿过线粒体的两层膜;识记在此过程中,需要两次穿过毛细血管壁和红细胞的细胞膜。 【详解】外界环境中的 O2 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2 层细胞膜)、毛细血管 壁(2 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膜、出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 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 层 膜),共 11 层膜。 故选:A。 10.有些同学不吃早餐,用午餐补充,结果午餐摄入过量,则会造成某激素分泌过量,引起肥胖,下列解释 合理的是( ) A. 胰岛素分泌过多,促进了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 胰岛素分泌过多,促进了糖原和脂肪的合成 C. 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促进血压升高,引起肥胖 D. 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促进氨基酸转化为脂肪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 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详解】胰岛素分泌过多,促进了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不利于脂肪的形成和积累,A 错误;胰岛素分泌过 多,促进了糖原和脂肪的合成,脂肪积累导致肥胖,B 正确; 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促进血压升高,有利于 糖的代谢,不会引起肥胖,C 错误; 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氨基酸转化为脂肪,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1.向日葵主要收获种子,番茄主要收获果实。上述两种植物在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 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 B.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 C.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都下降 D. 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因为子房发育过程中需要发育着的 种子提供生长素,而在向日葵和番茄开花的季节,阴雨的天气会导致它们的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 不形成种子,所以不能合成生长素,导致子房不能正常发育。如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于花上, 则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但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收获的番茄是果皮,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 长素,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 【详解】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 但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所以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 受影响,错误; B、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 由于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所以向日葵的产量下降,正确; C、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错误; D、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是必须由精卵结合才能形成的, 所以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错误; 故选 B。 12.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共生 B. 共生、捕食、竞争 C. 共生、竞争、捕食 D. 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 【详解】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 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同生同死”的同步性变化,所以甲图表示互利共生的关系。 捕食: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 步性的变化,所以乙图表示捕食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互相抑制,有时表现为一 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所以丙图表示竞争 关系。 故选 B。 13.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单位为 103 kJ/(m2.a)]。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大 B. 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15.6% C. 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5×103 kJ/(m2.a)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中能量传递的信息,抓住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这样可以计算出补偿输入到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 位肉食动物的能量.补偿能量越多说明地震对其影响越大。能量传递效率是传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上一 个营养级的固定能量,这是要注意不能把补偿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看成是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 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的能量的总和。 【详解】A、图中地震以后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偿的能量越多,所以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越高 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越大,正确; B、图中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14×103 kJ/(m2.a),加上补偿的能量 2×103 kJ/(m2.a),第二 营养级的总能量是 16×103 kJ/(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2.5×103 kJ/(m2.a),所以能量在第二 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2.5÷16=15.6%,正确; C、根据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肉食动物是[(2.1+5.1+0.05.+0.25)-(14+2-9-4-0.5)×103]=5×103 kJ/(m2.a),正确; D、由图可以知道,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能量,错误; 故选 D。 14.一只羊在一年内吃了 100kg 的草,排出 20kg 的粪,长了 10kg 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 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 80kg B.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C. 20kg 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 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 70kg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 80kg,A 正确,由于草的同化量未 知,因此无法计算由草到羊的能量传递效率,B 错误,20kg 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C正确,同化量的 一部分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的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 70kg,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1.能量 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2.能量去向: 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 被_____ 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15.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是生产者, B、D、E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D. E 每增加 1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25kg 的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 AC 为生产者和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 C 是大气,A 是生产者,则 D、E 为消费者,B 为分 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 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是生产者,D、E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A 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B、C、D、E,B 错误; C、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C 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 20%的能量传递率计 算,则至少需要 a=1÷20%÷20%=25kg,D 正确。 故选:D。 16.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 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 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 A、B、C、D 四点分别 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 D 点 【答案】A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可以通过电荷的变化和肌肉的活动检测出来。A 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 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 左传导,故刺激 A 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A 错误;B 点与电流计两端 的距离不等,B 处受到刺激后,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 向的,B 正确;C 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 C 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 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C 正确;刺激 D 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 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D 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过程 特点 速度 神经纤维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未兴奋区 双向传导 快 神经细胞间 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间隙→后膜)→下一个神 经细胞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传递 慢 17.为了对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 A、B、C、D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 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许多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 器取样的方法,而不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装置要有光源和热源。 【详解】A、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用 A 中实验装置可以收集土壤小动物,正确; B、B 装置有光源,但缺乏热源,错误; C、C 装置有热源,但缺乏光源,错误; D、D 装置缺乏光源和热源,错误; 故选 A。 18.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 B.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D. 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 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 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 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即行为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A 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由 生物发出,也可由环境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B 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 群密度,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C 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 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D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特点及应用,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要调査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都可采用样方法 B. 森林中橡树苗的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兔参与形成了 8 条食物链,鹰占有 3 个营养级 D. 鹰每同化 1kJ 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 25kJ 的太阳能来支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 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 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调查橡树苗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A 错误; 橡树苗的高矮不同是种群内部的个体差异,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 错误;据食物网可知,由橡树经兔 到狼和鹰的食物链各有两条,由草本植物经兔到狼和鹰的食物链各有两条,故兔参与形成了 8 条食物链, 鹰占有第三和第四 2 个营养级,C 错误;在草本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的营养级别最低,消耗 的草本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最少,鹰每同化 1kJ 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 1÷20%÷20%=25kJ 的太阳能 来支持,D 正确。 【点睛】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 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 是样方法。 20.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A 的浓度不同,则插条生根效果就不同 B. 当萘乙酸浓度大于 10-6mol/L,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C.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佳萘乙酸浓度一定为 10-8mol/L D. 该实验不能说明萘乙酸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萘乙酸浓度为 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萘乙酸浓度在 0~10-6mol/L 时,促进扦插 枝条生根;萘乙酸浓度大于 10-6mol/L 时,抑制扦插枝条生根,由此可以说明萘乙酸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据 此答题。 【详解】A. 在最适浓度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 NAA 对生根的促进效果相同,A 错误; B. 由图可知,和对照组相比,当萘乙酸浓度大于 10-6mol/L 时抑制扦插枝条生根,B 正确; C. 实验设置的浓度梯度较大,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佳萘乙酸浓度不一定为 10-8mol/L,应该在 10-9mol/L~ 10-7mol/L 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探究,C 错误; D. 萘乙酸浓度在 0~10-6mol/L 时,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萘乙酸浓度大于 10-6mol/L 时,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由此说明萘乙酸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D 错误。 2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 A. 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 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C. 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 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量的输入是从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开始的。能量传递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该 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22.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细胞和 B 细胞 C. 吞噬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23.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数量 C.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D.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去除取样法,直接计数法。一般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能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原因是会影响蒲公英的数 量,错误; B、土壤中的小动物体型小而且活动范围小,所以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正确; C、标志重捕法一般应用于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由于其个体小不易标记,且活动 范围小,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错误; D、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菌体,错误; 故选 B。 24.“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关于该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科学规划,能量得到更有效利用 B.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 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桑基鱼塘耕作以鱼塘养鱼(主要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塘基种作物,桑叶养蚕、杂粮养猪,蚕沙(蚕 粪)、猪粪和作物残茎回塘养鱼,塘泥又培基种作物,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 互制约、相互促进,“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详解】桑基鱼塘”生产模式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 成良性循环,使得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A 正确;桑基鱼塘是生态农业,该生态系统合理调整了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 有益的部分,BD 正确;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率,C 错误。 25.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斯他林和贝利斯——促胰液素的发现 B. 达尔文——植物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高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D. 林德曼——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 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斯他林、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了狗促胰液素,从而发现了激素调节,A 正确。 拜尔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B 错误。 高斯通过培养大草履虫得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C 正确。 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 D 正确。 【点睛】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得出的实验 结论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间接 价值( ) A. 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B. 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C. 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 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 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 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 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错误; 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错误;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错误; D、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正确; 故选 D。 27.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B. 寒冷时,下丘脑接受刺激通过体液调节减少散热 C.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可以产生渴觉 D. 下丘脑通过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相同平衡的中枢和水盐平衡的中枢,同时下丘脑 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相关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引起促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相关内分泌腺的 分泌。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传递兴奋、作为某些神经中枢和内分泌功能。 【详解】A、因为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传递兴奋、作为某些神经中枢和内分泌功能,所以下丘脑既能传导 兴奋又能分泌激素,正确; B、寒冷时,下丘脑接受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错误; C、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产生渴觉,错误; D、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是对于下丘脑的作用的综合考查,梳理下丘脑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根据选项描述做出判断。 28.森林局部遭遇大火后,其中植物种子萌发、生长,森林很快得到恢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大火焚烧了枯枝落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 B. 森林局部遭遇大火后很快恢复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 火灾后的森林逐步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 森林遭遇大火可能会导致其物种丰富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是抵抗 力稳定性,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是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大火焚烧了枯枝落叶有利于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 错误。森林局部 遭遇大火后,因为还有种子存留,因此森林恢复属于次生演替,B 错误。火灾后的森林逐步恢复原状是由 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 错误。森林大火可能会使某些生物死亡,使生物种类减少,使物种丰富 度降低,D 正确。 29.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多种信息传递形式。当一只母豹呼唤它的幼仔时,发出的吼叫声属于 A. 化学信息 B. 物理信息 C. 营养信息 D. 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考查信息传递形式的识别,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个体间用声音传递信息,信息的载体是声波,属于物理信息,选 B。 30.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 宜浓度 IAA 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 IAA 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 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 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 b 侧的 IAA 含量与 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 b 侧与胚芽鞘 c 侧的 IAA 含量不同 C. 胚芽鞘 b'则细胞能运输 IAA 而 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 d'从 a'中获得的 IAA 量小于 a'的输出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 a 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 d 中不含生长素; 琼脂块 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 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 部分运输到琼脂块 d′;琼脂块 a 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 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 b 侧的 IAA 含量比 b′ 侧的少,生长较慢,A 错误;琼脂块 a 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 b 侧与胚芽鞘 c 侧的 IAA 含量相同,B 错误; 胚芽鞘 b′侧细胞和 c′侧细胞都能运输 IAA,C 错误;琼脂块 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 分运输到琼脂块 d′.因此琼脂块 d′从 a′中获得 IAA 量小于 a′的输出量,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条件。 二、填空题 31.下图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请回答下列 问题: (1)人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__(填“相同”或“相反”);临床上因为下 丘脑损伤可导致 ADH 分泌不足,导致尿崩症(尿特别多等症状),则 ADH 是______,其分泌不足导致尿崩症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寒冷环境中,乙神经分泌细胞兴奋性提高,其分泌的激素 A 是________,激素 B 只能作用于甲状 腺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也能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其具体的反射弧是_________。 (4)若图中“下丘脑→激素 A→腺垂体→激素 B”过程调节着人体内性腺分泌性激素。某人下丘脑功能正 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功能受损,临床上可通过给患者注射________来进一步 诊断病因。 【答案】 (1). 相同 (2). 抗利尿激素 (3). 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只有甲状腺细胞上有激素 B 相应的受体 (6).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7). 腺垂体或性腺 (8). 激素 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下丘脑中的甲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了 ADH(抗利尿激素),储存在神经垂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调节 水盐平衡;下丘脑中的乙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了激素 A 作用于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分泌激素 B,属于激素的 分级调节,则激素 A 表示促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 B 表示促甲状腺(肾上腺、 性激素)激素等。 【详解】(1)人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相反;根据以上分析已知, ADH 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进 而导致尿崩症。 (2)寒冷条件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 A)增多,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激 素 B);由于只有甲状腺细胞上有促甲状腺激素相应的受体,所以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3)根据题意分析,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也能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说明肾上腺为反射弧 的效应器,则反射弧为: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4)根据题意分析,性激素是由下丘脑通过垂体分级调节的,而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 说明该人的垂体或性腺受到了损伤,可以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激素 B)进行进一步诊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和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进而判断图中下丘脑的甲、 乙神经分泌细胞调节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和机理。 32.思南中学某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关于植物激素内容后,欲验证: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促进 种子的休眠,抑制种子的萌发。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具有生命力的某种植物种子若干,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蒸馏水等。 __________ 【答案】实验思路:取上述种子随机平均分成 3 组,编号 A、B、C 组,依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适宜 浓度的赤霉素溶液、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每组种子的萌 发率。 预期结果:萌发率:B 组>A 组>C 组 【解析】 【分析】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主题是为了验证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抑制种子的萌发。 因此实验材料应选用具有生命力的某种植物种子,在设计实验时注意设置空白对照组,即:不加入脱落酸 和赤霉素,而是替换为清水的对照组。若缺少空白对照组,只能说明种子萌发的先后,不能说明是促进还 是抑制。通过适宜条件、适宜时间培养后,观察每组的种子萌发情况。 【详解】实验思路:取上述种子随机平均分成 3 组,编号 A、B、C 组,依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适宜 浓度的赤霉素溶液、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每组种子的萌 发率。预期结果:萌发率:B 组>A 组>C 组 设计实验:(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植物种子平均分成 A、B、C 三组,分别放在铺好滤纸的培养皿中。 ②用量筒量取适量的清水于培养皿 A 中,量取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和等量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于培养 皿 B、C 中。 ③将三组培养皿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测定三组植物种子萌发所需时间。 实验结果:三组植物种子萌发所需时间为:B 组>A 组>C 组 (2)实验结论: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作用的掌握,对赤霉素和脱落酸 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还需要考生具备对实验设计的理念和原则的把握。 33.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 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 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 (3)a、b、c 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 2∶1 调整为 1∶1 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 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 分解者 (3). 样方法 (4). 速度和方向 (5). 次生演替 (6). 含碳有机物 (7). CO2 (8). 光合作用 (9). 7/9 (10).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 调节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 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 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该实验过程中 发生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的基础上,属于次生演替。 (3)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碳在无机环境 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 CO2。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4)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 2/3 来源于互花米草,1/3 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 20% 计算,鸟增重 1 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 克,如改为各占 1/2,鸟增重 1 克需要互 花米草=1/2÷20%+1/2÷20%÷20%=15 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方面。 (5)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 点进行相关的计算。 34.H7N9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 RNA 病毒。下图是人体防御 H7N9 病毒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 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回答有关问题: (1)H7N9 流感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首先被①__________细胞摄取、处理,然后把抗原呈递 给②_________细胞,最终激活③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⑥浆细胞,后者分泌 ⑧__________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H7N9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由②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⑤__________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宿主细胞 结合,使其裂解。 (3)以下可以构成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_(多选) A.溶菌酶 B.汗液 C.口腔黏膜 D.吞噬细胞 【答案】 (1). 吞噬 (2). T (3). B (4). 抗体 (5). 效应 T (6). ABC 【解析】 【分析】 1、对于病毒类的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毒的传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 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病毒侵入机体后,会依次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经过免疫的机体中含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当抗原二 次攻击的时候,会发生一次免疫,并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 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 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1)H7N9 流感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首先发挥功能的是第二道防线,突破第二道防线 后第三道防线启动,故首先被①图示中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抗原,然后把抗原呈递给 ②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最终激活③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⑥浆细胞,浆细 胞分泌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H7N9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由②T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⑤效应 T 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 宿主细胞结合,使其靶细胞裂解释放出 H7N9 病毒,机体再进行体液免疫,消灭 H7N9 病毒。 (3)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 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 A 大部分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但唾液中的溶菌酶可以算第 一道防线,B 汗液和 C 口腔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D 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故选 ABC。 【点睛】本题以 H7N9 型禽流感为背景,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对于病毒的特征一定要掌握,病毒必 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当其入侵到机体内时,只依靠体液免疫并不能将其消灭掉,对于侵入到 宿主细胞的还需要细胞免疫参与。意在考查考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5.认真分析下图,并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査牧场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调查山羊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 (4)种群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在位置和布局上还具有________特征。 【答案】 (1). 出生率 (2). 迁出率 (3). 年龄组成 (4). 性别比例 (5). 在一定的自然 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6). 样方法 (7). 标志重捕法 (8). 空间特征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生活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 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去除取样法,直接 计数法。 【详解】(1)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迁入率和出生率可以使种群密 度增加,迁出率和死亡率可以使种群密度减少,因此①是出生率,②是迁出率;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 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也会影响种群密度,③是年龄组成,④是性别比例。 (2)种群是指在生活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4)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如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 【点睛】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本题难度较低,考生应掌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