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有糖类的是 ①ATP ②DNA ③染色体 ④脂肪 ⑤纤维素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⑤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 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 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①ATP 由三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因此含有糖类,①正确; ②DNA 分子由脱氧核苷酸组成,而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 分子磷酸基团组成,因此含有糖类,②正确; ③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中含有脱氧核糖,③正确; ④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④错误; ⑤纤维素酶属于蛋白质,不含糖类,⑤错误。 综上①②③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分子物质均能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温度不仅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 C.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 水分子进出原核细胞的速率远大于进出真核细胞的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方式进行运输,大分子物质一般通 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运输。 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物质的浓度等。 【详解】A.物质进出细胞不仅与分子大小有关,还与细胞的选择性有关,如离子可以通过协 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出细胞,A 错误; B.温度可以通过影响呼吸速率进而影响主动运输过程中的能量供应,温度也可以通过影响细 胞膜的流动性进而被动运输速率,B 正确; C.甘油属于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皮肤细胞,C 错误; D.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无关,D 错误。 故选 B。 3. 下列情况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A. 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B.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C. 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 D.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答案】B 【解析】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 余属于光镜下可以看到的显微结构。 【考点定位】显微镜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题干中要求的“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普通 光学显微镜只能呈现显微结构,而对于更加精细的亚显微结构,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如生物膜上各种分子的排布特点。 4.真核细胞中,下列物质与其合成场所对应有误的是 A. 淀粉-叶绿体 B. 脂质-内质网 C. tRNA-细胞核 D. 抗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粗面内质网是初步把蛋白质加工成较成熟的蛋白质的细胞器,并 进行运输的场所,滑面内质网还是合成脂质的场所,细胞核是 DNA 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A.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A 正确; B.滑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B 正确; C.tRNA 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合成,C 正确; D.抗体属于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 错误。 故选:D。 5.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都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多聚体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只在细胞内起作用 C.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D. 酶由基因控制产生,基因的复制离不开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 RNA,所以酶 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详解】A.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A 错误; B.酶既能在细胞内起作用,也能在细胞外甚至体外起作用,B 错误; 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C 错误; D.酶由基因控制产生,基因的复制离不开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的催化,D 正确。 故选:D。 6.果蝇体细胞中有 8 条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都有 4 条染色体 B.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单体和染色体数目均为 8 条 C. 有丝分裂后期核 DNA 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可以观察到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 2N): 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核 DNA 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 DNA。 【详解】A. 因果蝇体细胞有 8 条染色体,故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都有 8 条染色体,A 错 误; B.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单体 16 条,染色体数目为 8 条,B 错误; C. 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核 DNA 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C 正确; D. 果蝇细胞属于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D 错误。 故选 C。 7. 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 A. HIV 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 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 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 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HIV 病毒是生物,但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无细胞结构,A 符合题意。 故选 A。 8.硝化细菌、破伤风芽孢杆菌、酵母菌的共同点是 A. 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B. 都没有核膜和染色体 C. 都能进行无丝分裂 D. 都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硝化细菌、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 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 DNA 等。 【详解】A.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型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 错误; B.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膜和染色体,B 错误; C.硝化细菌、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进行二分裂,C 错误; D.它们都有细胞结构,都含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D 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 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 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 清液出现放射性。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 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 少量 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 的放射性。 【详解】A. 格里菲思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A 错误;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而不是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小鼠死亡,B 错误;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C 正确;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D 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 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底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 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酶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酶 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酶 2 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 丙酮酸+4[H] 酶 2 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 2 丙酮酸+4[H] 酶 2 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所以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 正 确; B.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通过自身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 育和繁殖,B 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C 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 ATP,D 正确。 故选:C。 11.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从上到下的第三条色素带 A. 呈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 呈黄绿色,只吸收蓝紫光 C. 呈蓝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D. 呈蓝绿色,只吸收蓝紫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条上按扩散速度快慢分布的色素有胡萝卜 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分别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叶绿素主要吸收 红橙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从上到下的第三条色素带为蓝绿色,对应叶绿素 a,主要吸收红 光和蓝紫光。 故选 C。 12.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类囊体上产生的 ATP 可用于暗反应 B. 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最低 C. 进入叶绿体的 CO2 不能被 NADPH 直接还原 D. 净光合作用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 被 C5 固定形成 C3,C3 在光反应 提供的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类囊体上产生的 ATP 可用于暗反应中 C3 的还原,A 正确; B.一般夏季光照最强时,植物气孔会关闭,小麦光合速率会减弱,但不是最低,B 错误; C.进入叶绿体的 CO2 不能被[H]直接还原,要先被固定成 C3 才能被还原,C 正确; D.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D 正确。 故选:B。 13.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 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 因素的干扰。 【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 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 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 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 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 错误;细胞凋亡是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 非正常死亡,D 错误。故选 B。 14.下图①至⑤为某二倍体生物各细胞分裂时期模式图,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判断步骤: 【详解】①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着丝点断裂,染色 体数目加倍,无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中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联会, 整齐排在赤道板中央,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⑤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 综上①②④为减数分裂图。 故选:D。 15.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的特点决定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 B.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性状 C. 普通小麦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三倍体植株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交 →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 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 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 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 组成倍增加) 【详解】A.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少利多害性 等特点,所以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A 正确; B. 杂交育种不能产生新基因,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B 错误; C. 普通小麦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C 错误;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D 错误。 故选:A。 16.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 A. 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并翻译 B. 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 C. 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 D. 转录的信使 RNA 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含有该个体全 部的遗传物质。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改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种密码 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 【详解】A.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A 错误; B. 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存在于人体所有的体细胞中,B 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C 错误; D. 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所以转录的 mRNA 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 D 正确。 故选:D。 17.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性状遗传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 子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1/16 C. 子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3 种 D. 亲代紫花植株的测交后代紫花:白花=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9:7 是 9:3:3:1 的变形,是 AaBb 自交的结果,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 由组合定律。其中紫花植株用 A_B_表示,其它均为白花。 【详解】A.子代出现了 9:7 的比例,该比例是 9:3:3:1 的变形,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 合的结果,A 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亲代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后代紫花占 9/16,因此紫花中能稳定遗传 (AABB)的占 1/9,B 错误; C.子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5 种,包括 AAbb、Aabb、aaBB、aaBb、aabb,C 错误; D.亲代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因此测交后紫花:白花为 1:3,D 错误。 故选:A。 18.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 基因自由组合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 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会发生基因自由 组合;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选 A。 19.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a 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 在刺激部位 a 处能产生神经冲动 B. a 处给予适宜刺激后,在 b 处膜外电位会由正变负 C. 该实验中刺激 a 处后,肌肉产生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D. 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肌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 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与肌肉相连的为传出神经,所以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的传出 神经部分。 【详解】A.a 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在刺激部位 a 处能产生神经冲动,A 正 确; B.a 处给予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所以在 b 处膜外电位会由正变负,B 正确; C.只有通过完整反射弧的活动才能属于反射,C 错误; D.a 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细胞都是可兴奋细胞,D 正确。 故选:C。 20.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 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D. 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 pH 显著下降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等血液运送的物 质,A 项正确;细胞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其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完 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 度,酸碱度等,所以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B 项正确;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C 项正确;由于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可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 乳酸不会导致血浆 pH 显著下降,D 项错误。 21.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B. 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饥饿时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加强 D. 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 (1)血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3)调节方式: 【详解】A.血糖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但是主要依赖体液调节,A 正确; B.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 正确; C.饥饿时,血糖偏低,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活动加强,C 错误; D.血糖调节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D 正确。 故选:C。 22.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 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C. 茎的背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 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二者是拮抗关系。 3、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发 育;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是:由于重力作用使植物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根 对生长素敏感,生长素浓度大,抑制根近地侧生长,背地侧浓度低而促进生长,根表现出向 地生长的特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 促进生长的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作用弱,因此茎表现为背地性。 【详解】A.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故产生部位和 作用部位可以不同,A 正确; B.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 正确; C.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两侧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 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错误;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 故选:C。 23.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所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会影响其性别比例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 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 10%-20%之间; 3、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 4、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会影响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详解】A.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 正确; B.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 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 10%-20%之间,B 错误; C.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C 正确;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会影响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下降,D 正 确。 故选:B。 24.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最正确的 是 A.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B.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D.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 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 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样方法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一般乔木 100m2、灌木 16m2、草本 1m2;③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 距取样法。 【详解】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随机取样,为了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样方数量不宜过少, A 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 错误;对于狭长的峡 谷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C 错误;由于陆生植物种 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 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D 正确。 故选 D。 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多个不同种群及其无机环境组成 C.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D. 生态系统依靠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系统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 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件。 2、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错误;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B 错误; C.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 正确; D.生态系统依靠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系统的稳态。D 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气孔是高等植物与大气进行水气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开放率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度。某科研人员研究了光照、温度和 CO2 浓度等环境因素对鸢尾气孔开放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其它条件一定且适宜时,一定范围内随气孔开放率增加,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丙可知,随 NaHCO3 溶液浓度增加,气孔开放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提高鸢尾的光合作用强度,某研究人员据图乙分析认为“23℃”为其最佳温度,你 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加 (2). (气孔是 CO2 进出的通道)气孔开放率越大,植物吸收 CO2 越多(CO2 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材料使得光合作用强度増加) (3). 先増加后下降 (4). 不 合理 原因是本实验没有温度为 23℃左右的其它实验数据,无法得出 23℃是否为其最佳处理 温度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光照条件下,气孔的开放率远高于黑暗条件;分析图乙,温度为 23℃时气孔开放 率略高于 4℃;分析图丙,在一定范围内,随着 NaHCO3 溶液浓度增加,气孔开放率增加,超过 这个范围,气孔开放率下降。 【详解】(1)其它条件一定且适宜时,一定范围内随气孔开放率增加,植物吸收 CO2 越多,光 合作用强度越强。 (2)分析图丙可知,随 NaHCO3 溶液浓度增加,气孔开放率先増加后下降。 (3)由于本实验没有温度为 23℃左右的其它实验数据,无法得出 23℃是否为其最佳处理温 度。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照、温度和 CO2 浓度等环境因素对鸢尾气孔开放率的影响,从而对光合 速率的影响。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根据实验结果下出准确结论是这道题 的关键。 27.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两类物质的合成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l)图 A 中生理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以_________作为单位进行,甲、乙代表 的物质是_________。 (2)图 B 中若多肽链为前胰岛素原(胰岛素的前体物质),则其合成后的去向是_______(场 所)。 (3)RNA 除了具有图 B 所示生理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4)四环素等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原因之一是干扰了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从而阻碍 了图_________ (填“A”或“B”)中的所示生理过程。 【答案】 (1). 细胞核 (2). 基因 (3). RNA 聚合酶 (4). 内质网 (5). 催 化化学反成(作为遗传物质) (6). 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A,该图表示转录过程,其中 a 和 b 表示 mRNA,甲和乙表示 RNA 聚合酶。 分析图 B,该图表示翻译过程,其中 a、b、c 表示多肽链,翻译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详解】(l)图 A 表示转录过程,甲、乙代表的是 RNA 聚合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转录是以基因作为单位进行。 (2)前胰岛素原(胰岛素的前体物质)合成后要去内质网进行加工。 (3)RNA 除了传递遗传信息外,还可以作为酶起催化作用,或者作为 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 (4)四环素等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原因之一是干扰了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从而阻碍 了翻译过程,即图 B 中的所示生理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了转录合翻译的比较,包括场所、条件等,熟悉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 题。 28.人用狂犬疫苗是用狂犬病全病毒颗粒制成的,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 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2018 年国家药监局通告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疫苗生产记录存在造假 行为,该公司在 2017 年还被发现数十万支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 问题: (1)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_________。 (2)人感染狂犬病毒后,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注射疫苗后,部分人会出现轻度发热现象,原因是机体内相应腺体分泌的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 (4)接种百白破疫苗时需多次接种,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人接 种百白破疫苗依然患上了百日咳疾病,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项即可)。 【答案】 (1). 抗原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甲状腺激素 (4). 肾上 腺素 (5). 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6). 疫苗失效(疫苗效价低、疫苗效 价不合格、百日咳杆菌发生了变异等) 【解析】 【分析】 【详解】(1)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2)人感染狂犬病毒后,如果还留在血液中,会激发体液免疫,如果已侵入细胞,需要细胞 免疫共同清除,故其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注射疫苗后,机体内相应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从 而使部分人会出现轻度发热现象。 (4)接种百白破疫苗时需多次接种,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起到更好的 接种效果。若某人接种百白破疫苗依然患上了百日咳疾病,原因可能是疫苗效价低、疫苗效 价不合格、百日咳杆菌发生了变异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以及免疫预防相关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根据题 意答题。 29.刺毛鼠的背上有硬棘毛(简称有刺),在实验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只 无刺雄鼠,并终身保留无刺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l)产生该无刺雄鼠的原因是_______,有刺基因和无刺基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不同。 (2)让这只无刺雄鼠与有刺雌鼠交配,F1 全有刺,F1 雌雄鼠自由交配,F225 只有刺鼠和 8 只 无刺鼠,其中无刺鼠全为雄性。这说明有刺和无刺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为隐性,控制有 刺无刺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3)若要繁殖出无刺雌鼠,最佳方案是:先让此无刺雄鼠和纯种有刺雌鼠交配,然后再让___ 交配。 (4)刺毛鼠的染色体组成 2n=16。如果此无刺雄鼠与有刺雌鼠交配,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是 14+XYY 的子代个体,则其原因是亲代中的雄鼠在减数第_______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差错, 此次减数分裂(只考虑一次差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変 (2). 脱氧核苷酸(碱基)排列顺序 (3). 无刺 (4). X (5). 子代中雌鼠与(亲代或子代)无刺雄鼠 (6). 二 (7). 7、7+X、7+X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变异的综合性考查,梳理伴 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减数分裂过程具体过程及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的相 关知识,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1)在实验室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群体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灰色无刺雄鼠(以下称 L 鼠), 且能终生保留无刺性状,说明该变异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异,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基 因发生突变。有刺基因和无刺基因最本质的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2)让这只无刺雄鼠与有刺雌鼠交配,F1 全有刺;F1 雌雄鼠自由交配,生 25 只有刺鼠和 8 只 无刺鼠,其中无刺鼠全为雄性。这说明有刺和无刺这对相对性状中无刺是隐性,控制有刺无 刺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3)若要繁殖出无刺雌鼠,则最佳方案是先让此无刺雄鼠和纯种有刺雌鼠交配,然后再让子 代中雌鼠与无刺雄鼠交配。 (4)让一只灰色无刺雌鼠与一只灰色有刺雄鼠杂交,子代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 14+XYY 的灰色无刺鼠,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的灰色无刺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则其原因应是亲代 中的雄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差错;此次减数分裂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染 色体组成应依次为 7、7+X、7+X。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测显隐性关系、基因的位置、亲本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的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 识对某些遗传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30.高营养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具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种“威慑”与“恐惧”的种间关系 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某科研人员在 1990-2005 年间对某地区的喜鹊和环颈雉种群数量进 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过程中发现喜鹊捕食鼠类,鼠会捕食环颈雉的卵和部分植物, 同时该地区在 1990-2005 期间使用了大量鼠药,回答相关问题: 调查时间 喜鹊 环颈雉 灌木 林区 林草 复合区 旅游 风景区 合计 灌木 林区 林草 复合区 旅游 风景区 合计 l990 60 30 15 105 28 l2 6 46 1995 30 12 5 47 58 38 18 114 2000 l0 0 0 10 126 93 40 259 2005 8 0 0 8 161 124 55 340 (1)可采用___________(方法)对该地区喜鹊和环颈雉进行种群数量统计。 (2)据表分析可知,环颈雉的主要分布区域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该区域的植被为环颈 雉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鹊能够捕食鼠类,捕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0 年后若停止使用鼠药,喜鹊在林草复合区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鼠类对环颈雉的 破坏程度,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灌木林区 (3). 栖息空间和食物 (4). 一种 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5). 喜鹊捕食鼠类,减少了鼠类捕食环颈雉的卵(或鼠类因 恐惧减少了环颈雉的卵采食)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喜鹊和环颈雉都主要分布在灌木林区,该区域的植被可以为动物提供食 物和栖息空间。 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广的动物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详解】(1)喜鹊和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地 区进行种群数量统计。 (2)据表分析可知,环颈雉的主要分布区域是灌木林区,原因是该区域的植被为环颈雉的生 存提供了较好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4)若停止使用鼠药,喜鹊在林草复合区重新出现,喜鹊捕食鼠类,减少了鼠类捕食环颈雉 的卵(或鼠类因恐惧减少了环颈雉的卵采食),这样会减轻该地区鼠类对环颈雉的破坏程度。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以及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利弊等相 关知识点。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题意回答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