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学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学考)

‎2019~2020学年上学期2018级期中考试题 生物(学考)‎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 D. ④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由①②③组成,A错误;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但不含血红蛋白,因为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B错误;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进而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增加,C错误;④的有氧呼吸产物CO2可参加体液调节,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的知识建立联系。‎ ‎2.‎ ‎ 2003年1月100粒洛阳牡丹种子随“神舟四号”飞船遨游了太空,经太空辐射处理后,将会产生 A. 花朵会更大更艳 B. 花朵会变小 C. 变成另类牡丹 D. 上述情况均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详解】‎ 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可能会使花朵更大更艳、花朵会变小、变成另类牡丹,故选D项。‎ ‎3.人体的下列细胞中,存在2条X染色体的是( )‎ A. 卵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 D. 精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性别决定与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A错误;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即含有2条X染色体,B正确;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而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即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C错误;精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含有X染色体的数目为1条或0条, D错误。‎ ‎【点睛】人体属于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女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X表示,男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X和X、X和Y均为同源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女性只产生1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 ‎4. 如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属于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是 A.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B. 磷酸和核糖排列在外侧 C. 内侧的碱基随机配对 D. 碱基对通过肽键连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A正确。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B错误。碱基按照一定的规律配对,排列在内侧,C错误。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 某核酸为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下图为其结构示意图。该核酸为( )‎ A. mRNA B. rRNA C. tRNA D. DNA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该过程中mRNA是合成的直接模板,如图mRNA是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呈链状,A项正确;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不作为直接模板,B项错误;tRNA是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其核糖核苷酸链经过折叠,像三叶草的形状,一端携带相应的氨基酸,另一端的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C项错误;DNA不直接参与翻译过程,且DN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双链,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翻译、核酸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甲型血友病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携带者和正常男性结婚,生育的儿子患甲型血友病的概率是( )‎ A. 1/16 B. 1/4‎ C. 3/8 D. 1/2‎ ‎【答案】D ‎【解析】‎ ‎【详解】假设甲型血友病基因为h,则亲代为XHXh×XHY,子代儿子为1 XHY:1XhY,故儿子患甲型血友病的概率是1/2,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伴X隐性遗传规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7.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A. 分离噬菌体和细菌,比较其差异 B. 降解DNA以研究其结构组成 C. 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 D. 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等是否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最终证明DNA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转化因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下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该细胞处于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显示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选B。‎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能力。‎ ‎9.用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得到的子代是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四倍体 D. 八倍体 ‎【答案】C ‎【解析】‎ 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含有6个染色体组,则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二倍体黑麦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配子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用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得到的子代含有4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确定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由染色体组数决定生物是几倍体。‎ ‎10.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科学依据是 A. 近亲结婚者的后代发生基因突变的比列增高 B. 人类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C. 近亲结婚者的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D. 近亲结婚的后代必患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亲结婚者的后代发生基因突变的比例不会增高,A 错误,人类遗传病是由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控制的,B错误,来自同一祖先的个体可能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近亲结婚者的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但不一定必患遗传病,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对人类遗传病机理、发病率的理解。‎ ‎11.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载体”分别是指( )‎ A. 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 B. 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 C. 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 D. 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 ‎ ‎ 【详解】‎ 基因工程中的“剪刀”是限制酶;“针线”是DNA连接酶;“载体”通常是质粒,故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技术,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三种细胞外液中,只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静脉,形成血浆,都是单向的,C正确。‎ 故选C。‎ ‎13.玉米、艾滋病病毒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分别是( )‎ A. 8、4和8、4 B. 5、4和5、4 C. 5、8和4、4 D. 8、4和5、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类别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腺嘌呤(A)、鸟嘌呤(G)‎ 胸腺嘧啶(T)、胞嘧啶(C)‎ 尿嘧啶(U)、胞嘧啶(C)‎ 碱基数目特点 ‎4种,A与T、G与C配对 ‎4种,A、U、G、C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分布 主要在细胞核中 主要在细胞质中 ‎【详解】玉米是真核生物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艾滋病病毒只有一种核酸RNA,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C正确。‎ 故选C。‎ ‎14.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家系中,若双亲都不患病,所生的子女 A. 表现型都正常 B. 患病概率为50%‎ C. 患者多为女性 D. 患者多为男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家系中,若双亲都不患病,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XaY.因此,所生的子女表现型都正常.‎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 ‎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 ‎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 ‎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15.下图是发生在染色体上的变异,该变异类型属于( )‎ A. 基因重组 B. 染色体片段缺失 C. 染色体片段增加 D. 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增加、颠倒和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得增加或减少。‎ ‎【详解】据分析可知:上述染色体中的基因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由abcdef变成了aedcbf,再结合图示的染色体的状态不难看出该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某一片段发生颠倒所致,D正确。‎ 故选D。‎ ‎16. 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某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进行治疗,该激素为(   )‎ A. 胰岛素 B. 生长激素 C. 胸腺激素 D. 雄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生物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具体作用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血糖含量过高,随尿液排出而得名的.因此,该类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药物.‎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7. 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 A. 脊髓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小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所以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D项正确;脊髓内具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A项错误;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项错误;脑干中有呼吸中枢等维持生命的中枢,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基因工程能够定向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目前已应用于医药卫生、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列选项中,属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实例是( )‎ A. 无子西瓜 B. 四倍体葡萄 C. 转基因抗虫棉 D. 试管婴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2、动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5)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详解】A、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应用实例,A错误;  B、四倍体葡萄也是多倍体育种的应用实例,B错误;  C、转基因抗虫棉是基因工程的应用实例,C正确;  D、试管婴儿技术是胚胎工程的应用实例,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基因工程在农业、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9.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B. 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 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D. 体液包括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部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细胞液指的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不同于人体的细胞内液。‎ ‎【详解】A、据分析可知: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A正确;‎ B、细胞外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错误;‎ C、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不都存在于细胞内,还有细胞外液,C错误;‎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部分,D错误。‎ 故选A。‎ ‎20. 对某男性遗传病患者进行全基因组DNA测序,最合适材料来源是 A. 精子 B. 红细胞 C. 外周血淋巴细胞 D. 神经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进行全基因组DNA测序应包括22条非同源的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和Y),所以选择细胞时神经细胞由于不容易取材,最好选游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精子缺少1条性染色体,红细胞可能没有染色体。‎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能力。‎ ‎21.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 A. 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 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 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钠离子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钾离子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钠离子浓度,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 ‎【详解】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此时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导致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当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减小,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此时,钠离子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产生兴奋。‎ 所以本题答案为B。‎ ‎22.如图为某激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物质X代表氨基酸,a、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d依次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B. 图中a、b、c中分别进行的是脱水缩合、蛋白质加工和运输过程 C. 图中e内,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过程中没有O2参加 D. 该过程不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因为原核细胞中无a、b、c、d、e等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A表示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场所;b表示内质网,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c表示高尔基体,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d表示细胞膜,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e表示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依靠线粒体供能。‎ ‎【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中a、b、c、d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错误;‎ B、图中a、b、c中分别进行的是脱水缩合、蛋白质加工和再加工过程,B错误;‎ C、图中e内,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中没有O2参加,C正确;‎ D、该过程不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因为原核细胞中无b、c、e结构,原核细胞存在a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辨析题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注意辨析细胞结构和细胞器所示范围的不同。‎ ‎2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坏死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 B.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如甲胎蛋白等物质减少 C. 细胞分化发生在胚胎期,细胞凋亡发生在老年期 D. 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产生红细胞、血小板的潜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只不过在胚胎发育时期达到最大限度。2、细胞凋亡:细胞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3、有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叫癌细胞,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上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详解】A、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不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A错误;‎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转移,甲胎蛋白等物质产生增加,B错误;‎ C、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只不过胚胎期细胞分化达到最大限度;细胞凋亡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也都会发生,不只发生在老年期,C错误;‎ D、造血干细胞经过分裂、分化能产生红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辨析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 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 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 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效果越来越差是因为农药对有抗药性的棉红虫进行了选择,使它们存活下来,故D正确。 红铃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农药对其进行选择,故A、B错误。 红铃虫不会对农药产生隔离,故C错误。‎ ‎25.下列疾病中,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 A. 艾滋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B. 癌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C. 高度近视与苯丙酮尿症 D. 吃海鲜过敏与过敏性鼻炎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防卫功能过强所致,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是由于防卫功能过强,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起的。‎ ‎3、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HIV病毒入侵T细胞导致艾滋病。‎ ‎【详解】A、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错误; ‎ B、癌症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所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B错误;‎ C、高度近视与免疫系统无关,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也与免疫系统无关,C正确;‎ D、吃海鲜过敏与过敏性鼻炎都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26.如图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 A. 自由扩散 B. 主动运输 C. 协助扩散 D. 胞吞、胞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他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过程中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且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消耗能量。‎ ‎3、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消耗能量。‎ ‎【详解】据分析可知:题图中箭头所指方向显示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而且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故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 故选B。‎ ‎27.温度对甲、乙两种酶酶活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酶甲更适合高温 B. 酶乙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宽 C. 酶乙的酶活性更高 D. 两种酶混合使用时,25℃效果最好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由图可知酶甲的最适温度为15℃,酶乙的最适温度为25℃,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而失活,而低温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详解】A、有分析知:酶乙更适合高温,A错误;‎ B、题图显示酶乙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宽,B正确;‎ C、酶活性的高低需要有一致的环境条件,才能比较,C错误;‎ D、25℃是酶乙的最适温度,对酶甲来说酶活性很低,故两种酶混合使用时,25℃效果不是最好,D错误。‎ 故选B。‎ ‎28.ATP不直接参与的生命活动是()‎ A. 肌肉收缩 B. 神经细胞中K+外流 C. 大脑思考 D. 生物发电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中直接能源物质,ATP的水解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肌肉收缩会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过程,故消耗ATP,A错误;‎ B、神经细胞中K+外流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的过程,不耗能,故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大脑思考的过程是消耗能量的过程,与ATP的水解过程相联系,C错误;‎ D、生物发电的过程是ATP水解的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D错误。‎ 故选B。‎ ‎2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 ‎ ‎②细胞衰老,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分化,基因不变 ‎ ‎③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坏死,膜通透性降低 ‎④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 ‎⑤抑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进程;细胞癌变,膜黏着性增强,代谢增强 ‎⑥细菌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DNA复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性结束生命的过程。‎ ‎3、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的结果。‎ ‎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②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时,细胞表面积/体积减小,相对表面积减少,导致物质运输速率下降,①错误;细胞衰老,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不变,②正确;凋亡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坏死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③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性结束生命的过程,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④正确;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癌变,糖蛋白含量减少,膜黏着性降低,⑤错误;细菌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⑥错误。综上所述,②④的叙述正确,①③⑤⑥的叙述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易错点: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主要以有丝分裂为主。细菌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30.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若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模式图,①表示突触小泡,其中有神经递质;②表示突触间隙;③表示突触后膜,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为突触小体;b为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详解】A、a为突触小体,其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A正确;‎ B、①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间隙液即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C正确;‎ D、若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即表现为动作电位状态,故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故选B。‎ ‎31. 人类遗传病有多种诊断方法。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状而做出诊断的遗传病是( )‎ A. 苯丙酮尿症 B. 人类红绿色盲症 C. 青少年型糖尿病 D.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是不可以观察到的,但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有些在细胞形态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此时在显微镜能观察到,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在缺氧的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由圆饼状变得像镰刀一样,严重时红细胞破裂,造成严重贫血,甚至死亡,可通过显微镜观察,D正确。而苯丙酮尿症、人类红绿色盲在显微镜下故可以观察到,A、B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2.雌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在减Ⅱ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分别是()‎ A. 8、16、16 B. 4、8、8 C. 8、0、8 D. 4、0、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数目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倍,染色单体出现,染色体数目还是原来的数目;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末期:分开的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或次级卵母细胞细胞中。此时细胞中的DNA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数目,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开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末期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变成丝状,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膜向内凹陷分成两个子细胞,最后产生了四个子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和DNA数目都是原来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一半。‎ ‎【详解】由题意可知:果蝇体细胞核内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为4.DNA数目为8,此时含有染色单体数也是8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经过了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变成了8个;此时细胞中不再有染色单体,染色单体为0;由于还没有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故DNA数目不变,依然为8个,C正确;‎ 故选C。‎ ‎33. 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导致肌肉处于痉挛状态(骨骼肌持续收缩),其原因可能是该农药抑制了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 D.‎ ‎ 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上的神经递质分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骨骼肌持续收缩,持续性兴奋,可能原因农药抑制了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上的神经递质分解,D正确。‎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34.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2%.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 66%、34% B. 78%、22% C. 55%、45% D. 68%、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详解】题意显示:基因型AA的频率为22%,基因型Aa的频率66%,基因型aa的频率12%。则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22%+1/2×66%=55%‎ a的基因频率=1-A的基因频率=1-55%=45%,C正确。‎ 故选C。‎ ‎35. 免疫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的组成如下。下列关于免疫细胞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的细胞是①‎ B. ②在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C.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是浆细胞,可分泌抗体,A项正确;②为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死亡,参与细胞免疫过程,B项正确;吞噬细胞既可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参与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等,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36.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 图中有3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a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能产生兴奋,并通过突触传到b处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A正确; ‎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立即失活,B正确;‎ C、兴奋通过突触结构时会有突触延搁,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C正确;‎ D、相应的感受器只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刺激,D错误。‎ 故选D。‎ ‎37.如图为某高等雌性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 ) ‎ A. 卵原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卵母细胞 D. 卵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辨别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图的方法: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等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细胞;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 ‎【详解】卵原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初级卵母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而图示只有三条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次级卵母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与图示相符,C正确;卵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示中有三条染色体,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再根据题意作答。‎ ‎38. 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 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而变盲 B. 鼹鼠变盲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环境变化是导致鼹鼠变盲的唯一原因 D. 鼹鼠在光下饲养几个世代会恢复视力 ‎【答案】B ‎【解析】‎ 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而变盲,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结合学说,A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地下这一黑暗的环境,将无视力的鼹鼠选择下来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并通过遗传将相关性状传递给后代,所以鼹鼠变盲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正确;环境变化对鼹鼠种群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不是导致鼹鼠变盲的唯一原因,C项错误;鼹鼠变盲的性状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因此鼹鼠在光下饲养几个世代不会恢复视力,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 ‎39.某人腰椎受损,造成一侧下肢虽有感觉但无法活动。其受到损伤的部位最可能是支配该侧反射弧的()‎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D. 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由题意可知:腰椎受损,说明受伤的部位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又由于有感觉但无法活动可知受伤的是传出神经而不是传入神经,C正确。‎ 故选C。‎ ‎【点睛】熟练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0.某三倍体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下图表示正常体细胞的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三倍体生物的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组为3组,即体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各有3条,A正确;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细胞中为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化,C错误;细胞中为个别染色体数变化,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41.下列关于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大鼠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B. 给雌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卵成熟 C. 给牛注射胰高血糖素,可降低血糖 D. 给狗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食物,减少耗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垂体中含有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成熟和排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的酶分解而不能在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A错误;‎ B、促性腺激素可促进生殖细胞的成熟,所以给雌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能使卵成熟,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给狗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食物,耗氧量将增加,D错误。‎ 故选B。‎ ‎42.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 B. 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可能发生①→③的过程 C. 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都有能量释放 D. 在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③过程获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糖酵解阶段,既可以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也可以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③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②过程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参与,第三阶段的产物是水,A正确; ‎ B.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有氧呼吸或产酒精的无氧呼吸,所以不可能发生①→③的过程,B错误; ‎ C.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由于③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不释放能量,C错误; ‎ D.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提供能量,即①②过程,D错误。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3.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和调节机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刺激”一般由低血糖引起 B. “激素Ⅰ”的靶器官是下丘脑 C. “激素Ⅱ”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所示激素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的理解。明确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的名称及其作用的靶器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寒冷或紧张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低血糖不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项错误;“激素Ⅰ”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的靶器官是垂体,B项错误;“激素Ⅱ”是促甲状腺激素,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D项正确。‎ ‎4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侵入人体的HIV会破坏T细胞 B. 逆转录酶抑制剂有可能用于治疗艾滋病 C. 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 D. 艾滋病患者比普通人更易患流感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使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HIV侵入人体后与T细胞相结合,破坏T细胞,A正确;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潜伏起来,因此逆转录酶抑制剂有可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错误;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T淋巴细胞,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因此艾滋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攻击而患流感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艾滋病病毒的结构特点,掌握其致病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5.医生给病人注射药物,不同注射方式,药物到达靶细胞的途径不同。以下途径正确的是 A. 肌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B. 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C. 静脉注射:组织液→淋巴→血液→靶细胞 D. 静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肌肉注射应该首先进入的是组织液,故顺序为: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静脉注射直接进入的是血浆(血液)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组织液再进入靶细胞。‎ ‎【详解】A、肌肉注射应该首先进入的是组织液,故顺序为: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A错误;‎ B、据分析知:肌肉注射药液进入的顺序为: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B正确;‎ C、静脉注射的药液进入顺序为: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错误;‎ D、静脉注射:血液→组织液→靶细胞,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46.下列是有关生物的细胞分裂图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是由_____物质组成,由_____牵引移向细胞两极。‎ ‎(2)图丙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图甲~图丙中的哪一个细胞是孟德尔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__________ ‎ ‎(3)图甲细胞中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_个四分体,有 ___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_________ 。‎ ‎【答案】 (1). DNA和蛋白质 (2). 纺锤丝 (3). 卵细胞和极体 (4). 图乙 (5). 4 (6). 0 (7). 4 (8). (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 ‎【解析】‎ ‎【分析】‎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该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期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此时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其中有4个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会形成2个四分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8个染色单体;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由于该细胞表现出不均等分裂,故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1)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由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 ‎(2)图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故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卵细胞和极体,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该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是孟德尔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3)据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有0个四分体,有4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 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 ‎【点睛】熟练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的辨析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47.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下图1为某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图2和图3是其部分过程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用文字和→表示)。图2中碱基的配对方式与图3中不同的是________(填“T一A”或“U—A”)。‎ ‎(2)图2所示过程的进行需要________酶的催化。图3中决定氨基酸“天”的密码子是________,编码“天”的密码子还可以有其他种类,这体现了密码子的________。若基因发生突变,则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会引起蛋白质种类的改变。‎ ‎(3)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这与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________有关。‎ ‎【答案】 (1). DNA→RNA→蛋白质 (2). T—A (3). RNA聚合 (4). GAC (5). 简并性 (6). 不一定 (7). 核糖体 ‎【解析】‎ ‎【分析】‎ DNA转录 翻译 时间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条件 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模板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模板去向 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 A→U,T→A,G→C A→U,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mRNA mRNA→蛋白质 实例 所有生物 意义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题图分析:图1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过程;图2是转录过程的放大图;图3为翻译过程的放大图。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这样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叫做密码子的简并性。‎ ‎【详解】(1)图1所示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DNA→RNA→蛋白质。图2中碱基的配对方式与图3中不同的是T一A。‎ ‎(2)图2所示过程的进行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图3中决定氨基酸“天”的密码子是GAC ,编码“天”的密码子还可以有其他种类,这体现了密码子的简并性。若基因发生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则不一定会引起蛋白质种类的改变。‎ ‎(3)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这与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有关。‎ ‎【点睛】熟练掌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的环节和细节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8.某人在路上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图1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图2为图1c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 ‎ ‎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______ 。 ‎ ‎(2)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______ 。[③]的名称是 ______ 。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______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______ 。 ‎ ‎(3)在此反射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B处)产生 ______ ,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 ‎(4)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______ 会形成痛觉。‎ ‎【答案】 (1). 传入神经 (2). 外负内正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突触小泡 (5). ②线粒体 (6). 神经递质 (7).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 兴奋 (9).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a是传入神经, c是突触结构。图2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后膜;A是突触小体、B是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1)图1中,a上有神经节,因此,a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结构。当兴奋传到b点时,钠离子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2)图2‎ 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某人在路上行走时,足部突然收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在此反射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B处)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内正外负。‎ ‎(4)产生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中的结构,熟悉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再根据题意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