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育种专家用高秆抗锈病水稻与矮秆不抗锈病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矮秆抗锈病水稻,其育种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条件的改变 2.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 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3.在2009年春晚,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非都长成如愿的美丽“太空花” C.“太空花”的出现丰富了自然界的基因种类 D.“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物种 4.大豆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紫外线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B.紫外线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单倍体植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最多含有40条染色体 5.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 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④⑦过程所用的化学药剂相同 D.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6.工程菌在降解有毒有害化合物、吸收环境重金属、分解泄露石油、处理工业废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工程菌的是( ) A.通过X射线处理后,青霉素产量明显提高的青霉菌 B.通过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繁殖快的酵母菌 C.为抗虫棉培育提供抗虫基因的苏云金杆菌 D.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能够分解多种石油成分的细菌 7.如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物种形成的范畴 B.图中A表示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D.图中C表示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8.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 A. B. C. D. 9.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达尔文是从种群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共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1.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12.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组织液 B.组织液、淋巴 C.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 13.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14.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5.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剌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1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18.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9.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20.分析如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21.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22.人们常采用注射垂体制备物的方法,促使鱼类排卵,这是由于垂体内含有( ) A.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生长素 D.性激素 23.有关免疫细胞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可以识别特定抗原 B.一个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多种抗原 C.一个记忆细胞可以识别多种抗原 D.一个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多种抗原 24.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 ) 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免疫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免疫 C.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 D.由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25.某国为了防止在战争中敌方使用生物武器,对所有参战人员都接种了天花病毒疫苗,以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以下关于该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免疫属细胞免疫,无体液免疫 B.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C.只有形成记忆细胞,再遇到天花病毒时才能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D.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二、简答题 26.如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 (1)指出下列各种交配方式: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品种③的过程Ⅰ是 ,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的过程Ⅴ是 .这种育种方法叫 . (2)品种④是一种 植株,由品种③经过过程Ⅲ培育出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 . (3)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的过程Ⅵ中常用 处理,这种育种方法叫 ,优点是 . (4)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经 ,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便方法是 . 27.如图是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病毒增殖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回答: (1)该病毒与人的关系是 ,免疫学认为侵入人体内的病毒属于 . (2)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 ;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 . (3)第二次感染时,抗体的产生量明显比初次感染 . (4)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 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 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5)如果在初次感染之前一个月给人体注射过相应疫苗,会使其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出现,原因是人体内 . 28.如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B. C. 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29.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胰岛素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 (5)糖尿病患宜 (填“口服”或“注射”)胰岛素,原因是 . 30.人手指意外触到钉子,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免疫.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育种专家用高秆抗锈病水稻与矮秆不抗锈病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矮秆抗锈病水稻,其育种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条件的改变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原理是基因重组. 【解答】解:将一个品种水稻的抗锈病性状和另一个品种水稻的矮杆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故选:B. 2.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 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B错误;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C正确; D、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错误. 故选:C. 3.在2009年春晚,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非都长成如愿的美丽“太空花” C.“太空花”的出现丰富了自然界的基因种类 D.“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物种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其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能使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别,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答】解:A、“太空花”的出现是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太空中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A正确; B、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所以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未都长成如愿的美丽“太空花”,B正确; C、“太空花”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丰富了自然界中基因的种类,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 D.“太空花”虽然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但只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丰富了自然界中基因的种类,只是个别性状的改变,而并未产生新物种,D错误; 故选:D. 4.大豆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紫外线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B.紫外线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单倍体植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最多含有40条染色体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可判定出这株植株X是杂合子,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比例逐代提高. 3、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0条,在有丝分裂后期,数目最多含有40条染色体. 【解答】解: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抗病植株都是单倍体,高度不育,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由于不抗病的植株被淘汰,所以不抗病基因的频率逐渐降低,抗病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所以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升高,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抗花叶病毒的植株X含有40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植株X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共含有2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共含有40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5.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④⑦过程所用的化学药剂相同 D.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⑦ 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解答】解:A、①→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简便,但培育周期长,A正确; B、②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⑦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④⑦过程所用的化学药剂相同,都是秋水仙素,C正确; D、⑤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⑧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两个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D正确. 故选:B. 6.工程菌在降解有毒有害化合物、吸收环境重金属、分解泄露石油、处理工业废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工程菌的是( ) A.通过X射线处理后,青霉素产量明显提高的青霉菌 B.通过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繁殖快的酵母菌 C.为抗虫棉培育提供抗虫基因的苏云金杆菌 D.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能够分解多种石油成分的细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工程菌﹣﹣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率表达的菌株类细胞系. 【解答】解:A、通过X射线处理后,青霉素产量明显提高的青霉菌是诱变育种的产物,不是工程菌,A错误; B、通过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繁殖快的酵母菌属于细胞工程产物,不是工程菌,B错误; C、为抗虫棉培育提供抗虫基因的苏云金杆菌是基因工程的供体,不是工程菌,C错误; D、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能够分解多种石油成分的细菌属于工程菌,D正确. 故选:D. 7.如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物种形成的范畴 B.图中A表示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D.图中C表示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隔离是形成新的物种的必要条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遗传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范畴,A错误; B、图中A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但是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形成新的物种,C错误; D、图中C表示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8.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用A、a表示),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解答】解: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由此可推知a的基因频率为,则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为()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所以人群中一名健康男性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该妇女(Aa)与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故选:D. 9.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达尔文是从种群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 B、达尔文是从个体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选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D正确. 故选:B.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共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答】解:A、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正确;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正确; C、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11.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B正确; C、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C. 12.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组织液 B.组织液、淋巴 C.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考查,梳理内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然后进行判断.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解答】解:由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B. 13.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错误. 故选:C. 14.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内环境稳态是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可作为本题答题的切入口. 【解答】解:A、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之一,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D错误. 故选:D. 15.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剌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解答】解: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 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1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解答】解:A、轴突末端可释放化学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再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化学递质是不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错误; B、兴奋经过突触时需要借助体液的运输,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突触数目越多,所需的时间越长,B正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正确; D、运动型语言中枢(S区)受损后,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D正确. 故选:A. 18.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答】解:(1)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因交通事故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 (2)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19.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 (2)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4)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 故选:C. 20.分析如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下降,即抑制②和③过程,促进④⑤⑥⑦过程,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 D、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减少. (2)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使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增多,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当体内肾上腺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这是反馈调节.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激素发挥作用后需马上被灭活、分解,A正确; B、体内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水分的排出,B错误;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有一个正常的水平,所以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故选:B. 22.人们常采用注射垂体制备物的方法,促使鱼类排卵,这是由于垂体内含有( ) A.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生长素 D.性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应用. 【分析】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肽和蛋白质类 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解答】解:A、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分泌,能促使鱼类排卵,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不能促进鱼类排卵,B错误; C、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对动物不起作用,C错误; D、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不是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故选:A. 23.有关免疫细胞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可以识别特定抗原 B.一个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多种抗原 C.一个记忆细胞可以识别多种抗原 D.一个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多种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解答】解:A、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一个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多种抗原,B正确; C、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一个记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C错误; D、效应T细胞具有特异性,一个效应T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D错误. 故选:B. 24.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 ) 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免疫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免疫 C.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 D.由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免疫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不患造成自身免疫疾病,A错误;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免疫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C正确; D、由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C. 25.某国为了防止在战争中敌方使用生物武器,对所有参战人员都接种了天花病毒疫苗,以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以下关于该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免疫属细胞免疫,无体液免疫 B.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C.只有形成记忆细胞,再遇到天花病毒时才能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D.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该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可以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正确; C、接种天花病毒疫苗后,体内能产生记忆细胞,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A. 二、简答题 26.如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 (1)指出下列各种交配方式: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品种③的过程Ⅰ是 杂交 ,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的过程Ⅴ是 自交 .这种育种方法叫 杂交育种 . (2)品种④是一种 单倍体 植株,由品种③经过过程Ⅲ培育出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 花药离体培养 . (3)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的过程Ⅵ中常用 秋水仙素 处理,这种育种方法叫 单倍体育种 ,优点是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4)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经 人工诱变 ,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便方法是 自交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⑥属于杂交育种,①→⑤属于人工诱变,③→④→⑥属于单倍体育种,⑤→⑥为自交.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1)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品种③的过程Ⅰ是杂交;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的过程V是自交,①②→③→⑥的育种方法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2)品种④的基因型是Ab,为单倍体植株,由品种③经过过程Ⅲ培育出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3)已知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其中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的过程VI中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个体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经人工诱变,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便方法是自交. 故答案为: (1)杂交 自交 杂交育种 (2)单倍体 花药离体培养 (3)秋水仙素 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人工诱变 自交 27.如图是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病毒增殖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回答: (1)该病毒与人的关系是 寄生 ,免疫学认为侵入人体内的病毒属于 抗原 . (2)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 a ;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 c . (3)第二次感染时,抗体的产生量明显比初次感染 多而快 . (4)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 体液 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 细胞 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5)如果在初次感染之前一个月给人体注射过相应疫苗,会使其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出现,原因是人体内 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b表示疾病程度曲线,c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入侵组织细胞的抗原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过程来清除的.二次免疫的过程比初次感染是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解答】解:(1)病毒必须寄生于红细胞才能生存,免疫学认为侵入人体内的病毒属于抗原. (2)据图分析,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b表示疾病程度曲线,c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 (3)二次免疫的过程比初次感染是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4)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5)人体注射过相应疫苗,可以产生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使其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出现. 故答案为: (1)寄生 抗原 (2)a c (3)多而快 (4)体液 细胞 (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 28.如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 B. + C. ﹣ D. ﹣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 促甲状腺激素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甲状腺激素 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 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分别是:A、+;B、+;C、﹣;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 (2)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3)甲状腺激素 (4)反馈 29.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胞吐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协助扩散(运输)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增加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胰岛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 (3)脂肪细胞 是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 (5)糖尿病患宜 注射 (填“口服”或“注射”)胰岛素,原因是 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分解而失效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一类激素,它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必须和所要结合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它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而且识别性极强.如果把胰岛素受体比作是一把锁,那胰岛素就是一把钥匙.胰岛素发挥降血糖的过程就好象是用钥匙打开锁,使细胞的大门打开,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进入细胞内并被利用,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糖量降低. 【解答】解:(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胞吐,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3)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这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增加,促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减少,因此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变化存在反馈调节. (5)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分解而失效,因此糖尿病患宜注射胰岛素. 故答案为: (1)胞吐;协助扩散(运输) (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是 (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5)注射 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分解而失效 30.人手指意外触到钉子,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突触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特异性)受体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内正外负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无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 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非特异性 免疫.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a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是中间神经元,c是传出神经元,M点在传入神经元上,N点在传出神经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进行传导,在突触间会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时单向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以引起血浆蛋白和其中的液体渗出,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一电信号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叫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兴奋在突触间会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M点在传入神经元上,N点在传出神经上,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时单向的,所以在神经元b上无膜电位的变化. (3)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可以引起血浆蛋白和其中的液体渗出,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