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生物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倍镜的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藓类的叶肉细胞大,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B.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C.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D. 为了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显微镜,涉及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操作规范等,属于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用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A错误.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B错误. 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可使用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调亮,C正确. 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可回到视野的中央,D错误. 【点睛】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要使偏离视野中央的目标回到视野的中央,把握同向移动的原则即可。 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罕见好氧细菌,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菌可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实现增殖 B. 该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生产者 C. 控制该菌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 D. 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题干信息在新的题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A错误. 该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正确. 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错误. 细菌没有线粒体,D错误. 【点睛】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中除了核糖体没有其它细胞器。 3.细胞自噬是细胞组分降解与再利用的过程,并与溶酶体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溶酶体可以合成并分泌多种水解酶 B. 溶酶体可以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 细胞自噬过程可将降解后的产物可以再利用 D. 衰老的细胞器被溶酶体分解清除属于细胞自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细胞器,考查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溶酶体储存多种水解酶,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溶酶体是细胞中 “消化器官”可以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和自噬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D正确. 细胞自噬过程降解后的产物有用的再利用,没有用的排出细胞外,C正确. 【点睛】易错点:水解酶是蛋白质,溶酶体是其储存场所不是合成场所。 4.下图是几种细胞器模式图,对于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是线粒体,能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B. 乙是内质网,可以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要运输的蛋白质转移 C. 丙为叶绿体,其内的基质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和少量DNA、RNA D. 丁为高尔基体,在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内含量较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线粒体,乙是高尔基体,丙是叶绿体,丁是内质网. 【详解】能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即图中的丙,甲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错误;乙是高尔基体,可以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要运输的蛋白质转移,B错误;丙为叶绿体,其内的基质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和少量DNA、RNA,C正确;丁为内质网,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与运输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功能,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识别各种细胞器,并掌握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对于不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比较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形式存在 C. 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均有C、H、0、N D. 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发生变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详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基本单位依次为: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均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生物体内的糖大多以多糖形式存在,B错误;磷脂、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C正确;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变性,D正确。故选B。 6.下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不确切的是() 处理前 用鱼滕酮处理后 用乌本苷处理后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K+ 145mmol 5mmol 11mmol 5mmol 13mmol 5mmol Mg2+ 35mmol 1.4mmol 1.8mmol 1.4mmol 35mmol 1.4mmol A. 鱼滕酮对K+和]Mg2+载体的生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B. 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C. 鱼滕酮抑制ATP的合成从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 D.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看出,用鱼滕酮处理后,细胞对K+和Mg2+的吸收都受到影响;用乌本苷处理后,只有细胞对K+的吸收受到影响、而细胞对Mg2+的吸收不会受到影响。考虑到细胞对K+和Mg2+的吸收都属于主动运输,ATP的供应和载体都会影响这个过程。若ATP的供应受影响,则两种离子的吸收都受到影响,故可判断鱼滕酮通过影响ATP供应来影响吸收,而乌本苷则通过影响K+的载体来影响对K+的吸收。综上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研究发现,皮肤破损后,抑素释放量减少,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时,抑素释放量增加,细胞分裂又受抑制。由此推断 A. 抑素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B. 皮肤细胞培养时,加入一定量的抑素有利于细胞分裂 C. 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活动,使其细胞周期缩短 D. 抑素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A、据题意可知:抑素能抑制细胞的分裂,抑素少,细胞分裂就快,抑素增加,细胞分裂就受抑制。A正确; B、皮肤细胞培养时,加入一定量的抑素将抑制细胞的分裂,B错误; C、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使细胞停滞在分裂间期,不能完成细胞周期,C错误; D、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G1期,与抑素作用无关,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与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综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下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32 B. 乙图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C. 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只能产生2种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方式的判断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由甲图分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则其自交后代Aadd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8条)是体细胞的二倍,因此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正确;丙图所示家系中女儿正常而父母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错误;丁图表示果蝇染色体组成图,该果蝇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AXW、AY、aXW、aY,共4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点睛】根据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知,丁图所示个体为雄果蝇,基因型为AaXWY,故一个个体可以产生4种配子;若是一个该类型的细胞,则只能产生2种配子。 9.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的是 A.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B. 人类的47条染色体如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C. 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D. 女性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后代出现21三体综合征患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三倍体西瓜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高度不育,A正确; B、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是由于父本在形成精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B错误; C、线粒体DNA不构成染色体,线粒体DNA突变(基因突变)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不涉及同源染色体联会,C错误; D、女性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导致后代出现21三体综合征患者,其原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1号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组成21号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随着丝点分裂而分开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没有分离,D错误。 故选A。 10.某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中DNA分子的双链均被32P标记(不考虑细胞质DNA),将其放在含31P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100%含有32P B. 若该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则产生的子细胞均不含32P C. 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50%含有32P D. 若该细胞为精细胞,则其增殖产生的子细胞含32P 【答案】A 【解析】 【详解】ABC、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形成的子代DNA分子都具有放射性(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含有31P),因此,出现了DNA复制的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具有放射性,A正确、B和C错误; D、精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 B. 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 HIV的遗传信息传递中只有A-U的配对,不存在A-T的配对 D. 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翻译由启动子开始,到终止子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DNA→RNA→蛋白质,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A正确; B、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故B错误; C、HIV是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传递的传递方向为:RNA→DNA→RNA→蛋白质,该过程中既有A-U的配对,也有A-T的配对,故C错误; D、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翻译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1)DNA的自我复制:DNA→DNA;(2)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DNA→RNA→蛋白质;(3)逆转录:RNA→DNA;(4)RNA的自我复制:RNA→RNA。 1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温度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 当骨骼肌非自主战栗,则产热增加,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同时在增加 C. 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温度感受器通过中枢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热量吸收 D. 当处于炎热环境时,汗腺受到激素调节后开始分泌汗液,增加散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剧烈运动时,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即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同;人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不能减少产热;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A错误;B、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人属于恒温动物,产热=散热,故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同时在增加,B正确;C、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C错误;D、人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汗液途径增加散热,D错误。故选:B。 13.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可称为”“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真核生物核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如有异常mRNA会被细胞分解,如图是核基因S的表达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①和②过程均存在着“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 B. S基因中存在不能翻译成多肽链的片段 C. 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D. 过程①和过程②中的酶均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转录过程,②为加工(剪接)过程,③为翻译过程。 【详解】A、①为转录过程,存在“DNA-RNA聚合酶”复合物,②为加工(剪接)过程,存在着“RNA—核酸水解酶”复合物,A正确; B、真核生物的基因存在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存在内含子,非编码区和内含子不能翻译成多肽链的片段,B正确; C、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C错误; D、过程①和过程②中的需要的酶分别为RNA聚合酶、核酸水解酶,二者均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正确。 故选C。 14.人类中有一种性别畸形,XYY个体,外貌像男性,有的智力差,有的智力高于一般人。据说这种人常有反社会行为,富攻击性,在犯人中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但无定论。这类男性有生育能力,假如一个XYY男性与一正常女性结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男性产生的精子有X、Y和XY三种类型 B. 所生育的后代中出现性别畸形的概率为1/2 C. 所生育的后代中出现XYY孩子的概率为1/2 D. 所生育的后代智力都低于一般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XYY综合症的形成必定是含X的卵细胞和含YY的精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而来的个体.因此,卵细胞正常,精子异常。含YY的精子异常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YY染色体没有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详解】A、XYY的男性产生的精子有X、Y、YY、XY四种类型,比例为1:2:1:2,A错误; B、两种畸形的精子YY和XY和卵细胞结合后为畸形后代,故性别畸形的几率为1/2,B正确; C、男性产生的含YY染色体的精子与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后,产生基因型为XYY孩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所生育的后代中也会出现正常个体,D错误。 【点睛】关键:XYY的男性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有X、Y、YY、XY四种类型,且比例为1:2:1:2。 15.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 D. 现将两种植物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题,两种棕榈科植物首先存在地理隔离,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所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B、土壤酸碱度会改变棕榈科植物的性状,因此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 C、酸碱度不同导致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C正确。 D、由于两者的开花期不同,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后代,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抗体、血浆蛋白和尿素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神经递质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如血浆蛋白)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如尿素、O2、CO2、葡萄糖、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血清属于血浆的范畴;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体液免疫、兴奋在神经细胞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H+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伸长生长的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是液泡 B. 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将H+向膜外运输,使细胞壁酸化、变得松弛,细胞吸水膨胀产生压力,促使细胞生长。 【详解】A. 液泡在植物生长成熟过程中,体积大小变化很大,成熟的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可能占细胞体积的90%,A正确。 B.生长素等物质通过细胞壁的方式不是跨膜运输,所以不是协助扩散,B错误。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色氨酸不是生长素的基本单位,所以不是经过脱水缩合过程,C错误。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长素作用机理,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物质的运输方式、生长素的作用特性,要求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生长素作用机理,解决问题。 18.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A. 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B. 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 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D. 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种群乙减少时,种群丙增多,随后种群丙也减少,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同理种群丙与甲之间也是捕食关系,三者的食物关系为乙→丙→甲,A错误; B、种群丙在A点时数量最多,因此种内斗争最激烈,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C错误; D、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增加,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编码脱氯化氢酶基因(DHCE)突变可产生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属于不同物种 B.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改变 C. 行为信息只可发生在同种和异种动物之间,不可以发生在动植物之间 D. 性引诱剂对害虫种群性别比例的影响远大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以后的家蝇与普通家蝇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B错误; C、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进行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而动植物之间不能发生行为信息,C正确; D、性引诱剂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性别比例,从而影响其出生率,D错误。 故选C。 20.下图是葡萄糖和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根据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由小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协助扩散 B. 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为主动运输 C. Na+由小肠腔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 D. Na+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需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故可知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A错误; B、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葡萄糖顺浓度梯度出小肠上皮细胞,说明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出小肠上皮细胞,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D、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巧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根据分子大小与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1.下如图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如图为甲、乙两个家庭(非近亲)的系谱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症病因分别是缺乏酶⑥和酶③ B. 家系乙中Ⅱ-4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C. 家系甲中Ⅱ-3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缓症状 D. 两家系中6号个体婚配,孕期内应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缺乏酶①,会导致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会出现苯丙酮酸症;缺乏酶⑤会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缺乏酶③会造成尿黑酸在体内积累,造成尿黑酸症。 图2中,两种病均为无中生有,女儿患病,故苯丙酮酸症和尿黑酸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由图可知,苯丙酮尿症的病因是缺乏酶①、尿黑酸症的病因是缺乏酶③,A错误;由图可知,尿黑酸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受B、b控制,家系乙中Ⅰ1和Ⅰ2均为Bb,Ⅱ-4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B错误;家系甲中Ⅱ-3 患苯丙酮酸症,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少苯丙酮酸的合成,以减缓症状,C正确;两家系中6号个体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故后代不会患病,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D错误。故选C。 22.下列有关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种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C. 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 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B错误;仅存在地理隔离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C。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C. 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图中a二氧化碳释放量为正值且保持不变,一定不是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生物一天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会随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负值且不随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 【详解】b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a可能是寄生细菌,b可能是光能自养型细菌,c可能是化能合成型细菌,如硝化细菌,B正确;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D错误。故选B。 2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 B. 人衰老的红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C. 细胞分化受机体控制,细胞凋亡不受机体控制 D. 石棉、Rous病毒能够诱发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A错误;人属于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无细胞核,B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受机体控制的,C错误;石棉是化学致癌因子,Rous病毒是病毒致癌因子,二者都能诱发癌变,D正确。 25.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有甲、乙、丙 B. 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只有甲和乙 C. 图中的细胞都在进行减数分裂,且均处于分裂后期 D. 乙、丁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型都与体细胞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丙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丁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由图可知该动物的体细胞内正常情况下有4条染色体。 【详解】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有甲和丙,A错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在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有甲、乙和丁(丁为第一极体),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的细胞都在进行减数分裂,且均处于分裂后期,C正确;乙、丁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但染色体组型与体细胞不相同,在乙、丁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而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征是该题的重点,能够掌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特点,即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现象,特别注意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这是该题的难点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减数分裂各期的特征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这是突破该题重点的关键。 26.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a在最左侧神经元上,b、c、d在同一神经元上,e在最右侧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 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2偏转两次,D正确。 27.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若利用药物彻底阻断K+通道,这会影响静息作电位的形成或恢复有关。 【详解】A、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 B、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 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 D、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 【点睛】关键: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的即可分析。 28.人体内的杀伤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e和Th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 B. 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 C. Te和Th中编码CD8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 D. 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 Te和Th均属于免疫细胞,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A正确;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正确;糖蛋白CD8位于Te细胞膜表面,而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8,因此Te中编码CD8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CD8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29.自然界中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是具有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特征的嵌合体。下图是其成因遗传解释示意图,则阴阳蝶的出现是早期胚胎细胞发生了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蝴蝶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为ZW型,其中ZZ表示雄性,ZW表示雌性。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阴阳蝶的形成是由于W染色体的丢失造成的,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选:D。 【点睛】关键:抓住阴阳蝶中部分细胞内该有的W染色体却没有,说明是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个体性状发生改变。 30.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 C. 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 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说明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属于捕食关系;“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详解】A、生物群落是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只有动物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海星捕食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故海星可能位于第三营养级,B正确; C、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而藤壶和贻贝在竞争中获胜,C正确; D、根据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可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1.为探究脱落酸(ABA)和氟啶酮(FL)对某植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处理四组休眠的种子,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ABA属于植物激素,指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有机物,ABA是由植物的___________等部位合成的。 (2)据图分析,外源AB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FL可______________ABA的作用。 (3)在种子中植物激素_____能解除ABA抑制,促进种子萌发。 (4)植物的生命活动,是植物体内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调节 (2). 微量 (3). 根冠、萎蔫的叶片 (4). 能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 (5). 消除(清除) (6). 赤霉素 (7). 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单独用ABA处理种子,明显抑制种子的萌发;用ABA和FL 一起处理种子,萌发率大于对照组,并且单独使用FL种子的萌发率更高,说明FL可以解除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 【详解】(1)ABA属于植物激素,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ABA是由植物的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合成的。 (2)据图分析,外源AB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能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FL可消除ABA的抑制作用。 (3)在种子中植物激素赤霉素能解除ABA抑制,促进种子萌发。 (4)植物的生命活动,是植物体内多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结果。 【点睛】关键:根据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独用ABA处理种子,明显抑制种子的萌发;但加入FL之后,则解除ABA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 32. 某植物(2n=10)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表现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该物种基因组测序应测 条染色体,在雌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可形成 个四分体。 (2)纯合子BBEE和bbEE杂交,应选择 做母本,得到的F2代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3)BbEe个体自花传粉,后代可育个体所占比例为 ,可育个体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是 (4)请设计实验探究某一双雌蕊个体是否为纯合子。(提示:有已知性状的纯合子植株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① ; ② 。 结果预测:如果 .则该植株为纯合子;如果 ,则该植株为杂合子。 【答案】5 5 bbEE 野生型:双雌蕊=3:1 3/4 BBEE和bbEE 让该双雌蕊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得到F1 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表现性 F2中没有败育植株出现 F2中有败育植株出现 【解析】 【分析】 已知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说明植物雌性同株,无性染色体.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表现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 【详解】(1)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该植物雌雄同体,细胞中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与之对应的等位基因;由2n=10可知,该植物体细胞中有5对同源染色体,基因组测序只需测5条染色体且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5个四分体. (2)bbEE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能做母本.F1的基因组成为BbEE,表现为开两性花;F2的基因组成及比例(表现型)为BBEE(占,表现为野生型)、BbEE(占,表现为野生型)、bbEE(占,表现为双雌蕊). (3)BbEe个体自花传粉,只有ee个体不育,占,可育个体占.可育个体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BBEE和bbEE. (4)双雌蕊可育植物的基因组成为bbEE或bbEe,且只能做母本,应选可作为父本的野生型植物与之杂交,来判断其是否为纯合子;用假设演绎法,杂交一代看不出差异,应该通过观察子二代来判断该双雌蕊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如果F2中没有败育植株出现.则该植株为纯合子;如果 F2中有败育植株出现,则该植株为杂合子. 33.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它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_;小鸟属于__________级消费者,它和蝙蝠的关系是__________。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_____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 ___________ 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合理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6)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则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三、第四、第五 (2). 竞争和捕食 (3). 初级和次(二) (4). 竞争 (5). 条件 (6). 行为 (7). 次生 (8). 样方法 (9). 分解者 【解析】 【详解】(1)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在“草→昆虫→小型猛禽”食物链中位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 食物链位于“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 食物链中位于“第五营养级”。 小型猛禽捕食蛇,又都可以以鼠为食,二者是竞争与捕食关系;小鸟可以草与昆虫为食,属于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与蝙蝠都可以昆虫为食,关系是竞争。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3)利用训练的猎鹰能驱赶小鸟这种动物的特殊行为来达到目的的,所以属于行为信息。 (4)人为铲除杂草,种上“驱虫草”后其又被杂草取代,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属于次生演替。 (5)蜗牛活动范围小,调查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6)图中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科学家发现较高的血糖浓度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血糖上升,经GLUT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增加;[ATP /ADP ] 比的升高,导致KATP通道关闭,使膜发生去极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GLUT基因表达能力降低,则胰岛 B细胞对于葡萄糖的敏感性___;GK 基因的缺陷将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___。 (2)磺酰脲类降糖药(SU)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作用于胰岛 B 细胞上的相关受体。SU与该类受体结合后,___(填“开放”或“关闭”)胰岛B细胞表面的KATP通道,引起Ca2+通道___(填“开放”或“关闭”),刺激胰岛B细胞___(填“合成”或“分泌”)胰岛素。 (3)研究表明,相同环境下,适当升高胰岛B细胞内cAMP的含量或下丘脑的副交感神经参与调控,均可以增加胰岛素释放量。你认为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对胰岛B细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可能是___(填“降低”或“不变”或“升高”);副交感神经可能通过控制胰岛B细胞膜上___(填“钾”或“钠”或“钙”)离子通道的打开,使膜发生去极化。 【答案】 (1). 降低 (2). 升高 (3). 关闭 (4). 开放 (5). 分泌 (6). 升高 (7). 钠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在安静时是细胞膜外正电,细胞膜内负电,这叫极化。 受刺激时,变成不带电情况,这叫去极化。 刺激后期,变成外负内正带电情况,这叫反极化。 【详解】(1)据题干可知GLUT可携带葡萄糖进入细胞,故若GLUT基因表达能力降低,胰岛 B细胞表面的GLUT减少,则胰岛 B细胞对于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葡萄糖在GK作用下氧化分解供能,故GK 基因的缺陷将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 (2)磺酰脲类降糖药(SU)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作用于胰岛 B 细胞上的相关受体。SU与该类受体结合后,结合图示,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加强,故应关闭胰岛B细胞表面的KATP通道,引起Ca2+通道开放,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研究表明,相同环境下,适当升高胰岛B细胞内cAMP的含量或下丘脑的副交感神经参与调控,均可以增加胰岛素释放量。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对胰岛B细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可能是升高;副交感神经可能通过控制胰岛B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打开,使膜发生去极化。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关键信息,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