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市首都师大二附中2020届高三零模(解析版)
北京市首都师大二附中2020届高三零模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后,导致其功能丧失的是( ) A. 解旋酶使 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 B. RNA 聚合酶使基因片段的空间结构改变 C. 高温引起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D. 刺激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但功能未丧失,如DNA解旋后进行复制和转录。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结构改变,其功能也改变。 【详解】A、解旋酶使 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后,只断裂氢键,DNA功能没变,A错误; B、 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使基因片段的空间结构改变,DNA仍能发挥作用,B错误; C、抗体成分是蛋白质,高温引起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使其变性失活,功能丧失,C正确; D、刺激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通道打开,离子能通过通道蛋白,通道蛋白仍具有活性,D错误。 故选C。 2.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线粒体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需氧 型细菌演化而成的,而叶绿体则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藻(光合细菌)演化成的。下列叙述不 支持该假说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 B.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 DNA 和 RNA C.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 D.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原核生物含核糖体,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也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A正确; B、原核生物体内含DNA 和 RNA,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 DNA 和 RNA,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B正确; C、原核生物只具有一层细胞膜,无其他复杂的膜结构,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形成囊泡包裹原核生物,原核细胞膜+真核胞吞的膜共2层膜,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C正确; 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真核细胞的其他细胞器膜、核膜等也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不能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D错误。 故选D。 3.培养下列微生物,培养基中不用添加碳源的是( ) A. 蓝藻 B. 酵母菌 C. 醋酸菌 D. 毛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配置培养基时一般要考虑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是否全面、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及pH等因素。 【详解】A 、蓝藻是原核生物,含藻蓝素、叶绿素,能利用二氧化碳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故不需要添加碳源,A正确; B、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B错误; C、醋酸菌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C错误; D、毛霉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D错误。 故选A。 4.下列与高中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可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鉴定DNA时,将溶解的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 可以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D. 观察质壁分离时,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黑藻的叶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高中生物课本上的有些基础实验,包括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观察者网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回忆和梳理这些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而温度既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A错误; B、DNA与二苯胺混合,水浴加热后产生蓝色,B正确; C、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C正确; D、观察质壁分离时,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黑藻的叶片,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A。 5.某生物基因型为 AaBb,各基因位置如图。关于细胞增殖中染色体及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是 AaBb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C.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 DNA 和染色体数目均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B/b属于等位基因,但Ab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连锁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是 AaBb,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AAbb、aaBB,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为2n,含两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也含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未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始终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由于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故细胞中 DNA 加倍,但染色体数目均未加倍,D错误。 故选B。 6. 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 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 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 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 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并以其中一条链作模板合成RNA,故A 对。在图中的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配对是A—U,B错。图中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2个核糖体,可得到两条肽链,C错。由于图中表示的基因表达过程中,是边转录边翻译,所以该基因应该是原核细胞中的基因,D错。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7.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 C. 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 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甲图中突触的结构组成可知,①是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甲图中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甲图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B正确;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 【点睛】关键点: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由于题图中反射弧没有神经节,所以可以根据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判断或者根据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判断。 8.下列有关人体中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一类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有催化的作用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说明教素有调节作用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促进机体发育,说明激素是细胞的结构组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种类多、高效微量,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着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 B、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激素没有催化作用,B错误; C、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说明教素有调节作用,C正确; 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错误。 故选C。 9.在SARS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人体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更多免疫细胞,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开始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为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临床上经常会采用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请分析这种激素属于( ) A. 抗细菌药物 B. 抗病毒药物 C. 免疫增强剂 D. 免疫抑制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因子风暴是由于SARS 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人体消灭病毒的同时分泌了很多细胞因子,活化了更多的免疫细胞,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淋巴因子,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并攻击正常的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因子风暴是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功能过强的现象,免疫系统会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而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能够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免疫抑制剂。 故选D。 10.月季花不仅是我国原产品种,更是北京市市花,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在世界上被誉为花中皇后,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园艺品种,这体现了( ) A. 生物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之间差异是由各自的遗传物质决定的,生物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月季花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园艺品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故选B。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12.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 药用植物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 种植小果白刺以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长期高温干旱的生存环境使得锁阳产生了定向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A、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A错误; B、锁阳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是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B错误; C、小果白刺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3.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将大气中的固定成),并且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菌肥施入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圆褐固氮菌固定的氮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 B. 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 C. 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有机氮源 D. 可通过平板划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够将大气中的N2固定成NH3,这些NH3进入土壤后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圆褐固氮菌还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 【详解】A、生物固氮生成的NH3经过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A错误; B、酚红指示剂在pH升高后将变红,而圆褐固氮菌固氮产生的氨使得pH升高,因此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B正确; C、圆褐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因此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要加入有机氮源,C错误; D、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菌种的分离,不能用于菌种的计数,D错误。 故选B。 14.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下列与杂交瘤细胞的获取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振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细胞融合 B. 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 C. 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 D. 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生产单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诱导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物理方法有振动、电刺激等,A正确; B、由于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对细胞解离等处理,细胞已死亡,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B错误; C、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等原理,没有用到基因重组,C错误; 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高压蒸汽灭菌 B. PCR体系中应该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C. 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只具有供体亲本的遗传性状 D. 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动物细胞培养、PCR技术、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回忆各个技术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据此答题。 【详解】A、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加入抗生素,A错误; B、PCR体系中应该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但是不需要加入解旋酶,B错误; C、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的细胞核来自于供体,细胞质来自于受体,而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遗传物质,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 (1)D1 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____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____反应中 CO2 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 D1 蛋白含量、D1 蛋白基因表达量和 D1 蛋 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 组别及处理方 法:CK:水、25℃;H:水、36℃;P:黄体酮、25℃;P + H:黄体 酮、36℃ ①据图甲、乙的 CK 组和 H 组分析: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推测可能 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 H 组 D1 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 蛋白能可逆 性转化成中转形式 D1 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 CK 组 D1 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 同,而 H 组 D1 蛋白合成量___________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 P、P + H 组所示。 ①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____________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据图乙、丙、丁推测, 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暗 (3). 降低 (4). D1蛋白含量降低 (5). 大于 (6). 解除 (7). 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 (8). 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 【解析】 【分析】 1. 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2. 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组与P+H组基本相同)。 【详解】(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 CO2 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 D1 蛋白含量、D1 蛋白基因表达量和 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据图甲、乙的 CK 组为水、25℃处理, 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结合图乙分析: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下降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 H 组 D1 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 D1 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依据是CK组 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1.5,合成量大于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 P组的处理是黄体酮、25℃,P + H 组的处理是黄体酮、36℃,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解除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依据各图的结果分析可知: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说明D1蛋白可能发生了转化,故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 【点睛】本题结合直方图,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7.艾滋病药物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吗?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供了用于一般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其中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是原本用于艾滋病治疗的药物。为什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 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都具有包膜,包膜上有侵染宿主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 ),HIV病毒包膜上的gp120在宿主细地T细胞表面的受体则是C04蛋白。 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RNA,但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所经历的生化历程不尽相同。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装配的过程,最终出芽释放。其中,翻译时会先表达出一个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在一种HIV蛋白酶的催化下被剪切成多个有功能的蛋白质。而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RNA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翻译时产生的多聚蛋白也需要在其自身蛋白酶的催化下进行剪切以形成RNA复制酶等有功能的蛋白质。随后,新型冠状病毒RNA在RNA复制酶的催化下进行复制,与转录、翻译所得的其他成分装配后释放。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作用对象正是这种HIV蛋白酶。它们与HIV蛋白酶的活性中心结合进而抑制其活性。冠状病毒切割多聚蛋白的主要蛋白酶是3CLPr o,研究者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能与SARS病毒的3CLPro活性中心结合。而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6%。此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SARS治疗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仍需谨慎乐观,其疗效和疗效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数据支持。 (1)根据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可判断它们都可以在吸附后通过____方式进入宿主细胞,但两种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尽管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后的生化过程差异很大,但其中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能通过_________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局限性,体现在 ________。 (4)治疗艾滋病还有其他几种药物,如AZT和雷特格韦,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HIV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请问AZT和雷特格韦能否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理由是________。 (5)根据文中信息,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还有哪些其他可能的研发思路?请写出一种____。 【答案】 (1). 胞吞(膜融合) (2). 两种病毒表面的配体蛋白不同,特异性结合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不同,因此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 (3). 在翻译时均先表达出多聚蛋白,然后通过蛋白酶催化剪切多聚蛋白获得多个功能蛋白 (4). 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蛋白酶活性 (5). 这两种药物并不是为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 量身定做的抑制剂。在亲和力和特异性上肯定不是最佳 (6). 不能,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不具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 (7).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都具有包膜,包膜上有侵染宿主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 ),HIV病毒包膜上的gp120在宿主的T细胞表面的受体则是C04蛋白。两种病毒都是RNA病毒,遗传物质都是RNA,但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不同,HIV病毒是逆转录病毒,期侵入宿主细胞后发生逆转录、转录、翻译的过程,而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RNA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也可以自我复制。 【详解】(1)两种病毒的主要成分中的蛋白质和RNA都属于生物大分子,因此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都是胞吞;由于两种病毒表面的配体蛋白不同,特异性结合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不同,因此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相同之处是在翻译时均先表达出多聚蛋白,然后通过蛋白酶催化剪切多聚蛋白获得多个功能蛋白。 (3)根据题意分析,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能与SARS病毒的3CLPro活性中心结合,即通过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蛋白酶活性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这两种药物并不是为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量身定做的抑制剂,在亲和力和特异性上肯定不是最佳。 (4)已知AZT和雷特格韦作用的对象分别是HIV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而新型冠状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不具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因此AZT和雷特格韦不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5)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还有:可以抑制病毒与细胞结合,或者抑制胞吞、抑制装配或释放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病毒的相关知识点,了解病毒的基本结构,明确不同的病毒含有的侵染宿主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的种类不同,识别的受体细胞也不同,同时不同的病毒进入受体细胞发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也不同。 18.小花草玉梅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一种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深入了解其种子萌发机制,某研究团队开展实验研究,分别在12h光照/12h黑暗和24h黑暗条件下检测赤霉素(GA)、脱落酸(ABA)的含量在种子不同萌发阶段中的变化。 (1)赤霉素和脱落酸在调节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表现为___关系。 (2)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有_____ ①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 ②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③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多 ④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一种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 (3)研究结果显示,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如图所示,萌发40天后,小花草玉梅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累积萌发率为40%,4倍于黑暗条件下的10%。 光照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的第17天开始萌发,仅比黑暗条件下的种子早一天,据此得出光照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是_________。 (4)对于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条件下GA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到第17天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GA含量非常接近,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而在种子培养的前17天,ABA含量均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这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______,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黑暗条件下高的原因之一。 (5)早期对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光照对激素调控下的种子萌发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光照能够通过提高GA含量和降低ABA含量来促进拟南芥和生菜种子的萌发。在本研究中,种子内的GA含量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并未见显著差异,请进一步推测光照可能影响了与GA有关的哪个过程进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拮抗 (2). ①②④ (3). 光照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4). 光照不会影响赤霉素的合成 (5). 光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BA含量的合成 (6). 提高种子对GA的敏感性/运输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该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两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在种子本题萌发阶段的变化,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条件、种子萌发的阶段,因变量是赤霉素(GA) 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种子萌发率,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因此两者在调节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表现为拮抗关系。 (2)①植物激素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的,①正确; ②激素具有调节作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②正确; ③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③错误; ④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一种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如植物的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④正确。 故选①②④。 (3)据图分析,光照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的第17天开始萌发,仅比黑暗条件下的种子早一天,但是萌发率比黑暗条件下高,说明光照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4)根据题意分析,两种条件下GA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在培养到第17天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GA含量非常接近,说明光照不会影响赤霉素的合成;而在种子培养的前17天,ABA含量均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说明光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BA含量的合成。 (5)光照能够通过提高GA含量和降低ABA含量来促进拟南芥和生菜种子的萌发,而本研究中,种子内的GA含量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并未见显著差异,说明光照可能提高种子对GA的敏感性(或运输),进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了解本题激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作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答题。 19.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疟原虫感染引起疟疾。 疟原虫进入红细胞后,消耗宿主细胞的血红蛋白。 通常这种受损 的红细胞被运送到脾脏,红细胞被裂解,同时破坏疟原虫。 可是,疟原虫却通过分泌把手形的蛋 白,穿透红细胞表面并固定在血管内壁上来逃脱这一命运。 几天后,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渐渐控制住了感染,可是一段时间内,一部分疟原虫改变了它们 的把手形蛋白,与那些引发免疫反应的疟原虫不同了。 感染这些疟原虫的细胞逃脱了免疫消 灭,接着引发感染。 科学家发现,疟原虫是通过抗原变异逃避被消灭的。 疟原虫每进行一次分裂大约有 2% 的 可变基因表达,这种不可思议的抗原变异速度,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正处于研究中的一种以 DNA 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可能对这种疾病有效。 DNA 疫苗包括一个 质粒、来自病原体编码内部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对病原体的功能很重要且不会改变。当质粒侵 入细胞时,它们携带的基因表达出蛋白质,但不会进入细胞核本身的 DNA。 病原体基因表达的 蛋白突出在细胞表面,使它有标记,然后被 T 细胞消灭。在以后的真正感染时,免疫系统可以立 刻反应。 (1)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脾脏中的__________细胞裂解。 (2)根据文中信息解释,免疫系统为什么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疟原虫? ______________。 (3)短文告诉我们,新型疫苗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注射该疫苗后,最终引起 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新型疫苗与现行疫苗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T (2). 疟原虫通过分泌把手形的蛋白,穿透红细胞表面并固定在血管内壁上来逃脱被运送到脾脏裂解而不被破坏 (3). 重组DNA (4). 病原体内部蛋白 (5). 不具有“病毒”疫苗的危险性;生成成本低;稳定性好、便于保存 (6).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载体。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会被当做靶细胞,被脾脏中的效应T细胞裂解。 (2 )根据文中信息:疟原虫通过分泌把手形的蛋白,穿透红细胞表面并固定在血管内壁上来逃脱被运送到脾脏裂解,则不能破坏疟原虫,所有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疟原虫。 (3)根据短文信息可知:DNA 疫苗包括一个质粒、来自病原体编码内部蛋白的基因,故新型疫苗的化学本质是重组DNA;注射该疫苗后,最终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重组DNA指导合成的病原体内部蛋白。 (4)现行普通疫苗是灭活的病毒,病毒需要用活细胞才能培养,新型疫苗与现行疫苗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不具有“病毒”疫苗的危险性;生成成本低;稳定性好、便于保存。 (5)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故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和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能够结合图示以及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寒冷条件下其产量降低,科研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植物体内的一种酶(RuBisco)的含量有关。为探究其含量与低温(14℃)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关系,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玉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将获得的目的基因(RAP1:编码RuBisco大小亚基组装的分子伴侣;LSSS:编码RUBisco的大小亚基)分别与质粒结合构建_______,然后用_______法导入普通玉米中,获得转基因玉米。 (2)在实验中(如下图),这些转基因玉米(下图2、3、4)与作为___组的_____玉米(下图1)一起在25℃的温度下生长了三周,然后将温度降低到_____生长两周,然后又升高到25℃。 (3)描述上图所示实验果:____________。 (4)此外科研人员还对株高、干重及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RuBisco可能是通过影响叶面积的大小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进而影响产量的。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还需要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 (2). 农杆菌转化法/鸟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3). 对照组 (4). 非转基因 (5). 14℃ (6). 与1和2相比LSSS(3)和LSSS-RAF1(4)组玉米长势较好,且3和4组无明显差异 (7). 测定各组种RuBisCo酶的含量及成熟时玉米籽粒的干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探究(RuBisco含量与低温(14℃)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玉米的种类,因变量是玉米的长势。图中显示2、3、4是不同的转基因玉米,则1组应该是非转基因玉米,作为对照组;长势较好的是3、4两组。 【详解】(1)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普通玉米常用农杆菌转化法。 (2)根据题意分析,2、3、4组玉米都是转基因玉米,则1组应该是作为对照组的非转基因玉米;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该实验探究(RuBisco含量与低温(14℃)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关系,因此将四组玉米一起在25℃的温度下生长了三周,然后将温度降低到14℃生长两周,然后又升高到25℃。 (3)据图分析可知,与1和2相比,LSSS(3)和LSSS-RAF1(4)组玉米长势较好,且3和4组无明显差异。 (4)实验结果表明RuBisco可能是通过影响叶面积的大小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进而影响产量的,为进一步验证该结论还需要测定各组种RuBisCo酶的含量及成熟时玉米籽粒的干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图形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1.青藏高原啮齿类动物鼠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干扰源之一,其对草原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研究高原鼠兔干扰强度与物种多样性等的关系,对于科学解释草地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评价鼠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1)鼠兔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其采食、掘洞等行为会造成土壤裸斑,可以通过________来监测鼠兔的种群密度。 (2)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划分出高、中、低3种干扰区域,并对区域内群落的________进行调查,来研究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高强度鼠兔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破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______,但鼠兔的适度干扰又可以改善土攘的通透性。请提出一种措施或方案来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______________ (4)为了更有效地科学防控草原鼠害,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请你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可用数据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标志重捕法 (3). 丰富度 (4). 稳定性 (5). 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调查鼠兔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控制鼠兔的数量;通过开洞堵洞的方式来控制鼠兔的生存区域 (6). 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草甸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流向鼠兔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多少?鼠兔干扰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质、N、P等含量的影响是怎样的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详解】(1)鼠兔是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调查鼠兔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2)研究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需要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划分出高、中、低3种干扰区域,并对区域内群落的丰富度进行调查。 (3)根据题意分析,高强度鼠兔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破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鼠兔的适度干扰又可以改善土攘的通透性,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如调查鼠兔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控制鼠兔的数量;通过开洞堵洞的方式来控制鼠兔的生存区域等。 (4)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更有效地科学防控草原鼠害,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问题为:草甸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流向鼠兔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多少?鼠兔干扰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质、N、P等含量的影响是怎样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稳定性等知识点,能够根据生物的种类确定其所属的生态系统成分以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提示提出控制干扰强度的措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