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实验中学、前郭五中等)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 A. 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B.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 C. 抗击入侵的病原体 D. 作为氧运输的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A正确; B、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平衡,体现了蛋白质维持渗透压稳定的功能,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C正确; D、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载体,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①含有激素、尿素、甘油、半乳糖、CO2等物质 B 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①②④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A正确; B、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增加尿量,B错误; C、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乳酸不会引起pH值剧烈变化,C错误;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的组成、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生理现象中,没有涉及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A. 效应T细胞识别特定靶细胞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 同种生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效应T细胞上有糖蛋白,能识别靶细胞,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 B、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属于在同一个细胞中传导信息,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C错误; D、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注意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两种:①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②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4.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B.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而激素②只作用于b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平升高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增加 D. 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a是垂体,b是甲状腺,c 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正确; B、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其可作用于全身几乎所有细胞,B正确; C、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其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幼体时②促甲状腺激素和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动物激素调节,重点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解题本题的关键是能读懂图形,正确区分出a、b、c代表的内分泌腺以及①、②、③代表的激素的名称。 5.下列关于稳态及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个体水平上,存在内环境的稳态,生物圈也存在稳态 B. 在机体的调节作用下,正常人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详解】A、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个体水平上,存在内环境的稳态,生物圈也存在稳态,A正确; B、在机体的调节作用下,正常人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是稳定不变的,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和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 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 C. 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D.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重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应用级别层次的考查。 【详解】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B正确; C、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C错误; D、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是机体不能及时排出代谢废物,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 C表示肾上腺,E表示肾脏 C. 激素③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D. 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⑤⑥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B、C、D、E 分别指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①~⑦分别是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 B、C表示肾上腺,E表示肾脏,B正确; C、激素③为胰高血糖素,激素④为肾上腺激素,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激素③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激素④为肾上腺激素,激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⑥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寒冷情况下这四种激素分泌都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确定图中数字和字母表示的激素名称和相关腺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8.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吃辣条时,唾液腺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 B. 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非条件反射 C.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D. 在医院做尿检时即使毫无尿意,也能提供尿检样本,这个过程受高级中枢调控,与低级中枢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2 、反射的类型: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1)简单反射 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吃辣条时,唾液腺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中的感性运动,B错误; C、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C正确; D.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但受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故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D错误。 故选C。 9.根据作用效果,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如5-羟色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 B. 突触前膜会因为释放神经递质而减小膜面积 C. 突触后膜上有能结合5-羟色胺的特异受体 D. 乙酰胆碱能够提高突触后膜对K+的通透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神经递质不一定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增大,B错误; C、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所以突触后膜上有能结合5− 羟色胺的特异受体,C正确; D、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引起突触后模的兴奋,能够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以及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0.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作用后都被灭活 C. 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 四类物质中,只有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3、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详解】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错误; B、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酶是催化剂不被灭活,B错误; C、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酶,而激素只能是内分泌细胞产生,C错误; D、四类物质中,只有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口服该制剂会失去药效 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 D.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只是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正确;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不能口服,但可通过注射进入人体,B正确; C、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重要激素,C错误; D、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B.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C.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 若胰腺的导管受阻,不会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分泌腺有两种: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它们在结构上的区别是有没有导管,外分泌腺都有导管,分泌的液体通过导管将分泌物排除体外或腺体外,比如:汗腺,肝脏(分泌胆汁)等。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一定是激素,激素合成分泌到细胞外面,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详解】A、胰脏内既有内分泌作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也有外分泌作用(分泌消化酶),A正确; B、胰腺细胞分泌的酶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而不是直接进入血液中,B错误; C、胰脏内分泌腺包括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别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正确; D、若胰腺的导管受阻,不会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3.正常人如果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 红细胞吸水增加 B. 胰岛素分泌降低 C. 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大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 【详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故A选项错误; 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故B选项错误; C、胰岛素分泌增加后,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故C选项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等知识。 14.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调节 B. 寒冷季节时产热大于散热 C. 激素调节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参与 D.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内脏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 B、寒冷季节时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在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中,参与调节的激素有多种,如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内脏,D正确。 故选B 15.下列与体液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准确、局限 B. 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各种激素以外还有CO2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范围广,A错误; B、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B正确; C、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C正确;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内容,关键是比较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6.人体内的平衡系统维持人类的生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以下关于动态平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持续40°高烧时因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B.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使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 C.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和ADP的含量仍可处于动态平衡 D. 人体内环境中存在一定的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度的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原理是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详解】A、体温调节中,人持续高烧40℃时体温相对稳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和ADP的含量仍可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 D、人体内环境中存在一定的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度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A。 17. 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不能听见别人讲话 B. 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患者看不懂文字,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患者不能讲话,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谈话;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几个过程,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 【详解】A. 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A错误; B.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 C.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 低级中枢的活动要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激素调节过程中也存在分级调节,因此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有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B.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 C. 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D.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适宜强度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形成反射,A错误; B、所有的感觉不构成反射,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感受器、传入神经或大脑皮层受损,没有运动产生,有可能是反射弧的其他部分,B错误; C、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但反射弧不完整时刺激反射弧的其他部分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和反射弧,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19.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射并使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 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兴奋在Z处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 Z处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激素和呼吸酶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为效应器,X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为神经中枢,Y处位于传入神经上,c为感受器,可见刺激X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向大脑皮层,但可传到a,进而引起a发生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a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A错误; 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先到达电流表的右电极,后到达电流表的左电极,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Z处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Z处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激素等,但不含有呼吸酶,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D错误。 20.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 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 C.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 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A错误;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可嫩是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B错误; C、胸腺发育不良T细胞无法发育成熟,该的病人体液免疫功能(需要T细胞进行传递抗原)会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C正确; D、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和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相关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图为某疾的发病机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免疫缺陷症 B. 抗体的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需三种RNA参与 C. 图示的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除细胞的作用一定相同 D. 细胞甲既能增殖又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析图示信息可知,该病是由于自身产生的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正常激素B的受体结合,导致激素B失去与其受体结合的机会,引起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异常,所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抗体属于蛋白质,其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需mRNA、tRNA和rRNA参与合成,B正确; C、图示的抗体和激素B虽然都能与同种受体结合,但结合部位不同,对甲状腺细胞的作用就不会相同,C错误; D、细胞甲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它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和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22.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靠体液免疫完成 B. 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 C. 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 D. 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暂时处于弱应答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免疫排斥反应是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引起的。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详解】A、免疫排斥反应是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引起,因此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靠细胞免疫完成,A错误; B、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B正确; C、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C正确; D、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暂时处于弱应答状态,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学原理的应用;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柯萨奇病毒A16型(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AV-16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吞噬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B细胞经CAV-16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出浆细胞,并与抗原结合 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 CAV-16再次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D 【解析】 A.CAV-16侵入人体后,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项错误; B.B细胞经CAV-16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B项错误;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病毒,C项错误; D.CAV-16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正确; 答案选D。 24.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提出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将切去的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结果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25.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植物激素的调节 B. 乙烯、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及萘乙酸(NAA)均为植物激素 C. 在植物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 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详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植物激素的调节,A正确; B、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产生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可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从根本上说,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苏轼《格物粗谈·果品》)。这种“气”是成熟果实释放出的乙烯利。 B. 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以小便浸之”,其原理是小便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根 C. 园林工人对绿篱进行定期修剪,目的是促进侧芽生长,以使绿篱生长茂密整齐 D. 水稻开花期如遇阴雨天错过了传粉期,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保证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3.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苏轼《格物粗谈·果品》)。这种“气”是成熟果实释放出的乙烯,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A错误; B、用小便浸过的黄泥可促进压条生根,原因是小便中含有生长素(或吲哚乙酸),B错误; C、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促进侧芽生长,C正确; D、种植油菜是为了收获种子,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不能促进种子的发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7.下图为某学者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B. 生长素浓度高于m1后,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 C. 生长素浓度为m2时,根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和生长 D. 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根和芽的作用结果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明确曲线中横轴以上的部分均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横轴以下的部分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详解】A、分析曲线可知,在曲线最高点的两侧存在两个不同的点,两点对应的纵坐标相同但横坐标不同,说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A正确; B、生长素浓度高于m1而低于M2时,生长素会仍然促进根的生长,但促进作用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减弱,B错误; C、生长素浓度为m2时,根细胞能进行分裂和生长,但生长素对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错误; D、根比芽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根和芽的作用结果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解读: ①a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②a~c段(不含a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③c点——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效果最好。 ④c~e段(不含e点)——仍为“促进”浓度,只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⑤e点——对植物生长的效应与a点相同,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此值为促进生长的浓度“阈值”——低于此值时均为促进生长的“低浓度”,超过此值时均为抑制生长的“高浓度”。 ⑥e~f段(不含e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 ⑦b、d两点——生长素浓度虽然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28.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 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 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结构功能存在差别,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血细胞(a)和淋巴细胞(b);B细胞(c)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e);T细胞(d)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f)。 【详解】A、吞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A正确; B、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各类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但功能不同,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e和f),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淋巴细胞的来源、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适宜浓度的NA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不能诱导其生根 B. 促进植物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都促进同一植物根的生长 C.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植株 D.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溶液的浓度较低时常用浸泡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NA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以诱导其生根,A错误; B、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促进植物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很可能已经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 C、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但是不能促进植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应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多倍体番茄植株,C错误;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溶液的浓度较低时常用浸泡法,D正确。 故选D。 30.下图①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接着进行②、③、④所示的实验,则②、③、④中燕麦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 A. 向B侧弯曲 向A侧弯曲 向A侧弯曲 B.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C. 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 D. 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单侧光的照射,使燕麦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①中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 【详解】由于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所以②中左侧生长素多于右侧,胚芽鞘将向B侧弯曲生长;由于琼脂块A和B之间的生长素不横向运输,所以③转动不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因此胚芽鞘③也向B 侧弯曲生长;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而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所以胚芽鞘④将向B侧弯曲生长;综上所述,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及其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简答题 3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因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曾给老鼠注射艾滋病疫苗制剂(减毒HIV+生理盐水)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身上试验失败。如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 (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___________细胞,而不攻击人体的其他细胞,从细胞膜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物质A是____________, ⑤是_____________. (3)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________(填序号)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4)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 ①选取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 ②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HIV。 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预期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请提出一项预防艾滋病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 (2). 其他细胞可能缺乏HIV的特异性受体 (3). 淋巴因子 (4). 浆细胞 (5). ④ (6). 生理盐水 (7). 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 (8). 可以从拒绝毒品或洁身自爱等角度回答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示,表示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物质B表示抗体,⑤是浆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②是T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T细胞,而不攻击人体的其他细胞,从细胞膜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其他细胞可能缺乏HIV的特异性受体。 (2)如图中物质A是淋巴因子,⑤是浆细胞。 (3)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④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4)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 ①选取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 ②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mL生理盐水做对照。 ③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HIV。 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因此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预期结果是: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进食可刺激小肠 K 细胞分泌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 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 (1)血糖来源除图中所示途径外,其他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食后,GIP 和胰岛素可通过结构 1、2 作用于脂肪细胞, 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 (3)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_____________,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甲、乙两位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2 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3 的抗体。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病,甲、乙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2). 体液 (3). 高 (4). 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5). 自身免疫病 (6). 乙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1~4是细胞膜上与不同的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 【详解】(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结构1~4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2)进食后,GIP 和胰岛素可通过结构 1、2 作用于脂肪细胞, 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该过程属体液调节。 (3 )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4)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根据题意分析,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2的抗体,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的抗体,说明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两个患者中,乙体内有结构3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2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因此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而甲体内有结构2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等知识点,弄清楚图中各种物质发挥作用的机理,明确各个数字代表的是与不同的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 33.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图甲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图甲相应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刺激e处,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请分析回答: (1)牵张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其生理意义是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5)刺激e处时,e处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观测到的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绘制出的电流变化情况曲线是图中的_________。 A. B. C. D. 【答案】 (1). 脊髓 (2).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3).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4).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 (正)反馈 (6). 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7). 舒张 (8). 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9). 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中肌梭是感受器,肌肉是效应器,还有传入神经和两种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 分析乙图: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d位于传出神经上,e位于传入神经上。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速度会变慢。 【详解】(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牵张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肌肉受牵拉时肌梭产生的兴奋,通过一定路径的传递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说明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或反馈)调节。 (3)大脑发出的冲动通过脊髓才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这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依题意可知,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α传出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5)刺激e处,会产生动作电位,e处膜外电位由正电荷变为负电荷,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静息时膜电位为零,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先通过右电极再通过左电极,故电流变化图形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对所学知识综合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难度较大。 34.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很广泛。 (1)2,4-D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农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2,4-D浓度的反应如图1曲线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③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D还能促进插条生根。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的标记是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__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答案】 (1).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 促进 (3). F或D (4). 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5). 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 (6). 2~6 (7). 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8). 5 【解析】 分析图1曲线看出,甲曲线代表的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 图2曲线实验探索的是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长度。 (1)①从图1中看出,横轴代表2.4-D的浓度,随着2.4-D的浓度的升高,对甲乙两种植物的生理作用均是先促进后抑制,说明2.4-D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位于横轴以上,即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农作物的作用效果均是促进.2.4-D作为除草剂应该对甲植物起抑制作用,而对乙植物起促进作用,因此最佳使用浓度是F或D点所对应的浓度,此浓度对甲植物的抑制效果较强,对乙植物的促进作用也最强; ③由于生长素的两重性,导致作物绝产可能是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2)①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探索的是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长度,因此图中纵坐标的标识是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图2中看出,2,4-D相对浓度为4时生根数最高,因此可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6之间;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5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