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文理分科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 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B. 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C. 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 D. 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即“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这个事实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观点。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在生物实验中,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存在。在下列实验列表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待检测的物质 使用试剂 呈现颜色 A 苹果中的还原糖 斐林试剂 橘黄色 B 马铃薯中的淀粉 双缩脲试剂 蓝色 C 花生的脂肪 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D 大豆中的蛋白质 斐林试剂 紫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A错误。淀粉用碘液鉴定成蓝色,B错误。脂肪用苏丹III鉴定出现橘黄色,C正确。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D错误。 点睛:选择鉴定的材料要富含鉴定的物质,并且实验材料自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颜色不能有干扰。 3.经测定,某多肽链分子式是C21HXOYN4S2(﹣SH+﹣SH﹣→﹣S﹣S﹣+2H),其中含有一个二硫键(﹣S﹣S﹣).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多肽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分别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 B. 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原子数分别是32和5 C. 该多肽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4种tRNA D. 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6 【答案】D 【解析】 多肽中S原子数目为2,氨基酸中只有半胱氨酸含有S原子,可知多肽中含有2个半胱氨酸;每种氨基酸中只含有1个N原子,该多肽中共含有4个N原子,可知由4个氨基酸构成;多肽中共含有21个C原子,2个半胱氨酸中共含有6个C原子,则另外两个氨基酸共含有15个N原子,应为苯丙氨酸和亮氨酸,A项错误;该多肽形成时共失去3个水分子,形成二硫键时失去两个H原子,多肽中H原子数为11+13+7+7—3×2—2=30,B项错误;该多肽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3种tRNA,C项错误;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3+2=56,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 (1)根据S原子数目确定多肽中半胱氨酸数目;根据N原子数确定多肽中氨基酸数;根据C原子数确定多肽中另外两种氨基酸的种类。 (2)不要忽略了形成二硫键时,需要失去两个H原子; 4.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 人的肝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 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一个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说明该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他的膜结构。这样的细胞可能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细胞。 【详解】人的肝细胞是真核细胞,除了细胞膜,还有其他生物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应大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A错误;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其他生物膜,因此,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应大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B错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应大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C错误;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因此,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应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有生物膜系统,而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无核膜,也无膜性细胞器,再根据题意作答。 5. 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 C. ④代表的物质是ATP D. 图中表示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能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氨基酸先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然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内在蛋白,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B正确; C、ATP可以为蛋白质合成提供能量,C正确; D、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不能进行图中过程,D错误。 故选:D。 6.市场上流行的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它利用逆渗透原理,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理论上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逆渗透膜,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逆渗透过程与渗透作用的差异是前者需要消耗能量 B. 逆渗透膜也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C. 逆渗透膜上有载体蛋白,可以选择性控制有害物质 D. 逆渗透膜去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生物膜,可放心饮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 原理是水分子顺浓度运输,即水分子是由水分子浓度高(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水分子浓度低(溶液浓度高)的地方运输,水分子是顺(水)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2、提取题干的信息:“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水分子浓度低)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水分子浓度高)一侧,理论上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逆渗透膜”,从信息中可以看出来,水分子是逆(水)浓度运输的,所以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根据分析,逆渗透过程是水分子逆浓度运输,所以消耗能量,而渗透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逆渗透膜不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B错误; C、逆渗透膜上没有载体蛋白,C错误; D、逆渗透膜祛除有害物质的能力仅仅是“理论上”胜过生物膜,但是在加工的过程中可能带来有害物质,因此饮用时也要注意,D错误。 故选:A。 7.将1 mL体积分数为5%胃液稀释液倒入装有10mL蛋白质胶体的试管内,置于25℃的温水中水浴,研究其对蛋白质的消化情况。下列各方法中能提高酶活性的是 A. 把实验温度提高到37℃ B. 在试管内再加入1mL体积分数为5%的胃液稀释液 C. 将pH由2调为7 D. 试管内加入1mL唾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其最适温度为37℃左右,A正确; B、向试管中再加入胃液,酶量增加,但酶的活性不变,B错误; C、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调节到7后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在试管中加入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并不能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活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8.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条件 a b c d CO2释放量 10 8 6 7 O2吸收量 0 3 4 7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乙醇或乳酸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 C. 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a条件下,O2的吸收量为0,说明种子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A错误; B、b条件下,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说明此时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根据表中数据:有氧呼吸消耗氧气3,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0.5,释放的二氧化碳为3,那么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应该是8-3=5,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5,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B正确; C.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不一定最少,只是图中几个数据相比,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C错误; D、d条件下,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说明此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氧气浓度下,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关计算,常见的还有下列考查形式,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则在氧气浓度为a时( ) 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 B.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2/5 C.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9 mol氧气 D.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比例是1∶2 相关图示还可以是柱形或者是变化着的曲线图,如下: 只要理解不同O2浓度下细胞呼吸的种类,再结合相应的呼吸反应式,根据图示数据,这类题相关的计算并不难。 9.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在B点时改变某条件,曲线变为Ⅱ。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 与B点相比,A点叶绿体中的C3含量较低 B. 在B点时,升高温度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 制约A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 制约C点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由题干可知,曲线I表示适宜温度下黄豆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因此温度不是限制黄豆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详解】A、A、B两点的CO2浓度相同,CO2固定产生的C3含量相等。与B点相比,A点时光照较弱,产生的ATP和[H]较少,暗反应C3的还原过程较弱,消耗的C3较少,故A点叶绿体中的C3含量较高,A错误; B、由题干可知,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再升高温度,酶活性减弱,光合速率会下降,B错误; C、A点时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因此制约A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浓度,C错误; D、C点的光合速率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且此时温度适宜,所以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睛】曲线图中限制因子的判断方法: (1)曲线上升阶段:纵坐标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若横坐标为时间时,限制因子不是时间,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或光照等环境因素。 (2)曲线水平阶段:纵坐标不再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以外的物理量。 10. 如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细胞在显微镜下可清晰地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B. 图②细胞可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 图③所示的时期,细胞内的高尔基体的活动显著加强 D. 图④所示的时期,细胞中的DNA数目不变,但染色体数量加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细胞处于中期,此时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A正确; B、图②细胞处于间期,所以细胞可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图③所示的时期为末期,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由于要形成细胞壁,所以细胞内的高尔基体的活动显著加强,而此细胞是动物细胞,C错误; D、图④所示的时期为后期,着丝点分裂,所以染色体数量加倍,但细胞中的DNA数目不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各时期特点及过程中DNA分子变化规律的理解。 11.如图为人体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图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裂增殖能力加强,分化能力减弱 B. ②③④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C. 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相同 D. 进入c过程的细胞酶活性降低,代谢减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裂增殖能力减弱,分化能力减弱,A错误; B、②③④的形成过程中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 C、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C错误; D、衰老细胞中多数酶的活性降低,代谢减弱,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的操作同时进行 B. 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 C. 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 D. ②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A.①是去雄,应该在花蕾期,即豌豆还没有开花时就应该操作的过程,而②是授粉,要等到花成熟后才能进行, A不正确。 B. 豌豆是自花传粉,杂交实验中需去雄,因此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B正确; C. ②是人工授粉,要等到花成熟后才能进行,C正确; D.为防止其它花粉的传入,所以在②的操作后要对雌蕊进行套袋处理。D正确; 13.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其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图,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DDSS×DDSs B. DdSs×DdSs C. DdSs×DDSs D. DdSS×DDSs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图形分析可知,DD:Dd=(1+1+2):(1+1+2)=1:1,推测亲本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组合为Dd×DD;同理图中 SS:Ss:ss=(1+1):(2+2):(1+1)=1:2:1,可以推测亲本该对遗传因子的杂交组合为Ss×Ss,所以双亲的遗传因子组合为DdSs×DDSs.故选C 14.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的为小花瓣,aa的为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是红色,rr的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 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 子代共有4种表现型 C. 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约为1/3 D. 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A(a)与R(r)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AaRr个体相互交配,可以转换成2个分离定律问题,Aa×Aa→1/4AA(大花瓣)+1/2Aa(小花瓣)+1/4aa(无花瓣),Rr×Rr→3/4R_(花瓣红色)+1/4rr(花瓣黄色)。 【详解】A、AaRr自交,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共有3×3=9种基因型,A正确; B、Aa自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Rr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但由于aa表现无花瓣,即aaR_与aarr的表现型相同,因此表现型共5种,B错误; C、子代有花瓣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4,AaRr所占的比例1/2×1/2=1/4,因此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为1/3,C正确; D、AaRr自交,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2×1/2=1/4,D正确。 15.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而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在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中,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 4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A. aabb×AB B. AaBb×Ab C. Aabb×aB D. AABB×ab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由题意可知:F2中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 四种,说明F1雌峰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 四种,进而推知F1雌峰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而F1雌峰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 四种,所以F1雄峰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b,F1雄峰的基因型为ab。综上分析,可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B,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以题意信息“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而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为切入点,从中挖掘出隐含的信息,即雄蜂的基因型的种类及其比例与其母本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的种类及其比例相同。在此基础上,依据F2中雄蜂与雌峰的基因型进行逆推,分析出亲本的基因型。 16.一个基因型为TtMm(这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的卵原细胞,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如果它所产生的卵细胞基因组成为TM,则由该卵原细胞分裂产生的下列细胞中,基因的数目、种类表示都正确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极体的基因型判断,先回忆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然后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是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A错误;减数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基因型应为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B错误;减数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基因型应为为ttmm,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包括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等,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所示,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A. 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 B. 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 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 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答案】C 【解析】 【详解】A、8号的线粒体DNA来自7号,7号的线粒体DNA来自4号,与2号的线粒体DNA无关,所以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A错误; B、3号线粒体不能传给7号,再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B错误; C、8号的Y染色体来自6号,5号和6号的Y染色体来自1号且相同,6号和1号的遗传物质都不能提取。因此可以提取5号的Y染色体以确定与本家族的关系,C正确; D、8号的X染色体来自7号,7号的染色体组成是XX,一条来自3号一条来自4号,与 2的X染色体无关,所以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D错误。 故选C。 18.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 B. 雄鸡中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C. 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 D. 让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说明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若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雌鸡均为非芦花形,说明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且不在W染色体上,故基因在Z染色体上,A正确; B、假设种群中Za基因频率为p,雄性非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所占的概率为p2;雌性非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W,所占的概率为p;由于p<1,故p2<p,即雄性非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性非芦花鸡小。因此,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B正确; C、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的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雄鸡的基因型为ZAZa、ZaZa,有2种表现型;雌鸡的基因型为ZAW、ZaW,有2种表现型,C错误; D、由C选项的分析可知,F2中雄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雌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W,F3中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W、ZaW,故F3中芦花鸡占3/4,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结合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9.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B. 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 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 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A错误;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B正确; C、二者的实验都有对照,C错误; D、两实验DNA都没有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比较 相同点 ①均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但两类实验中DNA与蛋白质分开的方式不同 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 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不同点 方法不同 艾弗里实验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和35S) 20.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 ) A.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 B. 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 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详解】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普通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2/23=1/4,A正确;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片段中A+T的比例也为35%,且A=T,因此A=T=17.5%,C=G=32.5%,则该DNA片段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300×2×32.5%=195个。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3-1×195=780个,B正确;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根据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120×6=720个碱基,C正确;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细胞中的DNA分子共复制了2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8,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DNA分子的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和细胞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进行计算;掌握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掌握该过程中的“6:3:1”的数量关系。 21.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性状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①是转录过程,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错误; B、②是翻译过程,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B错误;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而直接控制性状,C正确;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2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 A.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 B. 染色体变异是定向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 基因突变是可以遗传的,染色体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D. 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变异是有利的,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是有害的 【答案】A 【解析】 A、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A正确;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C错误;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且多数都是不利于个体生存的,D错误。故选:A. 2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了控制,但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对遗传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临床上一般用DNA探针来诊断 B. 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容易受环境影响 C. 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D. 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通过研究统计计算出发病率 【答案】B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的概念和遗传病类型,遗传病与传染病之间的区别,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方法,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A、苯丙酮尿症一般通过尿液检测诊断,A错误; B、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容易受环境影响,B正确; C、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有可能是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可能是传染病,C错误; D、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取样进行调查,且尽可能多选取样本,D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名师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熟记不同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不同点。1、不同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 遗传病类型 家族发病情况 男女患病比率 单基 因 遗 传 病 常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含致病基因即患病 相等 隐性 隔代遗传,隐性纯合发病 相等 伴X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隐性 隔代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伴Y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 患者只有男性 多基因遗传病 ①家族聚集现象;②易受环境影响;③群体发病率高 相等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胚胎期引起流产 相等 2、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不同点 项目 调查对象及范围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 发病率 广大人群 随机抽样 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足够大 遗传 方式 患者家系 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 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染色体类型 24.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途径是Ⅰ→Ⅴ B. 通过Ⅱ→Ⅳ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 C. 通过Ⅲ→Ⅵ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过程Ⅵ 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 Ⅰ→Ⅴ途径为杂交育种,方法最简捷.但由于获得的子代中既有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需要不断地连续自交进行筛选才能获得需要的品种⑥,所以育种时间长,A正确;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通过诱变育种II→IV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B正确;经过Ⅲ培育形成⑤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⑤的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通过Ⅲ→Ⅵ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而不可能处理萌发的种子,D错误。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 25.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两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 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第1年:基因A的频率=30%+40%/2=50%,基因a的频率=1-50%=50%。 第2年:基因A的频率=25%+50%/2=50%,基因a的频率=1-50%=50%。 【详解】AB、由分析可知,两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B正确; C、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错误; D、该种群没有产生新的基因,该种群没有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生物进化的实质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等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部分生理过程,该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白天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晚上开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表示的两个生理过程和C物质产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其原因是___________。白天这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还可以由图中________过程产生(填数字)。 (3)与乳酸菌发酵相比,图中植物呼吸过程中特有的步骤是________(填数字),这些过程发生的部位在________(填细胞器)。 (4)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25℃)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 cm2叶·h)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 cm2叶·h) 小麦 3 9 32 8 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小麦固定的CO2的量为________(mg CO2/100 cm2叶·h),当光照强度为9 klx时,小麦固定的CO2的量为_____(mgCO2/100 cm2叶·h)。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类囊体) (2). 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H]和能量ATP (3). ② (4). ②③ (5). 线粒体 (6). 8 (7). 40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是暗反应阶段的CO2固定,b表示暗反应阶段的C3还原,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因此,A是C5,B是C3,C是[H],D是葡萄糖,E是[H],F是CO2,G是O2。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a是暗反应阶段的CO2固定,b暗反应阶段的C3还原,这两个生理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C物质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上。 (2)夜晚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反应,无法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H]和ATP,导致植物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一部分来自空气,一部分来自呼吸作用②产生。 (3)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乳酸发酵),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因此,与乳酸菌的发酵相比,图中植物呼吸过程中特有的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即步骤是②③,发生在在线粒体。 (4)由于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量是8 mg CO2/100 cm2叶·h,当光照强度是3 klx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则小麦固定的CO2量为8 mg CO2/100 cm2叶·h。当光照强度为9 klx时,CO2的吸收量是32 mg CO2/100 cm2叶·h,则小麦固定的CO2量为32+8=40 mg CO2/100 cm2叶·h。 【点睛】明确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O2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而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是解答(4)题的关键。 27.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绿色叶 121 0 451 30 ②紫色叶×绿色叶 89 0 242 81 请回答: (1)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下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1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AABB、aabb (3). (4). AAbb(或aaBB) 紫色叶∶绿色叶=1∶1 (5). 【解析】 【详解】(1) 由题可知,颜色是有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能够自由组合(因为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是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 (2)按定律结果应该是9:3:3:1,但是结果有F2代可知紫色:绿色=15:1,所以推测只要生物体内有一个显性基因,就显现紫色,所以绿色只能是aabb,对于亲本紫色的基因型还要根据F1代的结果,都是紫色,说明紫色是个纯合子;组合①的紫色和绿色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中15份紫色叶植株中有3份为纯合子,即1AABB、1AAbb、1aaBB,故F2的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5。 (3)紫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者aaBB,跟第一题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由于F2代符合3:1的规律,说明肯定在F1代中紫色要么是Aabb要么是aaBb自交的。最后一个空就简单了,F1代中紫色要么是Aabb要么是aaBb,因此结果为紫色:绿色=1:1。 (4)组合①F1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知识的要点,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8.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乙病属于____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患乙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D (3). 1/2 (4). aaXBY (5). Ⅱ-8 (6). 2/3 (7). 1/8 (8). 7/24 【解析】 【分析】 根据Ⅱ3×Ⅱ4→Ⅲ9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合题意可知,乙病是伴性遗传病,由Ⅱ7患乙病,而其女儿正常可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由系谱图可知,甲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故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选A;乙病中男性患者的女儿有正常的,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选D。 (2)根据Ⅱ-7患乙病可知,Ⅰ-1是乙病的携带者,故Ⅱ-5可能是XBXB或XBXb,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Ⅱ-6不患病,故基因型为aaXBY,Ⅲ-13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其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Ⅱ-8。 (3)由Ⅲ-10患甲病可知,其父母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故Ⅲ-10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根据Ⅱ-7患乙病可知,Ⅰ-1是乙病的携带者,故Ⅱ-4可能是1/2XBXB或1/2XBXb,Ⅱ-3不患乙病,故乙病的基因型为XBY,故Ⅲ-10乙病的基因型为:3/4 XBXB或1/4XBXb,Ⅲ-13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甲病即aa的概率为2/3×1/2=1/3,患甲病的概率是1-1/3=2/3,患乙病的概率是1/4×1/2=1/8,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8=7/8,不患病的概率是1/3×7/8=7/24。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系谱图判断两种病的遗传方式,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9.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发现,人类与黑猩猩的同源性超过了95%,在基因数、基因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基因组构造上,人类与黑猩猩几乎相同。黑猩猩的生殖细胞含有的24条染色体中,第2号染色体的长度仅是人类第2号染色体的一半,如果将其第2号染色体和第12号染色体融合连接在一起,长度正好等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的长度,结构也十分相似,如甲图所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___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 (2)黑猩猩的第2号和第12号染色体的融合属于_____________变异。 (3)如果在黑猩猩的第2号和第12号染色体上,分别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在黑猩猩种群中遗传时遵循_________定律。 (4)请根据乙图所显示的基因表达情况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5)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能在后代中全部得到表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变和基因重组 (2). 种群的基因频率 (3). 染色体 (4). 基因的自由组合 (5). 同一个基因可以影响(或决定)多种性状;多个基因可控制同一性状;一个基因可只控制一种性状 (6). 某些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在杂合子中表现;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素有关 【解析】 【分析】 1、黑猩猩的生殖细胞中,第2号和第12号染色体融合形成1条染色体,导致染色体结构改变,同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1条,属于染色体变异。 2、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 (2)由分析可知,黑猩猩的第2号和第12号染色体的融合属于染色体变异。 (3)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黑猩猩种群中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图中最顶端的基因指导合成的产物与A、B、C、D性状有关,说明同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种性状;图中E性状与三个基因指导合成的产物有关,说明多个基因可控制同一性状;图中底端三个基因指导合成的3种产物分别与F、G、H性状有关,说明一个基因可只控制一种性状。 (5)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能在后代中全部得到表现,原因有:①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素有关;②某些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在杂合子中表现。 【点睛】掌握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染色体变异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等知识,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