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汉中市2020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 生 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 B. 同位素标记法——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自H2O还是CO2 C. 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 D. 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促使活R型细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导致小鼠死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的结构; 3、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中的氧来自反应物水。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的方法是建构物理模型,A正确; B、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中的氧来自反应物水,B正确; C、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促使活R型细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导致小鼠死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正确; D、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时采用的是对比实验,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不同生物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B. 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具有半透膜 C. HIV可逆转录形成DNA,则其遗传物是DNA D. 与大肠杆菌相比,酵母菌具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甘油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但甘油能够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又会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甘油溶液处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观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 【详解】A、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 B、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具有细胞壁,B错误; C、HIV可逆转录形成DNA,其遗传物质仍然是RNA,C错误; D、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故酵母菌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产生紫色反应来区分蛋白质与多肽 B. ATP、胰岛素、DNA 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 C.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D. 组成人体蛋白质非必须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 2、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3、检测蛋白质实验的原理是:双缩脲试剂可与含有2个或2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 【详解】A、蛋白质与多肽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A错误; B、胰岛素为蛋白质,元素组成为C、H、O、N,不含P,B错误;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C正确; D、组成人体蛋白质必须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密切相关 B. 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 细胞膜、高尔基体膜和核膜等膜可构成蓝藻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 水绵细胞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共有的遗传物质均由脱氧核苷酸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正确; B、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供能,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B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高尔基体和核膜,C错误; D、水绵细胞的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共有的遗传物质均由脱氧核苷酸构成,D正确; 故选C。 5.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大量能量主要用于合成ATP B. 图2中与受体蛋白结合的若是促甲状腺激素,那么靶器官是甲状腺 C. 图1、图3所代表的过程中产生的[H]是同一种物质 D. 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其组成成分分析,主要原因是含有的磷脂分子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3、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详解】A、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的大量能量以热能释放,A错误; B、图2中与受体蛋白结合的若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甲状腺为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B正确; C、图1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H]为NADH、图3为管合作的光反应,产生的[H]为NADPH,因此产生的[H]不是同一种物质,C错误; D、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其组成成分分析,主要原因是含有的蛋白质不同,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酶、蛋白质、核酸和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红蛋白由大量元素组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线粒体中不会出现 ATP 的水解 C. 某些蛋白质和核酸具有运输氨基酸的功能 D.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和 ATP,酶催化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合成相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3、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有的含量较多,如C、H、O、N、P、S、K、Ca、Mg等为大量元素,有的含量较少,如Fe、Mn、Zn、Cu、B、Mo等,称为微量元素。 【详解】A、血红蛋白中的Fe属于微量元素,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线粒体中有些生命活动如线粒体DNA的复制,也会消耗ATP,因此也会出现ATP的水解,B错误; C、细胞内有的RNA具有运输氨基酸的功能,如tRNA,氨基酸通过细胞膜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C正确; D、酶催化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蛋白质、核酸和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和分布,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识记核酸的种类和功能,识记ATP的利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衰老细胞表现为水分减少、呼吸减慢、膜运输物质功能降低 B.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溶酶体参与的过程,因此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不属于细胞凋亡 C. 病毒癌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癌变 D. 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产生多种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衰老细胞表现为水分减少、呼吸减慢、膜运输物质功能降低,A正确; B、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病毒癌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癌变,C正确; D、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产生多种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D正确; 故选B。 8.图 1 为某二倍体生物(AaBb)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变化,图 2 表示其中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1 若为有丝分裂,则 ef 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图 2 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C. 图 1若为减数分裂,则 A 与 a 的分离和 A 与 B 的组合发生在 de 段 D. 图 2 细胞中①与②、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其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该曲线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分析图2:图2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可对应图一中的ef段。 【详解】:A、图1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B正确; C、图1若为减数分裂,则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cd段;A与B的组合也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cd段,C错误; D、图1细胞中①与②、③与④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从第一代起就出现甲病患者,该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Ⅲ11的基因型是XAdY ,Ⅱ4的基因型是XADXad C. 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与Ⅲ11表现型相同小孩概率10%,则Ⅲ8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1/20 D. Ⅲ11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4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产生XAd的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病:已知是伴性遗传病,有父病女病,母康儿康的特点,说明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乙病: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后代有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Ⅲ11是两病兼患,所以根据遗传方式可知其基因型是XAdY,Ⅱ4有甲病没有乙病,后代有乙病的儿子(XadY),所以其基因型是XADXad,B正确; C、若Ⅱ4(XADXad)和Ⅱ5(XaDY),再生一个与Ⅲ11(XAdY)表现型相同小孩概率10%,则Ⅱ4产生XaD、XAd配子的概率都是20%,XAD、Xad配子的概率是30%,所以Ⅲ8(XaDXa_)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0%÷(20%+30%)=3/5,C错误; D、由B可知,Ⅱ4有甲病没有乙病,后代有乙病的儿子(XadY),所以其基因型是XADXad,Ⅲ11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4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产生XAd的配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了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和概率计算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正确的判断遗传方式,并且能够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概率的计算。 10.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和生物育种,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秋水仙素处理某植株幼苗,会使该植株所有细胞的染色体均加倍 B. 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其植株比正常植株弱小 C.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呈46→92→46的周期性变化 D. 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不可育但性状可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秋水仙素只对分裂期细胞起作用,可抑制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而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能会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个体形成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正常人的体细胞共有46条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呈47→94→47的周期性变化,C错误; D、无子番茄是由于未受精导致的,故无子性状不能遗传,而无子西瓜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为三倍体,故不可育但无子性状可遗传,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图1所示为某种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图2表示中心法则,图中字母代表具体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体现了图2中的a、b、c三个生理过程 B. 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其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可同时进行 C. 图2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的方式完全相同 D. 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酶甲的作用是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单链DNA为模板延伸子链,是DNA聚合酶;酶乙催化转录过程,是RNA聚合酶;酶丙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是解旋,打开双螺旋结构,为解旋酶;结构丁是翻译过程的场所,为核糖体。 分析图2:乙图是中心法则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其中a是DNA分子复制,b是转录,c是翻译,d是RNA复制,e是逆转录。 【详解】A、图1进行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体现了图2中的a、b、c三个生理过程,A正确; B、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同时进行,B错误; C、图2中,各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进行,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乙图;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甲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型 B.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一定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A正确;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B正确;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C。 13.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雄果蝇(2N=8)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异常精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精子中出现Aa在一起,则减I分裂异常 B. 若精子中出现AA或aa则是减II分裂异常 C. 若一个精子的基因型是AXbY,则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的其他三个精子基因型是AXbY、a、a D. 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16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Aa属于等位基因,若精子中出现Aa在一起,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A正确; B、AA或aa是复制关系的相同基因,若精子中出现AA或aa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B正确; C、X与Y是同源染色体,若一个精子的基因型是AXbY,则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的其他三个精子基因型是AXbY、a、a,C正确; D、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8条;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16条,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合理解释异常精细胞形成的原因。 14.以下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应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B. 植物激素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合成的植物激素又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 C. 在大棚种植中,黄瓜开花后人工涂抹适量的生长素类似物以提高坐果率 D. 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2、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详解】A、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根的向地性是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因此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 B、植物激素的合成受酶的控制,而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同时植物激素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B正确; C、在大棚种植中,黄瓜开花后人工涂抹适量的生长素可以提高坐果率,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共同调节的,而不是单一激素起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基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 构成的缓冲体系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生物就一定能维持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制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少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水平衡调节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钠离子主要大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CO3/NaHCO3构成的缓冲体系,B错误; C、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C错误;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物质含量保持稳定,生物才能维持稳态,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理解人体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 16.图表示人体对接种物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数字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关于②③④⑤⑥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对某些抗原能终身免疫只与⑥有关 B. 细胞③④⑤中相同的物质是DNA、mRNA和核糖核苷酸 C. 受抗原刺激后的②③④细胞,有的细胞周期变长,但核糖体活动都增强 D. 细胞⑤没有识别和分裂分化能力,但能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图中①是抗原,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淋巴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⑥是抗体。 2、免疫的方法有2种: 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属于被动免疫。 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详解】A、人体对某些抗原能终身免疫与细胞④记忆B细胞有关,也与记忆T细胞有关,A错误; B、③④⑤中DNA相同,mRNA、蛋白质可能不同,B错误; C、受抗原刺激后的③④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D、⑤是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但是能产生特异性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应用,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和题干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17.“中国现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紫茎泽兰等11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给中国造成经济损失高达570多亿元人民币。若人为引入某外来入侵的种群中,其增长速率υ=(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B. 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 C. 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 D. 种群增长不受当地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不能生存,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由于资源、空间等限制,外来物种也会受到限制,种群密度不能无限增大,D错误; 故选A 18.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及结论分析合理的是 A. 用H2O2作底物验证酶的高效性时,通过测定气泡或者氧气释放的多少可达到目的 B.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够使烟草出现病斑 C. 在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来表示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D. 在研究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有水生成时一定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一定有酒精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3、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A、用H2O2作底物验证酶的高效性时,通过测定气泡或者氧气释放的速率可达到目的,由于底物量一定,最终实验组和对照组气泡或者氧气释放的量应该相同,A错误; B、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感染烟草,实验结果是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B正确; C、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而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O2释放量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C错误; D、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所以有水生成时一定进行有氧呼吸,有酒精生成时一定有无氧呼吸,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故动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一定不会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9.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 h的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相关气体关系图解,字母代表气体转移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中所测气体为________;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处于图1中的B点时,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_______(用图2中字母表示)。 (3)EC段与AE段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增加、不变或减少),DB段与CD段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增加、不变或减少)。 【答案】 (1). O2 (2). 是 (3). F点的O2含量高于A点(一天内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 (4). A、C、D、E (5). 减少 (6). 增加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曲线中气体相对量为氧气的含量。图中7点和17点时氧气浓度达到平衡,此两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图2中,左侧为叶绿体,右侧为线粒体,ACB为氧气,DEF为二氧化碳。 【详解】(1)由图中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所测气体为氧气;由F点氧气浓度大于A点氧气浓度可知净光合作用大于0,有机物积累。 (2)DB氧气浓度增加,则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A、C、D、E。 (3)EC光照增强,ATP和NADPH含量增加,C3的还原增加,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不变,故C3减少;CD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三碳化合物的生成减少,而DB段气孔开放,二氧化碳供应充足,三碳化合物的生成增多,故DB段与CD段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抗利尿激素(ADH)又称加压素,如图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调节机制(字母A、B、C表示体液,Ⅰ、Ⅱ表示过程)。 (1)据图分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的机制是:改变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当食物过咸时,过程Ⅱ会___________(“加强”或“减弱”)。 (2)尿量超过3L/d称为尿崩。假设尿崩症仅与抗利尿激素有关,则引起尿崩常见的机理有二: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所示肾小管的功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若正常成年人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则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_,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答案】 (1). 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2). 加强 (3). 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或受体敏感性低),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4). 控制物质进出 (5). 增加(大)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示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调节机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改变了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最终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 【详解】(1 )依图示信息,抗利尿激素能改变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促进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当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使过程Ⅱ加强。 (2)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二是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ADH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3)上图中所示肾小管的功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4)cd段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尿液中尿素的浓度升高。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1.已知果蝇(2N=8)的红眼和紫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人员将一对红眼果蝇进行杂交,所得 F1代中红眼:紫眼=3:1。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是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科学家在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通常需要测________条染色体。假设该眼色性状受等位基因B、b控制,根据F1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红眼和紫眼的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简要文字说明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果蝇的Ⅲ号常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都可控制眼色。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甲、乙两个紫眼隐性突变品系,且两个品系Ⅲ号常染色体上的其它基因均为显性纯合。若要判断这两种紫眼果蝇是否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请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不能 (3). 若控制红眼、紫眼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杂交后代也会出现红眼:紫眼=3:1 (4). 让甲、乙品系果蝇相互交配,观察子代果蝇的眼色情况 (5). 如果子代均表现紫眼性状,则这两种突变体的产生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如果子代均表现红眼,则这两突变体的产生是不同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一对红眼果蝇进行杂交,所得 F1代中红眼:紫眼=3:1,说明红眼对紫眼为显性性状,并且根据性状分离比可以确定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1)果蝇是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科学家在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通常需要测5条染色体。根据3:1的性状分离比可以确定,控制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是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该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如果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 (2)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的Ⅲ号常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都可控制眼色,甲、乙两个紫眼隐性突变品系,且两个品系Ⅲ号常染色体上的其它基因均为显性纯合。若要判断这两种紫眼果蝇是否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可以设计杂交实验:让甲、乙品系果蝇相互交配,观察子代果蝇的眼色情况。 如果子代均表现紫眼性状,则这两种突变体的产生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如果子代均表现红眼,则这两突变体的产生是不同基因突变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定律的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3:1比例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或伴X染色体遗传,因此可以分情况讨论,同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22.2018年3月,因地震关闭的九寨沟景区部分恢复开放,这颗川西高原的璀璨明珠,逐渐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如图1表示种群甲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图2是种群甲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 (1)九寨沟的植被很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从九寨沟底到山顶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群落中生物种类繁多会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草色返青时,“绿色” 为初级消费者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使九寨沟的植被遭受较为严重的损毁,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景区的生物群落逐渐得以恢复,这种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恢复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当地气候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 (4)图1中,B表示__________;图2中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点。 【答案】 (1). 水平 (2). 物种组成 (3). 能调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次生 (5).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6). 种群同化量 (7). b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表示摄入能,B表示同化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3、群落结构类型(空间结构)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 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分布或镶嵌分布 4、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九寨沟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从沟底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因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生物种类繁多会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2)春天草色返青吋,“绿色”为初级消费者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地震使九寨沟的植被遭受较为严重的损毁,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景区的生物群落逐渐得以恢复,这种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恢复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当地气候条件)。 (4)据分析可知,图1中,B表示同化量;据图2可知,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概念及形成原因,掌握信息传递的类型和生理作用,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以及影响演替速率的因素等。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23.用基因工程技术从分离、提纯的圆褐固氮菌中获取固氮基因,然后进行PCR扩增。表1和表2分别表示用PCR扩增固氮基因的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表1 PCR反 应体系 缓冲液 脱氧核苷酸 引物A 引物B DNA聚合酶 模板DNA 50 μL 5 μL 0.5 μL 0.5 μL 0.5 μL 0.5U 1~2 μL 加去离子水补足至50 μL 表2 反应 条件 复性 延伸 30次循环后 保温 温度 55 ℃ 72 ℃ 适宜 4 ℃ 时间 30 s 1 min 5~10 min 2 h (1)从表1和表2中可得出,PCR技术与DNA复制相比较,主要区别之一是__________。此外,从反应条件看,所使用的DNA聚合酶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每次循环都需要2种引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对固氮基因产物的生产研究中,需要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提取、分离高纯度的蛋白质。下图表示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涉及的相关原理。 ①图甲表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色谱法分离的过程。试管中收集到的液体最先出现的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所示实验模拟电泳现象,U型管左侧的颜色逐渐变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需要ATP(或需要加入引物,或不需要解旋酶等) (2). 耐高温 (3). 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开始延伸DNA链 (4).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从凝胶颗粒之间的间隙穿过凝胶柱,路程短,移动速度较快,最先洗脱出来 (5). Fe(OH)3胶体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解析】 【分析】 1、PCR技术的原理是模拟生物体内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利用DNA分子热变形原理,通过控制温度控制控制DNA分子的解聚和结合,DNA分子体内复制过程DNA的解旋是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实现的;PCR扩增DNA片段过程最高经过n次扩增,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其中只有2条单链不含有引物。 2、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 (1)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 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 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4)作用:分离蛋白质,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蛋白质的脱盐等。 【详解】(1)从表1和表2中可得出,PCR技术与DNA复制相比较,主要区别之一是PCR技术不需要ATP(或需要加入引物,或不需要解旋酶等)。此外,从反应条件看,所使用的DNA聚合酶应具有耐高温的特点。每次循环都需要2种引物的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开始延伸DNA链。 (2)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从凝胶颗粒之间的间隙穿过凝胶柱,路程短,移动速度较快,最先洗脱出来,因此试管中收集到的液体最先出现的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②图乙所示实验模拟电泳现象,U型管左侧的颜色逐渐变深,原因是Fe(OH)3胶体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PCR技术、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理解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4.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贺建奎的实验室账号“ The He Lab”于2018年11月26日更新了多个视频,由贺建奎本人出镜讲述两个婴儿露露和娜娜的情况,并就为何选择抗HIV、伦理问题等作出解释。有关“中国基因编辑婴儿新闻占据了各大网络媒介,一场“科学发展”与“伦理道德沦丧”争辩响彻全国。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1)早期为解决不孕夫妇的生育问题提出了“试管婴儿”,而文中提到的露露和娜娜实际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过程应用到的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具体技术的名称)。 (2) 为了达到所谓的阻断感染艾滋病效果,该实验团队主要针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实施基因敲除,敲除后为了使DNA上“缺口”补上,该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的两种工具酶是____________。 (3)转基因技术并不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疯狂技术,它已在作物品种改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为了获得“多彩的牵牛花”,可将与花青素代谢有关的基因与质粒形成重组质粒,导入到普通牵牛花细胞中,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_技术培养得到符合要求的植株。 (4)改善环境就要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_________________的同步发展。 【答案】 (1). 设计试管婴儿 (2). 基因工程技术、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技术等 (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4). 植物组织培养 (5). 生态效益 【解析】 【分析】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2)DNA连接酶将两个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载体: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 获取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得到转基因生物→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 【详解】(1)早期为解决不孕夫妇的生育问题提出了“试管婴儿”,而露露和娜娜还能“抗HIV”属于设计试管婴儿,应用到的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 (2)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敲除部分基因,该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敲除后为了使DNA上“缺口”补上,用到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 (3)为了获得“多彩的牵牛花”,可以把和花青素代谢有关的基因与质粒形成重组质粒,导入到普通牵牛花细胞中,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得到符合要求的植株。 (4)改善环境就要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试管婴儿、基因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