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正常淋巴细胞中的8号染色体上含有c﹣myc基因,当8号染色体上含有c﹣myc基因转移到14号染色体上时,可导致c﹣myc基因激活形成恶性淋巴瘤,具体过程如图所示.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myc基因与细胞癌变密切相关 B.淋巴瘤形成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变异可以直接对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 D.该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B.寒冷时出现寒颤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3.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 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效应B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D.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5.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b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S变化如图所示 (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 B.采摘后番茄果实内乙烯的生成箝ABA诱导 C.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以促进乙烯的生物合成 D.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控有拮抗作用 ‎6.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C.某果蝇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4分)‎ ‎7.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数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垂体、性腺).‎ ‎(2)图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他们分别是  、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 的生理作用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 ‎8.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比与体液中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9.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有专家指出物质X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为了验证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计划用新生小白鼠做实验.‎ 实验材料: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出生3天的小白鼠30只.试验前大便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RV来源: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注:给药方式和给药剂量不作具体要求.)‎ 实验思路如下:‎ ‎①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白鼠30只,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三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  ,乙组和丙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  ,丙组不作处理.‎ ‎④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组小白鼠的患病率.‎ ‎(1)完善上述实验思路.‎ ‎(2)请设计一张用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注:表格用于记录每组的发病情况等,不记个体;表格名称不作要求)  ‎ ‎(3)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 ‎10.如图中甲图是一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  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的生长素浓度.解除②处受抑制的方法是  .‎ ‎(2)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④两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据丙图推测④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丙图中曲线HC说明  .‎ ‎(3)若将甲图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则生长素浓度  ⑤⑥(填低于、高于、等于),此时⑤处生长素作用相当于乙图中的  点(填图中字母).‎ ‎(4)在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的类似物萘乙酸诱导扦插枝条生根的效果比用天然的生长素要明显,推测其原因是  .‎ ‎11.如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由于DNA中碱基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过程,表3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据图回答:‎ 表3‎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胺酸 丝氨酸 U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胺酸 丝氨酸 C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1)据图1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有  .‎ ‎(2)在植物叶肉细胞中图中Ⅱ过程发生的场所有  .‎ ‎(3)图3提供了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如果图2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图3氨基酸中的  可能性最小,原因是必须同时替换  个碱基对.图2所示变异,除由碱基对替换外,还可由碱基对  导致.‎ ‎(4)A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  不同.‎ ‎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正常淋巴细胞中的8号染色体上含有c﹣myc基因,当8号染色体上含有c﹣myc基因转移到14号染色体上时,可导致c﹣myc基因激活形成恶性淋巴瘤,具体过程如图所示.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myc基因与细胞癌变密切相关 B.淋巴瘤形成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变异可以直接对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 D.该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据图分析,第8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则“正常淋巴细胞中的8号染色体上含有c﹣myc基因,当8号染色体上含有c﹣myc基因转移到14号染色体上时,可导致c﹣myc基因激活形成恶性淋巴瘤”,该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解答】解:A、激活的c﹣myc基因与细胞癌变有关,A错误;‎ B、淋巴瘤形成的原因是c﹣myc基因发生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关检测,C错误;‎ D、该变异会改变了基因中的碱基对序列,D错误.‎ 故选:B.‎ ‎ ‎ ‎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B.寒冷时出现寒颤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A错误;‎ B、寒冷时出现寒颤,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B错误;‎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有利于水平衡的调节,C错误;‎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说明体温失调,D正确.‎ 故选:D.‎ ‎ ‎ ‎3.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 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效应B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D.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图形中“免疫细胞”上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相关激素的受体分析A.根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膜外的表现分析B.根据“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分析C.根据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D.‎ ‎【解答】解:A、从图中可见,“免疫细胞”上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相关激素的受体,故免疫细胞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A正确;‎ B、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仍然要形成局部电流回路,故而神经末梢也发生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的变化,直到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为止,B错误;‎ C、“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C错误;‎ D、靶细胞的裂解是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由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激活溶酶体酶,直接接触使之裂解死亡的,而非通过体液免疫过程实现,D错误.‎ 故选:A.‎ ‎ ‎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即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 B、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而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识别HIV,从而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 D、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故选:D.‎ ‎ ‎ ‎5.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b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S变化如图所示 (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 B.采摘后番茄果实内乙烯的生成箝ABA诱导 C.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以促进乙烯的生物合成 D.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控有拮抗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梳理相关知识点脱落酸与乙烯的作用,分析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根据图示,外源脱落酸处理和CK组相比,两条曲线同步增减,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A正确;‎ B、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但自然采摘后番茄果实内乙烯的生成不一定是ABA诱导的,B错误;‎ C、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处理组的曲线在CK组曲线下,说明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C错误;‎ D、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控属相互协同而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A.‎ ‎ ‎ ‎6.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C.某果蝇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A正确;‎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属于种群空间分布中的随机分布,B错误;‎ C、某果蝇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性别比例,C错误;‎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迁入率,D错误.‎ 故选:A.‎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4分)‎ ‎7.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数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神经调节 和 体液调节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 (下丘脑、垂体、性腺).‎ ‎(2)图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他们分别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促性腺激素 和 性激素 .C进入血液后,通过 反馈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 的生理作用 不能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A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激素,C是性激素.‎ ‎(2)激素的分级调节的机制是反馈调节.‎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 ‎ ‎8.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NaHCO3、NaH2PO4 ,其Na+/K+比与体液中 细胞外液(组织液)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细胞失水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传出神经、效应器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产生动作电位 、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过程:轴突末端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的成分可知,NaHCO3、NaH2PO4是弱酸强碱盐,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显碱性,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显酸性,进而维持PH的相对平衡;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任氏液模拟的是神经细胞生活的组织液,因此Na+/K+比与体液中组织液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如果过高,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神经细胞活力下降,甚至失去活性.‎ ‎(3)由题意知,制取的标本包括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没有神经中枢,没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发挥作用必须经过神经中枢,因此发挥作用的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4)刺激坐骨神经,产生兴奋,传至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的提出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5)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分解、灭活,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 故答案为:‎ ‎(1)NaHCO3和NaH2PO4 (细胞外液)组织液 ‎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 ‎ ‎9.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有专家指出物质X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为了验证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计划用新生小白鼠做实验.‎ 实验材料: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出生3天的小白鼠30只.试验前大便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RV来源: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注:给药方式和给药剂量不作具体要求.)‎ 实验思路如下:‎ ‎①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白鼠30只,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三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 分别给甲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物质X ,乙组和丙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 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轮状病毒 ,丙组不作处理.‎ ‎④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组小白鼠的患病率.‎ ‎(1)完善上述实验思路.‎ ‎(2)请设计一张用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注:表格用于记录每组的发病情况等,不记个体;表格名称不作要求) 统计内容组别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患病率(%)甲乙丙 ‎ ‎(3)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患病率甲组<乙组≤丙组,则说明物质X能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实验思路如下:‎ ‎①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白鼠30只,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三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根据等量原则,分别给甲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物质X,乙组和丙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根据对照原则,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轮状病毒,丙组不作处理.‎ ‎④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组小白鼠的患病率.‎ ‎(2)设计一张用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由于表格用于记录每组的发病情况等,故表格中应包括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进而计算出患病率,‎ ‎(3)由于只有甲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物质X,故若患病率甲组<乙组≤丙组,则说明物质X能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故答案为:‎ ‎(1)②分别给甲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物质X ‎③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轮状病毒.‎ ‎(2)(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 患病率(%)‎ ‎ 统计内容 组别 患病/腹泻小白鼠数量(只)‎ 患病率(%)‎ 甲 乙 丙 ‎(3)患病率甲组<乙组≤丙组,则说明物质X能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 ‎ ‎10.如图中甲图是一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 B 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的生长素浓度.解除②处受抑制的方法是 切除顶芽 .‎ ‎(2)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④两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据丙图推测④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小于2m .丙图中曲线HC说明 生长素浓度超过适宜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 ‎(3)若将甲图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则生长素浓度 高于 ⑤⑥(填低于、高于、等于),此时⑤处生长素作用相当于乙图中的 F 点(填图中字母).‎ ‎(4)在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的类似物萘乙酸诱导扦插枝条生根的效果比用天然的生长素要明显,推测其原因是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个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 ‎【解答】解:(1)顶芽生长较快,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效果比较明显,乙图中B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的生长素浓度.解除②处受抑制的方法是切除顶芽.‎ ‎(2)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④两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背光侧生长较向光侧快,推测④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2m,丙图中曲线HC说明生长素浓度超过适宜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3)若将甲图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在重力作用下,则生长素浓度⑤高于⑥,且⑤的生长受到抑制,此时⑤处生长素作用相当于乙图中的F点.‎ ‎(4)在生产上应用生长素及其类似物时,用生长素的类似物的效果明显高于天然的生长素﹣﹣吲哚乙酸,这是因为生长素的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但植物体无分解它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 ‎(1)B 切除顶芽 ‎ ‎(2)小于2m 生长素浓度超过适宜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3)高于 F ‎ ‎(4)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 ‎ ‎11.如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由于DNA中碱基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过程,表3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据图回答:‎ 表3‎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胺酸 丝氨酸 U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胺酸 丝氨酸 C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1)据图1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有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 ‎(2)在植物叶肉细胞中图中Ⅱ过程发生的场所有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 ‎(3)图3提供了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如果图2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图3氨基酸中的 丝氨酸 可能性最小,原因是必须同时替换 2 个碱基对.图2所示变异,除由碱基对替换外,还可由碱基对 增添或缺失 导致.‎ ‎(4)A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 碱基对排列顺序 不同.‎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1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基因发生变化,其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RNA的结构有3个,即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解答】解:(1)由于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图1细胞中的变异方式有两种可能,即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 ‎(2)图中Ⅱ过程表示转录,所以含DNA分子的结构中都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分子.‎ ‎(3)在基因突变时,碱基对替换一般一次只能替换一个,而要使氨基酸变为丝氨酸需要同时替换2个碱基,所以可能性很小.图2所示变异,除由碱基对替换外,还可由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导致.‎ ‎(4)A与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2)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3)丝氨酸   2  增添或缺失  ‎ ‎(4)碱基对排列顺序 ‎ ‎ ‎2016年12月1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