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 A.葡萄糖、血浆蛋白、白细胞介素-2 B.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胰岛素 C.CO2、RNA聚合酶、尿素 D.Ca2+、载体、神经递质 2.下列不属于内环境问题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是 ( ) A.组织水肿 B.中暑 C.尿毒症 D.肥胖 3. 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C.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叫突触 D.导致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物质叫神经递质 4.若在图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 A.②→①→②→③→② B.②→③→②→①→② C.③→②→①→②→③ D.①→②→③→②→③ 5. 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 ) A.用甲状腺制剂连续喂养发育正常的小狗 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 C.用碘制剂连续喂养发育正常的小狗 D.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 6. 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 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7. 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 ( ) A.胰高血糖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胰岛素 8.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一种蛋白质),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鼠疫杆菌合成、释放类毒素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9.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10.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燕麦胚芽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有关实验,一段时间后,放置琼脂块的胚芽鞘生长情况是 ( ) A.不生长 B.直立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D.向左弯曲生长 1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用一定浓度的IBA(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12.如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哪个点不能表现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效应( ) A.a B.b C.c D.d 13.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催熟香蕉等水果作用的植物激素是 ( )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生长素 14.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15.在一块草原上有9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7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9群羊是 (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九个种群 16.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B.J形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1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8.今年以来,多地发现人感染某禽流感病毒,导致多人死亡,禽流感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19.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20.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 ( ) A.物种组成 B.垂直结构 C.种间关系 D.次生演替 21. 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 A.灌木的繁殖能力较强 B.草与植物的寿命较强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22.如图是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属于生产者 B.食草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 C.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D.猫头鹰只占一个营养级 23.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2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被食草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食草动物粪便等排出物中所含的能量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能量 2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 占1/4,则在该食物网中,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 A.6G/125千焦 B.3G/125千焦 C.G/50千焦 D.G/550千焦 26.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是生产者 B.d是分解者 C.碳从d→b以CO2的形式流动 D.c1→c2→c3构成一条食物链 27. 一只母鸡看到老鹰时会对小鸡发出报警鸣叫,小鸡做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的报警鸣叫属于 (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2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29.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长期被污染,使水富营养化而产生的,都会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与此现象关系最大的生物是 ( ) A.蓝藻类 B.苔藓类 C.草履虫 D.细菌类 30.“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经济使用价值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0分) 31.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______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______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食物来自绿藻,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 ______ KJ和 ______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______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______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______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______ . 32.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 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___。 (2) 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 (3) 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_。 33. 下图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射的反射途径(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 (2)只刺激④,效应器 (能、不能)做出反应, (是、不是)反射。切断④,刺激②,效应器 (能、不能)做出反应。 (3)手被扎立刻缩手,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缩手后又会感觉疼痛,疼痛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34. 下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内分泌腺是 ,B代表的内分泌腺是 。 (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 (填促进/抑制)下丘脑和A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填增加/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着 调节机制,该机制对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的具有重要意义。 35. 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 。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 。 (3)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是 > > 。 (5)纵观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 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则可以表明生长素具有 。 36.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 (2)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 ______ (填“培养液中”或“茎芽尖端”). (3)图2数据显示,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 ______ 作用.实验中 ______ 时,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4)A、B、C三组单独使用GA3的结果分别为18cm、6.5cm、6.0cm说明 . 37.如图所示是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②是 ______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① ______ 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两侧电位表现为 ______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______ (单向/双向)的,整个过程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______ →电信号.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生物试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5ADBAA 6-10CDCCC 11-15DDABC 16-20CDBBD 21-25DACBC 26-30DAAAB 31.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3)光线 绿藻(或食物) 食物网如图 (4)O2 分解者(微生物) 32. (1)b (2)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等 (3)s d 33. (1)①→②→③→④→⑤ (2)能 不是 不能 (3)脊髓 34. (1)垂体 甲状腺 (2)抑制 减少 反馈 35. (1)10-4 抑制生长 (2)促进生长、促进生长、抑制生长 (3)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4)根>芽>茎 (5)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 两重性 36.(1)信息;(2)茎芽尖端;(3)促进;两种激素共同处理;(4)细胞越成熟,对GA3的敏感度越低 37. (1)突触前膜;(2)神经递质;外负内正;(3)单向;化学信号 【解析】 1. 解:A、葡萄糖、血浆蛋白、白细胞介素-2都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存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RNA聚合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2. 解:A、组织水肿的原因较多,但大都是因为内环境成分含量变化引起的,如血浆蛋白降低,A正确; B、天气炎热,超出人体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出现中暑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尿毒症是因为肾脏有问题代谢废物不能排除,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导致,C正确; D、营养过剩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D.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意在考查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解答】 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 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答】 A.用添加甲状腺激素制剂连续饲喂正常的小狗,会使小狗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而导致甲亢,A正确; B.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会使小狗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恢复正常,B错误; C.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但是甲状腺激素含量在正常浓度时,碘含量增加不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小狗体内甲状腺激素会减少,D错误。 故选A。 6.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D.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AD正确; B.激素是信息分子,可以调节靶器官和靶细胞的代谢活动,B正确; C.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代谢活动,而是调节作用,C错误。 故选C。 7. 【分析】 本题考查胰岛素的功能,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一种激素,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来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综上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 解:A、鼠疫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A错误; B、抗毒素为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B错误; C、类毒素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所以属于一种抗原,C正确; D、该过程中产生了抗体(抗毒素),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从题意可见,类毒素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所以属于一种抗原;抗毒素为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依靠抗体的免疫方式为体液免疫. 本题以鼠疫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9. 解: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尤其是防卫功能;识记人体的三道防线,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分别属于哪一道防线,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10. 解:琼脂块上放置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渗透到琼脂块,再将该琼脂块放在切了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由于生长素运输到胚芽鞘中,促进了其下部胚芽鞘的伸长生长,左侧长得快,故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C正确. 故选:C. 琼脂块上放置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渗透到琼脂块,再将该琼脂块放在切了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由于生长素运输到胚芽鞘中,促进了其下部胚芽鞘的伸长生长,左侧长得快,故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意在考查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1. 解:A、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侵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A正确; 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 C、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 D、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D错误. 故选:D.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识记顶端优势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2. 解: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因此,a、b、c三点起促进作用,但d点由于生长素浓度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故选: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长素浓度与作用关系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同时考查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13. 解:A、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 B、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B错误; C、细胞分裂素能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C错误;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D错误. 故选:A.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本题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是解题的关键. 14. 解: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 故选:B. 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120×200÷6=4000只. 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 15. 解:绵羊和山羊虽然同称为羊,但是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且二者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绵羊为27对,山羊为30对,这是二者不能交配产生后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同处“一块草原上”,所以7户养育的绵羊属于一个种群,2户养育的山羊属于一个种群. 故选:C.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绵羊和山羊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种动物,由于易将它们误认为是同一物种而错选B或D. 16. 解: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点是比较形象直观,缺点是不够准确;故A正确. B、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种群增长快慢;故B正确. C、S形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c点种群增长率为0,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加;故C错误. D、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故D正确. 故选C. “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加的两种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17. 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错误; B、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K值提高,B错误;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 D、在“S”型曲线中,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两侧,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 18. 解: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营寄生生活,所以禽流感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寄生. 故选:B.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 解: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是水生动物的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B.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含义. 20. 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 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选:D.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根据题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确定是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进而判断选项. 2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据此可以判断: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 综上,只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22. 解:A、草是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A正确; B、食草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C错误; D、猫头鹰占两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D错误. 故选:A.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草是生产者,其余个体是消费者,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组成. 23. 解:A、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A正确; 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B正确; C、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自养型生物,C错误;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生物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参差的考查. 24.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草食动物以草为食物,经消化吸收,真正进入体内的物质是食物减去粪便,这些物质中包含的能量即其同化的能量,所以选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 解: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1/4,则取食蝉的比例为3/4.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求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值应按20%计算,假设黄雀最多获得能量为X.黄雀取食螳螂的比例占1/4,则从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获得能量增加值=X×1/4÷20%÷20%÷20%=125X/4;取食蝉的比例为3/4,则从食物链绿色植物→蝉→黄雀获得能量增加值=X×3/4÷20%÷20%=75X/4.则125X/4+75X/4=G,X=G/50千焦. 故选:C. 根据题意可知,该食物网存在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植物→蝉→黄雀.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时,其传递效率为10%~20%.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 26. 解:A、a与大气之间为双箭头,所以是生产者,A正确; B、d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是分解者,B正确; C、碳从分解者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以CO2的形式流动,C正确; D、图中c1→c2→c3为各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为消费者. 本题结合碳循环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信息的种类,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的报警鸣是声音的传递,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故属于物理信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8.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及调节。 【解答】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B.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C错误;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要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减少干扰,D错误。 故选A。 29. 解:水华主要是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赤潮是海水长期被污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故选:A. 蓝藻是一类藻类的统称,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常见的蓝藻有蓝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蓝藻都为单细胞生物,以细胞群形式出现时才容易看见,也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水华”.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识记水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 解:“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森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故选:B.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等. 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区别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31. 解:(1)解分析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 食物链有2条,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2)鲫鱼以绿藻为食物时,来自绿藻的能量为:200×÷10%=500kJ;鲫鱼以轮虫为食物时,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0×÷20%=500kJ. (3)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 此时该水池中的食物网为: (4)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动物因缺乏氧气供应而死亡;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大量的尸体使分解者 的数量剧增,分解者产生氨气和硫化物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导致水体发臭. 故答案应为: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3)光线 绿藻(或食物) 食物网如图 (4)O2 分解者(微生物) 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考查,先分析题图食物网结合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完成(1)、(2),根据题干信息显示的人类解具体活动结合相关生物的代谢特点和种间关系,完成(3)、(4). 本题的知识点是食物网中对于食物链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简单计算,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原因,对食物网的分析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2. 【分析】 本题考查S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解答】 (1)b点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使得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可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可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2)第8年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等。 (3)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最高点d点。 33.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解答】 (1)据图分析,②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中有突触,所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反射途径是①→②→③→④→⑤。 (2)只刺激传出神经④,效应器能够做出反应,但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切断传出神经④,刺激传入神经②,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效应器,所以效应器不能做出反应。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34. 【分析】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1、据图分析,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 (1)据图分析,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一种负反馈(或反馈)调节机制。 35.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1)图中可以看出,茎曲线的最高点为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对应浓度时10-4mol/L;由曲线可以看出,此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作用。 (2)由图可以看出,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生长都是促进作用,对根生长是抑制作用。 (3)B点刚好和横轴相交,对茎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4)据图分析可知,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5)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根、芽、茎三种器官的作用程度不同;并且对每种器官都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效应,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6. 解:(1)激素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 (2)用激素处理时,应用IAA处理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 (3)分析图2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实验中 两种激素共同处理时,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4)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单独使用GA3的结果分别为18cm、6.5cm、6.0cm,故说明细胞越成熟,对GA3的敏感度越低. 故答案为: (1)信息 (2)茎芽尖端 (3)促进 两种激素共同处理 (4)细胞越成熟,对GA3的敏感度越低 图1: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 图2是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考查;分析图2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