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9届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 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H+、Na+、HPO42-、尿素、胰岛素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 血浆蛋白、Ca2+、受体糖蛋白 D. O2、CO2、血红蛋白 ‎2.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O2浓度 B. K+浓度 C. 温度 D. Na+浓度 ‎3.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 ‎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4.为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当人一次饮水过多时,要通过相关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下列能表示抗利尿激素和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纵轴表示激素和渗透压的变化程度,横轴表示调节的时间) ( )‎ A. ‎ B. ‎ C. ‎ D. ‎ ‎5.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渗透压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B. 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C. 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D. 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6.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 抗利尿激素在结构乙细胞中合成 D. 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7.将大白鼠从25℃移到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8.雪后初霁,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儿,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下列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B. 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C. 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D. 整个过程中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9.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 ) ①水平衡的调节 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 ③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④血糖平衡的调节⑤体温平衡的调节.‎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10.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含量减少 B. 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 C. 激素、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 D. 水的平衡及体温和血糖的稳定都与下丘脑有关 ‎11.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下列选项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12.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两侧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表明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外无电位差 B. 形成bc段的原因是K+外流 C. 图中曲线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若某药物能阻碍Na+内流,给予刺激后,c点上移 ‎13.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B. 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 D. 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是因为K+外流和Na+内流 ‎14.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完全相同 ‎15.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B. 建立学习和记忆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反射弧 C. 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D.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 A. 调节较缓慢 B. 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C.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D. 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17.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18.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 B.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可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 C. 同一人体内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同 D. 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延长 ‎19.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型和“S”型增长。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 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渔业养殖中,在接近K/2值时进行捕捞可以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 D. 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对应时期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20.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的是( )‎ A. 糖尿病 B. 过敏反应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类风湿性关节炎 ‎2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 小于81只 B. 大于81只 C. 小于161只 D. 大于161只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 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23.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B. 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C. 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2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5.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 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 该种群K值为K1‎ D. 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26.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 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B. 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 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 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28.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A、B、C表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⑧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均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③、⑤、⑧过程造成的 ‎29.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①顶端优势②根的向地性③茎的向光性④茎的背地性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水稻出现疯长(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称恶苗病,这是哪种激素的作用( )‎ A. 生长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乙烯 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在下图中,图甲所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图乙表示a激素信息传递的一种机制。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 .‎ ‎(2)图中b激素与a激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 ,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调节。‎ ‎(3)Ⅱ型糖尿病人的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乙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Ⅱ型糖尿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 ‎ ‎(5)某同学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号家兔。‎ ‎32.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的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 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实验结果可得出南瓜茎对 更敏感.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 (“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 (“属于”或“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 ‎33.下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 ‎(2)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3)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4)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_细胞(填写图甲中字母),该细胞在 内分化成熟。‎ ‎34.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II、III、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l、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l、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IV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III,主要原因是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具有 的特点。‎ ‎(2)图乙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营养级I、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 若图甲中营养级I、II、III各只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下图。若甲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 ‎ kJ。‎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2. C3. C4. A5. A6. C7. D8. C9. A10. C ‎11. C12. C13. C14. B15. D16. B17. A18. A19. D20. A ‎21. C22. C23. B24. A25. C26. D27. A28. B29. A30. C ‎31. (1)0.8~1.2g/L ‎ ‎(2)拮抗反馈 ‎(3)a激素不能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正常发挥作用 ‎(4)①和⑤‎ ‎32. (1)处理前后;平均值;‎ ‎(2)生长素;(3)不能;属于 ‎33. (1)体液 ‎(2)6→8→9‎ ‎(3)Ⅱ、Ⅲ、Ⅳ、Ⅴ ‎(4)b胸腺 ‎34. (1)太阳能、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逐级递减;‎ ‎(2)II所同化固定的能量;b/y×100%;‎ ‎(3)100 ;‎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解答】‎ A.H+、Na+、HPO42-、尿素、胰岛素全是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过氧化氢酶是细胞内成分,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受体糖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成分,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O2从组织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故组织液中O2浓度高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A错误; B.K+主要存在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组织液,B错误; C.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温度相等,C正确; D.Na+主要存在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内环境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识记情况和理解情况,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解答】‎ 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的组织液后,大部分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再出血浆,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少部分由组织液进入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综上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当人一次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比较低,随着时间的进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也逐渐减少,促进机体的水分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渗透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A正确; ‎ B.为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渗透压要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不是越来越低,在这个过程中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也在减少,B错误;  C.当人一次饮水过多,要通过相关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应减少,C错误;  D.为保持内环境的稳态,饮水过多时,渗透压应该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D错误。 故选A。 ‎ ‎5. 【分析】‎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渗透压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A正确;‎ B.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错误;‎ C.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细胞内液的量减少,C错误;‎ D.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从而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A。‎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产生与分泌,意在强化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的理解与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食物过咸或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后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经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C错误; D.丙表示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其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7. 【分析】‎ 本题通过大白鼠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变化,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 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由以上分析可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同时大脑皮层会产生冷觉,通过相应的行为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解答】‎ A.握雪后,手部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战栗,使体内产热增多,A正确;‎ B.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B正确; C.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同时立毛肌收缩,C错误; D.整个过程是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D正确。 故选C。‎ ‎9. 解: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①正确;  ②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进而调控垂体合成促激素的分泌,②正确;   ③下丘脑是渗透压平衡的调节中枢,另外含有渗透压感受器,③正确;  ④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④正确;   ⑤下丘脑是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⑤正确. 故选:A. 下丘脑的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0. 解: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含量减少,A正确; B、饭后,由于肠道的吸收作用,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下降,B正确; C、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酶是催化剂可以反复利用,C错误; D、下丘脑是水的平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C. 本题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激素和酶的作用特点,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络,便于掌握和应用.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和酶的作用特点、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1.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C.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C项的两电极一极在膜内和另一极在膜外,两电极之间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A项中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C项中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A错误,C正确;‎ B.图中的两电极均插入膜内,测的是膜内的电位,而不是静息电位,没有电位差,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错误;‎ D.图中的两电极均插入膜外,测的是膜外的电位,而不是静息电位,没有电位差,电流计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 C。‎ ‎12.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机理,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起的;同时根据图中电位差的变化对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 A.ab段表明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A错误; ‎ B.形成bc段时依赖于钠离子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耗能,B错误; ‎ C.图中曲线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 ‎ D.若某药物能阻碍Na+内流,给予刺激后,c点下移,D错误。‎ 故选C。‎ ‎13.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解答】‎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A错误; 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错误; C.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 D.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C。‎ ‎14.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解答】‎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B正确; C.反射弧完整且有适宜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C错误; D.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D错误。  故选B。  ‎ ‎15. 【分析】‎ 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高级功能的理解。‎ ‎【解答】‎ 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动物的大脑越发达学习和记忆功能就越强大,A错误; B.建立学习和记忆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B错误; C.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主要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 D.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D正确。‎ 故选D。‎ ‎1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点。‎ ‎【解答】‎ A.体液调节较缓慢、神经调节快速,A不符合题意; B.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二氧化碳、H+等化学物质,其中只有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B符合题意; C.体液调节的途径是体液运输,C不符合题意; D.体液调节范围广,神经调节具有局限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解:A、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 B、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 C、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正确; D、三种方式中,图一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图三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特点,识记体液调节的特点,能够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18. 解:A、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促进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正确; B、浆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抗体,不具有识别作用,B错误; C、同一人体内,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错误; D、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因此细胞周期会变短,D错误. 故选:A. 体液免疫的过程是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并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将抗原消灭. 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络的能力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识记的能力.‎ ‎19.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数量变化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掌握,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间的络结构能力。‎ ‎【解答】‎ A.种群“J”型增长模型λ表示该该种群的增长率,A错误;‎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波动变化的,B错误;‎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 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在接近 K值时进行捕捞可以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C错误;‎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20.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相关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不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正确; B.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 ‎ C.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C错误; 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21. 【分析】‎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物问题的能力。‎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种群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1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能力。‎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解答】‎ A.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A正确;‎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是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数量特征,C错误;‎ D.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属于年龄组成的衰退型,D正确。‎ 故选C。‎ ‎23.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和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及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不是同一个物种,故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B正确; C.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 D.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D错误。‎ 故选 B。‎ ‎24. 解: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正确; C、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C正确; D、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D 正确. 故选: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得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 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 ‎26. 解:1、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故选:D.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属于容易题.‎ ‎27. 解:A、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息传递有的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A错误;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故选:A.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信息传递的类型和特点,识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识记性外激素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28. 解: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所以③、⑤、⑧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细胞呼吸,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而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D错误. 故选:B.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④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③⑤⑧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⑦是化石燃料的燃烧,⑥是消费者的同化作用. 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29.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识记和理解,难度适中。‎ ‎【解答】‎ ‎①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 ②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②正确; ③茎的向光性中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③错误; ④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 ‎30. 解:A、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株的生长,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B错误; C、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C正确; 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本题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注意各种激素的作用,区分它们的产生、分布、作用有助于解题.‎ ‎31.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血糖调节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 ‎(2)当血糖降低时,刺激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b,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作用是拮抗关系,二者作用结果都会通过反馈作用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 ‎(3)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正常,很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正常,胰岛素无法和受体正常结合发挥作用。‎ ‎(4)本实验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首先分别注射胰岛素和生理盐水作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然后对实验各组二次注射不同溶液进行观察,所以①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和⑤家兔。‎ ‎32. 解:(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堆植物的影响,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处理前后的长度作相互对照,计算结果时需要计算平均值,以防个别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2)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诱导开花,促进果实生长.由图a可知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但对于矮生南瓜茎(矮生南瓜)无作用.由图b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正常的南瓜茎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正常的南瓜茎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经过ab两图比较可知,南瓜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3)由图a、b可知,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说明激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33. 【分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 ‎(1)据图分析,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图甲中所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 ‎(2)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发生二次免疫,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6→8→9。‎ ‎(3)图乙中与物质X(抗体,本质为分泌蛋白,经过核糖体合成,然后需经过内质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此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Ⅱ、Ⅲ、Ⅳ、Ⅴ。‎ ‎(4)HIV攻击的主要对象是b(T细胞),该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34. 分析图甲: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分析图乙: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表示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1)图甲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位于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上一营养级。‎ ‎(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而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因此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Ⅱ营养级同化量 ÷Ⅰ营养级同化量)×100%=b/y×100%。‎ ‎(3)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4×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1/4)×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1/4×20%+a×(1-1/4)×20%×20%=8,解得a=100kJ。‎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