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广东省佛山市三校佛山一中、珠海一中、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东省佛山市三校佛山一中、珠海一中、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佛山一中、珠海一中、金山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A. 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B. 作为氧运输的载体 C. 抗击入侵的病原体 D.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 ‎【答案】B ‎【解析】‎ ‎【详解】胰岛素等蛋白质类激素,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A与题意不符;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载体,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B与题意相符;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血浆、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抗击入侵的病原体,C与题意不符;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平衡,D与题意不符。‎ ‎2.如图是某人在餐后及运动过程中两种主要分泌物对血糖平衡进行调节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餐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所致 B. 据图可知,分泌物甲和乙协同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血糖平衡 C. 分泌物甲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作用的结果又可能影响分泌物乙的分泌 D. 分泌物乙促进肝细胞和肌细胞内的糖原分解转化成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餐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A错误; ‎ B、据图可知,分泌物甲和乙具有拮抗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血糖平衡,B错误; ‎ C、分泌物甲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其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乙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正确; ‎ D、分泌物乙促进肝细胞内的糖原分解转化成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D错误。 ‎ 故选:C。‎ ‎3.图甲示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图乙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曲线①代表的是顶芽 B. 图甲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③和④‎ C. 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bmol/L 时,对根和顶芽都是起促进生长作用 D. 图甲中根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图乙中的cmol/L~dmol/L 时,根表现出向地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乙中曲线①敏感度高,故代表的是根,A错误; ‎ B、甲图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①和②,③和④为横向运输,B错误; ‎ C、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根和芽是促进生长,C正确; ‎ D、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的植物,重力使生长素集中分布在根和顶芽的近地侧,对于根,由于对生长素敏感性大于芽,图乙中的cmol/L~dmol/L 时,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背地侧生长快,故向地生长,D错误。 ‎ 故选:C。‎ ‎4.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脊髓神经元内的Na+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D. 毒素Gxgx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答案】D ‎【解析】‎ ‎【详解】A、脊髓神经元内的钾离子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错误; ‎ B、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 ‎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内负电位增大,C错误; ‎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失去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以引起肌肉持续兴奋而痉挛,D正确。 ‎ 故选:D。‎ ‎5.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②吞噬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③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④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⑤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A. 2 项 B. 3 项 C. 4 项 D. 5 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人体内部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①错误; ‎ ‎②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②正确; ‎ ‎③过敏反应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③正确; ‎ ‎④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④错误;‎ ‎⑤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⑥错误; ‎ 其中②③⑤共3项正确。 ‎ 故选:B。‎ ‎6.研究者对本地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对初次捕获的田鼠进行统计、标记后放归,7日后进行重捕,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2‎ ‎52‎ ‎28‎ ‎24‎ 重捕 ‎50‎ ‎10‎ ‎32‎ ‎18‎ A.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30 只/hm2‎ B.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约为10:7‎ C.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 D.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再次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2×50)÷10÷2=130只/hm2,A正确; ‎ B、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雌雄个体数未知,根据调查数据无法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B错误; ‎ C、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应该用记名计算法,C错误; ‎ D、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再次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高,D错误。 ‎ 故选:A。‎ ‎7.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 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最少 B. 在0~t3时间段乙为增长型种群 C. 甲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由于生存条件较理想,乙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A错误;‎ B、乙种群在0~t3段,( Nt+1)/ 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错误;‎ C、甲种群在0~t1段,( Nt+1)/ Nt 比值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 D、由于生存条件较理想,乙种群在t3后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8.如图示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如果有污物必 须进行清洗 B.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C. 在计数板滴上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将盖玻片先斜靠再 盖好,防止气泡产生 D. 在计数的时候,应该选择图中位于角上的四个小格计数并进行换算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先进行清洗,A正确; ‎ B、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错误; ‎ C、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前,应先盖盖玻片,C错误; ‎ D、计数时应选择5个中方格进行计数,并求其平均值,D错误。 ‎ 故选:A。‎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某一区域所有动植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C.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 D.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Nt=N0λt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 B、群落是指同一区域的全部生物个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错误; ‎ C、就食性而言,单一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C错误; ‎ D、“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Nt=N0λt,D错误。 ‎ 故选:A。‎ ‎10.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无细胞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 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 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 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是异养生物,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错误; ‎ B、蚯蚓是需氧生物,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错误; ‎ C、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正确; ‎ D、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部分,D错误。 ‎ 故选:C。‎ ‎11.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图所示的食物网,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 调整为甲:乙=3: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那么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大约是原来的(  )‎ A. 1.71 倍 B. 1.69 倍 C. 1.59 倍 D. 1.41 倍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为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3: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3/4y÷10%+1/4y÷10%÷10%=65/2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655/2y,则y=1.69x。‎ 故选:B。‎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 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C.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也有部分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A正确; ‎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正确; ‎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会造成温室效应,C正确; ‎ D、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D错误。 ‎ 故选:D。‎ ‎13.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 B. 引进外地物种一定能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 建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措施,有利于提高中华白海豚种群的K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无法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 B、引进物种不当会导致生态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C错误; ‎ D、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 故选:D。‎ ‎14.甲鱼的生理习性较特殊,使得甲鱼养殖水体因为大量饵料投放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池 水质,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鱼养殖废水净化生态系统。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蔬菜、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 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 C. 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 D. 该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蔬菜、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 B、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 C、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C正确; ‎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 故选:B。‎ ‎15.许多谚语、诗词等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D.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A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C正确。绿水青山可以美化环境,减弱温室效应,可以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且有很大的潜在价值,“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16.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B.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 C.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D. 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 ‎【答案】A ‎【解析】‎ ‎【详解】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需氧菌,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从而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A正确;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时不需要严格灭菌处理,B错误;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C错误;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D错误。故选:A。‎ ‎17.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加盐和加酒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B. 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最适合用来制作腐乳 C. 必须要有能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的微生物参与 D. 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灼烧以防杂菌污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腐败变质,A正确; ‎ B、含水量70%左右的豆腐最适合用来制作腐乳,B错误; ‎ C、根据腐乳制作的原理可知,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要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如毛霉,C正确; ‎ D、为了避免杂菌污染,装瓶时,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迅速用胶条密封保存,D正确。 ‎ 故选:B。‎ ‎18.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有(  )‎ ‎①腌制温度 ‎②空气湿度 ‎③食盐用量 ‎④腌制时间 ‎⑤原料的形状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泡菜制作过程中,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均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空气湿度与原料形状与亚硝酸盐含量无关。 ‎ 故选:A。‎ ‎19.有关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必须设置一组不含亚硝酸盐的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组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 C. 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D. 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以精确计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必须设置一组不含亚硝酸盐的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组,A正确; ‎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B正确; ‎ C、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正确; ‎ D、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错误。 ‎ 故选:D。‎ ‎20.如图示从土壤中筛选出能产生脲酶的微生物并予以纯化的基本操作流程。如果在平板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那么目的菌落周围将出现(  )‎ A. 红圈 B. 紫圈 C. 蓝圈 D. 透明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种微生物能够产生脲酶,因此这种选择培养基在营养组成上的重要特点是氮源只有尿素,而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若在平板中加入酚红,氨与酚红指示剂会出现红色,导致菌落周围出现红圈。 ‎ 故选:A。‎ ‎21.下列有关“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先用沸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B. 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污渍洗净所用时间的长短 C. 与普通的洗衣粉相比,用加酶洗衣粉可以减少磷对环境的污染 D. 加酶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不能直接去除污垢,但可以增强洗涤效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因此不能先用热水溶解洗衣服,A错误; ‎ B、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B正确; ‎ C、普通洗衣粉往往含有P,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加酶洗衣粉可以减少磷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 D、加酶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不能直接去除污垢,但可以纤维素蓬松,使蛋白酶等与污渍充分接触,增强洗涤效果,D正确。 ‎ 故选:A。‎ ‎22.纤维素和壳聚糖都是多糖类化合物,纤维素酶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解作用。如图表示相关 的实验研究结果,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酶中的C1酶、CX酶可以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B. 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 C. 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来富集能够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D. 纤维素酶对两种底物水解作用的差异可能与底物和酶结合部位不同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纤维素酶中的C1酶、CX酶可以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 ‎ B、在pH较高时,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低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B错误; ‎ C、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来富集能够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C正确; ‎ D、纤维素酶对两种底物水解作用的差异可能与底物和酶结合部位不同有关,D正确。 ‎ 故选:B。‎ ‎23.有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定化细胞技术一次只能固定一种酶 B.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适宜用包埋法制备 C. 某种固定化酶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 D.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固定化细胞技术一次能固定一系列酶,A错误; ‎ B、酶分子较小,常用化学结合法、吸附法固定,不宜用包埋法,B错误; ‎ C、固定化酶一次只能固定一种酶,因此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固定化细胞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C错误; ‎ D、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D正确。 ‎ 故选:D。‎ ‎24.某科研小组制备了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含菌种Bbai-1)来降解原油,如表表示不同pH和盐度对游离菌和固定化微球降解原油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pH 不同盐度 pH 游离菌降解率/%‎ 固定化菌降解率/%‎ 盐度/%‎ 游离菌降解率/%‎ 固定化菌降解率/%‎ ‎6‎ ‎22.78‎ ‎36.32‎ ‎1.5‎ ‎26.89‎ ‎31.95‎ ‎7‎ ‎30.82‎ ‎43.41‎ ‎2.0‎ ‎29.02‎ ‎41.57‎ ‎8‎ ‎27.62‎ ‎50.87‎ ‎2.5‎ ‎31.95‎ ‎45.38‎ ‎9‎ ‎21.82‎ ‎39.16‎ ‎3.0‎ ‎23.56‎ ‎52.64‎ ‎10‎ ‎20.69‎ ‎22.95‎ ‎3.5‎ ‎20.88‎ ‎40.26‎ A. 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降低 B. 与游离菌相比,固定化菌的降解原油能力提高 C. 在pH=8、盐度=3%时,接种量越大降解率越高 D. 与固定化酶相比,此技术成本高、操作难度更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论在不同pH,还是不同盐度,固定化菌降解率高于游离菌,说明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A错误; ‎ B、根据表格分析,与游离菌相比,无论在不同pH,还是不同盐度,固定化菌的降解原油能力提高,B正确; ‎ C、在pH=8、盐度=3%时,固定化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但无法说明接种量越大降解率越高,C错误; ‎ D、与固定化酶相比,此技术成本低、操作难度简单,D错误。 ‎ 故选:B。‎ ‎25.在血红蛋白的整个提取过程中,不断用磷酸缓冲液处理的目的是 ( )‎ A. 防止血红蛋白被氧气氧化 B. 血红蛋白是一种碱性物质,需要酸中和 C. 磷酸缓冲液会加速血红蛋白的提取过程 D. 让血红蛋白处在稳定的pH范围内,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血红蛋白的整个提取过程中,不断用磷酸缓冲液处理,是为了维持PH相对稳定,防止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故选:D.‎ ‎26.关于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小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B.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大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C.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等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D.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小于或等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 故选:B。‎ ‎27.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符合要求的是( )‎ A. 粗分离→样品处理→纯化→纯度鉴定 B. 粗分离→纯化→样品处理→纯度鉴定 C.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D. 纯化→纯度鉴定→粗分高→样品处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四步。首先通过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的处理。再经过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最后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 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方法可以根据其原料不同而不同。从柑橘、柠檬等植物原料中提取植物芳香油,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 水中蒸馏 B. 水下蒸馏 C. 压榨法 D. 萃取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如柑橘和柠檬等植物的果皮中,由于有效成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同时原料容易焦糊,所以通常采用压榨法,C项正确,A、B、D项错误。‎ ‎29.玫瑰精油提取的流程是(  )‎ A. 鲜玫瑰花+水→水蒸气蒸馏→分离油层→油水混合物→除水 B. 鲜玫瑰花+水→油水混合物→除水→分离油层→水蒸气蒸馏 C. 鲜玫瑰花+水→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水蒸气蒸馏→除水 D. 鲜玫瑰花+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玫瑰精油的提取中,经过水蒸气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①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故选:D。‎ ‎30.如图为胡萝卜素的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图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甲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A. E和H,胡萝卜素 B. E和G,胡萝卜素 C. F和H,其它色素和杂质 D. G和F,其它色素和杂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E和G,甲代表的物质是胡萝卜素。F和H代表胡萝卜素粗品。 ‎ 故选:B。‎ 二、探究题 ‎31.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信息分子A、B、C在释放之后,会进入血浆的有______。与调节方式甲相比较,方式乙的作用特点是______(请答出两项即可)。‎ ‎(2)图乙所示的内分泌腺是______,当人体内环境的______升高时,会促进其释放信号分子B。‎ ‎(3)图丙所示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免疫,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______的共同作用。‎ ‎【答案】 (1). BC (2). 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3). 垂体 (4). 渗透压 (5). 体液 (6). 抗原和信息分子C ‎【解析】‎ ‎【详解】(1)图中除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释放在组织液中之外,信息分子B抗利尿激素和C淋巴因子都会进入血浆。甲的调节是神经调节,乙的调节是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 ‎(2)图乙中的内分泌腺是垂体,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会释放抗利尿激素B。 ‎ ‎(3)图丙的过程是体液免疫的过程,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C的共同作用。‎ ‎32.已知甲、乙两个豌豆品种:甲为野生型植株,乙为矮化突变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推测乙品种较矮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该假说的依据是赤霉素具有______的作用。‎ ‎(2)为了检验上述假说,研究者设计用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______品种豌豆幼苗作为实验组,对照组设置为______。如果技术条件满足,还可测定甲、乙品种豌豆体内的______含量来检验该假说。‎ ‎(3)上述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研究者随后测定了甲、乙品种豌豆幼苗的生长素含量,发现乙品种的生长素含量低于甲品种。通过测定用赤霉素处理过的______品种豌豆幼苗体内的生长素含量,可推测赤霉素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完成其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从根本上说是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促进植株生长(或促进细胞伸长) (2). 甲 (3). 不用赤霉素处理的甲品种豌豆幼苗 (4). 赤霉素 (5). 甲 (6). 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 ‎【解析】‎ ‎【详解】(1)甲品种较矮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该假说的依据是赤霉素具有促进植株生长(或促进细胞伸长)作用。 ‎ ‎(2)检验上述假说,可以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甲品种碗豆幼苗作为实验组,对照组设置为不用赤霉素处理的甲品种豌豆幼苗。如果技术条件满足,还可测定甲品种和乙品种豌豆体内的赤霉素含量来检验该假说。 ‎ ‎(3)测定甲、乙品种的生长素含量,发现甲品种的生长素含量低于乙品种,据此可推测赤霉素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完成其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33.棉蚜是一种生活在棉花上的农业害虫。研究人员将不同初始密度(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放在开放和封闭条件的相同环境中,研究其种群变化情况,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法。调查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______。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比封闭条件下更早衰退的原因可能与______、______等有关。‎ ‎(2)研究人员对某地区棉田中的棉蚜和七星瓢虫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头/100株)。由表可知,七星瓢虫与棉蚜的种间关系为______。‎ 观测日期 ‎5月17日 ‎5 月24日 ‎5 月31日 ‎6 月7日 ‎6 月14日 ‎6月21日 ‎6 月28日 ‎7 月5日 ‎7 月12日 ‎7 月19日 ‎7 月26日 ‎8 月2日 棉蚜 ‎0‎ ‎10‎ ‎940‎ ‎1560‎ ‎2990‎ ‎24530‎ ‎58930‎ ‎91600‎ ‎8910‎ ‎1850‎ ‎188‎ ‎128‎ 瓢虫 ‎0‎ ‎0‎ ‎4‎ ‎6‎ ‎10‎ ‎10‎ ‎610‎ ‎11094‎ ‎510‎ ‎168‎ ‎90‎ ‎69‎ ‎(3)七星瓢虫遇到敌害侵袭时,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驱赶天敌,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作用。‎ ‎(4)相较于使用农药灭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法 (2). 越大 (3). 天敌数量多 (4). 迁出率高 (5). 捕食 (6). 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 减少污染 (8). 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解析】‎ ‎【详解】(1)棉蚜的活动能力极弱,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曲线图显示:在一定时间内,无论是开放条件下还是封闭条件下,20头/叶的种群密度增加的幅度均大于1头/叶的种群,说明相同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越大。与封闭条件下相比,开放条件下存在种群的迁入和迁出,据此可推知: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比封闭条件下更早衰退的原因可能与天敌数量多、迁出率高等有关。‎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棉蚜和瓢虫的种群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 ‎(3)七星瓢虫遇到敌害侵袭时,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驱赶天敌,该过程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4)相较于使用农药灭虫,生物防治方法的优点有减少污染、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4.近年来,由于进入TM湖的污水增多,该湿地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加剧。研究人员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处理湖中沉水植物的地上部分,修复镉等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 ‎(1)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芦苇种群所具有的特征有:______(请填写以下序号)。‎ ‎①死亡率②优势种③年龄结构④性别比例⑤集群分布⑥水平镶嵌分布⑦鸟类栖息场所⑧垂直分层现象 ‎(2)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镉等重金属离子,净化水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3)研究者从TM湖取底泥、水,用来培养本地沉水植物黑藻和菹草。测定两种植物的生长率和不同部位的镉富集系数和镉迁移系数(指由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迁移能力),结果如图和表。‎ 沉水 植物 镉富集系数 镉迁移系数 地上部分 根部 黑藻 ‎0.33‎ ‎0.41‎ ‎0.79‎ 菹草 ‎0.21‎ ‎1.01‎ ‎0.21‎ 综合分析以上结果,研究者认为黑藻是更适合修复镉污染水体的物种,其理由是:①______;②______。‎ ‎(4)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作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通过______,可使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而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答案】 (1). 水平 (2). ①③④⑤ (3). 生产者 (4). 间接 (5). 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 (6). 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 (7). 食物链(和食物网) (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详解】(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芦苇种群所具有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故选:①③④⑤。 ‎ ‎(2)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镉等重金属离子,净化水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3)由曲线图和表格可知: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且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故黑藻是最适合修复Cd污染水体的物种。 ‎ ‎(4)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体和动物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35.微生物强化采油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增大石油的乳化度、降低石油黏度的原理,通过向油井中注入含微生物的水来提高采油率的新技术。以下是人们筛选、纯化和扩大培养该类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获得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种,可在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并在含有氮源、______等的培养基中添加______ 进行选择培养。‎ ‎(2)如图为平板划线法接种后的示意图。在图示划线接种的整个 操作过程中,对接种环至少需进行______次灼烧灭菌。接种后盖上 皿盖,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其中“倒置”的目的是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划线接种后的图示平板,发现第四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生长有菌落,而第五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都有菌落。据图分析造成划线无菌落最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 ‎(3)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形成降油圈,此时选取______就可能获得高效菌株。‎ ‎(4)在扩大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以0.2mL培养液样品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进行 培养,最后统计了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199、185、219.则样品中该种微生物的数量为______个/mL,该统计结果应该______(请选填“低于”或“高于”)活菌的实际数目。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该种微生物数较______(请选填“少”或“多”)。‎ ‎【答案】 (1). 水、无机盐 (2). 石油 (3). 6 (4).‎ ‎ 防止培养皿中的水珠落入培养基和避免培养基水分挥发过快 (5). 接种环灼烧后为冷却 (6). 降油圈大的菌落 (7). 1005 (8). 低于 (9). 少 ‎【解析】‎ ‎【详解】(1)为了获得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种,可在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应选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和纯化该类微生物,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水、无机盐和氮源。 ‎ ‎(2)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所以完成步骤④中5次划线操作前都要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灼烧灭菌1次,以防止造成污染,因此完成步骤④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接种后盖上皿盖,为了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应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第五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最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接种环灼烧后为冷却,导致高温杀死菌种。 ‎ ‎(3)该类微生物是厌氧微生物,接种后应密封培养,一段时间后选择降油圈大的菌落进行培养可获得高效菌株。 ‎ ‎(4)计算微生物的数量应取三个平板的平均值,即(199+219+185)÷3÷0.2=1005个/mL。由于一个菌落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细菌长成的,因此该结果会低于实际值。由于前者统计的是活菌数,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该种微生物数较少 ‎36.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以杧果为实验材料,探究果胶酶对杧果泥出汁率的影响。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果胶酶可以促进细胞壁中果胶的水解,产物是______。‎ ‎(2)保持温度、pH在最适值,一定量的果胶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杧果泥,杧果汁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40min后曲线变成水平是因为______。若增加果胶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答题卷的图1中用实线画出杧果汁体积变化的示意曲线。______。判断一定条件下果胶酶活性的高低,除利用果汁的体积作为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比较______来判断。‎ ‎(3)小组同学查找资料得知:适宜条件下完全水解100g杧果泥中的果胶,所需果胶酶浓度少于3U。请在答题卷的图2中画出此条件下杧果汁体积的变化曲线,并且在图中用W点标出生产实践中所用酶的最适浓度。______‎ ‎【答案】 (1). 半乳糖醛酸 (2). 底物量一定,底物已被消耗尽 ‎ ‎(3). (4). 果汁澄清度 ‎ ‎(5). ‎ ‎【解析】‎ ‎【详解】(1)果胶酶催化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分解为半乳糖醛酸。‎ ‎(2)图2是当果胶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并保持温度、pH在最适宜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35min后底物消耗完毕,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因此曲线变成水平。若从反应开始时就增加该酶的浓度,会加快反应的速率,但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为,‎ 判断一定条件下果胶酶活性的高低,除利用果汁的体积作为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果汁的澄清度来判断。‎ ‎(3)根据题意,适宜条件下完全水解100g杧果泥中的果胶,所需果胶酶浓度少于3U,故具体曲线如下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