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试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B. 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低 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进而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饥饿时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故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B错误;由分析可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2.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淋巴管内的液体 B. 输尿管内的液体 C. 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 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 【点睛】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 3. 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细胞外液和消化道 B. 细胞内液和血浆 C.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 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C 【解析】 体液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B、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4.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①~②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 B. 图中C为泌尿系统,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 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 D. 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解可知,A是肺、B是小肠、C是肾脏、D皮肤,E是内环境,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图中A可以为内环境提供氧气,排出内环境的二氧化碳,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A正确;C和D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其中C还可以进行过程②将物质重吸收进入内环境,故C为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B正确;C和D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C为泌尿系统,D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C正确;图中E表示内环境,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识别图示中序号和字母的含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再根据题意作答。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B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睛】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6.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抗体 B. 糖原 C. 胰岛素 D. 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的实质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抗体、胰岛素和氨基酸都在血浆中存在,而糖原存在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不是细胞外液成分。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7.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使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8.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考查,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同时通过主动运输维持膜外钠离子高于膜内,A错误;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没有变化,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导,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对兴奋神经纤维上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其中对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理的理解是本题的难点,A、B选项往往因对该过程的理解不透彻而误选。 9.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纤维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 ②→①→②→③ B. ②→③→②→① C. ③→②→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 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详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掌握电流表指针偏转与兴奋传导中的电位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如图为人体发生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部分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⑤是感受器 B. ③中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C. 在④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①会作出反应 D. 兴奋在②处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内的突触、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突触部位以化学信号传导。 【详解】A.由图可知,⑤是感受器,A正确;B. ③突触中的信号转变时: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在④传入神经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①效应器会作出反应,但不属于反射,C正确;D.兴奋在②传出神经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 11.钠钾泵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膜上,是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同时进行Na+和K+跨膜运输,如下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通过钠钾泵吸收K+形成静息电位 B.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阻碍钠钾泵的离子运输 C. 钠钾泵能同时运输Na+和K+表明其转运不具有特异性 D. 钠钾泵的运输有助于维持神经元内外Na+和K+的动态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依赖于钠离子的内流。 由图可知,钠钾泵可以把钠离子运出细胞,把钾离子运入细胞,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详解】A.静息状态下,发生的钾离子的外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故不需要钠钾泵协助,A错误;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不会阻碍钠钾泵的离子运输,B错误;C.钠钾泵具有特异性,C错误;D.钠钾泵的运输有助于维持神经元内外Na+和K+的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中兴奋传导过程中离子的运输方式是易错点,产生动作电位时的钠离子内流及维持静息电位时的钾离子的外流均为协助扩散,钠钾泵参与的运入钾离子及运出钠离子均为主动运输。 12. 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解析】 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些激素的化学成分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成分是固醇,A错误;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传递信息,影响靶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酶 13.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_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 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详解】据图2可知,局部麻醉药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即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Cl-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γ-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二者作用效果相同,但是作用机理不同,C 错误;神经细胞静息时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兴奋时的电位是内正外负,故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点睛】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14.大鼠的一些神经元在甘氨酸的作用下,膜上Cl﹣通道开放,Cl﹣顺浓度梯度通过该通道进入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氨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 Cl﹣的进入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差值变大 D. Cl﹣进入细胞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顺浓度梯度通过该通道进入细胞,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差值进一步加大,因此甘氨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A错误,C正确;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Cl﹣顺浓度梯度通过Cl﹣通道进入细胞,该过程属于被动转运,D错误。 15.下列有关人脑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 B. CO2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也是体液调节 C. 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D.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其中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体液调节是指激素、二氧化碳、氢离子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详解】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A错误;CO2属于调节因子,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的调节,有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效应器不仅包括传出神经末梢,还包括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6.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组成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肌肉不收缩 B. 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判断乙图中的a、c为兴奋部位 C. 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 D.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 【详解】 若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传出神经,肌肉仍可收缩,A错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膜内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膜的钠离子通道打开,膜外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乙图中的b为兴奋部位,B错误;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都是由b流向a、c,膜外相反,C正确;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上进行单向传导,D错误。 【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7.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 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项错误;神经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造成钾离子外流的数量减少,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项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项正确;兴奋的传导具有“全或无”和“不衰减”的特点,前者指在神经元细胞膜上任意一点施加的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后者指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也即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的关系,然后结合物质跨膜运输和兴奋传导的知识进行解答。 18.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考点定位】调节 【名师点睛】在充分理清题目给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反馈调节过程来解题。 19.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 B. 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会直接受到甲细胞所分泌激素的调节 D. 若甲细胞为肝细胞,到饥饿时图中B端血糖浓度较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此图可以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神经——体液调节,A为突触后膜,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血液流动方向从B流向A,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详解】图中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A正确;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B错误; 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不会直接受到甲细胞所分泌激素的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C错误;若甲细胞为肝细胞,到饥饿时图中C端血糖浓度较高,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再根据题意作答。 20.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B. 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受胰岛素刺激后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 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协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故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由于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可构成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A正确;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与B淋巴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识别胰岛素的受体,C正确;甲状腺细胞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1.下图甲表示细胞间的一种信号传导方式,图乙表示这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乙中的③表示的结构是受体 B. 图甲表明信号分子只能被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 C. 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③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属于自身免疫病 D. 若图甲中的①表示垂体细胞,则产生的信号分子②可能是促性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①表示内分泌腺,其分泌的信号分子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图乙中②表示的是图甲中产生的激素,③表示靶细胞膜上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的③表示的结构是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图甲中信号分子只能作用于靶细胞,但是其运输没有定向性,B错误;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③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即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组成成分,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若图甲中的①表示垂体细胞,则产生的信号分子②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等,D正确。 22.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 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3.人体内存在着许多种类的信息分子,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信息分子A~E中不属于激素的是A、E B. 信息分子B和C都是由垂体合成分泌的 C. 成年人体内信息分子D过少时表现为精神兴奋 D. 信息分子E、溶菌酶及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B是抗利尿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淋巴因子,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E中不属于激素的是A神经递质、E淋巴因子,A正确;信息分子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C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成年人体内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过少时表现为精神萎靡,C错误;溶菌酶不是只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几乎每个细胞都有溶菌酶(如溶酶体中就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信息分子作用的靶器官的种类或者内分泌腺的种类确定五种信息分子的名称。 24.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含量减少 B. 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 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生长激素的含量会减少,A正确;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下丘脑相关神经的调节,C正确;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垂体的功能、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和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5.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舒张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白鼠属于恒温动物,适宜生活环境温度在25℃左右,当它从适宜温度进入比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同时体表血管收缩以阻止热量散失,达到恒定体温的目的. 【详解】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大白鼠的耗氧量增加,立毛肌收缩,进而增加产热量;体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A错误,B正确;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C错误;将其从25℃移至0℃的环境中,机体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6.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不自主颤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B. 面色苍白与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有关 C. 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人体不自主颤抖以增加产热 D. 寒冷刺激后,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原理、中枢及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详解】由于饥饿导致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A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A正确;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错误;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部位,C错误;冷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D错误。 【点睛】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途径: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迅速,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纤维的直接支配 C. 草履虫没有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 D. 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的调节只是靠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正确;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B正确;草履虫没有神经系统,它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C 正确;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必须有大脑皮层等神经中枢参与,另一方面还要有多种激素的参与,所以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难度不大. 28.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 B. 浆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原入侵后,会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会发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 病毒入侵后,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A正确;B. 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B错误;C.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C正确;D.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D正确。故选B。 【点睛】需注意:浆细胞不能分裂。 29.当艾滋病病毒首次侵染人体时,首先识别并处理的免疫细胞是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当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时,该病毒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并摄取、处理,暴露出该病毒特有的抗原,而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进行后续免疫过程。故选A。 【点睛】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30.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2018年4月九价HPV疫苗批准进入我国,该疫苗能预防9种类型的HPV,建议接种年龄在16至26岁,半年内需进行3次注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PV侵入人体宫颈等细胞内才能增殖 B. 九价HPV疫苗具有与9种HPV相似的抗原结构 C. 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识别和消灭HPV D. 3次注射可获得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专性寄生,注射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发挥作用,而细胞免疫则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 【详解】病毒为专性寄生,根据“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可知HPV侵入人体宫颈等细胞内才能增殖,A正确;抗原具有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记忆细胞或效应T细胞,根据“该疫苗能预防9种类型的HPV”,说明九价HPV疫苗具有与9种HPV相似的抗原结构,B正确;效应T细胞可识别抗原,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消灭抗原(HPV),C错误;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对较少,而二次免疫可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故3次注射可获得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31.人和高等动物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 (1)食物刺激后,兴奋传至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调节,调节过程中作用于胃窦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_。 (2)胃酸刺激___________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3)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调节信号分子的受体至少有___________种,这些信号分子都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是___________作用。 (4)最近科学家从小肠分离出一种多肽——CKK释放肽,进食后,在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作用下通过CKK释放肽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增加;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KK释放肽水解,胆囊收缩素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 【答案】 (1). 神经 (2). 神经递质 (3). 小肠黏膜(内分泌细胞) (4). 4 (5). 协同 (6). (负)反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食物进入胃内后刺激神经中枢兴奋,使效应器产生反应,即胃窦分泌胃泌素,属于神经调节的过程,该过程中胃窦属于效应器,接受的信号是神经递质; (2)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3)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胰腺接受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种信号分子的刺激,这些信号分子都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属于协同作用; (4)由题干描述“cKK释放肤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增加,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KK释放肤水解,胆囊收缩素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可知,这个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激素和酶的含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结合图示区分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是明确胰腺可接受四种信号分子的刺激。 32.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器官,a1、a2、c表示激素,①~⑩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 (1)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将通过促进图中___________等生理过程降低血糖浓度。 (2)图中促进血糖升高的途径有___________条。B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主要通过①→④→⑤实现,该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③ (2). 3 (3). 下丘脑 (4).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A1为胰岛B细胞,a1为胰岛素;A2为胰岛A细胞,a2为胰高血糖素;B为下丘脑;C为肾上腺,c为肾上腺素。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通过促进①②③过程,使得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 (2)据图分析可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3条途径升高血糖浓度,分别是①④⑤、⑥⑦⑧④⑤、⑥⑦⑨⑩;图中B表示下丘脑,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主要通过①→④→⑤实现,该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的详细过程,了解血糖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以及相关的器官和激素的作用,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或器官的名称。 33.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 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 分别浸入 0.5% 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 0.5% 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 (填“能”或“不能”) 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 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 不能 (4).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各结构的功能,能根据题中信息得出结论。完成反射活动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由于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因此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2)阻断传入神经后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脊髓是神经中枢,捣毁乙的脊髓,则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此时再用 0.5% 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点睛】要能据题意,结合反射的有关知识,判断去掉皮肤是破坏感受器,捣毁脊髓,是破坏神经中枢。 3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该过程还体现了稳态的维持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相互配合,图中器官甲是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下丘脑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结构基础中的效应器,也可以作为体液调节中激素作用的___________,由此可见下丘脑细胞膜上有多种____________。 (3)病原体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使效应T细胞的功能增强,从而增强_____________免疫功能。 (4)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会增加。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分析图示可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免疫 (2). 垂体 (3). 靶器官 (4). 特异性受体( 或糖蛋白) (5). 细胞 (6). 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反射弧的结构;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详解】(1)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器官甲是垂体; (2)据图分析可知,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都可以作用于下丘脑,说明下丘脑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结构基础中的效应器,也可以作为体液调节中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由此可见下丘脑细胞膜上有多种特异性受体; (3)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进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4)已知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从题图分析可知其原因可能为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的是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