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海南省“八校联盟"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 ‎1.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A. 肝糖原 B. 乳酸 C. 血红蛋白 D. 睡液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 ‎【详解】肝糖原是肝脏细胞内储存的多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乳酸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从细胞出来到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口腔的唾液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点睛】1.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 ‎2.与外界直接相通的腔道内的液体如尿液、汗液、泪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过程可以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血浆蛋白的合成 B. 碳酸中和碳酸钠 C. 淀粉的水解 D.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指的是能在细胞外液即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发生的反应。‎ ‎【详解】血浆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合成的,不是在内环境中,A错误。在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代谢产生或进入人体的酸或碱,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碳酸中和碳酸钠就是在血浆中进行的过程,B正确。淀粉水解是在人体的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内进行,不在内环境中进行,D错误。‎ ‎3.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A. 小脑 B. 下丘脑 C. 大脑皮层 D. 脑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有下丘脑、脑干、小脑、脊髓和大脑皮层。‎ ‎【详解】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属于高级中枢,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属于高级中枢,B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正确。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属于高级中枢,D错误。‎ ‎【点睛】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是最低级中枢。一般来说,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A. 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 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 D. 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突触间若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与神经递质能否释放或神经递质能否作用有关。‎ ‎【详解】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的结构,神经元的细胞核在神经元的细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与信息传递无关,A错误。突触间信息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要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才可传递信息,因此出现“沉默突触”可能与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有关。B正确。正常兴奋传递时突触小体会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但“沉默突触”现象是没有进行信息传递,因此有可能是突触小体不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造成的,C错误。若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时,则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在后膜上,不会出现“沉默突触”现象,D错误。‎ ‎【点睛】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在突触后膜上,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饲养场中偶尔会有一些动物因缺乏某激素而出现疾病,该疾病可通过词喂的方式进行治疗。该激素最可能是 A. 甲状腺激素 B. 胰岛素 C. 细胞分裂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能够进行饲喂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应该是不能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物质。‎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一类氨基酸,在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不会失去作用,可以进行饲喂,A正确。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类的激素,在消化道内被最终水解为氨基酸而失去作用,因此不能进行饲喂治疗,B、D错误。细胞分裂素是植物激素,不能治疗动物因缺乏某激素而出现疾病,C错误。‎ ‎6.下列关于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B. 出汗可增加散热量 C. 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量 D. 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体温调节时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最终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详解】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通过汗液蒸发、皮肤辐射等散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A正确。在炎热时可以通过汗腺排汗增加散热量,B正确。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使产热增加,C正确。炎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多,增加散热,D错误。‎ ‎7.由激素过多引起的疾病是 A. 血友病 B. 糖尿病 C. 呆小症 D. 巨人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激素调节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每种激素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含量范围,过多过少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详解】血友病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与激素无关,A错误。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B错误。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错误。巨人症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造成的疾病,D正确。‎ ‎8.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渴觉中枢 B. 有体温调节中枢 C. 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D. 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详解】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说法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B说法正确。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C说法正确。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D说法正确。综合分析可知答案是A。‎ ‎【点睛】下丘脑中的一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神经中枢还是效应器。‎ ‎9.某人口渴后一次性饮水过量,导致急性水中毒,医生通过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进行治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量饮水后,细胞外液透压明显升高 B. 过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多 C.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后,细胞外液的浓度升高 D.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后,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一次性饮水过量,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会使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因此医生通过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进行治疗。‎ ‎【详解】一次性饮水过量,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A、B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后,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会增加,但因为是高浓度的盐水,因此会使细胞外液的浓度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D错误。‎ ‎10.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 抗体 B. 编码抗体的基因 C. 淋巴因子 D. 溶菌酶 ‎【答案】B ‎【解析】‎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A、C、D均错误;编码抗体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11.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浆细胞识别入侵的抗原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 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的过程 D.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当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出现相应的免疫病。‎ ‎【详解】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到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浆细胞是通过分泌抗体,抗体去识别抗原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的过程是使靶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D错误。‎ ‎【点睛】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吞噬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但不具备特异性识别能力。浆细胞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12.下图表示将胚芽鞘尖端与下面一段切断并将切段向左移动。给予左侧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不生长不弯曲 B. 直立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 D. 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引起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分布的多长的快,出现向光性。‎ ‎【详解】图中把尖端下部切断向左移动后,虽然有单侧光照射,在尖端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但因为右侧即背光侧因为断开,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左侧可以向下运输,因此尖端下部左侧的生长素多于右侧,生长的快,出现向右弯曲的现象,因此A、B、C错误,D正确。‎ ‎【点睛】本实验的目的一方面是证明尖端产生生长素,但需要向下运输在尖端下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证明了向光性的原因与尖端下部生长素的分布多少有关。‎ ‎13.植物在盛花期遭遇连续暴雨,正常受粉受到影响,为防止减产,菜农采用了喷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方法。下列植物可采用该种方法防止减产的是 A. 油菜 B. 西瓜 C. 花生 D. 大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授粉的过程是植物受精在胚珠中形成受精卵,胚珠发育成种子,幼嫩的种子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当植物在盛花期遭遇连续暴雨,正常受粉受到影响,则不会产生种子,若人们需要的农作物是种子时,用生长素也无法补救,若人们需要的是农作物的果实,则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喷洒可以得到无子果实。‎ ‎【详解】对于油菜、花生和大豆,人们要的是这些植物的种子,因此当暴雨影响不能授粉时,就不能形成种子,因此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无法补救,A、C、D错误。对于西瓜,人们吃的是它的果实,因此当不能受精形成种子时,可以通过喷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方法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减产,B正确。‎ ‎【点睛】本题是考查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一是要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4.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芽、茎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 B. 根对生长素不敏感,茎对生长素敏感 C. 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芽和茎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 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体现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也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 ‎【详解】图中三条曲线都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A正确。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根、芽、茎,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茎和芽都是促进作用,对根是抑制作用,C正确。曲线中促进作用最大的一点对应的浓度即为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的最适浓度为10-10,芽的最适浓度为10-8,茎的最适浓度为10-4,D正确。‎ ‎15.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一片农田中全部的农作物 B.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树 C. 某学校中全部的香樟树 D. 一片沼泽地中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就是一个种群。‎ ‎【详解】一片农田中的农作物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一片森林中全部的树也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某学校中全部的香樟树都是同一种生物个体,是一个种群,C正确。一片沼泽地中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不是种群,D错误。‎ ‎16.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λ值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年前种群的数量基本维持稳定 B. b年后种群数量开始增加 C. d年以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 D. c年时种群数量恢复到a年水平 ‎【答案】A ‎【解析】‎ ‎【分析】‎ λ是指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即增长倍数,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会下降,λ大于1时种群数量会上升。‎ ‎【详解】a年前λ等于1,种群数量基本稳定,A正确。b到c之间λ小于1,种群数量仍然是下降的,到c年时种群数量最低,B、D错误。d年以后虽然λ基本不变,但仍是大于1 的,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解读曲线的能力,要特别注意。b到c之间虽然曲线是上升的,但λ小于1,种群数量仍然是下降的,这是本题易出错的地方。‎ ‎17.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 利用天敌控制虫害、鼠害等将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C. 池塘养鱼时引进外地鱼种一定能提高池塘群落的丰富度 D. 草本植物群落演替为森林群落的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为群落的丰富度。‎ ‎【详解】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利用天敌控制虫害、鼠害等可有效降低虫、鼠的数量,但不会使其灭绝,符合自然规律,不会降低群落的丰富度,B错误。当池塘中引进外地鱼种时,可能因为环境适宜、资源充足、天敌很少,使外地鱼种大量繁殖,影响本地鱼种的生存,不一定提高池塘群落的丰富度,C错误。草本植物群落演替为森林群落的过程中,动植物种类及微生物种类增多,丰富度不断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D正确。‎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B. 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C. 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D. 动物都是消费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和寄生生物等,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但异养型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有些 异养型生物是分解者,如某些细菌和真菌,B错误。微生物中有的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些是消费者,如寄生生活的细菌,C错误。有的动物可以是分解者,如蜣螂,D错误。‎ ‎【点睛】本知识点要掌握一些特例:1.生产者不都是植物,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的细菌,如硝化细菌。2.蜣螂、蚯蚓等腐生动物是分解者。3.寄生生活的生物是消费者,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 ‎19.下列关于食物链(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B. 任何一条食物链都不可能超过5个营养级 C. 分解者属于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 D. 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条食物链中成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详解】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的消费者结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没有生产者,A错误。根据能量逐级递减,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但自然界中,也可能有的食物链的营养级会超过五个,B错误。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错误。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因此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D正确。‎ ‎20.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生态系统的下列功能不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是 A. 碳循环 B. 氮循环 C. 能量流动 D. 信息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详解】碳循环和氮循环都是物质循环的一部分,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B、C错误。信息传递也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但它不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递,D正确。‎ ‎21.下图表示由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假如每个营养级的生物被两种生物捕食时,这两种捕食者各食1/2。若草固定的太阳能转化的有机物为2000kg,则鹰最少增加 A. 25.5kg B. 15. 5 kg C. 20.5kg D. 42.0 k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量传递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10% ~ 20%,题中鹰最少增加应该按10%计算。‎ ‎【详解】该食物网中共有三条食物链: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因为每个营养级的生物被两种生物捕食时,这两种捕食者各食1/2,每条食物链按10%计算,则鹰至少增加2000×1/2×(10%)2+(2000×1/2×10%)×1/2×10%+(2000×1/2×10%)×1/2×(10%)2=15. 5 kg,B正确,A、C、D错误。‎ ‎【点睛】能量流动的计算技巧:已知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1.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2、已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2.下列生产实践措施没有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是 A. 施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正常交尾 B. 缩短日照时间,让菊花在国庆节提前开放 C. 利用“黑光灯”诱杀玉米螟等夜出性昆虫 D. 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减少农药用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类。‎ ‎【详解】施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正常交尾,此过程属于化学信息传递,A错误。缩短日照时间,让菊花在国庆节提前开放,利用的是物理信息,B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杀玉米螟等夜出性昆虫,利用的物理信息,C错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减少农药用量,是因为转基因抗虫棉可以表达毒蛋白,与信息传递无关,D正确。‎ ‎23.森林局部遭遇大火后,其中植物种子萌发、生长,森林很快得到恢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大火焚烧了枯枝落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 B. 森林局部遭遇大火后很快恢复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 火灾后的森林逐步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 森林遭遇大火可能会导致其物种丰富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是抵抗力稳定性,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是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大火焚烧了枯枝落叶有利于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森林局部遭遇大火后,因为还有种子存留,因此森林恢复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火灾后的森林逐步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森林大火可能会使某些生物死亡,使生物种类减少,使物种丰富度降低,D正确。‎ ‎24.下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中,与大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无关的是 A. 温室效应 B. 酸雨 C. 臭氧层破坏 D. 赤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温室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的现象,与大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有关,A错误。酸雨是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与大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有关,B错误。臭氧层破坏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的臭氧层破坏,与大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有关,C错误。赤潮是因为化肥农药及生活污水等使水体中N、P过多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与大气中气体变化无关,D正确。‎ ‎2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气候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D. 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性,B错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会影响环境气候,环境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正确。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错误。‎ ‎【点睛】1.基因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是同一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异地保护是指从原地迁出,进行专门保护。‎ ‎2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体液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2)B与C在成分上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C的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正常情况下A的渗透压一般____________(填“>"“<”成“=”)D的渗透压。‎ ‎(4)如果②代表O2,其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 D (2). ABC (3). 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 蛋白质、无机盐 (5). = (6).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7).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来完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图中C是血浆,A是组织液,B是淋巴,D是细胞内液。‎ ‎【详解】(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因此图中含量最多的是D细胞内液。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在图中对应的字母就是C、B、A。‎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因此B与C在成分上的最主要的区别是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血浆C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则A组织液的渗透压与D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4)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先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再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点睛】做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成分作出准确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是要清楚血浆、淋巴、组织液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关系,见下图:‎ ‎27.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柯萨奇病毒,人体感染该病毒后常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病时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______________。体温升高时,人体会出现肌肉酸痛,是由于此时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生了_____________,此时血浆pH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某患者傍晚一段时间内体温总是维持在39℃,该段时间内患者体内产热量__________(填“>=”或“<”)散热量。‎ ‎(3)当柯萨奇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____________细胞会与宿主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当柯萨奇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有限的 (2). 乳酸 (3). 不会 (4). = (5). 效应T (6). 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数量更多,发择的免疫应答能力更强 ‎【解析】‎ ‎【分析】‎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使产热等于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但调节也会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稳态。‎ ‎【详解】(1)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病毒感染后体温可能会出现升高的现象,体温升高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使肌肉酸痛,但因为血浆中存在中和乳酸的缓冲物质HCO3-等碱性物质,因此此时血浆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如果是体温维持在39℃一段时间,产热量必须等于散热量,否则就会上升或下降。‎ ‎(3)当病毒进入细胞后,人体会发生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亲密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当病毒再次侵入会发生二次免疫,此时记忆细胞发挥作用,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数量更多,发择的免疫应答能力更强。‎ ‎【点睛】1.‎ 体温升高的过程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下降的过程是产热小于散热,但若维持在某个温度,则是产热等于散热。2.二次免疫的原理: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相同的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 ‎28.脱落酸能诱导植物对不良环境产生抗性,它对植物抗低温能力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低温胁迫后适宜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脱落酸浓度,某兴趣小组以香蕉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香蕉幼苗、人工气候箱(保持培养条件适宜)、脱落酸(5mg・L-1、20mg・L-1、35mg・L-1)、蒸馏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健康幼苗40株,放置在人工气候箱内,经低温处理后,取出放置于育苗棚内。‎ 第二步:将低温处理后的健康幼苗平均分成4组,编号甲、乙、丙、丁,其中乙、丙、丁组分别用一定体积的浓度分别为5mg・L-1、20mg・L-1、35mg・L-1的脱落酸溶液处理,甲组用等量的液体A处理 第三步:将处理后的健康幼苗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7天后,统计叶片受害率和植株恢复率。‎ 实验结果:‎ ‎(1)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体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取多达40株健康幼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不能说明低温胁迫后适宜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最适脱落酸浓度是20mg・L-1,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进一步探究最适的脱落酸浓度,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 蒸馏水 (3). 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该实验的浓度梯度过大 (5). 在5~35mg・L-1浓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脱落酸浓度梯度的平行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因变量是叶片受害率和植株恢复率。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根据题中柱形图可以找出脱落酸低温胁迫后适宜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最适脱落酸浓度范围。‎ ‎【详解】(1)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的作用。‎ ‎(2)本实验的对照除了不同浓度的脱落酸之间的相互对照,还要设置一组蒸馏水的空白对照。因此甲组等量的液体A是蒸馏水。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因为某些偶然因素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影响,实验中要选取多株健康的幼苗做实验。‎ ‎(3)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几组实验的脱落酸浓度梯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能确定使用脱落酸的最适浓度,如果想要确定最适浓度,可以在此实验的脱落酸浓度的基础上即在5~35mg・L-1浓度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可以设置更小的脱落酸浓度梯度的平行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最终根据统计的叶片受害率和植株恢复率来进行确定。‎ ‎【点睛】本题是基础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考查了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例如对照原则,再如如何避免误差,属于较为经典的实验。确定最适浓度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都是通过缩小浓度梯度来完成。‎ ‎29.在干早少雨的季节,易爆发虫灾害。下图是根据蝗灾发生过程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绘成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_________。‎ ‎(2)C~D段,蝗虫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温少雨的季节,为预防蝗灾,应在_______点以前进行防治,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原因是该方法改变了蝗虫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从而大大降低了蝗虫种群的_____。‎ ‎【答案】 (1). 下降直至0 (2). 人类的治理活动 (3). A (4). 性别比例 (5). 出生率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会因为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而发生波动。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图中曲线前半部分呈现S型增长。‎ ‎【详解】(1)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从图中A~B段可以看出,蝗虫的种群数量上升逐渐减慢,最终维持在某个数值K值,因此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一直下降直至0 。‎ ‎(2)C~D段,蝗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治理活动。‎ ‎(3)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避免治理后害虫迅速繁殖,预防害虫应在K/2之前进行,即图中的A点,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原因是该方法改变了蝗虫种群特征中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 ‎【点睛】解读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可以指导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1/2K的应用:1/2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1. 指导捕鱼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也就是鱼的密度在K/2时,增长量最大,所以要想持续获得最多的鱼,要使捕后的剩余量留在K/2,使鱼一直处于增长最快,所以捕捞的时候应在大于K/2时开始捕捞,使剩余量在K/2。如果想一次获得最大捕获量,那么要在K值时捕捞。‎ ‎2. 有害动物的防治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一次杀害虫只杀一半,可能适得其反,杀害虫时要使剩余量小于K/2,并且越少越好,因此在K/2之前防治。‎ ‎30.下图甲为某水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E、F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食物网中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蚤与河蚌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图甲中的小球藻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A中的碳进入D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的形式_______________(填“单向”“双向”或“循环”)流动。‎ ‎【答案】 (1).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捕食和竞争 (3). D→F→E→B (4). D (5).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6). 含碳有机物 (7). 单向 ‎【解析】‎ ‎【分析】‎ 甲图中有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两条食物链,乙图中A是二氧化碳,D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B、E、F是各级消费者。‎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图甲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甲食物网中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甲中河蚌可以吃水蚤,河蚌和水蚤又都吃小球藻,因此水蚤和河蚌之间既是捕食的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 ‎(2)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乙图中的生产者是D,B、E、F是各级消费者,因此图乙中的食物链是D→F→E→B。图甲中的小球藻是生产者,对应的是图乙中的D。‎ ‎(3)A中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位置是确定的,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通过摄食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流动的。‎ ‎【点睛】1.碳循环中各部成分的判断依据: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其中有多个箭头指向的是二氧化碳,另一则为生产者,得到箭头第二多的是分解者,其余成分即为消费者。‎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是循环的,在食物链中是单向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