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0每题1分,41-50每题2分,共60分)‎ ‎1.心肌细胞、白细胞、皮肤表皮细胞中氧气的直接来源分别是(  )‎ A.血浆、血浆、周围空气 B.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C.组织液、血浆、周围空气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4.人在寒冷环境中有一种特殊的反应即“寒战”,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产热量成倍地增加 B.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是骨骼肌发生的一种不自主的颤动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5.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6.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7.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8.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肌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 C.效应T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9.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是抗原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10.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一种蛋白质),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鼠疫杆菌合成、释放类毒素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1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12.某种淋巴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该细胞解体死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浆细胞中也存在 C.穿孔素是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抗体 D.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要依赖膜的流动性 ‎1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4.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15.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16.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对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 B.两种生物同步消长,都得到保护 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 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相对稳定 ‎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18.人体内环境中所含物质的种类繁多,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是(  )‎ A.营养物质类,包括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B.信号分子类,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 C.代谢产物类,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D.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氧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19.一位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小时之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动物血糖的浓度.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食用糖后的时间(单位:min)‎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糖浓度(单位:mg/mL)‎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0.75‎ A.食用糖后120分钟开始,血糖浓度降低至0.75 mg/mL,这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的结果 B.从表中可以看出食用高浓度糖溶液的后,该动物血糖出现了暂时的升高,这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 C.该动物血糖浓度的变化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D.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0.75g/L ‎20.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 ‎21.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具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22.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②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③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④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3.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4.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25.如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 A.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刺激强度越大,效应器发生反应越快 ‎26.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说法是(  )‎ A.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产生得多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协调,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C.动物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比较长;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短 D.番茄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则番茄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4条 ‎2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突起及突触数量将会增多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C.兴奋只能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到相邻的神经细胞 ‎28.有一基因突变的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其剧烈运动,它就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当它进食后,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其剧烈运动或禁食一餐,它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体内缺乏胰岛素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29.如图,图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 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有很多 ‎30.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31.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32.为防止甲型流感的大面积流行,我国对特殊人群陆续接种甲流疫苗,接种疫苗后体内会发生(  )‎ A.T淋巴细胞受刺激后释放细胞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地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 C.B淋巴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能使靶细胞裂解的效应淋巴细胞 D.甲流疫苗与H1N1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33.TNX﹣355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抗体药物,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或增殖所需要的酶的作用,然而长期使用的患者常会出现抗药性的问题;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进而确保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正常.下列最可能正确的推断是(  )‎ A.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能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 B.TNX﹣355可能是一种RNA,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艾滋病病毒的DNA不断变异,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无法长期使用 D.TNX﹣355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 ‎3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用于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B.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得到的 C.顶芽分泌的生长素可运往侧芽,增加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促进侧芽生长 D.若少年儿童食用经乙烯催熟的水果,会导致性早熟 ‎35.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由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 外加生长素浓液(mg•L﹣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花粉管平均长度(mm)‎ ‎0.5‎ ‎0.5‎ ‎3.6‎ ‎5.5‎ ‎5.2‎ ‎3.1‎ ‎0.4‎ ‎0.2‎ A.外加生长素浓度为3.0mg•L﹣1时,是促进花粉管萌发的最适浓度 B.外加生长素浓度高于6.0mg•L﹣1时,对花粉管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C.外加生长素浓度为0mg•L﹣1时,花粉管中不含有生长素 D.生长素对花粉管的伸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36.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抑制作用 B.赤霉素与生长素的相互关系属于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8.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40.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4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42.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4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②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促进细胞分裂 ‎③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⑤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发育 ‎⑥一定浓度的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44.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a、b、c代表反射弧中的三种神经元.如果进行下述操作,试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刺激Ⅰ处,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B.用电刺激Ⅱ处,则皮肤、肌肉都发生兴奋 C.剪断Ⅰ处,刺激断口处向b侧所发生的缩手反应叫做缩手反射 D.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b神经元,则神经传导的方向为b→c→Ⅱ→肌肉 ‎4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46.据报道,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大胆推测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①突触小体中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化学递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7.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时,B点与D点会同时产生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D.③的内容物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48.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49.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50.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51.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  细胞,④为  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 ‎(4)过程③表示  ,过程⑤表示  .‎ ‎52.根据下面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和神经突触模式图回答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甲图中[]  部分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  .‎ ‎(2)若甲图示肝脏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甲图中②处的液体,会发现存在于  中的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 ‎(3)突触是由乙图中的  (填序号)构成的;乙图中的④内的液体和甲图中的③内的液体同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  .‎ ‎(4)Ach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 ‎(5)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  ,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  与Ach受体相似.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53.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A花盆侧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装置C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G′、E′表示近地侧,L、F、L′F′表示远地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作用使根弯曲向  生长,其原因是:  .‎ ‎(2)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机理解释,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  .‎ ‎(3)在装置C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  .‎ ‎(4)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  ,所选的植物必须是  ,设计该类实验的基本原则是  .‎ ‎54.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  ,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  ,促使其分泌  ,该物质促进  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  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  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从kn中选)‎ ‎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0每题1分,41-50每题2分,共60分)‎ ‎1.心肌细胞、白细胞、皮肤表皮细胞中氧气的直接来源分别是(  )‎ A.血浆、血浆、周围空气 B.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C.组织液、血浆、周围空气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据此答题.‎ ‎【解答】解: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即人体细胞直接从其生存的内环境中获取的所需物质.心肌细胞和皮肤表皮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其从组织液中直接获得所需的物质O2;白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从血浆中直接获得所需的物质O2.‎ 故选:D.‎ ‎ ‎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 ‎ ‎3.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因此生理盐水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解答】解:A、使体内水分增加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A错误;‎ B、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B正确;‎ C、使体内无机盐增加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C错误;‎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 ‎ ‎4.人在寒冷环境中有一种特殊的反应即“寒战”,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产热量成倍地增加 B.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是骨骼肌发生的一种不自主的颤动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寒战”即骨骼肌战栗.‎ ‎【解答】解:A、骨骼肌战栗能够使产热量成倍地增加,A正确;‎ B、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寒战”即骨骼肌战栗是骨骼肌发生的一种不自主的颤动,C正确;‎ D、寒冷时会产生寒战”,此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 故选:B.‎ ‎ ‎ ‎5.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酶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有机酸、生物碱、脂质等.‎ ‎【解答】解: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激素调节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又对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A正确;‎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因此一定产生酶,B错误;‎ C、激素产生后,一般运输到细胞外,由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正确;‎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正确.‎ 故选:B.‎ ‎ ‎ ‎6.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可以通过电荷的变化和肌肉的活动检测出来.‎ ‎【解答】解:A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左传导,故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B点与电流计两端的距离不等,b处受到刺激后,若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向的.‎ C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C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若兴奋单向传导,则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故选:A.‎ ‎ ‎ ‎7.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兴奋,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减少,C错误,D正确.‎ 故选:D.‎ ‎ ‎ ‎8.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肌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 C.效应T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肌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血浆中至少需穿过2层线粒体膜,1层肌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膜,共5层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中和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D.‎ ‎ ‎ ‎9.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是抗原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DNA疫苗进入机体后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抗原蛋白质,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解答】解:A、DNA疫苗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蛋白质才是抗原,A错误;‎ B、DNA疫苗引起免疫,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抗原蛋白才能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 C、浆细胞是由记忆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C错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 ‎ ‎10.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一种蛋白质),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鼠疫杆菌合成、释放类毒素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题意可见,类毒素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所以属于一种抗原;抗毒素为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依靠抗体的免疫方式为体液免疫.‎ ‎【解答】解:A、鼠疫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A错误;‎ B、抗毒素为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B错误;‎ C、类毒素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所以属于一种抗原,C正确;‎ D、该过程中产生了抗体(抗毒素),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 ‎ ‎1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目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 ‎【解答】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故A正确;‎ B、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故B错误;‎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也会被抗体破坏,故C错误;‎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故D错误.‎ 故选:A.‎ ‎ ‎ ‎12.某种淋巴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该细胞解体死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浆细胞中也存在 C.穿孔素是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抗体 D.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要依赖膜的流动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A正确;‎ B、生物体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因此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浆细胞中也存在,B正确;‎ C、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淋巴因子,而不是抗体,C错误;‎ D、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进行运输,最后通过细胞膜胞吐出细胞,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 ‎ ‎1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 故选:C.‎ ‎ ‎ ‎14.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的现象是由于供氧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解答】解:在长跑过程中,听到“加油”声后,加速冲刺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即主要是神经调节,效应器为心血管,通过心血管活动增强,获得更多氧气,以促进有氧呼吸进行.该过程甲状腺素、肾上腺素都会促进新陈代谢,属体液调节,较缓慢.‎ 故选:A.‎ ‎ ‎ ‎15.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强,A正确;‎ B、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影响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类型,B正确;‎ C、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要发生演替,C错误;‎ D、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都是顶极群落,其中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自动调节能力强,D正确.‎ 故选:C ‎ ‎ ‎16.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对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 B.两种生物同步消长,都得到保护 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 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相对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注意题干中“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尽管这两种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食物链、食物网,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解答】解:A、在不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的情况,A错误;‎ B、在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都得到保存,但处于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会“和平共处”,B错误;‎ CD、在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种群有各种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但不会相等,C正确;D错误.‎ 故选:C.‎ ‎ ‎ ‎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考点】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 ‎【解答】解: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则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 B、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D错误.‎ 故选:D.‎ ‎ ‎ ‎18.人体内环境中所含物质的种类繁多,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是(  )‎ A.营养物质类,包括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B.信号分子类,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 C.代谢产物类,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D.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氧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解答】解:A、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 ‎ ‎19.一位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小时之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动物血糖的浓度.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食用糖后的时间(单位:min)‎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糖浓度(单位:mg/mL)‎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0.75‎ A.食用糖后120分钟开始,血糖浓度降低至0.75 mg/mL,这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的结果 B.从表中可以看出食用高浓度糖溶液的后,该动物血糖出现了暂时的升高,这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 C.该动物血糖浓度的变化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D.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0.75g/L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动物,由于消化吸收使得动物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则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解答】解:A、120min时,血糖浓度降至0.75mg/mL,主要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A错误;‎ B、从表中可以看出食用高浓度糖溶液的后,由于消化吸收,动物血糖出现了暂时的升高,B错误;‎ C、该动物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C正确;‎ D、据表格内容可知,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0.75g/L左右,D错误.‎ 故选:C.‎ ‎ ‎ ‎20.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A正确;‎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故人体内酶活性不变,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为肾上腺髓质激素,D错误.‎ 故选:A.‎ ‎ ‎ ‎21.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具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考点】尿糖的检测.‎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解答】解: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强,A正确;‎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因为一次性摄入糖类太多导致的;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也不一定也是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肾脏出现了病变导致的,B错误;‎ C、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C错误;‎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或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尿液浓度升高,使得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尿液增多,D错误.‎ 故选:A ‎ ‎ ‎22.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②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③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④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目结合,结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较为常见.‎ ‎【解答】解:(1)本题在试题条件中给予了“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的信息,说明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①错误,②正确.‎ ‎(2)若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则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C.‎ ‎ ‎ ‎23.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8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和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②组织液增加,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膜(双层线粒体膜+单层肝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 D、②是细胞外液、③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 故选:C.‎ ‎ ‎ ‎24.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当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 D、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 ‎ ‎25.如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 A.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刺激强度越大,效应器发生反应越快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弧上的兴奋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电流流动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膜外是相反的.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传到突触后膜,是单向性的.‎ ‎【解答】解:A、大脑皮层产生感觉,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B错误;‎ C、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C正确;‎ D、在S点处给予不同刺激强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相同,效应器发生反应速率相同,D错误.‎ 故选:C.‎ ‎ ‎ ‎26.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说法是(  )‎ A.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产生得多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协调,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C.动物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比较长;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短 D.番茄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则番茄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4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 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两者是协同作用.‎ ‎【解答】解:A、植物能够显示向光性,是因为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从背光一侧含量比向光一侧多,A错误;‎ 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是协同作用,B错误;‎ C、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C错误;‎ D、无子番茄获得应用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但是生长素并不能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故番茄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条数是还是12对,24 条,D正确.‎ 故选:D.‎ ‎ ‎ ‎2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突起及突触数量将会增多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C.兴奋只能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到相邻的神经细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突起及突触数量将会增多,A正确;‎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只能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正确;‎ D、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兴奋是单向传递的,D错误.‎ 故选:D.‎ ‎ ‎ ‎28.有一基因突变的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其剧烈运动,它就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当它进食后,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其剧烈运动或禁食一餐,它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体内缺乏胰岛素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才能调节血糖.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小白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消化吸收后血糖浓度升高,而血糖能维持正常,说明突变小白鼠能降低血糖,则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正常,A错误;‎ B、若体内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降低血糖,即进食后不能下降到恒定状态,B错误;‎ C、根据A选项中分析胰岛素分泌正常,说明血糖能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C错误;‎ D、只要让小白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说明血糖不能升,说明胰高血糖素分泌异常或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故选:D.‎ ‎ ‎ ‎29.如图,图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 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有很多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1、据图甲分析,1表示轴突,2表示线粒体,3表示突触小泡,4表示突触前膜,5表示突触间隙,6表示突触后膜.‎ ‎2、分析图乙,c处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则e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效应器.‎ ‎【解答】解:A、题中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错误;‎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依赖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切断乙图中的c(传入神经)点,则刺激a点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则d点会兴奋,但e点不会兴奋,C正确;‎ D、甲图所示的结构表示突触,位于乙图结构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D正确.‎ 故选:A.‎ ‎ ‎ ‎30.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该物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随后乙酰胆碱被酶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解答】解: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A正确;‎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B正确;‎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不经过血液的运输,C错误;‎ D、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 ‎ ‎31.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甲与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甲状腺,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据图可知乙的活动不仅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 ‎ ‎32.为防止甲型流感的大面积流行,我国对特殊人群陆续接种甲流疫苗,接种疫苗后体内会发生(  )‎ A.T淋巴细胞受刺激后释放细胞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地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 C.B淋巴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能使靶细胞裂解的效应淋巴细胞 D.甲流疫苗与H1N1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甲流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2、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3、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4、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T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能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不具有特异性性,B错误;‎ C、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抗原结合,C错误;‎ D、“甲流疫苗”即为灭活的病毒或减毒的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A.‎ ‎ ‎ ‎33.TNX﹣355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抗体药物,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或增殖所需要的酶的作用,然而长期使用的患者常会出现抗药性的问题;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进而确保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正常.下列最可能正确的推断是(  )‎ A.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能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 B.TNX﹣355可能是一种RNA,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艾滋病病毒的DNA不断变异,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无法长期使用 D.TNX﹣355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TNX﹣355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抗体药物,本质是蛋白质.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进而确保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正常.‎ ‎【解答】解:A、根据上面分析,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能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A正确;‎ B、根据上面分析,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B错误;‎ C、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C错误;‎ D、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D错误.‎ 故选:A.‎ ‎ ‎ ‎3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用于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B.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得到的 C.顶芽分泌的生长素可运往侧芽,增加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促进侧芽生长 D.若少年儿童食用经乙烯催熟的水果,会导致性早熟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根据对植物生长的效应,农业上常用的生长调节剂可分为三类:‎ ‎(1)植物生长促进剂,如IBA、NAA可用于插枝生根;NAA、GA、6﹣BA、2,4﹣D可防止器官脱落;2,4﹣D、NAA、GA、乙烯利可促进菠萝开花;乙烯利、IAA可促进雌花发育;GA可促进雄花发育、促进营养生长;乙烯利可催熟果实,促进茶树花蕾掉落,促进橡胶树分泌乳胶等.‎ ‎(2)植物生长抑制剂;‎ ‎(3)植物生长延缓剂.‎ ‎【解答】解:A、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用一定浓度的2,4﹣D 可以用于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A正确;‎ B、三倍体无子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获得的,B错误;‎ C、顶芽分泌的生长素可运往侧芽,增加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抑制了侧芽生长,C错误;‎ D、儿童性成熟是受到性激素的调节的,而乙烯利不能表现出性激素的功能,也不参与性激素的合成,因此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D错误.‎ 故选:A.‎ ‎ ‎ ‎35.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由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 外加生长素浓液(mg•L﹣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花粉管平均长度(mm)‎ ‎0.5‎ ‎0.5‎ ‎3.6‎ ‎5.5‎ ‎5.2‎ ‎3.1‎ ‎0.4‎ ‎0.2‎ A.外加生长素浓度为3.0mg•L﹣1时,是促进花粉管萌发的最适浓度 B.外加生长素浓度高于6.0mg•L﹣1时,对花粉管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C.外加生长素浓度为0mg•L﹣1时,花粉管中不含有生长素 D.生长素对花粉管的伸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表格:表格是探究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所得的数据,生长素浓度为3.0mg/L时,花粉管平均长度最长;生长素浓度低于3.0mg/L(0~3.0mg/L)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高于3.0mg/L(3.0~5.0mg/L)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mg/L时,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浓度为3.0mg/L时,花粉管平均长度最长,表明最适生长素浓度为3.0mg/L,A正确;‎ B、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mg/L时,花粉管长度小于对照组,故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B正确;‎ C、外加生长素浓度为0mg•L﹣1时,花粉管中含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C错误;‎ D、生长素浓度低于3.0mg/L(0~3.0mg/L)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高于3.0mg/L(3.0~5.0mg/L)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mg/L时,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故说明生长素对花粉管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 ‎ ‎36.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抑制作用 B.赤霉素与生长素的相互关系属于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前提物质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被氧化形成氧化产物后不再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促进细胞生长.‎ ‎【解答】解:A、图中中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对生长素的分解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题图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促进细胞生长,两者属于协同作用,B正确;‎ C、植物是自养生物,不能从土壤中获取有机物,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各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D正确.‎ 故选:C.‎ ‎ ‎ ‎3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解答】解:A、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A错误;‎ 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和基石,C正确;‎ D、细菌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D错误.‎ 故选:C.‎ ‎ ‎ ‎38.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其中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含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 ‎【解答】解:①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①错误; ‎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②正确;‎ ‎③蛇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处于第四和五营养级,③正确; ‎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还有竞争关系,④正确;‎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⑤错误.‎ 故选:B.‎ ‎ ‎ ‎3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 ‎【解答】解:A、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 B、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C正确;‎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中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故选:A.‎ ‎ ‎ ‎40.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解答】解: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而a指的是所含有的有机物,还应加上甲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消耗的有机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A错误;‎ B、当b>0.2a,意思是指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了百分之二十,说明能量过度利用,易导致前一个营养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故B正确;‎ C、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只能说甲种群含有的能量比乙多,但个体方面无法比较,故C错误;‎ D、生物群落包含该地区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D错误.‎ 故选:B.‎ ‎ ‎ ‎4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密度进行分析的题目,解读题图分析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由图中可知,纯茶园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 B、由题图可知,杉茶间作园在10月份物种丰富度最大,但不能说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大,B错误;‎ C、梨茶间作园的在6月份时,达到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由于受环境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因素,生物体内的斗争会很激烈,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C.‎ ‎ ‎ ‎42.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表格分析,黑腹果蝇引入到奶瓶新环境中时,开始的适应期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种群处于增长型.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增长率下降,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错误;‎ B、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错误;‎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正确;‎ D、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故D错误.‎ 故选:C.‎ ‎ ‎ ‎4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②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促进细胞分裂 ‎③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⑤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发育 ‎⑥一定浓度的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①正确;‎ ‎②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促进细胞分裂,②正确;‎ ‎③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得到无子番茄,③错误;‎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正常进行,只是因失去地心引力的作用,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④错误;‎ ‎⑤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⑤错误;‎ ‎⑥一定浓度的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⑥正确.‎ 故选:A.‎ ‎ ‎ ‎44.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a、b、c代表反射弧中的三种神经元.如果进行下述操作,试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刺激Ⅰ处,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B.用电刺激Ⅱ处,则皮肤、肌肉都发生兴奋 C.剪断Ⅰ处,刺激断口处向b侧所发生的缩手反应叫做缩手反射 D.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b神经元,则神经传导的方向为b→c→Ⅱ→肌肉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分别代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用电刺激Ⅰ处,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A错误;‎ B、用电刺激Ⅱ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只有肌肉发生兴奋,B错误;‎ 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b神经元,神经传导的方向为b→c→Ⅱ→肌肉,D正确.‎ 故选:D.‎ ‎ ‎ ‎4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 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错误;‎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B.‎ ‎ ‎ ‎46.据报道,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大胆推测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①突触小体中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化学递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而产生兴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由题可知“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一种是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解答】解:①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①错误;‎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②正确;‎ ‎③突触前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③错误;‎ ‎④突触小体不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就无法在突触中传递,④正确.‎ 故选:D.‎ ‎ ‎ ‎47.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时,B点与D点会同时产生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D.③的内容物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 分析乙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其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解答】解:A、图中AB+BC=CD,但兴奋在突触处得传递速度较慢,因此刺激C处,先在A处检测到膜电位,后在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D点,但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C,肌肉和F不会兴奋,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 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图中AB=BC,A、C两点同时兴奋,故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正确;‎ D、③为突触小泡,其内容物神经递质,会使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其释放到②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 ‎ ‎48.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间斗争.‎ ‎【解答】解:ABD、图a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资源比较多,与其他物种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ABD错误;‎ C、图a和图b种,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a和图b中物种2都有被排除的危险,C正确.‎ 故选:C.‎ ‎ ‎ ‎49.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解答】解:A、种群也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等,A错误;‎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B错误;‎ C、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C错误;‎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 ‎ ‎50.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解答】解:A、在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 B、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51.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 T 细胞,④为 B 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 ,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m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合成蛋白质 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 ‎(4)过程③表示 ②将抗原传递给④ ,过程⑤表示 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T细胞呈递抗原,④表示B细胞,⑤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⑥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⑦表示效应B细胞.体液免疫主要是指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过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与机体内的抗毒素(一种抗体)结合后使它丧失毒性,病毒侵入机体后,抗体与抗原(病毒)结合后使病毒失去活力,不能侵人细胞.体液免疫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是指抗原侵人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后再将抗原决定基传递给T淋巴细胞,再通过T淋巴细胞传递给B淋巴细胞.反应阶段是指B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形成效应B淋巴细胞,其中一小部分转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效应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的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效应阶段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再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反应的过程.‎ ‎【解答】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T细胞识别抗原,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T细胞呈递抗原,④表示B细胞.‎ ‎(2)⑦表示效应B细胞,④表示B细胞,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细胞的分化四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④分化为⑦时,细胞核内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 ‎(3)抗体是分泌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4)③表示T细胞呈递抗原给④过程⑤表示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 故答案为:‎ ‎(1)T B ‎(2)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4)②将抗原传递给④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 ‎ ‎ ‎52.根据下面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和神经突触模式图回答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甲图中[] ③组织液 部分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 组织水肿 .‎ ‎(2)若甲图示肝脏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甲图中②处的液体,会发现存在于 血浆 中的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增大 .‎ ‎(3)突触是由乙图中的 ③④⑤ (填序号)构成的;乙图中的④内的液体和甲图中的③内的液体同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 组织液 .‎ ‎(4)Ach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肌肉持续兴奋 .‎ ‎(5)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 抗体 ‎ ‎,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 抗原决定簇 与Ach受体相似.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甲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细胞內液,⑤是红细胞,图乙中①是突触小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膜,据此答题.‎ ‎【解答】解:(1)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进而造成组织水肿.‎ ‎(2)肝炎病人由于肝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内的转氨酶渗出到血浆,故可以通过化验血浆成分来判断疾病,.‎ ‎(3)突触由③突触前膜、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组成,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 ‎(4)该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结果Ach持续和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兴奋,‎ ‎(5)重症肌无力是因机体抵抗病毒的抗体也攻击Ach受体,导致Ach不能和受体结合,则肌肉不能收缩,究其原因是该病毒表面抗原和Ach受体相似导致的.‎ 故答案为:‎ ‎(1)③组织液 组织水肿 ‎ ‎(2)血浆 增大 ‎ ‎(3)③④⑤组织液 ‎ ‎(4)肌肉持续兴奋 ‎ ‎(5)抗体 抗原决定簇 ‎ ‎ ‎53.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A花盆侧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装置C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G′、E′表示近地侧,L、F、L′F′表示远地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作用使根弯曲向 下 生长,其原因是: 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 .‎ ‎(2)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机理解释,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 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 .‎ ‎(3)在装置C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 向小孔弯曲生长 .‎ ‎(4)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 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所选的植物必须是 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 ,设计该类实验的基本原则是 单一变量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花盆侧放,由于受重力影响,近地侧G、E、G′、E′生长素分布多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背地生长;装置C中由于光源固定,花盆和木箱匀速转动过程中,幼苗面对小孔处接受光照,生长素背光侧分布多,幼苗弯向光源生长;A、B的单一变量为有无光照处理,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所选植物必须是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 ‎【解答】解:(1)由于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又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生长素对根作用使根弯曲向下生长.‎ ‎(2)由于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而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高浓度的促进作用大于低浓度的促进作用,所以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 ‎(3)由于固定光源位置,光只能从小孔照射进来,所以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会向小孔弯曲生长.‎ ‎(4)由于装置A花盆侧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所以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但生物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因而所选的植物必须是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并控制好其他无关变量.‎ 故答案为:‎ ‎(1)下 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 ‎(2)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 ‎(3)向小孔弯曲生长 ‎(4)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 单一变量 ‎ ‎ ‎54.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 下丘脑 ,促使其分泌 抗利尿激素 ,该物质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 下降 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 J 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 b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K2 .(从kn中选)‎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故答案为:‎ ‎(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下降 ‎(2)J b K2‎ ‎ ‎ ‎2016年12月25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