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的 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D. 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神经递质、气体、激素等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心肌细胞在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所以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B、血管中的药物首先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到达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血浆可运输葡萄糖、气体、激素等物质,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故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神经递质、气体、激素等物质,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 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D错误。 故选D。 3.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只能通过体液调节完成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 A. ②④ B. ②⑤ C. ①⑤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①正确;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完成的,④错误;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⑤错误;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相关生理过程(用图中数字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据图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 B. 图中③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 C. 图示表明,NMDA除了能与谷氨酸结合,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 D. 正常情况下,突触间隙的谷氨酸能长时间地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为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A正确; B、图中③过程是谷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受体被谷氨酸识别,二是作为离子通道蛋白运输Na+,不能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C错误; D、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分解或者移走,不会长时间的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醉酒后语无伦次与小脑有关 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人的短期记忆与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D. 刻意“憋尿”体现了神经系统对排尿活动的分级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醉酒后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有关,A错误; 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 C. 人的短期记忆与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正确; D. 刻意“憋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即神经系统对排尿活动存在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A。 6.云南民间有食用草乌炖肉驱寒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下列相关表述,合理的是( ) A. 钠离子通道打开会使细胞内的Na+外流 B. 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C.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 D. 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钠离子通道打开会使细胞外的Na+内流,A错误; B、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 C、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神经纤维传导距离无关,不会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C错误; D、题干信息可知,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故可通过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D。 7.某反射弧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⑥为基本结构,a与b为可测膜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在实验前后细胞始终保持活性,反射弧的结构保持正常状态,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刺激①后,引起⑥收缩的直接因素为神经递质 B. ③处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 分别刺激②和⑤,a、b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相同 D. ④为突触,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刺激①(感受器)后,兴奋最终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⑥(肌肉),引起⑥收缩,A正确; B、③是神经中枢,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分析和综合,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方向为①→②→③→⑤→⑥,刺激②,a、b电流计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编转,刺激⑤.a电流计不偏转,b电流计发生2次编转,C错误。 D、④为突触,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只能单向传递,故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D正确。 故选C。 8.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 C.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肝糖原的分解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 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若胰岛素分泌减少应该是指血糖浓度低了,血糖浓度低就应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题中说刺激Y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Y不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A错误;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B正确; C、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正确; D、结构③是传出神经,与胰岛A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得依靠突触,所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A。 9.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C.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D.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错误;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 C、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 D、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D错误; 故选B。 10.有些鱼类的身体颜色可发生改变,其体色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鱼类的眼和松果体中都分布有光感受器 B. 鱼类体色的变化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 肾上腺细胞与黑色素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联系 D. 肾上腺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传送到体表黑色素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故鱼类的眼和松果体属于感受器,A正确;“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是神经调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到达体表黑色素细胞,能使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颜色变浅”是体液调节,B正确;肾上腺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到达体表黑色素细胞,是体液调节,神经递质是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分子,C错误;由以上B、C选项分析可知,肾上腺素传送到体表黑色素细胞是通过体液运输的,D正确。 1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B. 效应T细胞可攻击靶细胞,使病原体裂解死亡 C. 浆细胞具有记忆能力,使得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 D. 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因而具有消炎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原体,这种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效应T细胞可攻击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出来,B错误; C、记忆细胞具有记忆能力,使得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C错误; D、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能够溶解大多数细菌的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与健康人没有差异 C. HIV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 D. 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A、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病,A错误;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比健康人高,B错误; C、HIV以其RNA携带的遗传信息决定自身蛋白质的合成,利用的是宿主的翻译系统,C正确; D、HIV主要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D错误; 故选C。 13.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缩手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C. 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产生渴觉 D.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错误;饥饿时,血糖含量下降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因此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D错误。故选B。 1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使用浓度的大小 B.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所以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C. 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地生长特性的原因是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 D. 植物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赤霉素等多种植物激素有关 【答案】C 【解析】 A、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与生长素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使用浓度的大小,A正确;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原因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B正确; C、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与重力的作用无关,在失重状态下,植物仍能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 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15.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浓度大于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的植物器官,因受到抑制而不再生长 B.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会相同 C. 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最适浓度 D. 若图中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芽生长的影响,且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 【答案】A 【解析】 【详解】浓度大于M时是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生长速度变慢,而非不生长,A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根数量相同的可能对应两个不同的浓度,B正确;由图可知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表明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而P点是促进作用最大的最适浓度,C正确;侧芽因为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受到抑制,若顶芽处为P,侧芽一般大于M, D正确。 16.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利用低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的生长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A、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 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生长,因为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B错误; C、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C正确;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乙烯利是催熟剂,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C。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唯一的调节方式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使种子中淀粉的含量增加 C. 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容易降解有关 D. 基因通过控制植物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植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激素调节是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之一,环境中的光、温度等的变化对植物也是一种调节信号,A错误; B. 赤霉素能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故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萌发过程中淀粉水解,使种子中淀粉的含量减少,B错误; C. 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高温降解后,脱落酸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故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C正确; D.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包括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基因对植物性状的直接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实现的,D错误。 18.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 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 C.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答案】D 【解析】 种群无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B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B. 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范围边界 C. 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而不包括范围边界,B错误;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了生物的种类,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引进外来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有的可能会破坏物种多样性,D错误。 20.下列关于物种间竞争关系的理解,不合理的是( ) A. 当两种生物为争夺相同的食物而发生竞争关系时,它们可能位于同一个营养级上 B. 如果一种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同一区域另一种生物有抑制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物种,因争夺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其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D. 两个为共同资源而竞争的物种,其中一种被完全取代,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得胜者总能得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果两种生物为争夺相同的食物而发生竞争关系时,它们属于种间竞争关系,两种生物可能位于同一个营养级上,A正确; B、如果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同一区域另一种生物有抑制作用,那么这样的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由于生存资源有限,对于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物种,因争夺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其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C正确; D、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不利于之前得胜者的生存,那么之前得胜者不一定再得胜,D错误。 故选D。 21.在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某一阶段,对双子叶植物甲的种群进行调查,λ(某段时间种群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种群密度在t1时最大 B. 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等发生改变 C. 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 t2-t4时间段内,甲种群密度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的种群密度在t2时最大、t4时最小,A错误;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等发生改变,B正确; C、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的负反馈调节能力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错误; D、t2-t4时间段内,甲种群的λ一直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故2-t4时间段内,甲种群的群密度一直减少,D错误。 故选B。 22.下列关于生物学科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 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 C. 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静置酵母菌培养液上层液滴在盖玻片边缘 D. 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 B、长条形绿化带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但一般调查的是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B错误; C、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 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应将密闭的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D正确。 故选D。 23.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果农在科研人员的建议下,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培养草菇的材料来自农民种植的玉米秸秆加工而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入该果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果树同化的太阳能 B. “玉米→草菇→人”,这条捕食食物链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 草菇是该果园内的分解者,而蚯蚓和昆虫是该果园内的消费者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但不利于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流入该果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果树和草)固定的太阳能以及玉米秸秆中的能量,A正确; B、玉米与草菇之间不是捕食关系,进而“玉米→草菇→人”不能构成捕食食物链,B错误; C、蚯蚓是分解者,C错误; D、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24.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能量循环流动的载体 B. 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C. 适当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独立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但是能量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A错误; 大气中的碳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所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B错误;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所以适当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D错误。 25.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 信息传递在生物的捕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只有动物之间才能进行化学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传递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的来自无机环境,有的来自生物,A错误; B、信息传递在生物的捕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 C、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都可以作为化学信息传递,C错误; D、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B。 26.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生产者是F,G代表分解者 B.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C. 野外生存训练时,探险者食用了馒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喝到水,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 D. 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02库,C表示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生产者是F,G代表消费者,A错误。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乙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血浆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B错误; 食用了馒头,其中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升高;没有及时喝到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C正确。 图Ⅲ表示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错误. 27.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 B. 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 C. 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A项错误;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项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一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项正确;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 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D项错误。 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 D.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 C、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C正确; D、兔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2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 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B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 故选C。 30.关于泡菜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某些条件下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 B. 煮沸泡菜盐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杀灭盐水中的其他杂菌 C. 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D. 泡菜腌制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细菌大量滋生,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若摄入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过多,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化学致癌因子,可导致细胞癌变,A正确; BC、制作泡菜所用菌种为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故为营造无氧条件,需煮沸泡菜盐水以除去水中的氧气,同时此举还可杀灭盐水中的其他杂菌,B、C正确; D、泡菜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滋生,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D错误。 故选D。 31.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酿酒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速率就越快 B. 在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 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D.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A错误; B、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错误; C、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制作泡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不能产生CO2,D错误。 故选C。 32.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A→醋酸发酵→果醋 A. 制作果酒时,先用清水冲洗掉葡萄皮表面的白色杂菌 B. 榨汁前,榨汁机和发酵瓶都需要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C. A过程是酒精发酵,只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就能继续进行醋酸发酵 D. 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发酵时间、菌种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制作果酒时,利用的是葡萄表面的野生酵母菌,因此不能冲洗掉其表面的白色菌种,A错误; B、榨汁前,榨汁机需要洗净晾干,发酵瓶需要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过程是酒精发酵,若要继续进行醋酸发酵,除了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外,还需要通入氧气,C错误; D、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发酵时间、菌种等,D正确。 故选D。 33.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够顺利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可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 B. 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通入无菌空气制作果酒 C. 土壤浸出液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 D. 在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可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这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A正确; B、酵母菌在氧气充足的时候进行有氧呼吸,这时不产酒精,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因此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通入无菌空气制作果酒是得不到果酒的,B错误; C、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在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培养基上培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能够为许多微生物提供氮源,因此把土壤浸出液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得不到纯度较高的菌种,C错误; D、在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土样中的微生物被杀死,再制取土壤稀释液接种并培养,不会得到菌落,D错误; 因此选A。 34.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 B. 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D. 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进行,A正确; B、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 C、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C错误; 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5.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________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_____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________(填“加重”或“减轻”)疼痛。 (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在大汗淋漓的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的________中枢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此增加________。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________(激素)增加。 (3)辣所带来的痛,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内啡肽能产生快感来镇痛,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内啡肽与促 甲状腺激素 一样由________分泌。 【答案】 (1). (香草酸)受体 (2). 神经冲动(电信号) (3). 大脑皮层 (4). 加重 (5). 体温调节 (6). 散热 (7). 甲状腺激素 (8). 垂体 【解析】 【详解】(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激活香草酸受体,把热刺激产生的感觉和辣椒刺激等同起来,从而加重疼痛。 (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在大汗淋漓的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此增加散热。在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等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强细胞的代谢,以此增加产热。 (3)由题意可知,内啡肽与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同一种内分泌腺分泌的,均是由垂体分泌。 36.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的致死率可高达90%。EV的主要靶细胞是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和肾细胞等,吞噬细胞最先被EV侵染,EV能在吞噬细胞中增殖并随之扩散至全身。EV的致病机制如下图所示。 (1)被EV侵染的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无法将EV特有的抗原暴露并直接呈递给_________细胞,因而难以激活人体的_________免疫。 (2)EV侵染吞噬细胞后,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进而____(填“促进”或“抑制”)免疫应答。 (3)sGP是EV基因指导合成的一种分泌型糖蛋白,与EV表面的糖蛋白GP结构很相似。GP作为_________,能刺激机体产生与其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在患者体内,抗体可以与sGP结合,从而失去了_________的机会。 (4)被EV侵染的吞噬细胞分泌的sGP与________共同作用于_________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出现出血症状。同时EV直接破坏了_____器官的细胞结构,引起这些器官的损伤,加重了出血症状。 (5)综合上述分析,人感染EV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淋巴 (2). 特异性 (3). 抑制 (4). 抗原 (5). 与EV结合 (6). IL (7). 血管内皮 (8). 肝、肾 (9). 抑制免疫应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出血;引起肝肾等器官损伤 【解析】 【详解】(1)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会将抗原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而被EV侵染的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无法将EV特有的抗原暴露并直接呈递给T淋巴细胞,因而难以激活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2)据图可知,EV侵染吞噬细胞后,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进而抑制免疫应答。 (3)根据题意可知,GP为EV表面的糖蛋白,因此GP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与其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sGP与GP结构很相似,因此在患者体内,抗体可以与sGP结合,从而失去了与EV结合机会。 (4)图解中看出,被EV侵染的吞噬细胞分泌的sGP与IL共同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出现出血症状;同时EV直接破坏了肝、肾器官的细胞结构,引起该器官的损伤,加重了出血症状。 (5)综合上述分析,人感染EV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抑制免疫应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出血;引起肝肾等器官损伤。 37.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 A、B、C 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顶芽处理 侧芽处理 A 去除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B 保留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C 保留 蒸馏水涂抹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2)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______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______,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 【答案】 (1). 顶端优势 (2). 低于 (3). 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 (4). 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5). 小于 【解析】 【详解】(1)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因此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 A 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由于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预测的实验结果是:D 组侧芽生长量小于A组的生长量。 38.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图1中,A表示________,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假若该地区的人将从植物性食物获得的能量与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的比例由1:1调整为5: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地区可供养的人口数是原来的_________倍。 (2)若图2所示种群为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田鼠种群密度,若调査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___________(偏高、偏低或不变)。 (3)由于食性不同,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 (4)其中一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观赏鱼市场非常名贵,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1). 呼吸作用 (2). 15.6% (3). 2.2 (4). 增长型 (5). 偏高 (6). 垂直 (7). 次生 (8). 直接 【解析】 【详解】(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03kJ/m2•y=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2)×103kJ/m2•y,输入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103kJ/m2•y=2.5×103kJ/m2•y,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4+2)=15.6%;. 人的食物来源有两种,即:①植物→(植食性)动物→人与②植物-→人,设现在人口数量需要能量为a,食物来源为1:1时,需植物为:0.5a/0.1×0.1+0.5a/0.1=55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5,现人口所需数量为b,则现在人口需植物为:5/6b/ 0.1+1/6b/0.1 ×0.1=25b,调整前后生产者不变,故55a=25b,则调整食物结构后,该地区人口数量是原来的b/a=55/25=2.2倍; (2)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符合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规律,故C点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密度中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偏高; (3)分层现象是由于植物本身高低不同或喜阴、喜阳的不同造成的,而动物的分层则是由于植物为它们提供了相应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这种结构为垂直结构;地震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4)这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具有观赏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9.为了调查赣江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实验所需的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和分装前,要进行的是________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基上产生的单个菌落在生态学中可以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2)如A图,该小组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方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_________灭菌。 (3)该小组可采用上图B所示的_____________(方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 (4)采用A图中的方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纯化过程中,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 A.每次划线时,接种环都需要蘸菌液一次 B.划线分离时,需要把接种环深入到培养基中进行接种 C.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D.划线时,不能划破培养基 【答案】 (1). 调整pH (2). 高压蒸汽灭菌 (3). 种群 (4). 平板划线法 (5). 灼烧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8). 3.8×107 (9).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不连续的单个菌落 (10). D 【解析】 【详解】(1)制备实验所需的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和分装前,要进行的是调整pH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在培养基上产生的单个菌落是由同种细菌组成的,在生态学中可以被称为种群。 (2)如A图,该小组采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 (3)该小组可采用上图B所示的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彻底;由题意知1ml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3÷0.1×100=3.8×104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8×104×103=3.8×107 个。 (4)平板划线法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不连续的单个菌落。 (5)A、在平板划线法中,接种环只需要蘸菌液一次,A错误; BD、划线分离时,不能划破培养基,把接种环深入到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只能在培养基表面进行划线操作,以利于菌落形态的形成,B错误,D正确; C、划线时最后一区的划线不能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C错误; 故选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