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和有效。下列关于这种“染色剂”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C、H、O、N等大量元素 B. 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C. 患者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D. 这种染色剂的加工、分泌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 ‎【详解】A、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主要元素,A正确;‎ 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说明氯代毒素能被特异性地识别,与识别功能有关的物质是糖蛋白,B正确;‎ C、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因此不能口服,C正确;‎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而分泌蛋白的加工、分泌的细胞器只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分泌蛋白,进而结合其组成元素、合成、加工场所、功能等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2.下列四种人体细胞与细胞中发生的生命活动,对应有误的是 A. 胰岛B细胞:细胞核中转录胰岛素基因 B. 唾液腺细胞:内质网中加工唾液淀粉酶 C. 传出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成熟红细胞:02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内 ‎【答案】D ‎【解析】‎ 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选择性表达,其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A正确;唾液腺细胞合成的唾液淀粉酶在内质网进行加工,B正确;传出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C正确;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D错误。‎ ‎3.溶酶体参与了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自噬溶酶体的出现意味着细胞步入死亡。作用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才有自噬作用 B. 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和细胞器只能通过自噬作用完成的 C. 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可通过加强自噬作用降解非必需物质以维持基本生存 D. 溶酶体膜破裂释放的多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衰老的细胞结构及外来的病原体,称为消化车间。‎ ‎【详解】A、没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也可以发生自噬作用,A错误;‎ B、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应该是通过吞噬作用实现的,B错误;‎ C、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加强,为生命活动提供原料,C正确;‎ D、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中的pH不同,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的多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可能会失活,D错误。‎ 故选C。‎ ‎4.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 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 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 C. 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法合成ATP D. 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且细胞色素c引起细胞凋亡的前提是必须与Apaf-1蛋白结合,据此分析。‎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 B、[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能合成ATP,故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C错误;‎ D、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后才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 ‎5.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神速,极精微的各式显微镜,如共轭焦锂射显微镜、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细胞的微细结构被观察的更为清楚。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B. 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1.5 cm左右 C.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 D. 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低;目镜放大倍数与镜身长短成反比。为防止压迫玻片,损伤镜头,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据此解答。‎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的倍数越大,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就越小,A正确;‎ B.放大倍数越大,玻片与物镜间的距离越小,B错误;‎ C.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C正确;‎ 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不在装片和物镜上,反光镜即使有异物在视野中也看不到,故异物应位于目镜上,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熟记显微镜结构的功能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细胞代谢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时人体肌细胞中ATP/ADP的比值明显升高 B. 与有氧状态相比,缺氧时人体肌细胞中NADH/NAD+的比值明显升高 C. 与白天相比,夜间小麦叶绿体中NADPH/NADP+的比值明显降低 D. 与气孔开放时相比,气孔关闭时小麦叶绿体中C5/C3的比值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活动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熟悉掌握这两个代谢活动的过程及中间产物的来源和去路、物质含量的变化来解答此类问题。‎ ‎【详解】A、ATP在细胞中含量少,但是ADP与ATP的转化速度很快,在运动时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不论是在安静状态还是运动时,ATP/ADP的比值保持稳定,A错误; B、缺氧时人体肌细胞中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只有在第一阶段产生NADH,然后在第二阶段被利用,故NADH/NAD+的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夜间小麦叶绿体中不进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减少,NADPH/NADP+的比值明显降低,C正确; D、气孔关闭时影响小麦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的C3减少,消耗的C5‎ 少,细胞中C5增多,C5/C3的比值明显增加,D错误。 故选C。 ‎ ‎7.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 光反应产生的ATP是暗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 D. 用H218O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生的糖类和氧气中检测到18O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错误;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  D、用H218O培养小球藻,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水的光解形成氧气和[H],则最先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产物是氧气。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CO2中可检测到被标记的O,再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8.某种野生型油菜存在一种突变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其叶片呈现黄化色泽。野生型和突变体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相关指标见下表。‎ 指标 类型 类胡萝卜素/叶绿素 叶绿素a/b 净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 胞间CO2浓度/(μmol CO2·m-2·s-1)‎ 呼吸速率/(μmol CO2·m-2·s-1)‎ 野生型 ‎0.28‎ ‎6.94‎ ‎8.13‎ ‎210.86‎ ‎4.07‎ 突变体 ‎0.32‎ ‎9.30‎ ‎5.66‎ ‎239.07‎ ‎3.60‎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CO2浓度、ATP与[H]产量等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 B.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发生的改变可能抑制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 C. 突变体成熟叶片中叶绿体吸收CO2速率比野生型低2.47(μmol CO2·m-2·s-1)‎ D.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突变体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叶绿素a/b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升高,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下降。‎ ‎【详解】A、由题意可知,突变体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故CO2浓度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A错误;‎ B、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叶绿素下降,但叶绿素a/b升高,故推测可能抑制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B正确;‎ C、突变体成熟叶片中叶绿体吸收CO2速率表示光合作用实际固定的CO2,突变体比野生型低(8.13+4.07)-(5.66+3.6)=2.94(μmol CO2·m-2·s-1),C错误;‎ D、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色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9.DNA损伤时,核蛋白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在核内积累,可引起细胞凋亡,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产物ADP-核糖的组成元素是C、H、O、N、P B. 在核糖体上合成的PAR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 细胞质NAD+浓度下降,只影响有氧呼吸过程 D. DNA损伤后,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导致自身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DNA损伤时,核蛋白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在核内积累,使得NAD+形成ADP−核糖,细胞质NAD+浓度下降,影响有氧呼吸过程,则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导致细胞的凋亡。‎ ‎【详解】A、组成ADP的元素为C、H、O、N、P,组成核糖的元素为C、H、O,所以组成ADP-核糖的元素有C、H、O、N、P,A正确;‎ B、PARP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B正确;‎ C、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NAD+ (辅酶I)转化成NADH(还原型辅酶I),所以细胞质中NAD+浓度下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受到影响,C错误;‎ D、据图及上述分析可知,DNA损伤后,细胞呼吸强度减弱,能量供应减少,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在于结合题意和图解分析:DNA损伤→PARP积累(核内)→NAD+进入核内形成ADP−核糖→细胞质中NAD+浓度下降→有氧呼吸减弱→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凋亡。‎ ‎10.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生命活动是 A.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B. 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入侵细胞的病毒 D.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 ‎【详解】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可分解为乳酸,不能形成酒精,A错误;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细胞中的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C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固醇,由人体性腺细胞内的滑面型内质网合成,D正确。‎ 故选A。‎ ‎11.最新研究发现外源环磷酸鸟苷 (cGMP)可调控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cGMP溶液(mmol•L-1)‎ 观察细胞数 分裂细胞数 染色体畸变细胞数 ‎0‎ ‎4019‎ ‎283‎ ‎70‎ ‎20‎ ‎4013‎ ‎314‎ ‎64‎ ‎40‎ ‎4017‎ ‎467‎ ‎50‎ ‎60‎ ‎4020‎ ‎523‎ ‎44‎ A. 在显微镜视野中排列紧密呈长方形的细胞属于根尖分生区细胞 B. 据表可知不同浓度cGMP溶液可抑制细胞分裂还可抑制染色体畸变 C. 剪取根尖 2~‎3cm,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D. 若每个根尖装片约统计600个细胞,这样每种cGMP浓度下应保证统计7个根尖装片以降低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cGMP,因变量是分裂的细胞数和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数。‎ ‎【详解】A、根尖分生区呈正方形,A错误;‎ B、据表可知,不同浓度cGMP溶液均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 C、应该剪取根尖 2~‎3mm,C错误;‎ D、为了减小误差,每个根尖装片约统计600个细胞,这样每种cGMP浓度下应保证统计7个根尖装片,D正确。‎ 故选D。‎ ‎12.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某些防癌疫苗已经投入临床使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癌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抗原 B. 在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 C. 同种癌症的癌细胞基因组一定产生相同的突变 D. 防癌疫苗可预防病毒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某些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有的细胞会变得不受控制而无限增殖,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改变、易分散和转移。‎ ‎【详解】A、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会发生变化,如产生癌胚抗原等,故癌细胞表面会出现异常的抗原,A正确;‎ B、由于癌细胞易转移,因此在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B正确;‎ C、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通常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故同种癌症的癌细胞基因组不一定产生相同的突变,C错误;‎ D、引起癌症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防癌疫苗可预防病毒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D正确。故选C。‎ ‎13.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 DR 约占 1/4‎ D. 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再重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如果两个烧杯中小球上标有的字母为同种字母,则两个烧杯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这两个烧杯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如果两个烧杯中小球上标有的为不同的字母,则这两个烧杯表示同一生殖器官。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甲同学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图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即受精作用,A错误;‎ B、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D与R或r及d与R或r为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乙同学从①所示烧杯中抓取的小球为D的概率为1/2,从③所示烧杯中抓取的小球为R的概率为1/2,因此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 DR 约占 1/4,C正确;‎ D、在实验操作中,随机抓取完一次要将小球放回原烧杯并搅匀,以保证每个烧杯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相等,再重复抓取,D正确。‎ 故选A。‎ ‎14.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性状的表现型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C. 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 D. 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授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4/49‎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F2中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故推测籽粒的颜色受2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设籽粒颜色相关的基因为A/a、B/b,甜与非甜相关的基因为D/d,且可以推出紫色和非甜是显性性状。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A、根据F2中紫色:白色=9:7即为9:3:3:1的变式可知,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亲本性状的表现型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也可能是紫色非甜和白色甜,也可能是白色非甜和白色甜,B正确;‎ C、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Dd,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即AABBdd,C正确;‎ D、F2中的白色籽粒中: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发育成植株后产生的配子为2/7Ab、2/7aB、3/7ab,随机授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2/7×2/7+2/7×2/7=8/49,D错误。‎ 故选D。‎ ‎15.玉米的某一性状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某一个玉米群体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 B. 亲本可均为突变型 C. F1中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5‎ D. 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F1中没有个体被淘汰,所以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A正确;‎ B.玉米群体自交,F1‎ 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玉米群体中有杂合子,而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则亲本可均为突变型,B正确;‎ C.F1中的杂合子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B:b=1:1,所以自交后代中,突变型:野生型=(1/4+1/2×87.5%):(1/4+1/2×12.5%)=11:5,C正确;‎ D.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会发生变化,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16.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如图①②③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植株①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一定不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B. 植株③的一个花粉细胞中至少含有1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C.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②③‎ D.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含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②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③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植株①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有一半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A错误;‎ B、植株③的一个花粉细胞中可能含有0个、1个或2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错误;‎ C、①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②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③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C错误;‎ D、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2个荧光蛋白基因,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2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D正确。‎ 故选D。‎ ‎【点睛】①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1:1‎ ‎;②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1:0;③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3:1。‎ ‎①自交后代含荧光:不含荧光=3:1;②自交后代全部含荧光;③自交后代含荧光:不含荧光=15:1。‎ ‎17.果蝇的性别决定是XY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会影响果蝇的性别特征甚至使果蝇死亡,如:性染色体组成XO的个体为雄性,XXX、OY的个体胚胎致死。果蝇红眼和白眼分别由基因R和r控制。某同学发现一只异常果蝇,该果蝇左半侧表现为白眼雄性,右半侧表现为红眼雌性。若产生该果蝇的受精卵染色体组成正常,且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核中只有一个细胞核发生变异,则该受精卵的基因型及变异细胞核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 XRXr;含基因R的X染色体丢失 B. XrXr;含基因r的X染色体丢失 C. XRXr;含基因r的X染色体结构变异 D. XRXR;含基因R的X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果蝇左半侧表现为白眼雄性,右半侧表现为红眼雌性,根据题意,白眼雄性基因型可以是XrY、XrO,红眼雌性为XRX-,据此分析。‎ ‎【详解】A、若受精卵为XRXr,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核中只有一个细胞核发生变异,若含基因R的X染色体丢失,则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XRXr和XrO,表现为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A正确;‎ B、若受精卵为XrXr,有一个细胞核发生变异含基因r的X染色体丢失,则子细胞基因型为XrXr和XrO,表现为白眼雌性和白眼雄性,B错误;‎ C、若受精卵为XRXr,含基因r的X染色体结构变异,即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也不会产生白眼雄性性状(XrY、XrO),C错误;‎ D、若受精卵为X RXR,含基因R的X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产生白眼雄性性状(XrY、XrO),D错误。故选A。‎ ‎18.图1所示为某种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图2表示中心法则,图中字母代表具体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图1体现了图2中的a、b、c三个生理过程 B. 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其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可同时进行 C. 图2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的方式完全相同 D. 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酶甲的作用是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单链DNA为模板延伸子链,是DNA聚合酶;酶乙催化转录过程,是RNA聚合酶;酶丙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是解旋,打开双螺旋结构,为解旋酶;结构丁是翻译过程的场所,为核糖体。‎ 分析图2:乙图是中心法则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其中a是DNA分子复制,b是转录,c是翻译,d是RNA复制,e是逆转录。‎ ‎【详解】A、图1进行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体现了图2中的a、b、c三个生理过程,A正确;‎ B、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同时进行,B错误;‎ C、图2中,各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进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乙图;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甲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真核细胞中的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它能识别靶mRNA并与之发生部分互补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中所有miRNA的核苷酸序列都相同 B. miRNA中的碱基类型决定此RNA是单链结构 C. miRNA通过阻止靶基因的转录来调控基因表达 D. miRNA的调控作用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不同的内源基因编码的miRNA是不同的,A错误;‎ B.miRNA中的碱基比例决定其只能是单链结构,B错误;‎ C.miRNA与mRNA结合,通过阻止靶基因的翻译来调控基因表达,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miRNA影响了翻译过程,说明其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20.玉米第6对染色体上存在与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D(紫色)和d(绿色),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出现个别绿苗的最可能原因是 A. 染色体数加倍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缺失 D. 染色体重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遗传规律可知,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后代基因型全为杂合子,性状应全为紫色;但由于经X射线照射后,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使个别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基因突变。‎ ‎【详解】根据题意“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说明绿苗出现的原因纯合紫株玉米产生花粉时,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从而产生了不含D的花粉,使个别后代出现了绿色,故选C。‎ ‎21.如图是某家系中甲病、乙病的遗传图谱,、乙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含两条X染色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B. 只考虑甲病,Ⅱ-1与Ⅲ-2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只考虑乙病,Ⅱ-2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 Ⅲ-5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Ⅱ-3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系谱图分析:根据I1和I2甲病正常,II2患甲病,可确定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II1和II2号乙病表现正常而他们女儿III3患乙病,确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再根据题干“其中一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推断控制甲病的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据图可知,两病均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对乙病的分析,Ⅲ—3患乙病,而其父亲并未患乙病,因此乙病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甲病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只考虑甲病,Ⅱ—1与Ⅲ—2的基因型均为XAXa,B正确;‎ C.考虑乙病,由于Ⅱ—1和Ⅱ—2基因型为Bb,Ⅲ—2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是Bb的概率为2/3,C正确;‎ D.Ⅲ—5两条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可能一条来自Ⅱ—3、一条来自Ⅱ—4,可能是Ⅱ—4的X与Y染色体未分开,D错误。‎ 故选D。‎ ‎【点睛】注意:计算两个不同个体是相同基因型的概率时,需要先确定两个个体的各自的基因型及其存在的可能性,然后将他们是相同基因型的可能性相乘,若有多种相同的基因型情况,再相加即可。‎ 如甲的基因型及其可能性为1/3BB或2/3Bb,乙的基因型及其可能性为1/2BB或1/2Bb,二者基因型都为BB的可能性为1/3×1/2=1/6,都为Bb的可能性为2/3×1/2=2/6‎ ‎,二者基因型相同的可能性为1/6+2/6=1/3。‎ ‎22.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 A. 55%和45% B. 45%和55%‎ C. 27.5%和22.5% D. 22.5%和27.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与非等位基因无关,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频率为40%+30%×=55%,y的基因频率为45%,A正确,B、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3.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详解】‎ ‎【详解】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种类增加较多,即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差异和生殖隔离,可能是由于其环境变化较大,自然选择方向的变化导致其进化方向的多样性,故A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小岛后期,鸟的种类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说明二者由于地理隔离,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也有所差别,并逐渐出现了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故B正确;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鸟类种类多于乙岛,但二者鸟类数量最后趋于一致,故C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小岛上鸟的种类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所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不止一个,故D项叙述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 ‎24.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 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不同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农田的存在,使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相同,B错误; ‎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 D、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25.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中的是( )‎ A. 吞噬细胞在细胞间隙中吞噬细菌 B. 病毒的DNA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C. 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 D. 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细胞间隙属于内环境,吞噬细胞在细胞间隙中吞噬细菌,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病毒的DNA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肠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泪液属于外分泌液,其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发生在外界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26.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 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机理是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其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 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B错误;‎ C、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正确。‎ 故选B。‎ ‎27.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胰岛 B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饮水过少或者吃的食物过咸,均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另一方面,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详解】A、该考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体温稳定,A错误;‎ B、该考生未进食,故血糖浓度会下降,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升高,来升高血糖,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C错误;‎ D、由于该考生未饮水,故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28.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使Na+通道堵塞,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1-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差增加 C. 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均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 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由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 以上分析可知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 γ-氨基丁酸是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D正确.‎ ‎【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无论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都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都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29.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 B. 子代A系鼠的浆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 C. 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 D. 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B系鼠皮肤是抗原,而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B错误;据图分析,移植C和B鼠的皮肤后,子代A鼠没有对C系鼠的皮肤产生排斥反应,说明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并没有改变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D错误。‎ ‎30.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机体的作用,其数量由Mcl -l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下列疾病最可能与Mcl -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 流行性感冒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Mcl -l蛋白活性较强时,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可以避免免疫反应过度如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若Bim蛋白活性较强或Mcl -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可能发生免疫反应过度,诱发自身免疫病。‎ ‎【详解】A、流行性感冒是免疫力降低引起,A不符合题意;‎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免疫缺陷病,B不符合题意;‎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C符合题意;‎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称为桥本氏甲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 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 C. 桥本氏甲减患者会表现出体温偏高的症状 D. 桥本氏甲减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会攻击甲状腺细胞,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详解】A、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攻击正常的细胞,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甲状腺激素分别不足,B正确;‎ C、桥本氏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缓慢,可能会出现体温偏低的症状,C错误; ‎ D、桥本氏甲减患者缺乏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D正确 故选C。‎ ‎32.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长期熬夜可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说明淋巴细胞上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视网膜属于感受器,松果体属于效应器,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会抑制下丘脑的作用。‎ ‎【详解】A、该过程只能体现松果体受下丘脑的支配,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长期熬夜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可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说明淋巴细胞上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B正确;‎ C、褪黑素的分泌是下丘脑作用的结果,但褪黑素的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会抑制下丘脑的活性,说明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注射的褪黑素若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下丘脑的作用,会导致体内分泌的褪黑素减少,不利于睡眠,D错误。‎ 故选D。‎ ‎33.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下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若不考虑光照对生长素合成与分解的影响,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背光侧和实验组向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A. ③②① B. ①②③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对照组尖端被不透光帽遮住,不能感光,因此直立生长;实验组给予单侧光,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多,长的快,而向光侧生长素少,长的慢。由以上分析可知,对照组的胚芽鞘伸长长度应介于实验组向光侧与背光侧之间,即曲线②;背光侧生长快,对应曲线①,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生长慢,对应曲线③,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知识,解题关键能识记感光部位,理解和掌握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34.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植物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其生理作用是促使细胞壁松弛,进而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表中所示是相关研究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编号 ‎1‎ ‎2‎ ‎3‎ ‎4‎ ‎5‎ ‎6‎ 油菜素内酯浓度/ (mg/L)‎ ‎0‎ ‎0.1‎ ‎0.2‎ ‎0.3‎ ‎0.4‎ ‎0.5‎ 芹菜幼苗平均株高/ (cm)‎ ‎16‎ ‎20‎ ‎38‎ ‎51‎ ‎42‎ ‎20‎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BR B.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芹菜幼苗的初始生长状况、培养幼苗的温度条件等 C. 由表中数据可知,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在0.2~0.4mg•L-1之间 D. 在调节芹菜幼苗生长的过程中,与BR生理作用类似的激素可能是脱落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因变量是芹菜幼苗平均株高。‎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BR,由实验数据可知,题目中不同浓度的BR 均会提高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A正确;‎ B、芹菜幼苗的初始生长状况、培养幼苗的温度条件、油菜素内酯的含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3-5组促进作用较强,说明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在0.2~0.4mg•L-1之间,C正确;‎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BR促进幼苗生长,与BR生理作用类似的激素可能是赤霉素或生长素,D错误。‎ 故选D。‎ ‎35.我国科学家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发现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瓜少籽。再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上,诱导子房发育得到完全无籽西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西瓜少籽可能是四倍体联会出现紊乱造成 B. 完全无籽西瓜果肉细胞中只有2个染色体组 C. 涂抹萘乙酸前后应设法避免雌蕊接受花粉 D. 涂抹的萘乙酸促进了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 ‎【答案】B ‎【解析】‎ 四倍体西瓜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部分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也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种子,导致西瓜少籽,A正确;由于完全无籽西瓜是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形成的,而用萘乙酸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只会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能改变其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因此完全无籽西瓜果肉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但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获得完全无籽西瓜时,需要对四倍体植株花做去雄套袋处理,否则如果接受了其他四倍体西瓜的花粉,会产生有籽西瓜,C、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注意与所学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方法不同。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正确分析所得的四倍体西瓜少籽的原因,还需要注意在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获得无子果实时需要去雄处理,且此方法不会改变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36.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会减弱该牧草的竞争力 B. 放养的家畜数量可根据牧草的种群密度确定 C. 适度的放养间隔有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 D. 禁止放牧必然会增加草地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会导致该牧草的数量下降,减弱该牧草的竞争力,A正确;‎ B、放养的家畜数量可根据牧草的种群密度确定,否则会造成草场退化,B正确;‎ C、适度的放养间隔可以保证牧草的再生,有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C正确;‎ D、禁止放牧会造成牧草疯长,可能造成草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D错误。‎ 故选D。‎ ‎37.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 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 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地区退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光照、湿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或同一种群密度不同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其中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气候的作用,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等属于间接价值,据此分析。‎ ‎【详解】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正确;‎ B、较低光照条件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故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B正确;‎ 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森林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C。‎ ‎38.栎树是某森林中主要的生产者,舞毒蛾啃食栎树。栎树盛果期时丰富的果实会把白尾鹿吸引到森林中,鹿身上的扁虱会跳到森林地面产卵。大量的栎树果实也吸引着白足鼠,扁虱卵孵化出的幼虫吸食白足鼠血和人血,同时会将白足鼠体内的螺旋菌传播给人类,使人类患上莱姆病。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扁虱与鼠、鹿、人之间的寄生关系导致螺旋菌传播到人 B. 舞毒蛾数量增加使栎树减产,人类患莱姆病的风险增加 C. 栎树盛果期时,该区域人类患上莱姆病的风险明显提高 D.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态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详解】A、扁虱卵孵化出的幼虫吸食白足鼠血和人血,它们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同时会将白足鼠体内的螺旋菌传播给人类,A正确;‎ B、舞毒蛾数量增加使栎树减产,白尾鹿减少,导致扁虱减少,人类患莱姆病的风险减少,B错误;‎ C、栎树盛果期时,白尾鹿增加,导致扁虱增加,该区域人类患上莱姆病的风险明显提高,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态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结合题意厘清扁虱与鼠、鹿、人之间的关系(寄生)以及是将螺旋菌传播给人病导致人类患莱姆病的经过。‎ ‎39.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及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都可选择淀粉酶来完成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③在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线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④脂肪鉴定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使用了光学显微镜 ‎⑤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⑥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A. ①⑥ B. ②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探究酶专一性时,自变量是不同的底物或不同的酶;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详解】①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淀粉酶和不同的底物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可以在不同温度下,探究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水解的效果,①正确;‎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先放在不同的温度下处理,再进行混合,②错误;‎ ‎③在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主要是水分子进行的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③错误;‎ ‎④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不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④错误;‎ ‎⑤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⑤错误;‎ ‎⑥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先进入C3,再进入碳水化合物中,⑥正确。‎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40.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细菌可确定产生O2的部位,是用来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的理想材料 B. 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易取材,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 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且形态特点明显,突变种类极多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D. 病毒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且病毒在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因此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细菌分布在有氧存在的环境,可确定产生O2的部位,是用来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的理想材料,A正确;‎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需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并借助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紫色,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产生干扰,B错误;‎ C.果蝇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且形态特点明显,突变种类极多,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C正确;‎ D.病毒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且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可以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因此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4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低氧感应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细胞持续表达低氧诱导因子(HIF-1α)。 在氧气供应正常时,HIF-1α合成后很快被蛋白酶体降解;在氧气供应不足时,HIF-1α不被降解,细胞内积累的HIF-1α可促进EPO的合成,使红细胞增多以适应低氧环境,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此外,该研究可为癌症等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HIF-1α 被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被降解所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答出两个)‎ ‎(2)如果氧气供应不足,HIF-1α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与其他因子(ARNT)一起与EPO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结合,增强该基因的_______,使EPO合成和分泌增加。EPO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使其__________,生成大量红细胞,从而提高氧气的运输能力。‎ ‎(3)正常情况下,氧气进入细胞,细胞内的HIF-1α在脯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被羟基化,最终被降解。如果将细胞中的脯氨酸羟化酶基因敲除,EPO基因的表达水平会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些实体肿瘤(如肝癌)中的毛细血管生成滞后,限制了肿瘤的快速发展。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的生成。假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与EPO合成的调节途径类似,且有两个途径:途径①相当于图中HIF—1α的降解过程,途径②相当于HIF-1α对EPO合成的调控过程。为了限制肿瘤快速增长,可以通过调节途径①和途径②来实现,进行调节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氨基酸 (2). 正常氧、蛋白酶体、脯氨酸羟化酶等 (3). 转录 (4). 增殖分化 (5). 升高 (6). HIF—1α无法降解,细胞内积累过多,促进EPO基因表达 (7). 促进途径①进行,抑制途径②进行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在常氧条件下,HIF-1α在脯氨酸羟化酶、蛋白酶体的作用下会被降解;在缺氧条件下,HIF-1α会进入细胞核中,与ARNT结合,可以促进EPO的合成。‎ ‎【详解】(1)HIF-1α ‎ 可以被蛋白酶降解,说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其被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由题目信息可知,在常氧条件下,HIF-1α在脯氨酸羟化酶、蛋白酶体的作用下会被降解。‎ ‎(2)如果氧气供应不足,HIF-1α会与其他因子(ARNT)一起,增强EPO基因的转录,使EPO合成和分泌增加。EPO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使其增值分化,生成大量红细胞,从而提高氧气的运输能力。‎ ‎(3)如果将细胞中的脯氨酸羟化酶基因敲除,HIF-1α不能被降解,会在细胞内积累,会促进EPO基因的表达,故EPO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升高。‎ ‎(4)由题意可知,一些实体肿瘤(如肝癌)中的毛细血管生成滞后,会限制肿瘤的快速发展。故可以通过该促进途径①进行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降解,抑制途径②进行及抑制血管生成,从而限制肿瘤快速增长。‎ ‎【点睛】本题作为信息类题目,需要考生从题干中提取信息来解决问题,如第(4)可以通过促进血管内皮因子的降解,来减少血管生长,限制肿瘤的快速增长。‎ ‎42.目前广泛种植的一种突变体水稻,其叶绿素含量仅是野生型水稻的51%,但产量与野生型水稻差异不显著。为了探究其生理学机制,科研人员将突变体水稻与野生型水稻分组,并设置2个氮肥处理:全程不施氮肥和正常施氮肥。其它栽培管理均最适且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应取新鲜叶片,用________作溶剂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_______。然后过滤并测定滤液的吸光度,计算得出叶绿素含量。‎ ‎(2)测得各组叶片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在光照强度大于1000µmol·m-2·s-1条件下,不同氮处理的突变体叶片的光合速率均比野生型________ ;较低光强下野生型的光合速率略高于突变体,这是因为此条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体来看,叶绿素含量的降低________(有/没有)抑制光合速率。‎ ‎(3)CO2固定的产物是_______,其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_以及Rubisco 酶的催化。研究人员测定了叶片中 Rubisco 酶含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可以推测,突变体叶绿素含量低但产量与野生型差别不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表明突变体更倾向于将氮素用于的合成 Rubisco酶,而不是合成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水乙醇 (2). 碳酸钙 (3). 高 (4). 低光强下高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叶片对光的吸收 (5). 没有 (6). 三碳化合物 (7). ATP和NADPH (8). 突变体的Rubisco酶含量高 (9). 叶绿素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自变量有光照强度、是否施氮肥及水稻的品种,因变量是光合速率。‎ ‎【详解】(1)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于无水乙醇中,故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研磨来提取色素;碳酸钙可以保护色素,防止叶绿色被破坏。‎ ‎(2)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光照强度大于1000µmol·m-2·s-1条件下,不同氮处理的突变体叶片的光合速率均比野生型高;较低光强下野生型的光合速率略高于突变体,可能是由于野生型水稻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低光强高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叶片对光的吸收。总体上看,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野生型水稻和突变型水稻的光合速率相差不大,说明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没有抑制光合速率。‎ ‎(3)CO2固定的产物是C3,C3还原生成(CH2O)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以及Rubisco 酶的催化。根据曲线图可知,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对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影响不大,根据柱形图可知,可能是由于突变体中Rubisco 酶含量更高,故叶绿素含量低但产量与野生型差别不大。施用氮肥组Rubisco 酶含量明显升高,说明突变体更倾向于将氮素用于的合成 Rubisco酶,而不是合成叶绿素。‎ ‎【点睛】提取色素用无水乙醇,分离色素用层析液,二氧化硅可以加速研磨,碳酸钙可以保护色素。‎ ‎43.某些遗传病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征,非家族成员一般也非携带者。下图为80年代开始采用的“定位克隆法”示意图,通过对家系分析将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的特定部位。(表示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Met——甲硫氨酸;Val——缬氨酸;Ser——丝氨酸;Leu——亮氨酸;Gln——谷氨酰胺;Pro——脯氨酸;Cys——赖氨酸)‎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通过连锁分析定位,该遗传家系的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______染色体上。致病基因及等位基因用A或a表示,则患者的基因型多为_______。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人群中正常女性个体为携带者的几率约是____________(可仅列出算式)。‎ ‎(2)当初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后,需要对基因进行克隆即复制,获取有关基因的工具是________酶,基因克隆的原料是________,基因克隆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 ‎(3)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碱基序列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是基因位点发生了由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答案】 (1).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 常 (3). Aa (4). 1/100 (2/201) (5). 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6). (4种)脱氧核苷酸 (7). DNA聚合酶 (8).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C → T)‎ ‎【解析】‎ ‎【分析】‎ 首先可以根据系谱图确定该病不是伴Y遗传病,再结合女患者儿子正常及男患者的女儿正常,可以确定该病不是伴X遗传病。‎ ‎【详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根据该病有女患者可知,该病不是伴Y 遗传病;‎ 根据第Ⅱ代男患者的女儿正常可知,该病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根据第Ⅲ代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的可知,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分析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系谱图可知,该病代代相传,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患者的子女中有正常个体,故患者的基因型多为Aa。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a%=1/200,A%=199/200,AA%=199/200×199/200,Aa%=2×199/200×1/200,故人群中正常女性个体为携带者的几率约是(2×199/200×1/200)÷(2×199/200×1/200+199/200×199/200)=2/201。‎ ‎(2)当初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后,应该用限制酶获取目的基因,基因克隆即进行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催化子链的形成,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作原料。‎ ‎(3)根据检测结果可知,Gln对应的DNA上的碱基序列由CAA变成了TAA,即DNA上由C→T,导致了基因的突变。‎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比例计算,需要考生分别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及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再计算正常人中携带者的比例。‎ ‎44.坐果是指成熟花的子房向果实转变的过程。正常受粉时,子房在发育着的种子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发育成为果实。研究人员以在坐果期容易发生落果的葡萄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激素对葡萄坐果的影响。‎ ‎(1)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2)在开花前10天给葡萄花序去雄并套袋。在开花日,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4﹣CPA为生长素类似物、GA3 为赤霉素)或 PAC(GA3 合成抑制剂)处理未受粉的葡萄子房。在花后 21 天,统计坐果率,结果如图 1所示 ‎① 去雄并套袋可以防止受粉,从而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实验的干扰。‎ ‎②对比图 1中_________组结果,可知 4﹣CPA 或 GA3 单独处理均可提高葡萄坐果率;根据 4、6 组结果推测,4﹣CPA通过____________来提高坐果率:第________组与 6 组结果比较,可进一步证实上述推理。‎ ‎(3)图 2 是转化酶介导的糖信号调控植物坐果的模型.据图所示解释,坐果结实和果实掉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假设:GA3通过提高转化酶活性提高了葡萄坐果率.若用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需要用_____________处理葡萄子房,一段时间后取葡萄幼果研磨成匀浆,沉淀后取上清液,用透析法去除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和还原性糖)后,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反应 30min,利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该假设。‎ ‎【答案】 (1). 各种植物激素 (2). 授粉后发育着的种子所分泌的激素 (3). 2、3、4 (4). 提高赤霉素含量(促进赤霉素合成) (5). 7 (6). 蔗糖在转化酶作用下产生的葡萄糖作为信号分子阻遇了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分裂,能正常坐果结实;当转化酶活性降低时,葡萄糖含量下降激活了细胞凋亡途径导致果实的脱落 (7). 一定浓度赤霉素 (8). 实验组砖红色深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 根据图1可知,授粉组葡萄坐果率高于未未授粉组,根据实验数据可知,4﹣CPA 或 GA3 单独处理均可提高葡萄坐果率,使用PAC会降低坐果率。‎ ‎【详解】(1)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各种植物激素的调节。‎ ‎(2)①由于授粉后发育着的种子所分泌的激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故需要对葡萄去雄并套袋可以防止受粉。‎ ‎②2和3对比可知,单独使用GA3可以提高坐果率,2和4对照可知,单独使用4﹣CPA可提高葡萄坐果率;4和6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PAC,而PAC是GA3 合成抑制剂,根据 4、6 组结果推测,4﹣CPA可能通过促进赤霉素合成来提高坐果率,第7组与 6 组结果比较,再使用GA3可以提高结果率,可进一步证实上述推理。‎ ‎(3)由图2可知,蔗糖在转化酶作用下产生的葡萄糖作为信号分子阻遇了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分裂,能正常坐果结实;当转化酶活性降低时,葡萄糖含量下降激活了细胞凋亡途径导致果实的脱落。‎ ‎(4)要验证GA3通过提高转化酶活性提高了葡萄的坐果率,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是否用GA3处理,实验组需要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葡萄子房,若赤霉素通过提高转化酶的活性提高葡萄的坐果率,则加入蔗糖后,葡萄糖含量会升高,利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实验组的砖红色会明显深于对照组。‎ ‎【点睛】根据图2可知,若GA3通过提高转化酶活性提高了葡萄的坐果率,则实验组中转化酶活性较高,加入蔗糖后,葡萄糖的含量会明显高于对照组,故与斐林试剂反应后的砖红色也会明显深于对照组。‎ ‎45.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 (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前期进行了多次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3)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_________(填加速或减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 (1). 间接 (2). 牧草产量 (3). 数学 (4).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5). 样方法 (6). e (7). 种间(捕食、寄生) (8). 加速 ‎【解析】‎ ‎【分析】‎ 由甲图可知,当蝗虫密度较小时,不会造成牧草产量下降;当蝗虫种群密度较大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会造成牧草产量明显下降。‎ ‎【详解】(1)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属于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 ‎(2)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 ‎②应该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根据图乙中e点蝗虫数量下降,之后维持稳定可知,在e点引入害虫的天敌,利用种间的竞争或寄生关系进行生物防治,该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3)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点睛】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进行的防治,污染较大,且效果不稳定;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生物的竞争或寄生关系来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效果较稳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