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车胤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 九月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②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③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④恐龙的灭绝已有了定论,是由于寒武纪的大地震 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2. 下列表述中哪项不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 A.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神造的 B.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 C.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 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 4.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B.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5. 下列有关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 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但是他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 D.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 1. 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 ②是自然选择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2. 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⑥生物多样的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3.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 基因型为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a 基因的频率 D. 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 4.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他认为这些地雀来自共同的祖先,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 不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 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 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1.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 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 C. 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甲状腺激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钠离子、血浆蛋白   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膀胱内的尿液.‎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3. 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浆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细胞仅仅依赖于内环境,并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4.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 1.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血浆和淋巴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D.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血红蛋白,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3. 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 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 4. 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 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 C. 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 a 中细胞种类最多 ‎ 1. 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 “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 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 可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2. 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染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A. 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 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 乙组小鼠血浆pH减小 D. 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3.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4. 当“601”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治疗效果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 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 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5.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 A.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 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 C. 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 D. 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1.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 生存斗争 B. 过度繁殖 C. 遗传和变异 D. 用进废退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包括()‎ A. 生物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可以遗传的 B. 各种生物的数量一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C. 各种生物的基因库的组成在生存斗争中发生变化 D. 能生存下来的生物具有适应性,而适应性在自然选择中被积累 3. 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学生感染了“网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危险。关于MRSA叙述正确的是(      )‎ A. 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有细胞壁 B. 网红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网红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 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 4. 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 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从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D. 只要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5.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研究某时间段中其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乙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②甲岛上鸟的种类较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较剧烈  ‎ ‎③甲、乙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并且两个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 ‎④最终甲、乙两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趋于相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 人类的MN血型是继ABO血型后被检出的第二类血型.在MN血型的遗传中,等位基因LMLN的组合与血型的关系如表所示. ‎ 基因型 LMLM LNLN LMLN 血型 M型 N型 MN型 已知某地区的血型普查中,M型血个体占30%,N型血个体占20%.该地区人群中LM和LN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60%,40% B. 50%,50% C. 55%,45% D. 6S%,35%‎ 2. 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研究细菌抗药性形成的机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细菌死亡,但有个别细菌能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青霉素的影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降低 B. 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的提高 C. 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 D. 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3. ‎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39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按照现代进化理论,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B. 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C. 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D. 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 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 ‎,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3)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         、       。‎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 ‎(4)由此可见,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原材料由         提供,进化的方向取决于             ,进化的实质是           。‎ 2. 根据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 ‎(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__,⑤为__________.‎ ‎(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还必须有______的参与.‎ 1.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中填字母,“”上填文字) (1)a、d、f合称为 ______ ,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______ 的含量有关,组成c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______ . (2)血液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______ ,共穿过 ______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 (3)若此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 ______ . (4)若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 ] ______ ,将导致组织水肿.‎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九月月考高二生物试卷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 解:①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①正确;      ②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中的进化是有利的,②错误; ③由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共同进化,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奔跑能力强的狼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加速狼的进化过程,③正确;    ④恐龙的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未定论,④错误; ⑤捕食者存在,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⑤正确. 故选:B. 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生物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拉马克进化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解答】‎ 拉马克指出一切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而且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即用进废退。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分析】 ‎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正确;‎ D.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D正确。‎ ‎​故选B。‎ ‎4. 【分析】 本题是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生物的现象进行解释,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的运用理论来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解释。 【解答】‎ A.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B错误;‎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属于共同进化,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5. 【分析】‎ 本题考查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度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同种生物不叫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6.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7. 解: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①正确; ‎ ‎②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②正确;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 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④错误; 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⑤正确; ⑥生物多样的最直观的表现是物种多样性,⑥错误. 故选:C. 1、可遗传变异的变异包括: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本题综合考查生物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种类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8.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解答】‎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B错误;‎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D正确。‎ 故选D。‎ ‎9. 解: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地理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 故选:C.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本题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为题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0. 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助来实现,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11. 解: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CO2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突触小泡存在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钠离子、血浆蛋白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 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膀胱内的尿液都存在与外界相通的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 故选:A.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12. 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 B、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如肝脏细胞参与血糖的稳态过程,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 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易错点是分不清血浆与血液的区别.‎ ‎13. 解: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得,A与C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C中的物质可以形成B,B中的物质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 故选:C.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4. 【分析】 ‎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重要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只能进入毛细血管而不是淋巴管,B错误; 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15. 【分析】 ‎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组成以及稳态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由于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不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对组织液的通透性不同,毛细淋巴管透性大,组织液中蛋白质可以渗回淋巴,但不能渗回血浆.HCO3﹣、HPO4﹣等参与维持血浆PH,C正确;‎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存在血浆中,机体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16.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其维持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血红蛋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B。‎ ‎17. 解: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用于维持渗透压;故A错误. B、血浆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B正确. C、组织液中含有激素,但消化酶存在于消化系统,属于外环境成分;故C错误. D、淋巴中生活的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而组织细胞的种类最多;故D错误. 故选B. 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根据图中物质交换,推出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 本题考查生稳态的生理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8. 【分析】 ‎ 本题考查了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等量”是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现单一变量原则,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有利于反应完全,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B正确;‎ C.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生物材料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C正确;‎ D.实验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稳定不变,D错误。‎ ‎​故选D。‎ ‎19. 【分析】 ‎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D.甲小鼠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因为该溶液与小鼠血浆渗透压相等,不会引起尿量改变,但内环境中的Na+增多,A错误,D正确;‎ BC.乙组小鼠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不会引起血浆pH减小;此时小鼠产热量与散热量维持动态平衡,体温不会升高,BC错误。‎ 故选D。‎ ‎20. 解: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故选: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 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 解:ABD、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ABD错误;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故选:C.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需要强调的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22. 【分析】 ‎ 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与其他进化理论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解答】‎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对变异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     ‎ B.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B正确; ‎ C.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C正确; ‎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D正确。‎ 故选A。 ‎ ‎23.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要求考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能与拉马克进化理论的内容进行区分,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解答】‎ A.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A不符合题意; B.过度繁殖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B不符合题意; C.遗传和变异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C不符合题意. ‎ D.用进废退是拉马克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符合题意。 ‎ 故选D。‎ ‎24. 【分析】 ‎ 本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方面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综上,C符合题意,ABD项均不符合题意。‎ ‎ 故选C。 ‎ ‎25.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 A.网红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 B.网红细菌于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染色体,B错误;‎ C.网红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不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错误;‎ D.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D正确。‎ 故选D。‎ ‎26.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对相应的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 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错误;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因基因突变等内因而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A。‎ ‎27.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信息提取分析能力。‎ ‎【解答】 甲乙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是因为存在着生殖隔离,①正确;甲岛上鸟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环境变化更大,②正确;两岛上的鸟类每一种鸟形成一个基因库,③错误;由图可知种类不同,但最终数量相同,④正确。综上所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8. 解:由题意知,LMLM=30%,LNLN=20%,所以LMLN=1-20%-30%=50%,该种群中LM的基因频率为30%+×50%=55%;LN的基因频率为20%+×50%=45%. 故选:C. 分析题干可知,该题是对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考查,回忆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对于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理解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9. 解:A、在青霉素的影响下,不能抵抗抗生素的细菌死亡,存活的个体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升高,A错误; B、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后代仍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B错误; C、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使用青霉素时,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C正确; 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人工选择无关,D错误.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进化问题.‎ ‎30. 解:A、老鼠的有蹼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且蹼向有蹼的变异发生在谷环境的改变之前,B错误; C、有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成活率高,没有蹼的老鼠被淘汰,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31.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变化后,W变为0.2,w变为0.8,则海龟种群中连趾的基因型频率是ww=0.8×0.8×100%=64%;分趾的海龟中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WW=0.2×0.2×100%=4%,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Ww=1-64%-4%=32%。‎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因为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若干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表明海龟发生了进化。 (4)种群基因频率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没有形成新物种。‎ ‎32. 【分析】 ‎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及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1)根据题意,已知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基因型个体占50%,所以A基因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50%=55%,同理,a基因的频率=45%。 (2)该植物自交,由于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则其后代基因型全部是AA即30%;亲代中Aa个体占50%,则自交50%(Aa×Aa),其后代里有AA、Aa、aa三种基因型,分别占1/2×1/4AA、1/2×1/2Aa、1/2×1/4aa,即分别是12.5%、25%、12.5%;亲代中aa占20%,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全部是aa,即20%。所以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30%+12.5%=42.5%;aa的基因型频率=20%+12.5%=32.5%;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42.5%+1/2×25%=55%,a的基因频率=1-55%=45%。 (3)根据前后两年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说明这种植物在两年内没有发生进化。 (4)由此可见,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3.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 ‎(2)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氧气进入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通过气体交换完成,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③皮肤分泌汗液和泌尿系统;‎ ‎(3)④表示从内环境进入细胞的物质,即养料和氧气,⑤表示细胞排出到内环境中的物质,则应是CO2等废物;‎ ‎(4)⑥表示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 ‎34. 解:(1)据图示可知,图中a为淋巴,d为血浆,f是组织液,a淋巴、d血浆、f组织液合称为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2)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浓度为组织细胞. (3)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为乳酸发酵,故产物是乳酸. (4)若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故图中增多的液体是[f]组织液,将导致组织水肿. 故答案为: (1)细胞外液(内环境)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与血浆 (2)e→d→c→f→g    6[g]组织细胞 (3)乳酸 (4)[f]组织液 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进而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2、图示中a为淋巴,d为血浆,f是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对于内环境在细胞物质交换过程中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