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创新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创新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创新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高等动物体内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图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①‎ B.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过程②‎ C. 上述过程发生在器官睾丸中 D. 若精子1的基因型为Ab,则精子4的基因型一定为aB ‎【答案】D ‎【解析】‎ 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分裂进入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伴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会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过程②表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分离的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1至4为精子,由此可知,上述过程发生在睾丸中,C正确;已知某二倍体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交叉互换或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该生物的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两两相同,若精子1的基因型为Ab,则精子4的基因型一定为aB,若发生变异,则4的基因型就不一定为aB,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的来源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基因重组的来源、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示数字所示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质)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B. 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前期 C. ③过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 d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同,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的前期,B错误;③过程表示着丝点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d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同,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3.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正确的是()‎ A. b、c两段分别表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 B. EF、KL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b段 ‎【答案】D ‎【解析】‎ 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错误; B、EF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期,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EF段存在同源染色体,KL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在前期、中期与体细胞相同,在后期是体细胞的2倍;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b段,D正确。‎ ‎4.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有 ‎①子一代产生的配子比例 ②子二代性状分离比 ③子一代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 ④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 ⑤子二代基因型比例 A. ①② B. ③⑤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纯种高茎豌豆×纯种矮茎豌豆→F1均为高茎,F1自交获得的F2有高茎,也有矮茎,且高茎:矮茎≈3:1,同时孟德尔还做了反交实验,结果与正交实验的结果相同。  2、测交实验过程为:F1高茎豌豆×纯种矮茎豌豆→高茎:矮茎≈1:1。‎ ‎【详解】①F1为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①正确;②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③正确;④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表现型,④错误;⑤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1,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这就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相关细节,掌握测交实验的过程、现象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已知果蝇的灰身(AA)和黑身(aa)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种灰身果蝇和纯种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自由交配产生F2。将F2中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A. 1:1 B. 5:1 C. 3:1 D. 8:1‎ ‎【答案】D ‎【解析】‎ 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相对于黑身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F1的基因型为Aa.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Aa)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让其中的灰身果蝇(AA、Aa)自由交配,由于AA占1/3、Aa占2/3,所以A基因占2/3、a基因占1/3,因此后代黑身aa占1/3×1/3=1/9,则灰身占8/9,即后代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为8:1,故选D。‎ ‎6.已知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1YYRR:1YYrr:1YyRR:1Yyrr:2YYRr:2YyRr,按自由组合规律推测双亲的遗传因子是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两个亲本杂交,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子代YY:Yy=1:1,亲代为YY×Yy;其子代RR:Rr:rr=1:2:1,亲代为Rr×Rr,据此作答。‎ ‎【详解】两个亲本杂交,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其子代为:1YYRR、2YYRr、1YYrr、1YyRR、2YyRr、1Yyrr,可单独分析每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子代YY:Yy=1:1,则亲代为YY×Yy;子代RR:Rr:rr=1:2:1,则亲代为Rr×Rr,综合考虑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 ‎7.下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下列选项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1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母本套袋处理 B. 图2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孟德尔提出的分离规律的核心内容 C. 图3为测交实验遗传图谱 D. 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1中①为去雄,去雄后套袋处理,待雌蕊成熟后再进行②传粉过程;图二中1和2是同源染色体,D和d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基因分离定律是指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 图1中①去雄和②传粉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传粉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A正确;图2中D和d是1和2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孟德尔时代尚未有此观点,B错误;图3为测交实验遗传图谱,C正确;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D正确。‎ ‎8.人的直发和卷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d),DD、Dd、dd个体的头发表现分别为非常卷曲、中等卷曲、直发;高胆固醇血症由另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胆固醇含量中等,30岁左右易得心脏病, 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控制以上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双方都是卷发的夫妇,生下一直发、血液含高胆固醇的孩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夫妇再生一个头发非常卷曲、血液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B. 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婚配,其后代患高胆固醇的概率为1/1000000‎ C. 预测人群中h的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 D. 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双方都是卷发的夫妇(D_H_),生下一直发、血液含高胆固醇的孩子(ddhh),说明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DdHh。‎ ‎【详解】已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DdHh,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头发非常卷曲、血液正常的孩子(DDHH)的概率=1/4×1/4=1/16,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因此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婚配,其后代患高胆固醇(hh)的概率=1/500×1/500×1/4=1/1000000,B正确;由于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因此h在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C正确;若该夫妇(DdHh)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3×3=9种,基因型有3×3=9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对性状的遗传中相关的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并根据亲子代之间的表现型关系确定亲本的基因型,进而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9.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3/4‎ B. F2中,黄颖的基因型有2种 C. F2中,黑颖中杂合子占3/4‎ D. 若将黑颖与黄颖杂交,只有亲本基因组合为Bbyy×bbYy时,后代中的白颖比例最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可知,F1的基因型为BbYy。其中黑颖为B_Y_和B_yy,黄颖为bbY_,白颖为bbyy。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为3/(3+1)3/4,A正确,由于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所以黄颖的基因型只有两种,bbYy和bbYY,B正确;F2中黑颖纯合子只有两种,即BBYY和BByy,各占1份,其余为杂合子,所以F2黑颖中杂合子占1-2/9=7/9,C错误;若将黑颖和黄颖杂交,若要求后代中的白颖(bbyy)比例要求最大,则亲本杂交后代分别出现bb和yy的概率最大即可。则亲本基因组合应为(Bbyy×bbYy),D正确。‎ ‎10.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A. 甲为AAbb,乙为aaBB B.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 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的两种杂交方式属于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一般用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正反交后代表现型雌雄表现型无差别,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反之则为性染色体遗传。‎ ‎【详解】根据杂交组合2中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可以确定其中有一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A错误;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A和B才表现为褐色眼,如果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则后代褐色眼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ZBZb(褐色眼),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B正确;如果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子代AaZBZb(褐色眼)、AaZbW(红眼),杂交1后代表现型不同,C错误;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为ZZ,雌性为ZW,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与ZW型性别决定类型有关的伴性遗传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要能够根据正交和反交的结果判断有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并且根据雄性和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排除AD选项;然后对BC两项逐项分析即可。‎ ‎1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噬菌体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 C.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答案】C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 正确;噬菌体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其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B正确;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培养噬菌体,以获得含35S或32P的噬菌体,C错误;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离心后,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正确。‎ ‎1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的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A. 要想办法区分DNA和蛋白质,并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B. 要用同位素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标记 C. 要分离提纯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D. 要得到噬菌体或肺炎双球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着重要掌握两个探究实验的实验方法和过程。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而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再注射到小鼠体内,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由于噬菌体只能寄生在细菌中代谢和繁殖,因此分别用32P标记和35S标记的细菌来标记噬菌体,得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均是想办法区分DNA和蛋白质,并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A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同位素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标记,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没有分离提纯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C错误;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不是要得到噬菌体或肺炎双球菌,D错误。‎ 故选A。‎ ‎【点睛】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想办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13.具有x个碱基对的一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y个嘧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分子片段即为一个基因 B. 该分子片段中,碱基的比例y/x=1‎ C. 该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D. 该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2x-y)·2n个游离的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该分子片段不一定就是一个基因,A错误;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因此碱基的比例y/x=1,B正确;该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C错误;该DNA分子中所含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x-y,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该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x-y)•(2n-1),D错误。‎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4. 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X)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可推测“X”可能是 A. 胸腺嘧啶 B. 胞嘧啶 C. 腺嘌呤 D. 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且每个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为新合成的链.‎ 解:由4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可知该DNA分子经过诱变处理后,其中1条链上的碱基发生了突变,另一条链是正常的,所以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中正常的DNA分子和异常的DNA分子各占,因此含有G与C、C与G的2个DNA分子是未发生突变的.这两个正常的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是一致的,即亲代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是G﹣C或C﹣G,因此X可能是G或C.‎ 故选:B.‎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5. 如图甲、乙、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酶1和酶2表示同一种酶 B. 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 C. 图丙过程需要tRN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D. 图丙中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上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各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正在进行DNA分子复制,乙正在进行转录,丙表示翻译,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酶1为DNA聚合酶,酶2为RNA聚合酶,A错误;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仍会发生,因为细胞的成分在不停地更新,需要蛋白质和酶,B错误;图丙过程需要tRN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C正确;图丙中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翻译的,因此四条肽链上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都相同,D错误。固选C。‎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6.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1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链,则转录此mRNA分子的D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 A. 33 11 B. 36 12 C. 66 11 D. 72 12‎ ‎【答案】D ‎【解析】‎ ‎1条多肽链含有11个肽键,说明该多肽链是由1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决定1个氨基酸,而mRNA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转录形成,每个氨基酸需要1个tRNA运载。由此可推知:相应的mRNA中至少含3×12=36个碱基,进而推知转录此mRNA分子的DNA分子至少含有36×2=72个碱基,合成这段多肽需要12个tRNA。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①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计算:在不考虑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的条件下,转录、翻译过程中DNA(基因)碱基数∶mRNA碱基数∶多肽链氨基酸数=6∶3∶1,即:‎ ‎②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1种氨基酸。‎ ‎17. 如图为某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B. 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C. 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D. 该细胞可以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 ‎【答案】A ‎【解析】‎ 图示表明,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所以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图中附有核糖体的4条链是转录后的mRNA,而不是4条肽链。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DNA,无法进行转录和翻译。‎ ‎18.假设某大肠杆菌中只含31P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含32P的培养基中便能得到只含32P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只含32P的DNA大肠杆菌培养到只含31P的培养基中,连续分裂n次,则子代中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 (a+b)/2 B. [(2n -1)×a+b)]/ 2n C. [(2n -1)×b+a)]/ 2n D. (2n×a+b)/ 2n+1‎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将只含32P的DNA大肠杆菌培养到只含31P的培养基中,连续分裂n次,则子代中DNA个数为2n,其中有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32P,另一条链是31P,其余DNA的两条链均含31P。‎ ‎【详解】1个只含有31P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2,1个只含有32P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2,复制了n次得到2n个DNA分子,其中有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32P,另一条链是31P,其余DNA的两条链均含31P。因此总相对分子质量为(2n-2)×a+(a/2+ b/2)×2=(2n-1)×a+b,所以每个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n -1)×a+b)]/ 2n,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计算,相对较难,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平时应该注重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1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 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基因重组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B错误;染色体片段缺失过程中如缺失的部分对应DNA片段上没有基因存在,则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C正确;非同源染色片段的移接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三种可遗传变异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均可传给后代。‎ ‎(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属于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3)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改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20.下面①~④列举了四种育种方法,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①种方法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出现新的性状组合 B. 在第②种方法中,若F1中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单倍体幼苗有3n种类型 C. 第③种育种方法的作用机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D. 第④种方法中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时间。③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A.第①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2因性状分离出现重组性状,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A正确;‎ B.若F1中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非等位基因之间将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产生的配子有2n种,单倍体幼苗有2n种类型,B错误;‎ C.③是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分裂,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C正确;‎ D.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因细胞分裂旺盛,容易诱导基因突变,可作为诱变育种的材料,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图准确判断各种育种类型,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相关育种过程中操作的原理、方法,比较各种育种的优缺点,用规范的语言答题。‎ ‎21.小芳(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下表是与小芳有关的部分家属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关系成员 父亲 母亲 弟弟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舅母 表弟 患病 ‎√‎ ‎√‎ ‎√‎ 正常 ‎√‎ ‎√‎ ‎√‎ ‎√‎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小芳的弟弟和表弟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C. 小芳的母亲肯定是纯合子 D. 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3/4‎ ‎【答案】B ‎【解析】‎ 由女孩小芳患病,其父母患病,弟弟正常,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但不能断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项错误;小芳的弟弟和表弟都表现正常,是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相同,B项正确;小芳的父母都患病,其弟不患病,小芳的母亲一定是杂合子,C项错误;由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小芳的舅舅和舅母都不患病是隐性纯合子,所以他们所生的孩子都不患病,D项错误。‎ ‎2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 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引入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4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问题,解答时注意利用基因频率的定义(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进行计算。‎ ‎【详解】根据题意得小岛上原有基因型VV的果蝇为3000只,Vv的果蝇为11000只,vv的果蝇为6000只,当从岛外引入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后,则群体中一共有果蝇22000只,VV的果蝇为5000只,Vv的果蝇为11000只,vv的果蝇为6000只,则V的基因频率=(5000×2+11000)/22000×2=21/44=47.7%,v的基因频率=1-21/44=52.3%,利用上述V、v的基因频率即可计算出后代中各基因型频率,然后再利用基因频率的定义进行计算,则很明显,V、v的基因频率并未改变,因而F1中V的频率约为48%。‎ ‎【点睛】解答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问题时,在未告知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情况下,均严格按定义进行计算,若满足:(1)种群非常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3)没有迁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则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种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C. 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A. 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B.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也存在没有地理隔离的生殖隔离,如4N西瓜的形成,以及有地理隔离而不出现生殖隔离,如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B 、C错;D. 共同进化的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24.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②和④‎ B. ①、②、④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C. ③中CO2浓度最高,O2浓度最低 D. 激素、递质和酶一般存在于②中 ‎【答案】D ‎【解析】‎ 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返回血浆,因此,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②]组织液和[④]淋巴,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①、②、④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正确;由于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O2,产生CO2,因此③中CO2浓度最高,O2浓度最低,C正确;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存在于①②中,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可存在于②中,酶促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因此酶一般存在于③中,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题图中箭头的指向”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有关“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准确定位图中数字所示的体液的名称,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5.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B错误;‎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四大系统的共同参与,C正确;‎ D、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故选:B.‎ ‎26.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反射弧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作用的部位a是感受器 B. 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C.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D. 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b上含有神经节,说明b是传入神经,a是感受器,A正确;c是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其前膜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C正确;从a到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27.甲、乙为电表。a、b、c、d是测量电极,e、f是刺激电极,各电极均置于神经细胞膜外表面。e、f 之间的神经纤维被结扎。e使静息膜电位差明显增大,f使静息膜电位差明显减小。给予e点低于阈值的刺激、f点高于阈值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电表a、b处均能测得一个负电位 B. 甲电表指针可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当c处为外负内正状态时,K+通道可能处于开放状态 D. 当兴奋传到d处时,膜发生的Na+外流需要Na+通道协助 ‎【答案】C ‎【解析】‎ 由于ab均处于神经纤维膜外,无电位差存在,所以甲电表不能测得电位,A错误;由于给e点低于阈值的刺激,所以无法引起神经纤维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而不会改变膜内外电位,所以甲电表指针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当c处为外负内正状态时,说明c处处于兴奋状态,主要是Na+通道打开,但此时其他部位的K+通道可能也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当兴奋传到d处时,膜发生的Na+内流(因为膜外的Na+浓度比膜内高)需要Na+通道协助,D错误。‎ ‎28.制备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肌肉接头处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如图1所示,刺激坐骨神经能引起腓肠肌收缩。人为破损腓肠肌一侧,由于破损处细胞内液溢出,使该部位带负电,而正常部位带正电,此时若将坐骨神经连接这两个部位,如图2所示,腓肠肌则自动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坐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坐骨神经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K+持续外流 C. 腓肠肌的自动收缩不是神经递质作用的结果 D. 刺激坐骨神经使腓肠肌收缩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答案】C ‎【解析】‎ 坐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A错误。坐骨神经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为K+外流,B错误。坐骨神经连接在破损部位与正常部位之间,而正常部位带正电、破损部位带负电,因此出现腓肠肌自动收缩的现象,说明腓肠肌的自动收缩是电信号作用的结果,C正确。刺激坐骨神经使腓肠肌收缩,不属于反射,不需要脊髓的参与,D错误。‎ ‎29.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有甲状腺、性腺等,推测激素a的化学本质应该是蛋白质或多肽 B. 图中丙模式和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 C. 激素b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 D. 激素c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激素分泌过程的理解能力。‎ ‎【详解】甲模式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有甲状腺、性腺等,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A项错误;图中丙模式和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B项正确;激素b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很可能是抗利尿激素,C项正确;激素c由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直接控制内分泌腺分泌,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D项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需要充分了解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直接控制等,从而把握图中的甲、乙、丙三种途径的意义和相关激素类型。‎ ‎30.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阉割家畜利于育肥 B. 注射促性腺激素提高鱼类受精率 C. 用乙烯利处理番茄,可促进其果实发育 D. 利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发芽 ‎【答案】C ‎【解析】‎ 阉割家畜,减少性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育肥,A正确;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鱼类排卵,提高鱼类受精率,B正确;乙烯利是植物激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C错误;利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发芽,D正确。‎ ‎31.注射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的有效途径,在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这一免疫过程中,疫苗的本质是抗原 B.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浆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及淋巴因子的作用 C. 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患者在清除体内的结核杆菌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在这一免疫过程中,机体针对疫苗产生了体液免疫,故疫苗的本质是抗原,A正确;抗体由浆细胞形成,浆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B正确;抗体为分泌蛋白,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C错误;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故患者在清除体内的结核杆菌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考生能够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并能够区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2.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IAA(生长素)浓度在曲线 a点(10-10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ad 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B.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f、c点除外)‎ C. 根A侧IAA浓度为a点所对应的最适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而B侧IAA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较A侧慢 D. 太空中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同样该生长素浓度的作用曲线对其也不适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有关。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f-c属于促进作用,c-d属于抑制作用。‎ ‎【详解】由图可知a-c属于促进作用,c-d属于抑制作用,A错误;由图可知,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f、c点除外,f、c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B正确;由于重力作用使生长素进行了横向运输,A侧IAA浓度小于B侧,但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故A侧生长速度大于B侧。A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为a,此时生长最快,B侧IAA浓度高于A侧,相当于曲线cd段的浓度,抑制根的生长,因而根表现向地生长,C错误;在太空中,根的生长仍受IAA浓度的影响,只不过在太空中由于失去重力,生长素分布均匀没有表现出来,故此生长素的曲线也适用于根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根向地生长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生长素作用的特点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尤其是对抑制生长的理解是易错点。‎ ‎33.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in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 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 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 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 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答案】B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因此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项正确;因空间、资源有限,该区域豚草的种内斗争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激烈,其种群数量最终将呈“S”型增长,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在2004年龙葵的数量开始消失, 据此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项正确;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狗尾草的数量逐年减少,龙葵最终被淘汰,说明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项正确。‎ ‎34. 某课题组以南瓜为实验材料,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 B. 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拮抗关系 C. 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 D. 不同浓度的激素对正常南瓜都有促进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和南瓜类型,A错误;图中显示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正常南瓜茎伸长,二者表现为协同关系,B错误;各种浓度的赤霉素或生长素处理,南瓜突变体的茎生产量不变,说明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C正确;图中显示125μmol/L的生长素浓度对正常南瓜有抑制作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探究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5.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 B. 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后,马上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C.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方法可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D.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答案】D ‎【解析】‎ 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因为它自身可以前后对照,A错误;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后,需要等培养液缓慢浸满计数室才能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是它的统计方法,C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之一是样方法,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6.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②是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若其一个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同时产生AB和ab精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2)细胞③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产生此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可形成_________个四分体。 ‎ ‎(3)柱形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核内相关物质和结构的数量变化。该图中既可处于有丝分裂,又可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时期有___________。图示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有___________,细胞分裂图①—③中处于时期Ⅱ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1). 1/2 (2).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3). 3 (4). Ⅰ、Ⅱ (5). Ⅱ、Ⅲ (6). ②‎ ‎【解析】‎ ‎【分析】‎ ‎①中只有三条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赤道板上,应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图像,③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生殖细胞。‎ Ⅱ中b含量是a的两倍,说明a是染色体,b是DNA。根据染色体数为2n,可判断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时或有丝分裂末期核中物质的含量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为2n,DNA为4n,且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Ⅲ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 ‎【详解】(1)细胞②是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②可以知道其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该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或Ab、aB,即同时产生AB和ab精子的概率是1/2。‎ ‎(2)图③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若该细胞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则其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③含有3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则卵原细胞在分裂形成此细胞时,可形成3个四分体。‎ ‎(3)根据分析内容可知,既可处于有丝分裂,又可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时期有Ⅰ、Ⅱ。因a是染色体,b是DNA,而含有染色单体的细胞中,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所以在图中的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有Ⅱ、Ⅲ。由分析内容可知,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②应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图像,③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而Ⅱ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故细胞分裂图①—③中处于时期Ⅱ的是②。‎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以及图形识别能力,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某研究小组在“调査人群中的遗传病”活动中,统计数据并绘制了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其中控制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用B、b表示,请回答:‎ ‎(1)据图可知,控制苯内酮尿症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选填“常”或“X”)染色体上,是___________(选填“显”或“隐”)性基因。‎ ‎(2)Ⅱ—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Ⅲ一7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 ‎(3)Ⅱ—5和Ⅱ—6婚配,后代中出现红绿色盲症男孩的几率是________。Ⅱ—3和Ⅱ—4婚配,后代中出现苯丙酮尿症和红绿色盲症两病兼患的几率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隐 (3). AaXBY (4). aaXBXB或aaXBXb (5). 1/4 (6). 1/16‎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Ⅱ-3和Ⅱ-4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Ⅲ-7),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于Ⅲ-7患苯丙酮尿症、Ⅲ-8患色盲,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AaXBY,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Ⅲ-7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3)由于Ⅰ-1患色盲,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XBXb.Ⅱ-5和Ⅱ-6(XBY)婚配,后代中出现红绿色盲症男孩的几率是1/4;Ⅱ-3(AaXBXb)和Ⅱ-4(AaXBY)婚配,后代中出现苯丙酮尿症和红绿色盲症两病兼患的几率是1/4×1/4=1/1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分离定律的思维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先计算两种病各自的发病率,再相乘。‎ ‎38.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生物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乙、丙过程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2)DNA解旋后方能进行甲、乙两过程,酶1、酶2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丙过程中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____;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物质①延长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转录 (3). 翻译 (4). DNA聚合酶 (5). RNA聚合酶 (6). 转运RNA(或:tRNA) (7). AAA (8). 从左向右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甲是以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的DNA复制过程,双向复制,而且是边解旋边复制;乙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单链物质,该单链物质是RNA,为转录过程;丙是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为运输工具合成多肽链的过程,为翻译过程。‎ ‎【详解】(1)根据分析内容可知,甲是DNA复制,乙是转录,丙是翻译过程。‎ ‎(2)在DNA复制中需要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聚合在一起,而在转录时需要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RNA链,故酶1是DNA聚合酶,酶2是RNA聚合酶。‎ ‎(3)丙过程中③是运载氨基酸的工具tRNA,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位于⑤mRNA上的AAA,由丙图可知翻译出的肽链左边长,右面游离的氨基酸正在与肽链连接,故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的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意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间的网络结构能力。‎ ‎39.下图是关于人体稳态及调节的相关问题,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被消极情绪左右,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请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乙abcd过程分析,睾丸酮分泌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mlu/mL)‎ FSH(mlu/mL)‎ 睾丸酮(mlu/mL)‎ 吸毒者 ‎23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 ‎—‎ ‎4.66‎ ‎6.6‎ ‎6.69‎ 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LH和FSH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睾丸酮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答案】 (1). 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 (2). 神经调节使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减少(或:神经末稍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增多,导致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或: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导致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 (3). 分级调节 (4). (负)反馈调节 (5). bcd (6). 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血液运输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分析图乙:图乙表示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1)分析图甲可知,图中的有关信息分子有随血液运输的激素、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等;由图可知,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影响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故长期被消极情绪左右,可能会导致T细胞活性下降,由于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T细胞活性下降,会造成免疫能力下降。  (2)图乙中的abc过程体现了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LH和FSH作用于睾丸分泌睾丸酮,故睾丸酮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d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3)分析表中各种数据可以推知,吸毒者与正常人相比,LH、FSH、睾丸酮的含量都会下降,这几种物质的产生过程为图乙中的bc过程,d过程为负反馈调节,也会减弱;将体内LH和FSH补充至正常人水平后,如果睾丸受损,则睾丸酮分泌仍然不足,如果睾丸正常,睾丸酮的分泌正常,因此可以根据睾丸酮的分泌量来判断。‎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40.马拉松长跑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增加,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 ‎(2)运动员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____________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 毛细血管舒张 (4). 散热 ‎【解析】‎ ‎【分析】‎ 抗利尿激素通过调节尿量进而调节渗透压,机体产热增加时,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散热维持体温的稳定。‎ ‎【详解】(1)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减小尿量,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2)长跑比赛中,由于产热增加,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主要调节途径之一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加快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掌握水盐平衡调节、体温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