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作业 1.(2018北京昌平期末,19)雄性Tùngara蛙在求偶季会发出特别的歌声,雌蛙、蝙蝠、吸血蝇会被蛙声吸引,并根据蛙声分辨出蛙的身体状态。更成熟的雄蛙的声音频率变化和整体复杂性都较高,吸引力会更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熟雄蛙的行为对Tùngara蛙种群不利 B.雄蛙的求偶信息会被其他种生物利用 C.吸引力越强的雄蛙具有更高的被捕食风险 D.生物种间关系的形成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 2.(2018湖南常德期末,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D.农田灭虫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下图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4.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是食肉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甲、乙、丙、丁之间 D.该生态系统中储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 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 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 7.下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 cm土壤均匀混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对照 6.88 0.69 3.59 16.69 秸秆表施 8.71 0.85 3.86 17.59 秸秆表 施+蚯蚓 8.61 0.83 4.09 21.13 秸秆混施 9.24 0.92 4.29 18.98 秸秆混施+ 蚯蚓 9.39 0.91 4.21 21.21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原理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各种无机氮的转化 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 8.图中所示为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⑦是对图中箭头含义的描述。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 ②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 ③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④能量在生物体之间传递转化 ⑤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⑥碳元素从有机物变为二氧化碳 ⑦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A.①—(2)(3);②—(3) B.③—(1);④—(2) C.④—(2)(3);⑤—(2)(3) D.⑥—(4)(5);⑦—(1) 9.(2018山东临沂高三月考,27)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10.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2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的生物对应图1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1中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11.(2018河南南阳考试,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能量①和②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热能”“化学能”“电能”或“光能”)。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及箭头表示);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第三营养级所含的个体数量往往较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与B之间信息传递的种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解析】雌蛙被吸引,有利于繁殖后代,A错误;雄性Tùngara蛙在求偶季会发出特别的歌声,传递的是物理信息,同时蝙蝠、吸血蝇也会被吸引,推出B、C、D正确。 2.A 【解析】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抵抗力稳定性强,A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受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农田灭虫除草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庄稼,D正确。 3.A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是反复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4.A 【解析】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A正确;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B错误;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故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不能用③表示,C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D错误。 5.C 【解析】甲为生产者,绝大多数为绿色植物;丙为次级消费者,往往为食肉动物,A正确;该图为碳循环的具体途径, 箭头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正确。 6.B 【解析】甲昆虫的活动能力比较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和化学信息,B错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C正确;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能驱赶乙昆虫,因此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D正确。 7.D 【解析】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数的方法一般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能量不能循环再生,B错误;土壤中的氮元素可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两者之和称为全氮,通过表格数据分析,有蚯蚓时,无机氮(即铵态氮、硝态氮等)在“秸秆混施+蚯蚓”处理中铵态氮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上升,所以提高“各种无机氮”的转化说法错误,C错误;土壤中相对土壤表面氧气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分解作用可能减弱,D正确。 8.D 【解析】据图分析,①—(5)分解者的分解作用、(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均有能量散失;②—(5)分解者的分解作用、(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均可以产生CO2和H2O,释放到无机环境中,A错误;③—(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④—(2)(3)能量可以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传递 ,B错误;④—(2)(3)能量在生物体之间传递转化,⑤—(2),食物链中不包括细菌,因此没有(3),C错误;⑥—(5)分解者的分解作用、(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均可以产生CO2和H2O;⑦—(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D正确。 9.B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即图示的T值就越小,反之,T值就越大,故A正确;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S的距离越小,故B错误;由于TS值越大,就意味着T值和S值均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故C正确;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T值要小于草原生态系统的T值,若有相同的T值,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程度肯定大于草原生态系统,故D正确。 10.(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负反馈(反馈) 自我调节 (4)2.46×108 (5)2 【解析】(1)由图1可知,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2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以CO2的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使其数量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9-1.3×108÷20%)×(20%)2 =2.46×108 (kJ)。(5)改变前:1 kg蛇消耗草为3/4÷(20%)3+1/4÷(20%)2=100(kg);改变后:1 kg蛇消耗草为1/4÷(20%)3+3/4÷(20%)2=50(kg),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 kg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50×20%×20%=2(kg)。 11.(1)A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热能 化学能 (2)A→B→C ③/②×100% 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第三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较少(但个体所含能量往往较多,所以第三营养级所含的个体数往往较少) (3)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4)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物种丰富度) 【解析】(1)A是生产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开始,A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能量①)的形式散失。初级消费者通过同化作用将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转化成自身物质并储存能量。能量②储存在有机物中,属于化学能。(2)由于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B→C。能量②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③是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第三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较少,但个体所含能量往往较多,所以第三营养级所含的个体数量往往较少。(3)在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传递的信息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例如,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