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练习(模拟一)(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练习(模拟一)(解析版)

北京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练习(模拟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许多植物会储存大量的油脂。这些油积累在一种由内质网衍生而来的油质体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油质体内的油是植物的储能物质 B. 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 C. 内质网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D. 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其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详解】A、油质体内的油(脂肪)是植物的储能物质,A正确; B、油脂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可被苏丹III染液染为橘黄色,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内质网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C错误; D、由图可知,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D正确。 故选C。‎ ‎2. 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肠杆菌比酵母菌物质交换效率低 B. 乳酸菌在细胞质中进行无氧呼吸 C. 蓝藻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D. 肺炎双球菌在线粒体内完成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与组成酵母菌的真核细胞相比,组成大肠杆菌的原核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物质交换效率高,A项错误;‎ B、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项正确;‎ C、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进行增殖的主要方式,而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C项错误;‎ D、组成肺炎双球菌的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D项错误。‎ 故选B。‎ ‎3.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 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 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 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从伴胞进入筛管;蔗糖的水解产物可以顺浓度梯度从筛管进入薄壁细胞。‎ ‎【详解】A、进入筛管的蔗糖水解,有利于降低筛管中蔗糖的含量,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A正确;‎ B、由图可知,单糖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B错误;‎ C、由图可知,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故不需要消耗能量,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错误;‎ D、载体具有特异性,蔗糖(二糖)不能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D错误。‎ 故选A。‎ ‎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形成③的过程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B. 细胞②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 C. 细胞④不是③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 D. 细胞④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细胞①形成③的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正确;‎ B、细胞②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B正确;‎ C、根据图中染色体的大小和颜色可知,细胞④不是③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由于细胞③中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说明该哺乳动物是雌性的,则细胞④为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5.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 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 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 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 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 ‎【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6.图表示某动物细胞进行分裂的部分过程。请根据相关信息,判断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来自雌性动物的卵巢 B. 图中RNR排列在一起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C. 有“偏向”的染色体分离不利于遗传多样性 D. 染色体分离的极性依赖于微管蛋白的排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MⅠ)后,形成了一个含有R和NR的姐妹染色体单体的染色体,在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时(MⅡ)是不均等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所以该过程发生在雌性动物体内。‎ ‎【详解】A、从图中看出MⅡ细胞是不均等分裂的,所以该动物是雌性,则该细胞来自雌性动物的卵巢,A正确;‎ B、图中一条染色体上含有重组的非重组的姐妹染色单体,所以RNR排列在一起的原因是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 C、有“偏向”的染色体分离造成了重组的染色体形成了卵细胞,参与受精作用,增加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 D、染色体着丝点分开后,依赖于纺锤丝将染色体移向两极,而纺锤丝的组成成分是微管蛋白,所以染色体分离的极性依赖于微管蛋白的排列,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从图中看出这是不均等的分裂,同时染色体发生了重组,结合减数分裂和基因重组的知识进行解答。‎ ‎7.为在酵母中高效表达丝状真菌编码的植酸酶,通过基因改造,将精氨酸的密码子由原来CGG改变为酵母偏爱的AGA,由此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 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 酵母中植酸酶mRNA序列改变 C. 配对的反密码子变为UCU D. 植酸酶氨基酸序列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由题干可知,控制合成植酸酶的基因被改造过了,因此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A正确;由于控制合成植酸酶的基因被改造过后,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因此转录出来的mRNA序列也就发生了改变,B正确;植酸酶基因被改造后,转录出的控制精氨酸的密码子由CGG改变为AGA,因此配对的反密码子就由GCC变为UCU,C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控制合成的植酸酶的氨基酸序列并未改变,D错误;因此选D。‎ ‎【点睛】1、遗传信息:基因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 ‎2、密码子:mR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一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称做密码子。密码子种类共有64种,其中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其余61种密码子决定了20种氨基酸。‎ ‎3、密码子简并的意义:当密码子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由于密码的简并性,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对应的氨基酸;当某种氨基酸使用频率高时,几种不同的密码子都编码一种氨基酸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4、反密码子: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能够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三个碱基叫反密码子。‎ ‎8.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催化效率往往较低。科研人员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改造天然酶,已改进酶的功能。对这一改造过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 ②过程中受体菌应处理为感受态 C. 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生素 D. 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改造天然酶的流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对天然酶基因进行易错PCR、分别导入不同的受体菌、筛选催化效率高的突变酶、提取相关的酶基因。‎ ‎【详解】A、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A正确;‎ B、②过程中导入受体菌时,应用钙离子处理为感受态状态,B正确;‎ C、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原-抗体杂交,C错误;‎ D、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使酶的活性越来越高,D正确。‎ 故选C。‎ ‎9.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B. 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C. B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 D. C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性腺产生的性激素又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使之分泌相关激素水平降低,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由图可知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 ‎【详解】由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受到日照长短的影响,日照长短是通过神经系统感受到的,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因此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A正确;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B正确;B作用的靶细胞既有性腺又有下丘脑,C错误;C(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D正确;因此选C。‎ ‎【点睛】能够把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知识迁移过来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递,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 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 ‎11.千岛湖中的主要鱼类及食性如下: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主要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鲤、鲴和华鳊为食碎屑鱼类;鳡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研究人员于2000年在千岛湖实施保水渔业,即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调查1999、2000年主要鱼类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由于实施保水渔业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竞争 B. 食碎屑鱼类的增长有利于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 C. 实施保水渔业,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 D. 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减少了能量损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由题干可知千岛湖的生产者主要是藻类,初级消费者是浮游动物、鲢鱼和鳙鱼,次级消费者是银鱼、鲢鱼和鳙鱼,最高级消费者是鳡鱼,鲤、鲴和华鳊为食碎屑鱼类;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的一部分,结合题干所给的柱状图,对所给选项进行逐项分析解答。‎ ‎【详解】由题干可知银鱼、鲢鱼和鳙鱼在以浮游动物为食物中它们是竞争关系,由于人们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的竞争,结果使得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A正确;食碎屑鱼类是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一部分,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促进了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B正确;由图可知,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提高了鲢鱼和鳙鱼的产量,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C 正确;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D错误。‎ ‎【点睛】从题干中梳理出相关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请回答下列小题。‎ ‎12. 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iPSC可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 B. DB7的抗原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C. MEF的抗原不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D. 一种抗体可以与不同结构类型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3. 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示意图。下列对该反应过程及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步骤注射的是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 B. ③步骤注射的是B细胞 C. ④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B D. 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 ‎【答案】12. D 13. B ‎【解析】‎ ‎【分析】‎ 在注射iPSC后,在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特异性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该抗体和DB7的结合度较高,说明该抗体能够处理DB7肿瘤细胞;‎ 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基本没有肿瘤,说明免疫组小鼠产生了能够清除体内的癌细胞,对癌细胞发挥作用的效应T细胞。‎ ‎【12题详解】‎ A、与对照组相比,注射iPSC后,体内产生了与DB7结合的抗体数量更多,说明iPSC可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A正确;‎ B、从表格中看出DB7的抗原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MEF的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比例和免疫组相当,所以抗iPSC的抗体不能对MEF的抗原结合,C正确;‎ 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D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A、②步骤注射的是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激发小鼠体内产生效应T细胞,A正确;‎ B、步骤③是将免疫组中的T细胞提取出来注射到空白组中,B错误;‎ C、由于在步骤③是免疫组中的T细胞提取出来注射到空白组中,而免疫组接受iPSC的刺激,体内能够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效应T细胞,清除肿瘤细胞,所以肿瘤细胞变小,呈现B的结果,C正确;‎ D、根据ABC的分析,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需要考生能够分析出注射iPSC后,在小鼠体内产生了针对DB7的特异性的抗体的效应T细胞,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知识进行解答。‎ ‎14.以二倍体兰花花药为外植体,经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获得兰花植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为防止杂菌污染,①②③过程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B. ②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植物激素以利于再分化 C. 该育种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 经④过程形成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二倍体兰花的花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和条件。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二倍体兰花的花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其中①表示取出花药过程,②阶段表示脱分化,该阶段能形成愈伤组织,其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③阶段表示再分化过程,该阶段能形成胚状体发育成幼苗,④表示移栽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要求无菌无毒的环境,其中外植体要进行消毒处理,而培养基需灭菌处理,即①②③过程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A正确; B、②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植物激素以利于脱分化,B错误; C、高度分化的细胞首先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株,整个育种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 D、④过程形成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兰花植株,D正确。 故选B。‎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B. 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 C. 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繁殖 D. 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发酵技术的应用,考查对果酒、果醋制作原理的理解和识记。明确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原理、过程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醋酸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可把酒精转化为醋酸,应先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然后供氧进行果醋发酵,A项错误;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为18~‎25 ℃‎,果醋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为30~‎35 ℃‎,B项错误;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使目的菌种快速繁殖,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繁殖,C项正确;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杂质较多,品质较差,D项错误。‎ ‎【点睛】果酒制作和果醋制作的比较:‎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菌种来源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变酸酒表面的菌膜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 ‎6CO2+6H2O;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C6H12O6+2O2→‎ ‎2CH3COOH+2CO2+2H2O;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C2H5OH+O2→‎ 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 ℃,繁殖最适为‎20 ℃‎左右 最适为30~35 ℃‎ 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天 ‎7~8天 ‎16.为研究IAA(生长素)对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调节,科研人员做了系列实验。‎ ‎(1)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实验处理 授粉 未授粉 不涂抹IAA 不涂抹IAA 在子房上 涂抹IAA 在花柄上 涂抹IAA 果实平均重量(g)‎ ‎4.1‎ ‎0‎ ‎5.3‎ ‎0‎ ‎①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_______。‎ ‎②比较2、3组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 ‎③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______。‎ ‎(2)根据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并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请利用该模型,完成验证该推测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实验处理 放射性检测结果比较 ‎3H-IAA NPA a段 b段 c段 d段 Ⅰ组 施加 施加 Ⅰ组<Ⅱ组 Ⅱ组 ‎?‎ ‎?‎ 注:NPA为生长素运输阻断剂。‎ ‎①表中Ⅰ组应在图1的________(选填“‎1”‎、“‎2”‎或“‎3”‎)处施加3H-IAA,在________(选填“‎1”‎、“‎2”‎或“‎3”‎)处施加NPA。‎ ‎②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____。‎ ‎③请在表中填写a、b、c段的预期结果。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IAA对果实发育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实验处理及各组所结果实平均重量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在花柄处施加NPA,“-”表示未进行该处理)。‎ 据图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在果业生产中,有人质疑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请你结合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撰写一段文字,向公众进行科学解释。‎ ‎______‎ ‎【答案】 (1). 种子 (2). 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 (3). 从花柄运输到子房 (4). 1 (5). 2 (6). 施加、不施加 (7). a段:Ⅰ组>Ⅱ组 b段:Ⅰ组<Ⅱ组 c段:Ⅰ组=Ⅱ组 (8). 授粉后,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产生生长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 (9). 激素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人体细胞膜上没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受体,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可知,与正常番茄相比,没有授粉的三种处理,只有在在子房上涂抹IAA,才结果实,其他两种处理都没结果实,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种子产生的生长素。根据实验模型图1和图2所示,结合实验处理情况即可对第二个表格中未知项作出判断。‎ ‎【详解】(1)①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 ‎②比较2、3组实验结果,表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在子房上涂抹IAA,即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 ‎③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 ‎(2)①根据实验模型图1,表中Ⅰ组应在图的1处施加3H-IAA,在2处施加生长素阻断剂NPA,因为生长素是极性运输。‎ ‎②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与Ⅰ组形成对照。‎ ‎③a、b、c段的预期结果分别是:Ⅰ组>Ⅱ组、Ⅰ组<Ⅱ组、Ⅰ组=Ⅱ组。‎ ‎(3)据图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授粉后,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产生生长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 ‎(4)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会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因为激素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人体细胞膜上没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受体,所以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点睛】1、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无籽果实。‎ ‎2、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7.水稻穗粒数可影响水稻产量。研究者筛选到一株穗粒数异常突变体,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1)农杆菌Ti质粒上的T-DNA序列,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随机插入到被侵染植物的__________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研究者用此方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到穗粒数异常突变体。‎ ‎(2)研究者分别用EcoRⅠ、HindⅢ、BamHⅠ三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用HindⅢ处理野生型的总DNA,处理后进行电泳,使长短不同的DNA片段分离。电泳后的DNA与DNA分子探针(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DNA片段)进行杂交,得到如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 ‎①由于杂交结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T-DNA成功插入到水稻染色体基因组中。(注:T-DNA上没有EcoRⅠ、HindⅢ、BamHⅠ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②不同酶切结果,杂交带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③由实验结果判断突变体为T-DNA单个位点插入,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用某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DNA(如下图所示),用_______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再利用图中的引物________组合进行PCR,扩增出T-DNA 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经过与野生型水稻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T-DNA插入了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中。‎ ‎(4)研究发现,该突变体产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据此推测B基因可能_____(填“促进”或“抑制”)水稻穗粒的形成。‎ ‎(5)育种工作者希望利用B基因,对近缘高品质但穗粒数少的低产水稻品系2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下列思路最可行的是( )。‎ a.对水稻品系2进行60Co照射,选取性状优良植株 b.培育可以稳定遗传转入B基因的水稻品系2植株 c.将此突变体与水稻品系2杂交,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答案】 (1). 染色体DNA(或“核基因组”) (2). 突变体在不同限制酶处理时,均出现杂交带,野生型无条带,Ti质粒有杂交带 (3). 不同酶切后含T-DNA的片段长度 (4). 用三种不同限制酶处理都只得到一条杂交带,而野生型无杂交带 (5). DNA连接酶 (6). ①、④ (7). 促进 (8).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 ‎【详解】(1)农杆菌Ti质粒上的T-DNA序列,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随机插入到被侵染植物的染色体DNA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研究者用此方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到穗粒数异常突变体。 (2)①由于杂交结果中突变体在不同限制酶处理时,均出现杂交带,野生型无条带,Ti质粒有杂交带,表明T-DNA成功插入到水稻染色体基因组中。 ②不同酶切结果,杂交带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不同酶切后含T-DNA的片段长度不同。 ③由实验结果判断突变体为T-DNA 单个位点插入,依据是用三种不同限制酶处理都只得到一条杂交带,而野生型无杂交带。 (3)研究者用某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DNA,用DNA连接酶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再利用图中的引物①、④组合进行PCR,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经过与野生型水稻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T-DNA插入了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中。 (4)研究发现,该突变体产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据此推测B基因可能促进水稻穗粒的形成。 (5)育种工作者希望利用B基因,对近缘高品质但穗粒数少的低产水稻品系2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可行的思路是培育可以稳定遗传的转入B基因的水稻品系2植株,故选b。‎ ‎【点睛】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8.光合能力是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为研究水稻控制光合能力的基因,科研人员获得了一种植株高度和籽粒重量都明显下降的水稻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实验。‎ ‎(1)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能够______________和利用光能,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和[H]参与在__________(场所)中进行的C3_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产物可以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蔗糖和淀粉。‎ ‎(2)科研人员用电镜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的叶绿体,结果如下图所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体出现了两方面的明显变化: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此实验从_________水平分析了突变体光合产量变化的原因。‎ ‎(3)半乳糖脂是类囊体膜的主要脂质成分,对于维持类囊体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酶G参与其合成过程。测序发现,该突变体的酶G基因出现异常。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突变体和转入酶G基因的突变体中的半乳糖脂及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野生型 突变体 转入酶G基因的突变体 半乳糖脂相对值 ‎34‎ ‎26‎ ‎33‎ 叶绿素含量相对值 ‎3.42‎ ‎2.53‎ ‎3.41‎ 对比三种拟南芥的测定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请解释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突变体产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 ‎(5)若要利用酶G基因培育高产水稻,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将酶G基因转入___________(选填野生型或突变体)水稻,检测__________是否提高。‎ ‎【答案】 (1). 吸收 (2). 叶绿体基质 (3). 还原 (4). 突变体的叶绿体类囊体结构散乱 (5). 淀粉粒数量减少 (6). 细胞 (7). 突变体的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转入酶G基因后两者含量恢复 (8). 酶G基因异常,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影响类囊体结构,进而影响光反应,导致暗(碳)反应合成的蔗糖和淀粉减少 (9). 野生型 (10). 产量或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题以突变体水稻为材料研究控制光合能力的基因,比较电镜下观察到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的叶绿体结构可知,与野生型水稻的叶绿体相比,突变体水稻的叶绿体中类囊体结构分布散乱,且叶绿体中合成的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根据测序发现,突变体的酶G基因出现异常,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突变体和转入酶G基因的突变体中的半乳糖脂及叶绿素含量,根据结果可知酶G基因影响了叶绿体的结构和色素含量。‎ ‎【详解】(1)光合色素可以吸收和利用光能,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和[H]参与在叶绿体基质中的C3的还原过程。‎ ‎(2)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体类囊体结构散乱,淀粉粒数量减少;图片是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所以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突变体光合产量变化的原因。‎ ‎(3)突变体G基因出现异常,所以半乳糖脂相对值和叶绿素含量相对值都下降,而转入酶G基因后,两项指标恢复,所以得出结论:突变体的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转入酶G基因后两者含量恢复。‎ ‎(4)突变体产量下降的原因是酶G基因异常,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影响类囊体结构,进而影响光反应,导致暗(碳)反应合成的蔗糖和淀粉减少。‎ ‎(5)根据题干中的信息酶G基因可以提高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值从而提高产量,所以可以将酶G基因转入野生型水稻,检测产量或光合速率是否提高。‎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光反应中具体发生的物质变化和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性,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图和表格中的数据,从而推导出酶G基因的作用,以及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色素的作用和类囊体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解决问题是该题的重点。‎ ‎19.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 ‎(3)图2说明,____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____。‎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_________关系的调控。‎ ‎(5)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首都北京,请提出一个北京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法 (2). 水平 (3). 次生 (4). 增加 (5). 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6). 相对静止 (7). 竞争 (8). 提出问题:如何降低城市pM2.5的值?‎ 解决方案:低碳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任何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的现象。‎ ‎2、分析题图: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详解】(1)植被类型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和地势起伏有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该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3)图2说明,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 ‎(4)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限制了树线上升幅度。‎ ‎(5)提出问题:如何降低城市pM2.5的值?‎ 解决方案:低碳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结合群落演替的知识,理解树线的变化。‎ ‎20.杂交水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科研人员对杂交稻的无融合生殖(不发生雌、雄配子的细胞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无性繁殖过程)进行了研究。‎ ‎(1)水稻的杂交种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但由于杂种后代会发生_______,无法保持其杂种优势,因此需要每年制种用于生产。‎ ‎(2)有两个基因控制水稻无融合生殖过程: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P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P的影响。人们曾用图1所示杂交方案,获得无融合生殖的个体。‎ ‎①若Ⅱ自交,所结种子的胚的基因型为_________。若Ⅲ自交,所结种子的胚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 ‎②理论上,Ⅳ作为母本能使子代__________。‎ ‎(3)由于上述无融合生殖技术还存在不足,我国科研人员尝试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杂种水稻的4个相关基因,实现了杂种的无融合生殖(如图2所示)。‎ ‎①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中使用的Cas核酸酶可以实现对DNA分子的定点切割,该酶切断的化学键是________。‎ a.氢键 b.肽键 c.磷酸二酯键 d.高能磷酸键 ‎②请在上边的框内绘制未敲除基因的杂种水稻自交繁殖所产生子代的染色体组成。_____‎ ‎③据图分析,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的4个基因在实现无融合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 ‎(4)无融合技术应用于作物育种,可以使杂种通过无性繁殖得以保持杂种优势,但也会导致________多样性降低,应对杂草入侵或病毒侵害的能力降低,因而也藏有生态隐患。‎ ‎(5)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当审慎地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请你谈谈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_____‎ ‎【答案】 (1). 性状分离 (2). aP或ap (3). 3 (4). 保持母本基因型 (5). c (6). (7). 使减数分裂变成有丝分裂(或“不出现基因重组、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受精后,父本来源的染色体消失 (8). 基因(或“遗传”) (9). 有利方面:疾病治疗、作物改良、酶的结构改造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 ‎ 潜在风险:技术上存在隐患,例如脱靶(误切割)带来的新的未知基因突变;使原有基因组改变,导致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改变。‎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该基因表达系统中引导RNA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结合到相应位置并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 ‎【详解】(1)表现出优良性状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有杂种优势,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保持其杂种优势,因此需要每年制种用于生产。‎ ‎(2)由题意知,若Ⅱ自交,含基因P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aaPp作母本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为aP或ap,直接发育成个体所结种子的胚的基因型为aP或ap。若Ⅲ自交,Aapp作父本,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为Ap、ap,Aapp作母本,由题意知,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为Aapp。受精作用后所结种子的胚的染色体组数为3组。Ⅳ作为母本,A保证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为AaPp,P保证雌配子AaPp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使子代保持母本基因型AaPp。‎ ‎(3)Cas核酸酶切断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未敲除基因的杂种水稻自交繁殖所产生子代的染色体组成图示如下:‎ 据图分析,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的4个基因在实现无融合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是使减数分裂变成有丝分裂(或“不出现基因重组、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受精后,父本来源的染色体消失。‎ ‎(4)无融合技术应用于作物育种,可以使杂种通过无性繁殖得以保持杂种优势,但也会导致基因多样性降低,藏有生态隐患 ‎(5)基因编辑技术的有利方面:疾病治疗、作物改良、酶的结构改造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在风险:技术上存在隐患,例如脱靶(误切割)带来的新的未知基因突变;使原有基因组改变,导致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改变等。‎ ‎【点睛】本题以科技前沿技术无融合繁殖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考查杂交优势、异常减数分裂和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和获取题目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1.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一种人肠道病毒。为制备抗EV71的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用小鼠进行实验。‎ ‎(1)将EV71灭活病毒、EV71外壳蛋白VP1和VP2作为______分别注射到3组小鼠体内,引发小鼠机体的_______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 ‎(2)多次免疫后,分别取上述3组小鼠的血清和未免疫小鼠血清,测定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结果如图所示。‎ ‎①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一抗体,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②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与非EV71蛋白结合强度,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③制备抗EV71单克隆抗体时,选用_______免疫的小鼠脾脏细胞效果最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相应免疫组小鼠的脾脏,剪碎并用________酶处理得到小鼠脾脏细胞,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与________细胞融合,筛选获得5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株。‎ ‎(4)为进一步研究抗体的作用效果,科研人员培养上述杂交瘤细胞株,获得5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将它们与等量EV71混合,加入到5组RD细胞(EV71的宿主细胞)中,测定______________,以分析抗体的作用效果。‎ ‎【答案】 (1). 抗原 (2). 体液 (3). 不是 (4). 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可以结合EV71、VP1和VP2多种抗原 (5). 抗体与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对实验结果 (6). VP1 (7). 第2组血清抗体可以结合EV71病毒(和VP1蛋白),第3组血清抗体无法特异性结合 EV71病毒,仅能结合VP2 (8). 胰蛋白 (9). 骨髓瘤 (10). RD细胞对EV71的感染率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及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由题意分析可知,小鼠血清中含有多种血清,能和多种抗原结合。‎ ‎【详解】(1)将EV71灭活病毒、EV71外壳蛋白VP1和VP2作为抗原,分别注射到3组小鼠体内,引发小鼠机体的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 (2)①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不是单一抗体,判断依据是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可以结合EV71、VP1和VP2多种抗原。 ②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与非EV71蛋白结合强度,目的是排除抗体与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制备抗EV71单克隆抗体时,选用VP1免疫的小鼠脾脏细胞效果最佳,依据是第2组血清抗体可以结合EV71病毒(和VP1蛋白),第3组血清抗体无法特异性结合EV71病毒,仅能结合VP2。 (3)取相应免疫组小鼠的脾脏,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得到小鼠脾脏细胞,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获得5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株。 (4)为进一步研究抗体的作用效果,科研人员培养上述杂交瘤细胞株,获得5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将它们与等量EV71混合,加入到5组RD细胞(EV71的宿主细胞)中,测定RD细胞被EV71感染概率,以分析抗体的作用效果。‎ ‎【点睛】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