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川省遂宁市2020届高三零诊考试理综(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2020届高三零诊考试理综(解析版)

四川省遂宁市2020届高三零诊考试理综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生命有关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DNA、RNA分子中所含化学元素都相同 B. 细胞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双螺旋结构 C. 葡萄糖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淀粉、脂质、核酸都是由单体连结成的多聚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A-P~P,这个是ATP的结构,A是腺苷, 即腺嘌呤和核糖,P是磷酸分子所以所含元素为CHONP,而DNA和RNA组成是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五碳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所含元素为CHONP。‎ ‎2、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正常情况下,DNA是双链的,DNA解旋后成为单链。‎ ‎3、生物体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绝大多数来自于糖类,故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糖类等物质的能量需先合成ATP才能供生命活动利用,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4、脂质是小分子不是多聚体,但它可以在水中形成多聚体。脂肪、磷脂、固醇它们是生物小分子。‎ ‎【详解】A、 据分析可知ATP、DNA、RNA分子中所含化学元素都所含元素均为C、H、O、N、P,A正确。‎ B、 细胞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一般是规则双螺旋结构,但单链DNA不是双螺旋结构,B错误。‎ C、ATP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脂质是小分子,不是多聚体,D错误。‎ ‎【点睛】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基因编辑是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该技术的实施离不开Cas9的酶和向导RNA(gRNA),gRNA能将Cas9引导到特定的DNA序列上进行切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as9发挥切割作用要受温度、PH的影响 B. Cas9能切断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 C. 编辑不同基因所选用的gRNA碱基序列相同 D. gRNA通过与D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中限制酶被提取出来之后,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进行DNA的切割,例如基因工程中的限制酶的应用就是在细胞外进行的。限制酶作用于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每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所以Cas9发挥切割作用要受温度、PH的影响,A正确。‎ B、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as9能切断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B正确。‎ C、一般来说,在使用基因编辑工具对不同基因进行编辑时,应使用Cas9和不同的向导RNA进行基因的相关编辑,C错误。‎ D、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可与目标DNA单链特定区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限制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列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比较,正确的是 A. 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减半 B 分裂过程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 分裂后的细胞核DNA分子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 D. 分裂过程都有中心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A错误。‎ B. 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由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有DNA的复制,故都可能发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也没有交叉互换,B错误。‎ C. 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的细胞核DNA分子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C正确。‎ D.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没有中心体参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可准确做答。‎ ‎4.下列关于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表现型的分离比为3:1‎ B. 可通过检测对应基因的碱基组成,判断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 C. 圆粒豌豆(Yy)自交,后代出现皱粒豌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 利用六倍体小麦的花药组织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单倍体育种一般是利用由花粉粒直接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通过人工诱导,使它的染色体数加倍,从而使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均为纯合体来培育新品种,这样的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单倍体一般表现为高度不育 ‎【详解】A、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1:1的现象,A错误。‎ B、基因突变后基因中的碱基组成不变,改变的是基因中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因此不可通过检测对应基因的碱基组成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 C、基因型为Yy的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皱粒豌豆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 D、小麦是六倍体,将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可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细胞内脂肪颗粒实验时,用苏丹Ⅲ染色后可观察到细胞呈红色 B. 成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C.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常用卡诺氏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D. 噬菌体利用自身的脱氧核甘酸为原料在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半保留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的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检测细胞内脂肪颗粒实验时,用苏丹Ⅲ染液可以将脂肪细胞中贮存的脂肪染成橘黄色,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成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常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错误。‎ D、噬菌体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6.现有一基因发生变异,导致转录出的mRNA在图所示的箭头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中序列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变异后的基因中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 C. 变异后的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116个氨基酸 D. 变异后的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UAA ‎【答案】B ‎【解析】‎ ‎【分析】‎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据图分析:mRNA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箭头处插入70个碱基,加上紧邻的AG,共决定24个氨基酸,然后出现终止密码UGA,箭头前共273个碱基,决定91个氨基酸,因此突变后的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中含有115个氨基酸。‎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变异后的基因中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B正确。‎ C、变异后的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115个氨基酸,C错误。‎ D、变异后的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UGA,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翻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识图,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各选项。‎ ‎7.黄瓜是人们餐桌上常见蔬菜,某科研小组在晴朗的白天,分别对生长在强光下和弱光下的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单位:g/(cm2·h)〕、气孔阻力(气孔开度减小,气孔阻力增大)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与强光相比,弱光下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 ‎ ‎(2)10:00—12:00间光照强度不断增强,但实验测得强光下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却下降,请结合图2分析原因:____。 ‎ ‎(3)若要测定强光和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色素影响, 需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研究,则提取色素的原理是____,分离色素的方法是____。 ‎ ‎(4)温度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科研小组若要测定黄瓜幼苗一天中某一时段的总光合速率,还要测定这一时段幼苗的____,若在白天进行该过程,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 ‎【答案】 (1). 弱光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比强光下少,还原C3生成有机物的量少 (2). 该时段气孔阻力增大,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慢 (3). 绿叶中的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4). 纸层析法 (5). 呼吸速率 (6). 遮光处理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左图曲线表示黄瓜的光合速率,图中看出,光合作用从6:00开始,随着一天中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并且在中午10:00左右开始下降,阳光下曲线变化显著;但是荫蔽处的曲线在8:00到14:00之间曲线变化平缓。‎ 右图中阳光下中黄瓜的气孔阻力看出,在10:00到16:00时,气孔阻力小,但是气孔开度大,因此二氧化碳吸收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详解】(1) 分析图1可知,与强光相比,弱光下黄瓜幼苗吸收CO2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弱光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比强光下少,还原C3生成有机物的量少。‎ ‎(2) 图中可以看出,从10:00时到12:00时之间,光照不断增强,但气孔阻力增大,部分气孔关闭,由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量减少,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3) ‎ ‎ 若要测定强光和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可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其原理是绿叶中的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4) 要测定幼苗一天中某一时段的光合速率,还要测定幼苗呼吸速率,为避免光照时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需要采用遮光措施。‎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曲线图,并能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 ‎8.如图表示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结构B是____,在该物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 ‎⑵该物质的分泌过程与变形虫吞噬细菌方式类似,都属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答三点)。‎ ‎⑶若该细胞感染病毒而癌变,此时细胞具有的特点有____(答三点)。‎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修饰加工运输 (3).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依靠膜的流动性 (4). 无限增值,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糖蛋白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解析】‎ ‎【分析】‎ ‎1、由图分析可知,图示过程表示大分子物质从动物细胞中分泌出来的胞吐过程,A为内质网、B为高尔基体、C为细胞膜。‎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1)由分析可知结构B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修饰加工运输。‎ ‎(2)该物质的分泌过程为胞吐,变形虫吞噬细菌时为胞吞,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有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依靠膜的流动性等。‎ ‎(3)由分析可知,若该细胞感染病毒而癌变,此时细胞具有的特点有无限增值,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糖蛋白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学生熟悉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以及细胞癌变的特点等的知识点。‎ ‎9.‎ 某种家禽的性染色体Z和W有非同源区和同源区,非同源区上的Z和W片段上无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而同源区片段上有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控制家禽眼形的基因可能位于同源区(Ⅰ区段)和非同源区(Ⅱ、Ⅲ分别为Z、W的特有区段),家禽的棒眼(B)对圆眼( b)为显性,现有足够的纯合雌、雄棒眼家禽和纯合雌、雄圆眼家禽个体,某小组为探究B、b基因的位置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亲本中家禽的表现型,该小组认为B、b基因不位于Ⅲ区段,原因是____。‎ ‎⑵该小组欲通过一次杂交确定B、b位于Ⅰ区段还是Ⅱ区段,可选择____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⑶若另一小组欲通过杂交实验,确定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常染色体。‎ ‎①实验思路:____。‎ ‎②预期的结果和结论:____。‎ ‎【答案】 (1). 亲本中雌雄个体均有棒眼和圆眼,不随雌性遗传 (2). 纯合的棒眼雌与圆眼雄 (3). 纯合的棒眼雄与圆眼雌杂交得F1,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纯合的圆眼雄与棒眼雌杂交得F1,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4). 若后代雌雄个体均有棒眼和圆眼,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若后代雄性全为棒眼,雌性即有棒眼又有圆眼,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若后代雌雄个体均有棒眼和圆眼,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若后代雌性全为棒眼,雄性即有棒眼又有圆眼,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 ‎【解析】‎ ‎【分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母鸡为ZW,公鸡为ZZ。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Z、W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态有差异。Ⅱ、Ⅲ为非同源区段,说明在Ⅱ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在Ⅲ上存在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Ⅰ为同源区段,在Z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也有对应的基因。‎ ‎【详解】(1)因为亲本中雌雄个体均有棒眼和圆眼,则说明其性状不随雌性遗传,所以该小组认为B、b基因不位于Ⅲ区段。‎ ‎(2)用纯合的棒眼雌与圆眼雄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B、b位于Ⅰ区段还是Ⅱ区段。‎ ‎(3)验证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①实验思路:纯合的棒眼雄与圆眼雌杂交得F1,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纯合的圆眼雄与棒眼雌杂交得F1,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②预期的结果和结论: 若后代雌雄个体均有棒眼和圆眼,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若后代雄性全为棒眼,雌性即有棒眼又有圆眼,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若后代雌雄个体均有棒眼和圆眼,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若后代雌性全为棒眼,雄性即有棒眼又有圆眼,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 ‎【点睛】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及不同类型的伴性遗传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0.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两对基因共同决定,有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体现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有____(答两点)‎ ‎(2)为探究基因A/a、B/b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亲本进行杂交得F1,然后将____,观察统计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红花:紫花=____,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红花:紫花=____,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注:不考虑交叉互换与突变)‎ ‎【答案】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两对(或多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2). F1自交得F2(或F1测交) (3). 1:1:2(或1:1:0) (4). 4:3:9(或2:1: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基因a能控制酶1的合成,酶1能将白色物质合成红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2合成,酶2能将红色素合成紫色素。‎ ‎【详解】(1)根据图示分析,色素的合成所需催化剂是由基因控制的,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两对(或多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2)探究基因A/a、B/b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亲本进行杂交得F1,然后将 F1自交得F2,观察统计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红花:紫花=1:1:2(或1:1:0),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红花:紫花=4:3:9(或2:1:1),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结合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的图形分析,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能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分析图形,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准确作答。‎ ‎11.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脂肪酶,微生物B可以产生油脂,这两种物质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可从____取样,适当稀释后涂布于固体培养基,其稀释的目的是____。‎ ‎(2)微生物B产生的油脂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最好选用的提取方法是____。‎ ‎⑶判断提取的脂肪酶是否达到要求,需要进行脂肪酶纯度的鉴定,在鉴定的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____;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脂肪酶的重复利用,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的固定化方法是____。‎ ‎⑷加酶洗衣粉是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除脂肪酶外,常用的酶制剂还有____等(至少写出两种)。为了探究加酶洗衣粉中脂肪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 ‎【答案】 (1). 它生存的环境中或者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 (2). 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3). 水蒸气蒸馏法 (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 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6). 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7).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的活性,若所测得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为止 ‎【解析】‎ ‎【分析】‎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可用蒸馏法、压榨法或萃取法,因为植物油容易挥发,所以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油中不含矿物质元素,只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出的脂肪酶要对其进行纯度鉴定,鉴定常用的方法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 一种 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 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 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 否 是 缺点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优点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 成本低,操作容易 ‎【详解】(1) 从自然界中脂肪酶的微生物的取样可从它的生存的环境中或者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适当稀释后涂布于固体培养基,其稀释的目的是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2) 因为植物油容易挥发,所以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蛋白质纯度鉴定用的方法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因此判断提取的脂肪酶是否达到要求,需行脂肪酶纯度的鉴定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据分析可知酶更适合采用的固定化方法是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⑷加酶洗衣粉中除脂肪酶外,常用的酶制剂还有 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探究加酶洗衣粉中脂肪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实验思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的活性,若所测得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为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及培养、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研究人员将北极比目鱼的抗冻基因转入番茄细胞而培育出抗冻番茄,抗冻番茄不易腐烂,有利于长途运输和较长时间贮藏,使得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品尝到新鲜味美的番茄。培育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程的核心是构建____,其组成包括目的基因、____‎ ‎(2)图示①需要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割,其目的是____若②不能在含抗生素Kan的培养基上生长,原因可能是____。‎ ‎⑶抗冻蛋白基因成功导入组织块后,还需要利用____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 ‎(4)比目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在番茄细胞中也能产生抗冻蛋白的原因是____。‎ ‎【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 (2). 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3). 保证二者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4). 质粒未导入该农杆菌或导入后抗生素Kan 基因未表达 (5). 植物组织培养 (6).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7). 二者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二者都遵循中心法则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为: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新植体,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②过程表示把农杆菌放在含有Kan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筛选。‎ ‎【详解】(1)根据图分析可知,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其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2)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基因和质粒,此过程需要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割,其目的是保证二者有相同的黏性末端。把农杆菌放在含有Kan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如果农杆菌不能在含抗生素Kan的培养基上生长,原因可能是质粒未导入该农杆菌或导入后抗生素Kan 基因未表达。‎ ‎(3)将转基因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北极比目鱼的抗冻基因转入番茄细胞并在番茄细胞中能产生抗冻蛋白的原因是二者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二者都遵循中心法则。‎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