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洛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B. 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液会变少 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丁是细胞内液,甲、乙、丙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A错误; 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液会变多,引发组织水肿,B错误; C、酶发挥作用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蛋白质含量的多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和丁所代表的液体的名称;其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个成分的关系,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分别是置于神经纤维 B、D上的电位计。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 图中D代表的结构为传入神经 C. 若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E被破坏 D. 刺激b点后,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a刺激神经是刺激的传出神经,骨骼肌接受到刺激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是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 B、图中D由一个神经节,因此D为传入神经,B正确;‎ C、刺激E,A效应器不发生反应,只要EDCB其中一个被破坏,兴奋都不传导A,C错误;‎ D、刺激b点,兴奋能传导到A,因此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D正确。‎ 故选C。‎ ‎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小,动作电位就减小,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故选D。‎ ‎5. 某同学将某种激素注射到金鱼的鳃部,金鱼很快失去平衡,浮在水中。此时某同学将葡萄糖加入到水中,不久金鱼便恢复正常,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 A. 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使血糖浓度过分降低 B. 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过分升高 C. 注射的是胰岛素,使血糖浓度过分降低 D. 注射的是醛固酮,使血钠过分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同学将某种激素注射到金鱼的鳃部,金鱼很快失去平衡,浮在水中,此时某同学将葡萄糖加入到水中,不久金鱼便恢复正常,表明该激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动物体内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C正确。故本题选C。‎ ‎6.下面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 a激素只到达甲状腺,c激素可到达全身细胞,但c只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其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故A错误。‎ B. a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故B错误。‎ C. d表示胰岛素,作用于组织细胞,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故C错误。‎ D. a、c、d调节过程都是激素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实例(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理清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功能、血糖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各选项的关键。‎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点睛】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8.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B.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C.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D.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中枢无关,A错误;缩手反射是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B错误;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C正确;人类语言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与低级中枢无关,D错误。故选C。‎ ‎9.如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A. ①B细胞,②病原体,A淋巴因子 B. ①传入神经,②肌细胞,A甲状腺激素 C. ①下丘脑,②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素 D. ①小肠黏膜,②胰腺,A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模型表示的是细胞①产生物质A,分泌到细胞外,并作用在细胞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上。该图可能表示激素的分泌与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等。‎ ‎【详解】A、A淋巴因子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不直接和②病原体等抗原接触,而是通过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的,A错误; B、①传入神经分泌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中枢的神经元,不能作用于②肌肉,B错误; C、①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②垂体,C错误; D、如果①是小肠黏膜,小肠粘膜分泌A促胰液素,促进②胰腺的分泌,D正确。 故选D。‎ ‎10.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1. 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d图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a玻璃片阻碍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向光侧与背光测生长素的浓度相等,a直立生长, 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b向左侧光源弯曲生长;c左侧放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左侧生长的较快,右侧生长的较慢,c向右弯曲生长; d中有多种旋转方式,可依据选项逐个判断。‎ ‎【详解】根据分析,a直立生长,b向左光源弯曲,c向右弯曲,故A、B都错误;d如果只旋转纸盒,植株不动,只有当纸盒旋转至纸盒开口朝向光,植物才受到光,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那么只有纸盒开口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 因此植株会向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故选D。‎ ‎【点睛】‎ 掌握胚芽鞘在不同处理方式(如玻璃片、云母片、琼脂片阻碍,去尖端加含有生长素琼脂块、旋转等)下胚芽鞘弯曲生长方向判断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调节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B.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C. 植物激素可以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其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详解】A、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受到基因的控制,而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A正确;‎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调节代谢,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激素能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其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命活动主要受到激素的调节,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3.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生理学家研究的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 B. 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生长素起主导作用 C. 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 D. 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在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A正确;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各种激素共同起作用,B错误,D正确。在果实成熟时乙烯和脱落酸含量升高,C正确。故选B。‎ ‎14.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 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 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 D. 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 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故选C。‎ ‎15.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C. 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A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B正确; 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明确森林植物、海洋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1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 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7.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 D. 在t0~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 ‎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详解】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不断减小,因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t1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t2时刻后,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K),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1之后,使捕获后该鱼的数量维持在K/2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上升,不会下降,D错误。故选B。‎ ‎【点睛】解题思路:一、分析题中的曲线图,判断曲线描述的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二、将曲线中标记的时刻与 “S”型曲线中各参数对应,进行分析判断各个选项。‎ ‎18.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 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 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19.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可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 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由于温室气体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低碳生活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可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C错误;丰富度指生物种类的多少,增加昆虫种类即增加了丰富度,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21. 下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详解】‎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图a和图b中动物的营养级不确定,故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低而已,C错误。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其中人的生命物质总量明显多于植物的生命物质总量,由此可推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主要来自外界现成的有机物的输入,D错误。故选:A。‎ ‎22. 某人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鸡、鸭、猪,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若能量在流动中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此人要增重‎1 kg体重,最多消耗绿色植物(  )‎ A. ‎150 kg B. ‎280 kg C. ‎500 kg D. 1 ‎‎000 kg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涉及能量计算问题时,如遇到“至少需要”“最多使用”等字眼时,所选用的传递效率为20%,如在食物网中应选最短链;若遇“最大消耗”“最少利用”等字眼时,传递效率则选10%,选最长食物链。‎ ‎【详解】题目中,食物链已经固定,传递效率也已经固定,只需要计算就行了,人增加‎1kg体重,将这‎1kg体重分出1/2(‎0.5kg)是靠食用绿色植物增加的,按10%的传递效率,人的体重增加‎0.5kg需要食用植物‎5kg;同理人的体重还有1/4(‎0.25kg)是靠食用小型肉食动物增加的,人的体重增加‎0.25kg需要使用小型肉食动物‎2.5kg,这‎2.5kg小型肉食动物需要食用小型植食性动物‎25kg,‎25kg的植食性动物需要食用绿色植物‎250kg;同理人的体重增加1/4(‎0.25kg)是靠食用鸡、猪、猪来增加的,它们损失的体重为‎2.5kg,绿色植物损失‎25kg;一共消耗植物‎5kg+‎250kg+‎25kg=‎280kg,故答案为‎280kg。‎ 故选B。‎ ‎23.如图表示反馈调节的模式图,下列所述与图示模型不符的是(  )‎ A. 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斗争加剧 C 甲表示水体污染加剧,乙表示鱼虾死亡增多 D. 甲表示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乙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模型是一个负反馈调节模型。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但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若种群数量增多,必然导致种内斗争加剧,种内斗争加剧,则一部分老弱病残个体会遭到淘汰,种群数量会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 B正确;水体污染加剧,鱼虾死亡数量增多,而鱼虾死亡增多,会导致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剧,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因食物来源丰富而增多,但捕食者数量增多,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反馈调节分正反馈和负反馈,二者区别在于系统中某个效应经反馈调节之后,如果表现越来越多或者越来越少,则是正反馈;如果表现为原来多,后来少或者原来少,后来多,总之效应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平衡的效果则为负反馈。‎ ‎2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 ‎2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到成都、北京等地属于就地保护 B.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 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到成都、北京等地属于易地保护,A错误;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故选:D。‎ ‎26.下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 A. DNA连接酶、限制酶、解旋酶 B. 限制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 解旋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D. 限制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作用于氢键、②作用于磷酸二酯键、③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详解】解旋酶破坏氢键,限制酶破坏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连接磷酸二酯键。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7. 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B. 必须在细胞内进行 C. 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 D. 启动子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对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进行切割,然后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A正确;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在细胞外进行的,B错误;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作为标记基因,C正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有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和标记基因,启动子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D正确。故选:B。‎ ‎28.基因工程技术也称DNA重组技术,其实施必须具备的4个必要条件是 A. 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 B. 重组DNA、RNA聚合酶、内切酶、连接酶 C. 模板DNA、信使RNA、质粒、受体细胞 D. 目的基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运载体、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基因工程的实质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因此需要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 ‎【详解】A、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属于工具酶,另外运载体、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中的必需具备的条件,A正确; B、重组DNA是由目的基因和质粒重组形成的,RNA聚合酶是转录需要的酶,细胞中具有该种酶,因此不是基因工程必需的条件,B错误; C、mRNA是基因转录的产物,基因工程中不需要提供该物质,质粒是运载体中的一种,除了质粒还有动植物病毒和噬菌体衍生物,因此质粒不是基因工程中必须的,C错误; D、目的基因、限制酶、运载体、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必需具备的条件,此外还需要DNA连接酶,D错误。 故选A。‎ ‎29.现有一长度为1 000碱基对(bp)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 000 bp,用KpnⅠ单独酶切得到400 bp和600 bp两种长度的DNA 分子,用EcoRⅠ、KpnⅠ同时酶切后得到200 bp和600 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1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by,由此可推知该DNA分子为环状DNA;用Kpnl单独酶切会得到600by和4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和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知答案D符合要求。‎ ‎【详解】A、A选项中的DNA用Kpnl单独酶切会得到600by和2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A错误; B、B选项中的DNA用EcoRI单独酶切会得到800by和2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B错误; C、C选项中的DNA用EcoR1酶切后得到200by和8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C错误; D、D选项中的DNA用EcoR1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1000by,用Kpn1单独酶切得到4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D。‎ ‎30.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 ③侵染植物细胞的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的植物 C. 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 D. 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大部分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才能确定其是否导入或成功表达。‎ ‎【详解】A、②重组质粒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参与,DNA聚合酶一般用于DNA复制过程,A错误; 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农杆菌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大部分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B错误; C、如果受体细胞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含抗虫基因但不代表该基因就一定成功表达,因此不能确定⑤是否表现出抗虫性状,C错误; 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基因工程操作成功,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图Ⅰ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图Ⅱ是图Ⅰ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Ⅲ表示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 ‎(1)图Ⅰ中①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图Ⅱ是图Ⅰ中________(填数字)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Ⅱ中的 B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膜或________膜。‎ ‎(2)如图Ⅰ,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_______(快、慢)得多。‎ ‎(3)图Ⅲa、b中,未兴奋部位是_______,静息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该离子_______,从而产生静息电位。‎ ‎【答案】 (1). 感受器 (2). ⑥ (3). 树突 (4). 胞体 (5). 慢 (6). a (7). K+ (8). 外流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Ⅰ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⑥为突触结构。‎ 图Ⅱ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 图Ⅲ中,ac为未兴奋区域,b为兴奋区域。‎ ‎【详解】(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推知,图Ⅰ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图Ⅱ为突触结构,是图Ⅰ中⑥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Ⅱ中的B是突触后膜,由于突触包括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因此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 (2)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存在延搁,因此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 ‎(3)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则相反,因此图Ⅲa、b中,未兴奋部位是a;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该离子外流,从而产生静息电位。‎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解题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以后,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结果如图中的图Ⅰ所示。图Ⅱ是生长素浓度对该植株不同器官的作用图解,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生长素的本质是_______。‎ ‎(2)现已测得图Ⅰ中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见图Ⅱ中的4个点),其中b、c两点生长素浓度应分别对应于图Ⅱ中的______、_____点(填数字标号)。‎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_____________(填“受”或“不受”)光照影响,极性运输是细胞的_________。‎ ‎(4)图Ⅱ所示生长素表现出__________性, 茎的背地性生长_________(“能”或“不能”)体现这个特点。‎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2 (3). 3 (4). 不受 (5). 主动运输 (6). 两重性 (7). 不能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图Ⅰ中,由于重力作用影响,b侧的生长素浓度较a侧高,但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高,b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根的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因此根表现出向地性生长;茎的d部位生长素含量较c侧高,d侧生长素对茎生长促进较大,因此茎表现出背地性生长。‎ 图Ⅱ中1促进根的生长,2抑制根的生长,3、4均促进茎的生长,且4促进效果更明显,曲线图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 ‎(2)现已测得图Ⅰ中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见图Ⅱ中的4个点),根据b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根的生长,茎的d部位生长素含量较c侧高,d侧生长素对茎生长促进较大,故其中b、c两点生长素浓度应分别对应于图Ⅱ中的2、3点。‎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光照、旋转等因素影响;极性运输能将生长素从低浓度顶芽运输到高浓度的侧芽,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4)图Ⅱ所示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表现出两重性;茎的背地性生长中,d部位生长素含量较c侧高,但c、d两侧生长素对茎生长均起促进作用,d促进作用较大,故不能体现这个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和两重性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 ‎33.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 ‎)调查鹿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若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 ‎(3)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鹿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增长。‎ ‎(4)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随机取样 (3). 取样器取样法 (4).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 “J” (6). 变快 (7). 未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1.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 ‎【详解】(1)调查种群密度时,由于鹿等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于植物而言,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若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鹿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 (4)根据题干:近5万年以来的自然演替与近50年来相比,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表明:人类的开垦活动加快了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根据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可知,该群落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物种丰富度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相关知识,易错点是该演替过程中,人为因素未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34.某岛屿栖息着狐和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 年,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_____‎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兔种内斗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5)羔羊和狐相互制约,维持其数量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兔可根据狐的气味躲避敌害,狐可根据兔的气味捕获食物,说明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捕食、竞争 (2). 寄生 (3). (4). 增加 (5). 减弱 (6). 负反馈调节 (7).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生物的种间关系,先根据题干信息写出食物网,然后根据食物网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详解】(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人捕食狐,此时人与狐是捕食关系,人与狐都可以以羊为食物,此时人与狐是竞争关系,即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竞争;兔瘟热病毒寄生在兔子体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由题意可知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如图: (3)由题意可知,人登岛后的第5年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野兔数量增加,中内斗争加剧(增加)。 (4)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被捕食者减少的个体往往是因传染病导致体质较弱的个体,所以带有病原体的个体生存下来的机会减少,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减弱。 ‎ ‎(5)生物种群数量可以通过捕食关系维持动态平衡,羔羊和狐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维持其数量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兔可根据狐的气味躲避敌害,狐可根据兔的气味捕获食物,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写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分析其种间关系,人类活动对野兔种内斗争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35.下图所示过程为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据图回答:‎ ‎(1)获得目的基因后,如果想快速提高其数量,可以采用______技术对相应的DNA片段进行扩增,该技术需要的酶是________,此酶的特点是__________。‎ ‎(2)图中过程(2)是基因工程的第二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段,是____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图中重组质粒_______(“能”或“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_______(“能”或“不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 ‎(3)图中过程(3)是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B用_________处理,使细胞处于能吸收外源DNA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_________细胞,再与溶于缓冲液的表达载体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转化。‎ ‎(4)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可检测工程菌是否表达出人的生长激素。‎ ‎【答案】 (1). PCR (2). Taq DNA聚合酶 (3). 耐高温 (4).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 RNA聚合酶 (6). 不能 (7). 能 (8). Ca2+ (9). 感受态 (10).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其中(1)是表示通过人工合成法获取目的基因;(2)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3)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详解】(1)图中(1)表示采用逆转录法(人工合成法)获取目的基因,PCR技术是将某一DNA分子片段在实验条件下,合成许多相同的DNA片段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技术能快速而特异性的扩增任何要求的目的基因或DNA分子片段;该技术需要的酶是TaqDNA酶(热稳定DNA聚合酶),此酶具有耐高温的特点。 (2)图中过程(2)是基因工程的第二步,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段,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由图可知,质粒上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和氨苄青霉素的抗性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破坏了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但没有破坏氨苄青霉素的抗性基因,故图中重组质粒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但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 ‎(3)图中过程(3)是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大肠杆菌B内,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需要采用感受态细胞法,即用Ca2+(CaCl2)处理受体大肠杆菌B等微生物细胞,以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细胞处于能吸收外源DNA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再与溶于缓冲液的表达载体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转化。‎ ‎(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产生相应的蛋白质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故应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工程菌是否表达出人的生长激素。‎ ‎【点睛】本题结合能分泌生长激素的转基因大肠杆菌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的过程及操作步骤,能根据限制酶识别序列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