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 ‎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详解】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 增加体内水分 C. 增加体内无机盐 D. 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二者是等渗溶液,能够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详解】A、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A正确;‎ B、注射生理盐水可以增加体内水分,但不是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B错误;‎ C、相同浓度生理盐水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维持血细胞形态,C错误;‎ D、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注射生理盐水不能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血浆渗透压稳态的意义,理解注射生理盐水可以补充水、钠离子和氯离子,但不是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 ‎3.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 ‎【详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因此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由外负内正的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的膜电位,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当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神经冲动无法传到大脑,所以只有膝跳反射能完成,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A。‎ ‎5. 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 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 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 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答案】C ‎【解析】‎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体内血糖浓度会降低,体内水分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血糖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为维持渗透压的稳态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多反而使代谢加快,不利于保持体力。‎ 考点:本题考查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6.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正确;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水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抗利尿激素的功能,理解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属于中档题。‎ ‎7.神经调节的特点、体液调节的特点分别是 ‎①反应速度迅速  ②反应速度缓慢  ③作用范围广泛 ‎④作用范围准确  ⑤作用时间短暂  ⑥作用时间较长 A. ②③⑥、①④⑤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⑥、①③⑤ D. ①④⑤、②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详解】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神经调节具有以下特点:①反应速度迅速,④作用范围准确,⑤作用时间短暂正确;‎ 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体液运输,到靶器官起作用,故体液调节的特点是:②反应速度缓慢,③作用范围广泛,⑥作用时间较长;‎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将两种调节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8.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9. 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主要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 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卡介苗作为抗原进入婴幼儿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了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在婴幼儿体内存在的时间是较短的,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很长,当再次被同种抗原侵入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作出更强的免疫反应。故选C。‎ ‎10.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能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B. 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内因,可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D.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试题分析:①中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②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不生长;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⑤尖端以下部位被锡箔遮住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即弯向光源生长;⑥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不生长。‎ ‎【详解】‎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③⑤弯向光源生长,A正确;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植物向光性的内因是具有尖端,外因是单侧光照,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内因,可设置②③进行对照,变量是有无尖端,B正确;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照,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变量是有无单侧光照,C正确;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变量是尖端是否照光,D错误。‎ ‎【点睛】‎ 分析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夏季收获的马铃薯处于休眠状态,为了一年两季栽培马铃薯,故应解除休眠。导致马铃薯休眠和解除其休眠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 A. 脱落酸和赤霉素 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 乙烯和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植物激素的作用:脱落酸是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而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作用的是赤霉素,A正确;‎ B、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B错误;‎ C、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生长,不能促进休眠,细胞分裂素也不能促进萌发,C错误;‎ D、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成熟,D错误;‎ 本题选A。‎ ‎【点睛】“其它植物激素”在考纲中由Ⅰ级上升到Ⅱ级,这意味着这部分知识由“了解”上升到“理解应用”‎ ‎,所以一定要注重起来,特别是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会是将来高考考查的一个趋势。‎ ‎12.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若甲出生率和迁入率,则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必须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通过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调查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D。‎ ‎13.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会导致重捕总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D正确;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B正确;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C正确;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仍可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不会影响计算结果,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 ‎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 B. 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 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群落,主要考查生物群落地特征,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都是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包括物种的数目即丰富度和不同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选A。‎ ‎15. 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详解】‎ 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虫害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为情境,考查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能力。‎ ‎【详解】大量捕捉蛙,短期内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多,水稻虫害严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B正确;大量捕捉蛙,蛇因蛙的数量减少而捕食的鼠的数量增多,因此短期内,蛇的数量会基本不变,而鼠的数量会迅速减少,C、D错误。‎ ‎【点睛】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减少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外,还会导致下一营养级增加;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被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17.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 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 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依次分析各个选项即可。‎ ‎【详解】A、素食使人类直接吃生产者,所以使食物链缩短,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一般在到之间,所以提倡素食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提倡素食缩短了食物链,所以能减少能量的散失,C正确;‎ D、提倡素食能使人的营养级降低,缩短了食物链,减少了能量的散失,所以人能获得更多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增加或者缩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与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小无关。‎ ‎18. 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 A. 二氧化碳 B. 有机物 C. 碳酸盐 D.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生物群落的内部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考点:碳循环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即可。‎ ‎19.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信息的作用 A.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B.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行为信息:也是借光、声及化学物质等信息传递,同类生物相迁时常表现各种有趣的行为信息传递。如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物理信息:以物理因素引起生物之间感应作用的一类信息.如光信息、声信息、接触信息等。化学信息: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和促老激素等,经外分泌或挥发作用散发出来,被其它生物所接受而传递。‎ ‎【详解】萤火虫通过闪光--物理信息来识别同伴;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行为信息为雌鸟发出信号;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化学信息,经过分析可知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 故选A。‎ ‎20. 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B ‎【解析】‎ 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故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故选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二、选择题 ‎ ‎21.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 一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 题目是外界环境,这里的C呼吸加快是由于没有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促进了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产生的,不属于外界环境。所以C选项正确。‎ ‎22. 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主要成分是( )‎ A. 复合氨基酸 B. 葡萄糖和维生素 C. 无机盐 D. 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输入血浆蛋白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可以使组织液更多地进入血浆,运输到肾脏处形成尿液排出,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3.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表示从细胞体到轴突及末梢),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点接受刺激后,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再变负 B. 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发生1次偏转 C. 该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有三个神经元,两个突触,电表①测的是同一神经元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电表②测的是两个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 ‎【详解】A、a点受刺激时先产生动作电位,导致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后恢复静息电位,膜内电位由正再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但兴奋能传至最左边的神经元,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正确;‎ C、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正确;‎ D、电表②只发生一次偏转,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知识易错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小,动作电位就减小,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故选D。‎ ‎25.如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与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 曲线bc段与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c段血糖浓度下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de段由于运动导致代谢增强使血糖浓度降低,ef段血糖浓度升高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引起的。‎ ‎【详解】A、在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较高,而ef 段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引起的,A错误;‎ B、曲线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而de段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 C、胰岛素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降血糖作用,两种激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正确;‎ D、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水解,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血糖的平衡及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分析图中各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易错点是肌糖原不能水解成葡萄糖。‎ ‎26.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 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 D. 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27.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下列病人不适合使用胸腺素的是(  )‎ A. 器官移植病人 B. SARS病人 C. AIDS病人 D.‎ ‎ 结核病病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器官移植病人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是T细胞,而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所以胸腺素不以适宜用于器官移植病人,而SARS病人、AIDS病人以及结核病人使用胸腺素可增强其免疫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排斥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胸腺素能够诱导形成T细胞,而器官移植病人的免疫排斥的细胞是T细胞。‎ ‎28.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29.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抑制侧芽的生长 B. 抑制其开花结果 C. 抑制向光性 D. 促进侧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等措施能使侧芽处的生长素降低,促进侧芽生长,从而打破顶端优势。‎ ‎【详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顶芽能产生生长素,且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0. 某小组开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订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B. 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C. 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D. 查资料或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先查资料或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然后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进行实验,同时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研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才需要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所以选C。‎ ‎31. 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验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 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 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 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的对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32.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A.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 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C. 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A正确;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则营养级含有的能量增多,那么K值可能增加,B正确;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可能更适合该生物的生存,所以K值可能增加,C正确;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斗争加剧,K值不可能增加,D错误。 故选:D。‎ ‎33. 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最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 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 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 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 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麝牛群的数量越多,则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详解】A、从图中不能直接得出狼与麝牛之间能构成捕食关系,A错误; B、分析麝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麝牛成功率的关系,可知狼与麝牛之间不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狼袭击麝牛成功率与麝牛群数量呈负相关,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种间斗争是选择的因素之一,C正确;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选:C。‎ ‎34.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研究的层次属于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个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选B 考点:本题考查丰富度,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 ‎35.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什么现象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  ②植物竞争强度降低  ③植物种类增加  ④植物种类减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必然会引起草大量生长繁殖,因此植物之间竞争会加剧,在生存斗争过程中,一些优势草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一些劣势草会被逐渐被淘汰,因此植物种类会减少。‎ ‎【详解】①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必然会引起草大量生长繁殖,由于空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植物间竞争强度会增加,①正确;‎ ‎②食草动物转移后,由于捕食者减少,草大量生长繁殖,所以植物间竞争强度会增加,②错误;‎ ‎③捕食者减少,植物大量繁殖,由于植物间竞争强度增加,一些劣势草会被逐渐被淘汰,因此植物种类会减少,③错误;‎ ‎④由于植物间竞争强度增加,一些劣势草会被逐渐被淘汰,因此植物种类会减少,④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6.在一个养牛场中,消耗相同饲料,能提高牛肉产出的措施不包括 A. 限制牛的活动;‎ B.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帮助牛消化的药物;‎ C. 增加牛粪养虫(甲虫),甲虫幼虫养鸡等环节,构建立体生态养殖;‎ D. 适当提高牛棚的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消耗相同饲料提高牛肉的产出可采取增加消化吸收量,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等措施。‎ ‎【详解】A、限制牛的活动可减少对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A不符合题意;‎ B、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帮助牛消化的药物可促进牛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B不符合题意;‎ C、增加牛粪养虫(甲虫),甲虫幼虫养鸡等环节构建立体生态养殖,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率,但对提高牛肉的产出没有关系,C符合题意;‎ D、牛是恒温动物,适当提高牛棚的温度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积累,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意的理解:在消耗相同饲料提高牛肉产出的措施可从两方面采取:一方面增加对有机物的吸收,一方面减少对体内有机物的消耗。牛是恒温动物,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其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适当提高牛棚的温度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3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一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B错误;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考点: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8.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 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 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组成食物链的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①②表示动植物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的过程,④表示光合作用,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捕食过程,⑦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 ‎【详解】‎ 图中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C错误;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大量化石燃料燃烧⑦过程造成的,D正确。故选:C。‎ ‎39.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4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 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多少无关,A错误;水藻丰富,小鱼适当,氧气、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可以生活时间最长,B正确;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瓶,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三、非选择题 ‎ ‎41.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位于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此时通过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机体血糖,骨骼肌细胞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___________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的渴感。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 (1). 毛细血管舒张 (2). 下丘脑 (3). 下丘脑 (4). 抗利尿激素 (5). 重吸收水 (6). ATP (7). 胰岛A (8). (肝)糖原 (9). 升高 (10). 乳酸 ‎【解析】‎ ‎【分析】‎ 在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参与下,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促进散热;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慢,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全身代谢增强,促进产热。‎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当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入、利用和转化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在水平衡调节中,当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的调节下,一方面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进入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重吸收水分,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尿液的形成减少。‎ ‎【详解】(1)长跑过程中,机体运动量加大,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维持机体内温度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在该过程中,机体失水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进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3)机体内血糖的去向有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长跑中,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故大量葡萄糖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为机体供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机体内能够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长跑中,机体大量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比赛后,适量补水可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长跑需要大量能量,有氧呼吸供能不足,机体细胞无氧呼吸协助供能,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积累后使肌肉有酸痛感觉。‎ ‎【点睛】本题涉及人体内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基础知识考查,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答。其中关键要注意体温调节的中枢和效应,血糖调节中两种激素的产生与作用,水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作用等。‎ ‎42.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2)甲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 ‎(3)乙图中,C侧生长素浓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侧,D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B侧生长素浓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 ‎(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 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具不透水性),光源等。‎ ‎② 实验过程: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如图所示。‎ ‎③ 实验结果:‎ a.___________;b.__________;c.弯向光源生长。‎ ‎④ 实验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答案】 (1). 不同 (2). 两重性 (3). 10-8 (4).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5). 小于 (6). 抑制 (7). 大于 (8). 促进 (9). a.直立生长 (10). b.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 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点,D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 ‎【详解】(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2)甲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c点),此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乙图中,C侧生长素浓度小于D侧,D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抑制;B侧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 ‎(4)③ 实验结果:a:胚芽鞘的尖端有云母片,它阻断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b ‎:胚芽鞘的尖端没有云母片,而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浓度高,所以背光侧生长的比较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的效应;根据重力刺激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特点,正确判断图乙中不同点的生长素浓度的大小。‎ ‎43.下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该系统采用了在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数量,鸭粪作为水稻肥料的生态农业模式。请分析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农民经常利用黑光灯诱捕稻田中的害虫,这是_______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了环境。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若鸭的食物有3/4来自植物,1/4来自动物, 那么,希望鸭增加40KJ的能量时,至少需要生产者提供______KJ的能量。‎ ‎(3)稻鸭共育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原因是:‎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4)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转变成无机物,被水稻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物理 (3). 生产者(或水稻、杂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4). 400 (5). ①鸭捕食害虫和杂草,可使水稻产量增加 (6). ②害虫和杂草中的能量可通过鸭流向人类 (7). 分解者(或营腐生的细菌、真菌等) (8). 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利用黑光灯诱捕稻田中的害虫,这是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或水稻、杂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图中食物链是:水稻、草→害虫→鸭,水稻、草→鸭。若鸭的食物有3/4来自植物,1/4来自动物, 那么,希望鸭增加40KJ的能量时,至少需要生产者提供能量为400KJ。‎ ‎(3)稻鸭共育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是因为①鸭捕食害虫和杂草,可因为减少竞争和捕食者使水稻产量增加,②害虫和杂草中的能量可通过鸭流向人类。‎ ‎(4)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营腐生的细菌、真菌等)能将鸭的粪便转变成无机物,被水稻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题关键是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注意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哪一部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