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入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B. 每种氨基酸仅有一种密码子编码 C. DNA 复制就是基因表达的过程 D.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A错误;有的氨基酸存在多种遗传密码,B错误;DNA复制是基因传递过程,C错误;生物界中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正确。‎ ‎2.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 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3.下列不属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证据的是( )‎ A. 基因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但染色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 B. 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 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都会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 基因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故A错误。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故B正确。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故C正确。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马与驴杂交所得的骡子一般都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这是因为(  )‎ A. 骡子基因发生了重组 B. 骡子的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 C. 骡子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 D. 骡子的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考查对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殖隔离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杂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和减数分裂过程分析杂种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的原因。‎ ‎【详解】马与驴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所得的骡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选D。‎ ‎【点睛】生殖隔离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杂交,或者即使能够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分子水平的原因: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细胞水平的原因:杂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可育配子。‎ ‎5.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下表表示各种生物中核酸、核苷酸、碱基、五碳糖种类数。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生物 ‎(细胞)‎ 烟草叶 肉细胞 烟草花 叶病毒 T4噬菌体 豌豆根 毛细胞 核酸 ‎2‎ ‎1‎ ‎1‎ ‎2‎ 核苷酸 ‎2‎ ‎4‎ ‎4‎ ‎8‎ 碱基 ‎5‎ ‎4‎ ‎4‎ ‎5‎ 五碳糖 ‎2‎ ‎2‎ ‎1‎ ‎1‎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考查对不同生物的核酸种类及其化学组成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不同生物所含有的核酸种类分析其核苷酸、碱基和五碳糖种类。‎ ‎【详解】烟草叶肉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8种核苷酸,A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只含有RNA,只含有核糖,B项错误;T4噬菌体只含有DNA,含有4种核苷酸、4种碱基、1种五碳糖,C项正确;豌豆根毛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两种五碳糖,D项错误。‎ ‎【点睛】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及其化学组成 生物类型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体内核酸种类 DNA或RNA DNA和RNA DNA和RNA 遗传物质 DNA或RNA DNA DNA 五碳糖种类 ‎1种 ‎2种 ‎2种 体内核苷酸种类 ‎4种 ‎8种 ‎8种 体内碱基种类 ‎4种 ‎5种 ‎5种 ‎6. 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关内容。‎ ‎【详解】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表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因此只能证明含有转化因子,还不能说明DNA就是转化因子,D符合题意。‎ 故选D。‎ ‎7. 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 ( )‎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假设红绿色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由于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其祖母基因型为XbXb.‎ 解:祖母基因型为XbXb,而该祖母必然将1个Xb遗传给她的父亲,所以她的父亲基因型为XbY,由于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所以该女孩的父亲必然将Xb遗传该女孩,所以该女孩一定有一个Xb,而该女孩是正常的,所以该女孩的基因型肯定是XBXb,所以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100%.‎ 故选:D.‎ 考点:伴性遗传.‎ ‎8.在下列4个遗传系谱中(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A中亲本没有病而其儿子有病,可能是伴X隐性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故A错误。B中男性患病,其女儿患病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也可能是伴X隐性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B错误。C中双亲没有病而女儿有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故C正确。D中母亲患病儿子患病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显性遗传病也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B ‎【解析】‎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变化,因此生物不一定进化,A错误;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和a基因的频率始终相等,为50%,C错误;由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相应的基因,虽然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是女性正常中存在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因此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中的色盲基因频率,D错误。‎ 考点: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概念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的因素,基因型频率变化与基因频率变化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0. 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 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 证明R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 B. 补充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 可以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 D. 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答案】D ‎【解析】‎ 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以S型活细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皿中出现S型菌和R型菌,二者对比,证明是DNA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 ‎11.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 含有15N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第四次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2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一个DNA复制4次,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 ‎【详解】A、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故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2/16=1/8,A正确;‎ B、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B错误;‎ C、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解得A=40个,故第四次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3×40=320,C正确;‎ D、复制4次后产生24=16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设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小嘌呤40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共消耗A的数目为:(24-1)×40;该DNA分子第4次复制需要消耗的A的数目为:(24-1)×40。‎ ‎12.下列有关某雄性动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 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 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 D. 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的形成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像可知,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4对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C错误;图④为生殖细胞,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 ‎【名师点睛】1.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能联会形成一个四分体,上图中,只有图①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形成2个四分体。2.染色体复制后,同一个着丝点上含有的两条染色单体称为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图中,只有图①和图③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单体消失。‎ ‎13.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 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 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后期。a~b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cd段之前用秋水仙素处理过,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B正确;e点后的细胞为纯合体,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C正确;f~g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代表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4.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 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 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D. 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与一正常女性(A-XBX-)结婚,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aaXbY),说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据此判断:‎ ‎【详解】A、此男性的精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过DNA复制后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不变,所以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为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四分体,B正确;‎ C、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所以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他们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4=3/16,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文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遗传密码通常指()‎ A. 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B. 核糖体上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序列 C. 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D. t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答案】C ‎【解析】‎ ‎【详解】A、DNA上的碱基序列是遗传信息,A错误;‎ B、核糖体上没有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序列,B错误;‎ C、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叫做1个密码子,C正确;‎ D、tRNA上的序列叫做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密码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16. 已知某个核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图所示:‎ ‎①—GGCCTGAAGAGAAGA—‎ ‎②—CCGGACTTCTCTTCT—‎ 若该基因由于一个碱基被置换而发生改变,氨基酸序列由“—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变成“—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AAG;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GGC、GGA、GG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B. 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①链转录的 C. 若发生碱基置换的是原癌基因,则具有该基因的细胞一定会癌变 D. 若上述碱基置换发生在配子中,将不能传递给后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后,氨基酸序列由“-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变成了“-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可见基因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A正确;根据氨基酸序列可知,从DNA片段的第三个碱基开始,再结合第一个氨基酸(脯氨酸)的密码子可知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②链转录的,B错误;细胞癌变是一系列突变累积的结果,因此若发生碱基置换的是原癌基因,则具有该基因的细胞不一定会癌变,C错误;若上述碱基置换发生在配子中,可以传递给后代,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17.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图中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乙图中发生的是着丝点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一极,也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甲图可出现在减数分裂也可出现在有丝分裂,可遗传的变异,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可能遗传给子代。‎ ‎【详解】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①正确;‎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②正确;‎ ‎③乙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甲图可出现在减数分裂也可出现在有丝分裂,③错误;‎ ‎④因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所以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④正确;‎ 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C。‎ ‎18.下列有关图中的生理过程(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 B. 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此项比值相等 C. 一种细菌的③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为160个氨基酸 D. 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tRNA作工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其中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③为转录形成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④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⑤代表多肽链。‎ ‎【详解】图中由②形成③的过程为转录,由③形成⑤的过程为翻译,A正确;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两条链中碱基互补配对,故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此项比值相等,B正确;由于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故一种细菌的③mRNA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应小于160个氨基酸,C错误;遗传信息由③mRNA传递到⑤多肽链需要tRNA作搬运氨基酸的工具,D正确。‎ 故选C。‎ ‎19.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鼠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 B. 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 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答案】C ‎【解析】‎ Y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0.一对黑色豚鼠生了2只小豚鼠(一只白,一只黑),若这对豚鼠再生2只小豚鼠,一只为黑色,一只为白色的概率是 A. 1/4 B. 3/8 C. 3/16 D. 7/16‎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这对黑鼠能够生出两种不同的性状,所以他们必定是杂合体。又由无中生有得:黑色是显性(这个其实不重要)。要求他们再次生两个豚鼠,一黑一白。P(黑色)=3/4(因为他是显性),P(白色)=1/4, 2P(一黑一白)=2×3/4×1/4=3/8。‎ 故选B。‎ ‎21. 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Ee)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b、e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图所示:‎ 现有基因型为AaBbEe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A. 1/64 B. 8/64 C. 3/64 D. 27/6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假设该生物体内的黑色素的合成只能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则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_bbee,则AaBbEe×AaBbEe产生A__bbee的比例为3/4×1/4×1/4=3/64。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以黑色素合成为素材,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属于信息题。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图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2. 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黑人含量最多,白人含量最少。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婚配,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其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和不同表现型的比例分别为(  )。‎ A. 9种,1∶4∶6∶4∶1 B. 3种,1∶2∶1‎ C. 9种,9∶3∶3∶1 D. 3种,3∶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纯种黑人的基因型为AABB,纯种白人的基因型为aabb,则F1肤色为中间色基因型为AaBb,F1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F2出现的基因型种类数=3*3=9种;同时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其子女中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1个或0个,所以子女可产生五种表现型,其中4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占1/16,3个显性基因(AABb、AaBB)占总数的2/16+2/16=4/16,2个显性基因(AaBb、AAbb、aaBB)占总数的4/16+1/16+1/16=6/16,1个显性基因(Aabb、aaBb) 占总数的2/16+2/16=4/16,0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占1/16,所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4:6:4:1,故选A。‎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可以累加,即显性基因越多,皮肤越黑,显性基因的数量不同,皮肤的表现型不同。‎ ‎23.某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该种群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30%、20% B. 45%、55% C. 50%、50% D. 55%、4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由题意知,AA=30%,aa=20%,Aa=1-30%-20%=50%;因此A基因频率=30%+1/2×50%=55%,a基因频率=20%+1/2×50%=45%,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4.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 C.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 DNA分子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答案】A ‎【解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传递规律,但没有发现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DNA分子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D正确。‎ ‎25.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6.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 标记一个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B. 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 C.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分子中都含35S和32S D.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 ‎【答案】C ‎【解析】‎ 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在n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A正确;而所有的DNA都含有31P,B正确;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32S,没有35S,C错误;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能量、酶等,D正确。‎ ‎27.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是n/2‎ B.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 C.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 D. DNA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D ‎【解析】‎ 由于DNA分子中含有非编码序列,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小于n/2,A错误;tRNA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不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B错误;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错误;DNA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正确。‎ ‎28.将一个有10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其中含有鸟嘌呤20个,放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两次,问所有的子代DNA中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A. 30 B. 60‎ C. 90 D. 120‎ ‎【答案】C ‎【解析】‎ 具题意可以计算出一个分中胸腺嘧啶数目为:(100-(20×2))÷2=30;DNA复制两次后共形成四个DNA分子,但是这四个DNA中保留了亲代DNA的两条链,所以相当于新形成了3个DNA分子,只有这三个DNA分子中才有放射性标记的原料,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30×3=90。‎ ‎【考点定位】DNA的半保留复制、DNA的结构。‎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结合DNA复制的图解如下图:‎ 接合简图,变抽象为具体,能有效降低解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29.下列关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不会损失 B. 密码子中碱基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氨基酸改变 C. 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mRNA的序列 D. 每种tRNA可以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不能编码蛋白质,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区分外显子和内含子,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还需剪切掉与内含子对应的碱基序列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成熟的mRNA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所以遗传信息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会有所损失,A项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所以密码子中碱基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B项错误;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转录合成的,因此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mRNA的序列,C项正确;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特别是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据此分析各选项。‎ ‎30.如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②的转录模板 B. 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1个肽键 C. 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3′向5′方向移动 D. 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是DNA分子,作为转录的模板;②是mRNA分子,作为翻译的模板;③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④为tRNA分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①是DNA,转录时只以DNA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 B、不考虑终止密码时,mRNA上碱基数量:氨基酸数量=3:1,所以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最多含有-1个肽键,B错误;‎ C、③是核糖体,由图可知翻译过程核糖体将由mRNA的5′向3′方向移动,C错误;‎ D、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 B. 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C. 翻译时,r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D. 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以DNA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A项、B项正确;翻译时,mRNA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C项错误;翻译时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肽键的连接,D项正确。‎ ‎32.apoB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mRNA中某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使密码子CAA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最终合成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B. mRNA与RNA聚合酶结合后完成翻译过程 C. 该mRNA翻译时先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 D. 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 ‎【答案】D ‎【解析】‎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mRNA中某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A错误;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B错误;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该mRNA翻译之后才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C错误;由于mRNA中某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使密码子CAA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因此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D正确。‎ ‎33.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答案】D ‎【解析】‎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但其碱基序列互补,因而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 ‎34.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某些长翅果蝇幼虫在25 ℃下培养孵化,4~7天后转移到35~37 ℃的环境中处理6~24 h,部分果蝇发育为残翅。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若残翅果蝇的后代均为长翅,说明这些果蝇可能没有发生突变 B. 残翅果蝇的出现,可能与发育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改变有关 C. 该实验说明残翅果蝇发育过程中长翅基因一直没有表达 D. 该实验说明生物体的性状并非只受到基因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长翅果蝇幼虫在25 ℃下培养孵化,4~7天后转移到35~37 ℃的环境中处理6~24 h,部分果蝇发育为残翅,可能原因是遗传物质改变,即发生可遗传变异,另一个可能原因是仅由环境引起,发生了不可遗传的变异。观察所产生的部分残翅果蝇的子代的性状,若均为长翅,则该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即温度影响了某些酶的活性;若为残翅,则该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A、B正确。该实验也说明基因控制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该实验不能说明长翅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35.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F1体细胞中各种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B. F1自交时,套袋以减少外源花粉的干扰 C. 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D. 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亲本为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F1体细胞Dd中D与d基因表达的机会不相等,A错误。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交过程中不需要套袋,B错误。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C正确。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 ‎【名师点睛】‎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二、非选择题 ‎36. 下图一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4条),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如图二是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 ‎(1)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__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2)图二数学模型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段可以表示图一中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变化。‎ ‎(3)m所代表的数值是________。‎ ‎【答案】(1)精细胞 甲、丙 乙 (2)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 乙 (3)2‎ ‎【解析】‎ 试题分析:(1)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进行均等分裂,含有4条染色体,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高等动物为雄性;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综上分析,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甲和丙,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最多的是乙。‎ ‎(2)依题意并分析曲线图可知:该数学模型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bc段染色体组数目由m增至2m,说明细胞中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图一中的乙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因此 bc段可以表示图一中乙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变化。‎ ‎(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是2→4→2,由此可知m所代表的数值是2。‎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7.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对健康有重要意义。胆固醇是血浆中脂蛋白复合体的成分,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LDL)直接影响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之后LDL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出胆固醇。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请结合下图细胞中胆固醇来源的相关过程回答:‎ ‎(1)①过程为__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________。‎ ‎(2)完成②过程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3个)。‎ ‎(3)脂蛋白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复合体,细胞中既是蛋白质加工又是脂质合成“车间”的是____________(细胞器)。‎ ‎(4)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RNA聚合酶 (3). 模板、原料、能量、酶、核糖体、tRNA等 (4). 内质网 (5). 血浆中胆固醇增多(或血浆中脂蛋白增多),造成高胆固醇血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减少其来源。图中①过程为转录,②过程为翻译。‎ ‎【详解】(1)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转录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RNA聚合酶。‎ ‎(2)②过程为翻译过程,翻译时需要mRNA作为模板、氨基酸作为原料、ATP提供能量、核糖体为翻译的场所、tRNA运输氨基酸、酶催化等条件。‎ ‎(3)内质网既是蛋白质加工,又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4)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无法行使其运输作用,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多, 造成高胆固醇血症。‎ ‎【点睛】本题考生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内质网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考生通过理解分析作答。‎ ‎38.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条。‎ ‎(2)白眼雌果蝇(X’ X’Y)最多能产生X’、 X’ X’ 和 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 X’ X’)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 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 ,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 。‎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 。‎ 结果预测:Ⅰ. 若 ,则是环境改变;‎ Ⅱ. 若 ,则是基因突变;‎ Ⅲ. 若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1)2 8 (2)XrY Y(注:两空顺序可颠倒) XRXr XRXrY (3)3︰1 1/18 (4)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I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II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III无子代产生 ‎【解析】‎ ‎(1)正常的果蝇为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3对常染色体+XX(雌果蝇)或3对常染色体+XY(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果蝇细胞中,含有4对即8条染色体,含有16个核DNA分子,含两个染色体组;在果蝇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短暂加倍,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即8条。‎ ‎(2)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后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通过减数分裂可推知,XrXrY个体会产生Xr、XrY、XrXr和Y四种卵子。XrXrY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共有XRXr、XRXrY、XRXrXr、XRY、XrY、XrYY、XrXrY、YY,其中能存活的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 或XRXrY。‎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AaXRXr)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表现为灰身白眼。AaXRXr×AaXrY,其子代F2中灰身和黑身之比为3︰1,白眼和红眼之比为1︰1,灰身红眼和黑身白眼果蝇之比为3︰1;F2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2/3,子代中黑身占2/3×2/3×1/4=1/9,F2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RXr,白眼雄果蝇为XrY,子代中白眼果蝇占1/2,故F3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 ‎(4)若白眼雄果蝇的出现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其基因型仍为XRY,若是由亲本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基因型为XrY,若是由于第三种原因引起的,则其基因型为XrO,它们分别与多只白眼雌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不同,据此可确定是何种原因导致的。‎ 本题以果蝇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果蝇性状的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考查了遗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了识图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