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 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1.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端粒酶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端粒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端粒酶以自身DNA序列为模板不断延长端粒DNA序列 B. 端粒酶中的成分能够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 C. 细胞衰老与染色体DNA随复制次数增加而缩短有关 D. 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可知,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酶中RNA能逆转录形成DNA,进而能延长缩短的端粒。 【详解】A、由图可知,端粒酶以自身RNA序列为模板不断延长端粒DNA序列,A错误; B、根据“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酶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可知端粒酶中的成分能够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B正确; C、端粒学说认为人体细胞衰老的原因是染色体DNA会随着复制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C正确; D、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而癌细胞能无限增殖,说明细胞内含有端粒酶,能延长变短的端粒。若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使得癌细胞衰老,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A。 2.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的病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细胞质遗传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或子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或女正)非伴性”。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母病所有子女均病。 【详解】ABC、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的概率与女性患者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而题图中只要是母亲为患者,其所有子女均为患者,而只要是父亲患病,母亲正常,其子女均正常,可判断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细胞质遗传,AB错误;C正确; D、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女儿患病,其父亲应为患者,而题图中患病女儿的父亲均正常,所以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3.利用人胰岛B细胞构建cDNA文库,然后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从中筛选目的基因,筛选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DNA文库的构建需要用到逆转录酶 B. 图中的菌落是通过稀释涂布法获得的 C. 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 D. 从该文库中可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其中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如cDNA文库。 2、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详解】A、cDNA是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形成的,故cDNA文库的构建需要用到逆转录酶,A正确; B、由图中菌落分布特点可知,图中的菌落是通过稀释涂布法获得的,B正确; C、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胰岛B细胞内的胰高血糖素基因不表达,所以从胰岛B细胞内提取不到胰高血糖素基因的mRNA,无法逆转录形成胰高血糖素基因的cDNA,故不能从利用人胰岛B细胞构建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D错误。 故选D。 4.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 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只能有少数细胞为四倍体细胞,A 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B正确;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2d与6d处理时间不同,结果相同,C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5. 下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实验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 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C. 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D. 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M点之前没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M点之后,开始有酒精生成,而且酵母菌的数量快速增加,说明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项错误;N点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高于M点,说明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B项正确;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细胞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使培养液中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C项正确;在发酵初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P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 7.下列关于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卵裂期细胞数量及每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均增加 B. 胚胎移植一般需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期,囊胚期开始岀现细胞分化 C. 囊胚期内细胞团形成原肠腔,此过程称为卵化 D. 利用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时,应长期给予免疫抑制药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卵裂期的特点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变,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基本不增加,每个子细胞的体积在变小。 2、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3、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 【详解】A、卵裂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细胞数量增加,每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A错误; B、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具有全能性,还没分化,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胚胎移植一般需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期,B正确; C、囊胚期并没有形成原肠腔,原肠胚时期才出现原肠腔,C错误; D、利用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时,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给予免疫抑制药物,D错误。 故选B。 8.某人从未感染过甲型H7N9流感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感病毒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浆细胞可以接受流感病毒的刺激,使其分泌特异性抗体 C. 一旦甲型H7N9流感病毒侵入该人体,记忆B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 D. 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流感病毒,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流感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人体一旦感染病毒,首先通过细胞免疫使病毒暴露,然后再利用体液免疫将病毒清除。 3、抗体主要存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 【详解】A、流感病毒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因为流感病毒没有有性生殖和染色体,A错误; B、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 C、甲型H7N9流感病毒初次侵入人体,刺激 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和少数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才会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 D、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流感病毒,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流感病毒,D正确。 故选D。 9.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 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 C. 若用cDNA作模板,上述技术也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 D. Taq酶催化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3’端向5’端延伸 【答案】D 【解析】 【分析】 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的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的形成完全同步。 【详解】A、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题干中提出“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并且“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B正确; C、由于cDNA是以某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的,所以若用cDNA作模板,上述技术也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C正确; D、由图可知,Taq酶催化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D错误。 故选D。 10.如图为一对近亲结婚的青年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由基因b控制(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含有两个B基因 B. F细胞和G细胞含有的相同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家族中的同一祖先 C. E细胞和G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表现型为正常女性 D. 这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患一种病的概率为7/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析题图,左图表示精原细胞(AaXBY)形成精子的过程,右图中表示卵原细胞(AaXBXb)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又因为图中子代是白化病色盲,所以子代的基因型是aaXbY,则卵细胞F的基因型是aXb,进一步判断E的基因型(AXB),进一步可以得到G的基因型(aXb),最后可以得到H的基因型(AXB)。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左图表示精原细胞(AaXBY)形成精子的过程,C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D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因为F细胞的基因型为(aY),故D细胞的基因型为(AXB),其中含有两个B基因是通过间期DNA复制而来,A正确; B、因为这对青年夫妇是近亲结婚,F细胞和G细胞含有的相同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家族中的同一祖先,B正确; C、E细胞的基因型为(AXB),G细胞的基因型为(aXb),结合后的基因为(AaXBXb),表现型为正常女性,C正确; D、已知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和(AaXBXb),则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患色盲的概率也是1/4,所以后代完全正常的概率是(1-1/4)×(1-1/4)=9/16,后代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1/4-2×1/4×1/4=3/8,D错误。 故选D。 11.为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等量的蒸馏水、0.4mg·L-1、0.7mg·L-1、1mg·L-1、1.3mg·L-1、1.6mg·L-1的2,4-D溶液分别浸泡绿豆种子12h,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析错误的是( ) A. 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B. 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 C. 培养无根豆芽的2,4-D溶液最适浓度是1mg·L-1左右 D. 2,4-D溶液对根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绿豆发芽过程中根、芽的长度,2,4-D溶液为0的组作为空白对照,由题图可知,浓度为0~1.6mol•L-l的2,4-D溶液,都能促进芽生长,浓度1mol•L-l左右时促进效果最好;2,4-D溶液为0.4mol•L-l时,促进根生长,2,4-D溶液浓度等于或大于0.7mol•L-l时则抑制根生长。 【详解】A、由题图可知,2,4-D溶液为0.4mol•L-l时,对根和芽都是促进生长,A错误; B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说明2,4-D溶液对根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BD正确; C、培养无根豆芽即需要利于芽的生长,且抑制根的生长,据图可知,培养无根豆芽的2,4-D溶液最适浓度是1mg·L-1左右,C正确。 故选A。 12.下图为某一家人的族谱图,其中甲、乙、丙、丁及戊的血型未知。下列关于甲~戊所有可能的血型叙述(控制血型的基因为ⅠA、ⅠB、i,它们都是等位基因,A型的基因型为ⅠAⅠA或ⅠAi,B型的基因型为ⅠBⅠB或ⅠBi,O型的基因型为ii,AB型的基因型为ⅠAⅠB ),其中叙述最准确的是( ) A. 甲可能血型为两种:O型、B型 B. 乙可能的血型为一种:O型 C. 丙可能的血型为一种:A型 D. 丁可能的血型为两种:O型、B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型(IAIA和IAi)和A型(IAIA和IAi)的子代可能为A型(IAIA和IAi)或O型(ii),丙和丁的后代为AB型,说明丙只能为A型(IAIA和IAi),不能为O型,而丁可能为B型(IBIB和IBi)或AB型(IAIB),不可能是O型。乙为A型(IAIA和IAi)或O型(ii),其儿子为A型,只要甲不是IBIB以及甲和乙不同时是O型或甲是IBi同时乙是O型,甲其它情况的血型均可以和乙生出A型儿子,所以甲可能的血型是A型、B型、O型和AB型,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蛋白基因B和豇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自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C. 若F1中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 D. 若F1中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比例为1/16,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已知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如果短果枝基因A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自交,子代中短果枝(A_)∶长果枝(aa)=3∶1,抗虫(BD_)∶不抗虫=3∶1,因此F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短果枝抗虫∶长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不抗虫=9∶3∶3∶1,A正确; B、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1∶1,其自交所得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B正确; C、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1∶1,其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D∶AA∶aaBBDD=2∶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C正确; D、由于B、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B、AD、aB、aD的四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则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基因会随着这条染色体一起遗传。据此以题意“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为切入点,依据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知识并围绕如下图所示的基因A和a与BD在染色体上的可能的三种位置情况,明辨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再依据雌性配子的随机结合,推知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进而确定表现型及其比例并与各选项进行对比分析。 14.下图是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引起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膜电位变化 B. 若适度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甲神经元兴奋时,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 C. 若图中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抑制 D. 若对甲神经元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详解】A、图示当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时,甲神经元上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 A正确; B、适度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膜内外电位差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会增大,甲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增加,导致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B正确; C、若乙神经元兴奋,释放5-羟色胺,抑制丙神经元,C 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阻断,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15.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 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 D. 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的,A项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而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B项正确; C、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C项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项正确。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二、填空题 16.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多等优点。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已知决定翅型(有长翅、小翅和残翅3种类型,由A与a、H与h两对基因共同决定,基因A和H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为长翅,基因A不存在时个体表现为残翅)、毛型(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眼色(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分析回答: (1)取翅型纯合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正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F2中小翅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2)若已知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可能会因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丢失(以X0表示,只有X0X0和X0Y的个体没有眼色基因,无法存活)。现有一红眼雄果蝇()与一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现欲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判断这只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数量比为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数量比为________,则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3)果蝇种群中有一只红眼刚毛雄果蝇(),种群中有各种性状的雌果蝇,现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定它的基因型,应选择表现型为截毛白眼的雌果蝇与该雄果蝇交配,然后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并根据后代表现,判断该雄果蝇的基因型。 ①如果子代果蝇均为刚毛,则该雄果蝇基因型为;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群体中偶尔会出现Ⅳ-三体(Ⅳ号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已知Ⅳ-三体的个体均能正常生活,且可以繁殖后代,则三体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中Ⅳ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有________条。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分析,此种三体雄果蝇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正常个体和三体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2). (3). 1∶1 (4). 2∶1 (5). 红眼果蝇均为刚毛,白眼果蝇均为截毛,则该果蝇基因型为 (6). 红眼果蝇均为截毛,白眼果蝇均为刚毛,则该果蝇基因型为 (7). 1、2、4 (8). 1∶1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果蝇为载体考查伴性遗传与遗传定律、 染色体变异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对本题进行解释、推理,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图为雄果蝇染色体图解,由图可知除了H、h以外其他基因的位置,解题时需先根据表格中的正反交结果判断H、h基因的位置。翅型纯合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可推知基因H、h位于性(X)染色体上。解答(2)(3)小题时,可用逆推分析法,即先假设结论正确,再据此分析推断出相关是结果。据此答题。 (1)翅型纯合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说明基因H、h位于性(X)染色体上。根据题干信息,正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aaXHXH和AAXhY,F2中小翅个体的基因型是AAXhY、AaXhY。 (2)假设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其基因型是XrXr,让这只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RXr∶XrY=1∶1,即子代中雌、雄果蝇数量比为1∶1;假设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则其基因型是XrX0,让这只白眼雌果蝇(XrX0)与红眼雄果蝇(XRY)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RXr∶XRX0∶X0Y(没有眼色基因,无法存活)∶XrY=1∶1∶1∶1,所以子代中雌、雄果蝇数量比为2∶1。 (3)要判定红眼刚毛雄果蝇(XR-Y-)的基因型,应选择表现型为截毛白眼(XrbXrb)的雌果蝇与该雄果蝇交配,后代基因型:X-RXrb、XrbY-。由于红眼刚毛雄果蝇(XR-Y-)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XRBYB、XRBYb、XRbYB,分别按每种可能推出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然后再组织答案。即如果子代果蝇均为刚毛,则该雄果蝇基因型为XRBYB;如果子代红眼果蝇均为刚毛(XRBXrb),白眼果蝇均为截毛(XrbYb),则该果蝇基因型为XRBYb;如果子代红眼果蝇均为截毛(XRb Xrb)),白眼果蝇均为刚毛(XrbYB),则该果蝇基因型为XRbYB。 (4)初级精母细胞中有三条Ⅳ号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这三条染色体随机组合,将来进入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有一条和两条的,到了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使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两条染色体就变成四条,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的Ⅳ号染色体可能有1、2、4条;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分析,此种三体雄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产生正常配子(n)与不正常配子(n+1)的比例为1∶1,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正常个体和三体的比例为 1∶1。 17.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 在不断发生变化。图中T-E-N-F-B途径主要表示 调节过程,B过程主要是通过 作用实现。 (2)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图中T-E-N-F调节还可使 增加,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若A、B、C都表示热量,则A+B C。(选填“>”“<”或“=”) (4)如图4只小鼠中,A1、A2的基因型完全相同,B1、B2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A1与B1的基因型不同。用它们进行皮肤移植,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A1的皮肤移植到B1上,10天后因排斥反应而脱落,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免疫,主要是由________细胞引起的。 ②将A2的皮肤移植到经图示过程处理过的B2上,皮肤脱落的速度将________,因为________。 【答案】(1)细胞代谢 理化性质 神经 有氧呼吸 (2)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3)> (4)①细胞 (效应)T ②加快 B2接受了B1的记忆T细胞,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排斥反应出现更快 【解析】 (1)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E是温度感受器,N是体温调节中枢,说明T→E→N→F→A过程表示神经调节。B过程骨骼肌收缩产热是通过有机物分解,释放热量,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实现的。 (2)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图中T-E-N-F调节还可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3)据图可知,骨骼肌和内脏是产热器官,皮肤是散热器官,某人24h内都处于39℃,体温不变,说明产热和散热相等。A+B表示产热量,C表示散热,但还有其他方式散热,因此A+B>C。 (4)①将A1皮肤移植到B1上,10天后因排斥反应而脱落,这种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主要是由(效应)T细胞引起的。 ②将A2的皮肤移植到经图示过程处理过的B2上,皮肤脱落的速度将加快,因为B2接受了B1的T细胞,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产生二次免疫反应,排斥反应出现更快。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多。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通过调节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Al的皮肤片移植到B1上,移植不成活,则表明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相同,不属于同一品系,产生的排异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与T淋巴细胞有密切的关系,则被移植的器官称为抗原。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8.[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某实验小组欲从豆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脂肪的菌株。请回答: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2)为避免培养皿污染,需将培养皿呈____________状态放置。为避免培养液中菌体浓度过高,需将培养液进行__________处理。为了排除培养基被污染,需设置接种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3)为了筛选出菌株,可将适量的_________试剂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围,洗去浮色后,如果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则说明此种菌能够分泌脂肪酶。纯化菌种时,为了对活菌进行计数,可采用___________法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上。 【答案】 (1). 豆油(脂肪) (2). 选择 (3). 倒置 (4). 梯度稀释(或系列稀释) (5). 等量无菌水 (6). 苏丹III(苏丹IV) (7). 稀释涂布平板 【解析】 试题分析:微生物的培养基按用途分,可以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主要是培养、分离特定的微生物,培养酵母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比如鉴别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可以用伊红-美蓝培养基,如果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说明有大肠杆菌。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欲筛选出能降解豆油的菌株,培养基中应只含有豆油而无其它碳源,不能降解豆油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从功能上讲,这类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为避免培养皿污染,需将培养皿呈倒置状态放置.为避免培养液中菌体浓度过高,需将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处理.为了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设置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由于脂肪遇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会出现红色,所以为了筛选出菌株,可将适量的试剂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围,洗去浮色后,如果菌落周围的现象是出现透明圈、不出现红色圈,则说明此种菌能够分泌脂肪酶。纯化菌种时,为了对活菌进行计数,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上。 19.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主要由肾脏合成,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兴奋剂。EPO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但会抑制自身EPO的产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EPO合成过程中肽链和糖基的结合发生于细胞的_____________内。红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的形态会由圆球形变成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这样可以通过增加细胞的_____________来提高细胞与外界的物质运输效率。 (2)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并没有引起血浆PH大幅下降,这是_____________物质的作用结果。诱导肾脏加快产生EPO的刺激可能是低浓度O2或高浓度乳酸,请简要设计一个实验思路探究高浓度乳酸可诱导肾脏加快产生EP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动员违禁使用EPO时,EPO进人体内后的靶细胞为_____________,长期使用超生理所需剂量EPO的运动员在停用后更容易出现贫血症状,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质网 (2). 相对表面积 (3). 缓冲 (4). 安静状态注射一定量乳酸,测定并比较注射前后EPO的含量是否增加 (5). 肾脏细胞和造血干细胞 (6). 长期使用EPO导致肾脏产生EPO机能下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素材,考查干细胞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难度适中。要注意,用干细胞培育出人体需要的器官用来移植治病,不需要激发细胞的所有全能性。并且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的器官,能够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1)EPO合成过程中肽链和糖基的结合发生于细胞的内质网内。红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的形态会由圆球形变成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可以增加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从而提高细胞与外界的物质运输效率。 (2)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缓冲物质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血浆PH大幅下降。探究高浓度乳酸可诱导肾脏加快产生EPQ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安静状态注射一定量的乳酸,测定并比较注射前后EPO的含量是否增加。 (3)EPO主要由肾脏合成,EPO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但会抑制自身EPO的产生。因此EPO进人体内后的靶细胞为肾脏细胞和造血干细胞,长期使用EPO导致肾脏产生EPO机能下降,因此长期使用超生理所需剂量EPO的运动员在停用后更容易出现贫血症状。 20.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藻类植物)固定太阳能与水深关系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海水域水深_______ m时,生产者数量可能最多。 (2)按颜色来分,藻类植物主要有红藻、绿藻和褐藻,它们往往在同一海洋区域海水分布的位置分别是____________(填深、中或浅),这种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的能力。 (3)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主要是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人类对海带(褐藻)过度捕捞,褐藻急剧减少,绿藻、红藻等其他藻类植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又趋于稳定,此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 (1). 10 (2). 深、浅、中 (3). 垂直 (4).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5). 消费者和分解者 (6). 结构和功能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主要是藻类;在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最多,所以生产者的数量出最多;在水深100米以下,几乎接受不到阳光,主要生活着动物和一此微生物,所以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1)据图分析,在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最多,所以生产者的数量可能最多。 (2)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可见光质是比较均匀的,对陆生植物的分布几乎无影响,但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同了,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藻类植物由上到下的分布为绿藻、褐藻、红藻,即红藻、绿藻和褐藻在同一海洋区域海水分布的位置分别是深、浅、中,这种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3)在水深100米以下,几乎接受不到阳光,主要生活着动物和一此微生物,所以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4)根据提供信息分析,由于人类大量捕捞褐藻后,绿藻、红藻等其他藻类植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又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此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根据水域深度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数量判断不同水域生产者的数量和可能存在的生物种类。 21.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热。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RNA)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增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过程②和③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箭头和文字写出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巨噬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RNA 蛋白质 (3)EBV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___________。现在发现了5种埃博拉病毒,从该病毒遗传物质结构特点分析其易发生变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研制出针对埃博拉病毒的DNA疫苗,其流程是将埃博拉病毒基因经过逆转录后整合到质粒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人体皮肤。这种DNA疫苗相对普通疫苗具有_____________等优点;但若注射剂量高,可能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而引起____________安全性问题。 (5)若制备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必须借助动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技术。 【答案】 (1). 翻译 (2). RNA复制 (3). (4).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 EBV的遗传物质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突变 (6). DNA分子结构稳定,便于运输和保存(不会诱发针对载体自身免疫反应等) (7). 破坏正常细胞功能等 (8). 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特异性免疫及其应用、生产单克隆抗体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图中数字所示生理过程,进而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②为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③为以mRNA为模板合成-RNA的RNA复制过程。 (2)结合对(1)分析可知: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巨噬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 。 (3) EBV病毒为寄生生物,感染机体后可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埃博拉病毒(EBV)的遗传物质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突变。 (4)与普通疫苗相比,利用基因工程研制的DNA疫苗具有DNA分子结构稳定、便于运输和保存等优点;但若注射剂量高,可能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而引起破坏正常细胞功能等 (5) 若制备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必须借助动物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