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五市十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解析版)
湖南省五市十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一、选择题 1.磷是组成细胞内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参与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下列关于细胞内含磷化合物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高尔基体和核糖体中都有含磷化合物 B. 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含磷化合物的参与 C. DNA分子解旋后,因空间结构改变而丧失功能 D. 细胞内含磷的化合物不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含磷的物质:少数的蛋白质,核酸(DNA和RNA),脂质中的磷脂分子,ATP和NADPH。 【详解】A、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含有P),高尔基体(含有磷脂)、核糖体(含有RNA)等结构都有含磷化合物,A正确; B、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含磷化合物(NADPH)的参与,B正确; C、DNA分子解旋后,其空间结构改变,但依然携带有遗传信息,所以并没有丧失功能,C错误; D、细胞内含磷的化合物不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如磷脂分子含磷,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组成细胞的元素、光合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识记核酸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核孔是细胞核内外物质运输的通道,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量较多 B. 细胞膜与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融合进行成分的更新 C. 人肌细胞膜上既有识别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识别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D.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核孔是细胞核内外物质运输的通道,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量较多,以利于核质之间的交换,A正确; B、细胞膜与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融合,高尔基体膜可以转变成细胞膜或者细胞膜可以转化成高尔基体膜,所以实现了成分的更新,B正确; C、肾上腺素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因此人的肌细胞膜上既有识别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识别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 D、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功能不同,所以蛋白质的种类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关于细胞的信息分子以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依赖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才能实现 B. 信息分子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C. 肾上腺素、胰岛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被灭活,其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 D. 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高等植物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所以不一定要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A错误; B、信息分子只能调节生命活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B错误; C、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C错误; D、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细胞膜接触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主要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4.下列关于生物膜透性与物质出入生物膜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运输 B.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且消耗能量 C. 台盼蓝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从而将细胞染成蓝色 D. 氧气浓度会影响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对K+的主动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总结: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协助扩散 需要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方式是胞吐,其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且消耗能量,B正确; C、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于活细胞而言,台盼蓝染液不能进细胞,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丧失,因此台盼蓝染液能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着色,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浓度不会影响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对K+的主动吸收,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要求考查能够掌握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理解生物膜的透性。 5.酶会影响细胞代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调节细胞代谢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实现的 B. 酶制剂适合在低温、低pH条件下长期保存 C. 酶的催化效率一定高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D. 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的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激素调节细胞代谢既可以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也可以通过影响靶细胞内某些酶基因的表达来调节酶的数量,从而调节细胞代谢,A错误; B、酶在低温和适宜pH下能长期保存,B错误; C、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因此酶的催化效率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高,C错误; D、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终产物的积累可能导致酶的活性降低,进而调节代谢速度,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酶的特性,要求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易错点是酶的保存条件,在低温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空间结构未改变,所以适合酶的保存。 6.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细胞中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 B. 白天用含18O的水浇灌黄瓜植株,则黄瓜植株周围空气中含18O的物质可能有H28O, 18O2,C18O2 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 黑暗条件下绿豆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是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同一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A错误; B、如果白天用含18O的水浇花草,含有18O的水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周围空气,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形成氧气进入空气,含有18O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形成含18O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因此周围空气里中可能能检测出H28O、18O2、C18O2,B正确;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此时肌肉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乳酸不能再分解供能,将会与碳酸氢钠生成乳酸钠,C错误; D、黑暗条件下绿豆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不断消耗有机物,而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有机物总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要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则应选择装置a、b、c B. 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都会产生CO2 C. b瓶中的溶液也可以换成漠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CO2的颜色变化为由黄变绿再变蓝 D. 检测d瓶中的产物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是出现灰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cab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ab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若要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则应选择装置a、b、c,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正确; B、酵母菌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产物都有二氧化碳,有氧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 C、b瓶中的溶液也可以换成漠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CO2的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C错误; D、酒精的检测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观察现象是否出现灰绿色,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B.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因变量只能是生根数量 C. 在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中,CO2浓度、温度、植物种类等是无关变量 D. 在探究氧气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影响的实验中,各组的温度可以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详解】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pH属于无关变量,A错误; B、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因变量可以是生根数量,也可以是生根长度,B错误; C、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CO2浓度、温度、植物种类等是无关变量,C正确; D、在探究氧气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的理解,属于实验设计中的基础知识。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9.图一表示空气中的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二表示一天24小时蔬菜大棚 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平虚线为实验开始时大棚内的CO2浓度),图三是色素提取 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一中的M点及图二中的D点和H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B. 图二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I点 C. 由图二分析可知,经过24小时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增加 D. 图三中乙表示叶绿素a, 丁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一中,自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含量,纵轴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该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图中N表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 图二表示一天内的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量的变化,曲线上升段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或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曲线下降段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中D、H两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表明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详解】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在图一中就是由释放二氧化碳到吸收二氧化碳的转折点,既M点;在图二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由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即D和H点,A正确; B、图二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点,即H点,B错误; C、图二中比较A点和I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C正确; D、由于四种色素的溶解度不同,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小,因此甲乙丙丁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丁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并能识记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且注意曲线中关键点的分析:光补偿点、饱和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点等。 10.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B. 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增加 D. 衰老的生物体中,所有的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A正确; B、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C错误; D、衰老的生物体中,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也有新的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衰老、癌变及细胞全能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癌变细胞的主要特征,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11.某二倍体成熟雄性哺乳动物进行正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质均为体细胞的一半 B. 两种分裂过程均是由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 两种分裂过程中都只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消失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个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①染色体数目加倍:只在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加倍,即着丝点分裂时(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②DNA数目加倍:只在间期DNA复制加倍。③染色体和DNA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均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DNA减半,而染色体数目与开始进行减数分裂时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④DNA数目:染色体数目=2:1或1:1。 【详解】某二倍体成熟雄性哺乳动物进行正常有丝分裂,一个体细胞形成两个体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质为体细胞的一半,某二倍体成熟雄性哺乳动物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质为体细胞的1/4,A错误;由于是动物细胞,两种分裂过程均是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B错误; 两种分裂过程中都只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未消失,C错误;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D正确;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再根据题意作答。 12.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为经典,下列有关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的遗传功能 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 “转化因子” 的存在 C. 两实验的成功完成,都离不开细菌培养技术的支持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两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A正确; B、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两个实验中都有细菌的培养过程,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所以两实验的成功完成,都离不开细菌培养技术的支持,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细菌和T2噬菌体未进入细菌的部分分开,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如图为某一个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不一定为精细胞 B. 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①②④ C.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 验材料 D.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雄性动物;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A错误; B、根据分析,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①②④,图中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③⑤,B正确; C、动物的精巢(睾丸)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卵巢中同一时期进行减数分裂的卵原细胞很少,并且它的分裂是不连续的,一般不用雌性动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雄性动物,所以可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C错误; D、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③④⑤,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14.让人的一个精原细胞在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原细胞,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形成8个精细胞(无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间期 B. 在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都具有放射性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4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 D. 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的8个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详解】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和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DNA分子,在该时期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升高,A正确;染色体复制完成后,一条染色体包括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中DNA分子均是只有1条链被3H标记。故细胞分裂的2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B正确;将有丝分裂形成的精原细胞放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减数,在减数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完成后,一条染色体包括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有1条链被3H标记,1条链未被3H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的2条链均未被3H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但着丝点未分裂,染色单体未分开,故形成的4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全部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故最终形成的8个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C。 【点睛】熟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结合DNA的复制方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5.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适合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 B. 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者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原核细胞只能通过二分裂的方式增殖,不遵循遗传定律,且二分裂过程中不会产生纺锤体。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 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遗传现象,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A正确; B、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结构,B错误; C、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 D、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也会使后代具有多样性,所以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某科研人员发现人类的一种新型单基因遗传病,但不清晰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还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隐性遗传病 B. 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一家族中患病男女数相等 C. 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正常男性一般不含该致病基因 D. 若某男性的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则其儿子一定含该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显性遗传病,A项错误;常染色体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的患病概率相同,但在一个家族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不一定相等,B项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伴X遗传,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正常男性不含相应的致病基因,C项正确;若某男性的Y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其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致使含Y的精子内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遗传特点推断该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遗传病的特点准确判断各选项。 17.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之一。实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B. 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 D. 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倍体植物的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和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二倍体。 【详解】获得的矮生型突变体植株为杂合子,可通过逐代自交淘汰隐性植株的方法使矮生基因纯合,以获得纯合的矮生植株,A正确;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减少一半,C正确;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高度不育,因此其不能结种子,D错误。故选D。 【点睛】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单倍体幼苗;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可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8.某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 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出现5种类型的植株,其数量比例为1 : 4 : 6 : 4 :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和aaBB C. F2中表现型与F1相同的个体,其基因型有3种 D. 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该植物花色的性状是数量性状,F1自交得F2,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是1:4:6:4:1,是16种组合,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四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1)、AABb和AaBB(4)、AaBb和AAbb与aaBB(4)、Aabb和aaBb(4),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者是AAbb×aaBB。 【详解】A、由分析可知,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有可能是AAbb和aaBB,B正确; C、由分析可知,F1基因型是AaBb,含有2个显性基因,所以F2代中含2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与aaBB,最多3种,C正确; D、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AaBb一种性状,Aabb和aaBb是一种性状,aabb是一种性状,共有3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 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D. 将洋葱表皮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色素不能再滤纸条上扩散,A错误; 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正确;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细胞为死细胞,因为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C错误; D.将洋葱表皮制成装片后,一侧滴入0.3g/mL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观察质壁分离过程,D错误。 故选B。 【定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20.关于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双链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之比一定等于1 B. DNA复制时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且需要解旋酶的作用 C. 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D. 双链DNA分子中,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核苷酸的数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配对碱基的数目彼此相等,因此嘌呤与嘧啶之比一定等于1,A正确; B、DNA复制时需要需要解旋酶解旋,并且需要细胞提供ATP作为能源物质,B正确; C、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C错误; D、双链DNA分子中,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有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所以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核苷酸的数量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性状相同的两个生物体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将某植物的绿色幼苗移入黑暗中培养,幼苗叶片变成黄色,这种变化与环境有关 C. 生物体内,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D.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详解】A、表现型是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所以性状相同的两个生物体,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A正确; B、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某植物的绿色幼苗移入黑暗中培养,幼苗叶片变成黄色,说明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B正确; C、生物体中基因和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基因可能与多个性状有关,一个性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C错误; D、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为ii,其子代都是O型血(ii),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考生要明确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识记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2.如图为某细胞内的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与该 图相符的是 A. 过程①在细胞核中进行,过程②在细胞质中进行 B. a链以b链为模板转录而来,两者长度相等 C. a链通过翻译过程得到的多肽链,可以形成不同的 蛋白质 D. a链上不同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与真核基因细胞相比,由于原核细胞内没有核膜,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内进行,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由于原核基因的结构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原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只和原核基因的编码区等长。 2、题图分析:题图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 【详解】A、过程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图中显示转录还没有结束翻译就已经开始,说明是原核基因的表达过程,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 B、图中显示b链为编码链,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而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故b链长度比a链长,B错误; C、a链通过翻译过程,可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但这些多肽链经不同程度的折叠、盘曲可得到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C正确; D、a链上不同的核糖体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合成的多肽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原核基因的表达过程,区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理解多聚核糖体的含义。 23.下列有关真核生物遗传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2n=24),研究水稻的基因组应分析12条染色体上的DNA 序列 B. 某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在一段时间由0. 4变为0. 6且无新基因产生,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形成多种基因型,使种群出现大量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2n=24),水稻的体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故研究水稻的基因组应分析12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某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在一段时间由0.4变为0.6,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错误; C、隔离中的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C正确; D、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形成多种基因型,使种群出现大量变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要求考生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4.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生物自交, 其产生后代有9种基因型,其中aaDd的概率为1/6 B. 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正常情况下其配子基因型有AXB, aXB,AY,aY四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丙图中父母患病,而子女中有正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丁图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详解】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 B、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 C、女儿正常而父母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错误; D、丁图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所以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B,aXB,AY,aY四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有丝分裂和遗传方式判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5.对某品种茶树在恒温25°C时的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注:①图中净光合速率以每 克鲜重每小时释放O2的微摩尔数表示;②假设恒温时,呼吸速率不变;③假设该品种茶树光合 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o (1)该研究探讨了__________对该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该品种茶树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为__________千勒克司。 (2)研究结果显示,恒温25°C时,一昼夜中(设白天、黑夜各12h),该品种茶树白天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于__________μmol • g-1 • h才会积累有机物。C点时该品种茶树实际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μmol • g-1 • h-1 (3)B点时该品种茶树根尖细胞形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12.5 (3). 8 (4). 33 (5).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解析】 【分析】 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矿质元素,内因包括:色素的含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以及酶的数量。 2、据题图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AB段:随光照强度增强,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照强度只有在B点以上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就不再加强了,C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3、光补偿点含义: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若改变某一因素(如光照、CO2浓度),使光合作用增大(减少),而呼吸作用不受影响,因此为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则补偿点应左移右移);若改变某一因素(如温度),使呼吸作用增大(减少),为使二者相等,则补偿点应右移(左移)。 【详解】(1)据图分析,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则研究目的是光照强度对该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将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光照强度为12.5千勒克司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2)据图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茶树只进行呼吸作用,速率为8μmol•g-1•h,恒温25℃时,一昼夜中(假定白天、黑夜各12h),该品种茶树白天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于 8μmol•g-1•h才会积累有机物。C点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为25μmol•g-1•h,则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25+8=33μmol•g-1•h。 (3)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形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曲线图代表的含义。 26.正常土壤的土壤液盐分含量约为2 g.kg-1,盐碱化越高的土壤,土壤液盐分含量越高。土地盐碱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选育耐盐作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将A、B两个品种的小麦植株各均分为3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光照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小麦品种 A A A B B B 土壤液盐分含量/(g.kg-1) 2 5 8 2 5 8 CO2吸收速率/(umol·m·-2·s-1) 24.4 23.3 17.3 26.1 23.0 16.6 (l)随着土壤液盐分含量的升高,两品种小麦吸收CO2的速率均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环境下,___(填“A”或“B”)品种小麦更耐盐,原因是_________ (3)依据本实验,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在盐分含量为8 g.kg-1的土壤中,每天光照10小时,A品种小麦的粮食产量更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土壤液盐分含量升高,根系吸水减少,导致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所以CO2吸收速率降低 (2). A (3). 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A品种净光合速率(CO2吸收速率)降低的幅度较小 (4). 不能 (5). A品种小麦实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较高,但两个品种小麦的呼吸速率未知,无法判断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自变量是土壤液盐分含量和小麦品种,因变量是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即净光合速率。随着土壤盐分含量升高,两个小麦品种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均出现下降,B品种下降幅度更大。 【详解】(l)两个品种小麦随着土壤液盐分含量的升高,根系吸水减少,导致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所以CO2吸收速率降低。 (2)实验环境下,随着土壤液盐分含量升高,B品种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下降幅度更大,故A品种小麦更耐盐。 (3)本实验中,在盐分含量为8 g.kg-1的土壤中,A品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为17.3 umol·m·-2·s-1,B品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为16.6 umol·m·-2·s-1,由于呼吸速率未知,不能确定每天光照10小时,哪个品种的粮食产量更高。 【点睛】每天光照10小时,光合产量=10×净光合速率-14×呼吸速率。呼吸速率未知,无法计算光合产量。 27.假设小麦的低产基因用A表示,高产基因用a表示;抗病基因用B表示,不抗病基因用b 表示,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是利用低产抗病小麦(AABB)及高产不抗病小麦(aabb)两个品 种,通过多种育种方式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让②过程得到的高产抗病小麦植株自交,后代出现aaBB的概率是__________。 (2)经过⑥过程的育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此种方法比较难获得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其原因是__________。 (3)经过④、⑤过程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⑤过程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1/2 (3). 诱变育种 (4).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及多害少利性) (5). 单倍体育种 (6). 秋水仙素 (7). 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8).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②③是杂交育种,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⑥是诱变育种。 【详解】(1)杂交育种的一般过程是先杂交,再自交,然后选择所需表现型,再连续自交纯化得到纯合子,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让②过程得到的高产抗病小麦植株(1/3aaBB、2/3aaBb)自交,后代出现aaBB的概率是1/3+2/3×1/4=1/2。 (2)⑥过程使用射线照射,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因此利用这种方法不一定能获得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 (3)④、⑤过程涉及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其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加倍;单倍体育种的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周期。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原理、优缺点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 (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 体上的分布。 (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答两点)。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进行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只需写出红眼和白眼性状对应的基因型)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产生__________种类型的配子。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若后代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_____,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答案】(1). 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 (2). 红眼细眼 (3). 5 (4). XEXe (5). 8 (6). V和v(或B和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可知,E(e)基因位于X(1号)染色体上,R(r)位于5号、6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和V(v)同位于3号和4号染色体上,因此B(b)与V(v)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由题图可知,果蝇M眼睛的基因型是RrXEY,表现为红眼细眼。 (2)由题图可知,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由于X、Y是异型同源染色体,因此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说明亲本雌果蝇既有红眼基因,也有白眼基因,因此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EXe。 (4)由于B(b)和V(v)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产生2×2×2=8种配子,若果蝇MVvXEY与黑身残翅个体vvXeXe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V和v(或B和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果蝇的染色体组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也有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 2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 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数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 制作用,如图1。某黄花突变体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2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 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1)根据图1,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是__________ 。图2中,乙、丙的变异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株杂交,F1自交,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 。 (3)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纯合橙红植株个体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I.若子代中__________,则其为突变体甲;Ⅱ.若子代中__________,则其为突变体乙;Ⅲ.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1:1,则其为突变体丙。 【答案】 (1). aaBBdd、aaBbdd (2). 染色体数目变异 (3). 染色体结构变异(或重复) (4). 白花:黄花=13:3 (5). 3/13 (6). 黄花:橙红花=1:3 (7). 黄花:橙红花=1:5 【解析】 【分析】 根据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控制,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抑制B的表达,所以形成橙红色物质的基因组成为aaB_D_,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_dd,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丙是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突变体乙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突变体甲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突变体乙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突变体丙减数分裂可产生D、dd两种配子,比例为1:1。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aaBBdd和aaBbdd两种,乙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而丙是在一条染色体上多了个b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株aaBBdd杂交,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后代没有橙红色,黄花占1/4×3/4=3/16,所以F2 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白花中纯合子(AABBdd、AAbbdd、aabbdd)的比例为3/13。 (3)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a基因与B基因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子代全为aaB_,所以只需考虑d基因的杂交情况: I、若为突变体甲,则甲可以产生配子及比例Dd:d:D:dd=1:1:1:1,杂交后子代基因型DDd:Dd:DD:Ddd=1:1:1:1,由于当d比D多时,D受到抑制,所以杂交后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 Ⅱ若为突变体乙,则乙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Dd:d:D:dd=2:2:1:1,子代基因型为DDd:Dd:DD:Ddd=2:2:1:1,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变异和基因与性状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