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单选题 ‎1.下图中的概念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A. 1 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 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B. 1 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4 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C. 1 表示原核生物,2~4 分别表示大肠杆菌、乳酸菌、发菜 D. 1 表示免疫系统,2~4 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A项错误;‎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B项正确;‎ 大肠杆菌、乳酸菌、发菜均属于原核生物,C项正确;‎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D项正确。‎ ‎【点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生物体内的膜结构如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不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对HIV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到如图所示组成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a与a之间通过“-NH-CO-”相连接 B. 甲、乙的合成主要由HIV的线粒体供能 C. 乙彻底水解可产生磷酸、核糖和A、G、T、C四种碱基 D. HIV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大分子甲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HIV病毒是RNA病毒,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因此图中的大分子甲是蛋白质,小分子a是氨基酸,大分子乙是RNA,小分子b是核糖核苷酸,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a物质为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CO-NH-)连接,A正确;‎ B、HIV是病毒中的一种,不具有细胞结构,其体内没有线粒体,B错误;‎ C、RNA中含有碱基U,不含有碱基T,因此RNA彻底水的产物是磷酸、核糖和A、G、U、C四种碱基,C错误;‎ D、HIV是RNA病毒,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即图中的乙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对HIV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组成关系图,考查核酸和蛋白质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构成,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3.“分子马达”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们的结构会随着与ATP和ADP的交替结合而改变,促使ATP转化成ADP,同时引起自身或与其结合的分子产生运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 B. 主动运输可能与“分子马达”有关 C. 蛋白质结构改变意味着其失去活性 D.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功能多样性:有些蛋白质是结构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 ‎【详解】由题意知,“分子马达”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A正确;主动运输是耗能过程,需要ATP水解释放能量,因此与分子马达有关,B正确; 蛋白质结构改变,如果功能基团不变,其功能不会改变,C错误; 吸能反应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因此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题干信息“分子马达能促使ATP转变为ADP”进行推理、判断,说明“分子马达”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 ‎4.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 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的物质是 ‎ A. K+ B. Na+ C. 胰岛素 D. 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由细胞外的低浓度向细胞内的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帮助,同时消耗能量,应为主动运输,且为吸收。‎ ‎【详解】分析图甲可知,Na+是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进行主动运输,胰岛素是由通过胞吐进行运输的,CO2是通过自由扩散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的,K+是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进行主动运输。‎ 故选A。‎ ‎5.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代谢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内发生CO2→C3→C6H12O6,线粒体内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B. 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H2O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H2O的生成而产生 C.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还原的物质不同 D. 两种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相同,有利于代谢高效地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生物细胞中两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器,是双层膜结构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基质中都含有DNA,都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都能合成ATP(故又称为“能量转换器”),反应过程中都有水的消耗和生成。‎ ‎【详解】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的变化,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会发生丙酮酸→CO2的变化,A错误;‎ B、[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消耗,B错误;‎ C、光合作用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II,呼吸作用过程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I,两者不同,C正确;‎ D、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扩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扩大膜面积,两者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记两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综合比较其特点及作用是解题关键。‎ ‎6. 等位基因一般位于 A. DNA的两条链上 B. 复制后的两条染色单体上 C. 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D. 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的两条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错误;‎ B、复制后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 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7.下表各选项中,符合“M—定能推理得出N结论”的是 选项 M N A 花药离体培养 植株体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B 细胞中不存在线粒体 不能发生有氧呼吸 C 孟德尔假说“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D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生物发生了进化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其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成,如四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原核细胞中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也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子代数量足够多、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等,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的一个过程,该过程培育得到的是单倍体,单倍体细胞中染色体组可能一个或多个。2、有些原核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不含有线粒体。3、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8.下列物质合成时,需要模板的是 ( )‎ A. 磷脂和蛋白质 B. DNA和酶 C. 性激素和胰岛素 D. 神经递质和受体 ‎【答案】B ‎【解析】‎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需要模板链,酶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需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录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第一步,转录是mRNA以及非编码RNA(tRNA、rRNA等)的合成步骤。该过程需要DNA作为模板所以答案B。‎ ‎9.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核酸分子的复制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B. 逆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上述过程的发生场所均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 图中核糖核酸分子一般为单链,其复制不需要解旋,A错误; ‎ B. 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 D.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B.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C.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突变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基因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以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又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详解】A、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是Aa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是随机的而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为氨基酸,发生在胃液中,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胰岛素合成在核糖体,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下列现象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现象 主要原因 A 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以小便浸之。……则根生。‎ 生长素促进生根 B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C 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D 芦苇在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某种溶液处理,就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几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 ‎【详解】A、“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根生”是利用了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吸附一定的生长素,用这样的黄泥封裹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A正确;‎ B、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乙烯)即发(红柿成熟)”,B正确;‎ C、脱落酸能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解除了脱落酸的抑制作用,故种子可以发芽,C错误;‎ D、赤霉素刺激植物茎秆的伸长,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熟记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并能明确文中具体现象是解题关键。‎ ‎1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它能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疟原虫的细胞与人的成熟红细胞生物膜上的脂质在水面展开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B. 疟原虫由于寄生在红细胞内,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疟原虫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排出细胞内自噬泡 D. 青蒿素对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营养物质运输的速率不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疟原虫为真核生物,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具有生物膜系统,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疟原虫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故其生物膜上的脂质在水面展开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A错误;‎ B、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故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疟原虫排出细胞内自噬泡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青蒿素能干扰线粒体的功能,故对红细胞营养物质运输的速率不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并把握题干信息“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 ‎14.为探究H2O2酶对H2O2分解的影响,某学生的实验设计如下:①制备30%新鲜猪肝研磨液;②设置实验组如下(图1):横向为梯度pH值,纵向为不同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③每支试管加入等量且足量H2O2溶液,并设置相同且适宜的反应温度;④设计实验记录表如下(图2);⑤以加入猪肝研磨液后同等时间内测得的H2O2减少量为实验结果作记录。下列实验结果预测及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实验结果都可以发现酶的最适pH值 B. 无论pH为图中何值,实验结果都可以证明酶量影响反应速率 C. 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记录表中作出的曲线图形都近似抛物线 D. 此实验有2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温度、H2O2浓度等是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中新鲜猪肝研磨液的量(H2O2酶的量)和pH值为自变量,反应速率为因变量,因变量的衡量指标是加入猪肝研磨液后同等时间内测得的H2O2减少量,温度、H2O2浓度等是无关变量,D正确;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实验结果都可以发现酶的最适pH值,A正确;pH过高或过低时酶变性失活,此时的实验结果不可以证明酶量影响反应速率,B错误;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记录表中作出的曲线图形都近似抛物线,C正确。‎ ‎【考点定位】酶浓度与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名师点睛】1.实验中新鲜猪肝研磨液的量(H2O2酶的量)和PH值为自变量,反应速率为因变量,因变量的衡量指标是加入猪肝研磨液后同等时间内测得的H2O2减少量,温度、H2O2浓度等是无关变量。2.pH过高或过低时酶变性失活,此时的实验结果不可以证明酶量影响反应速率。3.一定范围内酶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也不同,但适宜PH值相同,故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记录表中作出的曲线图形都近似抛物线。‎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 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导致的各种细胞癌变均可遗传 B. 石棉和黄曲霉素是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 C.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 D. 癌变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缓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癌变的有关内容。基因突变导致的体细胞癌变不可遗传,A错;石棉和黄曲霉素均是化学致癌因子,B错;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C正确;癌变细胞内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代谢增强,D错。故本题选C。‎ ‎16.将所有DNA分子双链均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请判断在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某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为 A. 12个染色体被标记 B. 6个染色体被标记 C. 0个染色体被标记 D. 0~12个染色体被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体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即0-12条,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从第一次分裂情况逐次考虑,并且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是随机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紧扣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17.下图为真核细胞内基因Y的简图,共含有2000个碱基对,其中碱基A占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Y复制两次,共需要4800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基因Y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①、③两处 C. 若②处T//A替换为G//C,则Y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D. Y的等位基因y中碱基A也可能占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基因共有2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鸟嘌呤占30%,因此该基因中含有鸟嘌呤数目为2000×2×30%=1200个,则基因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22-1)×1200=3600个,A错误;‎ B、基因Y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③处,即氢键,B错误;‎ C、若②处T//A替换为G//C,由于密码子简并性等原因,Y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 D、Y的等位基因y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y中碱基A也可能占20%,D正确。‎ 故选D。‎ ‎18.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内培养液要加入含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 B. 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 C. 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350个 D. C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并搅拌、离心后,根据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可判断进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成分。‎ ‎【详解】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正确;若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50个, 则胸腺嘧啶也是50个,所以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50×(23-1)=350个,C正确;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为原料,D正确。‎ ‎19. 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但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A. 原核生物的tRNA合成无需基因指导 B. 真核生物tRNA呈三叶草结构 C.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进入细胞核 D.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靠近DNA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靠近DNA,所以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通常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即在转录未完成之前翻译便开始进行,选D。‎ ‎20.黄色小鼠(AA)与黑色小鼠(aa)杂交,产生的F1(Aa)不同个体出现了不同体色。研究表明,不同体色的小鼠A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但A基因上二核苷酸(CpG)胞嘧啶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如图)现象出现,甲基化不影响基因DNA复制。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F1个体体色的差异与A基因甲基化程度有关 B. 甲基化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该基因的结合 C. 碱基甲基化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过程 D. 甲基化是引起基因突变的常见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基因型都为Aa的小鼠毛色不同,关键原因是A基因中二核苷酸(CpG)胞嘧啶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甲基化不影响基因DNA复制,但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所以会影响小鼠的毛色出现差异。‎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F1个体的基因型都是Aa,但体色有差异,显然与A基因甲基化程度有关,A正确;RNA聚合酶与该基因的结合属于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而A基因甲基化会影响其表达过程,所以B正确;碱基甲基化不影响DNA复制过程,而DNA复制过程有碱基互补配对过程,C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中碱基甲基化后仍然属于该基因,所以不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题干的信息“甲基化后能复制但不能正常表达”,所以推测出不影响碱基配对但可能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其次注意基因突变的概念。‎ ‎21.某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现有由该种细菌突变成的甲、乙两种突变型细菌,二者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如图所示为该种野生型细菌合成物质X的途径,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突变型甲中控制酶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B. 突变型乙中控制酶b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突变型甲和乙均不能通过控制酶c的合成控制X的合成 D. 两种突变体在基本培养基上只添加底物时均不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据题干信息可知,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推出甲中酶b功能丧失,乙中酶a功能丧失,进而推出突变型甲控制酶b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而突变型乙控制酶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据题干“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可知,甲、乙都有酶c,推出突变型甲和乙均能通过控制酶c的合成控制X的合成。‎ ‎【详解】据分析,突变型甲控制酶b的基因发生了突变,A错误;据分析,突变型乙控制酶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B错误; 据题干“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可知,甲、乙都有酶c,推出突变型甲和乙均能通过控制酶c的合成控制X的合成,C错误; 突变型甲、乙由突变导致的酶缺陷不能将底物经过一系列过程合成X等物质,所以在基本培养基上只添加底物,则两种突变体均不能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方式,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并需结合题目信息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信息分析能力。‎ ‎22.如图是一个涉及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Ⅱ﹣3不携带乙病基因.不考虑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2为杂合子概率为2/3‎ C. Ⅲ﹣3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于Ⅰ﹣2‎ D. Ⅲ﹣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4/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Ⅰ-1和Ⅰ-2正常,而Ⅱ ‎-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Ⅰ-4患甲病而Ⅱ-3正常,说明甲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和Ⅱ-3正常,而Ⅲ-2患乙病,且Ⅱ-3不携带乙病基因,所以可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2和Ⅱ-3正常,而Ⅲ-2患乙病,且Ⅱ-3不携带乙病基因,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因为Ⅲ-2患乙病,而Ⅱ-2正常,所以Ⅱ-2肯定为杂合子,B错误;‎ C、Ⅲ-3正常,其X染色体来自Ⅱ-2,而Ⅱ-2的这条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Ⅰ-1,C错误;‎ D、对于甲病(假设用A、a表示),Ⅱ-1患病,其父母正常,则都是Aa,所以Ⅱ-2为1/3的AA、2/3的Aa,Ⅰ-4患病,所以Ⅱ-3为Aa,因此Ⅲ-1个体为AA的概率为1/3×1/2+2/3×1/4=1/3,为Aa的概率为1/3×1/2+2/3×1/2=1/2,所以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5;对于乙病(假设用B、b表示),Ⅱ-2为XBXb,Ⅱ-3为XBY,所以Ⅲ-1个体为XBXB的概率为1/2,为XBXb的概率为1/2,因此,Ⅲ-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5×1/2=4/5,D正确;‎ 故选D。‎ ‎【点睛】该题的难点在于遗传方式的判定,通过图示中个体的患病情况推测亲子代的基因型和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其中题干中信息“Ⅱ﹣3不携带乙病基因”是该题的突破点,由此可判定乙病不遵循常染色体的遗传。‎ ‎23.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 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 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 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 解:A、“草盛豆苗稀”说明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A正确;‎ B、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B正确;‎ 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在t2~t3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C.‎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24.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 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B.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C. 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D. 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 ‎【答案】C ‎【解析】‎ 害虫数量增加,食虫鸟类因食物来源充足而引起其数量增多,食虫鸟类增多对害虫的需求量增加,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这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错误;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项错误;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属于垂体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控作用,不属于反馈调节,‎ C项正确;血液中CO2增多,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增强,引起呼吸加强加快,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反馈调节的两种类型的本质区别,据此分析各选项。‎ ‎①负反馈调节: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调节: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25.如图甲为绿藻细胞中光合作用过程简图,图乙为25 ℃条件下,将绿藻置于密闭玻璃容器中,每2 h测一次CO2浓度变化情况(假设细胞呼吸强度恒定)。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吸收光能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_____,B、C为E→F过程提供___、___。‎ ‎(2)图乙实验过程中4~6 h平均光照强度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8~10 h平均光照强度,判断依据是_____。‎ ‎(3)某小组就某种化学物质X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展开研究,所得结果如表(fw表示鲜重;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请回答:‎ 测定项目 A组 B组 叶绿素a含量(mg/gfw)‎ ‎20.50‎ ‎25.24‎ 叶绿素b含量(mg/gfw)‎ ‎8.18‎ ‎13.13‎ 气孔导度(mmol·m-2·s-1)‎ ‎0.07‎ ‎0.25‎ 光合速率(μmol·m-2·s-1)‎ ‎14.27‎ ‎31.37‎ ‎①A组小麦幼苗用含适宜浓度的X的营养液培养;B组作为对照,用_____培养。‎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知,X可以导致小麦幼苗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原因是:‎ a._____,光反应减弱。‎ b._____,暗反应减弱。‎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上 (2). [H](还原氢) (3). ATP(能量) (4). 小于 (5). 两时间段内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但是4~6小时CO2浓度较大,所以平均光照强度较低 (6). 不含X的等量营养液 (7). 使叶绿素含量下降 (8). 使气孔导度下降,吸收的CO2减少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A是水,B是[H],C是ATP,D是氧气,E是二氧化碳,F是有机物;图乙中在4~6h与8~10h内,CO2浓度不变,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实验12小时后,密闭玻璃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起始时的相同,说明有机物的量没有改变。‎ ‎【详解】(1)光合作用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E、F的生成过程需要光反应阶段的B([H] ),C(ATP);‎ ‎(2)分析题图可知,图乙实验过程中4-6h与8~10h内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但是4~6小时CO2浓度较大,所以光照较低;‎ ‎(3)①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有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若A组小麦幼苗用含适宜浓度的X的营养液培养,则对照组应用不含X的等量营养液培养作对照;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X可以导致小麦幼苗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光反应减弱和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 ‎【点睛】本题以反应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O2释放速率和密闭玻璃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均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而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据此分析柱形图中O2释放速率或CO2浓度的变化并结合题意作答。‎ ‎26.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如果进行玉米的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②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____。‎ ‎(2)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这种植株由于__________,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这些植株在全部 F2代中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_________。‎ ‎【答案】 (1). 10 (2). b (3). GUU (4). 花药离体培养 (5).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6). Ⅲ (7).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8). 5 (9). 3/4 (10). 4/27‎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因为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因为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图2中,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Ⅱ为杂交育种,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详解】(1)①因为玉米雌雄同体,细胞内没有性染色体,所以进行玉米的基因组测序,只需要检测10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②因为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因为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处原碱基序列为CAG,若碱基对G/C缺失,则碱基序列为CAA,故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 ‎(2)①据图示可知,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不过获得的单倍体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②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 F2代植株中自交后代基因型共有9种,其中纯合体为4种,杂合体即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为5种;因为纯合体共占1/4,故这些植株在全部F2代中的比例为1-1/4=3/4;若将F2‎ 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_R_,矮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hr_。其中RR占1/3,Rr占2/3。则R的频率为2/3,r的频率为1/3。随机授粉所得RR占2/3×2/3=4/9,故后代中纯合矮秆抗病植株hhRR概率为4/27。‎ ‎【点睛】本题关键是在计算“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比例”时,由于是随机交配,所以通过确定F2代矮秆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先计算出各种雌雄配子所占的比例,再随机结合计算符合题意要求的类型所占的比例,实质就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 ‎27.棉花是雌雄同花的经济作物,棉纤维的长绒和短绒、白色和红色为两对相对性状。深红棉基因型为ⅡbⅡb(右上角字母表示该染色体含有b基因),其单倍体植株浅红棉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了获得高产的长绒浅红棉新品种(Ⅱ-Ⅱb),育种专家对长绒深红棉的萌发种子进行电离辐射处理,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如图。请据图回答:‎ ‎(1)情况1发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该新品种自交后代出现了新型白色棉,其基因型为_____。‎ ‎(2)欲探究长绒深红棉电离辐射后的变异情况如何,请你提出最简便的遗传实验设计思路,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说明。‎ 实验思路:_____。‎ 实验结果:‎ ‎①若_____,则该植株没有发生变异;‎ ‎②若_____,则植株发生了情况1所示的变异;‎ ‎③若____,则植株发生了情况2所示的变异。‎ ‎【答案】 (1). 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变异) (2). Ⅱ-Ⅱ- (3). 让通过电离辐射培育的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4). 若子代中长绒深红棉∶短绒深红棉=3∶1 (5). 若子代中6种表现型(或子代中长绒白棉∶长绒浅红棉∶长绒深红棉∶短绒白棉∶短绒浅红棉∶短绒深红棉=3∶6∶3∶1∶2∶1) (6). 若子代中长绒白棉∶长绒浅红棉∶短绒深红棉=1∶2∶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深红棉细胞中的基因型为ⅡbⅡb ‎,科学家对深红棉作了如图所示过程的技术处理,情况1得到了基因型为Ⅱ-Ⅱb的浅红棉新品种,新技术的原理是染色体缺失,导致新品种只有一个b基因;情况2为V号染色体的A、a基因移接到了II号染色体,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情况1发生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缺失(染色体变异);该新品种基因型可表示为Ⅱ-Ⅱb,该品种自交后基因型为ⅡbⅡb(深红棉)、Ⅱ-Ⅱb(浅红棉)和新品种白色棉(Ⅱ-Ⅱ-);‎ ‎(2)为探究长绒深红棉电离辐射后的变异情况,可让通过电离辐射培育的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 预期结果为:①若该植株没有发生变异,则其基因型为AaⅡbⅡb,自交后代为A—ⅡbⅡb:aaⅡbⅡb=3:1,即长绒深红棉∶短绒深红棉=3∶1;‎ ‎②若发生了情况1所示的变异,则基因型为AaⅡ-Ⅱb,该个体自交后表现为A—(长绒):aa(短绒)=3:1 ,Ⅱ-Ⅱ-(白色棉):Ⅱ-Ⅱb(浅红棉):ⅡbⅡb(深红棉)=1:2:1,故子代会出现6种表现型,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绒白棉∶长绒浅红棉∶长绒深红棉∶短绒白棉∶短绒浅红棉∶短绒深红棉=3∶6∶3∶1∶2∶1;‎ ‎③若发生了情况2所示变异,则基因型为AaⅡ-Ⅱb,但此时两对等位基因连锁,故产生的配子只有AⅡ-、aⅡb,该植株自交后代表现为AAⅡ-Ⅱ-(长绒白棉):AaⅡ-Ⅱb(长绒浅红棉):aaⅡbⅡb(短绒深红棉)=1:2:1。‎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图,明确诱变后各植株的表现型及基因型;且要了解验证基因型的方法中,植物最简便的是自交。‎ ‎28.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1)第Ⅰ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填“高”或“低”)75 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 ‎ 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突触延搁”,延搁的原因是突触前膜以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用作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答案】 (1). 低 (2). 胞吐 (3). 神经递质 (4). 特异性受体 (5).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6). 抑制 (7). b、c、d (8). 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表中是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获得的结果,其中实验Ⅰ是对照组,与其相比,使用河豚毒素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的效果越明显。‎ ‎【详解】(1)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膜外比膜内电位低;由于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才可以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并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故兴奋在突触处会出现“延迟”现象;‎ ‎(2)从Ⅱ、Ⅲ、Ⅳ组实验结果可知,使用河豚毒素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的效果越明显,若河豚毒素对于图中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即对受体无影响,则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起抑制作用;‎ ‎(3)根据(2)分析可知河豚毒素能影响兴奋的传导过程,故可用作局部麻醉(b)、镇痛剂(c)、抗肌肉痉挛剂(d)等;‎ ‎(4)由题干信息知:研究者能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起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可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而使用药物BAPTA后,该药物能迅速结合钙离子,即该药物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4)小题:一方面从题中领悟“钙离子内流”的作用,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定向移动,进而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要注意“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说明该药物会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但不会改变突触小体产生的动作电位。‎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29.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和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类跨入了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代。对蛋白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质。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准备从猪的血液中初步提取血红蛋白,设计的“血红蛋白提取、分离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样品处理中红细胞的洗涤要用__________反复冲洗、离心。向红细胞悬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低浓度pH7.0的缓冲液并充分搅拌,可以破碎红细胞,破碎细胞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尽快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可以___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 ‎(3)血红蛋白的纯化是通过____________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 ‎(4)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迁移速度,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5)一同学通过血红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观察到正常人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如上图所示。由图可知携带者有______种血红蛋白,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作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理盐水 渗透(作用)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涨破)‎ ‎(2)除去小分子杂质 增加缓冲液的量或及时更换缓冲液 ‎(3)凝胶色谱法 ‎(4)带电性质以及分子大小、形状 ‎(5)2 携带者具有一对等位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 ‎【解析】‎ ‎(1)样品处理中红细胞的洗涤要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离心。向红细胞悬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低浓度的pH为7.0的缓冲液并充分搅拌,可以破碎红细胞,破碎细胞的原理是渗透原理(当外界溶液 浓度低于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涨破)。(2)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小分子杂质。(3)血红蛋白的纯化是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4)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带电性质以及分子大小、形状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5)由图可知携带者有2种血红蛋白,因为携带者具有(控制血红蛋白的)一对等位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利用小鼠制备的抗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做成的“早早孕试剂盒”,检测早孕的准确率在90%以上。请回答该“单抗”制备的有关问题:‎ ‎(1)在该“单抗”的生产过程中,将_________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 ‎(2)从小鼠体内脾 脏中得到了__________细胞,设法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该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对该细胞还需进行__________培养和_________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符合需要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体外大规模培养该杂交瘤细胞,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被培养的细胞处于____________的环境中,例如向培养液中加一定量的抗生素等;为保证营养在使用____________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需提供____________(气体),维持培养液的PH。‎ ‎(4)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绒毛促性腺激素 (2). B (3). 选择性 (4). 克隆化 (5). 抗体 (6). 既能迅速大量繁殖,也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7). 无菌无毒 (8). 合成 (9). CO2 ‎ ‎ (10). 体外诊断试剂 ‎【解析】‎ ‎【详解】(1)抗体能够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据此可知:若生产抗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则应将人绒毛促性腺激素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 ‎(2)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是:首先利用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通过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然后再通过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也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3)若在体外大规模培养该杂交瘤细胞,需要采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保证被培养的细胞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在使用合成培养基培养该杂交瘤细胞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需提供CO2,以维持培养液的PH。‎ ‎(4)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体外诊断试剂。‎ ‎【点睛】本题以利用小鼠制备的抗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做成的“早早孕试剂盒”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