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唐山一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玉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都跟龟一样 D. 各层次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A、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A错误;‎ B、生物大分子不具有生命,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正确;‎ C、玉米是植物,无系统层次,龟是动物,具有系统层次,C错误;‎ D、生命系统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故组成、结构和功能不同,D错误。‎ 故选B。‎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不包括下列内容中的 A. 缩手反射的完成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 B.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C. 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D. 松鼠的单个细胞也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缩手反射的完成是以神经细胞为结构基础,A正确;‎ B、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如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正确;‎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变异发生在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能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所以遗传和变异也发生在细胞内,C正确;‎ D、松鼠属于多细胞生物,因此松鼠的单个细胞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D。‎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 一个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蛇 B. 一个牧场里的所有家禽 C. 一个蜂巢里的所有蜂 D. 一条河里的所有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详解】A、一个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蛇,不是种群,因为蛇有很多种,A错误; ‎ B、一个牧场里的所有家禽,不是种群,因为家禽有很多种,B错误;‎ C、一个蜂巢里的所有蜂,是一个种群,C正确; ‎ D、一条河里的所有鱼,不是种群,因为鱼有很多种,D错误。‎ 故选C。‎ ‎4.关于细胞学说的相关说法,下列准确的一项是 A. 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不具有自己的生命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揭示了细胞和生物的统一性。后来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补充,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A错误;‎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C错误;‎ D、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D正确。‎ 故选D。‎ ‎5.无机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元素是O、Si、Al、Fe,而生物体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是C、H、O、N,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 ( )‎ A. 多样性 B. 分割性 C. 统一性 D. 差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是从元素的种类上来说的,而差异性是从元素的含量上来说的;非生物界中最丰富的元素是O、Si、Al、Fe,而生物体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是C、H、O、N。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含量上差异较大,故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D正确。A、B、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下列关于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来培养病毒 B. 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 C.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D.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类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不能增殖,A错误;‎ B、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B正确;‎ C、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C错误;‎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D错误。‎ 故选B。‎ ‎7.下列有关蓝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叶绿体,可以独立完成光合作用 B. 特定区域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 C. DNA周围分布有核糖体 D. 蓝藻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结构相似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其次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具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除了核糖体外,还具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酸,遗传物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蓝藻是原核细胞,不具有叶绿体,A错误;‎ B、蓝藻的DNA存在特定区域,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B正确;‎ C、蓝藻细胞含有核糖体,分布在DNA周围,C正确;‎ D、蓝藻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相似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A。‎ ‎8.下列有关细胞及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麦细胞和发菜细胞的结构有差异,不具有统一性 B. 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都是营腐生和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C.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结构也比较简单,所以不具有多样性 D.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小麦细胞是真核细胞,发菜细胞是原核细胞,两者结构有差异性,也具有统一性,A错误;‎ B、原核生物中也存在自养型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核膜,结构也比较简单,也具有多样性,C错误;‎ D、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故选D。‎ ‎9.某同学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为 A. ④和⑤ B. ④和⑥ C. ①和④ D. ②和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视野中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和宽度,而不是物像的体积。‎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详解】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③④⑥是目镜,①②⑤是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是镜头①和④‎ 故选C。‎ ‎10.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正确的是 A. 物像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面积 B. 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只把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直径范围内可看到一行相连细胞2个 C. 如果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才能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D.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时,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放大标本的长度或宽度,A错误;‎ B、当显微的目镜为、物镜为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时,放大倍数扩大了4倍,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个,B正确;‎ C、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因为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标本位于右下方,故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C错误;‎ D、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时,需先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D错误。‎ 故选B。‎ ‎11.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 ‎②在甲中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③若玻片右移,则甲的影像会右移,而乙的影像会左移 ‎ ‎④若在甲中看到的影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影像 ‎ ‎⑤在乙中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图中看出,甲图为低倍镜观察到的视野,乙图为高倍镜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①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①正确;‎ ‎②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②错误;‎ ‎③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③错误;‎ ‎④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④错误;‎ ‎⑤在高倍镜中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但是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⑤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区分高倍镜和低倍镜下观察物象的区别,难度不大。‎ ‎12.如图所示的四个方框代表衣藻、细菌、木耳和蓝藻,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下列物质或结构不可能出现在阴影部分中的是 A. RNA B. 染色体 C. 细胞质 D. 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 ‎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 有,主要成分是  肽聚糖 ‎ 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质 ‎ 有核糖体,无其  他细胞器 ‎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 拟核,无核膜、  核仁,DNA不  与蛋白质结合 ‎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   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DNA 拟核:大型环状 质粒:小型环状 细胞核: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在线粒体、叶绿体中 举例 细菌、蓝藻、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 共有结构 ‎ 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 物质 ‎【详解】A、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衣藻和木耳属于真核细胞,阴影部分代表共有的结构或物质,细胞中都有DNA和RNA,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原核细胞没有,B符合题意;‎ C、细胞生物都有细胞质,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和蓝藻、衣藻和木耳的细胞都有细胞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想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①核膜的有无  ②细胞膜的有无  ③细胞壁的有无  ④核糖体的有无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从生物分类的角度确定单细胞生物包括哪些,原核生物均为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中低等植物、原生动物、真菌中的酵母菌和霉菌等均属于单细胞生物。‎ ‎【详解】①原生细胞和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故①正确;‎ ‎②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结果,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所以膜上磷脂的有无不能作为判断细胞种类的依据,故②错误。‎ ‎③细菌、真菌和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细胞壁可以作为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依据,故③正确;‎ ‎④核糖体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的一种细胞器,因此核糖体的有无不能作为判断依据,故④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单细胞结构上的差异,在区分时首先根据细胞核的有无判断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如果是真核细胞可以再根据细胞壁的有无判断是否是原生动物;而核糖体和细胞膜是所有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点,并且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叶肉细胞能合成葡萄糖,常被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B. 通过对双缩脲试剂B液进行稀释就可得到斐林试剂乙液 C. 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50~‎65 ℃‎水浴加热 D. 脂肪鉴定中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提取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颗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呈绿色,对还原糖的鉴定有颜色干扰,不能被用于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来稀释而成,B错误;‎ C、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50~‎65 ℃‎水浴加热,C正确;‎ D、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为了洗去浮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组织成的成分的鉴定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15.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量取1 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 mL量筒而不用10 mL量筒 B. 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蓝色,加热后先变绿,再变成砖红色 C. 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D.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需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 ‎【答案】B ‎【解析】‎ ‎【分析】‎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分别为的NaOH和的,而蛋白质鉴定的试剂为双缩脲试剂,其A液和B液分别是的NaOH和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详解】A、量取1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用10mL量筒误差大,A正确;‎ B、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浅蓝色,加热后先变成棕色,再变成砖红色,B错误;‎ C、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确保试管中液体都能受热,C正确;‎ D、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需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D正确。‎ 故选B。‎ ‎16.关于生物组织中相关物质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用甘蔗做还原性糖鉴定实验 B. 脂肪被苏丹Ⅳ染色液染成红色 C.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需要水浴加热 D.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需要等量混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甘蔗中主要含有蔗糖,蔗糖是非还原糖,故不可以用甘蔗做还原性糖鉴定实验,A错误;‎ B、脂肪被苏丹Ⅳ染色液染成红色,B正确;‎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不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 D、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等量混匀,D错误。‎ 故选B。‎ ‎17.某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将碘液滴在一块干面包上,面包变成了深蓝色;他嚼碎了另一块面包,并用斐林试剂检验,溶液中出现了砖红色沉淀。因此,他得出结论,面包被嚼碎时产生了还原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之处在于(  )‎ A. 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B. 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 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D. 未对干面包做还原糖的检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淀粉遇碘液变蓝;本尼迪特溶液(班氏试剂)能检测麦芽糖(还原糖) , 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能与麦芽糖(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用碘液检验干面包变成了深蓝色,说明干面包中含有淀粉;用本尼迪特溶液检验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说明嚼碎的面包中含有麦芽糖,但不能说明嚼碎面包中所含的麦芽糖是嚼碎时淀转变而来还是干面包中原有的。‎ ‎【详解】在该同学咀嚼面包以前,需要对面包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进行鉴定。否则,咀嚼以后进行鉴定时,出现了红色现象无法排除咀嚼以前面包中已经存在还原糖的可能,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如图表示某种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物质是核糖核苷酸 B. 该物质含有C、H、O、N、P等元素 C. 该物质形成的大分子物质是RNA,它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D. 在HIV病毒中能找到这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该图为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为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示结构可知,该物质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 B、核糖核苷酸中含有C、H、O、N、P元素,B正确;‎ C、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含有,C错误;‎ D、在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可在HIV病毒中能找到这种物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及DNA和RNA的区别,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19.下列核苷酸中,在DNA结构中不可能有的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和RNA分子的异同:‎ ‎【详解】A、图A中含有碱基G,可能是组成DNA分子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A正确;‎ B、图B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错误;‎ C、图C中含有碱基T,可能是组成DNA分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 D、图D中含有碱基A,可能是组成DNA分子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掌握DNA和RNA异同,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0.下列关于微量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微量元素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元素 B. 微量元素的含量越多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越有利 C. 微量元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D. Mn、B、Mo都属于微量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根据元素含量的高低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详解】A、C.微量元素指细胞中含量很少的元素,但也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A、C正确;‎ B.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太多会导致微量元素中毒,对身体有害, B错误;‎ D.微量元素主要包括Fe、Mn、Zn、Cu、B、Mo等,D正确 故选B。‎ ‎【点睛】微量元素不是不重要,而是含量少,也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若过多,对身体有害。‎ ‎21.研究表明,铁可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人体红细胞中,故缺铁可导致缺铁性贫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B. 人体成熟红细胞中,铁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C. 铁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D. 只要摄入足量的铁,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红细胞是通过其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来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当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贫血。‎ ‎【详解】A、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A错误;‎ B、由题意可知,人体成熟红细胞中铁主要参与构成血红蛋白,即铁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错误;‎ C、每种元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C正确;‎ D、人体正常发育过程,除铁以外还需要其他元素,如锌、钙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而来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2.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存在一种谷胱甘肽(C10H17O6N3S),它由谷氨酸(C5H9O4N)、 甘氨酸(C2H5O2N)、和半胱氨酸三种氨基酸缩合而成。则半胱氨酸的化学式可能为( )‎ A. C3H3ONS B. C3H5ONS C. C3H7O2NS D. C3H3O2NS ‎【答案】C ‎【解析】‎ 设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简式为CxHyOzNwSa,肽链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由题意可知,谷胱甘肽含有一个S,而谷氨酸(C5H9O4N)、甘氨酸(C2H5O2N)无S,因此S存在于半胱氨酸中,且a=1,由脱水缩合的反应式C5H9O4N+C2H5O2N+CxHyOzNwS→C10H17O6N3S+2H2O,根据反应前后化学元素守恒可以得出2+5+x=10,x=3;9+5+y=17+2×2,y=7;4+2+z=6+2,z=2;1+1+w=3,w=1;所以半胱氨酸的分子简式为C3H7O2NS。‎ 考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相关计算 点睛:本题的突破口是根据肽链的分子式判断特定的氨基酸的分子简式,根据反应前后化学元素守恒解决本题。‎ ‎2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 磷酸、鸟嘌呤 B. 核糖、胸腺嘧啶 C. 腺嘌呤、鸟嘌呤 D. 胞嘧啶、腺嘌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RNA特有U和核糖,DNA特有T和脱氧核糖。‎ ‎【详解】图中阴影部分表示DNA和RNA共有的物质。磷酸、鸟嘌呤、胞嘧啶和腺嘌呤是DNA和RNA共有的,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鸟嘌呤只存在于RNA中,脱氧核糖只存在于DNA中,核糖只存在于RNA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乳酸杆菌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含有8种物质 B.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 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都是蛋白质 D. RNA可以直接贮存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细胞类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均为DNA;‎ ‎3、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它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对所有的生物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乳酸杆菌中既有DNA也有RNA,乳酸杆菌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含有8‎ 种物质(5中碱基,1种磷酸,2种五碳糖),A正确;‎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B正确;‎ C、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大多是蛋白质,有些不是如某些神经递质,C错误;‎ D、RNA可以直接贮存遗传信息,如HIV病毒中的RNA,D正确。‎ 故选C。‎ ‎25.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荣获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 B. P和S分别是“位置细胞”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C. “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 D. “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③主要元素:C、H、O、N、P、S;④最基本元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详解】A、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A正确;‎ B、P和S均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C、“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C错误;‎ D、“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农科院研究员将一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尿素 磷酸二氢钾 磷酸二氨铵 硫酸铵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 ‎55.56‎ ‎65.26‎ ‎56.88‎ ‎55.44‎ ‎55.11‎ 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A. K B. N C. P D. S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无机盐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对植物生活的意义,首先明确的是无机盐尿素主要含有氮元素,磷酸二氢钾主要含有磷、钾元素,磷酸二氢铵主要含有磷、氮元素,硫酸铵主要含有硫元素和氮元素。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同时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又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的原则,由此作答。‎ ‎【详解】甲、乙、丙、丁、戊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由小麦收获量可看出,施用尿素、磷酸二氢铵、硫酸铵、不施肥时产量均在55左右,只有施用磷酸二氢钾的情况下小麦产量最高65.26,而其他四个地块的产量无明显区别,说明该地块产量低是因缺少钾元素引起的,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对于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 ‎27.狼体内有a 种蛋白质,20种氨基酸;羊体内有b 种蛋白质,20种氨基酸。狼吃掉羊后,体内含有蛋白质种类和氨基酸种类最可能是 A. 小于a,20 B. a+b,‎20 ‎C. b,20 D. a+b,4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狼一个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肯定少于其自身体内的蛋白质,虽然捕食了兔但兔的蛋白质在经过消化道的消化后就分解为氨基酸,一个细胞内氨基酸种类最可能是20种。‎ ‎【详解】‎ 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狼体内的氨基酸种类不会因为捕食兔后数目增多,所以还是20种;由于基因的选择表达,一个细胞中的基因有的表达,有的不表达,因此一个细胞的蛋白质种类要少于该种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即狼体内的一个细胞中含有的蛋白质种类小于a。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种类和组成单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下图表示一个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分子不呈直线,但在同一个平面上 B. 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的R基含有1个氨基,1个氨基酸的R基含有1个羧基 C. 该分子中有1个氨基酸含硫 D. 该分子彻底水解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0‎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示为蛋白质分子结构式,该蛋白质由10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含有1个二硫键。‎ ‎2、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 ‎【详解】A、蛋白质具有空间结构,故不在一个平面上,A错误;‎ B、肽链之间形成一个肽键,说明有两个氨基酸的R基中分别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因此即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的R基含1个羧基,1个氨基酸的R基含1个氨基,B错误,B正确;‎ C、该分子中有1个二硫键,则有2个氨基酸含硫,C错误;‎ D、该分子彻底水解后相对分子质量要增加,D错误。‎ 故选B。‎ ‎29.由氨基酸连接形成的某种结构蛋白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若R基上的羧基和氨基不会脱水形成肽键,则下列对该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氨基酸数目 ‎126‎ R基上的羧基数 ‎15‎ 游离羧基总数 ‎17‎ 游离氨基总数 ‎17‎ A. 只有1条肽链 B. R基上的氨基有16个 C. 水解时,水中的氧参与形成氨基 D. 现有参与该蛋白质合成的的三种氨基酸,每种仅有一个,则形成的三肽种类最多有6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以知道:该结构蛋白中,游离羧基的总数和游离氨基的总数都是17,R基中的羧基数目是15,说明该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且该蛋白质的R基中也含有15个氨基。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能形成124个肽键和水分子。‎ ‎【详解】A、该蛋白质共含有17个游离的羧基,其中有15个在R基中,说明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A错误;‎ B、因为游离的氨基总数是17个,而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所以R基上的氨基只有15个,B错误;‎ C、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中的羧基,所以该蛋白质水解时,水分子中的氧参与形成羧基,C错误;‎ D、三种氨基酸,且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可形成肽链化合物的种类:种,D正确。‎ 故选D。‎ ‎30. 人体细胞中所含的核酸中,含有A G C T 的核苷酸种类有 A. 8种 B. 7种 C. 5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人体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A、G、C可参与DNA和RNA的构成,而T只能参与DNA的构成,所以它们构成的核苷酸种类共有7种。‎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1.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制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Ⅲ试剂 显色 D 第40天 碘液 显色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可溶性糖在40天中都存在,第30天后淀粉不存在,脂肪从第10天开始增加,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第10天,有可溶性糖存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所以在第20天用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B错误;‎ C、第30天,细胞中脂肪含量较高,用苏丹Ⅲ试剂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C正确;‎ D、第40天,细胞中没有淀粉,所以用碘液不会出现蓝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转化及鉴定,考查对图形的分析,通过对图形分析判断不同天数细胞中化合物存在情况。‎ ‎32.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牛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导致酶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再将没有活性的酶转移到生理缓冲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核糖核酸酶活性得以恢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胰核糖核酸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等有关 B. 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因素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其功能 C. 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均破坏了胰核糖核酸酶中的肽键导致变性 D. 胰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的单体中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使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种蛋白质)酶失去活性,当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时,该核糖核酸酶又复性,说明巯基乙醇和尿素没有改变氨基酸的序列,只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暂时发生变化。‎ ‎【详解】A. 胰核糖核酸酶是蛋白质,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等有关,A正确。‎ B. 分析题意,该实验说明环境因素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其功能,B正确。‎ C. 据题意,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胰核糖核酸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变性,C错误。‎ D. 胰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的单体都是氨基酸,所以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明确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和蛋白质变性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33.一条肽链的分子式为C22H34O13N6,其水解后共产生了下列3种氨基酸: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 ‎ A. 1个该肽链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B. 合成1个该肽链分子同时将产生5个水分子 C. 1个该肽链分子中存在1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羧基 D. 1个该肽链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6个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条考查蛋白质,考查对氨基酸结构特点和蛋白质结构的理解。图示三种氨基酸中均只含有一个氨基,即各含有一个氮原子,根据该肽链中氮、氧原子数目可判断其含有的氨基酸个数和谷氨酸个数,根据氨基酸结构特点和脱水缩合过程可分析蛋白质中氨基、羧基、肽键数目。‎ ‎【详解】该肽链中共含有6个氮原子,则该肽链由6个氨基酸失去5分子水缩合而成,三种氨基酸中只有谷氨酸R基中含有羧基,该肽链R基中含有13—7=6个氧原子,则共含有6/2=3个谷氨酸,A项、B项、D项正确;1个该肽链分子中R基中含有三个羧基,共含有4个羧基,C项错误。‎ ‎【点睛】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蛋白质的计算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在一个氨基酸中,若不考虑R基,至少含有2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在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失去部分氢、氧原子,但是碳原子、氮原子的数目不会减少。其相关数量关系如下:‎ ‎(1)碳原子数=氨基酸的分子数×2+R基上的碳原子数。‎ ‎(2)氢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氢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2。‎ ‎(3)氧原子数=氨基酸数+1+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4)氮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的总数。‎ ‎34.某多肽有20个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4个,分别位于第5、6、15、20位(如图所示);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20肽含有的氨基酸的种类最多有16种 B. 该20肽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各为1个和4个 C. 肽酶Y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共含有氨基酸19个 D. 肽酶X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比20肽少了1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多肽链中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分析天门冬氨酸的结构式,其中含有两个羧基,由于多肽中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因此只能获得该肽链至少含有1个,而羧基数目至少4+1=5个;题干中“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这是解答CD项的关键。‎ ‎【详解】A、某多肽为20肽,是由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4个是天门冬氨酸,剩下16个,所以最多应该有17种氨基酸,A错误;‎ B、多肽链形成时,相邻两氨基酸之间的氨基和羧基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一个肽键并失去一分子的水,在此过程中R基(每个天门冬氨酸的R基中含1个羧基)不参与反应,故该20肽含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则氨基数目至少1个,而羧基数目至少4+1=5个,B错误;‎ C、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5号和第20号氨基酸脱离,因此产生的多肽共含有18个氨基酸,C错误;‎ D、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6位氨基酸完全脱离多肽链,同时形成3条多肽,每断开一个肽链增加一个氧原子,故增加3个氧原子,又因为第6号氨基酸脱离,脱去4个氧,所以多肽中氧原子数比20肽少1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多肽的水解,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描述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5.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真菌 ‎②肌细胞 ‎③病毒 ‎④细菌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和RNA化学组成的比较: ‎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 A、C、G、U ‎2、细胞类生物的核酸有DNA和RNA,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故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真菌为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的碱基、核苷酸种类为5种、8种,A错误;‎ B、肌细胞为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的碱基、核苷酸种类为5种、8种,B正确;‎ C、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含有的碱基、核苷酸种类为4种、4种,C错误;‎ D、细菌为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的碱基、核苷酸种类为5种、8种,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36.Ⅰ.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得几种多肽化合物的氨基酸数目如表所示:‎ 多肽化合物 氨基酸 多肽化合物 氨基酸 ‎①‎ 催产素 ‎9‎ ‎④‎ 牛胰蛋白酶 ‎223‎ ‎②‎ 牛加压素 ‎9‎ ‎⑤‎ 人胰岛素 ‎51‎ ‎③‎ 血管舒张素 ‎9‎ ‎⑥‎ 免疫球蛋白 ‎660‎ ‎(1)表中①②③的氨基酸数目虽相同,但其生理作用彼此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写出两点即可)‎ ‎(2)⑤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_作用;⑥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作用。‎ ‎(3)⑥有4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________互相结合在一起。‎ ‎(4)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5)该实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具有__________,这种特点决定了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__。‎ ‎(6)组成上述8种化合物的所有氨基酸所共有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 Ⅱ.下图甲是⑧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其含有两条α肽链,两条β肽链(α肽链和β肽链不同)。图乙表示β肽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请回答下列问题:‎ ‎(7)写出图乙中③⑤⑦处肽键的结构式:______,形成肽键时失去的水中的氢来自于_______。‎ ‎(8)图乙所示的一段肽链由__________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9)据两图可知一条β肽链至少含有______个羧基,若两条β肽链完全相同,则一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______个羧基。‎ ‎【答案】 (1). 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 (2). 调节 (3). 免疫 (4). 化学键 (5). 氨基酸 (6). 多样性 (7). 功能多样性 (8). (9). -CO-NH- (10). 氨基和羧基 (11). 3 (12). 3 (13). 8‎ ‎【解析】‎ ‎【分析】‎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的条数;蛋白质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详解】(1)表中①②③的氨基酸数目虽相同,但其生理作用彼此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2)⑤人胰岛素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调节作用;⑥免疫球蛋白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免疫作用。‎ ‎(3)⑥有4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结合在一起。‎ ‎(4)④牛胰蛋白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5)氨基酸数相同,可构成不同的多肽,不同氨基酸数也可以构成不同的多肽,该实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这种特点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 ‎(6)多肽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共有的结构通式是。‎ ‎(7)肽键的结构式:-CO-NH-,形成肽键时失去的水中的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 ‎(8)图乙所示的一段肽链由3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9)根据两幅图可以发现,这一条肽链至少含有3个羧基,这三个羧基分别来自于末端以及R基上的两个羧基。如果这两条链完全相同,那么两条链至少含有6个羧基,加上两条肽链至少末端各含有1个羧基,因此一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会含有8个羧基。‎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三、附加题 ‎37.下图a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b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a中细胞原生质层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编号)和4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植物细胞自身应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图b是某同学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拍下的显微照片,此时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外界溶液浓度。‎ ‎(4)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 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重,结果如图c所示,据图分析: ‎ ‎①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 ‎②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会_____。‎ ‎【答案】 (1). 2 (2).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3). ‎ 大于、等于或小于 (4). ①高 (5). ②降低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1)细胞原生质层指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故图a中细胞原生质层的结构包括2细胞膜和4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植物细胞自身应具备的结构特点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3)图b植物细胞可能正在质壁分离,可能刚好完成质壁分离,可能正在质壁分离复原,故此时细胞液浓度小于、等于或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4)据图c分析:①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高;‎ ‎②甲蔗糖溶液本身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等渗,如果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会吸水,红心萝卜A细胞液浓度会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