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河北辛集中学2017级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等有机物含量的多少 B. 细胞合成的抗体、激素和酶都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运输到作用部位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处在动态变化中,稳态的维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性质,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A错误;‎ B、细胞内合成的胞内酶不需要经过内环境运输就直接发挥作用,B错误;‎ C、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处在动态变化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渗透压和pH,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进行人体肌肉注射,药液进入人体后作用于靶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B.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C. 血浆渗透压与Na+、K+、血红蛋白等的含量有关 D.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A正确;‎ B、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B正确;‎ C、血浆渗透压与Na+、K+、血红浆蛋白等的含量有关,而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C错误;‎ D、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列举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①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②c周围的管壁破损③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⑤淋巴管阻塞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①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毛细血管壁破损,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⑤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对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5.在滑雪期间,同学们经常需要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此过程中正确的表述是 A. 机体以反馈调节方式维持低温环境中的体温稳定 B. 激素调节在维持体温恒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C. 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D. 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递到下丘脑形成冷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因此,无论是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值,都同时具有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调节的都有神经和激素参与调节。‎ ‎2‎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负反馈调控方式,A正确;‎ B、神经调节在维持体温恒定的过程发挥了主要作用,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C错误;‎ D、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B.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 ‎【详解】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A正确;‎ B、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C. 人手被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和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A、饮水过少时,激素d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胸腺不参与体温调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能结合题图,分析各调节路径属于什么调节,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含量上升 B. 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 C. 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 D. 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水平衡)调节中枢。‎ ‎【详解】A、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量增加,A错误。‎ 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B正确。‎ C、寒冷剌激下,激素Ⅱ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C正确。‎ D、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作为腺体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9.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①、②表示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将兴奋向神经(反射)中枢传递 B. 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处均存在突触 C. 刺激②处可以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是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分析题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是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A正确; B、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神经中枢中有突触,B正确; ‎ C、在突触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模,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②处不能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D正确。 故选:C。‎ ‎10.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 B. 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 两种递质均引起图中突触后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D. a的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的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b处,A正确;‎ 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抑制a,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B正确;‎ C、a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为内正外负变,c分泌的脑啡肽起抑制作用,突触后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C错误;‎ D、受体具有特异性,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与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以及传导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结合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1.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 B. 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 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 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D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mV,A正确;刺激突触a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正确;由B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a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正确;据图可知,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错误。‎ ‎12.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D.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示脑的结构可知,①为下丘脑,②为脑干,③为大脑皮层,④为小脑,⑤为脊髓。‎ ‎(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详解】A、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C正确;‎ D ‎、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调节,相关中枢是③和⑤,婴儿经常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高级功能及大脑皮层的控制作用,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在组织损伤时,局部产生和释放的致痛物质缓激肽等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会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增强和延长致痛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可以减轻疼痛 B. 痛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痛觉 C. 缓激肽的形成只需要核糖体参与 D. 产生痛觉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缓激肽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详解】A、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会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增强和延长致痛作用,A错误;  B、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B错误;  C、缓激肽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C错误;  D、产生痛觉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D正确。  故选D。‎ ‎14.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C. 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则可加快Ca2+‎ 进入突触前膜内以消除其的负电荷,从而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信息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将“新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这一题意中的关键信息,围绕“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每一选项,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5.下列与人体激素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元 B. 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D.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该激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该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详解】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能够促进肝糖原水解产生葡萄糖,A错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B正确;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机体中唯一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区分识记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及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1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C. 人体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神经递质不会在内环境中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即胰岛素,A错误;‎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B正确;‎ C、人体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神经中枢也可以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以及两种调节之间的关系,识记与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17.有关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期食用缺碘的食物会导致甲亢 B.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 C. 用蛋白酶处理甲状腺激素会使其失活 D.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影响其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长期食用缺碘的食物会导致合成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导致大脖子病,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B正确;‎ C、酶具有特异性,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类激素,因此用蛋白酶处理甲状腺激素不会使其失活,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影响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间接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B。‎ ‎【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18.下表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血液中,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腺体 激素名称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补碘前 补碘后 甲状腺 ‎①‎ 正常 降低 正常 垂体 ‎②‎ 正常 ‎③‎ 正常 A. 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C. ①表示甲状腺激素,③应该是升高 D. 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应该是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如果外界条件寒冷等因素的刺激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该调节为分级调节;‎ 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该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甲状腺可分泌甲状腺激素,故①是甲状腺激素;‎ ‎②由垂体分泌的、调控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故②是促甲状腺激素;‎ 缺碘的人群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比较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活动减弱,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故③会升高。‎ 故选C。‎ ‎【点睛】考查的是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识记、容易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激素的分泌、作用和调节--反馈(负)调节的知识。‎ ‎19.图是对甲状腺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会抑制a、b的分泌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能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的激素a和b,A正确;‎ B、甲下丘脑释放的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垂体释放的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垂体的分泌活动除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控制之外,还受结构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能够调节丙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腺体乙是垂体,甲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激素的反馈调节。‎ ‎20. 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老鼠,这些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 胰岛B细胞受损 B. 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基因缺失 C. 无法将血糖合成肝糖原 D. 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说明胰岛B细胞正常, A项错误;同时也说明能将血糖合成肝糖原,C项错误;“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说明不能将肝糖原转化为血糖,可能是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但不一定是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基因缺失,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1.‎ 动物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调节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应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动物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外界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 ‎【详解】A、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A错误;‎ B、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B正确;‎ C、皮质醇可以作用于相应的组织细胞起作用,也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 D、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过程属于反射,该过程是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知识,理解激素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B. 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C. 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 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特性,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B正确;‎ C、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细菌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详解】A、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通过图示考查学生有关免疫的知识,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24.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对外来组织或器官免疫赦免,其原因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而使后者不启动免疫应答。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 免疫赦免是进行胚胎移植的前提 B. 免疫细胞自杀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 该现象说明免疫系统存在缺陷 D. 排斥外来器官依靠体液免疫完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有利于胚胎的存活,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 ‎【详解】A、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能够使子宫不排斥外来胚胎,对胚胎的发育是有利,这是进行胚胎移植的前提,A正确;‎ B、免疫细胞自杀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排斥外来器官依靠细胞免疫完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以“免疫赦免”为素材,考查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5.如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 B. 图甲中细胞②和细胞⑦可以识别抗原 C. 如果图甲中的细胞②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全部丧失 D. 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增殖分化的记忆细胞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是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②是T细胞,③是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④是B细胞,⑤是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⑥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⑦是浆细胞。‎ 分析乙图: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的浓度,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 ‎【详解】A、图甲免疫过程中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②为T细胞,能识别抗原,而细胞⑦为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B错误;‎ C、细胞②为T细胞,T细胞缺陷后会导致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C错误;‎ D、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的特点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主要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免疫的类型及各细胞或过程的含义;掌握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 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 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 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 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所以可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艾滋病;A正确。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不是通过唾液、食物或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必需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 ‎27.下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C.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A)的分泌,导致激素B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的图解,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自身免疫病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析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难度适中。‎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 ‎②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发芽 ‎ ‎③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 ‎④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A. 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①正确;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②错误;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③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染色体数目不变,仍然属于二倍体番茄,④错误。故选D。‎ ‎29. 下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 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 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 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 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题目中的信息,去顶芽是抑制主根生长的,故A错误;实验没有信息可以证明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故B错误;实验没有信息可以证明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故C错误;根据正常植株与去顶芽但施以外源生长素后,二者主根长度相当,可以说明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故D正确。‎ ‎3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具有两重性 B.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 C. 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激素是起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激素是微量高效的物质;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2、植物激素调节根本上来说,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3、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并非所有的植物激素都具有两重性,只有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 B、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B正确;‎ C、植物激素调节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激素是起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是对激素的作用特点的考查,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难度适中。‎ ‎3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两种,这两种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与体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正常人的散热量大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 B. 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正常人体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 C. 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正常人体热敏神经元兴奋、并且冷敏神经元不兴奋 D. 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持续‎39 ℃‎高烧,可能是由于病毒导致S点左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C与W的交点S为正常体温,随着下丘脑温度的升高,C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W神经元放电频率上升。‎ ‎【详解】A、正常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或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所以两者散热量都等于产热量,因为在寒冷时产热量增多所以散热量也多,故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在寒冷环境的中散热量,A错误;‎ B、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B正确;‎ C、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是,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而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两种神经元都兴奋,C错误;‎ D、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体温高于正常值使点S将右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2.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 B. 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C. 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 D. 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平衡的调节:‎ ‎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详解】A、ADH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最后由垂体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A错误;‎ B、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B正确;‎ C、H2O通过③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C错误;‎ D、由题图分析可知,ADH的受体与ADH结合后能调节①ATP水解过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调节相关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解:A、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B正确;‎ 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 D、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BD.‎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4.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 B. 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 C. 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改变其节律 D. 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 ‎【答案】C ‎【解析】‎ 由于离体的蛙心需要保证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两个离体的蛙心在实验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同,所以它们的收缩频率应是基本一致的,B正确;由于连接两个蛙心的是导管,所以蛙心1的电信号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C错误;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通过测频仪器得到的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对比,蛙心2的收缩频率跟随变慢,说明蛙心1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仅自身受到产生某种抑制性化学物质使其收缩强度变慢,还随任氏液流到蛙心2,引起蛙心2的收缩强度也变慢,D正确。‎ ‎35.研究发现,剧烈运动过程中肌细胞会增加分泌鸢尾素(一种多肽类激素),鸢尾素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鸢尾素通过神经运送至胰岛B细胞 B. 剧烈运动时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上升 C. 胰岛素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 细胞利用氨基酸为原料合成鸢尾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 ‎【详解】A、鸢尾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靠体液运输,A错误;‎ B、剧烈运动时细胞消耗大量能量,这就要求胰岛素释放增加,促进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B正确。‎ C、胰岛素降血糖其一重要途径就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C正确;‎ D、鸢尾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因此细胞利用氨基酸为原料合成鸢尾素,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6.下丘脑的CRH神经元兴奋后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种含41个氨基酸的神经肽),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研究发现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紊乱,可使CRH神经元过度兴奋,导致CRH分泌增多,为抑郁症的成因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状态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 B. CRH的合成、加工需要多种细胞器协调配合,分泌方式为胞吐 C. 健康人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时会增强对下丘脑的抑制 D. 可以通过调控CRH基因或受体的表达水平等方法治疗抑郁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传递过程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分泌到突解间隙。CRH的合成、加工过程参与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3.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进而促进某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机制:某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向另一个神经元存在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项错误;CRH是一种多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以胞吐形式分泌到细胞外,B项正确;机体内的激素调节具有反馈调节机制,当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时,会增强对下丘脑的抑制,从而维持体内激素的正常水平,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通过调控CRH基因或受体的表达水平,减少CRH的分泌可治疗抑郁症,D项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1.‎ 区别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形式的不同;2.理解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 ‎37. PM2.5是粒径小于2.5u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导致其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吞噬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B. 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 C 当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D. PM2.5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即皮肤、黏膜阻挡,B正确; C、当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PM2.5能导致吞噬细胞的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因此溶酶体的膜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其中的水解酶释放而引起吞噬细胞死亡,D正确。 故选:A。‎ ‎38.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对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B. 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 C. 浆细胞同时合成、分泌这两种物质 D. 均需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表示体液免疫过程。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A正确;‎ B、受体和抗体均具有专一性,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B正确;‎ C、效应B细胞只能合成和分泌抗体,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是由B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 D、受体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D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9.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体内的甾醇类激素,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研究其含量调节机制,做了如下实验:‎ A组 B组 处理方法 用5μmol/L油菜素唑(Brz)处理,分解内源BL 用5μmol/L油菜素唑(Brz)处理,分解内源BL,再用O.lμmol/L的BL处理 检测指标 两天后检测BL合成基因CPD和BL分解基因BASI对应的mRNA水平 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含量丰富的植物激素 B. Brz处理促进基因BASI的表达,抑制基因CPD的表达 C. BL是CPD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 D. 植物体内BL含量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作用很大,A错误;根据A组分析可知,Brz处理促进基因CPD的表达,产生mRNA量比对照组多,但抑制基因BASI的表达,产生相应的mRNA比对照组少,B错误;CPD是BL合成基因,但本实验不能得出BL是CPD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C错误;根据B组可知,5μmol/L油菜素唑(Brz)处理,分解内源BL,再用 0.1μmol/L  BL 处理,CPD的表达产生mRNA量先减少后有所相对稳定,BASI的表达产生mRNA量先增加后有所相对稳定,说明植物体内BL含量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40.某种南瓜的矮生型突变体可分为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类型,研究人员以一种矮生南瓜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 B. 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C. 一定浓度范围内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均可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 D. 由实验结果可排除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合成缺陷型 ‎【答案】B ‎【解析】‎ 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以保证数据测量的准确性,A项正确;据图可知,对正常株而言,茎伸长量与赤霉素浓度成正比,不能说明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项错误;图中赤霉素和小于25umol/L的生长素均可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C项正确;矮生型突变体施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均不能增加茎的伸长量,说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型,排除激素合成缺陷型,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重性的含义。判断激素的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应看是否出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其中高浓度抑制应是与浓度为0时进行比较,而不是与最适浓度下的表现进行比较。‎ 二、填空题 ‎41.下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⑤⑥⑧⑨中可以被蛋白酶或肽酶分解的是______。 ‎ ‎(2)冬泳时,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______受到刺激并通过神经元传入______形成冷觉,并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系列改变,使激素⑥的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以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激素⑥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这样的调节机制是_____ 。 ‎ ‎(3)下列关于激素共同特征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 ‎①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②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进入体液,以体液为基本媒介进行传播 ③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④激素是体内高效能的生物催化物质 ⑤激素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______调节。‎ ‎【答案】 (1). ⑤⑧⑨ (2). 冷觉(或温度)感受器 (3). 大脑皮层 (4). 下丘脑和垂体 (5). (负)反馈调节 (6). ①②③⑤ (7).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 ‎【解析】‎ ‎【分析】‎ 题图为体液调节的知识网络,图中①为促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性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⑦为肾上腺素、⑧为胰高血糖素、⑨为胰岛素。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相关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促进相应腺体分泌相关激素,但是当该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这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1‎ ‎)图中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⑧胰高血糖素、⑨为胰岛素,生长素和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胰高血糖素为多肽类,而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的衍生物,根据酶的专一性,甲状腺激素不能被分解。‎ ‎(2)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 冷觉(或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并通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使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或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3)①激素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均有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正确;②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进入体液,以体液为基本媒介进行传播,正确;③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正确;④激素对代谢主要起调节作用,酶起催化作用,错误;⑤激素发挥作用需要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因此一定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正确。‎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42.为探究灵芝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1)配制4组灵芝多糖溶液,分别为低、中、高和最高剂量组。将实验小鼠平均分组,每组10只,每天按20 mL/千克体重的剂量灌胃灵芝多糖溶液。对照组小鼠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 ‎ ‎(2)30天后,测量实验小鼠的各项指标。‎ ‎①测量并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脏器/体重值)。‎ ‎②测定溶血空斑数:溶血空斑技术是一种用来测定B淋巴细胞数量和分泌抗体功能的体外实验方法。具体操作:将绵羊红细胞作为____注射到小鼠腹腔,4天后取其脾脏用胰蛋白酶处理并制成细胞悬液,与已知浓度的绵羊红细胞溶液混合,倾倒于琼脂薄层上,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恒温培养,计数溶血空斑数。 ‎ ‎③测定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指数:DTH的发生与抗体无关,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强度呈正相关。‎ ‎(3)实验结果如下:‎ 剂量 胸腺指数 ‎(%)‎ 脾指数 ‎(%)‎ 溶血空斑数 ‎(×103)‎ DTH指数 ‎0‎ ‎0.26‎ ‎0.35‎ ‎3.17‎ ‎19.5‎ 低 ‎0.25‎ ‎0.38‎ ‎3.52‎ ‎20.8‎ 中 ‎0.29‎ ‎0.35‎ ‎3.78‎ ‎20.7‎ 高 ‎0.29‎ ‎0.35‎ ‎3.84‎ ‎23.2‎ 最高 ‎0.27‎ ‎0.35‎ ‎3.81‎ ‎22.3‎ 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灵芝多糖溶液对小鼠的脾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影响最显著的是____剂量组。 ‎ ‎(4)综上所述,灵芝多糖通过提高正常小鼠的_________功能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本实验所用小鼠均为健康小鼠,若能增设________的模型组,能更充分证明灵芝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 ‎【答案】 (1). 每天灌胃等量蒸馏水 (2). ②抗原 (3). 高 (4).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 免疫力低下小鼠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的设计、免疫调节、动物细胞培养。要求学生熟知实验的设计方法、免疫调节的过程、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详解】(1)本实验是探究灵芝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因此对照组应每天灌胃等量蒸馏水。‎ ‎(2)测定B淋巴细胞数量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因此绵羊红细胞作为抗原注射到小鼠腹腔。‎ ‎(3)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灵芝多糖溶液处理后,脾指数、胸腺指数差异较小,说明不同剂量的灵芝多糖溶液对小鼠的脾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不显著。结果显示,高剂量组溶血空斑数最高,说明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影响最显著。‎ ‎(4)溶血空斑数与B淋巴细胞及抗体有关,DTH指数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强度正相关。说明灵芝多糖通过提高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而提高机体免疫力。由于本实验所用小鼠均为健康小鼠,若增加免疫低下的模型组,且该组被灵芝多糖处理后,其免疫功能增强,则更能说明灵芝多糖对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3.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作用于突触____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__________________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答案】 (1). 神经冲动/兴奋 (2). 神经递质 (3). 后膜 (4). 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5). 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 ‎【解析】‎ ‎【分析】‎ ‎1、基础知识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中的信号传递以及突触之间的信号传导;‎ ‎2、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应实验处理方法,检测实验结果。因为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会亮,故实验结果检测单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因为抑制剂会抑制酶A的活性,所以实验组小鼠体内酶A含量较对照组低。‎ ‎【详解】(1)当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发生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兴奋),传至轴突末梢,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2‎ ‎)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应实验处理方法,检测实验结果.因为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会亮,故实验结果检测单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因为抑制剂会抑制酶A的活性,所以实验组小鼠体内酶A含量较对照组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注意生物学研究中的科学思想和一般方法-做出假设和预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合理判断。‎ ‎44.乙烯是植物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__________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__________等。‎ ‎(2)已有研究表明,乙烯能够影响黑麦的抗低温能力。某研究小组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是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分别使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然后统计其在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结果如图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外源性乙烯能够__________。‎ ‎②为研究内源性乙烯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拟南芥的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并在相应温度下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1、图2结果可知,内源性乙烯与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 ‎ ③研究人员将拟南芥植株分别置于常温(‎22℃‎)和非致死低温(‎4℃‎),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3。实验结果显示,在此过程中乙烯合成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 ‎④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低温“训练”后,移至‎-8℃‎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请提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检验这一推测__________。‎ ‎【答案】 (1). 信息 (2). 调节 (3). 成熟 (4). 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 (5). 一致 (6). 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降低,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 (7). 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乙烯为媒介,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以及对“探究乙烯能够影响黑麦的抗低温能力”实验的分析。需要考生依据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推断,并牢记课本基础知识。平时加强信息题的训练,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在答题时才能知道从何入手作答。‎ ‎(1)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作为信息分子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等。‎ ‎(2)①据图1可知,在常温下,两组拟南芥的存活率相同,而在致死低温条件下,不含ACC的MS培养基中的拟南芥的存活率高于含有ACC一组,而ACC是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含有ACC的培养基中含有外源乙烯,因此,由实验结果可知,外源性乙烯能够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 ‎②根据图2可知,在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存活率低于野生型,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的存活率高于野生型,说明内源性乙烯也能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即内源性乙烯与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一致。‎ ‎③据图3可知,与常温条件相比,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降低,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 ‎④要检验“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这一推测,可以设置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在致死温度下进行乙烯合成量的对照,即将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