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上杭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二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A. 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 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 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它能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 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 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细胞分裂中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不同,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可以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正确; D、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D错误。 故选C。 3.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每个DNA分子一般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 每个DNA分子中的碱基、磷酸基团、脱氧核糖三者的数目都是相等的 C.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D. 一段双链DNA分子中,如果有40个腺嘌呤,就含有40个胸腺嘧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C、G、T)组成。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一般情况下,每个DNA分子中都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A正确; B、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每分子脱氧核苷酸都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每个DNA分子中的碱基、磷酸基团、脱氧核糖都是相等,B正确; C、在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不包括3'端的脱氧核糖)都连着2个磷酸基团,C错误; D. 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配对的碱基彼此相等,因此腺嘌呤和胸腺嘧啶数目总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4.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有关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①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错误;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③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④正确。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C。 5.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之一,为了解南方某城市人群中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情况,某研究小组对该城市的68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表1人群中不同性别的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 表2人群中不同年龄的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 A. 根据调查能确定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 经产前诊断筛选性别,可减少地中海贫血的发生 C. 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的关系 D. 患者经治疗后,不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表中数据可知此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大致相同,因此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调查对象不是家族,因此无法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表中数据显示各年龄段人群中该病患者比例相差不大,所以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基因治疗的对象是具有致病基因的体细胞,故致病基因还会随性细胞遗传给后代。 【详解】A、调查对象不是家族,因此无法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A错误; B、此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大致相同,因此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 C、表中数据显示各年龄段人群中该病患者比例相差不大,所以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关系,C正确; D、基因治疗的对象是具有致病基因的体细胞,没有涉及原始性细胞,因而致病基因还会随性细胞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C。 6.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是() A. 它的含量很少 B. 它不能自我复制 C. 它与新陈代谢无关 D. 它的种类很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物质应具备多样性、稳定性和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等特点,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据此答题。 【详解】A、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A错误; B、作为遗传物质必需能自我复制,而蛋白质不能自我复制,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与新陈代谢息息相关,C错误; D、种类多应该是作为遗传物质的理由之一,D错误。 故选B 7.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则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和转运氨基酸的RNA种类分别是 ( ) A. 20种和20种 B. 64种和20 C. 64种和64 D. 61种和61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种氨基酸有2种以上密码子,信使RNA相邻3个碱基组成密码子,有64种,扣去3个终止密码子,决定氨基酸密码子由61种,转运RNA一端的3个碱基为反密码子,能够识别密码子,将氨基酸对号入座,故转运RNA也有61种,故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分子基础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8.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③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根据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变化进行判断 【详解】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①正确;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②错误;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③正确;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含有1个染色体组,④错误;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⑤正确;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⑥正确. 故选:C 9.有丝分裂间期由于某种原因DNA复制中途停止,使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少若干基因,这属于(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变异 C. 基因重组 D. 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上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 【名师点睛】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类型(连线) 10.一条多肽链中有氨基酸1 000个,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模板的信使RNA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的基因分别至少有碱基 A. 3 000个和3 000个 B. 1 000个和3 000个 C. 1 000个和4 000个 D. 3 000个和6 000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信使RNA分子上的三个碱基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科学家把信使RNA链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详解】信使RNA是合成多肽的模板。已知该多肽有1000个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能翻译成任何氨基酸,可推断信使RNA至少有1000个密码子,每个密码子含3个碱基,所以信使RNA至少有3000个碱基。基因的非编码区或者内含子不能转录翻译成任何氨基酸,故转录该信使RNA的基因模板链上至少应有3000个碱基,由于基因有两条链,所以基因分子至少有6000个碱基。 故选D。 1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细胞中一半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B. 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C. 本物种配子中一半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D. 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例如果蝇配子中的一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如果包含的都是非同源染色体,而且这些染色体包含该生物全套的遗传信息,那么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果不是,就不是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配子中全部染色体不是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多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不是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如果是细胞分裂图像,可以通过相同染色体的数目来判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数目有几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如果细胞没有分裂。可以通过基因型来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1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所以本题选D。 13. 从下图a~h所示的细胞图中,说明它们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正确答案为 A. 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h图 B. 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g、e图 C.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 D.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f、c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判断方法。 【详解】1、染色体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c、h图;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图。故选C。 14.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给小鼠注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均不死亡 B.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 C. 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R型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均不会使小鼠死亡,A正确; B、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分子没有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来自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中没有35S标记,B错误; C、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15.关于如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所指的碱基代表鸟嘌呤 B. ②所指的碱基是DNA分子中特有的 C. ③代表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 D. DNA分子片段中A—T碱基对含量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答案】D 【解析】 ①所指的碱基G代表鸟嘌呤,A项正确;②所指的碱基T是胸腺嘧啶,是DNA分子中特有的,B项正确;③代表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C项正确;DNA分子中A—T 碱基对之间含有两个氢键,G—C之间含有3个氢键,片段中G—C碱基对含量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D项错误。 16.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a表示基因,其均以染色体为载体 B. 物质b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 C. 过程①表示转录,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D. 过程②表示翻译,该过程中能产生水,并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物质a表示基因,分布在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等部位,A项错误;物质b的反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B项错误;过程①表示转录,该过程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部位,C项错误;过程②表示翻译,该过程中氨基酸缩合产生水,并消耗能量,D项正确。 17.下列细胞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既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又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的是( ) A. 心肌细胞 B. 成熟的红细胞 C. 根毛细胞 D. 精原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心肌细胞是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只能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成熟的红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细胞核,不含DNA分子,所以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B错误; C、根毛细胞是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只能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精原细胞是原始的生殖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实现自身的增殖,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既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又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18.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某一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苯丙氨酸替换。下图是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1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变,是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故A正确;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故B正确;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4%+32%×1/2=20%,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1%+15%×1/2=8.5%,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C错;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个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9.一个噬菌体DNA的双链均被15N标记,让该噬菌体侵染在14N环境中培养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4代,以下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子代噬菌体中只有14个含14N B. 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含15N C. 子代噬菌体中的DNA分子都含有14 N D. 子代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外壳都不含15N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双链DNA含15N,复制后会分到两个子代DNA中,再复制,这两条15N的DNA单链仍然在两个DNA上。所以无论复制多少次,含最初母链(2条15N的DNA单链)的DNA就2条。增殖4代,一共产生16个DNA分子,子代噬菌体中含14N的有16个,2个含有15N,只含14N的有14个,子代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外壳是以大肠杆菌中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都不含15N。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成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B. 在观察低温处理的洋葱根尖装片时,可以看到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情况 C. 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 D. 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分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由于解离时已将细胞杀死,细胞将固定在某一时期,所以不可能看到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情况,B错误; C、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 D、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换上高倍物镜,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D错误。 故选C。 21.甲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时,所测得的细胞中DNA含量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当用某种化合物处理该细胞并培养几小时,DNA含量的分布如下图乙所示,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 ) A. 抑制DNA复制的起始 B. 刺激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 C. 在任何阶段都抑制DNA的复制 D. 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说明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乙图说明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说明该化合物抑制细胞分裂。 【详解】由甲图可知,DNA含量相对较低的细胞占大多数,而DNA含量较高的细胞却较少,当用某种化合物处理该细胞并培养几小时后得到的乙图显示,少数细胞的DNA含量较低,大多数细胞的DNA含量很高,据此可推断,该化合物不抑制DNA复制,但抑制细胞分裂,导致细胞中DNA含量加倍,使DNA含量加倍的细胞数增多,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并具有准确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22.蝴蝶的性别决定为ZW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可推断,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过程Ⅰ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Ⅱ、过程Ⅲ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C. 阴阳蝶的出现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D. 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雄配子全部不正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无法推断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A错误;过程Ⅰ表示受精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Ⅱ、过程Ⅲ表达的基因具有选择性,不完全相同,B错误;阴阳蝶的出现是由于部分细胞丢失了W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C正确;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雄配子一半正常,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如图表示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对应位置上的三对等位基因,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对染色体上最多有三对基因 B. D和d控制果蝇不同的性状 C. E和e最本质的区别是两者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D. 减数分裂过程中图示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属于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该对染色体上不只有三对基因,A错误;D、d是控制果蝇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的等位基因,B错误;E和e最本质的区别是两者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图示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因为它们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及等位基因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4. 下列有关人体性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男性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其祖母和外祖父 B. 性染色体上基因表达产物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 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X、Y染色体会发生联会行为 D. 人体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其中X来自母亲,则可能来自外祖父或外祖母;而Y染色体来自父亲,则应该来自祖父,A错误; 性染色体上基因表达产物不仅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B错误; X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会发生联会行为,C正确; 人体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也可能含2条X,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25.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性别决定,k基因是Z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含k基因的杂合子雄鸡与正常的雌鸡交配,共孵化出120只小鸡。这120只鸡的雌雄比例为 A. 雌:雄="2:1" B. 雄:雌="2:1" C. 雌:雄="1:1" D. 雌:雄=3: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雄鸡基因型为ZKZk,正常雌鸡基因型是ZKW,所以子代有ZKZK, ZKW, ZKZk, ZkW(致死),所以子代雄鸡:雌鸡=2:1,选B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 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 40 条染色体。用放射性 60Co 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 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 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 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 20 条染色体 C. 植株 X 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 放射性 60Co 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花粉属于分化的植物细胞,A正确。大豆植株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为40条,B错误。纯合体自交后代全为纯合体,杂合体自交后代中会分离出一部分纯合体;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应该逐代增加,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全能性、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遗传规律和变异、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如图为某动物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该动物某伴性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用一只患病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正常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对该基因的位置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后代雌性正常,雄性患病,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 B. 若后代雌性正常,雄性患病,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C. 若后代雌性患病,雄性正常,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 D. 若后代雌性患病,雄性正常,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是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Ⅰ为XY的同源区,Ⅱ-1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Ⅱ-2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用一只表现型是患病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正常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正常,雄性患病,则亲本为:XbXb与XBY或XBYb,基因位于Ⅱ-1或Ⅰ;用一只表现型患病雌蝇与一只表现型正常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②雌性患病,雄性正常,则亲本为:XbXb与XbYB。 【详解】用B、b表示伴性遗传的基因: (1)若子代雌性正常,基因型为XBXb,雄性患病的基因型为XbY或XbYb,Y染色体上可以含有b基因也可以不含有,所以该对基因可以位于同源区Ⅰ上,也可以位于非同源区Ⅱ-1上; (2)若子代雌性患病的基因型为XbXb,雄性正常的基因型为XbYB,Y染色体上必须有B基因雄性才为显性,所以该对基因位于同源区Ⅰ上; A、若后代雌性正常,雄性患病,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或Ⅱ-1上,A错误; B、若后代雌性正常,雄性患病,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或Ⅱ-1上,B错误; C、若后代雌性患病,雄性正常,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C正确; D、若后代雌性患病,雄性正常,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D错误。 故选C。 28.研究发现,mRNA与其互补序列形成双链后将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已知某基因片段以下图中乙链为模板转录致病因子,现开发出一种核酸分子药物,能成功阻止该因子在人体内的表达而大大缓解病情,这种药物成份最可能具备的结构简图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乙链的碱基序列为,以该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若mRNA与其互补序列形成双链后,将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能成功阻止该因子在人体内的表达而大大缓解病情的核酸分子的碱基序列应该为,故选A。 29.如图表示a、b、c三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并沿着mRNA移动合成肽链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早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是a B. 核糖体沿箭头①方向移动 C. 图示过程有水的生成 D. 图示过程碱基的配对方式为A-U、G-C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翻译过程,a、b、c三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并沿着mRNA移动合成肽链,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 【详解】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肽链的合成方向是从左到右,所以最早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是c,核糖体沿mRNA由左向右移动,A错误;B正确;翻译过程中即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故存在水的生成,C正确;图示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碱基的配对方式为A-U、G-C,D正确。 故选A。 30.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甲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 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 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 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 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 31.某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如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该细胞肯定发生过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C. A与a的分离仅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差错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该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该细胞肯定发生过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A与a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C错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姐妹染色体均向细胞一极移动,则可产生Aabb的细胞,D正确。 【点睛】学生对染色体组数的判定理解不清 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定:细胞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A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1条,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B中彼此相同的染色体(比如点状的)有3条,故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C中有1个染色体组,图D中有2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定: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包括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甲所示基因型为ABC,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乙所示基因型为AAa,A(a)基因有3个,即含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图丁中有3个染色体组。 注意 判定染色体组的数目时只需参考其中任意一对等位基因的数量即可。 ③根据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 32.如图表示人体唾液腺细胞中的某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的③是RNA聚合酶 B. 若②中A+U占36%,则①对应片段中G占32% C. 图中的⑤可能对淀粉水解起催化作用 D. 图中④携带的氨基酸密码子为UC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唾液腺细胞中的某生理过程,其中①为DNA分子;②为mRNA分子;③为RNA聚合酶;④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⑤为多肽链;⑥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 【详解】A、图中的③是RNA聚合酶,A正确; B、若②中A+U占3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中A+T占36%,则C+G占64%,因此其对应片段中G占32%,B正确; C、图中的⑤为多肽链,还不具有生物活性,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C错误; D、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图中④携带的氨基酸密码子为UCA,D正确。 故选C。 33.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图甲中生物自交后代产生AaBBDD的生物体的概率为1/8 B. 图乙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图丙所示的一对夫妇,如产生的后代是一个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1/2 D. 图丁表示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这样的个体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ADB、ADb、aDB和aDb。图乙的家庭中患病的均为男性,由于患者的父母都正常,因此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图丙的女性基因型为XAXa,男性基因型为XAY,则他们的后代基因型女性为XAXA、XAXa,男性为XAY、XaY,也即所生的后代中女孩都表现正常,男孩中有一半患病。图丁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共有10条染色体,每一个子细胞中只有5条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据此分析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图甲中生物自交后代产生AaBBDD的生物体的概率为1/2×1/4×1=1/8,A正确; B、图乙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是由于伴X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性比女性高,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女发病率相等,B正确; C、图丙所示的一对夫妇,如产生的后代是一个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1/2,C正确; D、图丁表示哺乳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不是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因此选D。 【点睛】本题通过图像综合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4.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叶片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采用花粉染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杂交 C.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杂交 D. 若将①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可观察到比例为1∶1∶1∶1的四种花粉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由于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所以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④杂交,A错误;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B错误;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较为合理,先杂交再自交,经过选育,最终得到稳定遗传的性状,C正确;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ttDd),产生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四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1:1,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35.雕鹗(鹰类)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绿色条纹雕鹗与黄色无纹雕鹗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1。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F2 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下列叙述错误的() A. 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 B. F1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的后代致死基因型有3种,占其后代的比例为1/4 C. 让F2中黄色无纹的个体彼此交配,则出现黄色条纹个体的几率为1/9 D. 让F2中绿色无纹的个体分别和黄色条纹个体杂交,则后代有4种表现型,比例1:1:1:1 【答案】D 【解析】 略 二、非选择题 36.生物学家利用太空搭载的常规水稻种子做“太空条件下植物突变类型”的课题研究。科学家将这些遨游太空后的种子播种后长出2 000多株幼苗,其中只有1株(甲)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在此后的种植培养过程中,这株水稻的后代发生了变异,有糯化早熟型、长粒型、高粗秆大穗型、小粒型、大粒型等十多个品种,有的植株高达1.8米左右。 (1)实验结果表明甲产生变异的类型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太空搭载获得新的水稻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与之相比,传统杂交育种的时间较长,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3)2 000多株幼苗中,只有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其后代发生变异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诱变育种 (3). 基因重组 (4). 低频性 (5). 不定向性 【解析】 【分析】 太空育种又称为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把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详解】(1)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所以甲产生的变异类型最有可能是基因突变。 (2)通过太空育种的方法叫诱变育种;传统的杂交育种利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3)2000多株幼苗中,只有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后代发生变异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识记和理解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约是________。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4)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2×106个 (3). 65% (4). 种群 (5).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种群的基因库是指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107×104×2×10-5=2×106个。 (3)根据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可知,A的基因频率=35×2+60/200×100%=65%。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识记和理解基因库、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以及生物进化的实质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8.普通西瓜植株为二倍体(2n =22),花单性,雌雄同株,用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主要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1)西瓜的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用基因型为rrrr的四倍体植株做母本,基因型为RR的二倍体植株做父本杂交,当年所结西瓜的瓜瓤的颜色是____________,将其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已知西瓜的果皮深色(B)对浅色(b)是显性。若将四倍体西瓜(bbbb)和二倍体西瓜(BB)间行种植,结果发现四倍体西瓜植株上所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中既有四倍体又有三倍体。那么,能否从这些植株所结西瓜的果皮颜色直接判断出这些植株是四倍体还是三倍体呢?________ 。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并作简要说明。__________ 【答案】 (1). 黄色 (2). Rrr (3). 能 (4). 若四倍体西瓜(bbbb)自交,则子代为bbbb,所结西瓜果皮为浅色;若四倍体西瓜(bbbb)作母本,二倍体西瓜(BB)作父本,则子代为Bbb,所结西瓜果皮为深色。所以四倍体植株上收获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所结的西瓜,深色果皮的为三倍体无子西瓜,浅色果皮的为四倍体西瓜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二倍体植株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植株,用四倍体植株做母本和而二倍体植株父本杂交,结出三倍体的种子,三倍体种子种下去,由于三倍体植株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将其授予二倍体花粉,促进三倍体子房发育成果实。 【详解】(1)瓜瓤是由母本提供的子房壁所形成的果皮,当年所结西瓜的瓜瓤染色体与母本相同,表现为黄色;而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基因型为Rrr,将种子种下去,长成植株的过程属于个体的发育,基因型不变。 (2)若四倍体西瓜(bbbb)自交,则子代为bbbb,所结西瓜果皮为浅色;若四倍体西瓜(bbbb)作母本,二倍体西瓜(BB)作父本,则子代为Bbb,所结西瓜果皮为深色,所以四倍体植株上收获得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所结的西瓜,深色果皮的为三倍体无籽西瓜,浅色果皮的为四倍体西瓜。具体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具体的育种过程以及结合减数分裂的知识将具体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39.玉米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请回答问题: (1)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 (2)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3)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父本或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4)若(3)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其中得到的染色体异常植株占________。 【答案】 (1). 缺失 (2). 宽叶∶窄叶=1∶1 (3). 父本 (4). 宽叶∶窄叶=2∶3 (5). 3/5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以植株A(Tt)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宽叶植株B(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详解】(1)由图一可知,该宽叶植株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2)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A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Tt):窄叶(tt)=1:1。 (3)以植株A(Tt)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宽叶植株B(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4)若③中得到的植株B(Ttt)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该植株能形成3种可育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t:tt=2:2:1.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即与tt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宽叶(2Ttt):窄叶(2tt、1ttt)=2:3,其中异常植株(Ttt、ttt)占3/5。 【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基因的分离定律和染色体变异,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40.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 (2)白眼雌果蝇(XrXrY)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 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思路: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引起;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引起;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引起。 【答案】 (1). 2 (2). XRXr、XRXrY (3).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4).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5). 无子代产生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有: ①看N前面的系数,系数是几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②看同种形态的染色体的条数,如果每种形态均为3条,即为3个染色体组,如果几乎每种形态都是两条,只有其中一条是三条(单条)的,则是三体(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别增添(缺失),仍为2个染色体组。 (2)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的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详解】(1)正常果蝇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8条,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已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仍为8条,故此时染色体组数为2。 (2)基因型为XrXrY的雌性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其中两条性染色体会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这两条染色体会分开,与另一条性染色体随机分入一个细胞,这种情况共形成4种配子,Xr、XrY、XrXr、Y;基因型为XRY的雄果蝇产生的精子有XR、Y两种,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XRXrXr,其中XRXrXr死亡,所以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 (3)本题应从分析M果蝇出现的三种可能原因入手,推出每种可能下M果蝇的基因型,从而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下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不同,第一种情况下基因型为XRY,第二种情况下基因型为XrY,第三种情况下,母本产生的卵细胞有O和XRXR两种,O型卵细胞与含Xr的精子受精得到的个体为雄性不育(根据题干中图可知),基因型为Xr O。所以,要判定M果蝇的基因型可让该个体与正常的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交配,统计子代的眼色可判定其基因型,进而可以判定属于哪种情况,第一种情况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为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二种情况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全为白眼,则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三种情况XrO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XrO不育),则为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常染色体及伴X染色体遗传的相关计算及有关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