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渭滨区2019-2020-1高一生物试题 ‎ 一、单选题 ‎1.下列与生命系统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因而原子和分子属于生命系统 B. 病毒具有生命特征,因而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动物和植物结构层次均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D. 草履虫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层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构成细胞的原子、分子及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病毒具有生命特征,但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因而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 C.植物的结构层中无系统,C错误;‎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又是个体,因而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层次,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B. 细菌等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利于携带氧 D. 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所以不含有磷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4.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RNA组成。‎ ‎【详解】A.溶酶体含有水解酶,但是不能合成水解酶,A错误;‎ B.原核细胞中的醋酸菌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利于血红蛋白携带氧,C正确;‎ D.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体RNA(构成元素是C、H、O、N、P)构成,所以核糖体含磷元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核糖体 B. 有叶绿体 C. 有成形的细胞核 D.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A正确;‎ B.如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B错误;‎ C.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C错误;‎ D.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也就没有染色体,有环状的DNA分子,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ATP、RNA、DNA、核糖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核糖 B. 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元的基本单元 C. 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 D. 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糖的分类和作用,先梳理糖的分类和不同的糖在细胞中的作用,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A.核糖是RNA和ATP的组成成分,因此ATP、RNA和叶绿体中含有核糖, DNA中的糖是脱氧核糖不是核糖,A错误;‎ B.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麦芽糖是由葡萄糖形成的二糖,因此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B正确;‎ C.细胞膜上的多糖链,有的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有的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C错误;‎ D.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如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成分,不是能源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不是能源物质;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糖脂里面的糖也不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是糖的分类和作用,解题时要与核酸、ATP的组成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等联系起来分析,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便于深刻理解与应用,D选项是难点,可以通过特例排除的方法进行解答。‎ ‎5.下列关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B. 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外膜、内膜和基质中 C. 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 D.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内的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 。‎ ‎2.只要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即可进行有氧呼吸,因此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 ‎【详解】A.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醋酸菌等需氧型原核生物,A错误; B.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B错误; C.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C正确; D.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内的丙酮酸被氧化分解为CO2和水,D错误。 故选C。‎ ‎6.下列对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很相似 B. 生物膜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D. 各种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各种生物膜在化学组成上和结构上基本相似,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A正确;‎ B、生物膜是对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统称,B错误;‎ C、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以囊泡形式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C正确;‎ D、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活动,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 DNA、RNA 与 ATP 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RNA 分子中也可以含有氢键 B. 蓝藻的遗传物质含有 4 种碱基 C. ATP 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后可作为 DNA 的单体 D. RNA 有传递遗传信息、催化反应和转运物质等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2.核酸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A正确;‎ B.颤藻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A、C、G、T四种碱基,B正确;‎ C.ATP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RNA的单体,C错误;‎ D.RNA有传递遗传信息(如mRNA携带遗传信息)、催化反应(如少量的酶是RNA)和转运物质(如tRNA转运氨基酸)等功能,D正确。‎ 故选C。‎ ‎8.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xHyOpNq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分析推算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A. p+1 B. p-1‎ C. p-2 D. p+2‎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水解所得的四种氨基酸:这四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羧基,两个氧原子,因此可以根据氧原子数目进行计算。‎ 假设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n,则该多肽合成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目为n-1。根据氧原子数目进行计算,该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1=2n-(n-1)=p,可计算出n=p-1。故选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下列有关生命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细胞功能是不同的,主要是由于不同细胞内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引起的,而构成这些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是一致的 B. 一个D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而一个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就能得到20种氨基酸 C. 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D. 纤维素和蔗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和无机盐等。‎ ‎①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 ‎②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 ‎③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 ‎④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 ‎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一共有21种,但是不同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可能有所不同。‎ ‎3.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其中二糖中的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的,而葡萄糖也是多糖的基本单位。‎ ‎【详解】A.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细胞功能是不同的,主要是由于不同细胞内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引起的,而构成这些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是一致的,A正确;‎ B.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一共有20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都能得到20种氨基酸,B错误;‎ C.蛋白质的多样性与它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而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它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C错误;‎ D.纤维素彻底水解后是葡萄糖,蔗糖彻底水解后一份葡萄糖和一份果糖,得到的产物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生命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明确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构成;识记蛋白质和DNA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识记糖类的基本单位和麦芽糖的组成,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0.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B. 植物细胞能够保持坚挺与液泡有关 C. 细胞质基质中可以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D. 核仁中可以合成mRNA、tRNA和rRNA ‎【答案】D ‎【解析】‎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排出细胞,而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被排出细胞;但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也能进入细胞,如CO、某些病菌和病毒等,A正确;植物细胞的液泡内有细胞液,可调节植物细胞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B正确;细胞质基质是进行大部分化学反应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核苷酸、氨基酸,还有许多种酶。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正确;核仁中可以合成rRNA,但不能合成mRNA和tRNA,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作出判断。‎ ‎11.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B. 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 C. 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会破裂的是动物细胞 D. 动、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2、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详解】A、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看做半透膜,细胞膜两侧常具有一定的浓度差,故动物细胞也能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  B、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因此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会破裂的是动物细胞,C正确;  D、动、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一定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 合成肽链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 有氧呼吸产生的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 H2O光解产生的[H]可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②参与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图解: ‎ ‎【详解】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在细胞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数量最多的元素是H,A正确;‎ 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中的H来自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B正确; ‎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葡萄糖和水,C错误;‎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形成的C3还原成(CH2O),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如下概念图中a代表某一生物学名词,包括b、c、d、e四部分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b〜e可代表C、H、0、N B. 若a为多聚体,由单体连接而成,则b〜e有多糖、蛋白质、脂肪、核酸 C. 若a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b〜e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D. 若a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b〜e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化学元素是O、C、H、N,A正确;‎ 脂肪不是多聚体,其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B错误;‎ 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C正确;‎ 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14. 下列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ATP B. 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降低 C. 肝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和O2‎ D. 胞吐过程充分体现了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专一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不消耗ATP,A错误;B.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降低,B正确;C.肝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通过自由扩散吸收O2,C错误;D.胞吐过程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载体蛋白无关,D错误。‎ ‎15.下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在B点或C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 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和pH等 D. 在A点适当增加反应物的量,反应速率将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曲线甲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或酶的活性。曲线乙和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详解】甲曲线BC段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或酶的活性,故B点或C点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A正确;图中E点代表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酶的最适pH,B错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和pH等,C正确;A点的限制因素为反应物的浓度,在A点适当增加反应物的量,反应速率将增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出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 ‎16.在人体细胞的呼吸过程中,下列变化一定不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是( )‎ A. 丙酮酸的生成 B. 丙酮酸的转化 C. 乳酸的生成 D. CO2的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线粒体基质) 3、24[H]+6O2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 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4[H]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丙酮酸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不符合题意;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转化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不符合题意;乳酸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乳酸的生成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不符合题意;人体细胞只有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才能产生CO2,发生在线粒体基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对细胞呼吸各阶段反应的场所以及人体细胞呼吸的类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7.如表为探究酶的催化特性所进行实验基本过程及结果,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H2O2溶液 ‎4ml ‎4ml ‎4ml ‎4ml ‎4ml ‎4ml 其他物质(等量)‎ 蒸馏水 新鲜唾液 二氧化锰 猪肝研磨液 煮沸的猪肝研磨液 ‎5℃‎的猪肝研磨液 实验现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A. 比较1、2、4试管,可以得出酶具有专一性 B. 比较1、3、4试管,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C. 将5、6试管转人‎37℃‎水浴锅中,气泡产生速度相同 D. 反应结束后3、4试管中产生的气体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 ‎)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1、2和4三支试管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1、3和4试管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3号试管是无机催化剂,4号试管是酶,得出结论,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C.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温度适当升高吗,酶活性可以恢复,但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不会恢复,C错误;‎ D.由于反应物的量是一定的,所以反应结束,产物的量是一样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作用的高效性,酶作用机理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知识,对酶作用机理的记忆和理解,对实验变量的分析和实验设计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8.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共有5种核苷酸 B. 甲、乙、丙三图中都含有腺嘌呤 C. 图乙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D. 图丙中含有的单糖只能是核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可表示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乙图表示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表示高能磷酸键;丙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式,其中的五碳糖为核糖或脱氧核糖。‎ ‎【详解】A、甲图中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A错误;‎ B、核苷酸和ATP中均含有腺嘌呤,故甲、乙、丙三图中都含有腺嘌呤,B正确;‎ C、乙图所示的化合物是ATP分子,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错误; ‎ D、丙图表示核苷酸,可能是核糖核苷酸,也可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若其为核糖核苷酸,含有的单糖是核糖;若其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含有的单糖是脱氧核糖,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DNA、RNA和ATP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如图为常见的坐标曲线图,该图不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A. 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 B. 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情况 C. 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D. 人红细胞中K+吸收量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条件,自由水含量与细胞新陈代谢之间的故选,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速率是0,能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A正确;‎ B.底物浓度为0时,反应速率应该是0,能表示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B正确;‎ C.种子萌发过程中新陈代谢强度逐渐升高,自由水含量升高,该图可以表示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C正确;‎ D.人红细胞吸收钾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是通过红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的,与氧气浓度变化没有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下列有关ATP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与ADP分子的转变属于可逆反应 B. 为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细胞内必然储存大量ATP C. 对于天竺葵叶肉细胞而言,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既可来自于光合作用,也可来自于呼吸作用 D. ATP中的A指的是腺苷,是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磷酸脱水缩合而来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 ‎2.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详解】A.ATP与ADP分子的转变不属于可逆反应,能量不同,A错误;‎ B.细胞中含有少量的ATP,因为ATP和ADP是可以快速转换的,B错误;‎ C.对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来说,ADP合成ATP的能量都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正确;‎ D.ATP中的A指的是腺苷,是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脱水缩合而来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另外注意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不属于可逆反应。‎ ‎21.如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色素乙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最快 B. 提取色素时加入95%的乙醇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C. 水稻在开花时节,叶片中色素含量是(甲+乙)<(丙+丁)‎ D.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丁为胡萝卜素,丙为叶黄素,乙为叶绿素a,甲为叶绿素b。‎ ‎【详解】A.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色素乙的含量最多,A错误;‎ B.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色素的破坏,加入乙醇是为了溶解色素,B错误;‎ C.水稻在开花时节,生长旺盛,叶片呈绿色,以叶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C错误;‎ D.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扩散距离最远,D正确。‎ 故选D。‎ ‎2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 无氧呼吸过程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 C. 有氧呼吸过程中[H]在线粒体内膜与氧结合生成水 D. 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呼吸已经停止 ‎【答案】C ‎【解析】‎ 无氧条件下,葡萄糖也可以分解为丙酮酸,A项错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H]的生成,B项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H]在线粒体内膜与氧结合生成水,C项正确;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可能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D项错误。‎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肽键既可以在叶绿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形成 B. 氢键既可以线粒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断裂 C. 高能磷酸键既可以在类囊体上形成,也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 D. 磷酸二酯键既可以存在于DNA分子中,也可以存在于RNA分子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结构,考查对核酸、蛋白质结构和线粒体、叶绿体成分、功能的理解。明确线粒体、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和光合作用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可以合成其内部需要的部分蛋白质,即在线粒体、叶绿体内可以形成肽键,A项正确;线粒体内可以进行DNA的复制,DNA复制过程中会出现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B项正确;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分解为ADP,高能磷酸键断裂,C项错误;DNA和RNA均是核苷酸聚合产生,磷酸和五碳糖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项正确。‎ ‎24.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 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 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①④表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 ‎【详解】A、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少数植物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A正确;‎ B、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③④,真核细胞中过程②只能发生在线粒体中,故B错误;‎ C、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二、三两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最多,故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故D正确。‎ 故选B。‎ ‎25.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的浓度变化,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19时日落,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昼夜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B. E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 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消失 D. 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在一昼夜24小时内有所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准确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题干中提出“密闭的玻璃罩”,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详解】A.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不是停止,A错误; B.E点时的玻璃罩内CO2的浓度处于下降阶段,说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 C.H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D点CO2‎ 浓度开始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C错误; D.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初始状态,所以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在一昼夜24小时内有所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分析往往是考生的弱项,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要从题目所给的曲线的变化趋势来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并找出一些关键点,如: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只进行呼吸作用的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以及光合作用最强点等等。‎ ‎26.下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 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图中 d 点与 c 点相比,相同时间内 d 点叶肉细胞中 C5 的生成较少 B. 图中 M、N、P 点限制因素分别是 CO2 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C. 丙图中,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 D. 甲图中 a 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增加,产生的ATP和[H]增加,因此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还原量多,生成C5的速率快,A错误;图中M、N、P三点均为三条曲线的限制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温度,B错误;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有可能下降,因为超过最适浓度,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甲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a点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和酶的数量,D正确。‎ 考点: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在分析曲线图是着重利用单一变量分析的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曲线分析能力。‎ ‎27.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下图安装好。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B. A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 甲、乙两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甲组浑浊程度更大 D. D瓶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与E瓶相连,以除去瓶中的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甲组连通外界空气,而乙组没有,所以甲、乙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装置图,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 B. 由于空气中有CO2,所以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B正确;‎ C. 由于有氧呼吸能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的CO2多,所以甲、乙两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且甲组浑浊程度更大,C正确;‎ D. 由于D瓶中有空气,存在少量的O2,所以乙组D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消耗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的环境,D正确。‎ ‎28.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Ⅱ的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低 B. 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 制约x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 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由于题中提出“曲线I表示黄豆在最适温度”,因此温度不是限制此曲线中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因此制约x点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制约z点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CO2浓度。‎ ‎【详解】A、与y点相比较,x点时,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较少,C3化合物还原减少,导致浓度较y点时高,故A错误;‎ B、题目中提到是在适宜温度下,如果再提高温度,会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故B错误;‎ C、制约x点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故C错误;‎ D、z点在图Ⅰ曲线上,表示在适宜温度下,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提高,表明此点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可能是CO2浓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29.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混合,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酒精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A.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 B. a值应当为0‎ C. 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D. d浓度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相等,也为6.5mol,而总量为12.5mol,故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A正确;氧浓度为a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量相等,说明只有无氧呼吸,B正确;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9,故参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为6/2:9/6=2:1,则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C错误;d浓度时无酒精产生,故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30.如图表示的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 O2吸收量 和CO2的释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线段 xy =" Yz" 。则在氧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与无氧量呼吸( )‎ A. 释放的能量相等 B. 消耗的有机物相等 C. 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 D. 消耗的氧相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氧浓度为a时,该器官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根据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故YZ段可表示为有氧呼吸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故XY为无氧呼吸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题干中XY=YZ,即有氧呼吸放出的CO2量等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根据呼吸作用反应式,释放等量的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是无氧呼吸的1/3,释放的能量比无氧呼吸也多,只有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二、识图填空题 ‎31.生物体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下图是人体细胞内常见有机物的元素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物质①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则物质①的分子式是________。‎ ‎(2)物质②是肝细胞内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则物质②是________。与等质量的物质②相比,物质③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约是2.3倍,则物质③是________。‎ ‎(3)物质④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物质④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生物大分子物质⑤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则物质⑤与________染液亲和力强。‎ ‎【答案】 (1). C6H12O6 (2). 肝糖原 (3). 脂肪 (4).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5). 甲基绿 ‎【解析】‎ ‎【分析】‎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和无机盐等。‎ ‎①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 ‎②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 ‎③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 ‎④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 ‎2.据图可知,组成①的是C、H、O,②由①组成,因此①为葡萄糖,②为糖原;③是由C、H、O组成的有可能是脂肪;④是由C、H、O、N(S)说明④是氨基酸或者蛋白质,⑤是由C、H、O、N、P组成的,其为核酸。‎ ‎【详解】(1)物质①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则①是糖类,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2)物质②是肝细胞内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则物质②是糖原。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约是糖类的2.3倍,则物质③是脂肪。‎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物质④是蛋白质,其构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4)生物大分子物质⑤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则物质⑤是DNA,与甲基绿染液亲和力强。‎ ‎【点睛】主要考查人体内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以及功能,题目较为简单。‎ ‎32.Ⅰ.根据以下实验内容回答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 ②检测花生子叶细胞内的脂肪颗粒 ③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  ④生物组织中淀粉的检测 ⑤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_________(填序号);需水浴加热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请选择在实验①中所用的药品和方法:___________(填序号)。‎ ‎① ‎0.1g/mLNaOH   ② ‎0.1g/mLNaCl  ③ 0.01/mLCuSO4 ‎ ‎④ ‎0.05g/mLCuSO4  ⑤分别使用      ⑥混合后再使用       ‎ ‎(3)实验②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Ⅱ.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测定其还原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含有还原糖。有观点认为:马铃薯不含还原糖是因其不含淀粉酶;而甘薯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甘薯含还原糖。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请填空:‎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 ③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已去淀粉),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A、B两支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 ‎(3)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该观点正确。‎ ‎【答案】 (1). ②和⑤ (2). ①和⑤ (3). ①④⑥ (4). 洗去浮色 (5). B (6). 等量斐林试剂 (7). 50‎-65℃‎水浴加热2min (8). A管出现砖红色,B管不变色 ‎【解析】‎ ‎【分析】‎ Ⅰ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4.根据题意可知,本试验的目的是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马铃薯和甘薯中都含有大量的淀粉,甘薯含还原糖而马铃薯不含有,说明甘薯中的淀粉可以被分解,甘薯中含有淀粉酶,而马铃薯中的淀粉不能被分解,可能是不含淀粉酶,再依据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来验证最终结果,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本实验即可。‎ ‎【详解】(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②⑤;上述实验中,“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才需要水浴加热,即①和⑤需要水浴加热。‎ ‎(2)检测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由甲液(‎0.1g/mLNaOH)和乙液(‎0.05g/mLCuSO4)组成,使用时应该混合后再使用,且需要水浴加热,故选①④⑥。‎ ‎(3)检测脂肪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Ⅱ(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马铃薯不含还原糖是因其不含淀粉酶;而甘薯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甘薯含还原糖。因此,实验原理: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故选:B。‎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将A、B两支试管在50‎-65℃‎水浴加热2min,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还需要水浴加热。‎ 实验结果:若马铃薯不含还原糖是因其不含淀粉酶;而甘薯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则A管砖红色,B管蓝色。‎ ‎【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实验、检测蛋白质实验、检测脂肪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3.如图甲所示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乙所示为出入方式与浓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B代表____________,它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膜。‎ ‎(3)维生素D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应是图甲中编号________;其运输速率可用图乙中编号________表示。‎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选择透过性 (3). b (4). ①‎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糖蛋白(膜外);a、e代表主动运输,其中a表示运进细胞,e表示运出细胞;b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c、d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 ‎2.据图乙分析,①曲线图中,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取决于浓度差,属于自由扩散;②曲线图中,物质能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表示主动运输。‎ ‎【详解】(1)图中B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细胞膜从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即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维生素D属于脂质,转运过程的是b(自由扩散),在图乙中属于①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34.图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C、H、O三种元素的转移途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 ‎ ‎ ‎(1)C元素的转移途径中,①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反应阶段;③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 ‎(2)在H元素的转移途径中,影响⑤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⑦过程需要________的参与。 ‎ ‎(3)在O元素的转移途径中,影响⑧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和温度。 ‎ ‎(4)在人体内,能量Q产生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暗 (2). 二 (3). 二氧化碳浓度 (4). 温度 (5). 氧气 (6). 光 (7). ​维持人体正常温度(或酶的活性)‎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同时合成ATP,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固定,1分子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经过暗反应,储存在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有氧呼吸过程:‎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①过程是二氧化碳中的碳进入有机物,发生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③过程是丙酮酸中的碳形成二氧化碳,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2)分析题图可知,⑤过程是还原氢进入有机物中,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影响暗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⑦过程是有氧呼吸过程中,还原氢进入水中,需要氧气参与,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3)分析题图可知,⑧过程是水中的氧进入氧气中,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影响光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4)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Q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体温。‎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关系进行比较掌握。‎ ‎35.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酶的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下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在不同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 ‎ ‎(1)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细胞中绝大多数酶是___________。‎ ‎(2)甲图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乙图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3)乙图是为探究不同种类抑制剂对相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表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 ‎(4)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功能有三个特性,即高效性、________和___________。‎ ‎(5)乙图中曲线________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结合后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这是由于这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___________,所以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答案】 (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 蛋白质 (3). 酶的抑制剂(或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剂) (4). 底物的浓度 (5). a (6). 专一性 (7). 作用条件温和 (8). c (9). 能改变酶的结构,使酶不能再与底物结合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另外还有酶的抑制剂等。 3.分析题图: 甲图中的A表示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B表示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争夺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C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改变了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乙图表示发生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时,底物浓度与起始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中a曲线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催化效率最高,表示酶的活性不被抑制是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小,因此随着底物浓度升高,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效力会变得越来越小,即b曲线表示竞争性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使酶的活性降低,即c曲线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详解】(1)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细胞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2)由图可知,甲图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抑制剂,乙图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3)乙图表示发生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时,底物浓度与起始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中a曲线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催化效率最高,表示酶的活性不被抑制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因此曲线a表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 ‎(4)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功能有三个特性,即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5)乙图中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使酶的活性降低,即c曲线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这是由于这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能改变酶的结构,使酶不能再与底物结合,所以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点睛】本题结合酶促反应原理图解,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化学本质、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分析题图明确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竟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及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36.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具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溶酶体起源于乙______(细胞器名称)。除了图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______,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研究该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 ‎(3)COPⅡ具膜小泡负责从甲______(细胞器名称)向乙运输“货物”。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______(COPⅠ或COPⅡ)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将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 同位素示踪法 (4). 内质网 (5). COPI (6). 受体 (7). 信息交流能力 ‎【解析】‎ ‎【分析】‎ 图中:甲表示内质网,乙表示高尔基体;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菌。COPⅡ方向是从内质网→高尔基体,COPⅠ方向是高尔基体→内质网。‎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是消化的车间,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2)研究该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示踪技术。‎ ‎(3)由题图可知,COPⅡ被膜小泡从内质网运向高尔基体,而COPⅠ被膜小炮是从高尔基体运向内质网,因此,若定位在内质网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高尔基体中,则图中的COP 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作用的是受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相互转化、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要从题干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反映的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