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渗透压越低。‎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A正确;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错误。故选D。‎ ‎【点睛】识记渗透压的概念和影响细胞外液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 下列物质都可以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 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可以在血浆中找到的物质有小分子物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等,所以产A选项正确。纤维素是植物细胞成分,人无法消化吸收,胃蛋白酶属于外界环境中,呼吸酶位于细胞内液中,所以B、C、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他如抗体、神经递质等。‎ 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如载体;②胞内酶:如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③消化酶。‎ ‎3. 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 A. 都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 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各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激素主要在血浆,神经递质主要在组织液,抗体主要在血浆,它们都属于内环境,故A正确。抗体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有很多不是蛋白质,故C错误。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大致相同,含量会有所差异,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和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调节方式 ‎ 物质分子 ‎ 来源 ‎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 神经调节 ‎ 神经递质 ‎ 突触前膜释放 ‎ 突触后膜 ‎ 体液调节 ‎ 激素 ‎ 内分泌腺细胞 ‎ 相应靶细胞 ‎ 免疫调节 ‎ 抗体 ‎ 浆细胞 ‎ 抗原 ‎ 淋巴因子 ‎ T细胞 ‎ B细胞 ‎ ‎4. 下列关于反射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反射弧中任一环节受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 C. 反射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形式 D.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反射通过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完成,故A正确。反射弧中任一环节受伤,都会导致兴奋无法正常传导,故反射不能完成,故B正确。人体还有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故C错。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完成,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弱 B.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C. 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 D.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详解】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使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弱,导致血糖含量偏高,A、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因而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C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机理,结合图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6.下图为人体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 B. AB段相关激素的分泌量均逐渐减少 C. 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 肝糖原的分解可使CD段逐渐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2、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为葡萄糖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 ‎【详解】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大约为0.8~1.2g/L,A正确;AB段血糖浓度逐渐升高,则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逐渐减少,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B错误;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等均会使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上升,D正确。故选B。‎ ‎【点睛】糖原可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须先分解为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转变为肝糖原或合成葡萄糖。‎ ‎7.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汗腺分泌减少 B.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肌肉收缩加强 C.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使其减少 D. 引起毛细血管收缩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寒冷可引起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A错误,B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使其减少,C正确;寒冷可引起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而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A。‎ ‎【点睛】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8.下列对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小鼠分析合理的是(  )‎ A. 吞噬细胞缺陷的小鼠特异性免疫无法产生 B. 胸腺被破坏的小鼠因无淋巴因子产生,无体液免疫 C. 骨髓被破坏的小鼠输入造血干细胞后能恢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 B细胞缺陷的小鼠无法合成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可发生体液免疫,A错误;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若小鼠的胸腺被破坏,无细胞免疫,但仍保留体液免疫,B错误;骨髓是B细胞和T细胞产生的场所,也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被破坏的小鼠输入造血干细胞后能恢复细胞免疫,无法恢复体液免疫,C错误;B细胞缺陷的小鼠无体液免疫,无法合成抗体,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便可准确判断各选项。‎ ‎9.如图甲是蛙坐骨神经纤维某位置上给予刺激示意图,图乙①~③中反应电表变化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② B. ②①③② C. ③②①② D. ②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静息状态时,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 ‎②兴奋时,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 ‎③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详解】根据题图可知,在a点给予适宜的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b点,再到达c点。将电极均置于膜外,当兴奋传至b点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c点电位未发生变化(即膜外为正电位),电流从右电极流向左电极,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如图中的①所示。当兴奋传至b、c两点之间时,b点电位恢复,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点电位未发生变化(即膜外为正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图中的②所示。当兴奋传至c点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b点的膜外为正电位,电流会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如图中的③所示。当兴奋传至c点后,b、c两点的膜外均已恢复正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图中的②所示。所以在蛙坐骨神经a点上给予刺激,电表的变化顺序为①②③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结合题图进行分析便可准确判断各个选项。‎ ‎10.下列有关人体口渴时饮水解渴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当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就会随之降低 B. 产生口渴的感觉并主动去饮水,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口渴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尿量减少 D. 大量饮水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渗透压越低。‎ ‎【详解】当机体缺水时,单位体积的血浆中水分子的数目减少,溶质微粒的数目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升高,A错误;机体在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口渴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量减少,C错误;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理解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和维持稳态的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②⑤ B. ④⑤ C. ③⑥⑦ D. ②③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皮肤黏膜等物理性屏障构成防卫的第一道防线 ‎2、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防卫的第二道防线 ‎3、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对病原体没有特异性,也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4、特异性免疫构成防卫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第三道防线;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形成沉淀,后被吞噬细胞等清除,属于第三道防线。综上所示,①②④⑤属于第一道防线,③属于第二道防线,⑥⑦属于第三道防线,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结合题意进行判断即可。‎ ‎12.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肺泡 B. 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C. ②表示肾小囊的重吸收作用 D. D表示皮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该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是肺,B是小肠,C是肾脏,D是皮肤。‎ ‎【详解】A器官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说明A是肺,内环境与肺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A正确;食物经过消化作用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所以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B正确;②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错误;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因此D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题图进行分析,并判断A、B、C、D所表示的器官。‎ ‎13.对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无关的是(  )‎ A.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pH B.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 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尿素、无机盐等 D.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有H2CO3和NaHCO3、Na2HPO3和NaH2PO3等,可以调节PH,A正确;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在消化道中进行,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与内环境无关,B错误;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尿素、无机盐等,维持内环境各组分相对稳定,对内环境稳态有重要的影响,C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增加机体的产热量,对内环境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有重要的作用,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及其体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便可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疾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的是( )‎ ‎①糖尿病 ②抽搐 ③色盲 ④性腺发育不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①错误; 抽搐是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过低引起的,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②错误;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③正确;性腺发育不全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③④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即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结合各疾病的致病机理进行分析便可准确判断各选项。‎ ‎15.荷兰学者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并进行了相关的对照实验。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A. 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 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C. 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 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组: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将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对照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详解】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用尖端处理的琼脂块,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而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空白琼脂块,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从顶端向下运输,对胚芽鞘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即ABC正确;该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无法说明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D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题干的信息,明确该实验的自变量,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本实验的结论即可。‎ ‎16.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对这两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B. 若要探索生长素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需进行预实验 C. 在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D. 该植物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生长素都能促进根、茎生长,而当生长素浓度大于一定的浓度的,对根、茎都有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通过预实验可以探究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B正确;在幼根中,生长素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C正确;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比根的更高,因此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高浓度的2,4-D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B. 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 D. 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不会导致性早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比植物激素更容易在实践中应用。‎ ‎【详解】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高浓度的2,4-D可杀死双子叶杂草,A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比如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的青鲜素具有致癌作用,B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因此,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C正确;乙烯利属于烃类物质,而人体的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因此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不会导致性早熟,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五种植物激素及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便可解答本题。‎ ‎18.牵牛花的茎可以缠绕在其它物体上生长,如果测量幼茎靠近物体的一侧和远离物体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会发现 (  )‎ A. 无法确定 B. 靠近物体的一侧低于远离物体的一侧 C. 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差不多 D. 靠近物体的一侧高于远离物体的一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详解】当茎缠绕物体时,靠近物体侧生长慢,远离物体侧生长快,说明靠近物体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离物体侧的要低。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生长素的功能,结合牵牛花缠绕茎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 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D.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答案】B ‎【解析】‎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正确;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即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D正确。‎ ‎20.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B.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只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 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既受到内部因子(如激素)的调节,又受到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重力等)的影响。‎ ‎2、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等。‎ ‎3、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如生长素与赤霉素),也有拮抗作用(如生长素与脱落酸),A正确;植物生命活动既受激素的调节,也受光照、温度、重力等环境因子的影响,B正确;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等,进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法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C。‎ ‎【点睛】易错点:理解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激素的调节作用,不会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 ‎2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据图可知,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N为最大值,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项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t2,‎ 此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且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项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22.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 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B. 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C. 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D. 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个体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称为种群的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可分为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详解】甲、乙两曲线都是幼年个体最多,老年个体最少,表示增长型。丙曲线各年龄段个体数相当,表示稳定型。丁曲线都是幼年个体最少,老年个体最多,表示衰退型。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的特点,结合曲线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 若有人类活动,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2、演替向着顶级群落的方向发展。通常向顶级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数目会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越来越稳定。‎ ‎【详解】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正确;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到达顶级群落时种群总数趋于稳定,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群落演替的方向,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4.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 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B.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C. 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 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比较 关系名称 特 点 举 例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大豆与根瘤菌 寄 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其生活,且对宿主造成危害的关系。‎ 蛔虫与人 竞 争 两种或更多中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的相互争夺的现象。‎ 农作物与杂草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青蛙与昆虫 ‎【详解】白蚁肠内的鞭毛虫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为白蚁提供营养和能量,同时自身也获得营养和能量,两者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菟丝子缠着大豆,从大豆体内获取营养物质,导致大豆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两者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生活的环境和食物相同,一起培养会相互争夺空间和食物,属于竞争关系。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理解互利共生、寄生、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特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5.在一片约5 hm2的田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35只田鼠,分别作上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40只田鼠,其中有8只是有标记的。由于田鼠被捕一次后有了警惕性,因此推测该田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只/ hm2)约为(  )‎ A. 略大于175 B. 略小于175‎ C. 略大于35 D. 略小于35‎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操作过程:第一次从该种群捕获部分个体,全部加以标记后放回原种群。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抓捕,统计有标记的个体数。‎ ‎2、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 ‎【详解】根据“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可知,“35/该田地中田鼠种群的个体数=8/40”,可推测该田地中田鼠种群的个体数约为175只,进而可得该田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175只/5hm2=35只/hm2。由于田鼠被捕一次后有了警惕性,再次抓捕较难,所以该田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会略小于35只/hm2。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标志重捕法的操作过程和种群大小的计算,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6.I.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请分析说明:‎ ‎(1)图中①②⑦是构成反射弧的某些结构,则结构①名称是________;结构A的名称是________。‎ ‎(2)当激素⑥增多时,③和④都将减少,这种作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当人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________(升高或降低),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减少尿的排放。‎ ‎(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___________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___________,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II.图为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模式图,请回答问题:‎ ‎(1)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看书、记笔记分别与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2)若S区所代表的区域受损,患者将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入神经(或传入神经纤维) (2). 下丘脑 (3). (负)反馈调节 (4). 升高 (5). 中枢神经系统 (6).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7). V区 (8). W区 (9). 不会讲话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功能 言语区 记忆要点 受损后影响 W区 Write 不能写字 S区 Speak 不能讲话 H区 Hear 不能看懂文字 V区 View 不能听懂话 ‎【详解】I.(1)图中①②⑦是构成反射弧的某些结构,根据反射弧结构组成可知①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下丘脑),⑦是传出神经。‎ ‎(2)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激素增多时,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减少有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作用叫做负反馈调节。‎ ‎(3)当人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减少尿的排放。‎ ‎(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II.(1)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功能区有四部分,S区叫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H区为听觉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V区为视觉语言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W区为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所以,看书、记笔记分别与图中的V区、W区有关。‎ ‎(2)根据(1)的分析可知,若S区所代表的区域受损,患者将不能讲话。‎ ‎【点睛】根据反射弧的结构组成,结合题图进行分析便可解答(1)题。理解负反馈作用和激素的分级调节,是解答(2)(3)(4)的关键。识记神经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便可解答II题。‎ ‎27.人类对传染病的斗争是从天花开始的。接种牛痘最终导致完全根除天花,并且推广为对抗许多病原体的可靠的保护方法。‎ ‎(1)大多数疫苗由减毒的生物、死的生物、失活的毒素或由亚细胞的片段组成。疫苗相当于图甲中的(  )________。自身机体内的____________细胞也可能成为①。‎ ‎(2)图乙中当毒性强的S病原体进入接种过该疫苗的人体A,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此时图甲中的(  )_____________能分裂产生新的_______________,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产生大量的⑤。‎ ‎(3)题干中提到的“可靠的保护方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传染病病愈后的免疫力的时间,有的持续终生,有的不长。免疫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__。‎ ‎(4)病原体进入人体内后,可以将它清除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抗原 (2). 衰老、损伤或癌变细胞等 (3). ③记忆B细胞 (4).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5). ④浆细胞 (6). 预防接种 (7). 容易突变 (8). 吞噬细胞 ‎【解析】‎ ‎【分析】‎ ‎1、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2、①是抗原,②是B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④是浆细胞,⑤是抗体。‎ ‎【详解】(1)通常疫苗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体内,使体内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相当于抗原(①)。自身机体内中衰老、损伤或癌变的细胞等也可能成为抗原。‎ ‎(2) 发生二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细胞(③)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再由浆细胞(④)产生抗体。‎ ‎(3) 题干中提到的“可靠的保护方法”是指预防接种,免疫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容易突变。‎ ‎(4) 病原体进入人体内后,可以清除它的细胞有吞噬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判断题图中各细胞代表的物质和细胞。‎ ‎28.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已知顶芽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伸长茎中生长素、赤霉素含量高,从细胞学角度来分析,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__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而促进生长。根是植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中心,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蔬菜育苗移栽时,切除主根,可促进侧根生长。以上现象说明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 ‎(2)乙同学发现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该同学为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抑制叶片衰老”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 实验步骤:①选取一片生长健壮、面积大小适宜的叶片,沿叶脉在叶片左半部分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在叶片右半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记录叶片左右两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 实验预测结果与结论:‎ a.若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分裂素无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 b.若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 c.若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分裂素有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 ‎【答案】 (1). 细胞的伸长 (2). 细胞的分裂 (3). 顶端优势 (4). 涂上等量的蒸馏水 (5). 叶片左半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与右半部分相同 (6). 叶片左半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比右半部分长 (7). 叶片左半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比右半部分短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激素种类 主要合成部位 主要分布部位 主要生理作用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促进细胞的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多存在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打破休眠)和果实发育; ‎ 细胞分裂素 根尖 主要存在于植物地上部分 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 乙烯 各器官均可,成熟的果实和衰老的叶子中较多 广泛存在于植物各器官组织中 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休眠或即将脱落的器官组织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器官脱落;促进植物休眠(抑制种子萌发);促进气孔关闭和提高植物抗逆性 ‎【详解】(1)顶芽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伸长茎中生长素、赤霉素含量高,从细胞学角度来分析,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生长。根是植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中心,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说明根具有顶端优势现象。 ‎ ‎(2)实验目的:探究细胞分裂素是否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自变量为叶片是否涂抹细胞分裂素。进行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选取一片生长健壮、面积大小适宜的叶片,沿叶脉在叶片左半部分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在叶片右半部分应涂上等量的蒸馏水。细胞分裂素对叶片的作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叶片左半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与右半部分相同,说明细胞分裂素无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②叶片左半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比右半部分长,说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③叶片左半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比右半部分短,说明细胞分裂素有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 ‎【点睛】识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1)题的关键。解答(2)题须明确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合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和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进行解答本题即可。‎ ‎29.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_。‎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各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____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1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_。 (5)如果要调查某一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该调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 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6)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五点取样法 (3). 等距取样法 (4). 大 (5). 8 (6). 10m (7). 14株/ m2 (8). 标志重捕法 (9).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10). 取样器取样法 (11). 记名计算法 (12). 目测估计法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如田鼠。‎ ‎2、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种群,如植物、蚜虫、跳蝻等。‎ ‎3、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土壤中微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详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时,为了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2)采用样方法调查时,一般根据调查对象的大小确定样方大小。由于乔木比草本植物大,因此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样方四边的个体只能计1/2,样方四角的个体只能计1/4。一般只计算每个样方左边、上边和左上角的个体,所以应记录的数目是8。‎ ‎(4)该地块长、宽各为100m、50m,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 m÷10=10 m。由于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约14株/m2。‎ ‎(5)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因此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其种群密度。‎ ‎(6)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点睛】易错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做题要注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与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的区别。‎ ‎30.下图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答:‎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图中所示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其中A表示________阶段。演替过程中,_______阶段到________阶段所需时间最短。 ‎ ‎(2)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逐渐优势取代了灌木,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而森林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1). 初生 (2). 苔藓 (3). 草本植物 (4). 灌木 (5). 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6). 生殖隔离 (7). 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8). 栖息空间 (9). 食物条件 ‎【解析】‎ ‎【分析】‎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2、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最容易,所需时间最短。‎ ‎(2)乔木逐渐优势取代了灌木,是因为:与灌木相比,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根据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可判断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4)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一个森林中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树冠到地面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为垂直结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类似的分层现象。‎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不同类型的群落演替的特点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