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二月考领航卷(一)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二月考领航卷(一)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二月考领航卷(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核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只含有C、H、0、N、P五种元素 B. 在细胞的核外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C. 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D. 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答案】C ‎【解析】核酸只含有C、H、0、N、P五种元素,A正确;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也能进行复制,因此在细胞核外有参与DNA合成的酶,B正确;核酸包括DNA和RNA,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的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C错误;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正确。‎ ‎2. 下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中的部分细胞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①是细胞中合成ATP的主要场所 B. 结构②与结构④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C. 结构③分泌蛋白质时,体现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图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是细胞中合成ATP的主要场所,A正确;结构②为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结构④为核糖体,存在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B错误;结构③所示的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质时,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线粒体和细胞核都具有双层膜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以真核细胞部分结构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细胞类型的判断。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学习时结合结构图,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 ‎3.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酶不可以重复使用 C. 蛋白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变红色 D.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应将温度设置在该酶的最适温度 ‎【答案】D ‎【解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B错误;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变紫色,C错误;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应将温度设置在该酶的最适温度,D正确。‎ ‎4. 下图是细胞膜的结构和部分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B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B.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物质A C. b、c、d过程均是被动运输过程,都不消耗能量 D. a过程能表示小肠绒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 ‎【答案】B ‎..................‎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能准确分析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运输方式。‎ ‎5. 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选取鸡血细胞液以制取细胞膜 B. 蔗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C.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于观察线粒体 D. 可用层析液提取小麦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的色素 ‎【答案】C ‎【解析】选取哺乳动物的血细胞液以制取细胞膜,A错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不属于还原糖,B错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观察线粒体的理想材料,C正确;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小麦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的色素,D错误。‎ ‎6. 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细胞中不含有③过程的酶 B. 能够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过程是②③④‎ C. ②③过程都可以发生在酵母菌细胞内 D. 等质量的葡萄糖通过①过程释放的能量最多 ‎【答案】C ‎【解析】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酒精和CO2,说明人体细胞中不含有③过程所示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酶,A正确;②③④分别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其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不产生乳酸,因此②过程不能发生在酵母菌细胞内,C错误;①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均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7.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具有积极意义 B.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的功能趋向专门化 C. 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D. 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A ‎【解析】细胞的分化和衰老对于生物体都具有积极意义,而细胞癌变则不利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A错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的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可见,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控制,C正确;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是:在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影响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正确。‎ ‎8.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均为黄色圆粒豌豆,F1自交得F2。从F2中任选一株黄色皱粒豌豆和一株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其子代基因型的种类最多有 A. 2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答案】B ‎【解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均为黄色圆粒豌豆,说明F1基因型为YyRr,则F2中黄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3YYrr或者2/3Yyrr,绿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3yyRR或者2/3yyRr,若Yyrr与yyRr,后代表现性种类最多,为2×2=4种,故选B。‎ ‎9. 某基因型为Aa的果蝇(2n=8)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为第一极体 B. 图示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 D. 图示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答案】B ‎【解析】图示细胞含有Y染色体,应为雄果蝇体内的一个增殖细胞,因此不可能为第一极体,A错误;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含有8条染色体,与果蝇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据此可推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甲极含有的2条1号染色体,是由1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着丝点分裂形成,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C错误;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D错误。‎ ‎【点睛】据染色体数目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假设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含有2N条染色体,有1个细胞不含染色单体,且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N,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时,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0. 如图表示人体促甲状腺激素基因复制和表达的过程,①—④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需要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将DNA双链解开 B. ②过程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C. ③过程可在甲状腺细胞的核糖体中进行 D. ④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答案】D ‎【解析】①过程为DNA复制,需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将DNA双链解开,A错误;②过程为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因此③过程可在垂体细胞的核糖体中进行,C 错误;④过程为促甲状腺激素(一种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 ‎11.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及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 B.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单独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A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12. 下图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为A、a)的某个家系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等于女性 B.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系谱图中所有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基因型相同 D. Ⅲ-3与一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后代不会患该病 ‎【答案】A ‎【解析】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2患病,据此可推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等于女性,A正确,B错误;系谱图中Ⅰ-2、Ⅱ-3和Ⅲ-3的基因型均为Aa,Ⅱ-1和Ⅱ-6的基因型为AA或Aa,C错误;Ⅲ-3(Aa)与一表现正常的男性(AA或Aa)婚配,后代可能患该病,D错误。‎ ‎13. 蝴蝶的性别决定类型是ZW型,体色黑色雄蝶(ZBZb)与白色雌蝶(ZbW)交配得F1,再让F1雌雄蝶相互交配,则F2雌蝶的表现型比例是 A. 1:1 B. 1:2 C. 3:1 D. 4:1‎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黑色雄蝶(ZBZb)与白色雌蝶(ZbW)交配,F1雄蝶的基因型为ZBZb、ZbZb,各占1/2,产生的雄配子为1/4ZB、3/4Zb;F1雌蝶的基因型为ZBW、ZbW,各占1/2,产生的雌配子为1/4ZB、1/4Zb、1/2W。可见,F1雌雄蝶相互交配,F2雌蝶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雌蝶(ZbW)∶黑色雌蝶(ZBW)=3∶1,A、B、D均错误,C正确。‎ ‎14.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突出优点分别是 ‎①提高突变频率 ‎ ‎②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 ‎③缩短育种年限 ‎ ‎④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的优点包括:提高突变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①正确;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②正确;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③错误;只有基因工程育种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15.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生物的变异都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生物的变异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16. 下列现象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B. 处于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加快 C. 饮水不足或饮食过咸时,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 某病菌再次入侵人体时,诱发记忆细胞增殖和分化 ‎【答案】A ‎【解析】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机体组织水肿,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处于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加快,以增加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B错误;饮水不足或饮食过咸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维持体内水平衡,C错误;某病菌再次入侵人体时,诱发记忆细胞增殖和分化,这样通过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17.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 a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 C. 切断d刺激b,可引起效应器收缩,此过程为反射 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到效应器,因此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据图,d上具备神经节,说明d为传入神经,则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感受器,B错误。切断d传入神经刺激b传出神经,可引起效应器收缩,但由于此过程不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点睛】学生对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判断不清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8. 据最新报道,国内不少地方发现了感染H1N1型流感病毒的病例。下列有关该流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1N1型流感病毒中的核酸可用龙胆紫染液染色 B. 禽流感病毒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 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导致其裂解死亡 D. 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H1N1流感 ‎【答案】D ‎【解析】H1N1型流感病毒中的核酸为RNA,RNA可用吡罗红染色,A错误;禽流感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导致被禽流感病毒侵入的靶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H1N1流感,D正确。‎ ‎19. 中国极限马拉松运动员陈盆滨完成了长达240公里的艰难赛程,取得冠军。下列关于该运动员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长时间奔跑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减少 B.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C. 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慢、范围广、时间较长 ‎【答案】A ‎【解析】当长时间奔跑时,因出汗等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增多,A错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进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因此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B正确;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C正确;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20.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C. 群落内的生物之间者卩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森林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森林群落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A正确;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了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B正确;群落内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C错误;森林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 ‎21.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C.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 D. 顶芽积累生长素从而快速生长 ‎【答案】D ‎【解析】生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细胞伸长,B正确;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而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顶芽快速生长,D错误。‎ ‎【点睛】此题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等识记和理解能力。若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复习时,采用列表等方法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记忆的目的。‎ ‎2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B. 每一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90%‎ C. 每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D. 每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答案】C ‎【解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导致每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A、B、D均错误,C正确。‎ ‎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孔雀开屏、雌鸟鸣叫召唤雏鸟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B. 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24.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C. 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D. 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分解者包括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B正确;参与食物网构成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丙)不参与食物网的构成,C错误;①为光合作用,②⑤⑥依次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见,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对图中甲、乙、丙、丁所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判断: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大气中的CO2库丁和生产者甲,然后观察剩余的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箭头都指向丙,所以丙是分解者,剩余的乙则为消费者。‎ ‎25.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B. 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C. 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引进外来物种需谨慎,否则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 ‎26.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包括面包、果酒、腐乳、泡菜和腌肉等。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制作发酵食品时,常用白酒擦拭发酵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酒精是在酵母菌的____________(结构)中产生的,可用____________检测发酵过程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 ‎(3)醋酸菌在缺少糖源的情况下,可将乙醇氧化为____________,进而生成醋酸。某同学在制作果酒之后,欲进一步制作果醋,于是先在有氧条件下接种优良的醋酸杆菌,再持续通入无菌空气,进一步发酵却几乎未能得到果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配置腐乳的乳汤时,酒的含量需控制在12%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作泡菜时,为了缩短制作时间可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开始制作泡菜到品质最佳的时间段内,泡菜液逐渐变酸,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增多而杂菌数量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2). 细胞质基质 (3). (酸性)重铬酸钾 (4). 乙醛 (5). 温度不适宜(或温度未在30—35℃之间) (6). 酒精含量过高将会导致腐乳成熟时间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7).‎ ‎ 增加乳酸菌数量 (8). 乳酸菌比杂菌更耐酸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知识,相关内容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需要考生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有关知识,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1)家庭制作发酵食品时,常用白酒擦拭发酵瓶的目的是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2)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和CO2;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所以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可用重铬酸钾检测发酵过程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 ‎(3)醋酸菌在缺少糖源的情况下,可将乙醇氧化为乙醛,进而生成醋酸;制作果酒的适宜温度是18~25℃,而制作果醋的适宜温度是30~35℃。某同学在制作果酒之后,欲进一步制作果醋,于是先在有氧条件下接种优良的醋酸杆菌,再持续通入无菌空气,但进一步发酵几乎未能得到果醋,最可能的原因是温度不适宜(或温度未在30〜35℃之间)。‎ ‎(4)配置腐乳的乳汤时,若酒精含量过高将会导致腐乳成熟时间延长;若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则可能导致豆腐腐败,所以酒的含量需控制在4%左右。‎ ‎(5)由于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在盐水中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加进乳酸菌的菌种,使乳酸菌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泡菜制作过程中,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泡菜液逐渐变酸,随乳酸菌的数量增加,泡菜液的酸性增强,不耐酸的杂菌数量逐渐减少,其原因是乳酸菌比杂菌更耐酸。‎ ‎27. 下图表示研究者从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细菌的筛选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分解菌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过程①和②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图中弧线上的“④”具体操作的工具是___________。Ⅰ、Ⅱ号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和调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 ‎(3)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加入___________,培养后,若出现___________就可以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对获得纤维素分解菌菌种长期保存的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 (1). 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 选择培养 (3). 增加分解细菌数量 (4). 接种环 (5). 先调节pH,后灭菌 (6). 刚果红 (7). 透明圈 (8). 甘油管藏法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准确定位图中数字所示过程并结合题意作答。‎ ‎(1)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 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是选择培养,以获得纤维素分解菌;过程②为梯度稀释,其目的是增加分解细菌的数量。图中弧线箭头上“④”的具体操作是挑出菌落,所用工具为接种环。进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为了防止调节pH过程中培养基被杂菌污染,应先调节pH,后灭菌。‎ ‎(3) 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因此,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培养后,若出现透明圈就可以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 可以采用甘油管藏法,对获得的纤维素分解菌菌种进行长期保存。‎ ‎28.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一些特定的有效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挥发性___________(填“较强”或“较弱”),适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经上述方法提取后可收集到乳白色的乳浊液,应向乳浊液中加入___________(填“NaCl”或“无水Na2S04”)使其分层。‎ ‎(2)提取橘皮精油的方法与玫瑰精油不同,其流程是:采用___________浸泡→漂洗→___________→过滤→静置→再次过滤→获得橘皮精油。‎ ‎(3)现有乙醇、乙醚和乙酸乙酯,沸点依次为78℃、35℃和77℃,应选择___________作为溶剂从植物组织中萃取胡萝卜素,理由是___________。若要对提取样品进行鉴定,可将该样品与___________样品的纸层析结果对比分析。β-胡萝卜素在人体肝脏中可被氧化成两分子的___________,因此可用于治疗因缺乏该物质引起的夜盲症等疾病。‎ ‎【答案】 (1). 较强 (2). NaCl (3). 石灰水 (4). 压榨 (5). 乙酸乙酯 (6). 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沸点较高且毒性较低 (7). 标准 (8). 维生素A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原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作答。‎ ‎(1) ‎ 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挥发性较强,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适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后,收集到的乳白色的乳浊液是玫瑰油与水的混合物。为了除去其中的水分,应向乳浊液中加入NaCl,以增加盐的浓度,使油和水出现明显的分层。‎ ‎(2) 橘皮精油主要存在于橘皮中,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水解,同时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橘皮精油,其流程是:采用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获得橘皮精油。‎ ‎(3)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且不与水混溶。乙醇属于水溶性有机溶剂,萃取中能与水混溶而影响萃取效果。乙醚和乙酸乙酯都不能与水混溶,均为水不溶性有机溶剂,但乙醚的沸点低于乙酸乙酯。可见,在上述三种试剂中,乙酸乙酯因不溶于水、沸点较高且毒性较低,可选用作为提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若要对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进行鉴定,可将提取的该样品与标准样品的纸层析结果对比分析。β-胡萝卜素在人体肝脏中可被氧化成两分子的维生素A。‎ ‎29. 转基因生物作物已在全球一些国家大面积种植,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要想成功获得转基因农作物,其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是获取_________,可采用_______技术大量扩增上述物质。‎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动子和标记基因,其中启动子是___________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标记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在检测导入目的基因的棉花植株是否抗虫时,需要进行___________水平的鉴定。‎ ‎【答案】 (1). 目的基因 (2). PCR (3). 目的基因 (4). 终止子 (5). RNA聚合 (6). 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7). 抗原一抗体杂交法 (8). 个体生物学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基因,可采用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 ‎(2) 基因表达载体一般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启动子和标记基因,其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3)‎ ‎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的方法是抗原一抗体杂交法;在检测导入目的基因的棉花植株是否抗虫时,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30.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下图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上图,制备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涉及的生物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小鼠制备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先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埃博拉病毒核衣壳蛋白,再从小鼠脾脏中获得___________。通过②过程获得的③是___________,再经过筛选最终可获得④,该细胞群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生物导弹”是借助单克隆抗体的___________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 (2). 细胞融合 (3). B细胞 (4). 杂交瘤细胞或多种杂交(杂种)细胞 (5).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性抗体 (6).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7). 导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产单克隆抗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在制备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主要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 ‎ ‎(2)制备单克隆抗体,应先从注射特定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B细胞。通过②所示的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③所示的杂交瘤细胞,再经过筛选最终获得④所示的能产生所需要的专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性抗体。‎ ‎(3)‎ ‎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生物导弹”是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 ‎31. 胚胎工程的快速发展,帮助人类解决了一些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受精卵是胚胎发育的开端,卵细胞达到_________期,才具备受精的能力,而精子需经过_______过程才能和卵细胞结合,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胚胎工程中通过任何一项技术获得的胚胎,都必须通过___________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胚胎移植是否成功,与供体和受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移植的胚胎能在代孕母畜子宫内发育的免疫学基础是___________。‎ ‎(3)胚胎分割技术已经发展成一种较成熟的技术,对囊胚进行分割时要将___________均等分割,这样才能保证分割后的胚胎恢复并进一步发育。‎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2). 精子获能 (3). 透明带反应、卵细胞反应 (4). 胚胎移植 (5). 生理状况 (6). 受体对移入其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 (7). 内细胞团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体内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作答。‎ ‎(1) 卵细胞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具备受精的能力,而精子需经过精子获能过程才能和卵细胞结合。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分别是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 ‎ ‎(2)在胚胎工程中,通过任何一项技术获得的胚胎,都必须通过胚胎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胚胎移植是否成功,与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况有关。移植的胚胎能在代孕母畜子宫内发育的免疫学基础是:受体对移入其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 ‎(3) 对囊胚时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