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解析版)‎ 一 单项选择题 ‎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 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 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 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 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 ‎【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 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 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3.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菌种 菌落直径:C(mm)‎ 透明圈直径:H(mm)‎ H/C 细菌Ⅰ ‎5.1‎ ‎11.2‎ ‎2.2‎ 细菌Ⅱ ‎8.1‎ ‎13.0‎ ‎1.6‎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 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 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 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选择培养基上的唯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透明圈。‎ ‎【详解】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以上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淀粉分解菌的H/C越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越多,可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4.甲、乙是严重危害某二倍体观赏植物的病害。研究者先分别获得抗甲、乙的转基因植株,再将二者杂交后得到F1,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出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以下对相关操作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将含有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B. 通过接种病原体对转基因的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 C. 调整培养基中植物激素比例获得F1花粉再生植株 D. 经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若干再生植株均为二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的培养过程为:把含抗甲的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细胞,获得抗甲植株,同时把含抗乙的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细胞,获得抗乙植株,通过杂交获得F1(二倍体植株),取F1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获得纯合的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二倍体)。‎ ‎【详解】要获得转基因的抗甲或抗乙植株,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含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再把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中,A正确;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抗病接种实验进行个体水平的检测,B正确;对F1的花粉进行组织培养时,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高时利于根的分化,比例低时利于芽的分化,C正确;经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6.下图是生物界常见的四种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两种细胞可能来自同一生物,但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B. c、d两种细胞均为自养型生物,但c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 C. a、b、c、d四种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但遗传物质只是DNA D. a、b、c、d四种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a、b细胞甚至涨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a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b是神经细胞;c是细菌,是原核生物;d是植物细胞,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A、a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b为神经细胞,两种细胞可能来自同一生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同,A项错误;‎ B、c为细菌,不一定为自养型生物,B项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有核酸,C项错误;‎ D、a、b、c、d四种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a、b细胞无细胞壁,可能会涨破,D项正确。‎ 故选D。‎ ‎7.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最大为( )‎ A. na/6 B. na/3-18(n/3-1)‎ C. na-18(n-1) D. na/6-18(n/6-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基因表达过程中DNA分子中碱基数、mRNA 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是6∶3∶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详解】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最多有n/6,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氨基酸总质量-水的分子质量= n/6×a-(n/6-1)×18。‎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DNA、蛋白质的数量关系,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计算。‎ ‎8.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 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 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题干中提出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分析图中各细胞器的化合物组成:甲中含有蛋白质和磷脂,并含有少量核酸,符合条件的只有线粒体;乙中只含有蛋白质和磷脂,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丙中只包含蛋白质和核酸,符合条件的只有核糖体。‎ ‎【详解】A、线粒体具有双层膜,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并且线粒体中含有少量DNA,但是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分解,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器含有蛋白质和脂质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器丙为核糖体,分泌蛋白的合成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若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酶和ATP的化学成分中都含有氮元素 B. 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酶和ATP的含量都不同 C. 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都需要酶和ATP的参与 D. 酶的合成和分解分别与ATP的合成和分解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和ATP,活细胞中通常都能合成酶和ATP,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绝大多数酶为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少数酶为RNA,ATP的合成需ATP合成酶的催化,酶的合成消耗能量。‎ ‎【详解】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和ATP的化学成分中都含有氮元素,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代谢途径不同,酶的种类不同,代谢的程度不同,ATP的含量也不同,B正确;‎ C、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都需要酶和ATP的参与,C正确;‎ D、酶的合成需要能量供应,和ATP的分解相联系,酶的分解释放能量,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酶和ATP的相关知识,难点是将ATP的水解和合成与物质分解和合成进行联系。‎ ‎10.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等生命进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可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B. 有丝分裂过程主要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 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mRNA存在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比较:‎ ‎2、基因重组: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的现象。包括三种类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转基因工程中人为条件下的不同物种的生物间基因的重组。‎ ‎【详解】有丝分裂通过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稳定遗传,A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由于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mRNA以及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存在差异,D正确。‎ ‎1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F1产生的雄配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D.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可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为Y_R_:Y_rr:yyR_:yyrr=9:3:3:1。‎ ‎【详解】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F1产生的雄配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所以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C正确;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遗传性Menkes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疾病,患者一般3岁前死亡。该病是由于编码跨膜铜离子转运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表达在胎盘、胃肠道上皮细胞,负责将铜从小肠运进血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病最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B. 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女性一定为杂合子 C. 该病采用注射含铜药物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D. 高危家庭中建议对男性胎儿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系谱图的分析能力。‎ ‎【详解】‎ 由图可知患者都是男性,且在3岁前死亡,说明改变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A正确。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女性有可能是杂合子也有可能是完全正常的纯合子,故B错误。因为该病是由于编码跨膜铜离子转运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所以采用注射含铜药物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故C正确。因为患病的男性不会存活到婚配年龄,所以对高危家庭中的男性胎儿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患病,故D正确。‎ ‎13. 下图为原核生物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DNA分子的两条链可分别作模板以提高合成蛋白质的效率 B. ①过程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R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C. ①②过程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配对方式均为A和U、G和C D. 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减少由于基因中碱基的改变而造成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过程为转录,DNA分子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可分别作模板,可以通过多聚核糖体提高合成蛋白质的效率,A错误;‎ B、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B错误;‎ C、①②过程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配对方式均为T和A、G和C,A和U,C错误;‎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减少由于基因中碱基的改变而造成的影响,即密码子的容错性,D正确。‎ 故选D。‎ ‎【定位】原核生物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点睛】原核生物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由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蛋白质合成效率、RNA聚合酶、表达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以及密码子的容错性。‎ ‎14.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两图中的字母均表示对应位置上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最多只有三对等位基因 B. 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 图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 D. 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故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载体,从图上可以看出这对同源染色体有三对等位基因,但不能判定这对同源染色体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A项错误;‎ BC项、由于图甲中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遵循分离定律,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DEA和dea,要是出现了图乙所示配子类型,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出现了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单体进行了交叉互换,所以B、C项错误;‎ D、等位基因的不同,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等位基因的减数分裂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能够形成什么样的产物,也就是基因的传递和分离,自由组合方式。‎ ‎15.对农药DDT有抗性的家蝇的产生是由于家蝇体内脱氯化氢酶基因(DHCE)突变造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使用DDT导致家蝇体内的DHCE基因发生突变 B. 抗性家蝇品系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 C. 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D. DDT抗性品系的形成不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B ‎【解析】‎ ‎【详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使用DDT只是对家蝇群体内存在的突变DHCE基因进行了选择,A错误;‎ 抗性家蝇品系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DT抗性品系的形成,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16.中国女排是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她们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下列有关女排队员在激烈比赛过程中的稳态调节,说法错误的是一项( )‎ ‎① 细胞呼吸增强,产生更多CO2经体液传送调节呼吸中枢活动维持pH平衡 ‎②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旺盛维持体温平衡 ‎④.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调节水平衡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①在运动中,物质氧化分解速度加快,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同时产生更多CO2经体液传送调节呼吸中枢活动维持pH平衡,①正确;‎ ‎②肌糖原不能水解成葡萄糖,只能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②错误;‎ ‎③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温升高,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旺盛维持体温平衡,③正确;‎ ‎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④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过程、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包括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 ‎17.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B. 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 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 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详解】A、夏季过程中促进过程①②③④,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促进植物的生长,A正确;‎ B、秋末促进胡萝卜素的合成,胡萝卜素进一步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降低光合速率,B错误;‎ C、越冬休眠过程中,促进①③⑤⑥过程,夏季促进①②③④过程,所以越冬时脱落酸增多,C错误;‎ D、各种植物激素不直接参加到细胞代谢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从而起到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A。‎ 考点:植物激素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及其植物激素的作用。‎ ‎【点睛】该题中主要强调在不同的季节,植物激素合成的种类不一样,在冬秋季节,主要是脱落酸的合成,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在夏季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还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期。‎ ‎18.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 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 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可减少化学杀藻剂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蓝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水体中的分解者的分解形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吸收,A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用化学试剂杀藻会对水体造成污染,C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水体中的矿质营养可减少蓝藻的生长,从而防止水华发生,D正确。‎ 故选D。‎ ‎19.以下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B. 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动物细胞核全能性 C. 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D.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工程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过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核移植技术等。‎ ‎【详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A正确;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增殖,B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C正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该过程中需要用一定的方法诱导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正确。‎ ‎20.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经常开盖放气 B. 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果酒 C. 醋酸杆菌利用线粒体供能进行果醋发酵 D. 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利于毛霉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能提取青霉素。‎ ‎【详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其产生的物质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不需经常开盖放气,A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B正确;醋酸杆菌属于一种细菌,其细胞内没有线粒体,C错误;毛霉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因此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不利于毛霉繁殖,D错误。‎ 二.简答题 ‎21.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细胞可降解自身大分子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下图1、图2为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AKT和mTor是抑制酵母菌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 ‎(1)酵母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 ‎(2)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激活________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为________(中间产物)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在ATP充足时激活的mTor抑制自噬的发生。‎ ‎(3)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通过启动________过程为细胞提供ATP;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 ________程序。‎ ‎(4)酵母菌在饥饿状态下,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会产生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酵母菌液泡内富含水解酶,科学家在研究液泡与自噬的关系时,以野生型酵母菌为对照组,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突变体为实验组,在饥饿状态下,得到图3所示结果。此结果证明________。自噬发生过程中,液泡在酵母细胞中的地位和人体细胞中________的地位类似。‎ ‎【答案】 (1). 异养型 (2). AKT (3). 丙酮酸和[H] (4). 自噬 (5). 凋亡 (6). 酵母菌自噬与液泡中水解酶有关 (7). 溶酶体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利用图文信息的能力。‎ ‎【详解】(1)酵母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 ‎(2)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激活AKT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 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 ‎(3)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通过启动自噬过程为细胞提供ATP;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凋亡程序。‎ ‎(4)酵母菌在饥饿状态下,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会产生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酵母菌液泡内富含水解酶,科学家在研究液泡与自噬的关系时,以野生型酵母菌为对照组,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突变体为实验组,在饥饿状态下,得到图3所示结果。此结果证明酵母菌自噬与液泡中水解酶有关。自噬发生过程中,液泡在酵母细胞中的地位和人体细胞中溶酶体的地位类似。‎ ‎【点睛】充分利用图文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在高等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中。‎ ‎(1)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光反应吸收的____________,在碳(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内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2)R酶由8个大亚基蛋白(L)和8个小亚基蛋白(S)组成。高等植物细胞中L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并在叶绿体中合成,S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___________中由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叶绿体,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中与L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研究发现,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有人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蓝藻R酶的S、L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以提高后者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人员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L基因。转基因植株能够存活并生长。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R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 ‎①由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测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 ‎②基于上述实验,下列叙述中能够体现生物统一性的选项包括______。‎ a.蓝藻与甲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蓝藻与甲都以R酶催化CO2的固定 c.蓝藻R酶大亚基蛋白可在甲的叶绿体中合成 d.在蓝藻与甲的叶肉细胞中R酶组装的位置不同 ‎【答案】 (1). 光能 (2). 温度、CO2浓度 (3). R酶活性、R酶含量、C5含量、pH(其中两个) (4). 细胞质 (5). 基质 (6). 不能 (7). 转入蓝藻S、L基因的同时没有去除甲的S基因,无法排除转基因植株R酶中的S是甲的S基因表达产物的可能性 (8). a、b、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基因工程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有关知识。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和CO2浓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有色素的含量和种类、酶的含量及活性;要将新的基因转入,首先得将“原配”基因从受体植株的细胞核和它的叶绿体基因组中给敲除掉。然后导入目的基因,等待它们将老片段“替换”掉了之后,用专门的培养基筛选出只含有这种叶绿体的细胞,再通过组织培养最终获得R酶活性很高的转基因植株。‎ ‎【详解】(1)地球上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需要光反应吸收光能,转化为ATP的化学能,然后ATP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提供能量,合成糖类。在暗反应中,RuBP 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这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固定。暗反应的进行需要相关酶的催化,二氧化碳做原料,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光反应需要色素、酶、水、光照等,故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有光照、温度、CO2浓度、水、无机盐等;内部因素包括色素含量及种类、酶的含量及活性等。‎ ‎(2)高等植物细胞中L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并在叶绿体中合成,S由细胞核基因通过转录成mRNA ,mRNA 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合成为S蛋白;因R酶是催化CO2与C5结合的,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S蛋白要进入叶绿体,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与L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 ①据题设条件可知,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只去除甲的L基因,没有去除甲的S基因。因此,转基因植株仍包含甲植株的S基因,不能排除转基因植株中R酶是由蓝藻的L蛋白和甲的S蛋白共同组成。故由上述实验不能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测。‎ ‎②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蓝藻的基因能导入到甲的DNA中,说明蓝藻和甲植株都以DNA为遗传物质;蓝藻中 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说明两者都以R酶催化CO2‎ 的固定;由于蓝藻S、L基因均转入甲的叶绿体DNA中,且去除了甲的L基因,结果转基因植株合成了R酶,说明蓝藻R酶大亚基蛋白L在甲的叶绿体中合成,即蓝藻的基因在甲的叶绿体中可以表达,以上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在蓝藻中R酶组装是在细胞质基质,甲的叶肉细胞组装R酶是在叶绿体基质,则说明了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选ab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抓住“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L基因。”这一条件,得知甲的S基因还在,可以合成S蛋白,故无法确定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完全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 ‎23.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IAC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该蛋白可杀死鳞翅目昆虫。研究者将CryIAC基因转入玉米中,并对玉米抗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 ‎(1)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获取的CrylAC基因与质粒结合构建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法导入普通玉米中,获得T0代植株。‎ ‎(2)对不同株系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如下图。1号为________检测结果。将______接种(施放)于不同株系植株,以________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作为抗虫能力参数,筛选抗虫的阳性植株。‎ ‎(3)T0代4号植株表现为非抗虫,但PCR检测结果为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CrylAC基因突变 ‎ b.CrylAC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 c.CrylAC基因表达效率太低 ‎ d.CrylAC基因未导入 ‎(4)将T0代2号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虫鉴定,结果发现抗虫玉米与非抗虫玉米的比值约为3:1。推测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____________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T0代2号玉米自交,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重组质粒(表达载体) (2). 农杆菌转化法或基因枪法或花粉管通道法 (3). 非转基因(普通)玉米(或转基因未成功的玉米) (4). 鳞翅目昆虫(幼虫) (5). (未)被啃食(吃)面积 (6). 阳性(检测出目的基因/转基因植株) (7). ac ‎ ‎ (8). 非同源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 (9). 自由组合 (10). 抗虫:非抗虫(普通)=15:1‎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从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获取的CrylAC基因属于目的基因,其与质粒结合形成的是重组质粒,可以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普通玉米中,获得T0代植株。‎ ‎(2)据图分析,1号为不含重组质粒的株系,说明是非转基因玉米(或转基因未成功的玉米)的检查结果。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IAC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该蛋白可杀死鳞翅目昆虫,因此将鳞翅目昆虫(幼虫)接种(施放)于不同株系植株,以(未)被啃食(吃)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作为抗虫能力参数,筛选抗虫的阳性植株。‎ ‎(3)据图分析可知,T0代4号植株含有重组质粒,PCR检测结果为转基因植株,但是表现为非抗虫,可能是因为CrylAC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为CrylAC基因表达效率太低,故选ac。‎ ‎(4)将T0代2号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相当于测交,后代的比例为3:1,是1:1:1:1的变形,说明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T0代2号玉米自交,相当于双杂合子杂交,后代普通玉米占1/4×1/4=1/16,因此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为抗虫:非抗虫(普通)=15: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PCR检测图判断重组质粒在标准条带上的位置,进而判断1号是不含重组质粒的普通玉米或转基因未成功的玉米,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获取检测目的基因成功表达的方法。‎ ‎24.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 ‎),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 ‎(1)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 ‎(2)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_________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其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 ‎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 ‎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①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__________(多于、等于、少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__________而丢失。‎ ‎②但因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____________(雌、雄)配子育性很低,所以杂交一与杂交二的结果不一致。‎ ‎(4)现有该作物的两个品种,甲品种抗病但其他性状较差(抗病基因R位于6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为获得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的6号单体植株为______________(父本、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___________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_____________,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答案】 (1). 染色体数目变异 (2). 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 (3). 20 (4). 2n∶2n-1∶2n-2=1∶2∶1或42条∶41条∶40条=1∶2∶1 (5). 多于 (6). 联会(形成四分体) (7). 雄 (8). 母本 (9). 乙品种6号单体 (10). 自交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 ‎【详解】(1)6号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故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2)该植株2n=42,在减数分裂时可以产生21个四分体,但6号单体染色体数目少一条,所以只能形成20个四分体;6号单体植株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2n∶2n-1∶2n-2=1∶2∶1,或42条∶41条∶40条=1∶2∶1‎ ‎(3)①据表格数据可知,6号单体可以产生正常的配子和n-1型配子,正常二倍体只能产生正常配子,但子代单体比例为75%,所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联会(无法形成四分体)而丢失。‎ ‎②据表格数据可知,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后代中单体较少,是由于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导致后代中单体较少。‎ ‎(4)由于甲品种抗病,且抗病基因R位于6 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故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为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乙品种6号单体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自交,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理解单体的含义,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配子是解题的关键。‎ ‎25.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可引起人体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甚至造成死亡。科研人员为研制针对MERS-CoV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进行了系列研究。‎ ‎(1)MERS-CoV主要通过其表面囊膜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受体DPP4结合来感染宿主细胞。如图1所示, S1与DPP4结合后导致S1和S2分离,S2的顶端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通过S2蛋白的__________改变从而将两个膜拉近,发生膜融合过程。MERS-CoV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_________等为原料合成大分子物质组装成新的病毒,扩散并侵染健康细胞。‎ ‎(2)RBD是MERS-CoV的 S1上与DPP4结合的部分。科研人员用从康复者体内筛选出的三种抗体甲、乙、丙进行实验,研究它们与RBD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另用抗体丁作为对照抗体。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结果如图3。在实验过程中将________作为抗原固定,分别将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反应体系,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能与待检抗体结合,携带的酶可使底物反应显色),其后加入底物显色,检测相应的吸光值(颜色越深吸光值越高)。该实验中抗体丁可以作为对照抗体的理由是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MERS-CoV在感染宿主细胞后,有一种更快速的病毒传播方式。当被感染细胞表面的MERS-CoV囊膜蛋白与健康细胞表面的DPP4结合后,膜发生融合实现MERS-CoV的转移。为了探究三种抗体能否抑制MERS-CoV在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传播,科研人员展开研究。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注:鼠DPP4与人DPP4存在结构和序列上的差异)‎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抗体甲 ‎ ①____________ ‎ 无细胞融合 实验组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抗体乙 部分细胞融合 抗体丙 部分细胞融合 对照组1‎ 不加抗体 ‎ ②____________ ‎ 表达鼠DPP4的细胞 无细胞融合 对照组2‎ 抗体丁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 ③____________‎ 部分细胞融合 对照组3‎ ‎④ _________ ‎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表达人DPP4的细胞 部分细胞融合 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抗体中,甲可以阻断病毒通过细胞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播,乙和丙效果不明显。‎ ‎(4)科研人员进一步利用多种方法深入研究了三种抗体与RBD结合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甲与乙结合 RBD 上不同的区域,甲与丙结合RBD的区域部分重叠。综合以上系列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将__________两种抗体联合使用会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如果希望用联合抗体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方面即可)。‎ ‎【答案】 (1). 空间结构 (2). 核苷酸、氨基酸 (3). RBD (4). 不同浓度甲、乙、丙和丁 (5). 抗体丁不与RBD结合 (6). 不同浓度下甲、乙和丙均与RBD特异性结合,甲和乙的结合能力强于丙 (7). 表达人DPP4的细胞 (8).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9). 表达人DPP4的细胞 (10). 不加抗体 (11). 甲与乙 (12). 制备甲与乙联合抗体的方法;比较单一抗体与甲乙联合抗体的抗MERS-CoV效果;对感染MERS-CoV的动物使用甲乙联合抗体治疗,检测治疗效果;评估甲乙联合抗体对动物体主要组织器官和正常细胞是否具有副作用 ‎【解析】‎ 分析】‎ ‎1. MERS-CoV主要通过其表面囊膜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受体DPP4结合来感染宿主细胞。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吸附、浸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成熟、裂解、释放。‎ ‎2. ‎ 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原理是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详解】(1)图1所示为第一步吸附: S1与DPP4结合后导致S1和S2分离,S2顶端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通过S2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两个膜拉近,发生膜融合过程。由于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构成的,因此MERS-CoV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原料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核苷酸、氨基酸等为原料合成大分子物质组装成新的病毒,扩散并侵染健康细胞。‎ ‎(2)将RBD作为抗原固定,分别将不同浓度甲、乙、丙可以与抗原结合,但抗体丁抗体丁不与RBD结合,因此可以作为对照抗体。加入反应体系后,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其后加入底物显色,检测相应的吸光值,由于颜色越深表示吸光值越高。实验结果表明甲、乙的吸光度较高,丙的吸光度较低,不同浓度下甲、乙和丙均与RBD特异性结合,甲和乙的结合能力强于丙。‎ ‎(3)该题是探究三种抗体能否抑制MERS-CoV在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传播,因此设置了三组对照组,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进行填表。‎ 实验组:分别准备抗体甲、乙、丙,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和①表达人DPP4的细胞 ,检测是否出现细胞融合。‎ 对照组1 :不加抗体,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需要②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本对照组表达鼠DPP4的细胞,可以检测病毒MERS-CoV蛋白是否可以感染鼠细胞受体。‎ 对照组2 :加入抗体丁,同时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和③表达人DPP4的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有部分细胞融合,可以检测抗体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对照组3 :④不加抗体,同时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和表达人DPP4的细胞 ,结果显示有部分细胞融合,可以排除无关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甲与乙结合 RBD 上不同的区域,甲与丙结合RBD的区域部分重叠,因此甲与乙两种抗体联合使用会引起更强的免疫反应,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如果希望用联合抗体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还需要进行的研究方法有:比较单一抗体与甲乙联合抗体的抗 MERS-CoV效果;对感染MERS-CoV的动物使用甲乙联合抗体治疗,检测治疗效果;评估甲乙联合抗体对动物体主要组织器官和正常细胞是否具有副作用。‎ ‎【点睛】本题以“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可引起人体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为载体,考查体液免疫、探究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抗体是否可以特异性结合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实验。对应此类实验评价与修订的试题,需要考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从取材、实验原理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着手分析,对实验进行评价与修订。‎ ‎26.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是主要的人工饲养蜂种。西方蜜蜂因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益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引种,在引入亚洲的东方蜜蜂自然分布区后,导致后者数量锐减,然而近年来发现入侵地的西方蜜蜂也出现蜂群损失现象。‎ ‎(1)蜜蜂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其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作为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会竞争__________,因此引入亚洲的西方蜜蜂会导致本土的东方蜜蜂数量减少。‎ ‎(2)研究发现,狄斯瓦螨可从原始寄主东方蜜蜂向西方蜜蜂转移。推测狄斯瓦螨是导致西方蜜蜂数量减少的原因。为验证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多年的大量实验跟踪研究。‎ ‎①首先对两种蜜蜂巢内清理行为能力做了对比研究。‎ 请补齐方法步骤:‎ 组别 操作方法 检测 实验组 打开蜂房盖针刺幼虫,用透明盖封口 a:幼虫死亡率 b:成年工蜂清理行为(探测,开盖并移除死亡或不健康的幼虫)出现的频率 对照组 打开蜂房盖__________,用透明盖封口 注:针刺模拟狄斯瓦螨的叮咬,同时排除螨传播病毒等其他致病生物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图。 ‎ 比较左图中两实验组可知,东方蜜蜂幼虫死亡时间__________、比例__________;据右图推测,在蜂群中,东方蜜蜂成年工蜂__________。 ‎ ‎②研究者欲进一步探究自然状态下两种蜜蜂幼虫的死亡原因,设计实验用携带病毒的狄斯瓦螨感染两种蜜蜂幼虫,与①实验中的__________组进行比较,发现__________,说明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致死机制相似,即由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是蜜蜂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③经多年的实验跟踪研究,研究者认为,相比西方蜜蜂,东方蜜蜂能更有效地抵抗经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故狄斯瓦螨是导致西方蜜蜂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请根据上述实验解释这种说法的合理性:__________。‎ ‎(3)东方蜜蜂与狄斯瓦螨的互作模式是长期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模式限制了西方蜜蜂在入侵地的数量增长。两类蜜蜂数量的减少会影响到植物的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进而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本研究带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 ‎【答案】 (1). (初级)消费者 (2). 物质循环 (3). 食物和栖息空间 (4). 不针刺幼虫 (5). 更早 (6). 更高 (7). 能更快地清理掉死亡或不健康的幼虫 (8). 实验 (9). 同种幼虫相比,被携带病毒的狄斯瓦螨感染的幼虫死亡率高于①实验 (10). 因西方蜜蜂的清理行为较少,使得狄斯瓦螨在蜂群中数量较多,被狄斯瓦螨携带的病毒感染的西方蜜蜂较多;同时因为清理行为少,且西方蜜蜂幼虫死亡时间晚,导致病毒在群体中滞留时间长而不断扩散。上述原因导致种群的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下降 (11). 自然选择(协同进化) (12). 抵抗力稳定性 (13). 不应轻易引入某种生物,也不宜过度依赖外来授粉者的授粉服务而忽视了对于本土授粉生物的开发与利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探究西方蜜蜂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通过针刺模拟实验和携带病毒的狄斯瓦螨感染实验,证明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是蜜蜂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土的东方蜜蜂和狄斯瓦螨的互作模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西方蜜蜂数量的减少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1)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所以蜜蜂是初级消费者。蜜蜂能够将花粉等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排出体外,继续被生产者重新利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会作为主要传粉者,存在食物和栖息空间的竞争,但西方蜜蜂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导致导致本土的东方蜜蜂数量减少。‎ ‎(2)①分析左图可知,在横坐标上,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的死亡时间更靠右;纵坐标上,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的幼虫死亡率更靠下,所以东方蜜蜂幼虫死亡时间更早、比例更高。分析右图可知,在横坐标一定的情况下,东方蜜蜂成年工蜂清理行为出现的概率更高,东方蜜蜂成年工蜂能更快地清理掉死亡或不健康的幼虫 。②该题由已知的结论: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是蜜蜂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推测实验结果的。当同种幼虫相比,被携带病毒的狄斯瓦螨感染的幼虫死亡率高于①实验的时候,才能满足此结论。③分析右坐标图可知,西方蜜蜂的清理行为较少,使得蜂群中狄斯瓦螨数量较多,被狄斯瓦螨携带的病毒感染的西方蜜蜂较多;分析右坐标图可知,西方蜜蜂幼虫死亡时间晚,同时也由于西方蜜蜂清理行为少,导致病毒在群体中滞留时间长而不断扩散。‎ ‎(3)东方蜜蜂是狄斯瓦螨的寄主,同时东方蜜蜂能有效地抵抗经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两类蜜蜂数量的减少会影响植被的传粉,进而导致当地植被数量和种类的减少,进一步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维持其相对的稳定,不应轻易引入某种生物,也不宜过度依赖外来授粉者的授粉服务而忽视了对于本土授粉生物的开发与利用。‎ ‎【点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回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比如外来入侵的物种在入侵的前期种群数量呈“J”型增加。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27.为了得到普洱茶中产蛋白酶的微生物,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筛选、检测。‎ ‎(1)科研人员称取普洱茶‎1g,加入__________,制备稀释102‎ 倍的茶叶水。再将茶叶水进行梯度稀释,获得103、104、105倍的稀释茶叶水。取100μL稀释茶叶水,用__________法接种到奶粉培养基,‎37℃‎条件下培养4~5天,在培养基中选择菌落周围的__________较大的菌株作为目的菌株。‎ ‎(2)将获得的多个目的菌株接种于液体茶汤培养基中培养。已知氨基酸都能够和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因此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茶汤中游离氨基酸的量。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绘制标准曲线,再分别测定培养每个菌株的液体茶汤培养基的吸光值,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该茶汤中游离氨基酸的量,氨基酸含量高的,即为__________的菌株。该实验中应测定__________的液体茶汤培养基的游离氨酸含量,作为对照组的数据。‎ ‎【答案】(1). 99mL无菌水 (2). (稀释)涂布 (3). 透明圈(或“水解圈”) (4). 已知浓度的氨基酸溶液测定结果 (5). 蛋白酶产生量高 (6). 不接种(或“接种灭活菌株”)‎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有关知识,通过识记微生物常见接种的方法,根据题干信息筛选产蛋白酶高的微生物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1)在稀释涂布平板法中,首先对溶液进行梯度稀释,即称取普洱茶‎1g,加入99mL无菌水,可制备稀释102倍的茶叶水。再将茶叶水进行梯度稀释,获得103、104、105倍的稀释茶叶水。取100μL稀释茶叶水,用(稀释)涂布法接种到奶粉培养基,‎37℃‎条件下培养4-5天,由于该茶叶中含有能够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因此在培养基中选择菌落周围的透明圈(或“水解圈”)较大的菌株作为目的菌株。 (2)已知氨基酸都能够和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因此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茶汤中游离氨基酸的量。先用已知浓度的氨基酸溶液测定结果绘制标准曲线,再分别测定培养每个菌株的液体茶汤培养基的吸光值,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该茶汤中游离氨基酸的量,氨基酸含量高的,即为蛋白酶产生量高的菌株。该实验中应测定不接种(或“接种灭活菌株”)的液体茶汤培养基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作为对照组的数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