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细胞具有核孔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酵母菌 C. 乳酸菌 D. 筛管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细胞核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构成大肠杆菌与乳酸菌的细胞均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具有核孔,A、C错误;构成酵母菌的细胞为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具有核孔,B正确;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不具有核孔,D错误。‎ ‎2.高等动植物大约每105到108个配子中才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A. 普遍性 B. 稀有性 C. 多方向性 D. 可逆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高等动植物大约每105到108个配子中才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即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非常低,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B正确,A、C、D均错误。‎ ‎3.利用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个体培育出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最快捷的育种方法是 A. 诱变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转基因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时间长,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 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不能快速获得所需个体,A错误; 杂交育种的流程为:YYrr和yyRR杂交→F1自交→从F2中选择出Y_R_个体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最终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YYRRR,可见其育种时间长,B错误; 利用单倍体育种,最终得到的植株都是可育的纯合子,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通俗地说,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 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借助转基因基因,利用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个体不能培育出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D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 ‎【点睛】单倍体育种,可以很快得到纯合二倍体植株,但植株高度不育。‎ 多倍体育种,育种年限较长,至少三年,一般多倍体育种出来的植物结的果实大,提高营养成分,如糖分、淀粉等。‎ 杂交育种,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缺点:时间长。‎ 诱变育种,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4.“二孩”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 调整年龄结构 B. 降低人口密度 C. 改变性比率 D. 降低出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二孩”政策的实施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二孩”政策实施,可提高出生率及人口密度,使幼年的个体增多,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但不能改变性比率,A正确,B、C、D均错误。‎ ‎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 B. 衰老细胞中有部分酶活性降低 C. 癌变后细胞周期一般变长 D. 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变后细胞周期一般变短,表面糖蛋白减少,衰老细胞中大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 ‎【详解】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所以容易在组织间转移,A正确;衰老细胞中大部分酶活性降低,B正确;癌变后细胞周期一般变短,C错误;细胞凋亡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存在细胞凋亡,D正确。所以选择C选项。‎ ‎【点睛】本题易错点为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新品种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 B.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D. 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详解】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最终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爱好培育新品种的过程,选择者是人,因此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新品种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A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引起种群的进化,其选择过程是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B 正确;人工选择也会导致生物进化,因此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C正确;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所以选择D选项。‎ ‎7.下列关于动物内分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腺,控制整个内分泌系统 B. 雄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 C. 促激素能维持靶腺体的形态和功能 D.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下丘脑不是内分泌腺,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的一部分,神经系统主要借助下丘脑与内分泌腺建立起神经内分泌调节联系,因此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A错误;雄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能促进生长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可见,雄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B正确;促激素是它们所作用的靶腺体的形态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C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能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D正确。‎ ‎8.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后长出杂草,若干年后恢复成草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该群落的演替与人类活动有关 C. 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 D. 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后长出杂草,进而恢复成草原,说明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其演替过程与人类活动有关,A、B 正确;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因此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改变,群落的类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D正确。‎ ‎9.在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 A. 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C. 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D. 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就地保护,而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藏羚羊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巧妙设计网络图理解生物多样性:‎ ‎10.下列关于蛋白质组成与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通常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B. 蛋白质分子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 C. 组成人的头发与指甲的主要蛋白质种类不同 D. 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所必需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 ‎【详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通常不作为生物体的能源物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能源物质利用,A错误;蛋白质分子有可能由多条肽链组成,B错误;组成人的指甲的化学成分与头发相似,主要由含硫丰富的蛋白质角质素构成,C错误;蛋白质的特定功能是由其特定结构决定的,换言之,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所必需的,D正确。所以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易错点为:一个蛋白质分子不一定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比如胰岛素分子由两条链组成。‎ ‎11.下列一定消耗ATP的是 A. 柠檬酸循环 B. 载体蛋白的变形 C. 质壁分离 D. 卡尔文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有产生ATP的反应,也有消耗ATP的反应,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被动运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消耗ATP。‎ ‎【详解】柠橡酸循环也称三羧酸循环,产生ATP,不消耗ATP,A错误;载体蛋白形状改变,可能是耗能反应,也可能不是耗能反应,如介导主动转运的膜蛋白的变形需要消耗ATP,而介导易化扩散的膜蛋白的变形,不消耗ATP,B错误;质壁分离的本质是渗透作用,水分子发生了转移,不消耗ATP,C错误;卡尔文循环是暗反应过程,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 D正确。所以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需要明确:柠橡酸循环也称三羧酸循环;质壁分离的本质是渗透作用;卡尔文循环是暗反应过程。‎ ‎12.下列关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甘油进出细胞需要消耗细胞内的ATP B. 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需要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 C. 某些液体物质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 D. 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大分子通过胞吞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进出细胞 ‎【详解】甘油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载体蛋白只有与被转运的物质结合,才能将被转运物质运输到细胞膜的另一侧,B正确;被细胞胞吞的是大分子物质、衰老的细胞或病原体,而物质或细胞是存在于液体环境中的,因此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都会被胞吞,C正确;主动转运保证了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D正确。所以选择A选项。‎ ‎1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需氧呼吸时产生大量[H]的场所是线粒体 B. 细胞厌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乙醇中 C. 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D. 酵母菌的线粒体内膜上镶嵌着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细胞厌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乙醇或乳酸中,B 错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能产生CO2,因此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不能判断其呼吸方式,C错误;酵母菌的线粒体内膜上镶嵌着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这些酶是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所必需的,D正确;‎ ‎14.在去掉苗尖端的燕麦幼苗切面上放置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如下图实验,预期实验现象为(  )‎ A. 直立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 D. 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A ‎【解析】‎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图示尖端已经被切除,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在去掉尖端的燕麦幼苗切面上放置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快向下运输,促进下面的生长,所以植物表现为直立生长,故选A。‎ ‎1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突变 B.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 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揽拌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答案】D ‎【解析】‎ 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会导致小鼠死亡,将活的S菌(或S型菌的DNA+R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会导致小鼠死亡,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揽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正确。‎ ‎16.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时拍摄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图,①~⑤表示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装片制作步骤依次为解离、染色、漂洗和制片 B. ④时期纺锤体形成和核膜解体均早于染色体的出现 C. ②时期的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的照片可以制作染色体模型 D. 过一段时间后,③将分裂成两个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片,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有丝分裂中期,③为有丝分裂末期,④为有丝分裂前期,⑤为有丝分裂间期 ‎【详解】装片制作步骤依次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的同时,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形成,B错误;中期染色体整齐排列到赤道板,适合做染色体模型,C正确;由于实验中细胞已经死亡,所以③不能分裂成⑤,D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 ‎17.下列有关体温调节,描述正确的是 A. 在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收缩产热 B. 在寒冷环境中脂肪合成速率会加快 C. 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流量会增加 D. 在气温和体温接近时主要靠辐射散热 ‎【答案】C ‎【解析】‎ 在安静时主要由肝脏代谢产热,A项错误;在寒冷环境中脂肪分解速率会加快,已提供较多热量,B项错误;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流量会增加,以增加散热,C项正确;在气温和体温接近时主要靠汗液增发散热,D项错误。‎ ‎18.做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用4个大信封,按照下表分别装入一定量的卡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大信封 信封内装入卡片 黄 Y 绿 y 圆 R 皱 r 雄 1‎ ‎10‎ ‎10‎ ‎0‎ ‎0‎ 雌 1‎ ‎10‎ ‎10‎ ‎0‎ ‎0‎ 雄 2‎ ‎0‎ ‎0‎ ‎10‎ ‎10‎ 雌 2‎ ‎0‎ ‎0‎ ‎10‎ ‎10‎ A. “雄1”中Y、y 的数量与“雌1”中Y、y 的数量可以不相等 B. 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 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C. 从“雌1”、“雌2”、“雄1”、“雄2”中各随机取出一张卡片组合在一起,组合类型有16种 D. 每次分别从4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 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重复20次直到将卡片取完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个信封分别代表了雌雄生殖器官,其中的卡片分别代表雌雄配子,自然界中,同种生物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的数量远大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的数量。‎ ‎【详解】“雄1”中Y、y的数量与“雌1”中Y、y的数量可以不相等,但“ 雄1”中Y和y的数量、“ 雌1”中Y和y的数量要相等,A正确;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B错误;分别从“雄1”和“雌2”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每次分别从4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每次取出卡片后还要放回信封中,这样重复20次,再进行数据统计,D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 ‎19.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转录时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B. 洋葱根尖细胞进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和线粒体 C. 多个核糖体沿着同一个mRNA的运行,可翻译出大量相同的多肽 D. 每一种遗传密码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遗传密码编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转录时,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也具有催化RNA合成的功能,A正确;洋葱根尖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都可以发生转录,B正确;mRNA是翻译的模板,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则多个核糖体沿着同一个mRNA的运行,可翻译出大量相同的多肽,C正确;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D错误。所以选择D选项。‎ ‎20.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龙胆紫溶液能将细胞核中染色体染成深色,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 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应将滤纸条略微斜靠着大试管内壁的一侧,轻轻插入到蒸馏水中 C.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可用黑藻的叶肉细胞替代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D. 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蛋白酶,适宜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混匀,不呈现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详解】龙胆紫溶液能将细胞核中染色体染成深色,没有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这是因为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解离环节细胞已经死亡,死亡的细胞,其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A 错误;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应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斜靠着大试管内壁的一侧,轻轻插入到层析液中,B错误;黑藻的叶肉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可用黑藻的叶肉细胞替代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C正确;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蛋白酶,适宜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因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加入双缩脲试剂混匀后,会呈现紫色反应,D错误。‎ ‎【点睛】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21.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两个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1、2的自变量分别为H2O2浓度、pH B. 实验1中ab段数值不变说明过氧化氢已消耗完 C. 若实验1中过氧化氢酶加倍,曲线斜率和高度均变大 D. 实验2中c、e两点对应的pH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可能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曲线分析能力。‎ ‎【详解】分析曲线可知:实验1、2的自变量分别为H2O2浓度、pH,A正确;实验1中ab段数值不变,是因为酶的数量有限,而不是过氧化氢已消耗完,B错误;若实验1中过氧化氢酶加倍,则反应速率会加快,曲线斜率和高度均变大,C正确;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据此分析实验2的曲线可推知:实验2中c、e两点对应的pH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可能改变,D正确。‎ ‎【点睛】易错提示:影响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辨析:‎ 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22.下列可以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的遗传病是 A. 先天性心脏病 B. 葛莱弗德氏综合征 C. 苯丙酮尿症 D. 青少年型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A错误;葛莱弗德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B正确;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C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分析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D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 ‎23.如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膝反射的所有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脊髓 B. 膝反射发生时,结构④上会产生负电波 C. 膝反射反生时,能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检测到动作电位 D. 用适宜电流刺激A,电位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产生膝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膝反射的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不位于脊髓,而是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膝反射发生时,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结构④不能产生兴奋,因此结构④上不会产生负电波,但能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检测到动作电位,B错误,C正确;用适宜电流刺激A,产生的兴奋会先后两次经过电位表,因此电位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之后兴奋会到达伸肌并使伸肌发生反应,但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伸肌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即不能产生膝反射,D错误。‎ ‎【点睛】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依题意并明辨图示中①~④表示的结构名称,进而分析解答。‎ ‎24.某二倍体生物(2n=4)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的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4个DNA分子 B. 该细胞中含2对同源染色体,1对等位基因 C. 该细胞最终只能形成2种类型的配子 D. 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图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4个DNA分子,A正确;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该细胞分裂后产生卵细胞和极体,所以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C错误;该细胞形成过程中肯能发生交叉互换,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 ‎25.下列关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熟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合成与之结合的受体分子 B. 每个成熟的T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MHC受体分子 C. 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便立即分裂分化 D. 受到同一抗原刺激的记忆B细胞能产生更多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抗原结合的抗体分子,A错误;每个成熟的T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分子,如果没有遇到这种抗原,这个T淋巴细胞就处于不活动状态,B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会分化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会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错误;记忆B细胞通过分化出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 ‎26.下表为某科研小组的部分实验结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组别 种子内淀粉含量 ‎(mg)‎ 叶绿体氧气释放速率 ‎(mg/h)‎ 呼吸速率(产生的二氧化碳表示)‎ ‎(mg/h)‎ A 组 小麦+氮肥 ‎2.741‎ ‎0. 0183‎ ‎0.0023‎ B 组 小麦+钾肥 ‎9.505‎ ‎0. 0180‎ ‎0.00075‎ A. 施用钾肥和氮肥对小麦植株的光反应无显著影响 B. A 组的表观光合速率很可能小于 B 组的表观光合速率 C. 淀粉在叶绿体外合成并贮存在白色体中 D. 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中也产生了大量 NADPH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表观光合速率,亦称净光合速率,分析题图得知A组的.‎ 叶绿体氧气释放速率、呼吸作用中二氧化碳产生速率均高于B组,但是A组种子内淀粉含量低于B组。‎ ‎【详解】N是组成叶绿素和酶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色素和酶,暗反应阶段需要多种酶,故A错误;表观光合速率,亦称净光合速率。以植物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光合作用实际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真正光合速率)减去呼吸作用(包括光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差值。据图可知,A组的.叶绿体氧气释放速率、呼吸作用中二氧化碳产生速率均高于B组,但是A组种子内淀粉含量低于B组,因此A组表观光合速率很可能低于B组表观光合速率,故B正确;淀粉在叶绿体内合成,故C错误;细胞呼吸会消耗大量的NADPH,产生二氧化碳,故D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 ‎27.丝瓜茎矮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突变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能合成激素,二是不能合成激素的受体。为研究某种矮生丝瓜属于哪种突变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激素 茎伸长量 赤霉素处理(浓度单位:mM)‎ 生长素处理(浓度单位:μM)‎ ‎0‎ ‎0.3‎ ‎0.9‎ ‎1.5‎ ‎0‎ ‎5‎ ‎25‎ ‎125‎ 正常丝瓜茎伸长量(cm)‎ ‎13‎ ‎20‎ ‎23‎ ‎30‎ ‎13‎ ‎22‎ ‎22‎ ‎12‎ 矮生丝瓜茎伸长量(cm)‎ ‎4‎ ‎4‎ ‎4‎ ‎4‎ ‎4‎ ‎4‎ ‎4‎ ‎4‎ A. 高浓度赤霉素对正常丝瓜茎的生长具有抑制性 B. 正常茎丝瓜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强于生长素 C. 该突变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受体和生长素的受体 D. 用赤霉素和生长素联合处理正常茎丝瓜,茎伸长量大于生长素单独处理的伸长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表格中没有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对矮生丝瓜茎伸长量的对比,赤霉素浓度越高正常丝瓜茎伸长量越高。‎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以知道,赤霉素对正常丝瓜茎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 错误;因为表格中没有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对矮生丝瓜茎伸长量的对比,故不能得出正常茎丝瓜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强于生长素的结论,B错误;矮生突变丝瓜不受赤霉素和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故可推测突变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C正确;由于没给出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正常茎丝瓜,因此茎的伸长量的大小也无法比较,,D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 ‎28.某种成熟沙梨果皮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a基因控制果皮呈绿色,A基因控制呈褐色;而B基因只对基因型 Aa个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呈黄色。果皮表现型除受上述基因控制外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现进行杂交实验(两组杂交实验亲代相同),杂交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亲代 F1 表现型 F1 自交所得 F2表现型及比例 一 绿色×褐色 全为黄色 褐色:黄色:绿色=6:6:4‎ 二 全为褐色 褐色:黄色:绿色=10:2: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基因所在的 DNA由甲乙两条链构成,在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两链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 B. 第一组 F2 中,黄色的基因型为 AaBB、AaBb,褐色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1/3‎ C. 研究者认为第二组的 F1全为褐色若是环境因素导致,则两组 F1的基因型均为 AaBb D. 第二组 F1全为褐色若是某个基因突变导致,则 F1的基因型为 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基因控制果皮呈绿色,A基因控制呈褐色,而B基因只对基因型Aa个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呈黄色,所以绿色基因型为aa__,褐色基因型为AA__、Aabb,黄色基因型为AaB_。‎ ‎【详解】间期DNA复制是分别以DNA的单链为模板生成双链DNA,DNA加倍后,甲乙两条链位于不同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在后期结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甲乙两条链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A正确;第一组实验,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是9:3:3:1,一共有16个组合,说明子一代为AaBb ‎,所以子二代中黄色的基因型为 AaBB、AaBb,褐色纯合子AABB、AAbb比例为2/6=1/3,B正确;两组实验的子二代的组合数为16,说明子一代都为AaBb,C正确;若第二组 F1全为褐色若是某个基因突变导致,则 F1的基因型为 AaBb,D错误。所以选择D选项。‎ 二、非选择题 ‎29.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山猫组成的集合体称为_________。鼠主要在地表和地下活动,松鼠主要在树冠层活动,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看,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_,其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_________的开始。‎ ‎(3)在该食物网中,狼处于第_________营养级。若该生态环境被DDT污染,会导致DDT在狼体内积累并对其造成危害,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垂直 (3). 生产者 (4). 能量流动 (5). 三 (6). 生物放大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和生物放大的概念的内涵、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详解】(1)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可见,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山猫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种群。鼠主要在地表和地下活动,松鼠主要在树冠层活动,这说明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 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 ‎(3)‎ ‎ 在该食物网中,狼处于第三营养级。若该生态环境被DDT污染,则DDT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并对狼等生物造成危害,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点睛】熟记并理解种群和生物放大的概念的内涵、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30.下图是某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 CO2 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 CO2 浓度(Ci) 的日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若要绘制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以_________为纵坐标。‎ ‎(2)11:00 时,叶肉细胞产生 ATP的场所是_______;与 11:00 时相比,13:00 时叶绿体中合成三磷酸甘油酸的速率相对_________(较低、较高、相等));胞间 3 个 CO2 分子参与碳反应,再生为_________个核酮糖二磷酸。‎ ‎(3)叶片的 Pn 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____和_____。‎ ‎【答案】 (1). 保护叶绿素 (2). 吸光率 (3). 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溶胶 (4). 较低 (5). 3 (6). 二氧化碳浓度 (7). 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图中有两个坐标轴,分别代表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一天当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作用先增强后变弱,而呼吸作用不受光线的影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受到自身呼吸的影响,也受叶片气孔的影响。‎ ‎【详解】(1)进行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色素不被破坏;若要绘制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要得到每种色素的吸光率,所以纵坐标是吸光率。‎ ‎(2)11:00 时,叶肉细胞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 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溶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13:00‎ ‎ 时由于光照强度过大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浓度减小,所以三碳化合物合成速率较低;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被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所以胞间 3 个 CO2 分子参与碳反应,再生为3个核酮糖二磷酸。‎ ‎(3)图中Pn第一次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胞间二氧化碳减少,影响暗反应;第二次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影响光反应。‎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碳反应的过程: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被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31.细胞间和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受体对信号的识别。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膜上的受体、核内受体的化学本质均为_________,在高温作用下________(能/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合成这些受体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2)雌激素(H)的生理效应是通过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过程①、②都称为_________,过程。①的原料是_______,产物RNA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其加工场所在________。‎ ‎(3)图甲中雌激素通过与血浆结合蛋白结合在内环境中运输,雌激素从内环境以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内环境的组成除血浆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人体胰岛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因此与图_________所示机制相似。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抑制_________。‎ ‎(5)若图乙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_______。当突触后膜上________通道打开,使突触后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小电位。‎ ‎【答案】 (1). 蛋白质 (2). 能 (3). 核糖体 (4). 基因的表达 (5). 核糖核苷酸 (6). 细胞核 (7). 扩散(被动转运) (8). 组织液 (9). 淋巴 (10). 乙 (11). 摄取、贮存和利用 (12). 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13). 神经递质 (14). 钠离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糖平衡的调节、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高温的作用下可被破坏,但仍含有肽键,因此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2) 过程①、②分别表示转录、翻译,二者都称为基因的表达。①所示的转录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产物RNA要在细胞核中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 ‎(3) 雌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中的固醇,固醇从内环境中以扩散(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环境的组成除血浆外还有组织液、淋巴等。 ‎ ‎(4) 人体胰岛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而图乙中的受体位于细胞表面,因此人体胰岛素的受体与图乙所示机制相似。胰岛素可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 ‎(5)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完成的。若图乙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性受体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使突触后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小电位。‎ ‎【点睛】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受体与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原理、转录和翻译过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相关的实例、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糖调节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明辨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进而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32.果蝇的圆眼和棒眼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长翅和残翅是由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W、w)控制,当雌蝇中两对基因都显性纯合时,胚胎无法发育。现有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亲代果蝇进行杂交,产生的F1比例如下表。请回答。‎ 圆眼长翅 圆眼残翅 棒眼长翅 棒眼残翅 F1‎ 雄果蝇 ‎3‎ ‎1‎ ‎3‎ ‎1‎ 雌果蝇 ‎5‎ ‎2‎ ‎0‎ ‎0‎ ‎(1)亲本都是长翅,F1出现长翅和残翅两种表现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2)F1代雌果蝇有______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3)F1代中长翅圆眼雌果蝇与残翅圆眼雄果蝇自由交配,则F2代中长翅棒眼果蝇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如果用测交法测定F1代长翅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后代中最多会出现______种表现型。‎ ‎【答案】 (1). 等位基因分离 (2). 圆眼、长翅 (3). WwXRXr、WwXRY (4). 5 (5). 1/7 (6). 1/10 (7). 8‎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故果蝇的控制眼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圆眼对棒眼为显性,长翅对残翅为显性。‎ ‎【详解】(1)子代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的原因为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性状分离。由于雌果蝇中只有圆眼性状,故控制眼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眼对棒眼为显性,故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长翅果蝇多于残翅果蝇,故长翅对残翅为显性;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可判断为圆眼长翅雌果蝇WwXRXr和圆眼长翅雄果蝇WwXRY;‎ ‎(2)由于雌蝇中两对基因都显性纯合时,胚胎无法发育,故F1代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WWXRXr、WwXRXR、WwXRXr、wwXRXR和wwXRXr共5种;纯合子的比例为;‎ ‎(3)F1代中长翅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WWXRXr:WwXRXR:WwXRXr=1:2:2,残翅圆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wwXRY,F2代中长翅棒眼果蝇的比例为; (4)运用测交法测定F1代长翅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即用wwXrY与F1代长翅圆眼雌果蝇杂交,后代中雌雄果蝇均可以有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四种表现型,故后代中最多会出现8种表现型。‎ ‎【点睛】在存在基因纯合胚胎致死的情况时,计算某种基因型的比例或后代的比例时,①要考虑后代中是否存在纯合致死的胚胎,在计算基因型总数时要去除;②要考虑亲本的基因型比例时也要考虑亲本中是否有胚胎致死的情况,在计算基因型总数时也要小心不要混入多算。‎ ‎33.萘乙酸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已证实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且随其浓度增加毒害作用增强。以小鼠肝脏毒理实验为依托,研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请利用以下材料与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材料与用具:健康小鼠若干(雌、雄各半)、普通饲料、萘乙酸、手术用具等。‎ ‎(说明:细胞增殖活性是反映细胞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当细胞受到异常的环境因素损伤时,首先表现为增殖活性的降低。现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悬液吸光度表示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在适宜范围内,细胞增殖活性越大,细胞悬浮液吸光度越高。用MTT法测定吸光度的具体过程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将5000 mg/kg、1000 mg/kg、200 mg/kg萘乙酸分别与普通饲料混合,制成高、中、低剂量的萘乙酸染毒饲料。‎ ‎②将健康小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雌雄各半,分笼饲养,编号A、B、C、D组。‎ ‎③A、B、C组每天分别饲喂_________,D组饲喂_________。‎ ‎④各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28天后,取出各组小鼠肝脏,制备小鼠肝细胞悬液,用MTT法测得_________。‎ ‎⑤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 ‎(2)预测实验结果(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_______‎ ‎(3)讨论和分析:‎ ‎①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利用_________直接进行细胞数目统计,用于表示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计数过程中压在方格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的目的是_______。‎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具有致畸作用,实验中常借助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细胞变异类型是________,通常选择__(填时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答案】 (1). 适量且等量的高、中、低剂量的萘乙酸染毒饲料 (2). 等量的普通饲料 (3). 小鼠肝脏细胞增殖活性并记录数据 (4). (5). 血细胞计数板 (6). 避免重复计数,减少误差 (7). 染色体畸变 (8). 有丝分裂中期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以“研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染色体变异、萘乙酸的作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1) ‎ 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萘乙酸浓度的不同,因变量是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该增殖活性可通过用MTT法测定小鼠肝脏细胞悬液的吸光度来加以体现,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已经给出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可推知:实验思路③中的A、B、C组为实验组,每天应分别饲喂适量且等量的高、中、低剂量的萘乙酸染毒饲料,D组为对照组,应每天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④中需用MTT法测得小鼠肝脏细胞悬液的吸光度并记录数据。 ‎ ‎(2) 已知萘乙酸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据此结合实验思路可推知:该实验结果为A、B、C、D组的小鼠肝脏细胞增殖活性依次增强,因此用MTT法测定的小鼠肝脏细胞悬液的吸光度也依次增大。在画出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时,要注意横坐标标明组别,纵坐标标明细胞悬液吸光度,用以表示各组别吸光度的柱形图的宽度要相等,但长度不等。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见答案。‎ ‎(3) ①在研究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时,还可以利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进行细胞数目统计。计数过程中压在方格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其目的是避免重复计数,减少误差。‎ ‎②在研究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具有致畸作用的实验中,肝细胞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染色体畸变可以借助显微镜能观察到。因肝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的,而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所以通常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点睛】解答此题,应以题意所示的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为切入点,结合题意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等,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问题情境补充完善实验思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