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答案】A 【解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凡是我的文章,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A。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A错误;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把动植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成分。 3. 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 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 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故A错误;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食草昆虫,故B错误;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青蛙,共4种,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分中,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4. 在一定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 a=b+c B. a< b+c C. a>b+c D. c=a+b 【答案】C 【解析】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可推知: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A、B、D均错误,C正确。 5. 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 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 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 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可见,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D→E→F,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 少,则短期内D的数量增加,F的数量减少,B正确;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C错误;A→C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其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表示消费者F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其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对图中A~F所示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大气中的CO2库C和生产者A,然后观察剩余的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箭头都指向B,所以B是分解者,剩余的D、E、F则均为消费者。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 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 B. 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 C. 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产蛋量 D.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来驱赶鸟类 【答案】B 【解析】化学信息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而杀虫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7. 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8. 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贝类的示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D代表细胞呼吸,一部分能量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B. B是贝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 C. 贝类摄入的能量就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A、D是细胞呼吸散失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A正确; B、A是贝克的同化,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中用散失,一部分用于B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9.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的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 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图中G、H和C构成了一条食物链,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H固定的能量=12.6+29.3+18.8+2.1=62.8,G固定的能量=62.8+12.5+293.1+96.3=464.7,所以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62.8÷464.7=13.51%,B正确;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如分解者),C错误;H为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其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0. 将一个在光下保持稳定的小生态瓶,移入黑暗中保持较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该生态瓶的变化是( ) ①瓶中的生物总量增加 ②系统的总能量在开始时最大 ③演替将发生,最后达到稳态,保持能量流动 ④演替将发生,但最后所有生物将死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光照条件的改变,生态瓶缺少外来能量的供给,平衡将被破坏。生态瓶中的能量将越来越少,演替将发生,由于在黑暗中保持较长时间,所以最后所有生物将死亡。因此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11.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物质被分解后能可以流向农作物,而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C错误;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因而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城市. 12. 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 使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答案】B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故B正确;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数量保持平衡,不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故C错误;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则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中A是生产者, 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流动的特点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D、E是消费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C 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流动的特点,D正确。 1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 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 C. 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C、H、O、N、P、S等化学元素,A项错误;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使秸秆还田,秸秆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进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15.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等,下列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 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 B. 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 C. 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 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答案】A 【解析】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间接价值,A正确。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实验材料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艺术创作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16.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 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 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其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还会导致酸雨,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若引入不当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B正确;为解决粮食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C错误;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7. 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量传递的有关内容。有5个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为1÷20%÷20%÷20%÷20%= 625kg。故本题选C。 18.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诗句中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所以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9.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的制作和腐乳制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腐乳制作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根霉 B. 果酒制作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C. 果酒制作时需要密封发酵,果醋制作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D. 果醋制作时需要的温度比果酒制作时需要的温度高 【答案】A 【解析】腐乳制作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错误;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B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所以果酒制作时需要密封发酵,而醋酸菌属于好氧菌,所以果醋制作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C正确;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18~25℃)比果醋制作温度(30~35℃)低,D正确。 20.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应反复冲洗葡萄以避免杂菌污染 B. 参与果醋制作时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有氧呼吸 C. 制作腐乳时酒精的含量高于12%时会延迟腐乳成熟的时间 D. 三种发酵技术涉及的微生物均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而在发酵过程中,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所以制作果酒时,并不需要对葡萄进行严格的消毒,可见,需要适当冲洗葡萄,除去灰尘和枝梗便可,A错误;果醋的制作,使用的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因此参与果醋制作时主要利用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B错误;制作腐乳时起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高于12%时,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加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C正确;三种发酵技术涉及的微生物,除了醋酸菌外,均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错误。 21. 果酒变酸、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 ) A. 醋酸菌、乳酸菌、毛霉 B. 醋酸菌、霉菌、毛霉 C. 醋酸菌、酵母菌、毛霉 D. 酵母菌、醋酸菌、毛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使暴露在空气中的果酒变酸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O2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繁殖;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毛霉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果醋、泡菜和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 图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果醋或腐乳时,所需控制的温度都是相同的 B. 两种装置都可以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C. 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自下而上随着豆腐块加高逐渐减少用盐量 D. 装置乙中b为排气品,c为充气口,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B 【解析】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左右,制作果醋时温度为30-35℃,制作腐乳的温度大概是15—18℃。A错误;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先密封后通入空气,故B正确;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应随着豆腐块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瓶口铺得厚一些,防止杂菌污染,故C错误;装置乙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排出果酒制备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而且能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故D正确。 【考点定位】传统发酵技术 23. 在制作腐乳时卤汤中酒的含量及制作泡菜时水中盐的含量分别是( ) A. 12%、15% B. 15%、12% C. 12%、20% D. 10%、1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制作腐乳时,卤汤中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会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因此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即水中盐的含量为20%。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制作腐乳和泡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 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5∶1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去除色素等杂质,澄清溶液 D. 泡菜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A错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错误;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过滤,目的是去除色素等杂质,澄清溶液,C正确;泡菜腌制时间长短、温度和食盐的用量影响亚硝酸盐含量,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亚硝酸盐含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 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下列原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 B. 制作果酒后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02 C. 制作果醋时醋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醋酸 D.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制作果酒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A正确;制作果酒后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02,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B正确;制作果醋时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C错误;制作泡菜时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发酵全过程都需要防止杂菌污染,以免降低产品品质 C. 发酵过程都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腐乳制作温度最高 D. 产品中都需添香辛料和盐等佐料,以提高产品的口感 【答案】B 【解析】参与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也属于真核生物,它们都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发酵全过程都需要防止杂菌污染,以免降低产品品质,B正确;制作果酒的适宜温度是18~25℃,制作果醋的适宜温度是30~35℃,制作腐乳的适宜温度是15~18℃,因此制作果醋所需的适宜温度最高,C错误;只有腐乳制作的产品中需添香辛料和盐等佐料,D错误 27.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中,关于倒平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等培养基冷却至4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打开皿盖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 ⑥等待平板冷却 5~10 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A. ①②③④ B. ④⑤⑥ C. ③⑤ D. ①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①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防止杂菌污染,①错误;②不能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因为桌面上可能有杂菌,②错误;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高温防止杂菌污染,③正确;④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打开皿盖,④错误;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并通过酒精灯火焰,⑤正确;⑥等待平板冷却5~10分钟,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⑥错误;综上所述,选C。 28.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 B. 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 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D.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的方法是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相关知识,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回顾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相关知识,梳理相关知识点,认真分析各选项即可正确作答. 解:A、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防止其他微生物混入,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的,因此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B正确; C、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 D、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是用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自养型微生物要用不加有机碳源的培养基,D错误. 故选:D.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9. 下列关于刚果红染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 B.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1mlCR溶液后加入100ml培养基 C. 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原因是因为纤维素被分解为葡萄糖导致的 D.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 【答案】D 【解析】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此种方法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此种方法则不需要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A错误;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10mg/mL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mL培养基加入1ml的比例加入CR溶液,B 错误;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C 错误;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由于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而形成透明圈,D正确。 30. 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 接种环、手、培养基 B. 高压锅、手、接种环 C. 培养基、手、接种环 D. 接种环、手、高压锅 【答案】C 【解析】一般说来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对于培养基、操作器皿和接种环等都需要灭菌。消毒仅指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如操作者的手和衣着需要消毒处理。高压蒸汽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用酒精擦拭双手是消毒的一种方法。火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C正确。 【点睛】学生对消毒和灭菌的方法混淆不清 消毒和灭菌的辨析 项目 条件 结果 常用方法 应用范围 消 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煮沸消毒法 日常用品 巴氏消毒法 不耐高温的液体 化学药剂消毒法 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 灭 菌 强烈的理化因素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法 接种工具 干热灭菌法 玻璃器皿、 金属工具 高压蒸汽 灭菌法 培养基及容 器的灭菌 31. 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 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 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A 【解析】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但是有无荚膜通过肉眼无法观察,A错误; 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B正确;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D正确。 【点睛】注意: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不同种或同种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是不同的;这些特征对菌种识别、鉴定有一定意义。 32. 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石油成分“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步骤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步骤①—③中,培养液中需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 B. 步骤①—③中,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充分振荡,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C. 步骤④是利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图中所示接种环最少灼烧2次 D. 步骤④中每一区域可重复画几次,但1区和5区不能出现交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③表示逐步稀释菌种,④表示用平板划线法接种。A.要想分离出能降解石油成分“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所用培养液中需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B.培养过程中,将锥形瓶充分振荡,目的是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B正确;C.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所以完成步骤④中5次划线操作前都要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灼烧灭菌1次,防止造成污染,由此可见,完成步骤④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C错误;D.纯化菌株Q过程中,由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所以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1区和5区不能交叉,D正确。 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分离及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3. 某实验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分解淀粉的芽孢杆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采样与培养:称量1 g土样置于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中,30 ℃振荡培养 B. 接种:为避免培养液中菌体浓度过高,需经过系列稀释后接种 C. 选择:所用的固体培养基,作为唯一碳源的是淀粉 D. 筛选:将适量的碘液滴加到平板中,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此种菌能分解淀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采样与培养:称量1g土样置于经高压蒸汽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30℃振荡培养,A错误;接种:为避免培养液中菌体浓度过高,需经过系列稀释后用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B正确;选择:所用的固体培养基,作为唯一碳源的是淀粉,这样的培养基只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够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利用淀粉而不能生存,C正确;筛选:将适量的碘液滴加到平板中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说明此种菌能分解淀粉,D正确。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34. 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产生A同学结果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土样不同 ②培养基污染 ③操作失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获得的菌落远大于其他同学,可能是由于其所取的土样不同,含有的细菌数较多,①正确;也可能操作过程中没有保证无菌操作,如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被杂菌污染,导致获得的菌落数较多,②③正确;没有设置对照不会导致其获得的菌落数明显增加的,④错误。综上所述,以上说法正确的有①②③,故选A。 35. 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 ①加尿素 ②不加尿素 ③加琼脂 ④不加琼脂 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 ⑦加硝酸盐 ⑧不加硝酸盐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⑤⑧ C. ②④⑥⑧ D. ①④⑥⑦ 【答案】A 【解析】要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①正确、②错误;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用固体培养基需加入琼脂,③正确,④错误;培养基中需要加碳源即葡萄糖,⑤正确,⑥错误;不需要氮源,故不加硝酸盐,⑦错误,⑧正确,因此B正确。 36. 在分解尿素菌的分离和鉴定中,对先后用到的两种培养基,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选择培养基,再加入唯一碳源作为鉴别培养基 B. 加入唯一氮源作为选择培养基,再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鉴别培养基 C. 加入唯一氮源作为鉴别培养基,再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选择培养基 D. 加入唯一碳源作为选择培养基,再加入酚红指示剂作为鉴别培养基 【答案】B 【解析】在分解尿素菌的分离和鉴定中,应该先加入尿素作为分解尿素菌的唯一氮源,分解尿素菌合成的脲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呈碱性;然后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指示剂将变为红色。 37. 下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3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3倍 B. 4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到的菌落平均数恰为5号试管的10倍 C. 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109个 D. 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高 【答案】C 【解析】3号试管中样品液的稀释倍数为104 倍,A错误;4号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稀释倍数比5号的低10倍,如果稀释倍数适当,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是5号的10倍,B错误;5号试管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10×106=1.7×109(个),C正确;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长成一个菌落,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低,D错误。 38. 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 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 C. 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 D. 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菌的操作,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 解:A、为防止土壤浸出液浓度过高,不能获得单菌落,要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A正确; 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 D、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 故选:D.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以尿素为氮源,测定能生长的细菌的数量. 39.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为选择酵母菌和硝化细菌,应选用的培养基分别为( ) A. 伊红美蓝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 B. 含青霉素培养基、含氨的无机培养基 C. 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 D. 含青霉素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 【答案】B 【解析】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培养基,硝化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含青霉素培养基不能筛选硝化细菌,A错误;酵母菌对青霉素不敏感,但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因此含青霉素培养基可以用于筛选酵母菌,硝化细菌能利用环境中的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所以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可以筛选硝化细菌,B正确;酵母菌是异养生物,不能用含氨的无机培养基筛选,硝化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含青霉素培养基不能用于硝化细菌的筛选,C错误;综上分析,含青霉素培养基可以用于筛选酵母菌,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培养基,D错误。 40. 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后还需要用下列哪一实验来确定( ) A. 发酵产纤维素 B. 发酵产纤维素酶 C. 纤维素酶分解滤纸 D. 纤维素分解产生葡萄糖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 二、非选择题 41.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__________,猫头鹰属于_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_________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消费者通过__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 (1). 生产者 (2). 消费者 (3). 草 (4). 光能 (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 CO2(气体) (7). 光合 (8). 呼吸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碳循环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猫头鹰为肉食动物,属于消费者。 (2)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在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草。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气体)的形式进行循环,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2. 某校同学在实验室开展生物技术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组同学制作泡菜。在泡菜腌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最后要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组同学制作腐乳。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在腐乳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实际上是毛霉的______,对人体无害;加盐的作用除了能使豆腐块失水变硬外,还有____________,避免豆腐块变质。 (3)C组同学制作蓝莓果酒与果醋。某同学对自己的发酵装置定时通过充气口充气,该同学是在制蓝莓果________。另一位同学在蓝莓果汁中直接加入某品牌活性酵母后,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蓝莓果酒制作过程中,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由______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其可在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____,然后再变为______。 【答案】 (1). 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2). 匍匐菌丝(菌丝) (3). 抑制微生物生长 (4). 醋 (5). 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数量增加 (6). 醋酸菌 (7). 乙醛 (8). 醋酸或乙酸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泡菜、腐乳、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作答。 (1)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的目的是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2)在制作腐乳过程中,毛霉生长形成的匍匐菌丝在豆腐块的表面形成一层皮,使腐乳成型;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果醋的制作,使用的菌种是醋酸菌,该菌是一种好氧菌;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可见,某同学对自己的发酵装置定时通过充气口充气,说明该同学是在制蓝莓果醋。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的目的是: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数量增加,快速形成优势种群。 (4) 果酒制作过程中,若果酒接触到空气,醋酸菌就会增殖,进而在果酒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或乙酸)。 43. (一)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早已成为地球公害,塑料袋的自然分解需要20-1000年不等。2008年7月3日加拿大媒体报道:16岁的高中生丹尼尔-伯德从土壤中找到了一类假单胞杆菌,能将聚乙烯塑料的自然降解过程缩短至3个月,而且分解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伯德也因此被誉为“塑料袋的克星”。以下是伯德寻找到聚乙烯降解菌的大致过程。请回答: (l)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推测,伯德这项研究的“土壤样品”最可能取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对土壤悬浮液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___,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Ⅰ号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_____________。 (3)I号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其作用是使目的菌能“脱颖而出”。如图采用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使用Ⅱ号培养基的目的是使目的菌数目增多,培养基中必须包含水、无机盐、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营养成分;从物理性质来看,Ⅱ号培养基中不能添加_____________。 (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石油危机出现,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乙醇作为代替燃料。生产中玉米和麦草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已知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首先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分解,纤维素分解菌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该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包括三种成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两种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产生葡萄糖后需要用到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发酵产生酒精,还可以使用____________检测产物是否为酒精,该试剂在酸性条件下可与酒精反应,溶液呈灰绿色。 【答案】 (1). 垃圾场或被塑料袋污染过的土壤 (2). 梯度稀释 (3). 菌落 (4). 选择 (5). 稀释涂布平板法 (6). 碳源、氮源 (7). 凝固剂(或琼脂) (8). C1酶 (9). Cx酶 (10). 葡萄糖苷酶 (11). 酵母菌 (12). 重铬酸钾(酸性)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信息并进行作答。 (一)(1) 要分离出能将聚乙烯塑料分解的目的菌,应该在富含聚乙烯塑料的场所进行取土,一般垃圾场或被塑料袋污染过的土壤中塑料袋较多。 (2)由题意“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可知,图中“…”表示对土壤悬浮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从而能在Ⅰ号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 Ⅰ号培养基的作用是使目的菌能“脱颖而出”,即Ⅰ号培养基能筛选出分解聚乙烯塑料的目的菌,所以Ⅰ号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在对Ⅰ号培养基接种前,对菌液进行了梯度稀释,所以图中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使用Ⅱ号培养基的目的是使目的菌的数目增多,即进行扩大培养,因此培养基中除了水和无机盐外,还应加入氮源和碳源等基本营养成分。一般扩大培养用的是液体培养基,所以不需要添加凝固剂(或琼脂)。 (二)(1)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酒精,可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使用重铬酸钾检测产物是否为酒精。 44. 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1、2、3号; 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 ③选大小相似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记录结果如下: 瓶号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天数) 3 11 25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说明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1号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Ⅱ.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方法步骤: ①取相同体积的第4号瓶,第4号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号瓶作对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2)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水、空气(无机盐、温度) (2). 分解者 (3). 生产者和分解者 (4). 3 (5). 3号瓶置于光照条件下,4号瓶置于黑暗条件下 (6). 4号瓶内的金鱼生存时间短于3号瓶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一个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光照、空气、温度、水质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分解者等都是保持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其中,光照是保持其稳定性的重要条件。据此,围绕生态系统的成分、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并结合题意,对比分析1、2、3号瓶的处理异同,明辨探究光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Ⅰ. (1)依题意可知:1、2、3号瓶中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光、水、空气等。 (2) 2号瓶中无河泥,3号瓶中有少许河泥,其他成分2、3号瓶相同。河泥中有分解者和少量无机盐,实验结果是2号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较3号瓶中的短,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 1号瓶中没有河泥和金鱼藻,3号瓶中有少许河泥和金鱼藻,其他成分1、3号瓶相同。河泥中有分解者,金鱼藻是生产者,实验结果是1号瓶中金鱼的存活时间明显较3号瓶中的短,说明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Ⅱ. (1) 若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自变量是阳光的有无,因变量是观察消费者的活动状态和存活时间。除自变量外,生态系统的成分都必须具备且相同。据此可知该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相同体积的第4号瓶,第4号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3号瓶作对照。 ②3号瓶置于光照条件下,4号瓶置于黑暗条件下;4号瓶的其他条件均与3号瓶相同。 ③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2)4号瓶内的金鱼藻因缺乏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为金鱼提供氧气,而且还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导致金鱼很快死亡;3号瓶内的金鱼藻因有光照而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为金鱼提供氧气。综上分析,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4号瓶内的金鱼生存时间短于3号瓶。 【点睛】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并理解对照实验的特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意义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