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B. 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大肠杆菌含有2种核酸分子,但DNA是其主要的遗传物质 D. 酵母菌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多糖,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多糖。‎ ‎2、细胞生物可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体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体内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光合作用中有水生成。但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酵母菌不含有。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水生成。核糖体是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有水的生成。 ‎ ‎3、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错误;‎ B、据分析可知: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大肠杆菌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据分析知: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三种细胞器上进行的生命活动都能产生水,酵母菌中不含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2.下列是有关细胞的叙述,请作出判断 ‎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神经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②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因供氧不足而进行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③与硝化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④大肠杆菌细胞分裂前期时,每个细胞中含有两个中心体 A. 有一种说法错误 B. 有二种说法错误 C. 有三种说法错误 D. 四种说法错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的表现是最终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2、人和动物的无氧呼吸过程产生的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大肠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的植物细胞含有的细胞器。‎ ‎【详解】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神经细胞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生物体,没有表现细胞的全能性,①错误;‎ ‎②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因供氧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不产生CO2,②正确;‎ ‎③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故与硝化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③正确;‎ ‎④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没有中心体,④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对照实验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 B. 据实验结果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 C. 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叶绿体内的NADPH的合成速率增加 D. 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了的浓度可能会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当植物缺镁时叶片发黄,光合作用下降。‎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X,实验组缺乏无机盐X,对照组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A正确;‎ B、将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根据现象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B正确;‎ C、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反应下降,叶绿体内NADPH的合成速率下降,C错误;‎ D、植物吸收无机盐具有选择性,当植物吸收水大于吸收某种元素时,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种无机盐离子浓度可能会增加,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教材中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颗粒,经苏丹Ⅲ染色后滴加酒精洗去浮色 B. 在高倍镜下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底物与酶混合后再调节温度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 盐酸的作用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颗粒,经苏丹Ⅲ染色后滴加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 ‎2、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的是低倍镜观察,没有用高倍镜。‎ ‎3、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试验中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HCl的作用:解离,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 ‎【详解】A、据分析知: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颗粒,经苏丹Ⅲ染色后滴加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 B、用低倍镜下就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B错误;‎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底物与酶混合前就应把底物与酶各自的温度调整到实验温度而后再混合,C错误;‎ D、据分析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 盐酸的作用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相关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 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从而导致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 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反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两者浓度相等时,吸水量与失水量相等,水分进出达到平衡状态。‎ ‎【详解】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而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浓度<细胞液浓度,因此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外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B错误;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正确。‎ ‎6.最适条件下,某一不可逆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催化该反应的酶(成分为蛋白质)。该反应在加酶前后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t1后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酶促化学反应的速率 B. 受反应物浓度的限制,t1〜t2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适当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t2将会右移 D. 当反应时间达到t2时。酶完全失去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t1之前是自然反应,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快速进行,直到终止。‎ ‎【详解】A、酶促反应的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表示,故t1后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酶促化学反应的速率,A正确;‎ B、受反应物浓度的限制,t1〜t2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减慢,B正确;‎ C、由于加酶之前的反应体系所处的温度为最适温度,若适当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酶促反应速率会下降, 故t2将会右移,C正确;‎ D、酶的活性受反应体系所处的温度的影响,而不受反应时间的影响,故当反应时间达到t2时,酶不会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察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酶的特性,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结合题干的关键词“最适条件”进行答题。‎ ‎7.下列有关细胞中的物质或生命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中包括蛋白质、核酸在内的有机物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C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且不组成细胞结构 D.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是细胞内完全不同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且细胞具有细胞壁及大液泡,细胞才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动物细胞和死细胞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的。 3、激素种类多,量极微,在生物体中起着调节作用的物质,不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 ‎4、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共有阶段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和还原氢的阶段。‎ ‎【详解】A、据分析知:细胞中蛋白质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中的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当细胞内外的液体存在浓度差时,细胞才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B错误; C、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是细胞中起着调节作用的物质,不组成细胞结构,C正确;‎ D、据分析知: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是细胞内完全不同的过程的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C。‎ ‎8.若呼吸底物全为葡萄糖,下列关于人体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过程中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 B. 马拉松比赛时消耗等量葡萄糖放出的能量比步行时多 C. 环境温度从0 °C升到37 °C,人体内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逐渐上升 D. 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变为酒精过程中伴随ATP的生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呼吸底物全是葡萄糖,则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对于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的ATP。葡萄糖分子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 ‎【详解】A.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但是人的无氧呼吸只产乳酸,不产二氧化碳,故剧烈运动过程中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A正确;‎ B、马拉松比赛时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步行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所以马拉松比赛时消耗等量葡萄糖放出的能量比步行时少,B错误;‎ C、人体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故环境温度从0℃升到37摄氏度,人体内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不变,C错误;‎ D、据分析知: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变为酒精过程中没有伴随ATP的生成,况且人体无氧呼吸也不会生成酒精,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9.很多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实验 组)以研究其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 比,得到如图曲线。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0 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 B. 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 C. 癌细胞的岀现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D. 在10〜11 h时,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后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所得的曲线图,对照组癌细胞分裂间期时间约为7小时,分裂期时间约为3小时,实验组癌细胞分裂间期时间约为10小时,分裂期时间约为3小时。‎ ‎【详解】A、在10 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均处于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前期、中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均和体细胞相同,且末期细胞中DNA数和体细胞相同,A错误;‎ B、由图可知,使用维生素C后分裂间期的时间明显延长,而分裂期的时间基本不变,说明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B正确;‎ C、癌细胞的岀现是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 D、含氮物质、含磷物质是合成DNA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间期,而实验组细胞在10〜11 h时分裂期细胞百分比迅速升高,所以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慢,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维生素C为材料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癌变、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提取有用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研究者将乳腺细胞(M)诱导成乳腺癌细胞(Me),如图表示细胞癌变前后的有关代谢水平变化情况,其中图2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数据显示,Me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低于M B. Me细胞膜上糖蛋白会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能力下降 C. 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受到直接影响 D. 若Me进行无氧呼吸,则其培养液中酒精含量高于M培养液中酒精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及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图1可知,Me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M,分析图2可知,Me 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小于M。‎ ‎【详解】图1数据显示,Me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M,A错误;Me是乳腺癌细胞,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而不会增加,B错误;由图2分析,加入呼吸酶抑制剂以后,M的实验组细胞数/对照组细胞数,比值明显低于Me组,因此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因加入的是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因此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受到直接影响,C正确;Me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是酒精,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11.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不断变小 B.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基因选择性表达不一定导致细胞分化 C. 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细胞核中的DNA不存在解旋的现象 D. 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 ‎1、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mRNA 的种类和数量会改变。 3、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其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饼状。‎ ‎【详解】A、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不断变大,A错误;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基因选择性表达不一定导致细胞分化,B正确;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但是基因在转录时DNA会发生解旋,C错误; D、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变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减弱,D错误。 故选B。‎ ‎12.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细胞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都不同 B. 细胞中存在的A.a基因是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造成的 C. 甲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D. 乙细胞已开始细胞质分裂,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极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2和3(或6和7)是一对性染色体,1和4(或5和8)是一对常染色体,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A和a、B和B所在的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之后形成的染色体。‎ ‎【详解】A、甲细胞中含有8个染色体和8个DNA,乙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都是4个,A正确;‎ B、由于亲本基因型是AABb,所以乙细胞中存在的A、a基因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交叉互换的结果。B错误;‎ C、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分裂为均等分裂,故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故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极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 ‎13.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说明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褐色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9/(52+3+9)=9/64,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9/64的比例,可拆分为3/4x3/4x1/4,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符合子二代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再结合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杂交亲本的组合可以为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故正确答案:B。‎ ‎14.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 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 3 和 4 B. l、3 和 4 C. 2、3 和 4 D. l、2、3 和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它们的作用,最后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有S型的产生,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故选D。‎ ‎15.某同学制作一 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若干不同类型塑料片,见下表。若想充分利 用现有材料-那么还需准备脱氧核糖的塑料片数目是 A. 32 B. 40 C. 6 D. 52‎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应该有10个C-G碱基对,10个A-T碱基对,共20个碱基对,40个碱基。因为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还应该准备40个脱氧核糖。 故选B。‎ ‎16.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下列对相应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据此答题。‎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若出现AB:ab=2:2,则可能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项错误;若出现AB:Ab:aB:ab=1:1:1:1,则应是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项错误;若出现AaB:b=2:2,则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与a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项错误;若出现AB:aB:ab=1:1:2,则应该是减数分裂间期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D项正确。‎ ‎17.下列有关减数分裂、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为5对 C. 加热后S型菌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菌,是因为加热变性后的DNA和蛋白 质仍然可以起转化作用 D. 大肠杆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详解】A、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但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表示为5对,B错误;‎ C、加热后S型菌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菌,是因为加热变性后的DNA仍然可以起转化作用,而不是蛋白质,C错误;‎ 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自我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D错误。‎ 故选A。‎ ‎18.下列有关X、Y染色体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群体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 位于 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任何关联 C.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D. 红绿色盲男孩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他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伴X隐性遗传病在遗传图谱中会表现出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的典型特征;且男性在群体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 ‎2、伴X显性遗传病在遗传图谱中会表现出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的典型特征;且女性在群体中发病率高于男性。抗V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 ‎3、在X、Y的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的,存在等位基因,而非同源区段则互相不存在等位基因。‎ ‎【详解】A、伴X显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概率小于女性,而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概率多于女性,A错误;‎ B、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在遗传时,Y染色体一定传给子代男性,所以与性别有一定的关联,B错误;‎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C错误;‎ D、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红绿色盲男孩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而其母亲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男孩的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外祖母,D正确。‎ 故选D。‎ ‎19.某种成熟沙梨果皮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a基因控制果皮呈绿色,A基因控制呈 褐色,而B基因只对基因型Aa个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呈黄色。现在不同环境下 进行两组杂交实验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某分生组织细胞中的B基因所在的DNA由甲乙两条链构成,经间期复制后,在 后期结束时甲、乙两链分布于不同染色体上 B. 相同条件下,第二组F2代个休自交,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都不会发生性 状分离,这样的个体在F2中所占的比例为1/4‎ C. 据第一组分析控制梨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比较两组实验结果,F2表现型不同是环境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间期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即经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分别含有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故题目中B基因所在的DNA复制时分别以DNA的单链为模板生成双链DNA,DNA加倍后,甲乙两个两链位于不同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在后期结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甲、乙两链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2、对于A基因,基因型为AA和aa的F2无论自交多少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F1的基因型为Aa,则后代中F2基因型为AA、Aa和aa,其比例为1∶2∶1,其中Aa可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在所有F2中所占的比例为1/2。‎ ‎3、第一组中F2表现型比例符合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9:3:3:1的特殊变形例子,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详解】A、据分析可知:某分生组织细胞中的B基因所在的DNA由甲乙两条链构成,经间期复制后,在 后期结束时甲、乙两链分布于不同染色体上,A正确;‎ B、据分析可知:相同条件下,第二组F2‎ 代个休自交,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这样的个体在F2中所占的比例为1/2,B错误;‎ C、据第一组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可知:控制梨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比较两组实验结果,F2表现型不同是环境引起的,D正确。‎ 故选B。‎ ‎20.早在19世纪末有医生发现,癌症患者手术后意外感染酿脓链球菌,其免疫功能增 强、存活时间延长,从而开启了 "癌症免疫疗法”的大门。"癌症免疫疗法”是指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癌细胞的疗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是因为酿脓链球菌侵入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B. 酿脓链球菌激活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消灭癌细胞 C. 癌症免疫疗法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死癌细胞 D. 癌症免疫疗法通过改变癌细胞的遗传信息来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免疫是指正常机体所具有的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能力。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详解】A、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是因为酿脓链球菌侵入导致免疫功能增强,效应T细胞攻击癌细胞,A错误;‎ B、酿脓链球菌激活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消灭癌细胞,错误;‎ C、由题意可知,癌症免疫疗法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死癌细胞,C正确;‎ D、癌症免疫疗法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来达到治疗目的,D错误。‎ 故选C。‎ ‎2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通过参与细胞代谢而给细胞传递信息的分子 B. 单侧光既可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又可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C. 豌豆幼苗切段中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细胞的伸长 D. 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细胞分裂素溶液可以加速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果实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的有机物。‎ ‎2、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位置,也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在单测光的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位置发生了横向运输,从而使得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向光侧,所以背光侧细胞伸长得快,向光侧细胞伸长得慢,因而发生了相关性弯曲。‎ ‎3、科学家在对黄瓜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 ‎【详解】A、据分析知:植物激素是通过调节细胞代谢而给细胞传递信息的分子,A错误;‎ B、单侧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错误;‎ C、据分析可知:豌豆幼苗切段中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细胞的伸长,C正确;‎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C。‎ ‎22.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 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1=Nλt,其中λ为1.015‎ C.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死亡率可能大于0‎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倍数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因为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会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 =Nλt,因为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 B正确;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尽管如此,田鼠的死亡率也可能大于0,C正确;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D。‎ ‎23.高密度水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 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鱼塘富营养化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 B. 鱼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竞争的关系 C. 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被稻田中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 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题图知: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 ,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和兼性厌氧生物分解了大量的有机物,流出稻田的水中有机物大量减少。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争夺光照和营养。‎ ‎【详解】A、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A正确;‎ B、藻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竞争的关系,B正确;‎ C、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主要被稻田中的分解者利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C错误;‎ D、据分析知: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懂题图中物质循环的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4. 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 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项错误;‎ B.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每分解1摩尔的葡萄糖,则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6摩尔的CO2,在线粒体内膜上消耗6摩尔的O2,人体细胞在进行无氧呼吸时,既无CO2的产生,也无O2的消耗,B项错误;‎ C.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C项错误;‎ 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3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项正确。‎ 故选D。‎ ‎【定位】细胞内水与代谢、细胞呼吸、神经调节中电位的产生和光合作用 ‎25.现有核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含有32P的雄性动物细胞,若将该细胞在含有31P的 培养基中连续分裂至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则理论上对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 和分裂方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若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B. 若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C. 若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D. 若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 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在减数分数过程中,间期复制后,每条DNA都含有一个被32P 标记的单链,每条染色单体中含有的DNA都被标记,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次级精母组胞中的每条染色单体的DNA都含有32P 标记,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 标记;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第一次分裂后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32P 标记,而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复制后,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中不含32P,因此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不是每条染色都被32P标记;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是含有32P 标记的染色体,但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后期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32P 标记的染色体。‎ 故选D。‎ ‎26.下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特定阶段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纵坐标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 B. 若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则该曲线只能表示减数分裂 C. 若纵坐标是染色体组数且CD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则该曲线只能表示有丝分裂 D. 若纵坐标是染色体数且CD段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则该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组数变化规律:‎ ‎【详解】图中曲线数量变化是减半。当纵坐标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时,若是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是N对→0对,故不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若是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是N对→2N对→N对,图示符合有丝分裂的特定阶段的变化,A错误;当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时,图示表示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由2变为1,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当纵坐标是染色体组数且CD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时,AB段应该有四个染色体组,该曲线只能表示有丝分裂,C正确;当纵坐标是染色体数时,图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完成了一次分裂,又CD段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表示着丝点没有分裂,则图示变化只能表示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C。‎ ‎27.M13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的DNA,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 感染宿主后通常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从感染的细胞中分泌出噬菌体颗粒,宿主细 胞仍能继续生长和分裂,但生长水平比未感染组低。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M13的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 B. 该病毒不感染人体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C. 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 D. 分泌子代噬菌体颗粒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的非细胞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详解】A、M13的DNA分子是单链的,因此其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错误;‎ B、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故不感染人休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B正确;‎ C、病毒是活体寄生物,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C错误;‎ D、子代噬菌体颗粒的释放不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直接释放,D错误。‎ 故选B。‎ ‎28.下列有关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核糖交替链接而成 B. DNA解旋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作用于氢键 C. 若DNA片段中有100个脱氧核苷酸,则可能的排列方式为4100种 D. 若A碱基占双链DNA碱基的比例为c% ,则A在一条链中的比例虽无法确定,但 ‎ 最大值为2c%,最小值为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DNA的结构。‎ ‎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形成子代DNA的过程, DNA复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DNA聚合酶等。DNA解旋酶作用于氢键。‎ ‎3、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酸虽然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成千上万,更重要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种类可用4n表示,n表示脱氧核苷酸的对数)。(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储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链接而成,A错误;‎ B、DNA解旋酶作用于氢键,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B错误;‎ C、若DNA片段中有100个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对数是50个,则可能的排列方式小于450种,C错误;‎ D、若A碱基占双链DNA碱基的比例为c% ,则A+T占双链DNA碱基的比例为2c% ,A在一条链中的比例无法确定,其最大值为2c%,最小值为0,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征,理解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 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 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A. 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 C.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 D. 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所产生的后代细胞质基因均来自母本,而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题意,R基因控制雄性可育,r基因控制雄性不育,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不符合分离定律,子代的质基因来源于母本。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为S(rr)表现为不可育。‎ ‎【详解】A、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细胞质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S(Rr)、S(rr),即后代一半雄性可育,一半雄性不育,B错误;‎ C、因此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细胞质基因为S,细胞核基因为rr,即产生的后代均为雄性不育,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均为可育,即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D错误。 ‎ 故选C。‎ ‎30.下列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 A 已知某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欲调查 其遗传方式和发病率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方式,在自 然人群中调查发病率 B 已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 状,欲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 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C 已知果蝇眼色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欲通 过一次杂交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是位 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让显性雌果蝇与隐性雄果蝇杂交, 观察子代雌雄性的表现型 D 已知在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褐色和黑 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欲判断其显隐性 分別让多对褐色鼠和褐色鼠杂交、 多对黑色鼠和黑色鼠杂交,观察子 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因为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影响,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方式,在自然人群中调查发病率。‎ ‎2、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豌豆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植物,因此自交法最简便。‎ ‎3、已知相对性状显隐性,欲通过一次杂交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让隐性的雌性个体与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观察子代雌雄性的表现型即可。‎ ‎4、判断题显隐性常采用自交法和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的方法。‎ ‎【详解】A、已知某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其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发病率的调查需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A正确;‎ B、已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欲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由于豌豆为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C、已知果蝇眼色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欲通过一次杂交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应选择隐性雌果蝇与显性雄果蝇杂交, 观察子代雌雄性的表现型,C错误 D、已知在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褐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欲判断其显隐性,可分別让多对褐色鼠和褐色鼠杂交、 多对黑色鼠和黑色鼠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以确定显隐关系,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判断生物个体的显隐性和基因的位置等,考生熟练掌握相关方法的原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1.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 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中生有为隐性,伴X隐性遗传看女病,其父其子必定患病,如果符合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也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如果不符合,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假设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对于甲病来说,由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却生了患病的Ⅲ7,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和XAY。对于乙病来说,由不患乙病的Ⅱ1和Ⅱ2生了患乙病的Ⅲ1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Bb,A错误;‎ B、由Ⅲ3可推知Ⅱ1有关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由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可推知Ⅲ5有关甲病的基因型为1/2XAXA或1/2XAXa,由患乙病的Ⅲ4可推知,Ⅱ3和Ⅱ4有关乙病的基因型为Bb和bb,由此可知Ⅲ5有关乙病的基因型为Bb,所以Ⅱ1的基因型是 BbXAXA, Ⅲ5的基因型½BbXAXA或½BbXAXa,故Ⅱ1和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 C、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理论上Ⅱ3和Ⅱ4的后代有2×4=8种基因型、2×3=6种表现型(Bb和bb的后代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XAXa和XAY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C错误;‎ 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甲病,故其有关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Y,又知其父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所以两条X染色体必然来自其母亲,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遗传系谱图先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关遗传病的分析和计算能力是考生的弱项。‎ ‎32.某种鸟为ZW型性别决定,羽毛有白羽和粟羽,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该鸟有白羽和粟羽两个品系,每个品系均能稳定遗传。将两品系杂交,正交时后代为白羽和粟羽,数量相当。反交时后代全为粟羽。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反交的结果表明粟羽对白羽为显性性状 B. 将反交产生的粟羽鸟继续交配,后代全为粟羽 C. 参与正交的雌鸟和雄鸟的基因型分别为ZAW、ZaZa D. 正反交的结果表明A、a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两个品系均能稳定遗传,说明是纯合子,将两品系杂交,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说明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纯合的白羽和粟羽杂交,反交时后代全为粟羽,说明粟羽对白羽是显性性状,A正确;据分析可知,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正交的亲本及后代为:ZaZa(白羽♂)×ZAW(粟羽♀)→ZAZa(粟羽♂) ZaW(白羽♀),反交的亲本及后代为:ZAZA(粟羽♂)×ZaW(白羽♀)→ZAZa(粟羽♂) ZAW(粟羽♀),将反交产生的粟羽鸟继续交配,后代会出现ZaW(白羽♀),B错误;参与正交的雌鸟和雄鸟的基因型为ZAW、ZaZa,C正确;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表明A、a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是位于Z染色体上,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判断基因位置的方法,根据正方交结果是否相同,可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题意作答。‎ ‎33.图中A、B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B. 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C. 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 D. 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体温调节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人体体温的稳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使得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当人体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增加,但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稳定,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减少,但产热量与散热量也相等,体温仍然保持稳定,A、B错误;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在略微升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当停止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产热量减少且小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下降,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回归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因此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错误;开始发烧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在发烧持续的一段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但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在退烧的过程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可见,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4.正常土壤的土壤液盐分含量约为2g • kg-1 ,盐碱化越高的土壤,土壤液盐分 含量越高。土地盐碱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选育耐盐作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 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将A、B两个品种的小麦植株各均分为3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 下表(光照等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小麦品种 A A A B B B 土壤液盐分含量,/(g • kg-1)‎ ‎2‎ ‎5‎ ‎8‎ ‎2‎ ‎5‎ ‎8‎ CO2 吸收速率/(μmol • m 2• s -1 )‎ ‎24. 4‎ ‎23. 3‎ ‎18. 3‎ ‎26. 1‎ ‎23. 0‎ ‎16. 6‎ ‎(1)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叶绿体中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土壤液盐分含量的升高,两品种小麦吸收CO2的速率均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3)该实验环境下,_____(填"A"或"B")品种小麦更耐盐,判断依据 __________ 。‎ ‎(4)依据本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在盐分含量为8g/kg的土壤中,每天光照10小时, A品种小麦的粮食产量更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和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2). 土壤液盐分含量升高,根系吸水减少,导致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所以CO2吸收速率降低 (3). A (4). 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A品种CO2吸收速率降低的幅度较小 (5). 不能 (6). A品种小麦在该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较高但两品种的呼吸速率未知,所以A品种全天积累的有机物不一定多(或A品种小麦在该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较高,但分配到种子中的有机物不一定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结构包括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每个基粒都是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和基质中,故叶绿体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 ‎2、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的种类、土壤盐分含量,因变量为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表格中的二氧化碳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 ‎【详解】(1)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和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2)随着土壤液盐分含量的升高,根系吸收水分减少,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外界CO2进入叶片的通道减少,因此CO2吸收速率降低。‎ ‎(3)对比表中数据,随着土壤液盐分含量的升高,A、B两种小麦中,A品种小麦CO2吸收速率降低的幅度更小,说明A品种小麦更耐盐。‎ ‎(4)粮食产量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表中只给出了CO2吸收速率,只能判断出净光合作用的强度,没有给出与呼吸速率有关的数据,不能判断在给定条件下两种小麦光合产量的产量高低。‎ ‎【点睛】本题以盐碱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生物学原理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5.有人模仿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了下 列实验(如图所示),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结果:几乎所有的32P位于沉淀物中的大肠杆菌细胞内。‎ 结论: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 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并预测结果。‎ ‎(1)实验步骤:‎ ‎①标记_________________,使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 ‎②侵染、培养: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 _________________,混合培养一段时间。‎ ‎③搅拌:将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液放到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 菌细胞壁上的噬菌体外壳和噬菌体脱落下来。‎ ‎④离心:以1 000 r/min的速度转动.由于_______________,而噬菌体外壳则存在于上清液中,从而使噬菌体和细菌相互分离开。‎ ‎⑤检测和记录结果: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并记录。‎ ‎(2)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①将大肠杆菌放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 ②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只写大肠杆菌不给分) (3). ④T2噬菌体比大肠杆菌轻,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含有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4). 几乎所有的35S都位于上清液中的噬菌体外壳上(或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只写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不给分)‎ ‎【解析】‎ ‎【分析】‎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步骤如下:‎ ‎(1)标记:标记T2噬菌体,将大肠杆菌分别放入含32P的培养基和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获得含32P标记噬菌体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 ‎②侵染: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10分钟。‎ ‎③搅拌:把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液放到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壁上的噬菌体颗粒脱落下来。‎ ‎④离心:由于噬菌体比细菌轻,离心时可以使大肠杆菌沉淀下来,而噬菌体颗粒则存在于上清液中,从而使噬菌体和细菌相互分离开来。‎ ‎⑤检测和记录结果: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示踪元素。结果: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32P位于沉淀物中的大肠杆菌细胞内。用35S 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结果是沉淀物中几乎没有35S的放射性。结论:以上实验说明了T2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详解】据分析可知:‎ ‎①因为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必须在活细胞中生活,故标记T2噬菌体时,首先将大肠杆菌放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 ‎②侵染、培养: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 ‎③搅拌:将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液放到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壁上的噬菌体外壳和噬菌体脱落下来。‎ ‎④离心:以1 000 r/min的速度转动,由于T2噬菌体比大肠杆菌轻,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含有被感染的大肠杆菌,而噬菌体外壳则存在于上清液中,从而使噬菌体和细菌相互分离开。‎ ‎⑤检测和记录结果: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并记录。‎ ‎(2)结果预测:几乎所有的35S都位于上清液中的噬菌体外壳上。‎ ‎【点睛】熟练掌握课本中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某昆虫的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裂翅分別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只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一对红眼裂翅雌雄果蝇交配,得到的F1表现型及数目见下表:‎ 红眼裂翅 红眼正常翅 白眼裂翅 白眼正常翅 雌性个体(只)‎ ‎179‎ ‎0‎ ‎60‎ ‎0‎ 雄性个体(只)‎ ‎31‎ ‎29‎ ‎32‎ ‎31‎ 回答下列问题:‎ ‎(1)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是 ______基因,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 。‎ ‎(2)亲本红眼裂翅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亲代产生的_______基因型配子致死。‎ ‎(3)F1雌性红眼裂翅个体有 ______种基因型,F1果蝇个体的体细胞内基因b的数目最多时有 ________个。‎ ‎【答案】 (1). B、b (2). 裂翅雌雄个体交配,F1雌性个体中只有裂翅,雄性个体中既有裂翅又有正常翅,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3). AaXBXb (4). AY (5). 4 (6). 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分析表格:‎ 雌性中红眼:白眼=179:60=3:1,无正常翅出现,雄性中红眼:白眼=1:1,裂翅:正常翅=1:1,由题意知:两对基因中其中只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对于眼色来讲,亲本都是红眼,后代中有白眼出现,说明红眼是显性。子代雌雄个体表现比例不同,说明可能因为某种配子致死导致雄性红眼个体减少;对于翅形来说,亲本都是裂翅,而正常翅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裂翅为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 、AaXBY。‎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由于裂翅雌雄个体交配,F1雌性个体中只有裂翅,雄性个体中既有裂翅又有正常翅,故控制翅形(B、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假设不存在配子致死,则子代雌性中红眼裂翅:白眼裂翅=3:1,雄性中红眼裂翅:红眼正常翅:白眼裂翅:白眼正常翅=3:3:1:1,即(3:1)(1:1),而由表格数据可知,雌性中红眼裂翅:白眼裂翅=3:1,雄性中红眼裂翅∶红眼正常翅:白眼裂翅:白眼正常翅=1:1:1:1,即(1:1)(1:1),说明雄果蝇产生的含Y的配子致死,同时由于红眼:白眼由3:1变成1:1,说明含A的配子致死,故推测AY的配子致死。‎ ‎(3)由(2)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雌性红眼裂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_XBX-,共2×2=4种,F1果蝇个体含b的基因型为_XBXb、_XbY,故当进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后体细胞内基因b的数目最多时有2个。‎ ‎【点睛】本题第四空为难点。考生能够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利用相关信息分析出相关基因的位置以及致死配子的种类难度较大。‎ ‎37.某多年生观赏花卉为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叶脉有2种,叉状和网状‘’花型有3种:大瓣、小瓣和无瓣,其中大瓣、小瓣属于完整 型花瓣(简称有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叶脉的实验:已知控制叉状、网状脉的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位于常 染色体上,叉状脉为显性。在一次实验中,将叉状与网状脉植株杂交,子代植 株中没有岀现网状脉,却出现了一种新性状——平行脉,且子代中叉状脉:平 行脉植株≈1 : 1。筛选岀平行脉雌雄植株相互传粉,发现其后代中没有叉状 脉,而网状和平行脉植株的数量比约为1 : 3。研究表明,这与基因突变有关。 请对上述出现的结果作出具体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关于花型的实验:已知控制有瓣、无瓣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瓣对无瓣为 显性。而大瓣、小瓣与另一对等位基因有关,但不知它们的显隐性关系。现以 一大瓣雌株与一无瓣雄株杂交,F1中雌株全为小瓣,雄株全为大瓣。请回答:‎ ‎①让F1中的雌、雄植株杂交,理论上,F2中小瓣、大瓣、无瓣三种植株的数量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现有一小瓣雌株,若要求从F2中选出一雄株与其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 ‎ 定其是否为纯合子。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设满足各种 适宜条件)。‎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控制叶脉性状的基因有3个,叉状脉基因的显性强于平行脉和网状脉基因,平行脉基因的显性强于网状脉基因 (2). ①3:3:2 (3). ②实验思路:将小瓣雌株与F2中无瓣雄株杂交,统计分析后代的表现型 (4).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如果子代全为小瓣植株,则该小瓣雌株为纯合子 (5). 如果子代出现无瓣或大瓣(不全为小瓣),则该小瓣雌株为杂合子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可知控制完整花瓣和无花瓣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大花瓣、小花瓣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关于叶脉的实验:已知控制叉状、网状脉的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又状脉为显性,在一次实验中,将叉状与网状脉植株杂交,子代植株中没有出现网状脉,却出现了一种新性状——平行脉,且子代中叉状脉:平行脉植株≈1:1,筛选出平行脉雌雄植株相互传粉,发现其后代中没有叉状脉,而网状和平行脉植株的数量比约为1:3,说明子代平行脉植株为杂合子,则控制叶脉性状的基因有3个,叉状脉基因的显性强于平行脉和网状脉基因,平行脉基因的显性强于网状脉基因。‎ ‎(2)①根据题意,纯种大花瓣雌株与纯种无花瓣雄株杂交,F1中雌株全为小花瓣,雌株小花瓣基因来自父本,同时也含有母本的大花瓣基因,因此小花瓣对大花瓣是显性性状;若有瓣、无瓣分别用B、b表示,小瓣、大瓣用D、d表示,则亲本大花瓣雌株的基因型是BBXdXd,无花瓣雄株的基因型是bbXDY,让F1中雌(BbXDXd)、雄(BbXdY)株杂交,其子代有关控制花瓣有无的基因型有:3/4B 和1/4bb;有关花瓣大小的基因型有:1/4XDXd、1/4XdXd 、1/4XDY、1/4XdY,理论上,F2中小花瓣、大花瓣和无花瓣的数量比例为:(3/4B )( 1/4XDXd+1/4XDY):(3/4B )(1/4Xd Xd+1/4XdY):1/4bb(1/4XDXd+1/4XdXd+1/4XDY+1/4XdY)。‎ ‎(3)②现有一小瓣雌株,若要从F2‎ 中选出一雄株与其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其是否为纯合子,可将小瓣雌株与F2中无瓣雄株杂交,统计分析子代的表现型。如果子代全为小瓣植株,则该小瓣雌株为纯合子;如果子代出现无瓣或大瓣(不全为小瓣),则该小瓣雌株为杂合子。‎ ‎【点睛】学生能够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关系推测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亲本的基因型是解决遗传学问题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能利用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问题,并能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也是解决本题的一个关键点。‎ ‎38.牛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乳制品,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好处。环保科技兴 趣小组从某牛奶厂排污口获取水样,希望从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蛋口质的细菌。据 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食用高温加热的牛奶更易消化,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实现筛选目的,该兴趣小组使用了如下配方的培养液。‎ 蛋白质、K2HPO4、KH2PO4、(NH4)2SO4、CaCl2 、NaCl、 MgSO4•7H2O、加水定容 ‎①该配方中,K2HPO4和KH2.P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试分析能否将该配方中的蛋白质换成葡萄糖?说明理由。____。‎ ‎(3)为实现目的菌株的分离和计数,应配制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再使用__________ 的方法接种。为检测所使用的平板灭菌是否彻底或是否被污染,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高温使牛奶中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更易消化 (2). ①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盐,作缓冲剂维持细菌生长过程中pH的稳定 (3). ②不能 因为要筛选出能高效降解蛋白质的细菌,配制培养液时必须以蛋白质为唯一碳源,所以不能把蛋白质换成葡萄糖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选择未接种的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解析】‎ ‎【分析】‎ 常用的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和计数目的菌应使用加入琼脂的固体培养基中,并制成平板,采用稀释涂布法进行接种。‎ ‎【详解】(1)有人认为食用高温加热的牛奶更易消化,理由是高温使牛奶中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更易消化。‎ ‎(2)为实现筛选目的,该兴趣小组使用了如下配方的培养液。‎ 蛋白质、K2HPO4、KH2PO4、(NH4)2SO4、CaCl2 、NaCl、 MgSO4•7H2O、加水定容 ‎①该配方中,K2HPO4和KH2PO4‎ ‎.的作用是: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盐,作缓冲剂维持细菌生长过程中pH的稳定 。‎ ‎②不能将该配方中的蛋白质换成葡萄糖原因是:要筛选出能高效降解蛋白质的细菌,配制培养液时必须以蛋白质为唯一碳源。‎ ‎(3)为实现目的菌株的分离和计数,应配制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再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为检测所使用的平板灭菌是否彻底或是否被污染,操作方法是选择未接种的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点睛】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应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