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理综(解析版)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理综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骨架(或支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C.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D.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详解】A、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B正确; C、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正确; D、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D错误。 故选D。 【点睛】知识点拔:DNA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RNA中是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2.下图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其生理活动的示意图。对此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B. ②和③中的分泌蛋白的空间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C. 在各种囊泡运输中,③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D. ④中有多种水解酶,也可清除侵入的病毒或病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②是内质网;③是高尔基体;④是起源于高尔基体的溶酶体。 【详解】A、①以mRNA为模板,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A错误; B、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先经②内质网粗加工,再经③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所以②和③中的分泌蛋白的空间结构,存在一定差异,B正确; C、由图可知,在各种囊泡运输中,③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 D、④是起源于高尔基体的溶酶体,有多种水解酶,也可清除侵入的病毒或病菌,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器间的分工、合作的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比安静时高。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骨骼肌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所以CO2含量较高 C. 细胞内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的过程中没有ATP生成 D. 细胞内丙酮酸转化成CO2时伴随着[H]和O2的消耗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将丙酮酸水解成CO2和[H],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H]和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仍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将丙酮酸分解产生乳酸。 【详解】A、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只能来自线粒体,A错误; B、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而不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能量,产生ATP,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的过程中没有ATP生成,C正确; D、细胞内丙酮酸转化成CO2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O2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C。 【点睛】知识易错点:人和哺乳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且只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能量,生成ATP。 4.下图为小鼠胚胎干细胞(2N=40)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自发突变对细胞分裂的影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原癌基因与其突变后的基因碱基数目不可能相同 B. 过程①和②发生的基因突变均类似于显性突变 C. 正常情况细胞甲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最多有80条 D. 细胞甲产生含两种突变基因的子细胞的比例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过程①只有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正常分裂,说明该突变为隐性突变;过程②只有一个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周期失控,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 【详解】A、当发生的基因突变为碱基对替换时,基因碱基数目相同,故A错误; B、过程①中细胞含有一个突变的抑癌基因,而细胞周期正常,可知其类似于隐性突变,B错误; C、小鼠胚胎干细胞中2N=40,正常情况细胞甲在细胞周期的后期时染色体数加倍,最多有80条,C正确; D、细胞甲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都含有两种突变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过程①中细胞含有一个突变的抑癌基因,而细胞周期正常,如果有两个突变的抑癌基因则细胞周期失控,说明该突变类似于隐性突变;过程②只有一个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周期失控,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 5.果蝇的眼色由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A1、A2、A3控制,基因A1控制红眼,A2控制绿眼,A3控制白眼,染色体片段缺失而无控制眼色基因的个体(记为X0X0或X0Y)会致死,将红眼雄蝇与绿眼雌蝇杂交,F1果绳眼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眼雄蝇∶绿眼雄蝇∶红眼雌蝇=1∶1∶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基因A3对A2、A1为显性,A2对A1为显性 B. 亲本绿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2X A2或X A2X0 C. F1不同眼色果蝇杂交,子代白眼比例最多为1/4 D. 若将X A2X0与X A1Y交配,F1中A1的基因频率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红眼雄蝇与绿眼雌蝇杂交,F1中出现白眼雄蝇XA3Y,说明绿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2XA3,即A2对A3为显性;而后代雌蝇均为红眼,说明A1对A2、A3为显性。即亲本红眼雄蝇基因型为XA1Y,绿眼雌蝇基因型为XA2XA3。 【详解】A、由分析可知,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A错误; B、亲本绿眼雌蝇基因型为XA2XA3,B错误; C、F1红眼雌果蝇XA1XA3与白眼雄果蝇XA3Y杂交时,后代白眼比例为1/2,C错误; D、将XA2X0与X A1Y交配,子代基因型为XA1XA2,XA2Y,XA1X0,A1的基因频率为1/2,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由子代的表现型分析复等位基因A1、A2、A3间的显隐性关系,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并依此分析解答各选项。 6.研究发现,先天性聋哑涉及三对等位基因(三对基因独立遗传,每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其遗传方式分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下图是某家族先天性聋哑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Ⅰ 1个体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导致Ⅲ2个体患病的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B. 导致Ⅲ4个体患病的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C. Ⅰ2个体携带有先天性聋哑的两种致病基因 D. Ⅱ3和Ⅲ2个体含有的致病基因种类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II1和II2表现正常,而Ⅲ2女儿患病,则Ⅲ2患病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则II2为携带者;I1和I2表现正常,II3患病,其中I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说明II3患病基因为伴X染色体隐性,则I2携带有先天性聋哑的两种致病基因;Ⅲ4致病基因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隐性。 【详解】A、Ⅲ2个体为女性患者,其双亲均不患病,可推知其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由于亲代I中双方均不患病,故均不携带显性致病基因,故II3不可能携带显性致病基因,而II4表现正常,也不携带显性致病基因,故III4个体患病基因不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错误; C、由I1个体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可知,II3患有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2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携带者,则Ⅰ2个体携带有先天性聋哑的两种致病基因,C正确; D、III2个体也可能含X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 D正确。 故选B。 【点睛】分析判断遗传系谱图的遗传方式时,快速有效的解题规律: 规律一:“双亲正常女儿病”——则肯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二:“双亲患病女儿正常”——则肯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三:当确定为隐性遗传时,若“母病子正常”或“女病父正常”, ——则肯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四:当确定为显性遗传时,若“父病女正常”或“子病母正常” ——则肯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7.将正常文心兰植株(甲)和叶绿素合成突变株(乙)的幼苗分别置于两个密闭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测量玻璃罩内CO2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株(乙)发生基因突变后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这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在实验期间,正常植株(甲)能固定CO2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 (3)第0~20min突变株(乙)净光合平均速率比正常植株(甲)低,原因可能是突变株(乙)叶绿素含量低。为验证该假设是否正确,可分別提取植株甲、乙的光合色素,通过对比二者对__________(填“红光”或“蓝紫光”)的吸收率来推算叶绿素含量,以排除对比另一种光的吸收率时类胡萝卜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4)经实验测得植株甲、乙的呼吸速率相同。若停止光照,最先死亡的植株最可能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 (1). 酶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0~70min (3). 红光 (4). 乙 (5). 植株甲在实验期间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能维持更久的生命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在密闭玻璃罩内,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培养,如果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玻璃罩内CO2浓度将下降,如果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玻璃罩内CO2浓度将不变,对照题图可知,甲在0~30min时间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在30~70min时间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详解】(1)突变株(乙)发生基因突变后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这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由分析可知,在实验期间,正常植株(甲)能固定CO2的时间段为0~70min。 (3)第0~20min突变株(乙)净光合平均速率比正常植株(甲)低,原因可能是突变株(乙)叶绿素含量低。为验证该假设是否正确,依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的原理,分別提取植株甲、乙的光合色素,通过对比二者对红光的吸收率来推算叶绿素含量,以排除对比另一种光的吸收率时类胡萝卜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4)经实验测得植株甲、乙的呼吸速率相同,但据图曲线变化可知,植株甲在实验期间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能维持更久的生命,所以若停止光照,最先死亡的植株可能是乙。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是通过对题意的分析,理解密闭玻璃罩内CO2减少量为光合作用的净量。 8.下图为人体肌肉细胞线粒体内相关物质合成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线粒体DNA产生mRNA和rRNA,需要__________酶催化,线粒体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 (2)大肠杆菌不能通过图示过程形成核糖体,说明理由。__________ (3)据图可知,F0-F1蛋白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研究发现;F0-F1蛋白结构改变,[H]仍能与氧结合生成水但肌肉却不能收缩,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RNA聚合 (2). 半保留复制 (3). 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 (4). 转运H+,催化ATP合成 (5). F0-F1蛋白结构改变而失去催化功能,不能合成ATP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线粒体中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自我复制,并在RNA聚合酶催化下转录出mRNA、tRNA和rRNA,rRNA和核糖体蛋白组装成核糖体,与mRNA结合,将tRNA转运来的氨基酸合成F0-F1蛋白,F0-F1蛋白运输H+进入线粒体,并催化ADP+Pi合成ATP过程。 【详解】(1)由线粒体DNA产生mRNA和rRNA,需要RNA聚合酶催化,线粒体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2)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不能通过图示过程形成核糖体。 (3)据图可知,F0-F1蛋白具有转运H+,催化ATP合成功能。研究发现,F0-F1蛋白结构改变,[H]仍能与氧结合生成水但肌肉却不能收缩,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F0-F1蛋白结构改变而失去催化功能,不能合成ATP。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信息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并充分联系教材,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给合题文要求,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9.有学者认为,共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请回答以下间题: (1)共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在帕米尔高原,因低温导致植物A(2N=20)变成了植物B(4N=40),植物A和B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多样性。 (2)长舌蝠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筒底部吸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长舌蝠与长筒花通过长期的相互__________,实现共同进化。 (3)为研究捕食者在共同进化中的作用,生态学家通过实验获得了以下数据: 引入捕食者之前 适当引入捕食者10年之后 生物有机物的量[kJ/(hm2·n)] 15108 14829 物种的种类数 425 451 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___的物种,避免出现__________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科学家把此现象称作“收割理论”。 【答案】 (1). 不同物种之间 (2). 物种 (3). 选择 (4). 个体数量多 (5). 一种或少数几种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详解】(1)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在帕米尔高原,因低温导致植物A(2N=20)变成了植物B(4N=40),植物A和B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2)长舌蝠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筒底部吸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长舌蝠与长筒花通过长期的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3)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科学家把此现象称作“收割理论”。 【点睛】本题解题要点是对共同进化概念的识记与理解:虫媒花的构造与传粉昆虫口器的形态相适应的进化是自古以来有名的例子,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10.黑腹果蝇灰体(B)对黑体(b)为显性,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摩尔根用灰体长翅果蝇与黑体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体长翅。用F1果蝇进行测交,结果见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测交方式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灰身长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F1的雄果蝇×黑体残翅 0.50 0.00 0.00 0.50 F2的雄果蝇×黑体残翅 0.42 0.08 0.08 0.42 (1)黑腹果蝇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依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判断控制黑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位置无法判断 (2)探表中数据可判断:F1的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__________。 (3)与F1雄果蝇测交相比,F1雌果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同,原因是F1雌果蝇产生配子时,部分而非全部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答案】(1). 易饲养、繁殖快、生命周期短、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答对2项就得2分) (2). A (3). BV∶Bv∶bV∶bv=21∶4∶4∶21 (4). F1雌果蝇产生配子时,若初级卵母细胞全部不发生交叉互换,则测交后代为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若初级卵母细胞全部发生交叉互换,则测交后代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 【解析】 【分析】 灰体长翅果蝇与黑体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体长翅,说明灰体、长翅为显性性状,F1为杂合子;用F1果蝇进行测交,如果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测交后代应是有四种表现型。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控制黑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基因BV和bv连锁。 【详解】(1)果蝇具有培养周期短,后代数量多、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依据测交后代只有灰体长翅和黑体残翅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分析可知,控制黑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选A。 (2)探表中数据可判断:F2雄果蝇测交后代出现灰长:灰残:黑长:黑残=0.42:0.08:0.08:0.42,说明F1的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V∶Bv∶bV∶bv=21∶4∶4∶21。 (3)与F1雄果蝇测交相比,F1雌果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同,原因是F1雌果蝇产生配子时,部分而非全部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因为F1雌果蝇产生配子时,若初级卵母细胞全部不发生交叉互换,则测交后代为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若初级卵母细胞全部发生交叉互换,则测交后代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1.根据F1的表现型和测交结果,判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即两对等位基因是连锁的。2.由F2雄果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分析出F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后,在适宜温度下探究海藻酸钠对固定化酵母细胞酒精发酵的影响,获得了以下实验数据: (1)固定酵母细胞常采用__________法,图为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结果,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海藻酸钠浓度过高 B.酵母细胞己经死亡 C.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 D.注射器距离CaCl2溶液液面太近 (2)实验中的“适宜温度”是指__________℃。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过程中,凝胶珠的小孔不断有气泡冒出,请用相关反应式解释该现象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当海藻酸钠浓度为__________时固定化酵母发酵效果最佳,理由是__________。与游离酵母(即海藻酸钠浓度为0%进行酒精发酵相比,利用固定化酵母发酵的优点是__________。 【答案】 (1). 包埋 (2). ACD (3). 18~25 (4). C6H12O6→2C2H5OH+2CO2 (5). 4% (6). 海藻酸钠浓度为4%时,残糖量最低而酒精含量最高,说明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最强 (7). 发酵更彻底、酵母细胞可多次利用、便于产物分离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中凝胶珠呈蝌蚪形或有较长的尾部,可能是海藻酸钠浓度过高,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注射器距离CaCl2溶液液面太近等原因。分析图2:海藻酸钠浓度为4%时,残糖量最少而酒精含量最高,说明此浓度为固定化酵母的海藻酸钠最佳浓度。 【详解】(1)固定酵母细胞常采用包埋法,图中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化酵母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珠有较长尾部,出现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有海藻酸钠浓度过高,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注射器距离CaCl2溶液液面太近等,故选ACD。 (2)实验中的“适宜温度”是指酵母菌生长最适温度,大约在18~25℃。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过程中,凝胶珠的小孔不断有气泡冒出,是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3)由图2可知:当海藻酸钠浓度为4%时固定化酵母发酵效果最佳,理由是海藻酸钠浓度为4%时,残糖量最低而酒精含量最高,说明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最强。与游离酵母(即海藻酸钠浓度为0%进行酒精发酵相比,利用固定化酵母发酵的优点是发酵更彻底、酵母细胞可多次利用、便于产物分离。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化细胞技术及应用的相关知识,识记教材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验操作细节,分析坐标图中曲线变化趋势是解题关键。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12.豇豆cpti基因控制合成胰蛋白醇抑割剂(CpTI)具有广谱抗虫的特点,研究人员将cpti基因转入水稻中,从而获得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图: (1)可通过__________方法获取ctpi基因,外源基因能够在受体细胞内表达出相应蛋白是因为__________。 (2)B阶段,首先用CaC12处理农杆菌,使其处于易接受重组质粒的__________;然后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利用重组质粒中的__________,将转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筛选出来,C阶段,最好选用水稻的__________为外植体以获得愈伤组织。 A幼嫩的种子 B.叶片 C.幼嫩的胚 D.煮饭的大米 (3)用害虫感染方法,若E表现出显著的__________,可确认目的基因已成功插入到水稻细胞的染色体上并表达。经分子水平检测,已知E的体细胞核中插入了2个cpti基因,种植E并使其自交,在子代含cpti基因的水稻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__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的比例)。 【答案】 (1).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或利用PCR技术扩增) (2). 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 感受态 (4). 标记基因表达的性状 (5). C (6). 抗虫性状 (7). 1/3、100%、7/15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为用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抗虫水稻过程,过程A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关键一步;B过程为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常用感受态法;C过程为将导入目的基因的水稻细胞经脱分化培育成愈伤组织;D过程为经再分化形成转基因幼苗。 【详解】(1)可通过从基因文库中获取方法获取ctpi基因,外源基因能够在受体细胞内表达出相应蛋白是因为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2)B阶段,首先用CaC12处理农杆菌,使其处于易接受重组质粒的感受态;然后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利用重组质粒中的标记基因表达的性状,将转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筛选出来,C阶段,最好选用水稻细胞分裂旺盛部位如幼嫩的胚为外植体以获得愈伤组织。 (3)用害虫感染方法,若E表现出显著的抗虫性状,可确认目的基因已成功插入到水稻细胞的染色体上并表达。经分子水平检测,已知E的体细胞核中插入了2个cpti基因,种植E并使其自交,在子代含cpti基因的水稻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1/3、100%、7/15。 【点睛】知识点拔:如果E的体细胞核中插入了2个cpti基因,且2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E相当于一对基因杂合,自交后在子代含cpti基因的水稻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1/3;如果插入的2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E相当于纯合子,自交后在子代含cpti基因的水稻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100%;如果插入的2个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E相当于双杂合子,自交后在子代含cpti基因的水稻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7/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