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素质调研测试 高三生物(选修)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糖原、纤维素、淀粉都是储能物质 B. 脂肪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C. 蛋白质具有催化、调节、免疫等功能 D. DNA和RNA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纤维素、糖原都属于多糖,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能源物质而是结构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和固醇中的胆固醇参与细胞膜的形成;核酸分为DNA和RNA,在细胞中既含有DNA也含有RNA,其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储能物质,A错误;‎ B、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可能含有少量的糖类或胆固醇,但是不可能含有脂肪,B错误;‎ C、有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有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具有调节作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C正确;‎ D、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如图是浆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结构①②④是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 B. 结构③⑤在该细胞中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C. 细胞中结构④发达与其旺盛分泌抗体相适应 D. 浆细胞的形成离不开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仁,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结构①线粒体、②内质网、④高尔基体是细胞生物膜系统的部分,A正确;‎ B、结构③中心体在该细胞中不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增殖能力,所以而⑤核仁在该细胞中不会发生周期性变化,B错误;‎ C、抗体的分泌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故细胞中结构④高尔基体发达与其旺盛分泌抗体相适应,C正确;‎ D、抗原刺激B细胞或记忆细胞时,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D正确。‎ 故选B。‎ ‎3.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通过的物质 B. 生物膜对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 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人工膜 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两种膜对甘油、二氧化碳、氧气三种物质通透性相同;人工膜对K+、Na+、Cl-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并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生物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 ‎【详解】A、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要远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A正确;‎ B、据图分析,生物膜对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人工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说明离子通过人工膜时不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不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图中人工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不同,可见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D正确。‎ 故选C。‎ ‎4.分别量取一定浓度的大豆蛋白水溶液和碱性蛋白酶溶液,再将pH和温度调至最适(酶的最适pH=10.5),然后将两者混匀后保温一段时间,定时取样测得大豆蛋白水解度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碱性蛋白酶的活性 B. 10h时,适当升高温度可提高碱性蛋白酶的活性 C. 20h后,反应液中不含有蛋白质 D. 一定范围内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水解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应时间,因变量是大豆蛋白水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在反应时间延长,水解度提高,超过一定范围,水解度不再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升高。‎ ‎【详解】A、根据实验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应时间,A错误;‎ B、该曲线是在pH和温度最适条件下测得并绘制,此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因此适当升高温度会降低碱性蛋白酶的活性,B错误;‎ C、看图可知:20h后,蛋白质的水解度只有22%左右,因此反应液仍然有蛋白质,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一定范围内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水解度,D正确。‎ 故选D。‎ ‎5.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乳酸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乳酸发酵的第一阶段有少量的ATP生成,A正确;‎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过程提供能量,B正确;‎ C、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C正确;‎ D、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基质中可发生的固定和的还原 B.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产生[H]和ATP C. 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都消耗 D. 线粒体内的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中两种重要细胞器,它们共有的特点是双层膜、有少量的DNA和RNA、能相对独立遗传;都能产生ATP,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都能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都有基质和基粒。但由于膜的选择透过性,物质与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性,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两者基粒所含酶的种类也不同,叶绿体内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线粒体内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详解】A、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A正确;‎ B、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是进行光反应的场所,能产生[H]和ATP,B正确;‎ C、氧气的消耗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而线粒体基质中不消耗氧气,C错误;‎ D、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核糖体,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7.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癌变过程中,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B. 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物质交换的效率显著增强 C. 细胞凋亡过程中,酶活性均下降,但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D. 细胞分化后,核遗传物质保持不变,但全能性更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包括生长、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而癌变是畸形分化的结果,属于不正常的生命现象。回忆和梳理细胞癌变、生长、分化、凋亡等知识点,根据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是多个基因累积突变的结果,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了,所以容易分散和转移,A正确;‎ B、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则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交换能力下降,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相关基因活动加强,酶活性增加,对于个体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C错误;‎ D、细胞分化后,核遗传物质保持不变,全能性降低,D错误。‎ 故选A。‎ ‎8.下列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洋葱根尖制成的装片,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B. 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可选用马的卵巢作为实验材料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也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D. 用桃花的雌蕊比用桃花的雄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洋葱根尖不能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 B、马的卵原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发生在卵巢和输卵管中,因此用马的卵巢作为实验材料无法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因此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也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C正确;‎ D、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D错误。‎ 故选C。‎ ‎9.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 ‎④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⑤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⑥DNA的X光衍射实验 A. ①②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体外转化实验和体内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几个实验的共同点是设法将DNA核蛋白质分离,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 ‎【详解】①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①错误; ‎ ‎②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错误;   ‎ ‎③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但是并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③错误;‎ ‎④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④正确; ‎ ‎⑤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⑤正确; ‎ ‎⑥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⑥错误。‎ 故选C。‎ ‎10.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 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 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的tRNA数量与对应mRNA上密码子的数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鼠乳腺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因此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A正确;‎ B、mRNA是通过基因转录形成的,遗传信息通过基因的模板链传递给mRNA,B正确;‎ C、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2÷2n=,C正确;‎ D、由于mRNA上的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因此该基因翻译时所需的tRNA数量应该比对应mRNA上密码子的数量少,D错误。‎ 故选D。‎ ‎11.某种昆虫的翅型有长翅、正常翅、小翅3种,依次由常染色体上的C+、C、c基因控制。正常翅个体杂交,子代全为正常翅或出现小翅;基因型相同的长翅杂交,子代总出现长翅与正常翅或出现长翅与小翅个体,比例接近2:1。如果用一只长翅个体与一只小翅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性状比例为 A. 1:1 B. 2:1 C. 3:1 D. 1: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昆虫的翅型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正常翅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全为正常翅或出现小翅个体,说明C对c为显性;基因型相同的长翅个体杂交,子代总出现长翅与正常翅、或出现长翅与小翅个体,说明C+对C、c为显性;又由于比例总接近2:1,说明C+C+纯合致死。‎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对C、c为显性,明C对c为显性,且C+C+纯合致死,则长翅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C+C或C+c,小翅个体的基因型为cc,因此一只长翅个体与一只小翅个体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C+c、Cc或C+c、cc,即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长翅:正常翅=1:1或正常翅:小翅=1:1。‎ 故选A。‎ ‎12.人类某遗传病受 X 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且只有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Ⅰ1 的基因型为 XaBXab 或 XaBXaB B. Ⅱ3 的基因型一定为 XAbXaB C. Ⅳ1 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1‎ D. 若Ⅱ1为 XABXaB,与Ⅱ2 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Ⅰ-1、Ⅰ-2有病,其女儿正常,说明双亲各含有一种显性基因,由于Ⅰ-2的基因型为XAbY,所以Ⅰ-1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II-3的基因来自I-1和I-2,且表现正常,即同时含有A、B基因,基因型一定为XAbXaB,II-4和III-2的基因型均为XABY,II-4和II-3婚配,其女儿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 XaBXaB,Ⅱ3 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AB正确;‎ C、由于III-2的基因型为XABY,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所以Ⅳ1 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III-3,由于II-4的基因型为XABY,所以III-3的致病基因来自II-3,而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和Ⅰ-2,C错误;‎ D、由于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故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Xa_Y,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和Ⅱ-2的后代中XABXa_∶XaBXa_( 患病女孩 )∶XABY∶XaBY( 患病男孩)=1∶1∶1∶1,故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Ⅱ-2(XAbY)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有一定难度。‎ ‎13. 下图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A. 交换、缺失 B. 倒位、缺失 C. 倒位、易位 D. 交换、易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图,①过程染色体的两个片段排列顺序发生了颠倒,属于倒位;②过程右面的某一片段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属于易位,故C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下图为抗青霉素细菌的产生过程,表示死亡的个体,a、b表示两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阶段使用青霉素后少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存活下来 B. 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均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 C. 经过a→b阶段的人工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 D. 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细菌的抗药性在青霉素使用之前就已经存在,A项错误;b阶段的细菌是a阶段的后代,变异是不定向的, 所以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不一定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B项错误;经过a→b阶段的自然选择(青霉素的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C项错误;从a阶段到b阶段,细菌不断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因此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D项正确。‎ ‎1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小,并且此项与题目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的论调背道而驰,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6.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 赤霉素促进茎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C. 图中x、y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和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D. 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前提物质色氨酸能合成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被氧化形成氧化产物后不再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而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促进细胞生长,因此图中x表示促进,y表示抑制。‎ ‎【详解】A、赤霉素与生长素均为植物激素,是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能协同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由题图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促进细胞生长,B正确;‎ C、图中x、y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和分解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C错误;‎ D、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因此两者在植物体内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17. 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通过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进而诱发风湿性心脏病。在这一过程中(  )‎ A. 发生了强烈的过敏反应 B. 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 C. 心肌细胞诱导产生抗体 D. 需要多种免疫细胞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抗体引起自身正常的心肌细胞损伤,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产生,B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需要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参与,D正确。故选:D。‎ ‎18.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培养小鼠胚胎细胞时,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均可山现接触抑制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度和种群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 C.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诱导经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D. 植物组织培养时,在接种前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可减少污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的动物细胞无论是原代培养还是传代培养均会有接触抑制,A正确;‎ B、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群落的丰富度,而且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也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诱导经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时,在接种前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可减少杂菌污染,D正确。‎ 故选B。‎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点睛】1、土壤小动物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 ‎19.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精子、卵子的发生及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顶体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一道屏障 B. 卵子形成的过程需在卵巢和输卵管内完成 C. 采集到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即可发生受精作用 D. 卵子发生时,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的,但细胞质均等分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一道屏障,A错误;‎ B、卵子形成的过程需在卵巢和输卵管内完成,B正确;‎ C、采集到的精子获能后与成熟的卵子相遇即可发生受精作用,C错误;‎ D、卵子发生时,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的,细胞质不均等分配,D错误。‎ 故选B。‎ ‎2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转基因羊和克隆羊多利的培育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 B.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试管牛和试管苗的培育都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D. 脱毒草莓和转基因抗病毒草莓的培育都需要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A ‎【解析】‎ 克隆羊多利的培育属于无性繁殖技术,不属于远缘杂交,A项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试管牛和试管苗的培育都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C项正确;脱毒草莓和转基因抗病毒草莓的培育都需要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项正确。‎ ‎【点睛】试管牛和试管苗的培育原理不同:‎ ‎(1)试管牛的培育:经过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属于有性生殖技术。‎ ‎(2)试管苗的培育: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无性生殖。‎ 二、多项选择题 ‎21.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甲、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也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 若乙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a点上移,b点左移 C. 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甲、乙溶液性质不同导致的 D. 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溶液中细胞失水量不断增加,说明细胞处于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而乙溶液中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最好是原生质层有颜色的细胞,如成熟的洋葱外表皮细胞、成熟的叶肉细胞等,A正确;‎ B、若乙溶液的浓度稍减大,则浓度差变大,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大,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长,即a点上移,b点右移,B错误;‎ C、据图分析,在0~4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不同,如a可能是蔗糖溶液,b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C正确;‎ D、6min时两个细胞失水量较大,细胞处于发生质壁分离状态,D正确。‎ 故选ACD。‎ ‎2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群的繁衍 ‎【答案】BC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都是次生演替,B错误;‎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多,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 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相互之间传递的是行为信息,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正确。‎ 故选BC。‎ ‎23.下图是某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液中活细胞和死亡细胞密度统计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要控制胃蛋白酶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以免损伤细胞 B. 培养液中应适当加入青霉素、链霉素,以避免杂菌污染 C. 曲线bc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不足及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等 D. 为获得更多的该动物细胞,最好在第6天进行分瓶培养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示为某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液中活细胞和死亡细胞密度统计结果,ab段表示活细胞和死细胞密度都在增加,bc段表示活细胞密度减少而死细胞密度增加;培养第6天时,活细胞数等于死亡细胞数。‎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因此实验中要控制胰蛋白酶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以免损伤细胞,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菌环境,因此培养液中应适当加入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以避免杂菌污染,B正确;‎ C、曲线bc 段表示活细胞密度减少而死细胞密度增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不足及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等,C正确;‎ D、图示第6天时,活细胞由于营养物质不足等原因而出现了下降现象,因此为获得更多的该动物细胞,最好在第6天进行分瓶培养,D正确。‎ 故选BCD。‎ ‎24.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伦理问题的观点,正确的是 A. 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 B. 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反对治疗性克隆 C. 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无性繁殖方式 D. 生物武器具有传染性强、作用范围广等特点,应严格禁止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包括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三个方面;(2)伦理问题主要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出现争议,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减少人们对转基因食物安全的担忧,A正确;‎ 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反对生殖性克隆,但是不反对治疗性克隆,B错误;‎ C、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有性繁殖,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的性别,C错误;‎ D、生物武器是指有意识的利用微生物、毒素、昆虫侵袭敌人的军队、人口、农作物或者牲畜等目标,以达到战争目的一类武器,有传染性强、作用范围广等特点,应严格禁止,D正确。‎ 故选AD。‎ ‎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与意义对应合理的是 A. 在解离时延长根尖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洋葱根尖组织的解离效果 B. 在划滤液细线时,风干滤纸后再重复划线,有利于色素带的分散和观察 C. 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滴少量样品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有利于减少实验误差 D. 在“探究NAA对银杏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保留3—4个饱满侧芽,有利于提高生根率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 ‎2、探究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A、在解离时延长根尖处理时间,会导致解离过度,破坏细胞结构,不利于细胞分裂时期的观察,A错误;‎ B、在划滤液细线时,风干滤纸后再重复划线,使得滤液细线细而直且色素含量高,有利于色素带的分离和观察,B正确;‎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而非用吸水纸吸引,C错误;‎ D、 在“探究NAA对银杏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保留3-4个饱满侧芽,侧芽可以产生适量的生长素,有利于提高生根效率,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6.科研人员选择冬季大棚中的番茄和草莓,在保持两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水分、肥料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每天14:00-15:00观察并测定光合速率,结果如图。‎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 ‎(2)在番茄和草莓棚中选择生长期一致的两种植物,且每种植物__________一致的植株进行实验。‎ ‎(3)随空气质量指数上升,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增大,光照强度降低,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减弱。同时污染物浓度增加,温度随之降低,直接影响了细胞内_____,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空气质量对番茄和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表:‎ 空气质量级别 番茄 草莓 棚温(℃)‎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棚温(℃)‎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二级良 ‎25.6‎ ‎987‎ ‎20.4‎ ‎27.3‎ ‎994‎ ‎20.11‎ 三级轻度污染 ‎23.4‎ ‎746‎ ‎19.6‎ ‎26.1‎ ‎785‎ ‎18.72‎ 四级轻度污染 ‎23.5‎ ‎477‎ ‎17.1‎ ‎26.1‎ ‎428‎ ‎17.41‎ 五级轻度污染 ‎22.2‎ ‎325‎ ‎11.8‎ ‎24.6‎ ‎428‎ ‎101‎ 注:光合有效辐射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够被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化的太阳辐射能量 ‎①当空气质量由三级升为四级时,番茄光合速率下降13%,草莓的光合速率下降7%,造成这一结果是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当污染进一步加剧到五级时,导致草莓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5)综上所述,在空气质量处于四级中度污染以上时,番茄棚和草莓棚应分别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维持植物的光合速率。‎ ‎【答案】 (1). 空气质量指数和植物的种类 (2). 生长状况 (3). 光反应 (4). 酶的活性 (5). 光合有效辐射降低 (6). 棚温下降 (7). 增加光照强度 增加棚温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质量指数及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探究实验的题目是空气质量指数对番茄和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 分析表格:表中数据表明空气质量可以影响大棚内的温度、光照强度和植物的光合速率。‎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质量指数和植物的种类。‎ ‎(2)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所以在番茄和草莓棚中选择生长期一致的两种植物,且每种植物长势一致。‎ ‎(3)根据题意分析,随空气质量指数上升,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增大,光照强度降低,光反应减弱,为暗反应提供的ATP[H]减少,进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均显著下降;同时污染物浓度增加,温度随之降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进而使得光合速率降低。‎ ‎(4)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空气质量由三级升为四级时,棚温没有明显变化,但光合有效辐射明显下降,导致番茄光合速率下降13%,草莓的光合速率下降7%。‎ ‎②当污染进一步加剧到五级时,棚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光照强度)都下降,其中棚温下降是导致草莓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5)表中数据表明,在空气质量处于四级中度污染以上时,番茄棚和草莓棚应分别采取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棚温措施来维持植物的光合速率。‎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判断实验的目的,还要能够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 ‎27.如图1中的甲为某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分裂某时期示意图(只表示部分染色体),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部分变化曲线图,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种生物不同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有关基因的组成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2分析,图1中甲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是__________化处于乙图曲线中的(X、Y或常)染色体,该细胞的变__________段,丙图曲线中的__________段。‎ ‎(2)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1中甲细胞可能来自于图2中的__________细胞,此时其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在图3坐标系中画出分裂形成甲细胞的细胞中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数量的柱形图__________。‎ ‎(3)图1中甲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若要用该个体进行测交,则另一亲本应是图2中的__________细胞所示的生物。‎ ‎【答案】 (1). X (2). 8-9 (3). EF (4). 丁 (5). 极体 (6). (7). 2 (8). 甲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1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的每条染色体DNA分子数的变化曲线图,0-1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1-8依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8-9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图1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图2为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分布情况图,其中a基因在染色体上有1个或者2个,说明其所在染色体为X染色体,甲、丙为雄性,乙、丁为雌性。‎ ‎【详解】(1)结合图2分析,图1中甲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该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乙图曲线中的8-9段和丙图曲线中的EF段。‎ ‎(2)据图分析,图甲细胞含有a、B和d基因,因此最可能来自于图2中的丁细胞;由于丁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为雌性,因此图1甲细胞为第一极体;第一极体是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N: 4N:4N =1:2:2,如图:‎ ‎(3)图1中甲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含有2‎ 个染色体组;由于该个体是雌性的,则应该选择隐性纯合子的雄性个体与之测交,即应该选择图2中的甲与之测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准确判断图1中甲细胞所处的时期、图乙和图丙曲线图中各段的含义。‎ ‎28.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人图时(0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图是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图判断果蝇M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__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B、b和V、v_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如果蝇M与表现型为粗眼黑身残翅个体杂交(无交换发生),则该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 ‎(4)直毛与分叉毛为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直毛由基因D控制、分叉毛由基因d控制)该果蝇表现型是直毛,有人认为基因D和d可能和基因E于同样的染色体上,可以选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果蝇和该果蝇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及其比例为1:1时,则上述假设成立。‎ ‎(5)该果蝇与一只红眼果蝇N杂交,得到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果蝇,则红眼果蝇N最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子代白眼果蝇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红眼 、灰身、长翅、细眼、雄果蝇 (2). 5 (3). 不遵循 (4). 粗眼灰身残翅:粗眼黑身长翅:细眼灰身残翅:细眼黑身长翅=1:1:1:1 (5). 分叉毛雌果蝇 (6). 直毛雌:分叉毛雄 (7). XEXe (8). 红眼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e所在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同一极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雄果蝇M 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的连锁;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 ‎【详解】(1)据图分析,图中1、2为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因此该果蝇是雄果蝇;其基因型为BbVvRrXEY,因此该果蝇的表现型为红眼 、灰身、长翅、细眼、雄果蝇。‎ ‎(2)该果蝇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和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因此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非等位基因B、b和V、v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因此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无交换产生,果蝇M(RrBbVv)与表现型为粗眼黑身残翅(rrbbvv)个体杂交,后代RrBbvv:rrBbvv:RrbbVv:rrbbVv=1:1:1:1,即细眼灰身残翅:粗眼灰身残翅:细眼黑身长翅:粗眼黑身长翅=1:1:1:1。‎ ‎(4)根据题意分析,假设D、d与E一样,位于X染色体上,该果蝇为直毛,基因型为XDY,让其与表现型为分叉毛的雌果蝇(XdXd)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DXd、XdY,即表现型为及其比例为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1:1。‎ ‎(5)该果蝇(XEY)与一只红眼果蝇N(XEX-)杂交,得到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果蝇,则该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eXeY,说明亲本雌果蝇含有e基因,因此红眼果蝇N最可能的基因型为XEXe,子代白眼果蝇产生的可能原因是红眼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e所在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同一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明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连锁,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9.研究发现,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_合成受阻所致。‎ ‎(2)测序发现,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突变,导致H蛋白异常。科研人员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叶片蛋白,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H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 ‎ ‎ ‎①对比图1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内含子序列,可知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的碱基对改变是______,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2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突变体的改变是______。‎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 ‎①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填“野生型”或“H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图中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 b.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可作为H蛋白抗体与抗原阳性反应的对照 c.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③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 (2). G-C变为A-T (3). (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4). 无H蛋白(或“H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5). 野生型 (6). a (7). 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8). 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设计实验等内容。‎ ‎【详解】(1)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原因。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这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受阻所致。‎ ‎(2)①由图1所示的结果可知突变体野生型的相比较,发现是由于内含子的第5‎ 位的碱基对由G-C变为A-T,引起的。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基因转录后,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被剪切,外显性转录的部分拼接形成mRNA,推测其原因是(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②据图2分析,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说明突变型的在30℃时无H蛋白质或H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图可知H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结合(2)②的分析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可知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 ‎②D1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它们和H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不是起对照作用b错误,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H蛋白在叶绿体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引起的,而不是操作误差造成的,c错误。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a正确,因此选a。‎ ‎③因此依据实验结果和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点睛】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识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30.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请据图回答 ‎(1)图1中尿道内、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属于反射弧中的哪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膀胱充盈后,人会产生尿意,请用箭头和图中必要的文字、字母表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整个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c神经纤维膜外形成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方向的局部电流。‎ ‎(3)正常情况下,人的尿量和排尿时机依赖于神经一体液调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排尿有时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受到惊吓后尿失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一种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5)人的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前者是由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_________,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__________(偏低/不变/偏高)。如图2表示的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Ⅱ可代表__________的变化曲线,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 (3). 左 (4). 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控制 (5). 正反馈 (6). 相应受体 (7). 偏高 (8).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9). 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图1中尿道内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等都属于效应器部分。‎ ‎(2)当膀胱充盈后,产生刺激,由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从而产生尿意;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和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所以在整个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c神经纤维膜内形成向左方向的局部电流。‎ ‎(3)受到惊吓后,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控制,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现象。‎ ‎(4)根据题意分析,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属于正反馈调节。‎ ‎(5)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故曲线Ⅰ可代表正常人;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故注射抗利尿激素,尿液渗透压可提高,故曲线Ⅱ可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肾性尿崩症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偏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与传导、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点,能够判断图1中不同反射弧的组成成分,并能够利用对照性原则等分析图2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 ‎3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与大豆间种的试验田中的生物种类和植物能量的流动情况(单位:×107kJ)。请回答下列问题:‎ 类型 主要种类 植物 玉米、大豆、杂草 动物!‎ 蝗虫、蚯蚓、玉米螟等 微生物 多种细菌和真菌 ‎(1)据表分析,该试验田中的分解者有__________,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2)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图为兴趣小组进一步调查获得的某个样方(20cm×20cm)内的玉米螟幼虫分布情况则该样方的玉米螟幼虫的密度为__________条/m2。为了更好地控制虫害,请写出一种针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__________结构的复杂性。间种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与单一种植相比,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高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所以需要合理密植。‎ ‎【答案】 (1). 蚯蚓、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 互利共生 (3). 300或325 (4). 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 (5). 3×107 kJ (6). 垂直 (7). 抵抗力 (8). 叶片相互遮光,固定的太阳能没有增加,而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或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玉米、大豆、杂草等植物属于生产者,蝗虫、玉米螟等动物属于消费者,蚯蚓、多种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分析图形: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可知,植物固定的能量=(9+1.5+4.5)×107=15×l07kJ。‎ ‎【详解】(1‎ ‎)蚯蚓、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为分解者;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供大豆利用,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2)据图分析,样方内有玉米螟幼虫12条或13,因此该样方内玉米螟幼虫的密度=12(或13)÷(0.2×0.2)=300或325条;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植物固定的能量为(9+1.5+4.5)×107=15×l07kJ,则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5×l07×20%=3×l07kJ。‎ ‎(4)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与单一种植相比,间种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若栽种密度过高叶片相互遮光,固定的太阳能没有增加,而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所以要需要合理密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明确表格中各种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的种类,并能够根据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几个去向进行相关计算。‎ ‎32.猪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可抑制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RISPR/Cas9是一种最新出现的基因编辑技术,其主要过程是向导RNA(gRNA,含与目的基因部分序列配对的单链区)与Cas9核酸酶结合,引导Cas9核酸酶对DNA局部解旋并进行定点切割。科研人员利用该技术定向敲除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MSN基因,以期获得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过程如下图,其中smbⅠ、kpnⅠ、corⅠ表示相应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分析回答:‎ ‎(1)图中①过程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图中gRNA基因序列设计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可利用__________(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猪成纤维细胞,经__________过程合成Cas9核酸酶。‎ ‎(3)过程③与DNA复制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有__________。‎ ‎(4)分析发现某基因敲除细胞株中MSTN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正常细胞的50%,说明__________。‎ ‎(5)欲利用MSTN基因缺失成纤维细胞培育成MSTN基因缺失猪,需先将MSTN基因缺失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到__________中,经早期胚胎培养获得胚胎,再经__________到受体猪内培养获得MSTN基因缺失猪。‎ ‎【答案】 (1). BsmB I和DNA连接酶 (2). MSTN基因两端核苷酸序列 (3). 显微注射技术 (4). 转录和翻译 (5). U-A (6). 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两个MSTN基因中仅有一个被敲除 (7). 去核的卵母细胞 (8). 胚胎移植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利用该技术定向敲除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MSTN基因,以期获得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的过程,其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表示RNA(gRNA,含与目的基因部分序列配对的单链区)与Cas9核酸酶结合的过程,③表示RNA与Cas9核酸酶结合后引导Cas9核酸酶对DNA局部解旋并进行定点切割。‎ ‎【详解】(1)图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首先要用BsmB I同种限制酶切割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其次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要定向敲除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MSTN基因,则图中gRNA基因序列设计的主要依据是MSTN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 ‎(2)将目的基因导入猪成纤维细胞(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基因控制Cas9核酸酶(本质是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 ‎(3)过程③中RNA和DNA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A-T、C-G、G-C,而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因此过程③与DNA复制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有U-A。‎ ‎(4)分析发现某基因敲除细胞株中MSTN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正常细胞的50%,说明该植株相当于杂合子,即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两个MSTN基因中仅一个被敲除。‎ ‎(5)利用MSTN基因缺失成纤维细胞培育成MSTN基因缺失猪的基本的流程为:将MSTN 基因缺失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核的卵母细胞中,经早期胚胎培养获得胚胎,再经过胚胎移植后培养获得MSTN基因缺失猪。‎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和四个基本步骤,明确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了解将目的基因导入不同细胞的方法,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3.为了获得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先用植物外植体获得愈伤组织,然后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植体经诱导后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2)在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时,细胞干重、蔗糖浓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细胞干重在12d后下降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液中蔗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多倍体愈伤组织细胞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量常高于二倍体。二倍体愈伤组织细胞经_________处理,会产生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为检测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压片前常采用纤维素酶和_________酶解离愈伤组织。若愈伤组织细胞(2n)经诱导处理后,观察到染色体数为8n的细胞,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分化 (2). 蔗糖浓度下降 (3). pH降低 (4). 提供能源 (5). 调节渗透压 (6). 秋水仙素(低温) (7). 果胶 (8). 经加倍到4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9). 经加倍到8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外植体经诱导后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即由高度分化的细胞形成无定型状态,具有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的过程是脱分化。‎ ‎(2)由图可知12天后干重下降时PH下降,蔗糖浓度下降,故干重下降的原因应是蔗糖浓度下降,pH降低。蔗糖的作用一是可以作为碳源提供能源,再者可以调节渗透压。‎ ‎(3‎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以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因为愈伤组织也有细胞壁故要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如果看到的染色体数目有8n的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有可能是直接加倍到了染色体数目为8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