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中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核苷酸是构成物质甲的基本单位 B.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物质丙是构成细胞的基本骨架 D.物质乙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 ‎2.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错误操作或想法有几项(  )‎ ‎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②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无水乙醇,研磨液呈黄绿色.于是判断是菠菜叶用量太少导致 ‎③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叶绿素a含量最多 ‎④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胞内都有核糖体和染色体.‎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3.下面四幅曲线图为物质X跨膜运输时的四种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④都需要ATP供能 B.③不一定是自由扩散 C.②和④需要载体协助 D.④一定是主动运输 ‎4.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或生成物)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 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C.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D.图③表示胃蛋白酶在pH=10情况下反应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5.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列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吸收CO2气体 B.萨克斯的实验可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才能产生淀粉 C.恩吉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H2O ‎6.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无光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B.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 C.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D.过程③产生的[H]、ATP、CO2都用于过程①‎ ‎7.如图是探究酵母菌进行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营养物质是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B.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 C.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 D.假设装置一、二中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或只进行厌氧呼吸 ‎8.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甲、乙、丙三组叶片实验前后细胞呼吸速率不变 D.叶肉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夹在两层膜之间的原生质属于原生质层 ‎9.下列有关实验或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时,自变量可以是底物不同 B.统计显微镜下各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期时间的长短 C.选取经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联会现象 D.叶绿体中色素提取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越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绿色越深 ‎10.对植物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25%、10%、30%、20%、15%,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器无膜 B.该细胞器能固定CO2‎ C.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D.该细胞器不能进行能量转换 ‎1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12.如图为细胞周期中某时期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此过程(  )‎ A.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正在复制 B.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核膜逐渐消失 C.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D.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1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相等 B.图中M点细胞中的DNA数正好是L点细胞中的两倍 C.同一双亲的子代多样性主要原因与GH段和LM段有关 D.图中GH段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和CD段相同 ‎14.下列是某同学对所学生物知识的归纳,叙述正确的是(  )‎ A.丙酮酸、核苷酸、氨基酸和脂肪酸均含有氮和磷两种元素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则往往会导致染色体变异 D.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和目的都不相同 ‎15.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  )‎ A.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 C.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16.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1,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 A.3:3:7 B.9:30:25 C.6:2:1 D.61:2:1‎ ‎17.已知红花为显性,红花与白花杂交所生后代中红花:白花=7:1.亲代红花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  )‎ A.1:1 B.2:1 C.3:1 D.4:1‎ ‎1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二倍体动物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B.若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无法判断父本还是母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异常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DNA双链都被32P标记的含1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在31P的培养液中经两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含32P标记细胞所占比例可能是100%、75%、50%‎ ‎19.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及其定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只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核遗传 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21.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C.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D.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22.下面是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思路,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个体×纯合隐性雄性个体→F1‎ 方法2: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F1‎ 结论:‎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A.“方法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B.“方法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C.“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D.“方法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23.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200个,该DNA复制数次后,消耗了周围环境中3000个含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多少次(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24.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25.图1为某单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该基因可能位于图2的A、B、C区段或常染色体上,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遗传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因为男性患者多 C.无论是哪种单基因遗传病,I2、Ⅱ2、Ⅱ4一定是杂合子 D.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 ‎ ‎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共计40分)‎ ‎26.如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将这两种细胞分别放入蒸馏水中,甲细胞的变化是  ,乙细胞的变化是  .‎ ‎(2)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细胞乙,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3)若乙图示癌变后的皮肤上皮细胞,则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有  等.‎ ‎(4)根据甲图所示的细胞产生ATP的场所   (填编号)‎ ‎(5)如果乙图所示的细胞是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提供含放射性同位素15N的氨基酸作为合成胰蛋白酶的原料,则15N依次出现的结构是  (填编号).‎ ‎27.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某实验室将水稻幼苗固定于无底反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实验原理:该装置中水稻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可使浮力增大,使天平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步骤 ‎①调节天平平衡;②用100W的灯泡作为光源.先将灯泡置于距装置20厘米处,1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指针偏转方向和格数. ③加大灯泡与装置间距离,过15分钟再观察记录 ‎④连续重复步骤③.‎ 实验结果绘制如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通过  进行调控.‎ ‎(2)请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①B点与A点比较,光合强度较大的是  点,指针偏转的方向  .‎ ‎②C点表示的是  .‎ ‎③CD段形成的原因是  ,与C点相比较,D点指针向  偏转.‎ ‎④若此曲线与横轴相交于E点,则E点的含义是  .‎ ‎(3)若用此装置测定水稻幼苗的呼吸强度,需要对此装置进行  处理,如果此时水浴温度下降,指针的偏转会受影响,从内在因素分析是因为  .‎ ‎28.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有两种罕见的家族遗传病,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其中一种是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b).如图为一家族遗传图谱.‎ ‎(1)黑尿病的遗传方式  ,判断依据  .棕色牙齿的遗传方式  .‎ ‎(2)写出3号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7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有  种.‎ ‎(3)若10号个体和14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的几率是  .‎ ‎29.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l)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 实验一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 雄 红眼(♀)×朱砂眼(♂)‎ 全红眼 全红眼 红眼:朱砂眼=1:1‎ ‎①B、b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  性.‎ ‎②让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  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 ‎(2)在实验一F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基用E、e有关.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实验二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雄均表现为 红眼:朱砂眼:白眼=4:3:1‎ 白眼(♀)×红眼(♂)‎ 全红眼 全朱砂眼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绳的基因型为  ;F2代杂合雌蝇共有  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 ‎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中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核苷酸是构成物质甲的基本单位 B.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物质丙是构成细胞的基本骨架 D.物质乙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细胞结构之间的关系,先分析题图确定甲、乙、丙的本质,然后根据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分析判断.据图示可知,甲、乙构成染色体,故甲为DNA,乙为蛋白质,甲、丙构成细胞膜,故丙为磷脂.‎ ‎【解答】解:A、物质甲为DNA,脱氧核苷酸是构成物质甲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物质甲为DNA,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物质丙为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C错误;‎ D、物质乙是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 ‎ ‎2.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错误操作或想法有几项(  )‎ ‎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②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无水乙醇,研磨液呈黄绿色.于是判断是菠菜叶用量太少导致 ‎③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叶绿素a含量最多 ‎④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胞内都有核糖体和染色体.‎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用苏丹III染液鉴定脂肪,显微镜下可见橘红色的脂肪颗粒,苏丹Ⅳ将脂肪染成红色,滴1﹣2滴 ‎50%的酒精洗去浮色.‎ ‎(2)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无水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时要加入一些试剂,如加入少许SiO2和碳酸钙,SiO2使研磨充分,碳酸钙可以中和有机酸,防止色素被破坏;色素带越宽,该色素在叶绿体中的含量越高.‎ ‎(3)真、原核生物的区别是真核生物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而原核生物没有,两者都含有核糖体.‎ ‎【解答】解: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说明染液过多,要滴1﹣2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不是盐酸,①错误;‎ ‎②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无水乙醇的作用分别是研磨充分和溶解色素,但没有加碳酸钙,由于碳酸钙可以中和有机酸,防止色素被破坏,研磨液呈黄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叶绿素被破坏,②错误;‎ ‎③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蓝绿色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③正确;‎ ‎④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染色体只有真核生物才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含有核糖体,④错误;所以错误操作或想法有三项.‎ 故选:C.‎ ‎ ‎ ‎3.下面四幅曲线图为物质X跨膜运输时的四种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④都需要ATP供能 B.③不一定是自由扩散 C.②和④需要载体协助 D.④一定是主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图解:图①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应表示自由扩散方式;‎ 图②中在起始端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达到饱和点后不再上升,这可能是受到载体蛋白或能量的限制,因此该图可以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图③中物质的运输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该物质运输与能量无关,因此可以表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图④中在起始端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呈正相关,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可表示主动运输.‎ ‎【解答】解:A、①表示自由扩散,不需要ATP供能,④表示主动运输需要ATP供能,A错误;‎ B、图③中物质的运输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该物质运输与能量无关,因此可以表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B正确;‎ C、②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④表示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C正确;‎ D、图④中在起始端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呈正相关,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可表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A.‎ ‎ ‎ ‎4.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或生成物)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 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C.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D.图③表示胃蛋白酶在pH=10情况下反应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是酶只能改变化合反应速率,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增加酶的量,或减少酶的量,只能使化学反应加快或减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解答】解:A、酶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酶量增加一倍时,酶促反应速率也加快,所以图①虚线可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故A正确;‎ B、增加酶浓度就会加快反应速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能尽快达到最大值,故B正确;‎ C、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因此生成物量能尽快达到最大值,故C正确;‎ D、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2.0左右,在pH=10情况下,胃蛋白酶已经失活,不能催化化学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 ‎ ‎5.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列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吸收CO2气体 B.萨克斯的实验可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才能产生淀粉 C.恩吉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H2O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未证明更新何种成分,A错误;‎ B、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没有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错误;‎ C、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之一是氧气,但并没有定量分析生成的氧气量,C错误;‎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 故选:D.‎ ‎ ‎ ‎6.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无光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B.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 C.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D.过程③产生的[H]、ATP、CO2都用于过程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有光和无光都可以进行,过程②表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所以活细胞都能进行,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无法进入线粒体,被还原为酒精或乳酸.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ATP供给各种生命活动,而CO2则一部分供给光合作用,一部分释放到空气中.‎ 图解:‎ ‎【解答】解:A、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光和无光都能进行,但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A错误;‎ B、过程②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B正确;‎ C、过程③形成CO2和[H],并释放能量形成ATP,所以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无氧条件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 D、过程①暗反应所需能量只能来自光反应,过程③产生的[H]、ATP都不能用于过程①,但产生的CO2可用于过程①,D错误.‎ 故选:B.‎ ‎ ‎ ‎7.如图是探究酵母菌进行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营养物质是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B.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 C.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 D.假设装置一、二中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或只进行厌氧呼吸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一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一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二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二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解答】解:A、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相等,可知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A正确;‎ B、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说明没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B正确;‎ C、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C正确;‎ D、装置一和装置二的液滴均不移动,即没有氧气的消耗,也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说明酵母菌既不进行需氧呼吸也不进行厌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 ‎ ‎8.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甲、乙、丙三组叶片实验前后细胞呼吸速率不变 D.叶肉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夹在两层膜之间的原生质属于原生质层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将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说明甲溶液吸水,即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的浓度变大,丙溶液失水,则丙浓度<细胞液浓度,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浓度<细胞液浓度,则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正确;‎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B错误;‎ C、根据实验无法确定甲、乙、丙三组叶片实验前后细胞呼吸速率不变,C错误;‎ D、叶肉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夹在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属于原生质层,D错误.‎ 故选:A.‎ ‎ ‎ ‎9.下列有关实验或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时,自变量可以是底物不同 B.统计显微镜下各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期时间的长短 C.选取经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联会现象 D.叶绿体中色素提取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越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绿色越深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观察实验;酶的特性;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1、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可设置酶的种类不同或者底物不同.‎ ‎2、由于显微镜下各期细胞数与各时期的时间成正比,故可根据各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推测各期时间的长短.‎ ‎3、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故无联会现象.‎ ‎4、加入无水乙醇过多,叶绿体色素溶液浓度减小,故提取液的绿色越浅.‎ ‎【解答】解:A、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可设置酶的种类不同或者底物不同,A正确;‎ B、由于显微镜下各期细胞数与各时期的时间成正比,故统计显微镜下各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期时间的长短,B正确;‎ C、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故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联会现象,C正确;‎ D、加入无水乙醇过多,溶液浓度减小,故提取液的绿色越浅,D错误.‎ 故选:D.‎ ‎ ‎ ‎10.对植物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25%、10%、30%、20%、15%,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器无膜 B.该细胞器能固定CO2‎ C.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D.该细胞器不能进行能量转换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分析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植物细胞器中含有的碱基是A、T、C、G、U五种碱基,因此该细胞器中含有DNA和RNA,含有DNA和RNA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所以该细胞器是线粒体.‎ ‎【解答】解:A、存在于植物根尖细胞中的某细胞器,其含有A、T、C、G、U五种碱基,说明该细胞器同时含有DNA和RNA,据此可推知为线粒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A错误;‎ B、能固定CO2的细胞器是叶绿体,B错误;‎ CD、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即线粒体能产生水、能进行能量转换,C正确;D错误.‎ 故选:C.‎ ‎ ‎ ‎1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的分化;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解答】解: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A错误;‎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B正确;‎ C、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是不同步的,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一定导致个体衰老死亡,C错误;‎ D、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均有细胞增殖,D错误.‎ 故选:B.‎ ‎ ‎ ‎12.如图为细胞周期中某时期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此过程(  )‎ A.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正在复制 B.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核膜逐渐消失 C.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D.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解答】解:A、不是发生在分裂间期,因为染色体已完成复制,形成了染色单体,A错误;‎ B、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染色质螺旋变粗,核膜逐渐消失,B正确;‎ C、不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因为仍有核膜结构,C错误;‎ D、不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末期,因为着丝点还没有分裂,D错误.‎ 故选:B.‎ ‎ ‎ ‎1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相等 B.图中M点细胞中的DNA数正好是L点细胞中的两倍 C.同一双亲的子代多样性主要原因与GH段和LM段有关 D.图中GH段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和CD段相同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分析题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AC段表示分裂间期,CD段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E点之后表示末期.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MN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中期,OP表示后期,Q之后表示末期.‎ ‎【解答】解:A、GH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2n,OP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加倍为4n,A错误;‎ B、图中M点细胞核中的DNA数正好是L点细胞核中的两倍,但细胞质中还含有少量的DNA,B错误;‎ C、同一双亲的子代多样性主要原因与GH段(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发生基因重组)和LM段(受精过程中配子结合的随机性),C正确;‎ D、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CD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这两个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不同,D错误.‎ 故选:C.‎ ‎ ‎ ‎14.下列是某同学对所学生物知识的归纳,叙述正确的是(  )‎ A.丙酮酸、核苷酸、氨基酸和脂肪酸均含有氮和磷两种元素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则往往会导致染色体变异 D.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和目的都不相同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解答】解:A、核苷酸组成元素为C、H、O、N、P,丙酮酸、脂肪酸的组成元素有C、H、O,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A错误;‎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则往往会导致基因重组,C错误;‎ D、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和“观察细胞中RNA和D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和目的都不相同,前者用15%的盐酸,目的是解离,而后者用8%的盐酸,目的是水解,D正确.‎ 故选:D.‎ ‎ ‎ ‎15.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  )‎ A.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 C.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解答】解:非等位基因是指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也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故选:C.‎ ‎ ‎ ‎16.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1,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 A.3:3:7 B.9:30:25 C.6:2:1 D.61:2: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玉米是雌雄异花植物,可以相互传粉.‎ ‎【解答】解: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1,则B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2: =9:30:25.‎ 故选:B.‎ ‎ ‎ ‎17.已知红花为显性,红花与白花杂交所生后代中红花:白花=7:1.亲代红花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  )‎ A.1:1 B.2:1 C.3:1 D.4: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花为显性(用R、r表示),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红花的基因型为RR或Rr,白花的基因型为rr.‎ ‎【解答】解:由于红花为显性,红花与白花杂交所生后代中红花:白花=7:1,说明后代中白花.由于红花纯合子与白花杂交所生后代都是红花,只有红花杂合子与白花杂交所生后代才会出现白花,且红花:白花=1:1,所以可判断为×,说明亲代红花中杂合子占.因此,亲代红花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3:1.‎ 故选:C.‎ ‎ ‎ ‎1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二倍体动物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B.若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无法判断父本还是母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异常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DNA双链都被32P标记的含1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在31P的培养液中经两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含32P标记细胞所占比例可能是100%、75%、50%‎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若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可以表示进行有丝分裂的精原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若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Y,可能是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XY的精子受精以后发育而来的,也可能是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受精以后发育而来的,因此无法判断父本还是母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异常,B正确;‎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 D、DNA双链都被32P标记的含1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在31‎ P的培养液中经两次有丝分裂后,根据DNA半包括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所有DNA都有一条链含有31P,第二次分裂间期又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随机移向两极,因此所形成的细胞中,含32P标记细胞所占比例可能是100%、75%、50%,D正确.‎ 故选:A.‎ ‎ ‎ ‎19.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及其定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只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核遗传 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解答】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在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A正确;‎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正确;‎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遗传现象,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C正确;‎ 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D错误;‎ 故选:D.‎ ‎ ‎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解:A、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不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A错误;‎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B错误;‎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4=81种,C错误;‎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3=8种,D正确.‎ 故选:D.‎ ‎ ‎ ‎21.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C.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D.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解答】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B错误;‎ C、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C正确;‎ D、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2=4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C.‎ ‎ ‎ ‎22.下面是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思路,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个体×纯合隐性雄性个体→F1‎ 方法2: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F1‎ 结论:‎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A.“方法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B.“方法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C.“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D.“方法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题意:方法1为正交,则方法2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不在位于X、Y同源区段,可能在Y或仅在X上.‎ ‎【解答】解: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与隐性纯合雄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①错误;‎ ‎②雄性个体表现不可能为隐性性状,②错误;‎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 方法2:纯合显性雄性与隐性纯合雌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①正确;‎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相关基因,②正确;‎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 故选:A.‎ ‎ ‎ ‎23.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200个,该DNA复制数次后,消耗了周围环境中3000个含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多少次(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在进行DNA的复制时,两条链发生解旋,分别以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链,所以新合成的DNA的两条链中,一条是新合成的,一条是原来的母链.据此答题.‎ ‎2、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2n﹣1)×m.‎ ‎3、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2n﹣1×m.‎ ‎【解答】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和亲代相同.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2n﹣1)×200=3000个,解得n=4,所以复制4次.‎ 故选:B.‎ ‎ ‎ ‎24.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文: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色宽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窄叶对宽叶为显性.由于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这是9:3:3:1的特殊情况,因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则亲本红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为红色窄叶AaBB、AaBb,红色宽叶Aabb,白色窄叶aaBB、aaBb,白色宽叶aabb.‎ ‎【解答】解:A、根据分析可判断: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B错误;‎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C错误;‎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只有aaBB和aabb,所占比例,D正确.‎ 故选:D.‎ ‎ ‎ ‎25.图1为某单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该基因可能位于图2的A、B、C区段或常染色体上,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该遗传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因为男性患者多 C.无论是哪种单基因遗传病,I2、Ⅱ2、Ⅱ4一定是杂合子 D.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题图:Ⅱ﹣1和Ⅱ﹣2表现型正常,生有患病的儿子Ⅲ﹣1,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患病的有男也有女,只能排除基因位于A区段的可能,但是不能确认是常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段)还是致病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B段),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致病基因还可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A错误;‎ 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因为患病的也有女性,B错误;‎ C、无论是哪种单基因遗传病,分三种情况讨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和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的隐性遗传病,由于都为隐性遗传病,且子代都有患者,因此Ⅰ2、Ⅱ2、Ⅱ4一定都是杂合子,C正确;‎ D、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bY,该致病基因来自于Ⅱ2(XBXb),因此Ⅲ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共计40分)‎ ‎26.如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将这两种细胞分别放入蒸馏水中,甲细胞的变化是 吸水膨胀(或大小基本不变) ,乙细胞的变化是 吸水涨破 .‎ ‎(2)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细胞乙,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抑制(或破坏)了吸收Ca2+的载体 .‎ ‎(3)若乙图示癌变后的皮肤上皮细胞,则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线粒体 等.‎ ‎(4)根据甲图所示的细胞产生ATP的场所 ④⑥⑨  (填编号)‎ ‎(5)如果乙图所示的细胞是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提供含放射性同位素15N的氨基酸作为合成胰蛋白酶的原料,则15N依次出现的结构是 ①⑦⑤②① (填编号).‎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甲图:甲细胞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⑨依次为细胞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质基质、核糖体、液泡和叶绿体.‎ 分析乙图:乙细胞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⑦依次为细胞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质基质、核糖体,结构10为中心体.‎ ‎【解答】解:(1)甲细胞有细胞壁保护,将其分别放入蒸馏水中,会吸水膨胀,但不会胀破;乙细胞没有细胞壁保护,将其放入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 ‎(2)细胞吸收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抑制了Ca2+的载体.‎ ‎(3)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且新陈代谢旺盛,因此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 ‎(4)图甲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④线粒体、⑥细胞质基质和⑨叶绿体.‎ ‎(5)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而氨基酸首先需要细胞膜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进细胞.因此,15N依次出现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⑦核糖体、⑤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①细胞膜.‎ 故答案为:‎ ‎(1)吸水膨胀(或大小基本不变)  吸水涨破 ‎(2)抑制(或破坏)了吸收Ca2+的载体 ‎(3)核糖体、线粒体 ‎(4)④⑥⑨(全对得1分)‎ ‎(5)①⑦⑤②①(全对得1分)‎ ‎ ‎ ‎27.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某实验室将水稻幼苗固定于无底反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实验原理:该装置中水稻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可使浮力增大,使天平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步骤 ‎①调节天平平衡;②用100W的灯泡作为光源.先将灯泡置于距装置20厘米处,1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指针偏转方向和格数. ③加大灯泡与装置间距离,过15分钟再观察记录 ‎④连续重复步骤③.‎ 实验结果绘制如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光照强度 ,通过 改变灯泡与装置间的距离 进行调控.‎ ‎(2)请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①B点与A点比较,光合强度较大的是 A 点,指针偏转的方向 右 .‎ ‎②C点表示的是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 ‎③CD段形成的原因是 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与C点相比较,D点指针向 左 偏转.‎ ‎④若此曲线与横轴相交于E点,则E点的含义是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到和实验开始时的氧气浓度相同 .‎ ‎(3)若用此装置测定水稻幼苗的呼吸强度,需要对此装置进行 遮光 处理,如果此时水浴温度下降,指针的偏转会受影响,从内在因素分析是因为 温度影响了呼吸酶的活性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为:该装置中水稻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可使浮力增大,使天平指针发生偏转.‎ 分析实验装置图:以100W灯泡为光源,不断加大灯泡与装置间距离,即降低光照强度来改变光合作用强度.‎ 分析曲线图:B点指针偏转较A点明显,所以B点光合作用强度大;C点之后指针开始回偏,说明C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之后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即有机物出现负增长.‎ ‎【解答】解:(1)题中以100W灯泡为光源,不断加大灯泡与装置间距离,即降低光照强度,通过指针的偏转来观察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可见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 ‎(2)①题中看出,灯泡距离不断增大,因此光合作用逐渐减弱.并且B点指针偏转的幅度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减慢,因此是A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强,指针向右偏转.‎ ‎②C点之后指针开始回偏,说明此时从装置中消耗氧气,因此C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③与A点相比较,D点时,光照减弱,光反应减弱,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故C3还原量减少,二氧化碳浓度未变,合成速率未变,C3含量增加,C5含量由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量减少而来源减少,CD段表示天平指针开始回偏,说明此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与C点相比较,D点指针向左偏转.‎ ‎④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到和实验开始时的氧气浓度相同 ‎(3)因为水稻植株在有光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要测定其幼苗的呼吸强度,应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如果此时水浴温度下降,指针的偏转会受影响,从内在因素分析是因为温度影响了呼吸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 改变灯泡与装置间的距离 ‎(2)①A 右 ‎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③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左 ‎④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到和实验开始时的氧气浓度相同 ‎(3)遮光 温度影响了呼吸酶的活性 ‎ ‎ ‎28.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有两种罕见的家族遗传病,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其中一种是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b).如图为一家族遗传图谱.‎ ‎(1)黑尿病的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判断依据 3和4无黑尿病生出患黑尿病的女儿6 .棕色牙齿的遗传方式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 ‎(2)写出3号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AaXBY .7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有 2 种.‎ ‎(3)若10号个体和14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的几率是  .‎ ‎【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3号和4号均不患黑尿病,但他们有一个患黑尿病的儿子(8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黑尿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6号和11号,即“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黑尿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棕色牙齿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再根据6号和11号可知,棕色牙齿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其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解答】‎ 解:(1)分析遗传系谱图,由于3和4无黑尿病生出患黑尿病的女儿6,所以可判断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棕色牙齿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黑尿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号和4号不患黑尿病为A_,后代6号患黑尿病aa,则3号和4号均为Aa,而3号为棕色牙齿XBY,所以3号的基因型是AaXBY.3号和4号均为Aa,则所生没有黑尿病的7号为AA或Aa;4号母亲没有棕色牙齿基因型为XbXb,而3号为棕色牙齿XBY,则所生有棕色牙齿的女儿7号为XBXb.因此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两种.‎ ‎(3)5号男性没有棕色牙齿,基因型是XbY,则所生女儿10号有棕色牙齿,基因型是XBXb.14号男性正常,基因型是XbY.10号个体XBXb和14号个体XbY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XBX﹣)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和4无黑尿病生出患黑尿病的女儿6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AaXBY 2‎ ‎(3)‎ ‎ ‎ ‎29.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l)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 实验一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 雄 红眼(♀)×朱砂眼(♂)‎ 全红眼 全红眼 红眼:朱砂眼=1:1‎ ‎①B、b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 隐 性.‎ ‎②让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 2 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 ‎(2)在实验一F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基用E、e有关.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F1‎ 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实验二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雄均表现为 红眼:朱砂眼:白眼=4:3:1‎ 白眼(♀)×红眼(♂)‎ 全红眼 全朱砂眼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绳的基因型为 eeXbXb ;F2代杂合雌蝇共有 4 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表格:实验一:亲本红眼(雌)×朱砂眼(雄)→后代均为红眼,说明朱砂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F1中红眼(雌)×红眼(雄)→后代雌雄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控制眼色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解答】解:(1)①由以上分析可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隐性. ‎ ‎②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Y:XbY=1:1,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1:1.F2中红眼雌果蝇(XBXb、XBXB)×朱砂眼雄果蝇(XbY)→F3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种(XBXb、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也有2种(XBY、XbY),其中朱砂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2)实验二:亲本白眼(雌)×红眼(雄)→F1′代没有白眼果蝇,说明白眼相对于红眼和朱砂眼是隐形性状,结合题干信息“白眼的出现于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有关”及表中实验结果可知,只要有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红眼;有E基因、无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朱砂眼;B基因和E基因都不存在时,表现为白眼性状.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eeXbXb×EEXBY,则F1′代基因型为EeXBXb(雌)、EeXbY(雄),F′1代随机交配得F2′代,利用乘法原理可以计算出F2′中雌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EE、Ee、ee)×2(XBXb、‎ XbXb)=6种,其中杂合子有4种(四种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XBXb、×EeXBXb、×eeXBXb、×EeXbXb ),杂合雌果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故答案是:‎ ‎(1)X 隐 2 ‎ ‎(2)eeXbXb 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