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 学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 D.神经递质、HPO42﹣、葡萄糖、尿素 2.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 B.肾上腺、甲状腺、胰腺产生的分泌物都直接进入内环境中 C.细胞代谢活动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以食物残渣形式排出体外 3.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4.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5.如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成分 (mL/L) Na+ K+ Ga2+ Mg2+ Cl﹣ HCO3 ﹣ 有机 酸 蛋白 质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27.00 6.00 16.00① 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30.00 7.50 1.00 ④ 10.00 143.00 2.50 10.45 25.00 11.00 ﹣ 47.00 A.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③的量增多 C.④中的 CO2 从产生的场所扩散到②,至少要穿越 5 层磷脂分子层 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 K+ 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 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 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生理过程.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只表示吸收过程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8.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 pH 试纸检 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 NaOH 溶液.摇匀后,再用 pH 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 pH 试纸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C.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 D.实验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 pH 保持不变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10.动物和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反射 D.本能 1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信号称 为( ) A.静息电位 B.神经冲动 C.动作电位 D.神经递质 1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1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 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小脑、脑干、大脑 B.大脑、小脑、脑干 C.脑干、小脑、大脑 D.大脑、脑干、小脑 14.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15.止痛药(阿托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 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试推测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 16.如图 1 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 2 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1 中 A 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 2 中 A 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 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 2 中 C 点会上移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 A 转变为 B 的过程中,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17.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髄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9.如图图甲表示﹣突触结构,图乙表示﹣反射弧模式图,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 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神经信号从 A 细胞传至 B 细胞,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B.甲图中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并将内容物释放至⑤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 选择透过性 C.甲图示的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乙图中传递的方向 D.甲图中,A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可能使 B 受到抑制 20.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将同一测量装置 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 1 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B.图 2 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 C.图 2 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 2 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 化 21.现有三组运动员每日分别摄入等质量的高脂肪饮食、正常饮食和高糖类饮食, 三日后检测他们肌肉中糖原含量,接着让他们在健身单车上进行高强度运动,直 至力竭为止.下表为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种类 检测项目 高脂肪饮食 正常饮食 高糖类饮食 三天后肌肉中糖原含量(g/100g) 0.35 1.75 3.55 运动至力竭所需时间(min) 65 110 160 A.饮食中的糖类比脂肪更容易以糖原形式在人体内储存 B.脂肪被吸收后只能储存,不能转化为糖类为运动供能 C.运动时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氧化 D.高糖类饮食组的运动员运动后血浆 pH 值将大幅下降 22.人体内因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糖尿病 ②呆小症 ③白化病 ④侏儒症 ⑤巨人症 ⑥血友 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④⑥ 23.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②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甲状腺激素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从而促进细胞代谢 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热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 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4.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① ②代表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是分级调节,寒冷条件下甲是调节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 B.过程③④为正反馈调节 C.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 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节无关 25.如图表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若 A、B、C 分别是胰岛素、葡萄糖、多糖,则该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C.若该细胞是垂体细胞,则 A 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强造成 D 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26.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后者随前者变化情况中与图中走势不符的是 ( ) A.抗利尿激素﹣﹣尿量 B.HIV 浓度﹣﹣T 细胞浓度 C.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D.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27.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 5%的二氧化碳气体, 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种调节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28.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尿量减少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29.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C.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 产热量增加 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3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 限 B.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过程中有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体液调节中有化学信号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因此二者地位相等 31.给小鼠第二次注射一定剂量的绵羊红细胞后,小鼠体内抗体含量快速大量增 加,这是因为初次反应使机体产生了一定量的( ) A.记忆细胞 B.绵羊红细胞 C.效应 B 细胞 D.效应 T 细胞 32.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Ⅰ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在此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3.如图中的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通过突触,不通过体液 3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②睡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④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A.②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35.先后将抗原 A 和抗原 A、B 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 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 A 更敏感 B.抗原 A 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 B 反应较慢 36.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淸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是 ( )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由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作用时分裂分 化形成 B.细胞乙中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比细胞丙更发达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只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 37.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 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 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及时注射了免疫血清 B.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 C.1﹣3 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 B 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38.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 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39.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 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无胸腺裸鼠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40.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免疫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不正 确的是( ) A.注射疫苗的目的是提高机体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B.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可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D.利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二、判断题(共 5 小题:每题 1 分,共 5 分,正确的选“√”,错误的选“×”) 4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总量多于细胞内液. (判断 对错) 42.在特定情况下,突触所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 泌. .(判断对错) 43.激素既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也不提供能量,而是被运输到特定部 位,使得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判断对错) 44.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 质和淋巴细胞组成. .(判断对错) 45.人体自身的细胞和组织也可能成为抗原.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共 5 小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46.人体淋巴液中生活着大量的 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47.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另一个神经元的 相接触,共同形成突 触. 48.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 ;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49.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的物质叫做抗原. 50.过敏反应是指 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 紊乱. 四、简答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51.如图 1 所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 表示 系统,b 表示 系统,c 表示 系统. (2)CO2 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人体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乳酸, (会/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 pH 明显 下降,原因是 .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具有 调节机制. (5)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 O2、CO2 扩散的模 型. (要求:a.在如图 3 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 O2,用虚线箭头表示 CO2.b.不考虑 CO2 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52.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 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 f 表示的结构是 ,人体发生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上(单 向/双向)传递.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 A 传到 B 的信号物质叫 .兴奋不能由 B 传到 A 的 原因是 . (3)若刺激图丙中 b 点,除 b 点之外,图中 (填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53.如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结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的一部分,由此说明肾上腺 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 .激素 d 名称是 ,其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 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2)下丘脑对激素 c 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由此推 断当激素 a 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 c 的分泌量 .但健康人体内激素 c 浓度不 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 . (3)研究发现,激素 c 能抑制 T 细胞对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 B 淋巴细胞 的增殖分化增殖分化过程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的情 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2016-2017 学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 D.神经递质、HPO42﹣、葡萄糖、尿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 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 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 C、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 错误; D、神经递质、HPO42﹣、葡萄糖、尿素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 成分,D 正确. 故选:D. 2.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 B.肾上腺、甲状腺、胰腺产生的分泌物都直接进入内环境中 C.细胞代谢活动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以食物残渣形式排出体外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一切与外界相通 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 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 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 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 境稳态,A 正确; B、胰腺可以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其中外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通过导管直接 排出体外,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 错误; D、食物残渣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体内代谢废物以出汗、呼吸和排尿等形式排 出体外,D 错误. 故选:A. 3.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外液、淋巴液、血浆的关系的考查.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 正确; B、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 正 确; C、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 正 确;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 错误. 故选:D. 4.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和各成分间相互关系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 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 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是相互渗透的.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A 中的物质可以进入 B,B 中的物质可以进入 A,B 还可以进入 D,D 通过循环途径再进入 A,由此可以判断:A 是血浆,B 是组织 液,D 是淋巴;B 是组织液且与 C 相互渗透,因此 C 是细胞内液. A、A 是血浆、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A 错误; B、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B 错误; C、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D 为淋巴,C 正确; D、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D 是淋巴,D 错误. 故选:C. 5.如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成分 Na+ K+ Ga2+ Mg2+ Cl﹣ HCO3 有机 蛋白 (mL/L) ﹣ 酸 质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27.00 6.00 16.00① 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30.00 7.50 1.00 ④ 10.00 143.00 2.50 10.45 25.00 11.00 ﹣ 47.00 A.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③的量增多 C.④中的 CO2 从产生的场所扩散到②,至少要穿越 5 层磷脂分子层 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 K+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 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 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 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解答】解:A、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A 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 隙液体③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 正确; C、组织细胞中的 CO2 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 过 5 层膜(2 层线粒体膜+1 层组织细胞膜+2 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 10 层磷 脂分子层,C 错误; D、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 正确. 故选:C. 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 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 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 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 ﹣﹣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解答】解:A、寒颤是竖毛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得相对稳定, 而并非失调,故 A 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回复稳态,故 B 正确; C、B 淋巴细胞增至分化,产生效应 B 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 免疫,故 C 错误; C、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维持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故 D 错误. 故选:B. 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 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生理过程.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只表示吸收过程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 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 表示消化系统,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III 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 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解答】解: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 正确; B、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B 错误; 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 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 正确. 故选:B. 8.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 pH 试纸检 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 NaOH 溶液.摇匀后,再用 pH 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 pH 试纸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C.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 D.实验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 pH 保持不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 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 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 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 pH 试纸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B 正确; C、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C 正确;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 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 错 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概念: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件.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 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 方面的相对稳定. 强调:①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恒定的动态变化;②不同个体有差异;③稳态 包括成分的稳态和理化性质的稳态;④稳态直接原因是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根 本原因是调节机制的调节.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实质:内 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解答】解:A、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 加,A 错误; B、内环境的缓冲体系主要由 H2CO3 和 NaHCO3 构成,B 错误; C、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稳定不变,C 错 误;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D 正确. 故选:D. 10.动物和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反射 D.本能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 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解答】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 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故选:C. 1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信号称 为( ) A.静息电位 B.神经冲动 C.动作电位 D.神经递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 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 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该信号称 为神经冲动. 故选:B. 1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 A. B .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 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 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 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 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 反. 【解答】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 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 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 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 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 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 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 正 确. 故选:C. 1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 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小脑、脑干、大脑 B.大脑、小脑、脑干 C.脑干、小脑、大脑 D.大脑、脑干、小脑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维持平衡、协调运动 是小脑的功能,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 【解答】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维持平 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故选:B. 14.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 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 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 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 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 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 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 奋部位,B 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 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 正确. 故选:C. 15.止痛药(阿托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 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试推测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则可能药物可以作用使递质 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解答】解:A、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但兴奋不能传递,说明止痛药与突触后膜 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A 正确; B、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没有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 结合,B 错误; C、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C 错误; D、止痛药(阿托品)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 成,D 错误. 故选:A. 16.如图 1 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 2 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1 中 A 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 2 中 A 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 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 2 中 C 点会上移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 A 转变为 B 的过程中,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 装置 A 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 图 2 中的 A 点的电位,即静息电位.装置 B 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 2 中的 C 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 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 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 图 2 中的 B 段. 【解答】解:A、图 1 中 A 能测出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 2 中 A 点的电位, A 正确; B、若细胞外 Na+浓度适当升高,则钠离子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在适宜条 件刺激下图 2 中 C 点上移,B 正确;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 A 转变为 B 的过程中,钠离子内流,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 增大,C 正确; D、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 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 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髄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 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 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 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 区为书写中枢,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 区为运动 性语言中枢,H 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答】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A 正确; B、大脑皮层 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的患者不能阅读,B 错误; C、人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 正确; D、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 正确. 故选:B.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 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 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 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 正确. 故选:B. 19.如图图甲表示﹣突触结构,图乙表示﹣反射弧模式图,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 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神经信号从 A 细胞传至 B 细胞,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B.甲图中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并将内容物释放至⑤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 选择透过性 C.甲图示的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乙图中传递的方向 D.甲图中,A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可能使 B 受到抑制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轴突末梢、线 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图乙中 abcd 都位于传出神 经纤维上. 【解答】解:A、甲图中神经信号从 A 细胞传至 B 细胞,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 号→电信号的转变,A 正确; B、③突触小泡的内容物释放至⑤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 错 误; C、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C 正确; D、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 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正 确. 故选:B. 20.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将同一测量装置 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 1 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 B.图 2 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 C.图 2 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 2 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 化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 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 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 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图 1 中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排,但膜内的 钾离子浓度仍比膜外高,A 错误; B、图 2 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没有兴奋传导,所以图 2 测 量装置所测电压为 0mV,B 错误; C、图 2 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②处未处理,局部电流先传导到微电极 左侧,后传导到微电极右侧,所以能测到电位的双向变化,C 正确; D、图 2 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微电极右侧为 负电位,左侧为正电位,所以能测到电位变化,D 错误. 故选:C. 21.现有三组运动员每日分别摄入等质量的高脂肪饮食、正常饮食和高糖类饮食, 三日后检测他们肌肉中糖原含量,接着让他们在健身单车上进行高强度运动,直 至力竭为止.下表为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种类 检测项目 高脂肪饮食 正常饮食 高糖类饮食 三天后肌肉中糖原含量(g/100g) 0.35 1.75 3.55 运动至力竭所需时间(min) 65 110 160 A.饮食中的糖类比脂肪更容易以糖原形式在人体内储存 B.脂肪被吸收后只能储存,不能转化为糖类为运动供能 C.运动时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氧化 D.高糖类饮食组的运动员运动后血浆 pH 值将大幅下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 节. 【分析】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糖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多余的糖类可以在肝 细胞和肌细胞内转化为糖原或者是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 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高糖类饮食的糖原含量是最高的,所 以在饮食中的糖类比脂肪更容易以糖原形式在人体内储存,A 正确; B、脂肪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糖类分解提供能量,B 错误; C、肝糖原可以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C 错误; D、由于正常体内存在缓冲物质,血浆 pH 值不会大幅度下降,D 错误. 故选:A. 22.人体内因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糖尿病 ②呆小症 ③白化病 ④侏儒症 ⑤巨人症 ⑥血友 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④⑥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 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 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 影响. 2、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解答】解:①糖尿病是缺乏胰岛素引起,①正确; ②呆小症是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②正确; ③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不是缺乏激素引起,③错误; ④侏儒症是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引起,④正确; ⑤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⑤错误; ⑥血友病属于遗传病,⑥错误. 故选:A. 23.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②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甲状腺激素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从而促进细胞代谢 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热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 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 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 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 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 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的反馈调节. 【解答】解: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 由胰腺分泌的,①错误; ②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属于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 反应,②正确; ③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③错误; ④垂体含有促性腺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产生,④正确. 故选:A. 24.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① ②代表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是分级调节,寒冷条件下甲是调节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 B.过程③④为正反馈调节 C.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 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节无关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图示分析,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表示下丘脑,乙 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③、④过程表示负反馈. 【解答】解:A、寒冷条件下甲是调节活动的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神经 中枢,A 错误; B、③、④过程为负反馈,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抑制①、②的分泌,B 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C 正确; 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节有关,D 错误. 故选:C. 25.如图表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若 A、B、C 分别是胰岛素、葡萄糖、多糖,则该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C.若该细胞是垂体细胞,则 A 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强造成 D 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A 激素能特异性的与 D 蛋白质结合,则 D 表示受体,并使得 B 物质转化成 C 物质.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 物质转化.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 的功能,A 正确; B、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分别发生在肝细胞和肌肉细胞 中,B 错误; C、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使得垂体合成促性 腺激素,C 正确; D、由于免疫功能过强而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属于自身免疫病,D 正确. 故选:B. 26.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后者随前者变化情况中与图中走势不符的是 ( ) A.抗利尿激素﹣﹣尿量 B.HIV 浓度﹣﹣T 细胞浓度 C.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D.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所示过程为随着自变量升高,因变量逐渐减少. 【解答】解: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A 正确; B、HIV 寄生在 T 细胞中,随着 HIV 浓度升高,使 T 细胞大量死亡,T 细胞数量下 降,B 正确; C、随着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上升,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C 错误; D、随着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含量升高使血糖维持平衡,D 错误. 故选:C. 27.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 5%的二氧化碳气体, 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种调节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 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化学物质,属于调节因子,二氧化碳需要先进入血液, 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二氧化碳的调节属 于体液调节. 故选:B. 28.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尿量减少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平衡调节的方式: 【解答】解:A、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 高,A 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B 错误; C、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降低渗透压,C 正确; D、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D 错误. 故选:C. 29.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C.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 产热量增加 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 激素,④肾上腺素,⑤抗利尿激素,6 为大脑皮层. 【解答】解:A、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主要是神经 调节,A 错误; B、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B 正确;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 增加,C 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 收,D 正确. 故选:A. 3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 限 B.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过程中有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体液调节中有化学信号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因此二者地位相等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 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解答】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而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范围广,A 正确; B、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B 正确; C、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而体液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H+、激素),C 正确;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能 影响神经调节,D 错误. 故选:D. 31.给小鼠第二次注射一定剂量的绵羊红细胞后,小鼠体内抗体含量快速大量增 加,这是因为初次反应使机体产生了一定量的( ) A.记忆细胞 B.绵羊红细胞 C.效应 B 细胞 D.效应 T 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 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 现自身免疫病.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 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A、初次免疫产生了记忆细胞及相应的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 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迅速增值分化,A 正确; B、绵羊红细胞为抗原,B 错误; C、效应 B 细胞即浆细胞,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凋亡,C 错误; D、效应 T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D 错误. 故选:A. 32.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Ⅰ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在此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Ⅰ表示 B 细胞;Ⅱ表示记忆细胞;Ⅲ表示浆细胞,其分泌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① ②③表示感应阶段;⑤⑥表示反应阶段;⑧表示效应阶段;④⑦表示二次免疫应 答. 【解答】解:A、细胞Ⅰ是 B 细胞,细胞Ⅱ是记忆细胞,两者均能特异性识别抗 原,但细胞Ⅲ为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 错误; B、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B 正确; C、⑥是初次免疫,⑦是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因此免疫过程⑥比⑦ 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弱,C 错误;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D 错误. 故选:B. 33.如图中的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通过突触,不通过体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 节. 【分析】根据图示中方式①和②都经过血液循环,方式③只经过神经纤维分析 A.根据图示中方式①和②都经过血液循环分析 B.根据体温调节涉及到神经调 节和体液调节分析 C.根据方式③的信息传递经过组织液分析 D. 【解答】解:A、从图示看出:方式①和②都经过血液循环,因此传输速度缓慢, 而方式③只经过神经纤维,通过电信号进行传递,因此速度很快,A 正确; B、从图示看出: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B 正确; C、体温调节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 节,C 正确; D、轴突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要经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的,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经过组织液,组织液属于体液,D 错误. 故选:D. 3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②睡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④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A.②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 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 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包括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①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睡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 ③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③正确; ④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④错误;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 ⑥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⑥正确. 故选:D. 35.先后将抗原 A 和抗原 A、B 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 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 A 更敏感 B.抗原 A 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 B 反应较慢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先注射抗原 A 后,小鼠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注射抗原 A 时, 小鼠针对抗原 A 进行了二次免疫,而针对抗原 B 是初次免疫;从图中看出针对 抗原 A,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大,因而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解答】解:A、小鼠在注射前对 A 和 B 是同样无免疫力的,初始反应的曲线相 同,说明敏感度一样,A 错误; B、从图中曲线看不出抗原 A 的破坏性更大,B 错误; C、从图中看出针对抗原 A,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大,因而二次免疫比初次免 疫反应更强,C 正确; D、小鼠对抗原 B 反应并非较慢,只是对抗原 B 为初次免疫反应,D 错误. 故选:C. 36.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淸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是 ( )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由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作用时分裂分 化形成 B.细胞乙中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比细胞丙更发达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只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 病毒)的部分过程 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 B 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 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 【解答】解:A、图中细胞甲表示 B 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 B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 错误; B、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 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B 错误;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C 正确;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 错误. 故选:C. 37.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 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 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及时注射了免疫血清 B.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 C.1﹣3 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 B 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注射外毒素后及 时注射免疫血清,结果小鼠存活;先给小鼠注射类毒素,经过 1﹣3 周后再注射 外毒素,结果小鼠也存活. 【解答】解: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及时注射免疫血清,其中存在抗体,能中 和外毒素,A 正确; B、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B 正确; C、注射的类毒素相当于抗原,能促进小鼠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 正确;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 细胞产生抗体,D 错误. 故选:D. 38.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 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 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 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 【解答】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 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 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 正确; 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 持续收缩,B 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 错误; D、由 C、B 分析可知,D 错误. 故选:A. 39.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 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无胸腺裸鼠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缺少胸腺的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T 细 胞,T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但少部分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 巴细胞,因此缺少 T 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在细胞免疫中,T 细胞增殖分化 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缺少 T 细胞,细胞免疫丧失. 【解答】解:A、体液免疫中大部分抗原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由于缺少 T 细 胞,体液免疫功能降低,A 错误; B、无胸腺裸鼠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缺失,则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B 正确; C、无胸腺裸鼠体内缺乏 T 淋巴细胞,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 T 淋巴细胞,因 此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C 正确; D、无胸腺裸鼠丧失了细胞免疫功,D 正确. 故选:A. 40.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免疫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不正 确的是( ) A.注射疫苗的目的是提高机体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B.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可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D.利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分 析 】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 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 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 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 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 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注射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提高其相应的特 异性免疫功能,A 正确; B、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再次免疫,B 错误;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 正确; D、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 检测,D 正确. 故选:B. 二、判断题(共 5 小题:每题 1 分,共 5 分,正确的选“√”,错误的选“×”) 4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总量多于细胞内液. × (判 断对错)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 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解答】解: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 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细胞内液占 ,细胞外液占 .因此细胞外 液的总量少于细胞内液. 故答案为:× 42.在特定情况下,突触所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 泌. √ .(判断对错)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 反应 【解答】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其中兴奋型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兴奋, 最终导致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 故答案为:√ 43.激素既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也不提供能量,而是被运输到特定部 位,使得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错 .(判断对错)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激素的概念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的考查,回忆激素的概念和本质 及激素调节的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 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机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 化作用,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对生理生化反应起 着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错 44.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 质和淋巴细胞组成. 错 .(判断对错)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 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 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 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故答案为: 错 45.人体自身的细胞和组织也可能成为抗原. 对 .(判断对错)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 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叫做抗原. 【解答】解: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 故答案为: √ 三、填空题(共 5 小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46.人体淋巴液中生活着大量的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 御疾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 细 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解答】解:淋巴中的吞噬细胞、B 淋巴和 T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故答案为: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47.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另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突 相接触,共 同形成突触.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结构是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解答】解: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①轴突﹣﹣树突型和②轴突 ﹣﹣胞体型,所以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 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故答案为:细胞体或树突 48.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 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作用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 靶细胞. 【解答】解:激素作用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 官、靶细胞. 故答案为: 通过体液运输 49.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 的物质叫做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点: (1)异物性,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 (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 【解答】解: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 故答案为: 特异性免疫 50.过敏反应是指 已免疫的 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 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 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 故答案为: 已免疫的 四、简答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51.如图 1 所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 表示 呼吸 系统,b 表示 消化 系统,c 表示 泌尿 系统. (2)CO2 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组织细胞内的 CO2 浓度高于组织 液 . (3)人体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乳酸, 不会 (会/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 pH 明显下降,原因是 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可以中和酸 .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具有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机制. (5)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 O2、CO2 扩散的模 型. (要求:a.在 如图 3 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 O2,用虚线箭头表示 CO2.b.不考虑 CO2 进入 成熟红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 为呼 吸系统、b 为消化系统、c 为泌尿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 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1)据图分析可知,a 表示呼吸系统,b 表示消化系统,c 表示泌 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 输,所以 CO2 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 CO2 浓度高于组织 液中的. (3)人体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乳酸,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可以中和酸,不会引 起内环境中的 pH 明显下降.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相对稳定, 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 进行. (5)氧气由成熟红细胞携带扩散到血浆后再到组织液最后到肝细胞内,二氧化 碳扩散方向正好相反.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2)组织细胞内的 CO2 浓度高于组织液 (3)不会 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可以中和酸 (4)神经﹣体液﹣免疫 (5) 52.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 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 f 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人体发生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 上(单向/双向)传递.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 A 传到 B 的信号物质叫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 B 传到 A 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若刺激图丙中 b 点,除 b 点之外,图中 acde (填字母)点可产生兴 奋.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 a、b、c、d、e、f 分别为效应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和感受器. 乙图中 A 表示突触小体、B 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 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 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 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 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 e 上有神经节,所以 e 为传入神经、f 表示感受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 A 传到 B 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 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 能由 B 传到 A. (3)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 以刺激图丙中 b 点,发生兴奋的点有 a、b、c、d、e.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单向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a c d e 53.如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结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效应器 的一部分,由此说明 肾上腺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 肾上腺髓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 制 .激素 d 名称是 肾上腺素 ,其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呼吸加快,心 跳加速. (2)下丘脑对激素 c 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由此推 断当激素 a 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 c 的分泌量 上升 .但健康人体内激素 c 浓 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 c 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 c 分泌过多会抑制下 丘脑和垂体分泌物质 a、b) . (3)研究发现,激素 c 能抑制 T 细胞对 淋巴因子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殖分化过程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情绪压力长期得 不到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减少 d,引起压 力的短期效应. 情 绪 压 力 → 下 丘 脑 垂 体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 应. 【解答】解:(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肝脏细胞膜上 存在激素 d 的特异性受体,且肝脏细胞中储存着肝糖原,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和 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肾上腺髓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制.激素 d 名称是 肾上腺素,其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2)根据题意,激素 a 增多,可促进垂体分泌激素 b 增多,从而使肾上腺皮质 分泌激素 c 增多分泌量上升.健康人体内激素 c 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 泌物质 a、b,进而引起 c 浓度下降,这种调节称为负反馈调节. (3)T 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时激素 c 分泌多,使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从而使人的免疫力下降.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肾上腺髓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制 肾上腺素 (2)上升 c 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 c 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 分泌物质 a、b) (3)淋巴因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