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抗体、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内环境PH的稳定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C.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 2.如图为一个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刺激b处能引起c的收缩,这一过程叫反射 C.刺激d处,在b处不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释放到突触间隙 3.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 4.右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5.下列不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记忆B细胞 D.效应T细胞 6.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A B.B C.C D.D 7.调查双子叶植物和鲫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分别是( ) A.都是样方法 B.都是标志重捕法 C.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8.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过程均会加强 B.c与d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e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9.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10.有关如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DNA复制过程 B.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C.T2噬菌体体内也能进行该过程 D.图中的A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11.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便的方法是( ) A.种植→F1→选双隐性者→纯合体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诱导处理使染色体加倍→纯合体 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1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应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是Kcal/m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其中的1%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作为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少的能量 13.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图中含有4个DNA分子 D.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4.如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A.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B.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 C.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尖端存在 D.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 1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一片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低,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16.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C.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体 18.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林,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下列阶段才能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杉林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 B.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 C.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均发生改变 D.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9.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 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C.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 20.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多个选项,选错得0分,选不全得1分.共5题,每题3分. 21.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形成不定根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此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μmolL﹣1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可能相同 C.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没有表现出两重性 D.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根 22.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相对稳定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23.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 24.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25.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计65分. 26.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甲图可知,参与机体血糖调节的激素除⑤肾上腺素外,还有② 、③ .人体内激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该激素的分泌,这种方式叫做 调节. (2)下丘脑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参与血糖的调节.若乙图为调节过程中部分结构示意图,则图中涉及 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所处的人体内环境为 .图中d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3)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分解多种病原体,该免疫类型为 免疫;此外,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够对病原体进行必要的摄取和处理,结合其他细胞的作用,使相应细胞受到刺激并经过一系列的增殖分化,成为能分泌相应抗体的 细胞. 27.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 上填名称):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 (4)观察c图,在图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 (5)c图中,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④某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 . 28.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 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4)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 29.如图1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中激素B是生长激素(一种蛋白质),它是由 细胞合成分泌的,参与该激素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 . (2)胰高血糖素能与图1中受体 (用图中字母回答)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如果该受体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 . (3)若甲状腺激素与图1中激素A的作用机理相似,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a结合,促使细胞合成新的蛋白酶,进而促进细胞代谢.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4)分别用含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培养液同时培养甲状腺瘤组织,细胞培养72h检测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吸光值的大小衡量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由实验结果分析,在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下甲状腺瘤细胞 (增殖被抑制、正常增殖、加速增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越大,甲状腺瘤细胞的数量变化是 . 30.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mg/L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充分.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与对照组切段相比,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 31.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 .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 .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 、 和用血球计算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及①过程中能量流动的形式分别是 、 . (2)图中A为 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B灭绝,则短期内丙中D的数量变化是 . (3)该系统的乙、丙、丁共同构成 ,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3.分析下列图一和图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图一中包括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是 ,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 (3)图二中A表示 的能量,B表示 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 .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 . (4)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抗体、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内环境PH的稳定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C.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内环境PH的稳定是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B错误; C、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如内环境温度升高,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C错误; 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如图为一个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刺激b处能引起c的收缩,这一过程叫反射 C.刺激d处,在b处不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释放到突触间隙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分别为突触、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和传入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a处为突触结构,当电信号传导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此时为化学信号;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又转化为电信号,所以在a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 B、刺激b处能引起c的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这一过程不能叫反射,B错误; C、刺激d处,信号通过a传递到b处,所以在b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方式是胞吐而不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4、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解答】解:A、流感病毒侵入后,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A错误; B、B淋巴细胞经流感病毒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B错误; 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C错误; D、禽流感病毒侵入后,体内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识别功能,但巨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以流感病毒为素材,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4.右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3、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②③不是同一生理过程,B错误 C、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体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反馈调节等内容. 5.下列不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记忆B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呈递抗原、产生淋巴因子的作用,A错误; B、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错误; D、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6.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C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解答】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 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 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C错误; 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数,推测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得出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7.调查双子叶植物和鲫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分别是( ) A.都是样方法 B.都是标志重捕法 C.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A、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鲫鱼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8.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过程均会加强 B.c与d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e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正确; B、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 C、体温调节和水分平衡调节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C错误; 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另外在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9.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①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②中细胞甲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乙细胞,类似于神经递质的传递;图③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类似于性激素的作用途径. 【解答】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释放,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故为题图②;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甲状腺,故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为题图①.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有关如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DNA复制过程 B.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C.T2噬菌体体内也能进行该过程 D.图中的A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是DNA特有的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解答】解:A、图示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A错误; B、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 C、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该过程,C错误; D、图示DNA链中的A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RNA链中的A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便的方法是( ) A.种植→F1→选双隐性者→纯合体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诱导处理使染色体加倍→纯合体 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易倒伏易染锈病(DdEe)易倒伏易染锈病(D_E_):易倒伏抗锈病(D_ee):抗倒伏易染锈病(ddE_):抗倒伏抗锈病(ddee)=9:3:3:1. 【解答】解:A、DdEe可获得四种表现型,由于表现型为隐性个体(ddee)的全为纯合子,因此选择出性状不分离的个体即可,并且该方案最简便,A正确; B、杂合子(DdEe)种子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仍是杂合子,B错误; C、植(DdEe)→花药离体培养(DE、De、dE、de)→用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DEE、DDee、ddEE、ddee),可以从中选择出ddee个体,但是该方案与C选项的方案比较,比较复杂,C错误; D、杂合子(DdEe)直接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DDddEEee,方案不可取,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能力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考生注意抗倒伏抗锈病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因此自交后选择即可;同时自交方法还可以用于检测植物是否为纯合子. 1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应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是Kcal/m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其中的1%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作为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少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5000 kcal/m3/年,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分别是1800kcal/m3/年、250kcal/m3/年、40kcal/m3/年. 【解答】解:A、图中可见入射的太阳能为1500000kcal/m3/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5000kcal/m3/年,所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5000÷1500000=1%左右,A正确;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部分能量,B错误; C、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当人们把生产者作为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高. 13.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图中含有4个DNA分子 D.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基因连锁,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解答】解:A、图示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A正确; B、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图示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 C、图中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C正确; D、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图示,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根据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判断其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认真审图,明确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再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4.如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A.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B.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 C.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尖端存在 D.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有无和是否照光,通过比较②和③可以得知胚芽鞘向光性是由于具有尖端的缘故;通过比较②和④可以得知感光部位在尖端.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由②④组实验可得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A正确; B、由实验不能得出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B错误; C、由②④组实验可得出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尖端是否能感受到单侧光照,C错误; D、由实验不能得出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一片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低,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l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 D、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种群,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掌握其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C.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几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当时,有利于脱分化,当生长素含量大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时,有利于再分化形成根,当生长素含量小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时,有利于再分化形成芽;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 【解答】解:A、在培育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改变染色体数目的是秋水仙素,故A错误;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发育的是生长素,故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均受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影响,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当时,有利于脱分化,当生长素含量大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时,有利于再分化形成根,当生长素含量小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时,有利于再分化形成芽,故C正确;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分裂的是细胞分裂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几种植物激素的作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并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体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计数时不包括芽体. 【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发病率和探究酵母菌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8.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林,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下列阶段才能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杉林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 B.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 C.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均发生改变 D.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据图分析,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另外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在云杉林被采伐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B正确; C、群落恢复过程中逐渐形成垂直结构,地面的光照和湿度发生改变,则水平结构也发生改变,C正确; D、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因而人类活动会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因此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9.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 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C.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4个. 【解答】解: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正确; 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B正确; C、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 D、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14÷16×400×1000×10000=8×109个,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中档题. 20.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解答】解: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的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A错误;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故B错误;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难度较大,其中的几部分能量如不细分很容易混淆,特别注意D选项中粪便中能量=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多个选项,选错得0分,选不全得1分.共5题,每题3分. 21.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形成不定根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此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μmolL﹣1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可能相同 C.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没有表现出两重性 D.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根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柱形图显示的几个浓度中,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形成不定根促进的作用增强,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减弱; 【解答】解:A、分析图示可知,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在10μmol/L和100μmol/L之间,50μmol/L生根量最多,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该在50μmolL﹣1左右,若进一步探究最适浓度,可以在10μmol/L和100μmol/L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A错误; B、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B正确; C、和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形成不定根的影响都是促进作用,图中没有体现抑制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C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是对IAA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是考查的重点. 22.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相对稳定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4、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解答】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 D、兴奋传导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水盐调节和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中档题. 23.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解答】解:A、图1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型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在增加,D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图1各区段的含义,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由于b处位于传出神经上,所以信号能传到效应器,因此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不能发生反射,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所以电流汁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不增加,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以维持电位差,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25.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答】解:A、种群“J”型曲线发生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C、从开始出生率在逐渐降低,达到600即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 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J型、S型曲线形成原因上去分析.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计65分. 26.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甲图可知,参与机体血糖调节的激素除⑤肾上腺素外,还有② 胰岛素 、③ 胰高血糖素 .人体内激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该激素的分泌,这种方式叫做 (负)反馈 调节. (2)下丘脑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参与血糖的调节.若乙图为调节过程中部分结构示意图,则图中涉及 4 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所处的人体内环境为 组织液 .图中d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 . (3)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分解多种病原体,该免疫类型为 非特异性 免疫;此外,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够对病原体进行必要的摄取和处理,结合其他细胞的作用,使相应细胞受到刺激并经过一系列的增殖分化,成为能分泌相应抗体的 效应B(浆) 细胞.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甲分析,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①)分泌胰岛素(②),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④)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③),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⑤),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2、图乙中是4个神经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受到刺激后是兴奋状态,膜电位会变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肾上腺素、②胰岛素和③胰高血糖素,其中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血糖升高方面起协同作用,都能升高血糖.人体内激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该激素的分泌,这种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2)由图可知,本题中共有4个神经元,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图中d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 (3)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直接消灭抗原,在特异性免疫中抗原的处理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最终引起浆细胞分泌抗体. 故答案为: (1)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负)反馈 (2)4 组织液 外负内正 (3)非特异性 效应B(浆)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27.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 ? 上填名称):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感受器 .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b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突触 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4)观察c图,在图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由负电位转变成正电位,再转变成负电位 . (5)c图中,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④某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 A与B的中点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据图A分析,1是感受器,3是传入神经,4是神经中枢,5是传出神经,2是效应器,6表示的是突触. (2)静息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图B中,在a、b、c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兴奋经过突触结构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存在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4)图C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兴奋并将兴奋向左右传递,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负电位转变成正电位,再转变成负电位. (5)c图中,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传出神经④的某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可能的原因是兴奋同时到达两个电极,使得局部电流相互抵消,所以施加刺激的位置在A与B的中点.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b 局部电流 (3)【6】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由负电位转变成正电位,再转变成负电位 (5)A与B的中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8.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神经递质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 葡萄糖 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 蛋白质、脂肪、糖原 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 1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自身免疫 病. (4)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浓度下降速度慢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解答】解:(1)兴奋传到时,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细胞产生反应.从图上可以看出,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从图中可知,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也能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抗体1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产生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4)题干所述事例的原因是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浓度下降速度慢.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神经﹣体液 (2)葡萄糖 蛋白质、脂肪、糖原 (3)1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自身免疫 (4)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浓度下降速度慢 【点评】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血糖的调节,意在考查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9.如图1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中激素B是生长激素(一种蛋白质),它是由 垂体 细胞合成分泌的,参与该激素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 (2)胰高血糖素能与图1中受体 b (用图中字母回答)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的 信息交流 功能,如果该受体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 降低 . (3)若甲状腺激素与图1中激素A的作用机理相似,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a结合,促使细胞合成新的蛋白酶,进而促进细胞代谢.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升高(或增加)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 神经系统(脑)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4)分别用含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培养液同时培养甲状腺瘤组织,细胞培养72h检测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吸光值的大小衡量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由实验结果分析,在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下甲状腺瘤细胞 正常增殖 (增殖被抑制、正常增殖、加速增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越大,甲状腺瘤细胞的数量变化是 细胞数量越多(或增殖速率越大)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图1中可以看出,激素A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激素A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来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激素B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表面,激素B与受体结合后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图2中可以看出,肾上腺素的浓度不同,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没有变化,说明肾上腺素对细胞增殖没有影响;而随着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升高,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越来越多. 【解答】解:(1)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垂体合成;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参与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2)胰高血糖素能与图1中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如果该受体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降低. (3)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升高(或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神经系统(脑)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4)根据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分析,在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下甲状腺瘤细胞正常增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越大,甲状腺瘤细胞数量越多(或增殖速率越大). 故答案为: (1)垂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2)b 信息交流 降低 (3)升高(或增加) 神经系统(脑) (4)正常增殖 细胞数量越多(或增殖速率越大)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激素调节、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相关激素如醛固酮、甲状腺激素等的生理作用;明确激素调节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能够从图解中获得解题的相关信息. 30.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1 mg/L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氧气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充分.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 含蔗糖的磷酸缓冲液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内源激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与对照组切段相比,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有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C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多次重复实验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柱形图:A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实验一中,A溶液浓度在0~1mg/L时,随着A溶液浓度的升高,切段的平均长度逐渐增大;A溶液浓度在1~10mg/L时,随着A溶液浓度的升高,切段的平均长度逐渐减小.实验二结果与实验一类似,只有A溶液浓度为0.1mg/L时,实验所得数据偏差较大,但也要如实记录. 【解答】解:(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由于切段在浓度为1mg/L的溶液中伸长长度最大,说明1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培养过程充分振荡的目的是:增加氧气,以满足细胞呼吸的需求;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 (3)对照试验的溶液为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所以生长素类似物A要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可以减少切段自身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4)图2中,与对照组切段相比,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 (5)试验得到的数据要如实填写,误差大的可以多次重复实验.故选:C.多次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 (1)1 (2)氧气 (3)含蔗糖的磷酸缓冲液 内源激素 (4)有 (5)C 多次重复实验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探究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柱形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明确A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其它组需与其对照后才能确定相应浓度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难度适中. 31.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乙醇含量过高 、 培养液的pH下降 .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 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和用血球计算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此题以我们熟悉的酵母菌为研究对象,考查了细胞呼吸、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等内容. 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大量),产能多;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产生的能量少. 【解答】解:(1)图中AB段这一区间,无乙醇产生,因此可推断它只进行有氧呼吸,另外,问题是呼吸发生的场所(而不是主要场所),应答: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只答“线粒体”不得分;BC段,乙醇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多,酵母菌数量仍在继续增加,因此可推断这一区间内的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也同时进行有氧呼吸(不然,酵母菌数量不会增加的). (2)酵母菌数量在C点下降,这是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问题,得分析查找环境中可能的影响因素,除营养物的供应问题外,还应考虑其代谢产物(乙醇和二氧化碳)的积累对其繁殖的影响. (3)T1﹣T2时段,葡萄糖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在图上找这一区间的其它信息发现,酵母菌数量继续增加至最大值、乙醇开始产生并不断增加,联系问题可归纳出原因:酵母菌数量增多、酵母菌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产能少,需消耗更多葡萄糖. (4)取样正确的操作是摇匀培养液,再吸取样液,若未曾摇匀,吸管在上部取样,则数据偏小,在下部取样,则数据偏大;统计时,应统计这一区间的活菌个体数,若把死亡个体算进来,数据就会偏高.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点评】酵母菌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可以用它进行细胞结构的研究、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还可以涉及果酒的制作,这些都是高中生物重点考查的内容.复习中,要学会将五本教材中同一对象或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丁 ,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及①过程中能量流动的形式分别是 有机物 、 热能散失 . (2)图中A为 第二 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捕食和竞争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B灭绝,则短期内丙中D的数量变化是 增加 . (3)该系统的乙、丙、丁共同构成 生物群落 ,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图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解答】解:(1)从题目图中找到突破口,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碳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①过程为呼吸作用,其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主要以热能散失. (2)A是以乙为食物的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D均以A为食物,构成竞争关系,而D也以B为食物,所以BD也存在捕食关系.若B生物灭绝,D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另一方面,从A到B再到D这条食物链与直接从A到D相比较,后者获得的能量更多,所以短时间内D的数量增加. (3)图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是各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其中乙、丙、丁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 (1)丁 有机物 热能散失 (2)第二 捕食和竞争 增加 (3)生物群落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点评】本题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分析下列图一和图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2)图一中包括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生产者 . (3)图二中A表示 初级消费者同化 的能量,B表示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 未被利用 .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 0 . (4)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1、图一中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表示燃烧. 2、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的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3、图一和图二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 【解答】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图一中包括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0. (4)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被利用 0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