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 物 试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1-10每小题1分,11-30每小题2分,共50分) 1.“酵素”目前在保健品领域大热,甚至有人称每晚不吃晚餐,只吃“酵素”就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也能起到减肥的效果,而“酵素”实际上是对酶的别称。下列有关“酵素”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大多数细胞都能合成“酵素”类物质 B. “酵素”能够在机体内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C. 用“酵素”保健品代替晚餐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 D. 人体各细胞中“酵素”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不同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酵素”实际上是酶,凡是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A正确;酶其催化作用,但是不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B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C正确;基因在细胞中是选择性表达的,不同的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不同,D正确。 2.如图是对噬菌体、蓝藻、变形虫和衣藻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 甲组中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 B. 甲与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叶绿体 C. 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 D. 丁组中的生物细胞中都具有核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染色质,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前者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后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详解】A、甲组中的生物有噬菌体(病毒,无细胞结构)和变形虫(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均没有细胞壁,A正确; B、甲中生物和乙中的蓝藻均没有叶绿体,故甲与乙的分类依据不可以是有无叶绿体,B错误; C、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丙组无染色体,丁组有染色体,C正确; D、丁组中的生物细胞变形虫和衣藻均有细胞核,均具有核膜,D正确。 故选B。 【点睛】甲和乙的分类依据不可以是有无叶绿体,但可以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甲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中心体,与水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 ②是线粒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③是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 ④是粗面内质网,附着于其上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①为中心体,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内,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②为线粒体,普遍分布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大多数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为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④为内质网,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车间。 【详解】A、水稻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错误; B、②是线粒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是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C正确; D、图中④上附着有核糖体,是粗面内质网,附着于其上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正确。 故选A。 4.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相关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可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施用农家肥可增大农田中CO2浓度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 D. 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增加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和环境因素(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A、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可促进有氧呼吸,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A正确; B、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细菌增殖,B错误; C、施用农家肥,可增大农田中CO2浓度,通过提高暗反应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C正确; D、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降低晚上呼吸消耗有机物,可增加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D正确。 故选B。 5.AABB和aabb杂交得F1,在F1自交后代的所有基因型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A. 4 : 5 B. 1 : 3 C. 1 : 8 D. 9 : 7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目考查的是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ABB和aabb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在F1(AaBb)自交后代的所有基因型中,把F1自交按照两个分离定律计算,Aa×Aa→1/4AA,2/4Aa,1/4aa;Bb×Bb→1/4BB,2/4Bb,1/4bb,则F2纯合子有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纯合子合计1/4,杂合子3/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3,故选:B。 6.下面关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包括2次DNA复制 B.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C. 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着丝点断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在从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发生的细胞分裂方式。该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1次DNA复制,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着丝点断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7.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上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依次是( ) A.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B.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 C. 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 D.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①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D。 8.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摩尔根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B.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 C. 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 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杂合子内,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在纯合子内,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相同基因。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A错误; B、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B错误; C、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C错误; D、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D正确。 故选D。 9. 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 ) A. 神经细胞 B. 精原细胞 C. 淋巴细胞 D. 精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此男子体内所有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是相同的,都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所以在神经细胞、精原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定含有致病基因,A、B、C项错误; 白化病致病基因与它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此人的精细胞中可能不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D项正确。 10.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生物细胞内都含有两条性染色体 B. 女儿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 C. 雌性动物体内都含有两条形态相同的性染色体 D. 男性个体细胞内的X、Y染色体形态不同,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性染色体存在于雌雄异体的生物体内,对于XY型的生物体,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雄性动物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点睛】A、不是所有生物体都含有性染色体,如豌豆等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 B、女儿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B正确; C、XY型的雌性动物体内含有两条形态相同的性染色体,而ZW型的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C错误; D、男性个体细胞内的X、Y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分裂时可发生联会,故属于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1.下图为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甲——乙的过程发生在间期,这个过程需要酶和ATP的参与 B. DNA复制使DNA数目加倍,着丝点断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丙和丁形态不同,但都含有相等数目的DNA D. 戊存在的时期,该细胞DNA数目为8,染色单体数也为8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图是本题的切入点。图中甲→乙表示染色体的复制;乙→丙表示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丁图表示中期染色体,其形态清晰;戊表示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变为染色体。 【详解】A、甲→乙的过程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这个过程需要酶和ATP的参与,A正确; B、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使DNA数目加倍,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断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丙和丁形态不同,但都含有相等数目的DNA和染色单体,C正确; D、戊存在的时期,着丝点已分裂,所以该细胞DNA数目为8,染色单体为0,D错误。 故选D。 12.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 A.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的时期是OP段 B. 若在A点将核DNA进行同位素标记,则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50% C. 在图中的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相等的 D. 图中L→M所示过程为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和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E是有丝分裂DNA含量变化,E~K是减数分裂过程DNA含量的变化曲线,M~Q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详解】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的时期是间期,即AC段、EG段和MN段,A错误; B、若在A点将核DNA带上同位素标记,则在GH段时,由于复制了两次,所以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25%, B错误; C、在图中的GH段,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而OP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前者是后者的一半,C错误; D、图中L点→M点所示染色体数目加倍,且恢复后与体细胞相同,说明发生了受精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 13.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其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 豌豆杂交时对父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C. F1测交将产生4种(1∶1∶1∶1)表现型的后代,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D.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自由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杂交时操作程序为: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假说─演绎法是指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作出的解释是: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 【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其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相对性状,A正确; B、豌豆杂交时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B错误; C、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这是演绎推理,C错误; D、自由组合定律指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A。 14.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 为物质名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f和h表示的物质分别是C5和C3 B. 分离物质a可用无水乙醇 C. 当物质g供应不足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D. 过程③④⑤中,⑤释放的能量最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①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②为暗反应阶段;③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和⑤分别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中的物质a~h分别为色素、氧气、ATP、ADP 、五碳化合物、二氧化碳和三碳化合物。 【详解】A、据图分析,②为暗反应阶段,则f和h表示的物质分别是C5和C3,A正确; B、物质a为色素,提取光合色素时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B错误; C、当物质g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时,直接影响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③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和⑤分别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中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有氧呼吸的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判断图中发生的生理过程,进而判断图中a~h 的物质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②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 ③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④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壁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⑥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是细胞癌变的内因 ⑦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A. 4种 B. 3种 C. 2种 D. 1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为止。 2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3、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细胞凋亡的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凋亡肩负着维持各种组织器官固有体积和形态功能的作用,还会使机体内异常细胞得到及时清除,去除潜在隐患。 4、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①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①错误; ②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②正确; ③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③错误; ④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④错误;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⑤正确; ⑥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⑥正确; ⑦细胞坏死: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阻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故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⑦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②⑤⑥⑦,共四项,故选A。 16.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0种 B. 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 C. 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 D. 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脱去1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但组成三者的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详解】如果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A错误;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RNA中的碱基含有A、U、C、G四种,B正确;如果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C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但是组成不同多糖的葡萄糖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17.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35S标记组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32P标记组在新形成噬菌体中能够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离心后上清液析出的是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 【详解】A、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C、35S标记的是蛋白质,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35S组离心后,蛋白质外壳主要分布于上清中,故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C错误;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并且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将含32P的DNA注入到大肠杆菌中,故在大肠杆菌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能够检测到放射性,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GC碱基对含量较高时,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大 B. DNA分子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多样性是DNA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不同,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 若一单链中的(A+T)/(G+C)=n,则其互补链中的该比值为n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DNA分子遗传信息储存在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整个DNA分子中A=T,C=G;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DNA分子中G-C碱基对之间3个氢键,A-T之间2个氢键,则GC碱基对含量较高时,其结构稳定性较大,A正确。 B、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B正确。 C、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C错误。 D、若一单链中的(A+T)/(G+C)=n,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和整个DNA 分子的该比值为n,D正确。 故选:C。 19.在氮源为14N或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或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离心方法分离提取到的大肠杆菌的DNA,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Ⅰ代大肠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 B. Ⅱ代大肠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 预计Ⅲ代大肠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 上述实验的结果能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14N-DNA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离心后位于试管中轻带的位置,15N-DNA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离心后位于试管中重带的位置,Ⅰ代大肠杆菌DNA离心后位于中带的位置,推测其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 【详解】A、Ⅰ代大肠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A正确; B、Ⅱ代大肠杆菌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全部(4个)DNA分子的1/2,B错误; C、由于1个含有14N的D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2;1个含有15N的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2;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三代,共得到8个DNA分子,这8个DNA分子共16条链,其中有2条链含15N,14条链含14N,因此总相对分子质量为b/2×2+ a/2×14=b+7a,所以每个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C正确; D、该实验的结果能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20.图为中心法则图解,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⑤过程中都能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能够体现①~⑤过程 C. 过程①③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D. ③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时,遵循A—U、U—A、C—G、G—C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DNA复制,②转录,③逆转录,④RNA复制,⑤翻译。 【详解】A、中心法则各个过程均能够碱基互补配对,A-T/U、C-G,A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不能够发生图中过程,B错误; C、过程①③产物均为DNA,催化前者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催化后者的酶是逆转录酶,C错误; D、③逆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时,遵循A-T、U-A、C-G、G-C的原则,D错误。 故选A。 21.如图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下列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 B. ①过程发生所需模板和运输A的工具都是RNA C. 环状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A的数目 D.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H、O、N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A),氨基酸通过①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多肽的化学键名称是肽键(B),肽链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的个数减去形成的肽链数;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其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 【详解】A、多肽链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最多有20种,A错误; B、①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发生所需模板是mRNA,运输A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B正确; C、肽键数=氨基酸个数-链数,所以环状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肽键)的数目,C正确; D、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不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是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D正确。 【点睛】注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不是每种蛋白质都一定要有20种氨基酸参与组成。 22.周期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机理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 RNA 酶和解旋酶的催化 B. 过程①和②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C. 异常多肽链氨基酸种类与正常多肽链一定不同 D. 该病的根本原因是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周期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发病机理,其中①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 长度是一样的,而致病基因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 【详解】A、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但不需要RNA 酶和解旋酶的催化,A错误; B、①为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两个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正确; C、据图可推测,该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碱基对发生了替换,使原来某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出来的多肽链变短,但短肽链中氨基酸种类与原来的长肽链种类可能相同,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病的直接原因是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根本原因是控制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点睛】注意D选项中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区别:前者必须从遗传物质(DNA或基因)的角度出发阐述,后者只能是直接承担着——蛋白质的角度出发阐述。 23.基因发生了突变也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下列证据不支持该观点的有( ) A.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可能具有多种密码子 B. 发生突变的部位不编码蛋白质 C. 发生突变的基因在细胞中不表达 D. 隐性纯合子中一个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密码子简并性、隐性突变、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各种因素。 【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可能具有多种密码子,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 B、发生突变的部位位于非编码区,不编码蛋白质,从而没有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正确; 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如神经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基因发生了突变,神经细胞的性状不受影响,C正确; D、显性纯合子中一个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成为杂合子,仍表现为显性性状,但隐性纯合子中的基因若发生显性突变,是会改变生物性状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总结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②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③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④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4.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 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 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 C. 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 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答案】B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③和⑥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A正确。如果④是自交,因为AAaa产生AA配子的概率是1/6,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36,B错误。AA和AAAA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C正确。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8+58/2=87,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育种和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计算能力。 【名师点睛】常见遗传育种方式的不同点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 杂交 育种年限长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操作简单,目标性强 矮秆抗 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高产青 霉菌株 多倍 体育 种 染色 体变 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无子西瓜、 八倍体小 黑麦 单倍 体育 种 染色体变 异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京花1 号”小麦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转基因 抗虫棉 25.下列有关育种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属于有性生殖 C.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D. 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可以不是纯合子,但在大田生产中只能生长一季,不能再作种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的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 【详解】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杂种优势,A正确; 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脱毒苗,其原理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生殖,B错误; C、诱变育种利用了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等,使得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C正确; D、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所以必须年年制种,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的进行无性繁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其中关键点在于如何判断是否可育. 26.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是单倍体 ②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③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④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⑤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⑥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 ⑦一定是纯合子 ⑧是二倍体 A. ④⑤⑦⑧ B. ①④⑤⑥ C. ①④⑤⑦ D. ①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是单倍体,①正确;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2 个染色体组,即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④正确;单倍体的幼苗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③错误、⑤正确;二倍体玉米的基因型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花粉有AA、aa、Aa,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有AA、aa、Aa,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⑥正确、⑦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⑧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④⑤⑥,故选B。 27.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某一高等动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个细胞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B. 甲产生的是次级精母细胞 C. 乙产生的是精细胞 D. 丙产生的是体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该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该高等动物的性别为雄性。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结合对甲细胞的分析可知,丙细胞为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A、甲、乙细胞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甲细胞产生的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说明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产生的是体细胞或原始的生殖细胞,精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C错误; D、由题意与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进行均等分裂可知,丙细胞为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所以丙细胞产生的是精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据此明辨图中各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及其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中培养充足时间后,置于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则第一次和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 第一次:每条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 第一次:半数的染色体含有被标记的染色单体 C. 第二次:每条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 第二次:半数的染色体含有被标记的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其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且每条单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详解】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中培养充足时间后,DNA分子中都含3H 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第一次分裂时: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这两个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 ,则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2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A、B错误; 第二次分裂时:第二次分裂中期,DNA又已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结果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其中1个DNA的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另一个DNA的2条链都不含3H ,即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C正确、D错误。 故选C。 29.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 B. 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 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2、基因突变会引起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因此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变化。 【详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b、c基因不一定在每个细胞中都会表达,A错误; B、a、b基因位于一个DNA分子上,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B错误; C、b中碱基对发生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真核生物而言,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有基因,细胞之内的细胞器DNA上同样有基因,例如线粒体DNA上就有相关的基因,D错误。 故选C。 30.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体细胞中有两种基因组成,甲为AaB,乙为AABb。对于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可能的有() A. 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突变 D. 可能是男性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甲个体比乙个体缺少一个B或b基因,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很可能是染色体发生了变异(如: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数目变异中的个别的减少等);也有可能是该个体为男性,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该个体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Y。 【详解】A、有可能是该基因存在的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的缺失,而导致该基因丢失,A正确; B、甲的基因型为AaB,缺少一个B或b基因,很可能是该基因存在的染色体发生了缺失,即可能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的减少,B正确; C、基因突变只会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的数目并不会减少,C错误; D、该基因如果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则在男性个体中也只有一个基因,D正确。 故选ABD。 二、非选择题(共5道小题,共50分) 31.如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部分结构的名称:[2]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的两条链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交替连接形成的。该DNA分子应有______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3)连接碱基对的化学键是________。 (4)如果将无标记的细胞培养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细胞在该培养液中分裂四次,该DNA分子也复制四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5)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片段 (2).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3). 磷酸 (4). 脱氧核糖 (5). 2个 (6). 氢键 (7). 1∶8 (8). 15×(a/2-m)个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NA片段的结构图,其中1是碱基对,2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3是脱氧核糖,4是磷酸,5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6是腺嘌呤,7是氢键。 【详解】(1)据图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2] 为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片段, [5]为D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2)DNA分子两条链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每条链的起始端均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故整个DNA分子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3)DNA分子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 (4)由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可以推知,只有两个DNA能拥有母链DNA的含有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并且每个DNA分子均会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故比例为1:8; (5)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推知:每个DNA分子中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a/2-m)。经过四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总数为24个,其中有两条链为母链,因此,所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15×(a/2-m)个。 【点睛】本题以图像的形式考察了DNA的结构特点,并用同位素标记法来考察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以及相关计算,较好的测试了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对实验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相关的计算能力,综合性较强。 32.图表示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据图回答: (1)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赫尔希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将_________和________单独地分开,分别研究。 (2)若人组织中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_________(2分,仿照中心法则填写)。 (3)图A中以物质④为模板合成物质①的过程称为________,合成物质①的场所是 ________(填图A中的序号)。 (4)图A中物质② 为_______,作用是_____。 (5)图B表示转录的过程,需要的酶为________,与图A过程相比,图B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 (6)若图B的DNA模板链有300个碱基,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蛋白质中最多含有_______个氨基酸,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答案】 (1). DNA (2). 蛋白质 (3). DNARNA蛋白质 (4). 翻译 (5). ③ (6). tRNA (7). 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8). RNA聚合酶 (9). T-A (10). 100个 【解析】 【分析】 图A:①为多肽链,②为tRNA,③为核糖体,④为mRNA; 图B:方框中含有碱基U,为RNA链,模板链为DNA链,则图B表示转录过程,其中1为磷酸,2为核糖,3为脱氧核糖,4为磷酸,5为腺嘌呤,6为鸟嘌呤,7为尿嘧啶。 【详解】(1)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与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均强调要将DNA和蛋白质单独地分开,分别研究它们的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若人组织中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将不再进行DNA的自我复制,因此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3)图A中以物质④mRNA为模板合成物质①多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该过程的场所是③核糖体; (4)图A中物质②为tRNA,作用是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5)图B表示转录的过程,需要的酶为RNA聚合酶,与图A(翻译)过程相比,图B(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的方式为T-A; (6)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若DNA模板链有300个碱基,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mRNA中最多也含有300个碱基,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在不考虑终止密码子的情况下,该条肽链最多只有100个氨基酸。 【点睛】本题首先需要考生能根据图解,例如图B中的碱基U,判断左侧链为RNA链,再根据图中的提示,右侧链为DNA模板链,推知此图表示转录过程。再根据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所需条件、场所等相关知识,准确作答,考察知识较为全面。 33.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 (1)如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图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缬氨酸的密码子(之一)为_______。 (2)图乙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则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_______(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______(填序号),从发生的染色体种类说,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转录 (3). CAT (4). GUA (5). 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6). ① (7). ② (8). 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DNA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图乙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图丙的①代表了基因重组(交叉互换型)、②代表了染色体异位。 【详解】(1)由分析可知,①是DNA上发生的基因突变。②代表转录过程。其中α链是模板链,其上碱基与GTA互补,即为CAT。其转录出的信使RNA的序列为GUA; (2)由题干知,该动物原本就具有Aa基因,因此,图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出现Aa这对等位基因就有两种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 (3)图丙的①可以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中染色体片段的位置改变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因此属于染色体变异。 【点睛】本题以图片的形式,集中的考察了生物遗传学中容易发生混淆的几个知识点,例如图丙中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学生通过本题,可以直观的总结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全章知识网络的构建。 34.下图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回答: (1)A图中,是___________育种方法。 (2)B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____,若要根据F2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最简便的方法是选出矮秆抗病个体进行____________,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3)C图中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与B方法相比,C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杂交育种 (3). 连续自交 (4). 花药离体培养 (5).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分析】 A图中,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氨基酸种类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形成新品种;B表示杂交育种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常用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方法得到所需品种,缺点是育种周期长;C表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常用到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详解】 (1)A图中,物种P没突变之前,基因模板链上为CTG,②mRNA上的碱基为GAC,即编码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AC,则③上的氨基酸为天门冬氨酸。突变后,基因非模板链由GAC突变成GT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为CAG,②mRNA上的碱基为GUC,即编码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UC,则③上的氨基酸为缬氨酸,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 (2)B表示杂交育种,常用的最简便的方法是选出矮秆抗病个体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就可以看作纯合子,但育种年限较长; (3)C表示单倍体育种,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点睛】本题主要通过图像的形式,比较直观的展示几种育种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以及单倍体育种等知识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识记、掌握并会综合运用。例如,需要能准确说出各种育种方法所涉及的变异原理,相关操作步骤以及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等,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育种方式加以运用。 35.遗传病及其预防 Ⅰ.LDL的作用是携带胆固醇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LDL受体缺乏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FH),该病是家族性遗传病,控制LDL受体合成的基因(R-r) 在第19号染色体上。如图是某个家系中关于LDL受体的部分遗传系谱图。 (1)LDL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2)据图分析,FH的遗传方式是______。控制LDL受体合成的基因是(R/r)。患高胆固醇血症的个体基因型是______。 (3)图中3号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育正常子代的概率是______。 Ⅱ.LDL与受体结合后,2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向细胞内转运,如果出现转运困难,也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FH)。10号与妻子(LDL受体正常)均能正常转运,但他们生育的第一个孩子出现了转运困难。 (4)基因A(a)与基因R(r)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5)据题意分析,10号及其子女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Rr B.子代LDL受体正常的概率是1/2 C.再生育一个孩子转运正常的概率是1/4 D.再生育一个孩子不患高胆固醇血症的概率是 3/8 (6)若10号与妻子生育二胎,采取什么措施可避免生出患病的子女?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 RR或Rr (4). 1/3 (5). 基因的自由组合 (6). ABD (7). 基因检测(产前诊断)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1和2患病,5号为女性且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1和2的基因型为Rr,3、4的基因型为RR或Rr,6号为Rr。 【详解】(1)LDL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由分析可知:FH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高胆固醇血症的个体基因型是RR或Rr; (3)图中3号的基因型为1/3的概率RR或2/3的概率Rr,与一正常女性rr结婚,生育正常子代的概率是2/3×1/2=1/3; (4)控制LDL受体合成的基因(R-r)在19号染色体上,与2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5)10号与妻子(LDL受体正常)均能正常转运,但他们生育的第一个孩子出现了转运困难,说明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Rr,妻子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LDL受体正常(rr)的概率是1/2,再生育一个孩子转运正常(AA或Aa)的概率是3/4,则再生育一个孩子不患高胆固醇血症的概率是3/4×1/2=3/8,故选ABD; (6)若10号与妻子生育二胎,可采取基因检测避免生出患病的子女。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系谱图,需首先用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例如本题中1和2患病,5号正常,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同时,5号为女性,但其父亲1号是患者,故排除伴X隐性遗传,从而确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5)问,需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双亲的基因型,方可拆分为基因分离定律作答。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