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一、单选题(30小题,共60分) 1.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2.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假设在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 B.乙图和丙图所示个体分别自交,它们的后代均出现3种基因型 C.甲图与乙图所示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8种基因型 D.只有甲图所示个体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某哺乳动物背部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B.该动物种群中关于体色共有6种基因型、纯合子有3种 C.分析图可知,该动物体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 D.若一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 5.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Ⅲ﹣2和III﹣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一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 B.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Ⅳ﹣1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 C.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 D.若Ⅳ﹣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6.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前人没有做过杂交实验,所以他用的豌豆是纯合的 B.去雄一定要在开花后进行,并套袋以防其它物种的花粉 C.母本(P)结出种子的种皮这个性状,是F1的一个性状 D.母本(P)结出种子的子叶这个性状,是F1的一个性状 7.Dd基因型植物的花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离体培养,花药壁和花粉的基因型分别是( ) A.DDDD、dd B.DDdd、Dd C.DDdd、dd D.dddd、DD 8.应用比较研究寻找进化关系的有关原理、途径和方法,错误的是( ) A.亲缘关系越近比较项相同程度越大 B.比较碱基、氨基酸数量及排列顺序 C.生物进化水平相同,则蛋白质没有差异 D.应选影响基本生命活动的蛋白质比较 9.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①物种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②地理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⑥突变是进化的动力.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③⑥ 10.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 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个体能稳定遗传 11.如图的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③和⑤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 D.切断④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 12.选取健康大鼠,给予某种刺激处理,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刺激可能是注射葡萄糖溶液 B.开始刺激后小鼠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但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不加快 C.胰岛素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同时减少,说明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协同作用 D.若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来确定 13.如图为鸟类繁殖活动的调节示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鸟类的繁殖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B.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C.乙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 D.丙进入血液后,通过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14.如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家兔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②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B的变化对A有反馈调节作用 ④B物质是由睾丸分泌的. A.都正确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如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16.如图为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进行治疗的流程图,a、b、c表示内环境的有关成分,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静脉点滴的剂量比肌肉注射的剂量大、速度快,因而疗效更显著 B.若b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则a、b、c可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C.若注射的是抗利尿激素,则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D.低血糖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症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来有效缓解 17.下面是有关体液和细胞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关实验.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 输入胸腺淋巴细胞 输入骨髓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实验一 × × ﹣ ﹣ 实验二 √ × + ﹣ 实验三 × √ ﹣ + 实验四 √ √ + + 注:√表示输入;×表示不输入;+发生免疫反应;﹣未发生免疫反应.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B.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C.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D.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可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 18.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不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9.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B.①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 C.琼脂块a、b、c、d、e、f、g中生长素浓度关系为c>a>f=d=e>b=g D.琼脂块a、b、c、d、e、f、g中生长素浓度关系为f>b=d=e>g>c 20.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21.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 A. B. C. D. 22.植物开花与开花激素有关.1937年,俄国学者提出了“成花素”假说,认为植物叶片接受光刺激后,能合成成花素,成花素经过远程运输到达芽的顶端,诱导花器官的形成.1970年后,人们才检测到成花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叫做FT的蛋白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利用斐林试剂对成花素的化学本质进行鉴定 B.同位素标记法可获得成花素合成和运输途径的直接证据 C.叶片接受光刺激合成成花素这一过程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 D.能翻译出FT的基因存在于植株的每个细胞中 23.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均和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然而造成此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不过科学家发现Ca2+似乎和生长素分布差异有关.如图为垂直放置的玉米芽,Ⅰ、Ⅱ中黑色小方块含Ca2+,但Ⅰ中置于伸长区,Ⅱ中置于根冠;Ⅲ中白色小方块含Ca2+抑制剂,抑制Ca2+的移动,置于根冠,实验结果如图.关于这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伸长区无法吸收Ca2+ B.Ca2+的有无会造成根的弯曲 C.若将Ⅲ中白色小方块置于伸长区,则预期根会弯曲 D.根冠部位的Ca2+浓度差异和根的弯曲有关 2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 C.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2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26.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医学上可以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预防一些传染病 B.接种“甲型流感疫苗”能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注射抗体不能为人体提供针对相应疾病的长期保护,只能使人体保持短暂的免疫力 D.对易感者注射治愈者的血清进行预防的方法属于主动免疫,而且快速有效 27.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28.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29.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3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表中所示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请分析回答: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发育情况 XX、XXY 雌性,可育 XY、XYY 雄性,可育 XXX、YO(没有X染色体)、YY 胚胎期致死 XO(没有Y染色体) 雄性,不育 (1)由表可知,果蝇的性别主要取决于 的数目. (2)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亲代果蝇交配后,形成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受精卵,其原因可能是亲代雌果蝇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未分开,产生了含有XX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后形成XXY受精卵;还可能是亲代雄果蝇产生精子时, 未分开,并与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后形成XXY受精卵. (3)在正常的果蝇群体中有一种“嵌合体”果蝇,其身体左侧无“性梳”,而身体右侧有“性梳”(“性梳”是雄果蝇特有的性状).研究发现“嵌合体”果蝇左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右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该果蝇染色体的变异产生于 (填“原始生殖”或“体”)细胞的 分裂过程中. 32.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传递至靶细胞,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图中某器官内的神经元之间相联系的结构如图B所示称为突触,该结构处的信号变化是 .若在d处给以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这说明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是 的. (2)A图中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若激素①表示雌性激素,则物质a是 . (3)如果丙器官中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该激素的靶细胞是 . 3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三道防线,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填字母). (2)艾滋病病毒攻击图中的细胞 (填字母),此细胞在体液免疫中除把抗原呈递给c细胞外,还产生 (填专用名词),这种物质作用于 细胞(填名称),促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 细胞(填字母),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的能力基本丧失. 34.请回答下列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30小题,共60分) 1.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伴性遗传.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基因在染色体”的探索历程,明确萨顿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2.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据此答题. 【解答】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发生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①过程.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有性生殖过程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要求考生掌握有性生殖的概念,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它们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3.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假设在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 B.乙图和丙图所示个体分别自交,它们的后代均出现3种基因型 C.甲图与乙图所示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8种基因型 D.只有甲图所示个体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连锁、ab连锁;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连锁、aB连锁.又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只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甲图所示个体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配子,所以其自交,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A正确; B、乙图和丙图所示个体由于基因连锁,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配子,所以分别自交,它们的后代均出现3种基因型,B正确; C、甲图所示个体经减数分裂可产生AB、Ab、aB、ab4种配子,乙图所示个体经减数分裂可产生AB、ab2种配子,它们之间杂交,后代会出现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7种基因型,C错误; D、由于乙图和丙图所示个体的两对基因都只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甲图所示个体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只有甲图所示个体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某哺乳动物背部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B.该动物种群中关于体色共有6种基因型、纯合子有3种 C.分析图可知,该动物体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 D.若一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本题图中体现了第一条途径. 【解答】解:A、由图知,基因A1、A2和A3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进而控制该动物的体色,能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A正确; B、A1、A2、A3三个复等位基因两两组合,纯合子有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三种,B正确; C、由图知,只要无基因A1或基因A1不表达就会缺乏酶1,体色就为白色,所以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2A2、A3A3和A2A3三种,而A2A3是杂合子,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A1A3,该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棕色(A1A2)个体,说明该白色个体必定含有A2基因,其基因型只能是A2A2或A2A3,若为A2A2,子代只能有A1A2棕色和A2A3白色两种类型,若为A2A3,则子代会有A1A2棕色、A1A3黑色和A2A3白色三种类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图中基因A1、A2和A3分别对酶1、酶2和、酶3的作用,从而控制生物体代谢及性状. 5.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Ⅲ﹣2和III﹣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一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 B.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Ⅳ﹣1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 C.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 D.若Ⅳ﹣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伴性遗传﹣﹣血友病,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或Ⅲ﹣3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X没有分开,A错误; B、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而由于Ⅲ﹣2是血友病患者,所以Ⅳ﹣1的基因型是XHXh,B错误; C、若Ⅲ﹣2(基因型为XhY)和Ⅲ﹣3(基因型为XHXH或XHXh)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 D、若IV﹣1(基因型为XHXh)和正常男子(基因型为XHY)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遗传病图谱的知识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6.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前人没有做过杂交实验,所以他用的豌豆是纯合的 B.去雄一定要在开花后进行,并套袋以防其它物种的花粉 C.母本(P)结出种子的种皮这个性状,是F1的一个性状 D.母本(P)结出种子的子叶这个性状,是F1的一个性状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据此答题. 【解答】解:A、自然状态下豌豆为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故孟德尔利用的豌豆是纯合的,A错误; B、去雄一定要在开花前进行,并套袋以防其它豌豆植株的花粉,B错误; C、母本(P)结出种子的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故这个性状是亲代的一个性状,C错误; D、母本(P)结出种子的子叶是由种子的胚发育而来的,故这个性状,是F1的一个性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掌握人工异花传粉的具体过程,明确去雄的时期、目的及去雄后的操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Dd基因型植物的花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离体培养,花药壁和花粉的基因型分别是( ) A.DDDD、dd B.DDdd、Dd C.DDdd、dd D.dddd、DD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花药用秋水仙素试剂进行处理后,可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而离体培养后,基因加倍. 2、花药壁的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只进行有丝分裂. 【解答】解:花药包括花药壁和其中的花粉.Dd基因型植物的花药壁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基因型变为DDdd; 花药中的花粉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变化为:Dd1D、1d1DD、1dd1DD、1d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8.应用比较研究寻找进化关系的有关原理、途径和方法,错误的是( ) A.亲缘关系越近比较项相同程度越大 B.比较碱基、氨基酸数量及排列顺序 C.生物进化水平相同,则蛋白质没有差异 D.应选影响基本生命活动的蛋白质比较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研究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可通过比较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蛋白质的种类和结构等来判断,比较项相同程度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解答】解:A、比较项相同程度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A正确; B、碱基、氨基酸数量及排列顺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生物的遗传信息,生物的遗传信息越相近,表明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B正确; C、生物进化水平相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应选影响基本生命活动的、关键的蛋白质比较,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①物种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②地理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⑥突变是进化的动力.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①③⑥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①物种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为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①错误; ②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②正确;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③正确; ④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④错误; ⑤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⑤正确; ⑥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⑥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10.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 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个体能稳定遗传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变异与育种,先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综合判断.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丙品种的一条染色体包括了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和品种甲的染色体片段,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丙品种出现了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B错误. C、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分析丙的基因组成是AaEE,自交后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2,能稳定遗传.D正确. 故应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遗传概率计算,主要考查学生的 识图能力和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概念的理解 与应用. 11.如图的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③和⑤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 D.切断④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①是感受器,其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传导,A正确; B、②是传入神经纤维,在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即由于感受器向神经中枢传导,B错误; C、③是神经中枢、⑤是效应器,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C正确; D、感觉是由③神经中枢向大脑传出的信息,所以切断④传出神经后,⑤效应器没有反应,但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选取健康大鼠,给予某种刺激处理,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刺激可能是注射葡萄糖溶液 B.开始刺激后小鼠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但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不加快 C.胰岛素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同时减少,说明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协同作用 D.若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来确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胰岛素的分泌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含量,但不能抑制葡萄糖的重吸收.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据图分析,开始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将降低,所以刺激可能是注射葡萄糖溶液,A正确; B、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使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和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贮存,B错误;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拮抗作用,C错误; D、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需在注射胰岛素前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进而得出结论,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13.如图为鸟类繁殖活动的调节示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鸟类的繁殖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B.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C.乙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 D.丙进入血液后,通过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反射的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图中甲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乙是促性腺激素、丙是性激素. 【解答】解:A、由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故A正确; B、下丘脑是机体调节中枢,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故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乙是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鸟类繁殖活动的调节图解,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如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家兔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②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B的变化对A有反馈调节作用 ④B物质是由睾丸分泌的. A.都正确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切除睾丸,雄性激素含量下降,激素B是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都上升;注射某种激素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则注射物质是雄性激素. 2、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①通过试题分析可知: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①正确; 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类,②错误; ③根据反馈调节,雄性激素的变化会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有影响,③正确; ④B是雄性激素,该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性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 15.如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导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导给M点. 【解答】解:A、刺激肌肉,信号先传到电流表左边,产生电位差,再传到电流表右边,产生电位差,所以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A正确; B、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没有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故B正确;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故C错误; D、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因此刺激N点只有电流计的右侧会兴奋,因此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如图为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进行治疗的流程图,a、b、c表示内环境的有关成分,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静脉点滴的剂量比肌肉注射的剂量大、速度快,因而疗效更显著 B.若b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则a、b、c可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C.若注射的是抗利尿激素,则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D.低血糖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症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来有效缓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肌肉注射的物质先到达组织液,因此a为组织液,b、c表示血浆和淋巴,但不能确定b、c哪一个为血浆或淋巴,因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高,因此若b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则b和c分别为血浆和淋巴. 【解答】解:A、静脉点滴的剂量比肌肉注射的剂量大、速度快,因而疗效更显著,A正确; B、a、b、c中b可代表血浆,因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则a、b、c可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水的重吸收,其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C正确; D、低血糖患者出现低血糖症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缓解病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7.下面是有关体液和细胞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关实验.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 输入胸腺淋巴细胞 输入骨髓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实验一 × × ﹣ ﹣ 实验二 √ × + ﹣ 实验三 × √ ﹣ + 实验四 √ √ + + 注:√表示输入;×表示不输入;+发生免疫反应;﹣未发生免疫反应.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B.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C.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D.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可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示意图: 据实验结果可知,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解答】解:A、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A正确; B、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B错误; C、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不是T淋巴细胞,而是B淋巴细胞,C错误; D、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照,不能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免疫细胞的起源及分化过程,明确B细胞、T细胞产生、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18.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不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内环境稳态是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可作为本题答题的切入口. 【解答】解:A、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错误; B、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之一,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D错误. 故选:AD. 【点评】主要利用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实例和意义等来解决问题,三种调节方式的主次地位、免疫调节是本题的难点. 19.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B.①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 C.琼脂块a、b、c、d、e、f、g中生长素浓度关系为c>a>f=d=e>b=g D.琼脂块a、b、c、d、e、f、g中生长素浓度关系为f>b=d=e>g>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量相等;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c中没有生长素,因此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正确; B、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f多,g少;但如果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d、e中生长素量相等,因此如果检测到f>d=e>g,则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关系是f>a=b=d=e>g>c,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关系是f>a=b=d=e>g>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通过分析题图中①②③激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可知,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 【解答】解:A、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A正确; B、①②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②③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高浓度生长素通过合成乙烯抑制细胞伸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因此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处理图中的激素还有细胞分裂素等,D正确. 故选:B. 【点评】对于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的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其两重性的典型实例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收到抑制的现象.解答本题着重看侧芽的生长速度来判断生长素浓度. 【解答】解: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导致顶芽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慢;又由于靠近顶芽的生长素浓度最高,因此生长最慢,因此顶芽和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关系为:侧芽1>侧芽2>侧芽3>顶芽.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改变了以往文字叙述的方法,利用曲线图的方式表示顶芽和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关系,比较新颖,着重考查了考生对生长素的两重性和顶端优势的理解. 22.植物开花与开花激素有关.1937年,俄国学者提出了“成花素”假说,认为植物叶片接受光刺激后,能合成成花素,成花素经过远程运输到达芽的顶端,诱导花器官的形成.1970年后,人们才检测到成花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叫做FT的蛋白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利用斐林试剂对成花素的化学本质进行鉴定 B.同位素标记法可获得成花素合成和运输途径的直接证据 C.叶片接受光刺激合成成花素这一过程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 D.能翻译出FT的基因存在于植株的每个细胞中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细胞的分化.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3、同一植物中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但不同生物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不同细胞中蛋白质和mRNA有所区别. 【解答】解:A、成花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应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成花素是一种分泌蛋白质,用3H标记氨基酸,能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B正确; C、光属于物理信息,叶片接受光刺激合成成花素的过程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同一植物中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该生物全部的基因,因此能翻译出FT的基因存在于植株的每个细胞中,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细胞分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检测蛋白质实验的原理;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作用;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3.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均和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然而造成此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不过科学家发现Ca2+似乎和生长素分布差异有关.如图为垂直放置的玉米芽,Ⅰ、Ⅱ中黑色小方块含Ca2+,但Ⅰ中置于伸长区,Ⅱ中置于根冠;Ⅲ中白色小方块含Ca2+抑制剂,抑制Ca2+的移动,置于根冠,实验结果如图.关于这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伸长区无法吸收Ca2+ B.Ca2+的有无会造成根的弯曲 C.若将Ⅲ中白色小方块置于伸长区,则预期根会弯曲 D.根冠部位的Ca2+浓度差异和根的弯曲有关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结合题图和题干信息知,三者生长的差异在于小方块所放位置和所含物质的差异,由Ⅰ、Ⅱ对比可知:含有Ca2+的小方块在根冠部位时,可能是Ca2+促进了根冠部位的生长素向Ca2+ 浓度较高的部位集中,使未放置小方块的一侧生长快、放置小方块的一侧生长受抑制,而伸长区的生长素分布不受Ca2+的影响;Ⅱ与Ⅲ相比,小方块中所含物质不同,可能是Ⅲ中小方块中的抑制剂影响了Ca2+的移动,使未放置小方块的一侧Ca2+浓度较高,生长素分布较多,抑制生长,使放置小方块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使根弯向未放置小方块的一侧, 【解答】解:A、本实验目的是“Ca2+和生长素分布差异的关系”,伸长区添加钙离子,根的向地性不受影响,说明伸长区的生长素分布不受Ca2+的影响,而不能说明伸长区无法吸收Ca2+,A错误; B、伸长区添加含钙离子的小方块,根的向地性不受影响,B错误; C、伸长区添加含钙离子的小方块,根的向地性不受影响,说明伸长区的生长素分布不受Ca2+的影响,故若将Ⅲ中白色小方块置于伸长区,则预期根的向地性不会受到影响,C错误; D、由Ⅰ、Ⅱ对比可知:含有Ca2+的小方块在根冠部位时,可能是Ca2+促进了根冠部位的生长素向Ca2+浓度较高的部位集中,使未放置小方块的一侧生长快、放置小方块的一侧生长受抑制,而伸长区的生长素分布不受Ca2+的影响;而Ⅱ与Ⅲ小方块中所含物质不同,可能是Ⅲ中小方块中的抑制剂影响了Ca2+的移动,使未放置小方块的一侧Ca2+浓度较高,生长素分布较多,抑制生长,使放置小方块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使根弯向未放置小方块的一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实验分析为载体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是一道能力考查的好题. 2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 C.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①②③共同组成内环境,①②③④组成体液.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和④,B错误; C、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使细胞外液PH值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组成的理解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3)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 (4)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血红蛋白属于④,存在于红细胞内,B错误;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C错误;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经过红细胞运输,进入组织细胞消耗,途径是②→③→④,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氧气的运输途经,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 26.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医学上可以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预防一些传染病 B.接种“甲型流感疫苗”能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注射抗体不能为人体提供针对相应疾病的长期保护,只能使人体保持短暂的免疫力 D.对易感者注射治愈者的血清进行预防的方法属于主动免疫,而且快速有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主动免疫是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自身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被动免疫是指直接给机体输入外源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由于人工自动免疫有自己产生抗体的特点,其对有关传染病免疫的时间较长,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的抗体有限,维持免疫的时间较短. 【解答】解:A、医学上可以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预防一些传染病,A正确; B、接种“甲型流感疫苗”能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 C、注射抗体不能为人体提供针对相应疾病的长期保护,只能使人体保持短暂的免疫力,C正确; D、对易感者接种治愈者的血清进行预防的方法属于被动免疫,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7.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50×50÷10=250只,但总面积为2hm2,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2=125只/hm2.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 【解答】解:A、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60,雄性个体数量是40,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3:2,A正确; B、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B错误; 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C错误;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8.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20~30年,A错误; B、第20~30年间种群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错误; C、该种群前1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10年后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下降),C错误; D、第1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9.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土壤中动物类群的调查方法,分析表格获取信息,然后根据获取的信息对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解:A、对于获得较强的动物来说,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弱一般不要标志重捕法.所以A错误. B、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多少,分析表格中类群数可见,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B正确. C、分析表格中个体数量部分,发现农用地第一层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所以C错误. D、表中数据看不出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情况.所以D错误. 故应选B. 【点评】本题是土壤中动物类群的调查,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 B、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群落的结构特点及群落演替的概念.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表中所示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请分析回答: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发育情况 XX、XXY 雌性,可育 XY、XYY 雄性,可育 XXX、YO(没有X染色体)、YY 胚胎期致死 XO(没有Y染色体) 雄性,不育 (1)由表可知,果蝇的性别主要取决于 X染色体 的数目. (2)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亲代果蝇交配后,形成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受精卵,其原因可能是亲代雌果蝇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两条同源的X染色体未分开或复制后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 未分开,产生了含有XX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后形成XXY受精卵;还可能是亲代雄果蝇产生精子时, 同源染色体(XY染色体) 未分开,并与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后形成XXY受精卵. (3)在正常的果蝇群体中有一种“嵌合体”果蝇,其身体左侧无“性梳”,而身体右侧有“性梳”(“性梳”是雄果蝇特有的性状).研究发现“嵌合体”果蝇左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右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该果蝇染色体的变异产生于 体 (填“原始生殖”或“体”)细胞的 有丝 分裂过程中.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表格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表格中可以看出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雌性或雄性,并且XXX、YO(没有X染色体)、YY还会导致胚胎期致死,XO(没有Y染色体)为雄性不育. 【解答】解:(1)表格中可以看出,如果有两条X染色体则为雌性,如果只有一条X染色体则为雄性. (2)题中可以看出亲代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出现XXY,这是X染色体多了一条.这一条X染色体可能来自于卵细胞,也可能来自于精子.如果是来自于卵细胞,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同源的X染色体为分开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如果是来自于精子,则精子为XY,此为同源染色体,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的结果. (3)果蝇的体细胞只能来自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原始生殖细胞只能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可能原因是该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有一条X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的结果,导致一个子细胞中有三条X染色体,还有一个子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 故答案为: (1)X染色体 (2)两条同源的X染色体未分开或复制后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XY染色体) (3)体 有丝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殊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伴性遗传,有一定的难度,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32.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传递至靶细胞,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图中某器官内的神经元之间相联系的结构如图B所示称为突触,该结构处的信号变化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若在d处给以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d和e ,这说明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是 单向 的. (2)A图中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若激素①表示雌性激素,则物质a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3)如果丙器官中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该激素的靶细胞是 组织细胞、垂体细胞、下丘脑细胞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由图A可知,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它可以通过垂体控制其它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图中甲是下丘脑,cd过程为反馈调节,激素①作用于细胞内的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启动基因的表达过程,激素②作用于细胞膜受体.f表示DNA,g表示mRNA,e表示翻译,h表示多肽或蛋白质. 2、由图B可知,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向右.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3、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1)A图中某器官内的神经元之间相联系的结构如图B所示称为突触,该结构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若在d处给以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d、e,这说明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2)A图中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若激素①表示雌性激素,则物质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3)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如果丙器官中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该激素的靶细胞是通过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和e 单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3)组织细胞、垂体细胞、下丘脑细胞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三道防线,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f、Y (填字母). (2)艾滋病病毒攻击图中的细胞 a (填字母),此细胞在体液免疫中除把抗原呈递给c细胞外,还产生 淋巴因子 (填专用名词),这种物质作用于 B淋巴 细胞(填名称),促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 k 细胞(填字母),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的能力基本丧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①表示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②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③表示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产生抗体,⑥表示抗原抗体反应. 【解答】解:(1)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其中Y为抗体,f为淋巴因子,二者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2)HIV病毒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T细胞除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外,还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可以加强B细胞的效应,促进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故答案为: (1)f、Y (2)a 淋巴因子 B淋巴 k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4.请回答下列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变快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未发生改变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人的作用加速了土壤的风化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但仍会在土壤中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 (1)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