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10月月考生物(选修)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选修)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分析,组织细胞需要葡萄糖提供主要能量来源,这是通过血液运输实现的,则葡萄糖是血浆中的成分,所以A错误;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而体液运输的主要内容是血液运输,则其是血浆中的成分,所以B错误;组织细胞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原料氨基酸主要是来自消化道,通过血液运输实现的,则氨基酸是血浆中的成分,所以C错误;血红蛋白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位于细胞内,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A、性激素能促进配子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形成,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A正确; B、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体中维持相对稳定,与青春期发育无关,B错误; C、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性激素能促进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2、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4、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 ①大脑 ②小脑 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控制语言的神经中枢在大脑,控制行动的中枢主要在小脑,控制呼吸的中枢在脑干,故依次是①②③,D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 大于7.35~7.45 B. 远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人体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 5.下列疾病与人体激素的分泌异常无关的是 ①白化病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糖尿病 ④呆小症 ⑤夜盲症 ⑥巨人症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疾病的病因。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镰刀型贫血症的病因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胰岛素引起的疾病;呆小症是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疾病;夜盲症是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 6.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答案】D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这种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有突触延搁,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传递特点:单向传递且速度慢。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答案】A 【解析】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所以垂体切除后生长激素减少,故C、D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垂体切除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也减少,故A正确,B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名师点睛】总结: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8.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9.下列关于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加强 D.下丘脑和垂体能影响甲状腺的活动,但甲状腺不能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调节存在分级管理模式,即下丘脑-垂体-其他内分泌腺,A正确。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变化会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影响其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C正确,D错。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0.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射此种激素会引起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多的现象;胰岛素能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注射此种激素能降低血糖,过量注射时,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并昏迷休克;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1.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人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递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出神经,所以B选项正确。 1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a是前一神经元的突触小体,b是后一神经元,①-③分别是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在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该过程需要能量,所以A正确,B错误;递质的受体在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兴奋时电位是内正外负,所以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及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 ① ③ B. ② ③ C. ① ④ D. ② ④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兴奋的传导方向为12345,实验要证明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要将药物放在突触间隙C处和神经纤维的试验点A或B处,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做对照,且药物放在突触间隙的时候肌肉无反应,放置试验点时肌肉收缩,但受刺激的部位应在放置药物部位之前故据题意,①③符合题意。所以选A。 【考点定位】反射弧与反射活动之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1)感觉的产生不是一种反射活动。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意识”,而不是效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2)刺激离体肌肉,肌肉收缩,这不是反射活动。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肌肉本身连效应器都算不上,之所以收缩,是由肌肉的细胞本身的特点导致。 (3)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破坏,无法传导兴奋;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分析综合兴奋和向大脑传导兴奋。 1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其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时,表现为动作电位,其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A 【解析】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A正确;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B错误;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名师点睛】神经元间的信号转化: 1、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上的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2、突触的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突触后模的信号转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16.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B. 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D.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答案】B 【解析】 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综上分析,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且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A、C正确,B错误;突触是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正确。 【点睛】熟记并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 17.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 不同神经元之间起传递作用的递质可能不同 C. 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答案】B 【解析】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A错误;B、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C、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错误;D、麻醉剂一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 18.给小鼠第二次注射一定剂量的绵羊红细胞后,小鼠体内抗体含量快速大量增加,这是因为初次反应使机体产生了一定量的( ) A.记忆细胞 B.绵羊红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初次免疫产生了记忆细胞及相应的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迅速增值分化,A正确;绵羊红细胞为抗原,B错误;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凋亡,C错误;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 【名师点睛】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19.2005年秋季,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与前两年欧洲地区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一样,引起世界性的肉类食品进出口贸易恐慌。下列关于禽流感的免疫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B.人体可通过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 C.体液免疫对通过血液循环散播的病原体起抵制作用 D.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和释放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的有关知识。抗体只能有效应B细胞产生,而不能由效应T细胞产生,B错。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体液免疫对通过血液循环散播的病原体起抵制作用、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和释放淋巴因子均是正确的。故本题选B。 20.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则不能形成T细胞,B细胞结构功能正常,A、D错误。没有T细胞,机体丧失全部细胞免疫功能,且体液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结果这个人只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小部分体液免疫功能,不能抵抗各种传染病菌的侵入, B正确,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功能缺陷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下丘脑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刺激后 A. 在下丘脑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人量 B. 垂体后叶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 在下丘脑的调节下,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答案】C 【解析】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人量;同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在下丘脑的调节下,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也增加,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以维持水平衡。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2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加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 A. 神经调节 B. 内分泌调节 C. 激素调节 D. 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所以D选项正确。 2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发高烧 B.细胞内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C.白血病 D.细胞内的新陈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 2,4—D B. 吲哚丁酸 C. 吲哚乙酸 D. 乙烯 【答案】B 【解析】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A正确;吲哚丁酸和吲哚乙酸均属于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B、C错误;乙烯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25.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A. 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 乙直立生长 C. 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 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D 【解析】甲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因此生长素向下运输,将促进幼苗左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可能发生,A错误;由于乙幼苗的琼脂块放在茎中间,因此生长素均匀分布,幼苗茎将直立生长,可能发生,B错误;丙幼苗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右侧,因此生长素将促进幼苗右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可能发生,C错误;由于琼脂小块不感光,单侧光不起作用,只有丙向左侧弯曲生长,因此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不可能发生,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名师点睛】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由于幼苗去除尖端,又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小块不感光,因此生长素只发生极性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判断甲丙均弯向对侧生长,而乙将直立生长。 26.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步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长素产生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引起植物向光性现象的原因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前提,即胚芽鞘尖端可以合成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运输不均。使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生长得快,向光侧细胞生长的较慢,最后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7.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D 【解析】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在甲图中由A向B运输,在乙图中由B向A运输,所以分别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甲、乙图中的A端,可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端,不可能在乙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B项错误;分别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甲、乙图中的B端,不可能在甲图中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端,但可在乙图中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名师点睛】本题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实验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问题的实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并准确判断甲乙图中的A、B端何为生态学的上、下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8.某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答案】D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2,4—D浓度为零的对照组相比,表中所示的2,4—D浓度对果实的发育均起促进作用,当浓度超过25 mg/L,促进作用在减小,A错误;因没有用生长素涂抹子房的实验组,所以不能得出“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的结论,B错误;同理,因没有用2,4—D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组,不能得出“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结论,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当2,4—D浓度在20—25 mg/L范围内,无籽番茄的平均重量最大,因此用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为20—25 mg/L,D正确。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依托,以表格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不同浓度2,4—D处理后的无籽番茄平均重量,并且将实验组(2,4—D浓度大于0)与对照组(2,4—D为0)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2,4—D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由此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29.根据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A. a > b > c B. c > b > d C. b > a > c D. a = b = c 【答案】B 【解析】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生长素含量C大于d,由于左图胚芽鞘尖端有玻璃隔板,a侧生长素含量不大于b,A错;a不等于b,D错;a不大于c,C错。 30.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分析甲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位于根的生长曲线上,P点含义是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生长较慢。乙图中由于重力影响,a点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促进生长程度小,c点生长素浓度小于d点,促进生长程度大,即d点表示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生长较慢,因此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的位置是d,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名师点睛】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方法 (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多涉及坐标曲线图形式的试题。一定要区分清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不要误把最适生长素浓度看成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分水岭”。 (3)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 ②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 ③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 31.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A. 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B. 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C. 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 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答案】C 【解析】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插枝生根,所以保留芽和幼叶是为了使芽和幼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枝条尽快生根,A、B错误,C正确;扦插时由于插枝未生根,不能吸收水分,因此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其目的是减少插枝失水,D错误。 32.为防止棉花脱铃,可以喷洒一定浓度的溶液,这个溶液是 A. 萘乙酸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A 【解析】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IAA)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而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A正确,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33.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答案】A 【解析】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因此,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苹果放出的乙烯能促使香蕉成熟,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乙烯的作用 34.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答案】D 【解析】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长的范围,避免浪费,A正确;由于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正确;本实验的对照,是通过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之间进行的,D错。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纸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 【名师点睛】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 35.下列实验中,甲、乙表示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表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右生长 B. 乙向右生长 C. 丙向左生长 D. 丁向左生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胚芽鞘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云母片能够阻挡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故甲直立生长,乙向右弯曲,丙向右弯曲,丁不能生长。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图片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36.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甲图中M所代表的结构名称是 ____________ ,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__(填标号)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用箭头在图甲下面的方框中表示出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 (2)图乙中,当a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产生的电位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_______。 (4)在离肌肉5毫米的Ⅰ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答案】 效应器 ③ →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收缩 不收缩 30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由乙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S为感受器,①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③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M为效应器。甲图是乙图中③所示的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中的①为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图甲下面的方框中的箭头应为“→”。 (2)图甲中,当a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电位由原来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当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时,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M,因此肌肉收缩;但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Ⅲ时,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到M,因此肌肉不收缩。 (4) 依题意可知: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50-5)÷(5.0-3.5)=30毫米/毫秒。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效应器与感受器判断:与感受器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前角(较大的一边) 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37.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以下激素的名称:TRH是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 A是____________激素。 (2)寒冷环境中 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_________,作用于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当TRH和TSH的分泌量增加时,A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而当A的分泌量升高到一定值之后,又会使TRH和TSH的分泌量_________,这种调节的方式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4)体内各种激素的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高于或低于都会对生命活动造成影响,称为激素失调症。如果幼儿时期缺乏激素A,则表现为____________症。 【答案】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 升高 骨骼肌战栗氧化分解 升高 降低 负反馈 呆小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明辨图中字母所示激素的名称,据此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 TRH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2) 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A所示的甲状腺激素和B所示的肾上腺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均升高,这两种激素均能促进细胞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导致产热增加。 (3) 常温下,当TRH的分泌量增加时会促进TSH(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引起TSH的分泌量增加,进而促进A的分泌量升高;而当A的分泌量升高到一定值之后,又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导致TRH和TSH的分泌量降低,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4) 如果幼儿时期缺乏激素A(甲状腺激素),则表现为呆小症。 38.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是__________。 (5)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应为______________。 (6)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____________。 【答案】 10 -4 抑制 促进 促进 抑制 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茎 芽 跟 10-8 mol/L 作用效果 两重性 【解析】依题意,生长素的不同浓度对植物各器官的影响(促进或抑制生长)是不同的。对不同器官来说,都有各自对应的使生长最旺盛的生长素浓度。(1)依图可知,在10-8M浓度下,芽的生长最旺盛,此即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但对于根来说,这一浓度为根生长受抑制最强烈的时候,其受抑制几乎达到顶点。(2)B点是芽与茎受生长素浓度影响曲线的交叉点,无论是位于茎的上升段还是芽的下降段,都是在促进两者的生长。(3)C点位于横坐标轴上,其促进或抑制均为零,因而对茎生长无影响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在较低浓度范围内,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在较高浓度范围内,抑制植物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植物种类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一样,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也反应不一样。一般来说,同种植物的根、芽、茎三者相比较,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芽次之,茎最不敏感,往往对茎来说是较低浓度范围,能促进茎生长,但对根来说,已经是较高浓度,抑制其生长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单侧光、重力是典型因素。植物根的向地生长以及茎的背地生长均与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近地面生长素分布较多,对于根即为较高浓度,抑制近地面细胞生长,使远地面细胞生长快,根向下弯曲;茎则相反,近地面细胞由于有生长素的促进,其生长速度快于远地面,表现为向上弯曲生长。因此,在分析生长素作用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器官的情况做适当分析,方可得出正确结论。 39.人体体液免疫过程如图,若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据图内容回答: 大多数抗原经过[A]___________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_________细胞,再呈递给[C]_________细胞。[C]受刺激后可形成[D]__________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C]形成[E]_______细胞,[D]的大部分能产生物质[F]__________。 【答案】 吞噬 T B 浆 记忆 抗体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免疫过程:大多数抗原经过[A]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T细胞,再呈递给[C]B细胞,同时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C]B细胞受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D]浆细胞,一小部分[C]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E]记忆细胞,[D]浆细胞的大部分能产生[F]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