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 ‎1.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遗传物质 ‎2.表是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蔬菜时,培养液中元素的配方,其中根细胞吸收最少的是(  ) ‎ 离子 K+‎ M g2+‎ Ca2+‎ NO3﹣‎ H2PO4﹣‎ SO42﹣‎ Zn2+‎ 培养液浓度(mol/L)‎ ‎1‎ ‎0.25‎ ‎1‎ ‎2‎ ‎1‎ ‎0.25‎ ‎1‎ A.Zn2+ B.SO42﹣ C.Ca2+ D.H2PO4﹣‎ ‎3.在下列细胞结构中可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 ‎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 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 C.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 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 ‎4.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能够说明(  ) ‎ ‎①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 ‎②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 ‎③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 ‎④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水稻根尖细胞呼吸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可能是(  ) ‎ A.分解了脂肪 B.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 ‎ C.只进行无氧呼吸 D.出现了无氧呼吸 ‎ ‎6.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 ‎ A.有丝分裂 B.分化 C.减数分裂 D.全能性 ‎7.2007年7月大阪大学松永幸大等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ASURA”.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SURA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 B.在减数分裂两次分裂的间期ASURA都可能大量合成 ‎ C.缺少ASURA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 D.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的变化与ASURA密切相关 ‎ ‎8.下列各项中,依次为实验试剂、作用或实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观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 B.吡罗红,把DNA染成红色,观察DNA的分布 ‎ C.健那绿,活细胞染料,把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CO2,溶液由蓝→绿→黄 ‎ ‎9.人体细胞中的密码子总共有64种,这些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多少种(  ) ‎ A.64 B.61 C.20 D.3‎ ‎10.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c)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 ‎ ‎ A.中心粒移向两极 B.着丝点分裂 ‎ C.细胞膜向内凹陷 D.DNA正在复制 ‎ ‎11.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表: ‎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1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 B.三者都能复制和传递 ‎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 D.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 ‎ ‎13.用链霉素或新霉素处理,可以使核糖体与单链DNA分子结合,这一单链DNA分子可以代替mRNA合成多肽,这说明(  ) ‎ A.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 ‎ B.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DNA ‎ C.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 ‎ D.遗传信息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 ‎ ‎14.某一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A有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环境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62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  )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15.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吟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碱基总数的(  ) ‎ A.24%,22% B.22%,28% C.28%,24% D.23%,27%‎ ‎16.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 ‎17.如图有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其叙述正确的是(  ) ‎ ‎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以发生 ‎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的实现 ‎ ‎18.在现代农业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 A.培育无子辣椒 B.棉花保蕾、保铃 ‎ C.促进香蕉成熟 D.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 ‎19.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 A.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不变 ‎ C.增加、不变、不变 D.增加、增加、降低 ‎ ‎20.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部分得1分) ‎ ‎21.经测定细胞内某有机大分子含C、H、O、N、P五种元素,以单链形式存在,在水溶液中呈酸性,则该化合物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 ‎ A.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B.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 C.催化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 D.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 ‎22.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而下列生物化学反应不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 A.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B.色盲基因的转录 ‎ C.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消化酶的合成 ‎ ‎23.如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 ‎ ‎ ‎ A.酶反应的适宜温度 ‎ B.酶因温度过高而失活 ‎ C.酶促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 ‎24.下列有关生物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 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 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D.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 ‎26.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 ‎27.如图所示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 ‎ ‎ ‎ A.A B.B C.C D.D ‎2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C.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 D.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 ‎  ‎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6分) ‎ ‎29.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 ‎ ‎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  (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  ,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同时激素D  (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骨骼肌.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  (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  反射. ‎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 ‎ ‎30.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 ‎(2)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  . ‎ ‎(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种昆虫,则植食性昆虫可能是  ,肉食性昆虫可能是  ,食虫鸟类可能是  . ‎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哪一点?  .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  、  . ‎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期. ‎ ‎(6)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并对该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是  ,丙种群密度减小的可能原因是  、  . ‎ ‎ ‎ ‎31.某小组用依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一枝依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室温20℃),可观察到光下枝条放出气泡.他们以太阳灯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结果如图1中曲线1,请回答: ‎ ‎ ‎ ‎(1)该实验研究的是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  衡量光合速率. ‎ ‎(2)B点的含义是  . ‎ ‎(3)该小组在室温10℃和30℃时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如曲线2和曲线3.D点的限制因素是  ;A点的C3含量  (大于、小于、等于)C点. ‎ ‎(4)该小组分离出依乐藻中的叶绿体(见图2叶绿体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b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  →  →  由b转移至c的物质主要包括  、  . ‎ ‎  ‎ ‎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 ‎1.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遗传物质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 ‎ ‎2、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细胞壁,A错误; ‎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细胞质,B错误; ‎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细胞膜,C错误; ‎ D、所有生物都含有遗传物质,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 ‎2.表是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蔬菜时,培养液中元素的配方,其中根细胞吸收最少的是(  ) ‎ 离子 K+‎ M g2+‎ Ca2+‎ NO3﹣‎ H2PO4﹣‎ SO42﹣‎ Zn2+‎ 培养液浓度(mol/L)‎ ‎1‎ ‎0.25‎ ‎1‎ ‎2‎ ‎1‎ ‎0.25‎ ‎1‎ A.Zn2+ B.SO42﹣ C.Ca2+ D.H2PO4﹣‎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是对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的考查,回忆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 ‎【解答】解:A、Zn是微量元素,因此根细胞吸收最少,A正确; ‎ B、S是大量元素,根细胞吸收SO42﹣较多,B错误; ‎ C、Ca是大量元素,因此根细胞吸收Ca2+较多,C错误; ‎ D、P是大量元素,因此根细胞吸收H2PO4﹣较多,D错误. ‎ 故选:A. ‎ ‎【点评】对于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 ‎3.在下列细胞结构中可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 ‎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 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 C.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 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或某些双链R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可发生碱基配对行为即含遗传物质的结构.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原核生物的DNA位于拟核中,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即含遗传物质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 ‎【解答】解:A、中心体内不含遗传物质,A错误; ‎ B、高尔基体中不含遗传物质,B错误; ‎ C、中心体、高尔基体中不含遗传物质,C错误; ‎ D、核糖体上的RNA有部分双链的,所以有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均含DNA,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掌握含遗传物质的结构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 ‎  ‎ ‎4.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能够说明(  ) ‎ ‎①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 ‎②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 ‎③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 ‎④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 ‎ ‎【解答】解:①由于是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形成ADP,正确; ‎ ‎②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正确; ‎ ‎③由于题干中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所以不能说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错误; ‎ ‎④ATP含量变化不大和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正确. ‎ 所以能够说明的是①②④.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特殊性,考查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 ‎  ‎ ‎5.水稻根尖细胞呼吸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可能是(  ) ‎ A.分解了脂肪 B.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 ‎ C.只进行无氧呼吸 D.出现了无氧呼吸 ‎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 ‎【分析】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释放的氧气相等,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若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若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于细胞吸收的氧气,则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若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水稻根细胞呼吸过程中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因此水稻根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 A、若分解了脂肪,则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比值小于1,与题意矛盾,A错误; ‎ B、由题意判断水稻根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但是不能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大小,B错误; ‎ C、由B可知,C错误. ‎ D、由B可知,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值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 ‎  ‎ ‎6.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 ‎ A.有丝分裂 B.分化 C.减数分裂 D.全能性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过程和再分化过程中细胞都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 ‎【解答】解:A、脱分化过程和再分化过程中细胞都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A正确; ‎ B、再分化过程涉及细胞的分化,B正确; ‎ C、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减数分裂,C错误; ‎ D、该过程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和应用等,重点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和原理,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作答,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要求考生明确脱分化过程不会发生细胞分化,再分化过程进行细胞分化. ‎ ‎  ‎ ‎7.2007年7月大阪大学松永幸大等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ASURA”.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SURA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 B.在减数分裂两次分裂的间期ASURA都可能大量合成 ‎ C.缺少ASURA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 D.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的变化与ASURA密切相关 ‎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 ‎【分析】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而ASURA是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因此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会大量合成ASURA,若缺少ASURA,可能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 ‎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ASURA是蛋白质,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 ‎ 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出现染色单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不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因此ASURA的大量合成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B错误; ‎ C、ASURA能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若缺少ASURA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C正确; ‎ D、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而ASURA能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可见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的变化与与ASURA密切相关,D正确. ‎ 故选:B. ‎ ‎【点评】本题以“ASURA”为素材,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8.下列各项中,依次为实验试剂、作用或实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观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 B.吡罗红,把DNA染成红色,观察DNA的分布 ‎ C.健那绿,活细胞染料,把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CO2,溶液由蓝→绿→黄 ‎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 ‎【分析】1、醋酸洋红、龙胆紫、都能使染色体着色; ‎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因此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能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3、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 ‎4、检验CO2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溶液由蓝→绿→黄),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解答】解:A、醋酸洋红能使染色体着色,可用来观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A正确; ‎ B、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较强,能将DNA染成绿色,B错误; ‎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正确; ‎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验CO2,溶液由蓝→绿→黄,D正确.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 ‎  ‎ ‎9.人体细胞中的密码子总共有64种,这些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多少种(  ) ‎ A.64 B.61 C.20 D.3‎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 ‎【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 ‎【解答】解: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而组成RNA的碱基有4种,因此密码子共有43=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只起终止信号的作用,不编码氨基酸.因此,能够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但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所以这些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20种.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重点考查密码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的概念和种类,掌握密码子的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 ‎  ‎ ‎10.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c)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 ‎ ‎ A.中心粒移向两极 B.着丝点分裂 ‎ C.细胞膜向内凹陷 D.DNA正在复制 ‎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 ‎【分析】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图纸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染色单体数、c是DNA分子数,且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1:2:2,说明此细胞可能出于有丝分裂前期或有丝分裂中期. ‎ ‎【解答】解:A、两组中心粒移向两极发生在前期,A正确; ‎ B、着丝点分裂,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 C、细胞膜向内凹陷发生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 D、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此时DNA没有完全加倍,D错误. ‎ 故选:A. ‎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种物质数目变化规律,能判断图中细胞所处时期,再结合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选出正确的选项. ‎ ‎  ‎ ‎11.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表: ‎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采用逐对分析法,即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子代中只有TT和Tt且比例为1:1,说明亲本应该是TT和Tt;子代中有SS,Ss和ss,且比例为1:2:1,故亲本是Ss和Ss,故亲本应是TtSs和TTSs. ‎ ‎【解答】解:子代TT:Tt=1: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TT×Tt,子代SS:Ss:ss=1:2: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Ss×Ss,因此亲代基因型是TtSs×TTSs.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采用逐对分析法. ‎ ‎  ‎ ‎1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 B.三者都能复制和传递 ‎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 D.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 ‎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分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解答】解: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由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 B、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和蛋白质结合组成染色体,DNA和基因都存在于染色体上,故三者行为一致,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B正确; ‎ C、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而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和基因,C错误; ‎ D、因为基因和DNA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因此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D正确.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 ‎  ‎ ‎13.用链霉素或新霉素处理,可以使核糖体与单链DNA分子结合,这一单链DNA分子可以代替mRNA合成多肽,这说明(  ) ‎ A.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 ‎ B.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DNA ‎ C.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 ‎ D.遗传信息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 ‎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 ‎【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据此答题. ‎ ‎【解答】解:核糖体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场所,该过程中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蛋白质.用链霉素或新霉素处理,可以使核糖体与单链DNA分子结合,即以单链D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这说明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 ‎ 故选:C. ‎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能根据核糖体的功能及题干中所涉及到的链霉素或新霉素的功能,判断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14.某一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A有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环境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62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  )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 ‎【分析】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 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 ‎【解答】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和亲代相同,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由于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A有600个,所以G占2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2n﹣1)×200=6200个,解得n=5,所以该DNA分子已经复制5次.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15.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吟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碱基总数的(  ) ‎ A.24%,22% B.22%,28% C.28%,24% D.23%,27%‎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 ‎【解答】解:已知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即A+‎ T=54%,则A=T=27%、C=G=50%﹣27%=23%.一条链中鸟嘌吟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即G1=22%、T1=2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则G2=24%;而mRNA中的胞嘧啶与模板链中的鸟嘌呤配对,所以其含量与模板链中的鸟嘌呤含量相等,即为22%.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双链DNA中的G所占的比例;其次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计算出另一条单链中G所占的比例. ‎ ‎  ‎ ‎16.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 ‎【解答】解:A、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A错误; ‎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兴奋的传递方向与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B错误; ‎ C、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是抑制,C错误; ‎ 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 ‎  ‎ ‎17.如图有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其叙述正确的是(  ) ‎ ‎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以发生 ‎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的实现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 ‎【解答】解:A、在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可以发生,但肌糖原不能分解,A错误; ‎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即促进④⑤⑥⑦,B错误; ‎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即促进②③,B错误; ‎ D、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抑制②③,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 ‎  ‎ ‎18.在现代农业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 A.培育无子辣椒 B.棉花保蕾、保铃 ‎ C.促进香蕉成熟 D.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落花落果.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 ‎【解答】解:A、培育无籽辣椒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A错误; ‎ B、棉花保蕾保铃利用生长素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B错误; ‎ C、乙烯促进香蕉成熟,C正确; ‎ D、生长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19.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 A.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不变 ‎ C.增加、不变、不变 D.增加、增加、降低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 ‎【分析】低温时,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维持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但由于低温时散热量大,故产热量也多,低温时出汗少,尿量多. ‎ ‎【解答】解: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散热量增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故耗氧量增加;同时汗液蒸发减少,使尿量增加;由于体温保持不变,故酶活性不变. ‎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解题关键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维持稳态. ‎ ‎  ‎ ‎20.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 ‎【考点】群落的演替. ‎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 ‎【解答】解:A、初(原)生演替的起点是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历程长、速度慢,A错误; ‎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 ‎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显著,C错误; ‎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部分得1分) ‎ ‎21.经测定细胞内某有机大分子含C、H、O、N、P五种元素,以单链形式存在,在水溶液中呈酸性,则该化合物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 ‎ A.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B.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 C.催化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 D.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含C、H、O、N、P五种元素,而且以单链形式存在,在水溶液中呈酸性得物质是RNA. ‎ ‎【解答】解:A、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 ‎ B、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 C、酶能催化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而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正确; ‎ D、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D错误. ‎ 故选:BC. ‎ ‎【点评】本题考查RNA的元素组成、结构以及功能,在本题的基础上将RNA的功能作适当总结: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 ‎  ‎ ‎22.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而下列生物化学反应不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 A.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B.色盲基因的转录 ‎ C.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消化酶的合成 ‎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 ‎【分析】1、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和线粒体(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和暗反应(叶绿体基质中). ‎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 ‎【解答】解:A、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 B、色盲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B正确; ‎ C、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而非细胞质基质,C正确; ‎ D、消化酶属于蛋白质,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D正确. ‎ 故选:BCD. ‎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基因的转录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场所;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 ‎23.如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 ‎ ‎ ‎ A.酶反应的适宜温度 ‎ B.酶因温度过高而失活 ‎ C.酶促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 ‎【考点】酶的特性. ‎ ‎【分析】分析曲线图:当温度为20℃、30℃、40℃时,曲线的斜率不变,说明酶的催化效率不变,生成物量按比例增加,且40℃时,生成物的量增加最快;当温度为50℃、60℃时,曲线的斜率一直在减小,最后为零,说明酶在50℃、60℃时,活性逐渐减小;当温度为70℃时,生成物量几乎不变,说明此时酶已经变性失活. ‎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酶反应的适宜温度为40℃,A正确; ‎ B、当温度为70℃时,生成物量几乎不变,说明此时酶因温度过高而失活,B正确; ‎ C、图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生成物量,所以图示表示的是酶促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 D、该图只能说明酶的反应速度跟温度的关系,与酶量的关系在此图中不能体现,D错误. ‎ 故选:ABC. ‎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相关曲线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根据横坐标和纵坐标判断曲线的含义,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24.下列有关生物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 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 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频率的变化. ‎ ‎【分析】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病毒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变化和表面发生改变. ‎ ‎【解答】解: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错误; ‎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B正确; ‎ 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受环境影响,C错误; ‎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染色体,D错误. ‎ 故选:ACD. ‎ ‎【点评】本题考查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变异、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癌细胞的特征等知识点,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作答,值得注意的是A选项,要求学生掌握几句总结性的语句,即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  ‎ ‎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D.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C正确; ‎ D、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D错误. ‎ 故选:ABC.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 ‎  ‎ ‎26.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 ‎【分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 ‎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 ‎2、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营养结构就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这与生物个体数量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正确; ‎ C、由于动物可能处于多条食物链中,故有些动物可能处于多个的营养级,C错误; ‎ D、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向上一级营养级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因此能量最多的是第一营养级也就是生产者,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D正确. ‎ 故选:BD. ‎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掌握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 ‎27.如图所示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 ‎ ‎ ‎ A.A B.B C.C D.D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 ‎【分析】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看是否有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是否能到达作用部位;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 ‎【解答】解:A、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都是尖端,用锡纸帽遮住胚芽鞘尖端,无论有光无光均表现为直立生长,故A正确; ‎ B、切除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来源,则即生长也不弯曲,故B错误; ‎ C、琼脂块能让生长素透过,所以表现为直立生长,故C正确; ‎ D、玻璃片不能让生长素透过,则生长素不能到达尖端下面的伸长区,即不生长也不弯曲,故D错误. ‎ 故选:AC. ‎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 ‎  ‎ ‎2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C.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 D.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 ‎【解答】解: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A错误; ‎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 C、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 故选:BD. ‎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种类,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6分) ‎ ‎29.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 ‎ ‎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 甲状腺激素 (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 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 ,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同时激素D 肾上腺素 (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骨骼肌.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 非条件 反射. ‎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抗利尿激素 (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 反馈调节 .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 ‎ ‎【解答】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 ‎(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该过程是人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 ‎(3)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 故答案为: ‎ ‎(1)甲状腺激素 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 神经﹣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 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2)胰高血糖素 非条件 ‎ ‎(3)抗利尿激素  ‎ ‎(4)反馈调节 ‎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识记人体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相关激素的生理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判断各激素的名称,再准确答题. ‎ ‎  ‎ ‎30.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 ‎(2)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 植物→乙→丙→甲 . ‎ ‎(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种昆虫,则植食性昆虫可能是 乙 ,肉食性昆虫可能是 丙 ,食虫鸟类可能是 甲 . ‎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哪一点? D .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 丙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 丙的天敌甲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 ‎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A 期. ‎ ‎(6)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并对该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是 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 ,丙种群密度减小的可能原因是 丙的抗性弱 、 丙的营养级较乙高,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化学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大 . ‎ ‎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功能. ‎ ‎【分析】根据曲线特点,首先判断出种间关系为捕食,由于捕食曲线中,捕食者总是随着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根据曲线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图中曲线的变化既受种间关系的影响,也受种内关系的影响. ‎ ‎【解答】解:(1)根据曲线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故乙为食草动物,植物的变化曲线应与乙的变化趋势相反. ‎ ‎(2)根据曲线变化,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故为植物→乙→丙→甲. ‎ ‎(3)根据曲线变化,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故植食性昆虫是乙,肉食性昆虫是丙,食虫鸟类是甲. ‎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D点,相当于S型曲线的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从图中可以看出,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此时被捕食者即食物减少,而捕食者即天敌最多. ‎ ‎(5)从丙的曲线图可以看出,种群丙在A时种群数量最多,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6)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后,根据食物链关系判断种群数量变化应为丙增加,乙减少,但施放了一种化学杀虫剂后,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说明乙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 ‎ 丙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弱,或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增大所致. ‎ 故答案为: ‎ ‎(1) ‎ ‎ ‎ ‎(2)植物→乙→丙→甲 ‎ ‎(3)乙 丙 甲 ‎ ‎(4)D 丙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丙的天敌甲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 ‎(5)A ‎ ‎(6)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 丙的抗性弱 丙的营养级较乙高,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化学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大. ‎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根据图中曲线正确判断甲、乙、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 ‎31.某小组用依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一枝依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室温20℃),可观察到光下枝条放出气泡.他们以太阳灯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结果如图1中曲线1,请回答: ‎ ‎ ‎ ‎(1)该实验研究的是 光照强度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 单位时间气泡产生数目(或气泡产生速率) 衡量光合速率. ‎ ‎(2)B点的含义是 当光强为一定值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 ‎ ‎(3)该小组在室温10℃和30℃时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如曲线2和曲线3.D点的限制因素是 温度 ;A点的C3含量 小于 (大于、小于、等于)C点. ‎ ‎(4)该小组分离出依乐藻中的叶绿体(见图2叶绿体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b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 光能 → 电能 → 活跃的化学能 由b转移至c的物质主要包括 ATP 、 NADPH(或) .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 ‎【分析】分析图1,改变太阳灯与试管的距离,故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单位时间气泡产生数目(或气泡产生速率)衡量光合速率.可看出太阳灯与大试管的距离为45cm﹣90cm之间时,光照强度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15cm﹣45cm之间限制因素改变. ‎ 分析图2,表示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其中a叶绿体外膜、b类囊体、c叶绿体基质、d叶绿体内膜. ‎ ‎【解答】解:(1)由题干“用依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以太阳灯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故可得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该实验可观察到光下枝条放出气泡,故可以单位时间气泡产生数目(或气泡产生速率)作为衡量光合速率的指标. ‎ ‎(2)B点的含义是当光强为一定值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 ‎(3)由室温10℃和30℃时,光合速率如曲线2和曲线3可得,D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A点的光照强度大于C点,A点的光反应产生和ATP较多,被还原的C3增多,而CO2被C5‎ 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A点的C3含量小于C点. ‎ ‎(4)该小组分离出依乐藻中的叶绿体(见图2叶绿体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b类囊体膜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NADPH(或),故由b类囊体膜转移至c叶绿体基质的物质主要包括ATP、NADPH(或). ‎ 故答案为: ‎ ‎(1)光照强度 单位时间气泡产生数目(或气泡产生速率) ‎ ‎(2)当光强为一定值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 ‎(3)温度 小于 ‎ ‎(4)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 ATP、NADPH(或) ‎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