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导学提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7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导学提纲

‎ ‎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以及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抽样调查的方法 ‎3、情感目标 ‎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或实验所取的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学习重点]‎ ‎1.种群、物种、隔离、基因频率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 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学习过程]‎ ‎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__全部个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 例如:假如在某一人群中,50%的人是单眼皮(aa),30%的人是杂合双眼皮(Aa),20%的人是纯合双眼皮(AA),则A和a的频率分别为:A___________;a___________。‎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1)基因突变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 ‎ (2)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染色体变异,其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为突变。‎ ‎ (3)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___________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___________的、‎ 12‎ ‎ ‎ ‎___________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___________,导致生物___________不断进化。‎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 1.物种的慨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 2.隔离:①隔离的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_____的现象。‎ ‎ ②类型:‎ ‎ 生殖隔离:_____________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_____________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____________的现象。‎ ‎ 地理隔离:_____________种生物由于_____________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_____________,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③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①概念: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之间在_____________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 ②结果: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_____________,而且形成了_____________。‎ ‎ 2.生物多样性:①层次:_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 ‎ ②原因: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 ①有些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非自然选择。‎ ‎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 ‎[知识点拨]‎ ‎1.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 (1)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 基因频率 = ‎ ‎ ①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 ②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 (2)基因型频率:是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 = ‎ ‎ 例如:从某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10个。那么A、a基因的频率分别为多少?‎ 提示:A基因的频率为 a基因的频率为 12‎ ‎ ‎ ‎ ‎ ‎(3)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 PA = (2n1 + n2)/2N = n1/N + 1/2×n2/N = PAA + 1/2PAa ‎ Pa = (2n3 + n2)/2N = n3/N+1/2×n2/N = Paa + 1/2PAa ‎ 由以上公式可得出下列结论:‎ ‎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 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例如:已知AA%=30%,Aa%=60%,aa%=10%。则A、a基因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提示:A% = AA%+1/2×Aa% = 30%+1/2×60% = 60%‎ ‎ a%=aa%+1/2×Aa% = 10% + 1/2×60% = 40% 或 a% = 1 – A% = 1 – 60% = 40%‎ ‎ (4) 运用哈代一温伯格平衡,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 ①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 = p2 + 2pq + q2 = l。‎ ‎ 其中p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是Aa(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q2是aa(纯合子)基因型频率。‎ ‎②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 例如:一种蛾中控制浅颜色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的,控制深颜色的等位基因是显性的。假设有640只浅色的蛾和369只深色的蛾,群体是哈代一温伯格平衡,那么杂合子蛾的基因型频率为多少?‎ ‎ 提示:设显性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频率为q,根据(p+q)2 = p2 + 2pq +q2= 1,‎ ‎ 已知q2 = 640/(640+369) =0.63‎ ‎ 因此,q = 0.8‎ 又因为p + q = 1,所以p = l – q = 1 – 0.8 = 0.2,‎ 根据哈代一温伯格平衡,杂合子蛾在群体中应为:2pq = 2×0.8×0.2= 0.32,因此,杂合子蛾的基因型频率为0.32。‎ ‎2.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 ‎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隔离。如由于地质变迁,一个种群分成几个小种群分布在不连续的区域,使生物不能从一个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区域,使种群间不能相遇,无法交配而不进行基因交流。‎ ‎ 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个体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 ‎ ‎ 12‎ ‎ ‎ 一定的地理隔离及相应区域的自然选择,可使分开的小种群朝不同方向分化,形成各自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产生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分类学上把只有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几个种群叫亚种。一定的地理隔离有助于亚种的形成,进一步的地理隔离使它们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继续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更大的差异。把这样的群体和最初的种群放在一起,将不发生基因交流,说明它们已经和原来的种群形成了生殖屏障即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生物新类型或亚种,绝不可能产生新的物种,可见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真正的界线。生殖隔离保持了物种间的不可交配性,从而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 ‎ 3.物种与种群的比较 种 群 物 种 概 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 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 断 标 准 种群具备“三同”‎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分配产生可育后代 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 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一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成为不同的亚种(或品种),进而形成多个新物种 ‎ 两者的关系(如图)‎ ‎4.共同进化 ‎ 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 生物生活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其必然要和其他生物发生营养关系。在捕食与被捕食、相互帮助等关系下,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 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的。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厌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5.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 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故本学说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 间断平衡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 ‎【注意】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物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 12‎ ‎ ‎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 本 观 点 ‎①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 ‎②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③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⑤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不 同 点 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着重研究生物个体进化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强调群体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共 同 点 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例题精讲]‎ ‎ [例1]已知某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6%,如果该群体的个体自交,则F1基因型AA的频率为 ( )‎ ‎ A.20% B.41% C.50% D.74%‎ ‎ 【解析】自交过程中,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只有Aa基因型的个体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分离比为:AA:Aa:aa = 1:2:1,所以F1基因型AA的频率为30%+(1- 30% - 26%)×1/4 = 41%。 【答案】B ‎[例2]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 (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 A.60%、8% B.80%、92% C.78%、92% D.92%、8%‎ ‎【解析】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某个基因的频率=某个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即:XB的基因频率=XB/(XB + Xb)。由于B、b只位于X上,Y上没有,男性体内只有1个X,因此只有1个此类基因(B或b);而女性体内有两个X,因此有两个此类基因(包括B或b)。所以被调查的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42.32%×2+7.36%×1+46%=138%:‎ XB+Xb =42.32%×2+7.36%×2+0.32%×2+46%×l+4%×l=150%,‎ 所以XB/(XB+ Xb)=138%/150%=92%, Xb的基因频率=1—92%=8%。 ‎ ‎【答案】D ‎ [例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 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 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 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 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 ‎ 12‎ ‎ ‎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对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由题意知,隐性纯合子易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死亡,aa个体被淘汰,aa频率下降,在非洲恶性疟疾流行地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说明杂合子具有抗疟疾感染的能力,而显性纯合子则因易感染疟疾而被淘汰,所以Aa频率稳定。 【答案】A ‎ [例4]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突变、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 【解析】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说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新的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基因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A ‎ [例5]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解析】‘‘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答案】B ‎[例6]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实例 ( )‎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 B.猎豹捕食斑马 C.光合作用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B、C三项均是,而D项中,狼亡鹿兴不是共同进化。 【答案】D ‎[评价反馈]‎ 第一课时 ‎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 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 ‎ A.24%、72% B.36%、64% C.57%、43% D.60%、40%‎ ‎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 B.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 C.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 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4‎ 12‎ ‎ ‎ ‎.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 ( )‎ ‎ 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基因型 D.导致基因重组 ‎5.下表是某种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00年至1970年间遗传学测量数据。下列有关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种群中具有B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 B.1900年该种群杂合子比例为0.99%‎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 ‎ D.基因型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6.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 ‎ (3)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 ‎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 ‎7.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染色体的变化很多,现在把第Ⅱ染色体有变化的纯合子列在下面表中,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果蝇的第Ⅱ染色体的各种类型在不同温度中的生活力 ‎(1)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第Ⅱ染色体的不同类型的生活力 。‎ ‎(2)在25.5℃中, 的生活力最好。在21℃中, 的生活力最好。在16.5℃中, 的生活力最好。‎ ‎(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 ;② 。‎ 第二课时 ‎1.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 A.种内斗争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种间互助的结果 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3.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 )‎ ‎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 12‎ ‎ ‎ ‎4、某些现代生物的生活方式与它们几百万年以前的祖先几乎相同,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 )‎ ‎ A.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没有变异 B.它们都是进行无性繁殖的 ‎ C.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变化 D.这是变异而导致的结果 ‎5.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会因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 ‎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 ‎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简述理由。‎ ‎ 。‎ ‎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 。 6.(2006·江苏)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期。‎ ‎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 、 。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 。‎ ‎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 。‎ ‎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 。‎ 第三课时 ‎1.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 B.使种群间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2.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 ‎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 D.克隆多利羊 ‎3.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12‎ ‎ ‎ ‎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地理隔离 ‎ C.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5.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6.种群和物种的关系是 ( )‎ A.不同的生物种群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同一物种 ‎ B.同一物种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种群 C.种群间的个体相互交配而形成同一物种 D.一个种群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物种 ‎7.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物种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②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群体 ‎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时出现 ‎ ‎⑤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 ‎⑥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A.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 ‎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9.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值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l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完成问题:‎ ‎ ‎ ‎(1)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种?理由是什么?‎ ‎ 。‎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什么? ‎ ‎ 。‎ 12‎ ‎ ‎ ‎(3)S值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 的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在发现的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最易形成新种和环境变化最小的是 ( )‎ 选择项 新种形成 环境不变 A b c B c c C c a D b b 第四课时 ‎1.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2.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3.下列关于生物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 ‎ 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 ‎ 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D.所有生物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是 ( )‎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否认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 D.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 ( )‎ ‎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 ‎④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 ‎ 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共同进化发展 ‎7.恐龙的灭绝对生物进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 ‎ A.导致哺乳动物的起源 B.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了空间 ‎ C.为人类起源创造了条件 D.使动物进化向小型化发展 12‎ ‎ ‎ ‎8.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 ‎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完善 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多倍体植物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隔离 ‎ B.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不断变化的,物种的基因频率总保持不变 ‎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真核生物 ‎10.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深海中,海底3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 。‎ ‎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 的结果。‎ ‎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 。‎ ‎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 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第7章第2节答案 ‎[评价反馈]‎ 第一课时 ‎1、B 2、D 3、D 4、C 5、B ‎6、(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 (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7、(1)不同 (2)标准型 C C ‎ (3)①少数有利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②突变的有利与否,随它所处的环境而异 第二课时 ‎1、D 2、B 3、D 4、C ‎5、(1)基因库 64% 32%‎ ‎ (2)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 (3)发生了进化。因为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是在进化 ‎ (4)没有产生新物种,因为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6、(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2)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 (3)基因重组 (4)基因频率的改变 第三课时 12‎ ‎ ‎ ‎1、D 2、A 3、D 4、B 5、B 6、B ‎7、A 8、B ‎9、(1)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 (2)a,群体性状与1.5亿前的群体P最相近 ‎ (3)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 (4)C 第四课时 ‎1、D 2、 3、C 4、C 5、B 6、B ‎7、B 8、D 9、C ‎10、(1)蛋白质多样性 DNA的多样性 ‎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 (3)环境的多样性及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综合作用的结果 ‎ (4)现代生物工程 ‎[答案]  第七章 第一节 ‎[评价反馈]‎ ‎1、D 2、B 3、C 4、C 5、B 6、D 7、D 8、D 9、D 10、D ‎ ‎11、D 12、B 13、D 14、D ‎15、(1)①变异是不定向的 ②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 ‎(2)生存斗争 (3)适应环境   遗传 ‎16、(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 自然选择 ‎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7、(1)自然选择     (2)抗药性 ‎ ‎(3)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 ‎ (4)甲虫与杀虫剂 ‎18、(1)后代个体数目超过环境随承受的能力   不定向的   原材料 ‎ (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 ‎ (3)性状  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   自然选择 ‎19、(1)各种变异的类型 不定向 (2)适应20℃温度环境 适应28℃温度环境 选择 定向 (3)适应新环境 生存斗争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